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主要竞争对手有哪些?

华为的主要竞争对手有哪些?,第1张

华为主要的竞争对手,诺基亚和爱立信,三者在5G的进展也是齐头并进。在5G技术标准的制定、研发投入、市场布局及客户签单数等方面正开展激烈的竞争。

2017年,诺基亚重回通信行业巅峰。数据显示,全球通信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中,诺基亚收入249亿美元,超越昔日的冠军爱立信,排名第二。而第一名,则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华为,收入为751亿美元。

爱立信方面,其巨大优势仍然在于在无线接入网络(RAN)领域,其已取代诺基亚成为德国电信的RAN供应商。研发支出的增加已经使这项技术为公司带来很大收益,使爱立信在设备招标中更具价格竞争力。不过,与华为相比,来自瑞典的爱立信曾长时间在财务方面陷入沼泽,如发力5G,可能会扭转局势。

据爱立信公布2018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显示,第三季度营收538亿瑞典克朗,去年同期为477.96亿瑞典克朗。第三季度净利润27亿瑞典克朗,去年同期为43.48亿瑞典克朗,Q3财报有所扭转,但爱立信如要实现持续的盈利和增长,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作为曾经的手机时代王者、如今的作为世界上第二大通讯设备制造商,诺基亚于今年8月份获得美国运营商T-Mobile5G网络建设的订单,该订单总价高达35亿美元,这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5G交易合同。

与爱立信的遭遇相似,由于4G网络需求放缓及其他运营商的竞争,诺基亚在推出手机领域后在设备商领域的表现也较为暗淡。

扩展资料

数据显示,目前诺基亚宣布已经参与了50个5G试验,而爱立信已经签约了38个电信运营商5G合作协议,华为公布的信息中也显示其获得了25个5G商用合同,从数量上来看应该是旗鼓相当,现在断言在5G领域称王还为时尚早,爱立信、华为和诺基亚等公司也正主导着无线基础设施市场。

对华为来说,任何事件均不会影响其5G在国内商用市场的布局,5G也将对国内外的产业链带来全新的改变。不仅仅是3C领域,对于VR、可穿戴设备、智慧城市、智慧农业、工业物联网、车联网、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医疗、应急安全等产业均会因此受益,华为的落脚点更多,衍生的可能性也更多。

参考资料:

OFweek - 华为的竞争对手们在做什么?

NB-IoT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成为万物互联网络的一个重要分支。NB-IoT构建于蜂窝网络,只消耗大约180KHz的带宽,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以降低部署成本、实现平滑升级。
NB-IoT是IoT领域一个新兴的技术,支持低功耗设备在广域网的蜂窝数据连接,也被叫作低功耗广域网(LPWAN)。NB-IoT支持待机时间长、对网络连接要求较高设备的高效连接。据说NB-IoT设备电池寿命可以提高至至少10年,同时还能提供非常全面的室内蜂窝数据连接覆盖。
移动通信正在从人和人的连接,向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连接迈进,万物互联是必然趋势。然而当前的4G网络在物与物连接上能力不足。事实上,相比蓝牙、ZigBee等短距离通信技术,移动蜂窝网络具备广覆盖、可移动以及大连接数等特性,能够带来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理应成为物联网的主要连接技术。作为LTE的演进型技术,45G除了具有高达1Gbps的峰值速率,还意味着基于蜂窝物联网的更多连接数,支持海量M2M连接以及更低时延,将助推高清视频、VoLTE以及物联网等应用快速普及。蜂窝物联网正在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
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车联网、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物联网应用将产生海量连接,远远超过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需求。
NB-IoT具备四大特点:一是广覆盖,将提供改进的室内覆盖,在同样的频段下,NB-IoT比现有的网络增益20dB,相当于提升了100倍覆盖区域的能力;二是具备支撑海量连接的能力,NB-IoT一个扇区能够支持10万个连接,支持低延时敏感度、超低的设备成本、低设备功耗和优化的网络架构;三是更低功耗,NB-IoT终端模块的待机时间可长达10年;四是更低的模块成本,企业预期的单个接连模块不超过5美元。[1]
NB-IOT聚焦于低功耗广覆盖(LPWA)物联网(IOT)市场,是一种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新兴技术。其具有覆盖广、连接多、速率低、成本低、功耗低、架构优等特点。NB-IOT使用License频段,可采取带内、保护带或独立载波三种部署方式,与现有网络共存。[4]
因为NB-IoT自身具备的低功耗、广覆盖、低成本、大容量等优势,使其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垂直行业,如远程抄表、资产跟踪、智能停车、智慧农业等。3GPP标准的首个版本预计在今年6月发布,到时候将有一批测试网络和小规模商用网络出现。
目前包括我国运营商在内诸多运营商在开展NB-IoT和研究。就NB-IoT的发展现状,余泉详细阐述了三个精彩观点:一是NB-IoT是蜂窝产业应对万物互联的一个重要机会。二是NB-IoT要成功必须要建立开放产业平台。三是2016年是NB-IoT产业非常关键的一年,标准、芯片、网络以及商用应用场景都会走向成熟。
转向窄带物联网
对于LPWA网络所用到的窄带物联网(NB-IoT),运营商业已达成共识,应使用授权频谱,采用带内、防护频带独立部署。这一新兴技术可以提供广域网络覆盖,旨在为吞吐量、成本、能耗都很低的海量物联网设备提供支撑。
2015年11月,数家全球主流运营商联合设备商、芯片厂商和相关国际组织,在香港举办NB-IoT论坛筹备会,旨在加速窄带物联网生态系统的发展,成员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Etisalat、LG Uplus、意大利电信、Telefonica、沃达丰、GSMA、GTI、华为、爱立信、诺基亚、高通和英特尔。六家运营商成员还宣布,将在全球成立六个窄带物联网开放实验室,聚焦窄带物联网业务创新、行业发展、互 *** 作性测试和产品兼容验证。
目前,运营商已经在客户中展开预标准NB-IoT技术试点工作。例如,德国电信和沃达丰已经采取行动,利用现有基站进行预部署试点,预计试商用部署在2016年下半年进行,正式商用将从2017年初开始。
沃达丰的Ibbetson表示,对3GPP标准的整合充满信心,但他也指出这一过程缓慢而艰难。“希望窄带物联网能在2016年3月份前成为独立标准,同时我们需要尽快决定使用哪个频段。”
华为也希望相关标准能尽快得到确认,这样行业才能启动大规模的物联网部署。胡厚昆指出:“华为在技术方面已经准备就绪,希望能尽快抓住窄带物联网的机遇。”
窄带物联网具有四大优势:电池寿命长(超过十年)、成本低(每个模块不足5美元)、容量大(单个小区能支持10万连接)、覆盖广(能覆盖到地下)。
Ibbetson认为:“如果产业链不能将单模块成本降到两三美元以下,实现大规模应用,NB-IoT市场就做不起来。我们需要从全局角度出发,以极低的成本将物联网模块嵌入设备中。”
胡厚昆也认为,要想刺激NB-IoT大规模发展,通信模块成本必须低于5美元。如果成本降到1美元以内,则会带来爆发式增长。
即将步入爆发期
随着网络连接、云服务、大数据分析和低成本传感器等所有核心技术的就绪,物联网已经从萌芽期步入迅速发展的阶段,大多数分析师对此都表示认可。
埃森哲亚太区高科技和电子产业主管David Sovie指出,每个CIO都应尽快制定物联网发展策略,否则将会在竞争中落败。IBM研究院物联网全球战略计划主管Wei Sun表示,IBM各行各业的大客户都在探索物联网产品和服务。
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在使用物联网技术提高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并降低运营成本。例如,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及安全系统制造商博世已经将很多产品线连接起来,并从移动互联技术,尤其是车联网领域的崛起中直接获益。
在医疗领域,飞利浦已经开发了多款电子医疗应用,包括一款供慢性病患者使用的贴片。该贴片使用传感器实时收集患者健康数据,并传输到云平台,医护人员可以对数据进行监控,并适时采取医疗干预措施。
飞利浦数字加速项目主管Alberto Prado指出,设备和系统的互 *** 作性是数字医疗行业崛起的关键。随着协作护理模式日益盛行,未来的医疗必然将整合所有资源,并以主动预防为主。
为了迎接物联网领域的巨大机遇,整个产业不仅需要推动技术创新,还需要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跨行业协作。由于用例、应用和商业模式纷繁多样,物联网市场将比移动市场更加碎片化。
胡厚昆表示:“这将有赖于产业链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精诚合作。在物联网时代,运营商需要将关注的重点由管理技术扩展至管理整个生态系统。整个行业正处在紧要关头,运营商需要立即行动起来,抓住这一新的蓝海机遇。”[4]
NB-IoT亟需开放的平台
“NB-IoT产业生态系统正在快速成长,它更需要运营商与IoT相关产业参与者精诚合作,携手共进。”谈及NB-IoT落地的挑战,余泉介绍。
就在MWC2016举办前一天,GSMA联合企业各方举办全球首届NB-IoT峰会,并在会上成立NB-IoT forum。该联盟成员包括全球主流运营商、网络设备厂家以及主要芯片模组厂家等诸多产业链企业。
余泉强调,有超过20家垂直行业企业参加了此次峰会,这是非常可喜的开端。“当然垂直行业供应商可能不是几十家,而是几千家,业界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余泉以智能抄表行业为例表示,目前家庭拥有水表、电表、煤气表以及暖气表等很多表,这些背后的企业很多。
如此多的参与方,会出现大量协同方面的问题,业界需要一个开放的平台加速产业的前进步伐。而且,新标准制定需要开放平台去推动。
对此,诸多运营商联合包括华为在内的电信设备商一起搭建了Open Lab。据悉,借助Open Lab,垂直行业厂家就能很轻松地在实际现网上验证自身的物联网应用、网络以及商业模式。

爱立信展示的这个山体滑坡监测及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蜂窝物联网的传感设备。蜂窝物联网的广覆盖、低功耗、低成本的特点使得大量传感设备的部署成为可能。通过基于蜂窝物联网的大量传感设备来监测山体的异常情况,实时接收处理传感器信息,及时预警可能被灾害影响到的区域的人员采取防护和避险措施。该系统可以准确、实时地在指定区域进行报警,相对于目前的预警手段,具有更精确、迅速以及高效的特点。

2017中国国际通信展上,爱立信联合中国移动展示了地质灾害预警物联网用例——山体滑坡监测及预警系统。该系统是爱立信与中国移动在"5G联合创新项目"的一个合作案例。近期,爱立信将携手中国移动研究院及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灾害频发地区进行系统试点。基于中国移动全球最大的LTE网络和正在部署的蜂窝物联网络,山体滑坡监测及预警系统可以成为国家公共安全预警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我国广大山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是最为常见的灾害。据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1-2016年我国发生地质灾害7万余起,造成2400余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亿元。目前山体滑坡灾害的监测设备部署复杂、成本较高,且缺乏快速有效的报警提示方式。利用基于蜂窝物联网技术的传感器,结合基于LTE的快速预警方式,我们可以实现对山体滑坡的监测和预警,有效地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主任兼中国地质调查局"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首席专家李媛表示:"蜂窝物联网 '广覆盖、低功耗'的特点特别契合地质灾害监测的需求,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广大山区通讯信号较弱和传统监测设备需额外配备供电装置的问题,如果相关设备成本能进一步降低,实现大面积部署,可以显着提升我国的地质灾害监测水平。将小区广播引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不仅使预警手段更加多样化,也提高了预警效率。下一步我们将联合爱立信、中国移动进一步完善本系统,并着手开展相关设备野外环境适用性研究,共同推进蜂窝物联网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

爱立信东北亚区执行副总裁方迎表示"物联网技术在推动各行业数字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爱立信提供领先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与各个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展开广泛合作。此次携手中国移动及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自然灾害预警领域打造新型应用案例,推动国家公共安全预警系统智能化。爱立信期待三方在后续的合作中实现更多新突破。"

在推动物联网发展的进程中,爱立信始终保持领先,从推动蜂窝物联网主流国际标准形成,到打造领先的解决方案——全球化终端连接管理平台和物联网加速引擎。从提供车联网应用商店能力、物联网大数据分析能力等,到打造广泛的物联网应用案例。此外,爱立信还推出了一体化物联网服务。我们志在携手客户与合作伙伴,努力创建共赢的物联网生态圈,加速物联网的普及与大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728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