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芯片专题课题组
芯片是指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是采用半导体工艺把多种元件以及元件之间的连线制作在半导体晶圆上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电路,是电子产品的基础构件。芯片广泛应用于从手机到超级计算机,从普通家用电器到大型工程机械和设备上,几乎无处不在。因此芯片扮演着现代工业基石的角色,成为信息科技迈上新台阶的关键命门。芯片制造技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微细加工技术,是全球高科技国力竞争的战略必争制高点。

半导体产业及其上下游
芯片产业链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主要环节,也涉及上游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产业,以及下游的应用行业。
全球芯片产业技术发展态势
★★★★★
经过多年发展,芯片产业成为高度国际化、高度研发导向的产业。芯片产业发展面临着来自技术和产业的双重挑战。
从技术角度而言,缩小晶体管尺寸越来越难并将最终达到极限,先进制程工艺的推进越来越慢。摩尔定律长期被认为是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蓝图,而近年来摩尔定律被认为或已趋于发展极限,业界提出了“摩尔定律牵引”(More Moore)、“超越摩尔定律”(More than Moore)、“超越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Beyond CMOS)三大发展方向。《国际元件及系统技术路线图》提出不再以继续提升运算速度与效能为重点,而是关注如何让芯片发展更能符合应用需要。路线图预测非硅CMOS 尺寸微细化将止于2024 年的3 纳米工艺节点,提出通过管芯三维堆叠、层间致密互联、异质异构集成、器件低功率化等方案,变相实现微细化,借以延续芯片性能增长。IC Insights 提出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将向以下方向发展:缩小特征尺寸、引入新的材料和晶体管结构、采用更大直径硅晶圆、提高制造设备的生产能力、提高工厂自动化程度、电路和芯片的三维集成,先进的集成电路封装和整体系统驱动的设计方法等。
集成电路产业链及相关主要厂商
过去20年间,美国半导体企业的销售额约占全球的一半,韩国、日本、欧洲和我国的台湾地区也有表现优异的企业。
从产业角度而言,芯片产业创新的重心正在转移和扩张,产业高度集中导致竞争减少、市场垄断等风险不断加大。当前,芯片产业应用从传统的计算扩展到移动设备、汽车、云数据中心等领域,企业涉及的技术领域和目标进一步拓展。领先一步,“赢者通吃”,落后一招,“全盘皆输”,是芯片产业生态的“丛林法则”,因此预先布局、掌握领先的核心技术是芯片企业市场制胜的关键砝码。此外,通过并购来扩展市场规模、占有先进技术、布局未来关键领域是芯片企业强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内外集成电路企业兼并重组风起云涌,产业并购呈现聚焦战略整合和布局新兴领域的趋势。一方面,龙头企业为实现规模经济和降低成本,持续开展出于战略整合目的的国际并购,呈现出规模大、交易金额高、强强联合的特征。另一方面,随着产业技术进入后摩尔时代,企业加快布局新兴市场,围绕物联网、汽车电子、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并购日趋活跃。上游企业让下游客户入股,以提升研发能力、分担研发风险也是巩固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手段。ASML 公司即采用这一模式。英特尔、三星、台积电是ASML 公司的股东,以购买股票以及投资ASML 公司科研的方式,成为ASML 公司高端设备的优先供货对象。
全球芯片技术创新步伐加快。QUESTEL 公司发布的《芯片行业专利分析及专利组合质量评估》报告显示(2016 年检索数据),全球芯片专利申请数量在1995~2013 年实现了6 倍的惊人增长,特别是2010 年以来专利申请节奏显著加速。
我国芯片产业和技术发展分析
★★★★★
从产业链视角分析,我国集成电路封测业与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差距最小,接近“并跑”。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已经涌现若干在细分领域具有相当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但是无论从基础技术平台、市场体量还是到战略产品领域等方面与国际领先企业仍然有不小的差距。集成电路制造业在技术研发上取得系列重大进步的同时,在核心量产工艺上与国际领先制造企业有15 代以上的差距。国内芯片制造设备和关键材料,除了已经取得的若干装备和产品研发及生产线应用的突破以外,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是最大的。
▌(一)我国半导体芯片市场需求和供给能力总体评价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信息电子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的家电、手机、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信息通信设备、服务器乃至各类交通工具和医疗设备等产业需要大量芯片产品。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17 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金额26014 亿美元,同比增长146%。
我国进口最大宗的是“处理器及控制器”类(占全部芯片进口总值接近一半),其次是存储器,再次是逻辑芯片。随着中国产业的升级转型,在工业应用、汽车应用、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数字娱乐、人工智能和医疗应用等新兴行业,形成集成电路产品多元化的增长态势。
Gartner 公司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接近80%的手机是中国生产的,95%的电脑在中国组装生产(近两年部分开始向越南等国转移),但是需要注意中国的芯片进口额其中大部分是以苹果、三星和惠普等为代表的跨国IT 公司在华装配企业的进口额。可以说中国对芯片的巨额消费很大部分是由跨国公司在中国组装电子设备和产品造成的。
2017 年中国出口集成电路20435 亿块,同比增长131%,出口金额6688亿美元,同比增长98%。这里面也有大量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贡献。
我国国内芯片供给能力较强的为移动处理和基带芯片、逻辑芯片和分立器件等,在移动智能终端和网络通信领域应用较广,已经形成有效供应。但在国内市场和全球市场需求量很大的存储器、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微处理器单元(MPU)、传感器、模拟射频芯片和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等芯片产品方面,尚处于攻关、试产、小批量开发阶段,基本没有形成规模供应能力,整体上看所需的关键集成电路产品大量依赖美国等进口,难以对经济发展和信息安全等形成全面有力支撑。
▌(二)我国芯片产业技术现状分析
2008 年以来,在重大科技专项(01)—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核高基)和重大科技专项(02)—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的支持下,在芯片、软件和电子器件领域,以及集成电路制程和成套工艺上取得了较大突破。2014 年6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设立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以大力度部署带动产业链协同持续发展,加快追赶和超越的步伐,努力实现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式发展。
1 集成电路设计业
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增速为261%,销售额为20735 亿元。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境内设计业规模从2014 年的1047 亿元增长到2017 年的1980 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代表性企业为进入全球前10 名的华为海思和紫光展锐。例如华为海思半导体、紫光展锐等开发的移动处理芯片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20%。而兆芯和龙芯等公司在CPU、GPU、芯片组(Chipset)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同时国内在金融集成电路卡芯片、北斗导航芯片上取得了突破。但是国内芯片设计企业对第三方IP 核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对设计方法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需要设计企业提供更完善的方案方可完成制造流程。我国在需求量很大的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FPGA、模拟芯片等方面尚未形成强有力的设计能力。
2 集成电路制造业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业2017 年同比增长285%,销售额达到14481 亿元,领军企业为中芯国际、华力、华虹等,整体上12 英寸生产线的产能只有15 万片左右(2016 年),亟待加强;国内代工制造企业完整的设计服务和支持体系仍然有待加强,大多数企业尚未建成有竞争力的设计服务和支持体系,独立工艺研发能力有待加强。
中国芯片制造业现有先进工艺产能与市场需求方面存在的差距仍然较大。例如,中芯国际2016 年的营收为2921 亿美元,位列全球代工企业第4名,并宣布实现28 纳米成套工艺量产,在02 专项的支持下,22 纳米和14纳米先导技术研发取得突破,当前在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的全力支持下,正在推进14 纳米工艺研究和量产开发。国际上领先的代工制造企业为中国台湾的台积电、美国的格罗方德、韩国的三星和中国台湾的台联电。全球领先的台积电目前的主流工艺正在试图从10 纳米向7 纳米转换,采用极紫外光刻(EUV)前沿技术,同时在南京部署16 纳米生产线。
3 集成电路封测业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集成电路封测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速为208%,2017 年达到18897 亿元。目前国内集成电路封装已经形成了四大领军企业,即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和晶方科技;其中长电科技名列全球第三,位列全球第一是中国台湾的日月光。在02 专项支持下,中国大陆封装企业围绕三维高密度集成技术研发,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企业在技术上已经不存在代差。
4 芯片制造设备和关键材料
在国家02 专项的支持下,研制成功靶材、抛光液等多种关键材料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产刻蚀机、离子注入机等多种关键设备研制成功并通过了大生产线考核,实现了海内外批量销售,总体技术水平达到28 纳米,部分14 纳米设备开始进入客户生产线验证。
国内代表性企业为中微(刻蚀机)和北方华创(等离子刻蚀、气相沉积设备和清洗设备)等。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优势企业主要集中在后道工艺设备部分。在前端工艺方面,如核心光刻工艺方面,国内目前推出了90 纳米光刻机装备,这与国际顶尖装备企业[如得到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巨头全力支持的荷兰ASML 公司(正在研发推出10 纳米及以下节点工艺装备)]的差距较大,而国内企业在提供尖端生产工艺、高效服务和先进软件产品方面的差距较大。
光刻胶是半导体工艺中最核心的材料,直接决定芯片制程。现阶段,日、美企业垄断国内半导体光刻胶市场,我国光刻胶产业和国外先进产品相差三四代,极易被国外企业“卡脖子”。但国内企业在资金和技术上奋起直追,如苏州瑞红、北京科华等,它们有望持续引领半导体光刻胶国产化进程,逐渐降低我国对半导体光刻胶的进口依赖程度。
▌(三)我国芯片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集成电路领域近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国产手机芯片大量进入市场,芯片制造和封装技术快速进步,芯片制造装备和材料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紫光展锐、华为等企业研发的芯片的设计能力快速提升。“龙芯”CPU已形成3 个产品系列,部分国产芯片开始大力推广。
2017 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发布的报告评估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优势和短板,包括:中国在先进逻辑芯片制造技术方面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虽然制造企业数量很多,但比当前先进的量产工艺至少落后15代,缺少可商业量产的本土存储器企业,缺少半导体设备厂商等。中国半导体产业中表现最突出的是设计企业,并且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国外先进企业之间还存在技术差距,而且大部分设计企业主要瞄准低端和中端市场。此外,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收并购活动日益活跃。
我国未来集成电路发展趋势应按照“摩尔定律牵引”和“超越摩尔定律”抓住技术变革的有利时机,以“摩尔定律牵引”战略,持续推动国际先进12 寸前沿工艺研发,下决心突破处理器、存储器等全球产业技术制高点,迅速形成国际前沿水平的规模生产能力,争夺全球主流应用市场。同时要按照“超越摩尔定律”战略,基于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战略需求,大力发展模拟及数模混合电路、微机电系统(MEMS)、高压电路、射频电路等特色8 寸专用工艺生产线。以制造工艺能力的提升带动国内芯片设计水平提升,以国际高水平生产线建设战略性带动我国关键装备和材料配套突破发展。
文章来源:企鹅号 - 科学出版社
原文链接:>目前全球物联网产业体系建立完善据美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2015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3300亿美元物联网产业产值规模达7500亿元且每30%速度快速递增2020全球物联网与互联网业务比例达30∶1物联网万亿产业!未十物联网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安防、电力、家居、医疗、矿业、军事等各领域预见给世界经济与社带巨变化
我个人认为物联网芯片制造行业的前景是十分可观的。主要是由于现在这方面在我国全行业里面都算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也可以说是没有得到众多资本关注的环节,那么这个环节它又是至关重要的。在两项比率的加持之下,必然会使得这个行业在日后成为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有前景的行业。
像中国移动这样的大资本公司,它能够关注到这个板块就说明芯片制造这个板块,它本身在市场之中就是很有潜力的。只不过在此前的时候,由于很多的资本公司不敢将资金投入到这个板块来进行研究,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以前我国并没有掌握到芯片的核心技术,再加上多数的公司都是选择从国外进口芯片的。
那么国内和国外公司的联合使得国内的芯片发展,实际上空间比较狭隘。因为在国内有需求的制造商都选择从国外去进口芯片的时候,那么即使此时国内有芯片制造,但是想来几乎不会有国内的生产者去买单,因为国内的芯片制造相对于国外的芯片制造来说是存在薄弱的环节的。那么在现在由于受到了世界贸易形势的影响,国内芯片发展是势在必行的。
如果说我们再不发展这个领域的话,那么在日后发展的过程之中更是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个原因,所以说很多的资本才纷纷将目光投入到了这个行业,因为当我们无法选择从国外再去进口芯片的时候,此时国内的芯片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缺口。在这种状况之下,如果说国内的制造商能够适时的填补这个缺口的话将会获得大笔的财富,所以说我个人认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可观的。
哔哥哔特导读4月14日-16日,作为半导体行业的参展商,极海参展慕尼黑上海电子展。
未来2-3年,关键布局工业互联网和 汽车 电子领域
本次展会,极海带来了32位工业级通用MCU新品,低功耗、高性能、超大 Flash容量,可满足更多应用场景。另外,极海基于ARM Cortex-M7内核的APM32F720超高性能MCU新品也即将上市。目前极海MCU全系列产品满足工业级应用要求,可广泛应用在工业控制和家电控制等领域。
工业互联网是极海产品布局的重点领域,针对该领域极海还带来了工业互联网SoC-eSE安全芯片。该产品除了满足用户应用程序的运行需求外,还可嵌入加密芯片,提高加密等级和速度,更好地满足工业互联网的应用需求。
同时极海也将积极布局 汽车 电子领域市场,推出APM32 MCU电动车中控、GW8822寻向定位AOA&AOD、APM32 MCU升窗器、APM32 MCU电动车仪表盘等应用方案。另外,针对中高端工控市场,还将提供MCU+传感器,MCU+标准器件、MCU+安全认证等组合产品,通过不断丰富产品线,实现全行业覆盖。
5G和AIoT技术发展,极海推出多款产品应用
相比美国,我国在5G上的布局和普及速度更快。5G基站都是高频的,穿透能力较弱,对基站密度要求非常高,因此5G基站比4G基站会有一个数量级的增加。为了覆盖室内空间,楼宇内部也需要铺设5G小基站。极海32位通用MCU在5G小基站的电源管理、数据采集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工作温度覆盖-40 ~+105 ,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南方区域还是北方区域,都能保障5G通信的稳定运行。
另外,极海在5G上的应用对工业智能制造也有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针对工业智能制造,极海已经推出了工业级通用MCU产品,并已成功应用到工业控制、伺服器、变频器、BMS等领域。同时,针对能源安全领域,极海推出的SoC-eSE的高端芯片,也已经成功在电网与打印机行业中应用。
此外在AIoT方面,极海半导体推出了一系列工业解决方案,比如工业条码的自动识别、标贴错贴检测等,通过AI算法来解决工业领域客户的具体应用需求。
全球芯片缺货涨价困扰,国产芯片突破要有方
从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因国际贸易摩擦与疫情蔓延,整个半导体行业缺货越来越严重。作为芯片原厂,极海正积极地配合客户备货,确保客户能够顺利生产和运营。
同时,极海在销售上也会做精细化管理。如直接跟进到最终用户的订单,避免销售渠道出现限购、炒货的行为;同时会将所有项目进行报备,每一批货都一定要有最终用户的项目确认才会发货。
值得注意的是,国产芯片起步普遍较晚,比如通用MCU产品,应用领域广,范围大,需要芯片原厂有一定的技术沉淀和积累,除了在产品性能上满足客户需求,还需要产品质量及稳定性上有可靠的保障。
据了解,为了应对相应的挑战,极海会不停地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在已有的超500人芯片研发设计人员上不停地扩充团队。如2021年珠海研发中心,上海研发中心和杭州研发中心扩编之外,极海会在成都新建一个研发中心,来面对我们在市场上的新需求和技术上的新挑战。
重要的是,目前国产芯片高度依赖国外厂商已有的生态,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生态圈,加强芯片自主研发仍是关键。另外在资金、技术、人才还有政策方面,芯片的发展也少不了多方协同。
中国是MCU的最大市场,占据全球MCU市场规模的30%,但国产替代率却不足5%。针对工业领域,国产芯片上下游产业厂商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在工业应用需求、产品定义、迭代升级和应用验证等各方面协同合作,支撑整个国产工业芯片产业化落地,才能共同推动芯片及国产工业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刘涛表示,从市场端来看,极海遇到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中高端芯片和解决方案的开发与落地。比如工业控制和 汽车 电子这块需要与国内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合作,联合开发未来5-10年芯片及方案,从根本上来解决供销不匹配的问题。
企业数字化转型,极海已经在路上
数字化转型应该是国内未来企业所面向的主要发展方向。因为只有做到数字化才能做到精准化,无论是资金流、物流、人员,还是商品都需要精准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效率的整体提升。为了赢得快速发展空间,走在产业前沿,现在很多企业主动推动创新转型。同时,随着工业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的不断深入,各行业市场的新需求也将给半导体行业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目前极海立足于本土,瞄准中高端工业市场,积极储备技术和人才,未来也将积极与工业龙头企业,车企应用端加强合作,争取能够在工业、 汽车 及物联网市场,尽快取得突破。
希望为半导体行业做出更大贡献
从半导体行业供应链角度来说,无论是国内的厂商还是国际的厂商,现在都处于晶圆厂扩张产能的周期中,扩展之后供货局面可能会出现缓解。
作为芯片原厂,极海也将夯实自身技术,聚焦研发创新,聚焦中高端市场应用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多优质芯片及更多高性价比的应用方案。
刘涛表示:“我认为随着上游产业近两年的产能拓展建设,预计目前这种供应链产能紧张的情况会在2022年缓解,于2023年结束。”
而2021年-2022年可能会度过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接下来,无论是从研发,生产,供应链,还是销售渠道,极海都会进行一些改革来更好地服务客户,共同度过两年的困难期。
同时着眼于未来,极海将与国内各行业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为国内客户,尤其头部客户,提供未来5-10年所需要的芯片及解决方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