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被捧上神坛,一个做通讯设备的厂商到底具备怎么样的实力?

华为被捧上神坛,一个做通讯设备的厂商到底具备怎么样的实力?,第1张

你口中的神坛是华为公司几十年如一日,用真金白银拼科研、拼创新、拼技术、拼人才……拼出来的,直至今日,华为的技术已经让美国若坐针毡,甚至动用其国家力量全方位以安全为理由,在全世界围堵华为,真正的中国人应当华为的崛起而深感自豪……随着越来越多像北斗、华为5G、高德红外等这些中国智造的涌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早日实现!

就是挺华为!买东西,只要华为有,就不买别人家的,如果美国打压的狠,我愿意给华为捐款,略尽绵薄之力。中华大地上,一脉相承,朴实的华夏儿女,懂得什么叫血脉亲情,自家兄弟间也许有小摩擦,但是,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会和华为一起,和美国战斗,华为儿女是战士,是为国争光,敢于挑战霸权和欺凌,咱小老百姓一个,做不了啥贡献,只能支持!再支持!虽然,现在涌出一批汉奸,骂华为,背后给华为捅刀,不过,中国人,是打不倒的,岂是尔等宵小之辈,上蹿下跳,就能动摇的,古往今来,汉奸的下场,都懂得。

网上有很多吹华为的,也有很多黑华为的。说句实话,又有几个能说到点子上?

华为真正的技术实力,远比网上那些瞎吹的所谓的kol要牛的多。它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已经动摇了美国作为一个 科技 大国的根基。

美国不惜一切代价对华为进行全球狙击,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华为的实力。

如果把中国比做一把砍向美国的大刀,华为就是那经过千锤百炼、光芒四射的刀刃。

不是被捧上神坛

而是华为通过艰苦卓绝

锐以进取

开拓创新

不懈努力

才荣登神坛

快速发展时

依然不断自省

享誉全球时

依然居安思危

早谋备胎

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

美国使坏打压

撼动不了华为

业界大佬的地位

沉着

淡定

拼弃娇傲自满

一心一意谋发展

永不止步

故,华为不想登上神坛也难

#凌远长著#

把华为架上神坛的不是中国,是美国。

华为的强横由来已久,并不是一个两个海军就能够吹出来的。要明白华为为什么这么强,你还要看华为一路打上神坛都遇到了哪些对手!

1987年,思科正式成立,思科一开始立足的产业,就是20世纪最赚钱的产业:通信产业。



20世纪,计算机刚发明不久,伴随着万维网以及个人电脑,缓慢的普及,通信成为最赚钱的产业。

2000年,思科年营收1215亿美元,估值达到了5000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

在这之前思科都是所向无敌,瞭望全球,没有一个对手。

但是2002年,美国亚特兰大举行通讯产品展,华为公司携高、中、低端全线产品参加了展会。华为的产品是思科的20%-50%。这么低廉的价格一下子吸引到,当时思科的CEO的注意。

在亚特兰大通信展后,华为顺利进入美国,虽然市场份额很小,但是增长率非常快。

2002年,华为和思科首次PK在巴西数据招标会中,华为凭借优势的性能和价格,获得了400万美元的订单。思科被排除在外,当时的思科CEO钱伯斯,非常生气,第二天就将参与巴西的招标经理,非开除了。

随后钱伯斯不再淡定,他在思科内部成立了 “BEAT华为”(打击华为)工作小组, 并在内网上设立专门主页,供其全球员工讨论如何打击华为。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专利+舆论战,针对华为开启了。

2003年,1月24日(年二十九),思科在德克萨斯州联邦法院对华为提起专利诉讼,诉讼内容长达77页。思科全球的各个分部,新闻发言人,都一致对外说华为,产品不安全,侵犯专利,不要购买华为产品。

这是第一次华为迎来至暗时刻。一上来就是全球最大的企业的打压。

2003年10月1日,双方律师对源代码的比对工作结束,结论是:华为的产品是“ 健康 ”的。

这一轮华为险胜,但是很明显,在全球市场斗争经验并不是非常充分的华为,第一次感觉到了压力巨大。



在面对着思科不断地打压,华为人都非常艰难。这种商业的竞争,同技术攻关有明显的不同。技术攻关可以按照理论来不断验证,技术发展是有轨迹,必然能迎来突破。

但是商业竞争,出其不意的招数太多。

2003年,华为找到摩托罗拉, 最同摩托罗拉谈妥了75亿美元 ,整体卖给摩托罗拉。

要知道2002年,华为的营收已经有220亿人民币。


20年前的华为,这个体量,你觉得不强吗?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现实没有让任正非套现出局。摩托罗拉毁约不买华为了。任正非只能鼓起勇气,自己带着华为人,在此启程征战。

这一次将更加艰苦!



2003年,华为开始进军销售端业务,首先做的是小灵通。



2004年,华为成立 了“海思半导体” 开始做半导体芯片。当时的情况并不是什么高瞻远瞩的生意,只是生产小灵通以及路由器中的芯片设备。但是这种无心插柳的动作,为后来的第二场战争,带来了转机。


2005年,华为获得了手机生产资质,但这个时候华为生产的小灵通,并不是对个人使用的。而是给运营商提供定制机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各家业务都一片哀嚎。中国工信部紧急颁发了3G牌照。中国迎来了3G的大发展。

华为手机业务在这之前,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甚至一度想砍掉手机业务。但是金融危机来了之后,华为已经不能缺失任何一个商业机会。

2009年,随着iOS和安卓系统的争斗,华为也开始步入安卓阵营。

2010年,华为发布了新款安卓智能机C8500,首次尝到了百万台销售量的甜头。

2011年,华为意识到,必须要向消费者转型做手机,不能再做定制款手机。

2011年,任欧洲区总裁的余承东被召回,开始领导消费电子业务板块。

2011年,华为推出明星产品远见U8850。

2013年,开始华为开始了P系列,以及报端Mate系列,双旗舰战略。开始向高端发展。


这个时候,仍然还有“中华酷联”的山寨阵营,仍然无法同苹果和三星相抗衡。

但积累就在2017年得到质变的结果。

2017年华为超越三星成为中国手机第一大出货厂商。世界第三大生产商。


2013年,华为销售收入首次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第二大大通信设备厂商。排名第一的还是思科。

2014年华为研发投入约395-405亿人民币(65-66亿美元),比2013年的307亿人民币增长约28%,高于收入增长;2004-2014年,10年中,华为研发投入累计达到1880亿元。这是靠硬实力打到第一通信厂商。

2014年,华为员工16万人。(2020年的今天,阿里巴巴的员工也仅有11万人)

5G标准制定中,华为贡献了不少努力,拥有大量专利在手的华为,在5G领域在此取得全球领先的地位。

到这里你还觉得华为是虚胖吗?


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中兴最先被美国断供芯片,中兴直接被制裁,赔偿10亿美元,并且美国还要派督导组,督导中兴业务的合规性。

这就相当于,一个中国国企,要听美国的话。是不是很意外?

这个时期,华为并不是刺头,只是华为在商业市场中过于强势,直接被美国定点瞄准,狙击了。

基本上“实体清单”都是美国定点狙击中国的高 科技 企业的名单。

华为不单单付出了,芯片断供,欧洲市场GMS停止服务,谷歌,facebook等30多家企业成立联盟,针对华为。

还面临着人身的攻击,任正非女儿,孟晚舟在加拿大机场“被非法扣押”,至今已经扣押了近2年了。



华为所有的业务,其实都在围绕着通信业务发展。

在通信业务之外,华为开拓的消费业务,以及公有云业务,本质上属于企业类的增值服务。

例如:数据库,工业互联网等业务。

智慧城市,智能安防业务,属于通信+信息化的一种增值方案拓展。这本质上没有什么太多的跨度。

华为还有一些例如光伏逆变器,这部分其实才真的是早年华为,在通信业务之外,完全独立的一些部门。

华为将电气自动化部门,卖给艾默生后,仍然保留了光伏相关业务。

华为出来的在中国自动化行业,混迹的大佬级别的企业,已经有很多了。尽管跟华为并没有太多的资金联系,但是向来人事上面的联系肯定是有的。

给你看看都有哪些企业。

1、汇川技术(300124)

2、麦格米特(002851)

3、蓝海华腾(300484)

4、英维克(002837)

5、英威腾(002334)

6、鼎汉技术、中恒电气、英飞特、禾望电气、盛弘股份、欣锐 科技 、上能电气等

总体来说,华为确实在神坛上。

近几年华为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美国大力的“宣传”,现在很少有人还不知道华为这家公司。 毫不夸张的说,华为是我国最有实力的 科技 公司,更是我国 科技 企业的担当。 但是“被捧上神坛”这种说法还是有点夸张的,可能题主想要表达华为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地位吧!!

华为到底有多牛?下面我就为大家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



很多人只知道华为手机, 但殊不知手机业务只是华为的一个副业,通信才是华为的主业。 华为可以没有手机业务,但是绝不能没有通信业务,手机等终端业务只是华为转换技术赚钱的部门。

华为占据了最多的5G标准必要专利,目前华为生产的5G基站已经没有一个美国的零件, 美国的芯片是非常发达,可以做到没有一个美国零件实在不容易。即使在美国不断打压下,华为也已经拿下了90多份5G商业合同,位居世界第一位。 华为为全球30多亿人提供网络服务,只要我们打电话、上网、发短信几乎都会使用到华为建设的基站。



并且华为是全球唯一一家可以实现5G端到端的公司,华为不仅制造5G基站,也制定5G标准,还可以制造5G手机处理器,更可以制造5G手机,真的是5G“一条龙”服务。



相对于三星与苹果来说,华为手机算是起步比较晚的,但是发展还是非常快的, 在2019年华为手机的销量超过了苹果,位居全球第二,与三星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了。 华为手机的成功离不开华为科研的投入,华为是国产手机品牌当中唯一有自研处理器的手机品牌,像小米、vivo、oppo都没有自己的处理器,只能使用别人的处理器。



华为不仅仅有自己的处理器,像华为手机当中的WiFi蓝牙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充电管理芯片、视频编解码芯片、射频信号芯片等都是华为自研的。 虽说华为还没有实现整部手机所有的芯片都是自研的,但是在国产手机当中,华为手机的自研率绝对是最高的,并且甩开其他手机品牌一大截。



在WiFi6领域,华为拥有很多的专利

在安防监控领域,市面超过70%的监控都在使用华为海思的芯片

在电视领域,市面上超过一半的电视都在使用华为海思的芯片


华为取得如此多的成就,并非偶然。华为是一家非常注重研发投入的公司,在2019年华为的研发投入达到了1317亿,近十年华为研发投入累计超过6000亿元,6000亿元大多数公司十年的营收都没有这么多。


华为并不是被捧上神坛的,而是华为员工几十年努力奋斗,辛勤劳动所取得的成果。华为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发展的精随。华为的员工之所以能够爱华为原因是全员持股,华为的股票是不对外出售的,由华为企业员工所有,这样做的好处是股票不受外来因素干扰同时也有效防止外来资本控制华为的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美国才拼命打压华为,忘图整垮华为的目的。如今华为己经发展成为中国民族企业的灵魂,为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要强大,经济要发展,军队要建设,国防要巩固,没有国营企业不行!同样没有民族企业也不行!华为就是民族企业的样板。

华为,全称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囊括通讯技术和设备、芯片、网络工程等。其中华为芯片和5G技术成了给美国抽梯子的角色,所以美国人拼命也要整死华为。

华为到底有多大的实力,这个我还真不知道,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它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通讯设备供应商和手机制造商这么简单!不然,美国政府也不会以举国之力对它进行围追堵截,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了!

作为一个理性的中国人,我们都清楚的知道,不管华如何强大,它都不是神,又何来神坛之说?那些神化华为的人和抹黑华为的人,都一样的居心叵测!

中美之间的搏弈由来已久,但从来没有达到现在这样的高度,在这场世纪之战中,华为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企业,不由自主的被特朗普政府推到了这场战争的主阵地上,同时也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这不是华为的错,是特朗普这帮强盗给逼的!

所以,不管“神坛”也好,“情怀”也罢;不管强盗主子也好,强盗奴才也罢,这场战争我们一定会胜利!

应邀回答本行业问题。

现在有关于华为的消息,在媒体、自媒体上铺天盖地的,的确华为是“被捧上神坛"的,其实华为乐于"闷声发大财"。而华为之所以现在开始进入大规模的进入很多领域,其实也是为了"开源",现在通信制造业利润被中兴和华为搞的很低,华为发展这些领域,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给自己的主业输血。

华为成立于1987年,开始是销售交换机,后来开始自研交换机。

华为的起家的产品是程控交换机C&C08。

不过说实话,如果不是当时主流的设备商看不上农村市场,华为也就没有今天了。华为之所以可以发展到今天的阶段,其实最应该感谢的是"村村通"计划。

华为的设备,包括程控交换机、ADSL、基站等设备,最初都是使用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占据的市场。

华为开始的优势是研发肯加班,市场天天泡运营商,一线工程师肯泡现场。4G时代之前的华为设备,基本上开始的前5年,都属于二三流的产品,这个估计做过华为设备的哥们应该还有记忆。

华为从开始的弱小,一步步的走到今天,是非常的不容易的,可以明确的说,华为的今天,是加班加出来的。

现在华为的设备,就运营商使用的设备这块,基本上都是属于国际的第一梯队了。全球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也就基本上剩下四大巨头了,分别是华为、诺基亚、爱立信、中兴通讯,数通领域还有一个思科。

不过其实就在5G来临之前,华为也基本不为人所知。华为虽然在运营商那里卖了不少的设备,但是大部分设备都在机房里,而很多人也就是觉得华为是卖手机的。

5G时代来临,也就是因为自媒体太发达了,而且还有"联想投票"、"中兴事件"、"华为被美国制裁"等一系列的事件集中在一起,才让国人知道了原来华为这么厉害。

华为其实不需要被神话,也不希望被神话,对于华为来说,可以卖给运营商更多的设备才是真的,而被渲染成了民族企业,其实对于华为的海外销售是有负面的影响的。这里不仅仅是运营商设备,终端设备也是如此。

通信制造业原本是一个暴利行业,在中国的通信制造业企业崛起之前是这样的。华为、中兴通讯要进入这个市场,本身的设备性能开始还不好,所以就开始打价格战。


当时业内投标,如果华为、中兴通讯参与的话,最少要价格便宜30%,甚至还要更多。

打啊打,就把整个通信制造业的利润给打下来了,现在看看诺基亚、爱立信混的多惨,经常性的亏损,盈利利润也没有多少。

通信制造业的利润下来了,也回不去了。通信业还是一个重研发的行业,华为还需要保持研发的投入,也就必须发展副业赚点儿钱了。华为内部其实一直都是有"主航道"的说法的,现在很多的消费者业务其实华为之所以要发展,就是给主业的设备制造这块输血。以前是运营商业务养消费者业务,现在消费者业务开始反哺主业了。

华为的很多产品,本身都是通信业里的终端。其实就通信业本身而言,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技术原理研发明白了,也可以应用到终端上,这里华为是有一定的先天优势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华为也搞太阳能,看起来和主业没有联系。但是实际上它是因为在非洲做基站的市场,电力不稳定,逼的华为不得不自己做,做来做去还做成了全球第一,这是最神奇的。

总而言之,就华为本身而言,那些很多的副业,都是围绕着主业运营商业务在扩展的,华为坚持以运营商业务为中心,其实也一直没有什么变化。至于华为的发展,这里很多都是因为华为投入了资金进行研发的产物,现在也被华为一直坚持着。

华为ict大赛没有报名费。因为华为ict大赛是一项免费的竞赛项目是展示自己技能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参赛选手应在报名截止日期前完成校级资格赛的在线登记即可所以华为ict大赛没有报名费。

华为ict发展历史

自2017年起,华为响应教育部高教司向企业征集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提供经费和软硬件支持,基于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共生共长共育ICT产业人才。华为ICT学院是华为公司主导的,面向全球的校企合作项目。

华为ICT学院面向全球在校大学生传递华为ICT技术与产品知识,鼓励学生参加华为职业技术认证,在全球范围内为社会及ICT产业链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技术人才。

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WLAN技术原理与应用、5G网络技术与应用、云技术原理与应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数据存储技术、机器学习、云服务管理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深度学习、物联网技术与应用、HarmonyOS移动应用开发、openEuler *** 作系统、Python程序设计。

据悉,小米推出了MIX 3滑盖手机,并承诺将在2019年第一季度在欧洲发布小米MIX 3 5G版手机。1月12日,小米在英国正式推出了小米MIX 3手机,售价499英镑(约合人民币4334元),将在1月16日上市销售。不过首批100台优惠价449英镑(约合人民币3899元)。

国内竞争激烈,小米进入英国是为了寻求增量

去年以来,小米进军海外市场的脚步略微激进。众所周知,小米在印度市场已经连续四个季度获得第一,2018年印度市场更是为小米的业绩增色不少。数据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机业务营收3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1%,智能手机销量达3330万部,较去年同期增长204%。其国际业务收入贡献收入达223亿,同比增长1127%,占小米集团总营收439%。其中印度市场成为小米增长最快的市场。

在印度市场尝到甜头后,小米开始将触手伸到其他海外市场。在雄墨观察看来,小米不断扩张国际市场的背后原因其实和国内手机市场置顶离不开关系。2018年12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全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390亿部,同比下降155%。国内手机市场缩水,导致小米手机业务的增长也在停滞,数据显示,2018年小米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增反减,第二季度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0增长,第三季度市场份额甚至下跌16%。这种情况下,小米开始将目光放到新的海外市场,即欧洲市场。

欧洲市场的部署,小米并不是现在才开始。此前雷军在部署小米的全球化发展时就说过,“最先拿印度试点,接着是东南亚,再到俄罗斯和独联体,现在是欧洲。”早在2018年11月,小米官方就宣布进军英国市场,携手小米 Pro8和踏板车进军英国市场。在迈出进军欧洲市场的第一步后,新年伊始小米似乎更有信心了。据悉,在2019年即将上线英国市场的产品是小米MIX 3滑盖手机,首批产品还将优惠500元左右,并且小米还承诺将出5g版本,看得出来,小米对此次在英国的首发产品很是看重。雄墨观察认为在频频布局的背后,更是小米希望英国市场能够成为自己增量市场的野心。

英国人对小米品牌认知弱,小米只靠性价比的打法很难

小米高管王翔在采访中表示,对进军英国市场非常具有信心。而这种信心主要来源于此前小米在西班牙市场中取得的出色的成绩,2018年第三季度,小米在西班牙中就占据了145%的市场份额。作为西欧市场的第一站,西班牙给了小米莫大的信心,但英国市场是否真的会如西班牙一样开门红呢?雄墨观察认为英国市场对小米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就是上面说过的英国市场有机会成为小米新的增量市场,而挑战就是是否能用对在英国市场的打法。

目前,英国消费者的特点和美国差不多,大多数是走运营商渠道,运营商占着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而线上购买的习惯却只有一些互联网工程师等。所以外来手机品牌想要进入的话,首先要和经销商运营商等达成合作关系。而小米在中国的打法一直都是互联网模式的方式,一开始选用的就是性价比手机来口口相传,才在中国手机市场中打下属于自己的天下,如果在英国没有运营商足够的支持,小米的脚步可能会受到极大的阻碍,最终难以触及消费者继而销售遇冷。

而对于当地运营商来说,和新的手机品牌合作也有着很多要求,比如说对手机的产品和质量要求都比较挑剔,已经和小米合作的运营商Three就对小米要求其提供更好的入门级产品。其次,如果手机厂商有战略变动也需要和当地运营商进行磨合,多年以前华为进入欧洲市场就和当地运营商进行了深度合作,但是后来华为新任ceo余承东之后就转变了战略方向,开始重建销售渠道做自己的公开品牌,此后欧洲多个国家的运营商都将华为的手机下架,并导致华为利润下降60%。后来华为花了很长的时间重新和当地运营商建立渠道信任关系,所以雄墨观察认为华为在欧洲一开始的挑战尚且如此,小米作为后来者要想继续用性价比优势去打欧洲市场显然有点难。未来小米还需要在新的品牌认知建立强大的竞争壁垒。

小米在2019年攻守都很难

2018小米上市之时就对用户承诺,小米是一家互联网企业,对消费者硬件销售的最高利润率设定为5%,多出的将全部返回消费者。在确定核心战略上,2018年11月28日雷军在小米AIoT开发者大会上确立了AI+loT的目标,前不久小米又在年会上宣布了未来5年小米“手机+AIoT”的双引擎战略。可以看出,虽然小米将lot作为未来重要方向,但小米的硬件业务依然是重中之重,而手机业务也是其面向未来物联网时代的重要布局。

雷军在年会上坦言,冬天已来,2019年即将面临最严峻的挑战,没有丝毫盲目乐观耀的余地。是的,2018年荣耀就正式宣布进入荣IoT生态和新零售30的战略阶段,而 oppo又在前几天推出子品牌智美心品。对oppo来说,独立新的品牌可以更好的区分手机和物联网设备的品牌架构,也可以为即将到来的5g打下第一步基础。但不论哪一个似乎都在蠢蠢欲动,想要进入小米lot生态的腹地来分一杯羹,而2019年随着各个手机厂商的5g手机面世,国内手机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手机市场也会面临再次洗牌。

所以,小米目前拥有的压力确实不小。首先在欧洲市场站稳的话就需要拿出最好的产品来让消费者认可,而占据欧洲市场也就意味着可以在全球手机市场获得认可,但小米手机此前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高端,甚至还被外界称为是组装机。“对于那些不了解我们的人来说,他们认为低价就意味着质量差,扭转这种观点需要时间”小米高管王翔此前称。另一方面,欧洲人更重视手机产品的专利意识,根据欧洲专利局(EPO)公布的数据,在2017年华为总共申请了2398项专利,这一项数据位居全球第一。而小米在这方面却比较欠缺,短时间内想要攻破英国确实不容易。最后,雄墨观察认为小米一方面要防着国内的竞争对手,一方面又要兼顾海外市场的扩张,真的是攻守都很难的情况。

NB-IoT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成为万物互联网络的一个重要分支。NB-IoT构建于蜂窝网络,只消耗大约180KHz的带宽,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以降低部署成本、实现平滑升级。
NB-IoT是IoT领域一个新兴的技术,支持低功耗设备在广域网的蜂窝数据连接,也被叫作低功耗广域网(LPWAN)。NB-IoT支持待机时间长、对网络连接要求较高设备的高效连接。据说NB-IoT设备电池寿命可以提高至至少10年,同时还能提供非常全面的室内蜂窝数据连接覆盖。
移动通信正在从人和人的连接,向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连接迈进,万物互联是必然趋势。然而当前的4G网络在物与物连接上能力不足。事实上,相比蓝牙、ZigBee等短距离通信技术,移动蜂窝网络具备广覆盖、可移动以及大连接数等特性,能够带来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理应成为物联网的主要连接技术。作为LTE的演进型技术,45G除了具有高达1Gbps的峰值速率,还意味着基于蜂窝物联网的更多连接数,支持海量M2M连接以及更低时延,将助推高清视频、VoLTE以及物联网等应用快速普及。蜂窝物联网正在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
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车联网、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物联网应用将产生海量连接,远远超过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需求。
NB-IoT具备四大特点:一是广覆盖,将提供改进的室内覆盖,在同样的频段下,NB-IoT比现有的网络增益20dB,相当于提升了100倍覆盖区域的能力;二是具备支撑海量连接的能力,NB-IoT一个扇区能够支持10万个连接,支持低延时敏感度、超低的设备成本、低设备功耗和优化的网络架构;三是更低功耗,NB-IoT终端模块的待机时间可长达10年;四是更低的模块成本,企业预期的单个接连模块不超过5美元。[1]
NB-IOT聚焦于低功耗广覆盖(LPWA)物联网(IOT)市场,是一种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新兴技术。其具有覆盖广、连接多、速率低、成本低、功耗低、架构优等特点。NB-IOT使用License频段,可采取带内、保护带或独立载波三种部署方式,与现有网络共存。[4]
因为NB-IoT自身具备的低功耗、广覆盖、低成本、大容量等优势,使其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垂直行业,如远程抄表、资产跟踪、智能停车、智慧农业等。3GPP标准的首个版本预计在今年6月发布,到时候将有一批测试网络和小规模商用网络出现。
目前包括我国运营商在内诸多运营商在开展NB-IoT和研究。就NB-IoT的发展现状,余泉详细阐述了三个精彩观点:一是NB-IoT是蜂窝产业应对万物互联的一个重要机会。二是NB-IoT要成功必须要建立开放产业平台。三是2016年是NB-IoT产业非常关键的一年,标准、芯片、网络以及商用应用场景都会走向成熟。
转向窄带物联网
对于LPWA网络所用到的窄带物联网(NB-IoT),运营商业已达成共识,应使用授权频谱,采用带内、防护频带独立部署。这一新兴技术可以提供广域网络覆盖,旨在为吞吐量、成本、能耗都很低的海量物联网设备提供支撑。
2015年11月,数家全球主流运营商联合设备商、芯片厂商和相关国际组织,在香港举办NB-IoT论坛筹备会,旨在加速窄带物联网生态系统的发展,成员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Etisalat、LG Uplus、意大利电信、Telefonica、沃达丰、GSMA、GTI、华为、爱立信、诺基亚、高通和英特尔。六家运营商成员还宣布,将在全球成立六个窄带物联网开放实验室,聚焦窄带物联网业务创新、行业发展、互 *** 作性测试和产品兼容验证。
目前,运营商已经在客户中展开预标准NB-IoT技术试点工作。例如,德国电信和沃达丰已经采取行动,利用现有基站进行预部署试点,预计试商用部署在2016年下半年进行,正式商用将从2017年初开始。
沃达丰的Ibbetson表示,对3GPP标准的整合充满信心,但他也指出这一过程缓慢而艰难。“希望窄带物联网能在2016年3月份前成为独立标准,同时我们需要尽快决定使用哪个频段。”
华为也希望相关标准能尽快得到确认,这样行业才能启动大规模的物联网部署。胡厚昆指出:“华为在技术方面已经准备就绪,希望能尽快抓住窄带物联网的机遇。”
窄带物联网具有四大优势:电池寿命长(超过十年)、成本低(每个模块不足5美元)、容量大(单个小区能支持10万连接)、覆盖广(能覆盖到地下)。
Ibbetson认为:“如果产业链不能将单模块成本降到两三美元以下,实现大规模应用,NB-IoT市场就做不起来。我们需要从全局角度出发,以极低的成本将物联网模块嵌入设备中。”
胡厚昆也认为,要想刺激NB-IoT大规模发展,通信模块成本必须低于5美元。如果成本降到1美元以内,则会带来爆发式增长。
即将步入爆发期
随着网络连接、云服务、大数据分析和低成本传感器等所有核心技术的就绪,物联网已经从萌芽期步入迅速发展的阶段,大多数分析师对此都表示认可。
埃森哲亚太区高科技和电子产业主管David Sovie指出,每个CIO都应尽快制定物联网发展策略,否则将会在竞争中落败。IBM研究院物联网全球战略计划主管Wei Sun表示,IBM各行各业的大客户都在探索物联网产品和服务。
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在使用物联网技术提高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并降低运营成本。例如,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及安全系统制造商博世已经将很多产品线连接起来,并从移动互联技术,尤其是车联网领域的崛起中直接获益。
在医疗领域,飞利浦已经开发了多款电子医疗应用,包括一款供慢性病患者使用的贴片。该贴片使用传感器实时收集患者健康数据,并传输到云平台,医护人员可以对数据进行监控,并适时采取医疗干预措施。
飞利浦数字加速项目主管Alberto Prado指出,设备和系统的互 *** 作性是数字医疗行业崛起的关键。随着协作护理模式日益盛行,未来的医疗必然将整合所有资源,并以主动预防为主。
为了迎接物联网领域的巨大机遇,整个产业不仅需要推动技术创新,还需要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跨行业协作。由于用例、应用和商业模式纷繁多样,物联网市场将比移动市场更加碎片化。
胡厚昆表示:“这将有赖于产业链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精诚合作。在物联网时代,运营商需要将关注的重点由管理技术扩展至管理整个生态系统。整个行业正处在紧要关头,运营商需要立即行动起来,抓住这一新的蓝海机遇。”[4]
NB-IoT亟需开放的平台
“NB-IoT产业生态系统正在快速成长,它更需要运营商与IoT相关产业参与者精诚合作,携手共进。”谈及NB-IoT落地的挑战,余泉介绍。
就在MWC2016举办前一天,GSMA联合企业各方举办全球首届NB-IoT峰会,并在会上成立NB-IoT forum。该联盟成员包括全球主流运营商、网络设备厂家以及主要芯片模组厂家等诸多产业链企业。
余泉强调,有超过20家垂直行业企业参加了此次峰会,这是非常可喜的开端。“当然垂直行业供应商可能不是几十家,而是几千家,业界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余泉以智能抄表行业为例表示,目前家庭拥有水表、电表、煤气表以及暖气表等很多表,这些背后的企业很多。
如此多的参与方,会出现大量协同方面的问题,业界需要一个开放的平台加速产业的前进步伐。而且,新标准制定需要开放平台去推动。
对此,诸多运营商联合包括华为在内的电信设备商一起搭建了Open Lab。据悉,借助Open Lab,垂直行业厂家就能很轻松地在实际现网上验证自身的物联网应用、网络以及商业模式。

人工智能—每日一点点:

时间过的很快,2018年已经到来第二天,2018你准备好了吗?人工智能涉及各行各业,发展快,成果多,2018,人工智能应该怎么走!

1

1、吹捧少些,实施多点。人工智能的火爆,但一些趁热闹唱着人工智能的热潮伪企业很多。虽然AI很火,但真看不惯一些媒体一直在炒冷饭,然后一些人不亦乐乎。尽管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这种行为是可理解的,但对行业无益处。

2、加快B端市场抢占,积极尝试C端市场。这是接下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在B端,已经非常成熟,无论是科大讯飞,还是商汤科技,头一批的人工智能企业已经完成了攻城略地,接下来的机会应该在C端,B端现在太难进去了。C端机会很大,当然风险也很大,但到了2018年,也是时候布局C端了。

2

3、各大互联网公司加码。如果是2017年还是宣布做AI,那到了2018年,如果不是真的做AI,基本没有太多机会了。因为BAT等大公司已经全面入局,接下来则是抢夺现成蛋糕的时候。一些传统的硬件公司,比如手机公司,如果不快速切入AI,其实后面会很被动。

4、政府会继续推动。没错,政府也停不下来了,因为政府的热情已经被煽动起来,只要在接下来的一年不冷下来,政府会大力加码。尤其是地方政府,开始大规模搞人工智能产业基地、AI小镇,尽管这些是政绩工程,但一定程度上促进行业的发展。

5、高校的反应将起关键。在过去的一年,高校大规模的设立人工智能专业,但远远不够,人才荒的缺口,会导致接下来的一年,更多的高校宣布设置人工智能专业,或者至少搞个实验室。就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北大法学院刚刚宣布成立AI实验室了。所以高校也不愿意错过这次机会,何况,这是一件对行业很有价值的事情。

6、更多国家入局。AI不只是一个公司的战略,还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随着大国的入局,中小国家也被迫卷入到人工智能争夺战中来。再穷也不能穷人工智能,但有一些人口少的小国,可能通过别的方式来入局AI,不一定通过正面战场,毕竟这是一件因地制宜的事情。

7、资本和股民会变得理性。过去的一年,已经上市的人工智能企业,股票大涨,还没上市的人工智能企业,则估值大涨。这是因为大家不理性,导致的水涨船高。但到了2018年,这个会变得谨慎,毕竟泡沫吹得太大了,再往上拱有点难,所以尽管大家很自信,但不会像去年那样没头没脑了。

3

8、人工智能培训热会持续。虽然,培训班出不了AI大师,但是,高薪和热钱的涌入,使得很多在传统互联网企业得不到大展宏图的人,试图通过培训班来转型。这是阻挡不住的,因为AI人才缺口太大,高校一时供应不够,只能培训班来凑,所以今年这个行业估计能赚得盘满钵满。

9、大批产品出来。随着苹果的iPhone X拉开了人工智能产品的序幕,更加智能的手机、机器人、无人车、智能音响、办公助手、智能家具等一系列老掉牙的概念产品,会因为真正的AI技术嵌入,而开始大规模进入消费市场,可以说,在今年,将是AI产品逐鹿中原的一年。

10、与其他风口平分秋色。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圈,一定是一年一个主题的,但由于人工智能的影响力太大了,所以在接下来的2018年,它的天威会继续。这并不妨碍其他风口起来,比如区块链和数字货币,在此前预热了一年,到了2018,则正式开始开枝散叶了,走着瞧吧。

11、AI从风口变成了潮流。没错,说人工智能是风口,那是因为2017年要把它炒热,到了2018年,人工智能必须是潮流,潮流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越流越大,我们只需要跟着潮流走,就不会错。

人工智能—昨日业绩:

1北京首条无人驾驶地铁年底开通

司机坐在驾驶室里却不用 *** 控列车,车门夹到异物三次后就不再关闭,从燕山站到阎村东站单程大约25分钟。地铁燕房线主线144公里,全线设9座高架车站。

2首家京东X无人超市落地烟台

目前无人超市只有一名店员,提供引导服务,更多进店识别、购物、结算等,均是由大数据分析、辅助运营手段、刷脸进店、智能进店、优惠更新、自动结算等。

3北京首个无人驾驶试运营基地落户顺义

这是北京首部自动驾驶新规以来,首无人驾驶区域。未来将围绕无人驾驶、人工智能、5G通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道路、云计算、高性能芯片、自动化、先进机器人等领域打造高科技引擎。

4华为公布2017全年营收

华为轮值CEO胡厚昆在2018年新年献词中表示,2017年华为全年销售收入预计约600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约1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758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