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2首赏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2首赏析,第1张

内容提要
莎士比亚四行诗大约创作于1590年至1598年之间,其诗作的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都很高,几乎每首诗都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莎士比亚在运用这个诗体时,极为得心应手,主要表现为语汇丰富、用词洗练、比喻新颖、结构巧妙、音调铿锵悦耳。而其最擅长的是最后两行诗,往往构思奇诡,语出惊人,既是全诗点睛之作,又自成一联警语格言。在英国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当得起空前绝后的美称。
作者简介
辜正坤 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文学与翻译研究学会会长,兼任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美国名人传记研究院顾问,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美国瓦西塔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东方神州书画院一级书画师以及《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杂志主编。主要译作有:《莎士比亚研究》(英文版)(巴黎莎士比亚同人社,香港,1993),《林肯文学》(下卷)(三联书店,北京,1993),《英国浪漫派散文精华》(主编)(作家出版社,1995),《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译林出版社,1997),《莎士比亚概论》,见《欧洲文学史》第一卷(国家85重点科研专案,商务印书馆,1999),《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精选》(华文出版社,2006)。
目录
1
我们总愿美的物种繁衍昌盛.
好让美的玫瑰永远也不凋零。
纵然时序难逆,物壮必老,
自有年轻的子孙来一脉相承。
而你,却只与自己的明眸定婚,
焚身为火,好烧出眼中的光明。
你与自我为敌,作践可爱的自身,
有如在丰饶之乡偏造成满地饥民。
你是当今世界鲜美的装饰,
你是锦绣春光里报春的先行。
你用自己的花苞埋葬了自己的花精,
如慷慨的吝啬者用吝啬将血本赔尽。
可怜这个世界吧,你这贪得无厌之人,
不留遗嗣在世间,只落得萧条葬孤坟。
2
四十个冬天将会围攻你的额头,
在你那美的田地上掘下浅槽深沟。
那时,你如今令人钦羡的青春华服
将不免价落千丈,寒伧而又鄙陋。
如有人问起,何处尚存你当年的美色,
或何处有遗芳可追录你往昔的风流,
你却只能说:“它们都在我深陷的眼里。”
这回答是空洞的颂扬,徒令答者蒙羞。
但假如你能说:“这里有我美丽的孩子
可续我韶华春梦,免我老迈时的隐忧”,
那么孩子之美就是你自身美的明证,
你如这样使用美,方值得讴颂千秋。
如此,你纵然已衰老,美却会重生,
你纵然血已冰凉,也自会借体重温。
……
关于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n Shakspeare(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作家。1564年,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的斯特拉福城。34岁时,被公认为新崛起的剧作家。著名的作品有《亨利六世》、《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哈姆雷特》等。他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十四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关于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又名商籁体,是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原兴起于意大利,16世纪上半叶传入英国。据说,将其引进的是意大利著名十四行诗人彼拉特克的两位模仿者怀阿特(1503—1541)和萨利(1516—1542)。但是他二人都未能将这一诗体发扬光大,只来得及指点一下方向便不幸夭折了。怀阿特在伦敦塔里被关押了5年,获释后很快就去世了;萨利则死于断头台下。十四行诗的真正繁荣是在16世纪90年代,它是随着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涨而达到高峰的。当时,英国诗人们十分喜欢这种诗体,因为它多采取连续性的组诗形式,紧凑集中,格律严谨。尤其是锡德尼德《阿斯特罗诽尔和斯黛拉》刊行问世之后,十四行诗体突然风行一时,成为英国最为流行的诗歌形式。当时追逐这种文学时尚的人很多,在 1592年至1597年这5年间,英国共发表了2500多首十四行诗,这一时期写出但没有发表的诗歌数目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在紧跟时尚方面从不落后,他自然也加入到十四行诗人们的这场角逐、较量之中,并且同在戏曲领域中的比赛一样,他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可以说,在推出了最早的两首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受辱记》之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艺术上取得了更高成就。当时十四行诗的写者虽众,但是成品质量大多不高,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确实写得高出了一般水平,不仅在内容上有新意,在形式上也突破了旧体例,因此莎士比亚堪称英国十四行诗的集大成者。这些至今仍能强烈吸引读者的商籁诗,一般认为是莎士比亚于1592年至1598年间陆续创作的,共154首,它们证明莎士比亚攀登上了当时诗歌文化的巅峰,标志着他的诗歌创作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为英国诗歌史上又增添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据考证,第一个提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是作家米尔斯,他在《智慧宝库》(1598年)一书中,提到“在他的朋友中传抄的鼎鼎大名的莎士比亚所写的甜蜜的十四行诗。”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当时很受欢迎,同时也可以判断,直到1598年这些杂诗还未刊印成册,读者只能私下传抄。即使如此不方便,也没有减淡人们竞相争阅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热情。
1609年,第一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出版,负责印行的是托马斯·索普,尽管这本诗集很可能是未经作者同意就出版的“盗印本”,但我们仍要感激索普先生的初衷和勇气。据说,当时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一经写成,即被私下传抄,索普早已到处收集并有意结集成册,所以他得到了不少诗稿的手抄本。一次,有人替他弄到了一箱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他对此感恩不尽。最后,索普如愿以偿地成为第一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出版商,他在献词中写到:“献给下面刊行的十四行诗的惟一促成者W.H.先生,值此刊行之际,善意的冒昧者谨祝他幸福无疆,并享我们永生的诗人所许诺的千古芳名。T.T.。”这里有两个人名的缩写,“T.T”是托马斯·索普(ThomasThorpe)的起首字母,这已为莎士比亚研究者认同,那么,“W.H.”先生是指谁呢?索普肯定没有料及,他轻易写就的两个字母竟导致后人进行了繁琐的考证和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W.H.是指彭布罗克伯爵威廉·赫伯特,此人可能也作过莎士比亚的庇护人。另有人说是骚桑普顿伯爵,因为他的原名是亨利·里兹利(HenryWriothesley)。还有更为异想天开的猜测,比如美国哈佛大学一位莎学教授专门著书来论证W.H.先生指伦敦法学院的一位花花公子威廉·哈利弗,而英国的唯美作家王尔德则指出该人指的是一名叫威尔·休斯的青年演员。据说,这部诗集是英国诗歌中引起争论最多的诗集,其焦点除了纠缠在W.H.先生的身上外,更大的疑团还是存在于诗歌的主题内容上。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之所以吸引了古往今来的众多读者,主要原因是因为其诗的“甜蜜”,即它们用悦耳动听的语言音韵赞颂了世间最为美好的情感—— 友谊和爱情。诗集主要涉及三个人物:诗人、“年轻朋友”和“黑肤女郎”。154首诗大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27首至第152首,是献给“黑肤女郎”的。最后两首诗与上述题材无关,像是对希腊格言诗的翻译或仿作。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主要是歌颂友谊,抒写爱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想。
300多年来,莎士比亚的研究者和传记作者们都有一件共同的憾事,就是这位卓越人物没有留下任何自传、日记或是信件,因而让人望尘莫及。但在他的十四行诗集中,诗人情真意切地投入了自己,既礼赞了友情,又表白了爱情,注入了个人较深的感受,于是人们不禁要猜测,这部诗集会不会像其他许多文学作品一样也有作者的自传成分呢?因此也就研究起各诗所涉及的一些具体情节来,如诗中的年轻朋友是谁,127首以后提到的黑女人又是谁,她与诗人有什么关系?最大的问题是,这些情节是否是莎士比亚本人的经历呢?对于这些问题,历代学者、文人作了大量的考证,提出了许多猜想,至今聚诉不已。对此,有人谨慎地指出艺术家的创作不等于生活本身,在创作过程中想象力往往集中又溶化了一切,而某些考证家们的兴趣过分放在细枝末节上,这对作品价值的了解不一定有多少帮助。尽管如此,大多数评论家仍肯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具有一定的自传性,正如英国19世纪“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所说:“用这把钥匙,莎士比亚打开了自己的心扉。”他说的钥匙便是指十四行诗集。笔者认为,关于这部诗集的争论无关宏旨,人们应该将注意力移至他本身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方面去,但在此我们也不妨利用起这把钥匙,姑且相信它有一定的自传色彩,以此贴近莎士比亚模糊邈远的个人生活,并试图走入他的情感世界。
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人多把十四行诗献给自己的情人,莎士比亚也有些诗作是献给一个他称之为黑肤女郎的,但仅有25首,其他100余首十四行诗都是献给一位年轻朋友的。这说明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友谊似乎比爱情的地位更高。这不足为奇,因为友情至上的心理在当时十分普遍。对此“大学才子”约翰· 李利在剧本《恩底弥翁》(1591年)中有一段明白的论述:“卓荦不凡的太太有这倾国倾城的美色,是否比患难之交的真正忠诚拥有更大的威力?男子对妇女的爱情是一种习以为常、十分自然的事情,男子对男子的友谊则是无限的、不朽的……美和美德之间、肉体和灵魂之间、藻饰和自然生机之间有多大的差异,爱情和友谊之间就有多大的差异……友谊在风暴中屹立不动。世界在美丽的脸庞上刻下皱纹,然而却赋予忠贞的友谊以越来越多的清新色彩。无论炎凉,无论贫富,任何命运都不能将友谊改变。”看来,正是在这种友谊至上的心态下,莎士比亚用诗歌的形式盛赞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
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中,第一部分中所涉及到的年轻朋友究竟是谁,始终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编者而言,倾向于认为这个年轻朋友就是莎士比亚惟一的庇护人骚桑普顿伯爵。莎士比亚在献上两首长诗之后,对十四行诗又情有独钟,于是写来送给与他友谊日深的骚桑普顿。除了借诗传情外,莎士比亚的另一个目的更为急切,骚桑普顿伯爵年轻英俊、风流倜傥,但是不愿意让婚姻套牢,而他的母亲却希望儿子尽快结婚生子,以保证家族兴旺。于是伯爵夫人委托莎
士比亚进行规劝,这样便诞生了一组以敦促尽早成家传宗接代为主题的十四行诗。但年轻人对于年长者的劝告往往置之不理,以致引火烧身,追悔莫及。骚桑普顿后来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1598年2月,不安分的骚桑普顿与女王的贵嫔伊丽莎白·弗农私通,致使她怀孕,被迫结婚。女王对于那些破坏了她的宫廷侍女贞 *** 的人一向毫不留情,骚桑普顿大概害怕遭到惩罚,撇下怀孕的妻子去了欧洲大陆。在巴黎他参加网球赛赌博,结果输的身无分文,到11月妻子生下女儿后,他才不得不回到伦敦。如此看来,假设当骚桑普顿接受莎士比亚的劝告,按部就班地攀一门高亲结婚生子振兴家业,就不会落到后来这样的狼狈境地。
如果说从十四行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真、善、美统一的世界。诗人在这些歌颂友情与爱情的诗歌中,提出了他所主张的生活的最高标准:真、善、美及这三者的结合:“真,善,美就是我们全部的主题;真,善,美,变化成不同的辞章;我的创造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三题合一,产生瑰丽的景象。真善美,过去是各不相关,而现在,三位同座,真是空间。”这第105首十四行诗,可以看作是整部诗集的终曲和结语,是我们理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思想精髓的一把钥匙。这时的莎士比亚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他对人生对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期望,对人文主义理想也深信不疑。他想要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一种至真至纯的感情,一种真善美相统一的感情,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是如此。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世界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绚丽夺目的明珠。莎士比亚的诗才虽然在这些诗中只是牛刀小试,但却呈现出夺睛耀目的色彩。这些十四行诗不仅表现了一个人文主义者对真、善、美的理想和看法,同时还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所引起的失望与焦虑,可以说它们不仅仅是个人的抒情,同时也表达了一个时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除了强烈的感情之外,还有深邃的思想,反映了他进步的人生观和艺术观,这些思想在否定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禁欲主义和神权的基础上,赞扬了人的个性,宣称人的平等,赋予了人和人生以新的内容和意义,达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民主思想的最高水平。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其他特点,莎士比亚会文人所会,但他的诗歌又有其他文人所无的现实感和市井情趣。他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刻的忧患意识,同时又有乐观精神使他能够清醒而保持平衡。莎士比亚绝不是苦涩的难产诗人,他总是能妙语泉涌、滔滔不绝,正如后人德莱登所说:“只要时机不凡,他也能身手不凡,从无题材合适而他不能写得大大超过别的诗人的情况。”莎士比亚驾驭语言的技巧可谓精湛高超,他的语言能华丽如云锦,又能素净如洁水。此外,他还对音韵非常敏感,创造了自己的诗韵,即有名的“莎士比亚韵”。莎士比亚的诗歌语言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读来优美动听,所以人称“甜蜜”。
总之,莎士比亚以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得心应手地运用了商籁诗体。在154首十四行诗中,他表现了广阔的思想天地。诗中形象的生动,词汇的丰富,语言的巧妙,音调的铿锵,都是异常突出的,被誉为诗人之魁的爱德蒙·斯宾塞也不得不叹服地说:“我们找不到一位比他更优美的诗人;他的诗神缪斯充溢着优美的构思,并且像他本人一样,英勇豪迈地呐喊着。”在英国的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他的甜蜜的诗歌不仅在英国的抒情诗宝库中,而且在世界的抒情诗宝库中也有着崇高的地位。

当然算,不过是外国文学诗歌的一种。
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译。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韵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Shakespearean)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韵式为ABAB,CDCD,EFEF,GG。
中国诗歌从形式上可以大致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 *** )。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译。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韵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Shakespearean)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韵式为ABAB,CDCD,EFEF,GG。

对天生的尤物我们要求蕃盛,
以便美的玫瑰永远不会枯死,
但开透的花朵既要及时雕零,
就应把记忆交给娇嫩的后嗣;
但你,只和你自己的明眸定情,
把自己当燃料喂养眼中的火焰,
和自己作对,待自己未免太狠,
把一片丰沃的土地变成荒田。
你现在是大地的清新的点缀,
又是锦绣阳春的唯一的前锋,
为什么把富源葬送在嫩蕊里,
温柔的鄙夫,要吝啬,反而浪用?
可怜这个世界吧,要不然,贪夫,
就吞噬世界的份,由你和坟墓。

当四十个冬天围攻你的朱颜,
在你美的园地挖下深的战壕,
你青春的华服,那么被人艳羡,
将成褴褛的败絮,谁也不要瞧:
那时人若问起你的美在何处,
哪里是你那少壮年华的宝藏,
你说,“在我这双深陷的眼眶里,
是贪婪的羞耻,和无益的颂扬。”
你的美的用途会更值得赞美,
如果你能够说,“我这宁馨小童
将总结我的账,宽恕我的老迈,”
证实他的美在继承你的血统!
这将使你在衰老的暮年更生,
并使你垂冷的血液感到重温。

照照镜子,告诉你那镜中的脸庞,
说现在这庞儿应该另造一副;
如果你不赶快为它重修殿堂,
就欺骗世界,剥掉母亲的幸福。
因为哪里会有女人那么淑贞
她那处女的胎不愿被你耕种?
哪里有男人那么蠢,他竟甘心
做自己的坟墓,绝自己的血统?
你是你母亲的镜子,在你里面
她唤回她的盛年的芳菲四月:
同样,从你暮年的窗你将眺见——
纵皱纹满脸——你这黄金的岁月。
但是你活着若不愿被人惦记,
就独自死去,你的肖像和你一起。

俊俏的浪子,为什么把你那份
美的遗产在你自己身上耗尽?
造化的馈赠非赐予,她只出赁;
她慷慨,只赁给宽宏大量的人。
那么,美丽的鄙夫,为什么滥用
那交给你转交给别人的厚礼?
赔本的高利贷者,为什么浪用
那么一笔大款,还不能过日子?
因为你既然只和自己做买卖,
就等于欺骗你那妩媚的自我。
这样,你将拿什么账目去交代,
当造化唤你回到她怀里长卧?
你未用过的美将同你进坟墓;
用呢,就活着去执行你的遗嘱。

那些时辰曾经用轻盈的细工
织就这众目共注的可爱明眸,
终有天对它摆出魔王的面孔,
把绝代佳丽剁成龙锺的老丑:
因为不舍昼夜的时光把盛夏
带到狰狞的冬天去把它结果;
生机被严霜窒息,绿叶又全下,
白雪掩埋了美,满目是赤裸裸:
那时候如果夏天尚未经提炼,
让它凝成香露锁在玻璃瓶里,
美和美的流泽将一起被截断,
美,和美的记忆都无人再提起:
但提炼过的花,纵和冬天抗衡,
只失掉颜色,却永远吐着清芬。

那么,别让冬天嶙峋的手抹掉
你的夏天,在你未经提炼之前:
熏香一些瓶子;把你美的财宝
藏在宝库里,趁它还未及消散。
这样的借贷并不是违禁取利,
既然它使那乐意纳息的高兴;
这是说你该为你另生一个你,
或者,一个生十,就十倍地幸运;
十倍你自己比你现在更快乐,
如果你有十个儿子来重现你:
这样,即使你长辞,死将奈你何,
既然你继续活在你的后裔里?
别任性:你那么标致,何必甘心
做死的胜利品,让蛆虫做子孙。

看,当普照万物的太阳从东方
抬起了火红的头,下界的眼睛
都对他初升的景象表示敬仰,
用目光来恭候他神圣的驾临;
然后他既登上了苍穹的极峰,
像精力饱满的壮年,雄姿英发,
万民的眼睛依旧膜拜他的峥嵘,
紧紧追随着他那疾驰的金驾。
但当他,像耄年拖着尘倦的车轮,
从绝顶颤巍巍地离开了白天,
众目便一齐从他下沉的足印
移开它们那原来恭顺的视线。
同样,你的灿烂的日中一消逝,
你就会悄悄死去,如果没后嗣。

我的音乐,为何听音乐会生悲?
甜蜜不相克,快乐使快乐欢笑。
为何爱那你不高兴爱的东西,
或者为何乐于接受你的烦恼?
如果悦耳的声音的完美和谐
和亲挚的协调会惹起你烦忧,
它们不过委婉地责备你不该
用独奏窒息你心中那部合奏。
试看这一根弦,另一根的良人,
怎样融洽地互相呼应和振荡;
宛如父亲、儿子和快活的母亲,
它们联成了一片,齐声在欢唱。
它们的无言之歌都异曲同工
对你唱着:“你独身就一切皆空。”

是否因为怕打湿你寡妇的眼,
你在独身生活里消磨你自己?
哦,如果你不幸无后离开人间,
世界就要哀哭你,像丧偶的妻。
世界将是你寡妇,她永远伤心
你生前没给她留下你的容貌;
其他的寡妇,靠儿女们的眼睛,
反能把良人的肖像在心里长保。
看吧,浪子在世上的种种浪费
只换了主人,世界仍然在享受;
但美的消耗在人间将有终尾:
留着不用,就等于任由它腐朽。
这样的心决不会对别人有爱,
既然它那么忍心把自己戕害。
一○
羞呀,否认你并非不爱任何人,
对待你自己却那么欠缺绸缪。
承认,随你便,许多人对你钟情,
但说你并不爱谁,谁也要点头。
因为怨毒的杀机那么缠住你,
你不惜多方设计把自己戕害,
锐意摧残你那座峥嵘的殿宇,
你唯一念头却该是把它重盖。
哦,赶快回心吧,让我也好转意!
难道憎比温婉的爱反得处优?
你那么貌美,愿你也一样心慈,
否则至少对你自己也要温柔。
另造一个你吧,你若是真爱我,
让美在你儿子或你身上永活。
一一
和你一样快地消沉,你的儿子,
也将一样快在世界生长起来;
你灌注给青春的这新鲜血液
仍将是你的,当青春把你抛开。
这里面活着智慧、美丽和昌盛;
没有这,便是愚蠢、衰老和腐朽:
人人都这样想,就要钟停漏尽,
六十年便足使世界化为乌有。
让那些人生来不配生育传宗,
粗鲁、丑陋和笨拙,无后地死去;
造化的至宠,她的馈赠也最丰,
该尽量爱惜她这慷慨的赐予:
她把你刻做她的印,意思是要
你多印几份,并非要毁掉原稿。
一二
当我数着壁上报时的自鸣钟,
见明媚的白昼坠入狰狞的夜,
当我凝望着紫罗兰老了春容,
青丝的卷发遍洒着皑皑白雪;
当我看见参天的树枝叶尽脱,
它不久前曾荫蔽喘息的牛羊;
夏天的青翠一束一束地就缚,
带着坚挺的白须被舁上殓床;
于是我不禁为你的朱颜焦虑:
终有天你要加入时光的废堆,
既然美和芳菲都把自己抛弃,
眼看着别人生长自己却枯萎;
没什么抵挡得住时光的毒手,
除了生育,当他来要把你拘走。
一三
哦,但愿你是你自己,但爱呀,你
终非你有,当你不再活在世上:
对这将临的日子你得要准备,
快交给别人你那俊秀的肖像。
这样,你所租赁的朱颜就永远
不会有满期;于是你又将变成
你自己,当你已经离开了人间,
既然你儿子保留着你的倩影。
谁肯让一座这样的华厦倾颓,
如果小心地看守便可以维护
它的光彩,去抵抗隆冬的狂吹
和那冷酷的死神无情的暴怒?
哦,除非是浪子;我爱呀,你知道
你有父亲;让你儿子也可自豪。
一四
并非从星辰我采集我的推断;
可是我以为我也精通占星学,
但并非为了推算气运的通蹇,
以及饥荒、瘟疫或四时的风色;
我也不能为短促的时辰算命,
指出每个时辰的雷电和风雨,
或为国王占卜流年是否亨顺,
依据我常从上苍探得的天机。
我的术数只得自你那双明眸,
恒定的双星,它们预兆这吉祥:
只要你回心转意肯储蓄传后,
真和美将双双偕你永世其昌。
要不然关于你我将这样昭示:
你的末日也就是真和美的死。
一五
当我默察一切活泼泼的生机
保持它们的芳菲都不过一瞬,
宇宙的舞台只搬弄一些把戏
被上苍的星宿在冥冥中牵引;
当我发觉人和草木一样蕃衍,
任同一的天把他鼓励和阻挠,
少壮时欣欣向荣,盛极又必反,
繁华和璀璨都被从记忆抹掉;
于是这一切奄忽浮生的征候
便把妙龄的你在我眼前呈列,
眼见残暴的时光与腐朽同谋,
要把你青春的白昼化作黑夜;
为了你的爱我将和时光争持:
他摧折你,我要把你重新接枝。
一六
但是为什么不用更凶的法子
去抵抗这血淋淋的魔王——时光?
不用比我的枯笔吉利的武器,
去防御你的衰朽,把自己加强?
你现在站在黄金时辰的绝顶,
许多少女的花园,还未经播种,
贞洁地切盼你那绚烂的群英,
比你的画像更酷肖你的真容:
只有生命的线能把生命重描;
时光的画笔,或者我这枝弱管,
无论内心的美或外貌的姣好,
都不能使你在人们眼前活现。
献出你自己依然保有你自己,
而你得活着,靠你自己的妙笔。
一七
未来的时代谁会相信我的诗,
如果它充满了你最高的美德?
虽然,天知道,它只是一座墓地
埋着你的生命和一半的本色。
如果我写得出你美目的流盼,
用清新的韵律细数你的秀妍,
未来的时代会说:“这诗人撒谎:
这样的天姿哪里会落在人间!”
于是我的诗册,被岁月所熏黄,
就要被人藐视,像饶舌的老头;
你的真容被诬作诗人的疯狂,
以及一支古歌的夸张的节奏:
但那时你若有个儿子在人世,
你就活两次:在他身上,在诗里。
一八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雕残或销毁。
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雕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
一九
饕餮的时光,去磨钝雄狮的爪,
命大地吞噬自己宠爱的幼婴,
去猛虎的颚下把它利牙拔掉,
焚毁长寿的凤凰,灭绝它的种,
使季节在你飞逝时或悲或喜;
而且,捷足的时光,尽肆意地摧残
这大千世界和它易谢的芳菲;
只有这极恶大罪我禁止你犯:
哦,别把岁月刻在我爱的额上,
或用古老的铁笔乱画下皱纹:
在你的飞逝里不要把它弄脏,
好留给后世永作美丽的典型。
但,尽管猖狂,老时光,凭你多狠,
我的爱在我诗里将万古长青。
二○
你有副女人的脸,由造化亲手
塑就,你,我热爱的情妇兼情郎;
有颗女人的温婉的心,但没有
反复和变幻,像女人的假心肠;
眼睛比她明媚,又不那么造作,
流盼把一切事物都镀上黄金;
绝世的美色,驾御着一切美色,
既使男人晕眩,又使女人震惊。
开头原是把你当女人来创造:
但造化塑造你时,不觉着了迷,
误加给你一件东西,这就剥掉
我的权利——这东西对我毫无意义。
但造化造你既专为女人愉快,
让我占有,而她们享受,你的爱。
二一
我的诗神①并不像那一位诗神
只知运用脂粉涂抹他的诗句,
连苍穹也要搬下来作妆饰品,
罗列每个佳丽去赞他的佳丽,
用种种浮夸的比喻作成对偶,
把他比太阳、月亮、海陆的瑰宝,
四月的鲜花,和这浩荡的宇宙
蕴藏在它的怀里的一切奇妙。
哦,让我既真心爱,就真心歌唱,
而且,相信我,我的爱可以媲美
任何母亲的儿子,虽然论明亮
比不上挂在天空的金色烛台。
谁喜欢空话,让他尽说个不穷;
我志不在出售,自用不着祷颂。
二二
这镜子决不能使我相信我老,
只要大好韶华和你还是同年;
但当你脸上出现时光的深槽,
我就盼死神来了结我的天年。
因为那一切妆点着你的美丽
都不过是我内心的表面光彩;
我的心在你胸中跳动,正如你
在我的:那么,我怎会比你先衰?
哦,我的爱呵,请千万自己珍重,
像我珍重自己,乃为你,非为我。
怀抱着你的心,我将那么郑重,
像慈母防护着婴儿遭受病魔。
别侥幸独存,如果我的心先碎;
你把心交我,并非为把它收回。
二三
仿佛舞台上初次演出的戏子
慌乱中竟忘记了自己的角色,
又像被触犯的野兽满腔怒气,
它那过猛的力量反使它胆怯;
同样,缺乏着冷静,我不觉忘掉
举行爱情的仪节的彬彬盛典,
被我爱情的过度重量所压倒,
在我自己的热爱中一息奄奄。
哦,请让我的诗篇做我的辩士,
替我把缠绵的衷曲默默诉说,
它为爱情申诉,并希求着赏赐,
多于那对你絮絮不休的狡舌:
请学会去读缄默的爱的情书,
用眼睛来听原属于爱的妙术。
二四
我眼睛扮作画家,把你的肖像
描画在我的心版上,我的肉体
就是那嵌着你的姣颜的镜框,
而画家的无上的法宝是透视。
你要透过画家的巧妙去发见
那珍藏你的奕奕真容的地方;
它长挂在我胸内的画室中间,
你的眼睛却是画室的玻璃窗。
试看眼睛多么会帮眼睛的忙:
我的眼睛画你的像,你的却是
开向我胸中的窗,从那里太阳
喜欢去偷看那藏在里面的你。
可是眼睛的艺术终欠这高明:
它只能画外表,却不认识内心。
二五
让那些人(他们既有吉星高照)
到处夸说他们的显位和高官,
至于我,命运拒绝我这种荣耀,
只暗中独自赏玩我心里所欢。
王公的宠臣舒展他们的金叶
不过像太阳眷顾下的金盏花,
他们的骄傲在自己身上消灭,
一蹙额便足雕谢他们的荣华。
转战沙场的名将不管多功高,
百战百胜后只要有一次失手,
便从功名册上被人一笔勾消,
毕生的勋劳只落得无声无臭:
那么,爱人又被爱,我多么幸福!
我既不会迁徙,又不怕被驱逐。
二六
我爱情的至尊,你的美德已经
使我这藩属加强对你的拥戴,
我现在寄给你这诗当作使臣,
去向你述职,并非要向你炫才。
职责那么重,我又才拙少俊语,
难免要显得赤裸裸和她相见,
但望你的妙思,不嫌它太粗鄙,
在你灵魂里把它的赤裸裸遮掩;
因而不管什么星照引我前程,
都对我露出一副和悦的笑容,
把华服加给我这寒伧的爱情,
使我配得上你那缱绻的恩宠。
那时我才敢对你夸耀我的爱,
否则怕你考验我,总要躲起来。
二七
精疲力竭,我赶快到床上躺下,
去歇息我那整天劳顿的四肢;
但马上我的头脑又整装出发,
以劳我的心,当我身已得休息。
因为我的思想,不辞离乡背井,
虔诚地趱程要到你那里进香,
睁大我这双沉沉欲睡的眼睛,
向着瞎子看得见的黑暗凝望;
不过我的灵魂,凭着它的幻眼,
把你的倩影献给我失明的双眸,
像颗明珠在阴森的夜里高悬,
变老丑的黑夜为明丽的白昼。
这样,日里我的腿,夜里我的心,
为你、为我自己,都得不着安宁。
二八
那么,我怎么能够喜洋洋归来,
既然得不着片刻身心的安息?
当白天的压逼入夜并不稍衰,
只是夜继日、日又继夜地压逼?
日和夜平时虽事事各不相下,
却互相携手来把我轮流挫折,
一个用跋涉,一个却呶呶怒骂,
说我离开你更远,虽整天跋涉。
为讨好白天,我告它你是光明,
在阴云密布时你将把它映照。
我又这样说去讨黑夜的欢心:
当星星不眨眼,你将为它闪耀。
但天天白天尽拖长我的苦痛,
夜夜黑夜又使我的忧思转凶。
二九
当我受尽命运和人们的白眼,
暗暗地哀悼自己的身世飘零,
徒用呼吁去干扰聋瞆的昊天,
顾盼着身影,诅咒自己的生辰,
愿我和另一个一样富于希望,
面貌相似,又和他一样广交游,
希求这人的渊博,那人的内行,
最赏心的乐事觉得最不对头;
可是,当我正要这样看轻自己,
忽然想起了你,于是我的精神,
便像云雀破晓从阴霾的大地
振翮上升,高唱着圣歌在天门:
一想起你的爱使我那么富有,
和帝王换位我也不屑于屈就。
三○
当我传唤对已往事物的记忆
出庭于那馨香的默想的公堂,
我不禁为命中许多缺陷叹息,
带着旧恨,重新哭蹉跎的时光;
于是我可以淹没那枯涸的眼,
为了那些长埋在夜台的亲朋,
哀悼着许多音容俱渺的美艳,
痛哭那情爱久已勾消的哀痛:
于是我为过去的惆怅而惆怅,
并且一一细算,从痛苦到痛苦,
那许多呜咽过的呜咽的旧账,
仿佛还未付过,现在又来偿付。
但是只要那刻我想起你,挚友,
损失全收回,悲哀也化为乌有。
三一
你的胸怀有了那些心而越可亲
(它们的消逝我只道已经死去);
原来爱,和爱的一切可爱部分,
和埋掉的友谊都在你怀里藏住。
多少为哀思而流的圣洁泪珠
那虔诚的爱曾从我眼睛偷取
去祭奠死者!我现在才恍然大悟
他们只离开我去住在你的心里。
你是座收藏已往恩情的芳冢,
满挂着死去的情人的纪念牌,
他们把我的馈赠尽向你呈贡,
你独自享受许多人应得的爱。
在你身上我瞥见他们的倩影,
而你,他们的总和,尽有我的心。
三二
倘你活过我踌躇满志的大限,
当鄙夫“死神”用黄土把我掩埋,
偶然重翻这拙劣可怜的诗卷,
你情人生前写来献给你的爱,
把它和当代俊逸的新诗相比,
发觉它的词笔处处都不如人,
请保留它专为我的爱,而不是
为那被幸运的天才凌驾的韵。
哦,那时候就请赐给我这爱思:
“要是我朋友的诗神与时同长,
他的爱就会带来更美的产儿,
可和这世纪任何杰作同俯仰:
但他既死去,诗人们又都迈进,
我读他们的文采,却读他的心。”

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元音长短的区别比较明显,所以古希腊诗和拉丁诗都以元音长短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有短长格、短短长格、长短格、长短短格等;古梵文诗主要也是靠长短格构成节奏; 德语、英语、俄语,语音轻重的分别明显,诗歌遂以轻重音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如轻重格、重轻格。
西洋诗本来无韵,用韵是从东方学的。单韵传到西方,为什么发展为复韵?大概由于印欧语单词有长有短,音节结构不如汉语整齐,重音位置又多变,致使诗行末尾长短不一,这才为复韵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诗行结尾有的用重音,有的用非重音,彼此怎么押韵呢?——那就只好用两套韵脚了。
音节由音素(phone)构成,它是语音中最小的不可再分解的单位,是字母组合后的读音标记。音素靠听觉辨认,字母靠视觉辨认,音素属于读音系统,字母属于拼写系统。
韵步(foot,也被称为音步),是由音节(syllable)组成的,即——英语((整个印欧语系都适用)诗歌中的韵步通常被定义为节奏的长度,是诗歌节奏的基本单位。表现诗歌节奏的音组。也称顿或韵部。诗歌实际上存在有两个系统,一是声音系统,其表现形式为节奏,节奏用韵律的形式表示就是韵步;二是拼写系统,其表现形式为音节的组合形式和韵步的数量。这两个系统相互交织在一起,不能分开。二者只有结合在一起,诗歌才具有其成为诗歌的存在形式,具有诗歌的音韵美和形式美。
西洋十四行诗不同体例的区别,最明显地表现今押韵的位置和方式的不同(即韵式)。人们提起它,往往首先注意哪行和哪行押韵,却容易忽视它的结构。其实,韵和结构有密切的关系:韵能把几行诗联结为诗节,换韵又能把不同的诗节分隔开来。韵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服务于诗歌结构的。
因此,对于十四行诗,先要研究它的内部结构,然后才能研究韵式,研究它在译文中的传达。就结构而言,彼特拉克体是两个四行加两个三行,莎士比亚体是三个四行加一个两行。我们要先确定这个框架。至于几行几行中的韵式如何落实,那是下一步的问题。
说到西洋韵式,可以重点看看四行诗。因为西洋的诗节中,四行诗是最常见的典型诗节。 四行诗有四种韵式:
交韵(alternating rhyme scheme)又叫“交叉韵”、“换行韵”—— 一三行押,二四行押(ABAB);
抱韵(enclosing rhyme scheme),又叫“首尾韵”、“环抱韵”—— 一四行押,二三行押(ABBA);
随韵(running rhyme scheme),又叫“连续韵”——一二行押,三四行押(AABB);
叠韵(ovrlap rhyme scheme),又叫“重叠韵”——两行押韵(AA)。
因为音乐合律的需要,十四行诗的格律亦相当严密,某些地方(如押韵要求)的苛刻程度甚至超过了中国古诗词。
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之后,这种诗体获得广泛的运用。意大利的诗人彼得拉克成了运用十四行诗体最主要的代表。他一生写了三百七十五首十四行诗,汇集成《抒情诗集》,献给他的情人劳拉。在他笔下的十四行诗,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DCD以及ABBA,ABBA,CDC,CDC等格式。每行诗句十一个章节,通常用抑扬格。
十四行诗的起源可能起源于第十三世纪西西里法庭诗人当中,谁的游吟诗人爱情诗的影响。接着传播到托斯卡纳,在那里它达到最高的表达在他的“canzonieri,”一个序列的爱情诗写给“劳拉,”他理想化的爱 。 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他的诗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同时代的意大利诗人和后来其他国家的一些诗人,都曾把彼得拉克的诗作,视为十四行诗的典范,竞相仿效。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彼得拉克诗体。
十六世纪初,十四行诗体传到英国,风行一时,到十六世纪末,十四行诗已成了英国最流行的诗歌体裁。产生了锡德尼、斯宾塞等著名的十四行诗人。莎士比亚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这一诗体,一生写下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诗作,改变了彼得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AB,CDCD,EFEF,GG。每行诗句有十个抑扬格音节。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比彼得拉克更向前迈进一步,主题更为鲜明丰富,思路曲折多变,起承转合运用自如,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点明题意。后来,弥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人也曾写过一些优秀的十四行诗。
亚历山大体,又称“十二音节诗体” ,因中世纪法国的《亚历山大传奇》采用此诗格而得名,每行十二音节,抑扬格(有时也称抑扬格六音步,但在法语诗中,一般只称音节,不称音步)。 但准确说来,应是“亚历山大格”,因为严格说来它不是一种诗体,而是一种诗格,或诗行(类抑扬格五音步)。亚历山大格是法语诗中最重要的诗格(诗行)。像龙沙的爱情诗、古典主义悲剧及喜剧、雨果的重要诗集等大都采用此诗格。 法国格律诗不讲究音步,但却十分讲究诗行音节数量的整齐,从二音诗到十三音诗都有,使用最多的诗体当然是十二音诗。为了促进和强化诗歌节奏的和谐与鲜明,法诗严格规定了“半逗律” ,即在所有诗行的中腰用相当半个逗号的停顿将其分成前后两半,形成个特殊的音的规律。对于十二音诗来说,即在前后两个六个音节之间使用,行行如此便形成了“半逗律” 。在法国古典主义的诗歌中,半逗律是无论如何也不允许破坏的。
普希金创立的“奥涅金诗节”:每一诗节中包含十四个诗行,每一诗行中包含四个轻重格音步,每音步两个音节;这十四个诗行中,有的每行结尾为轻音者,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每行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阴阳韵变换的规律和诗行间押韵的规律之间又有严格的配合,这十四行诗的押韵规律是:ABAB、CCDD、EFFE、GG;而其阴阳韵变换的规律(用每行不同的音节数目表示)则是:9898、9988、9889、88。 13世纪末,十四行诗体的运用由抒情诗领域扩及叙事诗、教谕诗、政治诗、讽刺诗,押韵格式也逐渐变化为:ABBA,ABBA,CDC,DCD,或ABBA,ABBA,CDC,EDE。
意大利中世纪的“西西里诗派'诗人雅科波·达·连蒂尼(生年不详,约卒于1246至1250年间),是第一个采用这种诗歌形式,并使之具有严谨的格律的文人作者。十四行诗有固定的格式。它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共十四行。每行诗句通常是11个音节,抑扬格。每行诗的末尾押脚韵,其排列方式是:ABAB,ABAB,CDE,CDE。它和歌谣、抒情短歌同为当时意大利抒情诗中流行的体裁。
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彼特拉克是这种诗体的主要代表。他一生写了 300多首十四行诗。他断承“西西里诗派”、“温柔的新体诗派”的传统,以浪漫的激情,优美的音韵,丰富多彩的色调,表现人物变化而曲折的感情,注进了新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其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DCD以及ABBA,ABBA,CDC,CDC等格式。每行诗句十一个章节,通常用抑扬格。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在艺术上更加完美,成为其他国家诗人后来竞相模仿的重要诗体,对欧洲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意大利体的十四行诗又称彼特拉克体。
十四行诗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繁荣兴盛。诗人梅迪契、米开朗琪罗、博亚尔多、塔索等,都是优秀的十四行诗作者。其后,它又成为“马里诺诗派”、“阿卡迪亚诗派”喜爱的体裁。早期浪漫主义诗人破除传统的框框,追求自由不拘的诗歌形式,十四行诗一度被冷落,但19世纪下半叶又得到复兴,卡尔杜齐、邓南遮等均留下了佳作。20世纪继续流行于诗歌创作。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的影响下,十四行诗传入法、英、德、西诸国,并适应各国语言的特点,产生了不同的变体。马罗首先把它移植到法国。“里昂派”诗人拉贝,“七星诗派”诗人龙萨、杜倍雷的作品,使十四行诗成为16世纪法国的重要诗歌形式。
16世纪初叶,萨里、华埃特把十四行诗介绍到英国。诗的格式演变为三节四行诗和一副对句,押韵的方式是ABAB,CDCD,EFEF,GG。在这种类型之外又产生了其他变体。英国类分为3段四句加最后两句。最后的两句通常与前面的大不相同,比意大利类第九句改变更厉害。16世纪末,十四行诗成为英国最流行的诗体之一,产生了像锡德尼、斯宾塞这样著名的十四行诗人。 莎士比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诗体。他的十四行诗体(又称伊丽莎白体),也由三节四行诗和一副对句组成,以形象生动、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为特色,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表达出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情怀。以后,弥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也以写作优秀的十四行诗享有声誉。一般英国十四行诗的韵牌是: A-B-A-B, C-D-C-D, E-F-E-F, G-G(称为“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或者更严格一些 A-B-A-B, B-C-B-C, C-D-C-D, E-E (称为“斯宾塞体”)、A-B-A,B-C-B,C-E-C,E-D-E,F-F(称作“雪莱体”)。
十四行诗传入德国较晚。 奥皮茨在 《德国诗论》(1624)里最先倡导十四行诗,制定诗歌格律的规则,对德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作用。歌德和浪漫派诗人对这一形式也很重视。
普希金是俄罗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各种文学体裁均擅长,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的太阳”,其诗歌也是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的,样式多种多样。他根据文艺复兴以来流行的十四行诗格律,参照它在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国的不同诗人笔下的十四行诗体的格律变化和发展,同时考虑到俄语词汇的音节重音特点,创造性地制订了“奥涅金诗节”这一独特的格律。普希金在诗歌形式上对欧洲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和他作品内容上对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文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奥涅金诗节”规定:长诗中的基本单元是诗节,每一诗节中包含14个诗行,每行中包括4个抑扬格音步,每音步两个音节。这14行诗中,有的每行结尾为轻音者,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每行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阴阳韵变换的规律和诗行间押韵的规律之间又有严格的配合,这十四行诗的押韵规律是:ABAB、CCDD、EFFE、GG。各行音节数为9898、9988、9889、88。这些严格的规定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奥涅金诗节”特有的格律特征。前四行是一个整体,押的是交韵;第二个四行押随韵,其实也可以看做两个两行。问题比较大的是后面六行。它可以分析为押抱韵的四行再加上两行,也可以分析为互有联系的两个三行。可以看成囊括了交韵、抱韵、随韵和叠韵四种韵式,也可以看成是四加四加三加三的结构。和彼得拉克、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比起来毫不损色,自有其独特的美。在普希金之后,俄国文学史上,只有他的当之无愧的继承者莱蒙托夫,使用这一格律写出过一篇五十余节的诗体小说《唐波夫财政局长夫人》(《叶甫盖尼·奥涅金》凡四百二十多个诗节,还有一些别稿),此外再无其他诗人敢于问津,可以说,“奥涅金诗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Sonnet在汉语中早期被音译成商籁体,后来被意译的“十四行诗”代替,但新的译法有不准确的地方。首先,sonnets通常是十四行,但也有变体,如莎士比亚的154首sonnets中的第99首是15行,而第126首只有12行。另外,“十四行诗”的称谓也没有涵括sonnets的其它特点。这或许也反映了用汉语翻译一个外来诗歌体裁时面临的处境与取舍吧。Sonnet这个词可追溯到拉丁文sonus(声音),于是跟英语单词sound和song的词根son有近亲关系。它直接从意大利语sonetto演化而来,也与中世纪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语(Provencal)中的sonet (短歌) 有关。简单地说,sonnet是指一种抒情短诗,一般来说有14行,每一行有特定的韵律,且行与行之间,有固定的押韵格式。十四行诗的格律主要包含行数、韵脚、音节、音调、结构等:一、行数:要求有十四行,每行不一定是完整的句子。有时为了韵脚的需要,把意思连贯的一句分成两行,但每行词数不一定要相同。二、结构:一般分为前后两个部份。不同诗体前后两部份的行数不同。彼得拉克体由两节四行诗(共8行) 和两节三行诗(共6行)组成。斯宾塞体、莎士比亚体由三节四行诗(共12行)和一节二行诗(共2行)组成,“奥涅金诗节”由两节四行诗(共8行)和两节三行诗(共6行)组成或者由三节四行诗(共12行)和一节二行诗(共2行)组成,形成起承转合的趋势。极端的有雪莱所作的十四行诗,由四节三行诗(共12行)和一节2行诗组成。三、韵及韵脚:是十四行诗体的难点和特点之一,十四行诗根据不同的诗体:彼得拉克体4到5个,斯宾塞体6个,莎士比亚体7个,“奥涅金诗节”7个。英语词汇一般由多音节组成。韵指的是每行最后一个词的最后一个音节,按规定要相同的叫押韵。各体前后两部份韵脚的安排是:彼得拉克体ABBA、ABBA、CDC、DCD (4韵) 或者CDE、CDE (5韵),属抱韵;斯宾塞体 ABAB 、BCBC 、CDCD 、EE ,最后两句是对偶句,属套韵;莎士比亚体BABA 、CDCD 、EFEF 、GG,属双形体即交韵(7韵),最后两句对偶;“奥涅金诗节”ABAB、CCDD、EFFE、GG,交韵、随韵、抱韵、叠韵全备(7韵)。四、轻重音搭配。中国律诗绝句,每句诗中要求平仄相间,使音调抑扬顿挫,铿锵有声,具音乐感,十四行诗虽不要求每行诗词数相同,但要求同样的音步,每个音步有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斯宾塞体、莎士比亚体要求每行5个音步,10个音节;彼得拉克体要求11个音节;法语要求12个音节。奥涅金诗节结尾为轻音者,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十四行诗在西方流传很广。除意(彼特拉克为代表)、英(莎士比亚为代表)之外,在西班牙、法国、葡萄牙、德国、波兰、俄国等也有人写十四行诗,但成就不及前者。中国新诗诗人所模仿的主要是彼体、莎体两种。一般认为中国写十四行诗取得最大成就的应该是冯至,其主要作品为《十四行集》。冯至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主任,估计是同济历史上文学方面名气最大的人。

规律: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彼得拉克诗体。每行诗句11个音节,通常用抑扬格。

特点:每行诗句有10个抑扬格音节。以形象生动、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为特色,常常在最后一幅对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表达出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情怀。

扩展资料:

诗歌的节奏必须符合语言的民族特点:

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元音长短的区别比较明显,所以古希腊诗和拉丁诗都以元音长短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有短长格、短短长格、长短格、长短短格等。

古梵文诗主要也是靠长短格构成节奏; 德语、英语、俄语,语音轻重的分别明显,诗歌遂以轻重音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如轻重格、重轻格。

音节由音素(phone)构成,它是语音中最小的不可再分解的单位,是字母组合后的读音标记。音素靠听觉辨认,字母靠视觉辨认,音素属于读音系统,字母属于拼写系统。

韵步(foot,也被称为音步),是由音节(syllable)组成的,即——英语(整个印欧语系都适用)诗歌中的韵步通常被定义为节奏的长度,是诗歌节奏的基本单位。

表现诗歌节奏的音组。也称顿或韵部。诗歌实际上存在有两个系统,一是声音系统,其表现形式为节奏,节奏用韵律的形式表示就是韵步;二是拼写系统,其表现形式为音节的组合形式和韵步的数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四行诗

1、特点
语汇丰富、用词洗练、比喻新颖、结构巧妙、音调铿锵悦耳。而其最擅长的是最后两行诗,往往构思奇诡,语出惊人,既是全诗点睛之作,又自成一联警语格言。
2、作品简介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大约创作于1590年至1598年之间,其诗作的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都很高,几乎每首诗都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诗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126首,献给一个年轻的贵族(Fair Lord),诗人的诗热烈地歌颂了这位朋友的美貌以及他们的友情;第二部分为第127首至最后,献给一位“黑女士”(Dark Lady),描写爱情。
3、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为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729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