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及灭亡时间: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恐龙最终灭绝于63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
“恐龙”名称的由来: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爵士(1804-1892)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是“蜥蜴”。 恐龙复原图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
我们中国人则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恐龙根本就不是蜥蜴。
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在1862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其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明显的羽毛痕迹(美颌龙虽然也有羽毛,但它们很原始),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食肉恐龙具有原始羽毛,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自从1970年以来,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现在,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认为它们在生物学中应该分类于同一纲(即现未建成的恐龙纲)之内。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初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晚二叠纪,并在中三叠纪成为优势动物群。
从发现恐龙到20世纪前60年,由于对恐龙了解不足,科学家与大众媒体都视恐龙为行动慵懒、缓慢的冷血动物。但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恐龙文艺复兴,提出恐龙也许是群活跃的温血动物,并可能有社会行为的观点。近期发现的众多恐龙与鸟类之间关系的证据,支持了恐龙是温血动物的观点。但事实究竟如何,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多样性发展:
从早侏罗纪到晚白垩纪,恐龙家族适应环境因而发展迅速,使得恐龙向着多样性方向发展,恐龙的种群数目增加,使恐龙这一类具有优势,恐龙由此得以支配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吃植物的恐龙)和凶暴的肉食者(吃动物的恐龙),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习性:
最古老的爬行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夕法尼亚纪』(约3亿2000万年前—2亿8000万年前)。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才能开始发育。爬行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卵中水分的散发。此一重大改革,使得爬行类可以离开水生活。
从2亿4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行类成了地球生态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类时代。大型爬行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植食性的梁龙和迷惑龙,是体形与体重最大的陆栖动物。霸王龙是迄今为止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鱼龙与蛇颈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善的生态体系。
爬行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亿8千万年左右。这个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龙。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驯的小恐龙。
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行类,曾生存在中生代的陆地上的沼泽及灌木丛里,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其中有许多种好食肉,许多种好食草。其中发展较缓慢的种类,类似最古之鳄及喙头类,发展较完善的种类与鸟类相似。
研究恐龙的方法:
研究恐龙,全凭化石。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推测恐龙的形态及习性。根据他们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物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两条腿走路,有的以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有的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有的皮肤光滑,有的皮肤上有鳞或骨板,更多的有羽毛。其共同相似之处是: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除了鸟及部分肉食恐龙),蛋下在陆地上(所有的恐龙都是如此)。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的生物---恐龙。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近1亿7千万年之久,最后却神秘地灭绝了。今天我们所知有关恐龙的一切,都是由恐龙化石得来的。 [编辑本段]恐龙时代景象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近1亿7千万年的时光,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地球的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原本连成一整片的盘古大陆逐渐漂移,分裂成为如今我们熟知的形态。这些地球板块漂移到全球各处后,由于光照不再均匀,热量的传导也被海洋阻断,气候环境也跟着发生了改变。在恐龙时代早期,蕨类植物构成的矮灌丛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板块漂移,再加上气候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种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由于这些变迁是在非常漫长的时间内逐渐发生的,因此生长其中的动物依然能够很好地适应。但是由于恐龙时代中期,地壳运动加剧,使得地质活动频繁,造成了陆地气候变化。到了恐龙时代晚期,由于气候变得干冷,地球上出现了沙漠,由于地球板块的漂移,造成高山隆起,深谷下沉,板块携带大陆向不同的方向运动,使得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编辑本段]恐龙的发现 化石的出土:在历史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由来已久,只不过是当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还无法对这些化石进行正确的解释而已。
相传早在1700多年前晋朝时代的我国,四川省(当时被称为巴蜀之蜀郡)武城县就发现过恐龙化石。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的动物骨骼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
名字的由来:1842年,英国古生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意思是恐怖)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动物)。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则不是)。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700多种(生物学上的物种)。 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他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的故事
里丁大学的一位名叫哈士尔特德的研究人员根据从一部历史小说《米尔根先生的妻子》中发现的线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宣布他终于发现了如下的研究结果:1677年,一个叫普洛特-加龙省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书。在这本书里,普洛特-加龙省描述了一件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普洛特-加龙省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插图,并指出这个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巨人的。
虽然普洛特-加龙省没有认识到这块化石是恐龙的,甚至也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是他用文字记载和用插图描绘的这块标本已经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现名斑龙)的恐龙的大腿骨,而这块化石的发现比曼特尔夫妇发现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禽龙早出145年。因此,哈士尔特德认为,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应该是有记录以来恐龙化石的第一个发现者和记luzhe
一.工艺美术运动
1.“工艺美术运动”起源于英国,代表一种社会行为,怀着改造社会的理想主义思想;
2.它不是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并存;
3.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提倡美与技术结合,忠于材料,创造朴素而适用的作品;
4.美国设计师深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影响,设计不复杂,装饰性较弱;
5.美国:盖斯塔维:在纽约建立自己工作室,出版极具影响力杂志《工匠》,提倡简单、实用的风格,朴素的家具设计使人想起拓荒时期的家具风格;
6.美国:赖特:建筑设计大师,综合运用东西方影响,具备利用纯天然材料的技巧,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代表作有《流水别墅》、《古根海姆博物馆》。
二.新古典主义
1.“新古典主义”是一种艺术风格,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追求崇高、庄重、简洁、典雅、节制的品质,以及“高贵的纯朴和壮穆的宏伟”,带有复古意趣;
2.背景:18世纪前的欧洲,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盛行一时,其繁琐的装饰与贵金属的镶嵌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厌恶,罗马庞贝遗址被发掘,在欧洲引起了研究古典艺术的热潮;
3.建筑:追求建筑物体形的单纯、独立和完整,细节的朴实,形式的符合结构逻辑,并且减少纯装饰性的构件,显示了人们对于理性的向往;
4.家具:擅长于设计朴素、实用的形式,是现代家具设计的先声。
三.新艺术运动
1.“新艺术运动”一种艺术风格,涵盖时间大约从1880年到1910年,是欧洲展开的一场装饰艺术运动,比利时和法国是发源地。在意大利叫“自由风格”;在德国叫“青春风格”;在法国叫“新艺术运动”;在奥地利叫“轰动风格”;在西班牙叫“现代风格”。新艺术运动是一种过渡的风格,是从传统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的中介环节
2.产生的动机:一是与历史主义决裂,打破旧传统;二是与自然主义划清界限,反对生搬硬套的模仿;
3.涉及建筑、家具、室内装潢、日用品、服装、书籍装帧、插图、海报等,进行全面设计,力求创造一种新的时代风格。
4.主张从自然界吸取灵感,采用各种动植物纹样作为装饰题材,多以象征有机形态的抽象曲线作为装饰纹样,呈现出曲线错综复杂、富于动感韵律、细腻而优雅的审美情趣。
5.比利时新艺术运动:威尔德:包豪斯设计学院院长,作品带有优美适度的装饰表现,具有简洁合理的功能结构;
维多克霍塔:新艺术运动大师,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经常使用相互缠绕和螺旋扭曲的线条,称为“比利时线条”或“鞭线”;
6.法国新艺术运动:追求华丽典雅的风格,是古典主义和象征主义的产物,代表“六人集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巴黎地铁设计,俗称“地铁风格”;
7.奥地利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分离派,核心人物霍夫曼,多用直线,注重几何形,简洁而富有现代感。
四.装饰艺术运动
1.“装饰艺术运动”起源1925年在巴黎举行的“巴黎国际现代化工业装饰艺术展览会”,此运动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时发展;
2.是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延伸,也是设计师在接受了机械化和新材料后的装饰活动,以适应大批量生产;包括多个领域;
3.喜欢运用直线和对称的抽象构成形式、极富光泽的材料、具有强烈色彩效果的颜色,还采用机械、钢筋混凝土、合成树脂、强化玻璃等新材料;
4.美国:与大众文化结合,豪华、夸张、迷人、怪诞;
代表人物:保罗富克兰:代表作品:《帝国大厦》、《洛克菲勒中心》、《克莱斯勒大厦》。
五.美术革命
1.立体主义:强调与机械美学相联系,几何化构成。
2.未来主义:对机械的崇拜确立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
六.俄国的构成主义
1.追求符合工业社会精神的语言,歌颂机器生产,对批量生产和工业材料赞叹不已,提倡用工业精神改造社会;构成主义者自称艺术工程师;
2.对现代设计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包豪斯教学深受其影响;
3.代表人物:马列维奇
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塔》,创作1919年,造型上是简洁的螺旋上升几何形,表达坚定向上的政治信念。
七.风格派
1.以荷兰为中心的国际现代艺术运动,活跃于1917-1931年,始于立体主义,最终成为纯粹的抽象运动;流派源自《风格》杂志;
2.应用抽象几何形和强烈的色彩分割空间,寻求和谐的基本法则,极大冲击了传统的纯美术和装饰艺术;表达宇审和自然的普遍和谐与秩序,探索被事物的外貌所掩盖的规律;
3.代表人物:里特维尔德:荷兰设计大师,主要作品《红蓝椅》、《茶几》、《柏林椅》,作品感觉很硬,甚至不舒服,用最简单的形和原始的颜色表达深刻的造型观念,既像产品,又像雕塑,更是抽象的典范,是现代主义设计的里程碑。
八.流线型设计
1.流线型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这种形状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风阻力。在工业设计中,它是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广泛应用汽车家电设计;
2.在美国流行开来,多采用外表光滑,线条流畅的形式,是一种“泪滴型”语言样式;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与现代主义与象征主义一脉相承,表达对技术和速度的赞美。不少流线型设计完全是由于其象征意义,无功能上的含义。
九.企业识别设计
1.与包装设计紧密联系,市场上不同的标志意味着不同的公司;
2.商标是企业识别设计的核心,用在每件产品上,从产品到广告;
3.贝伦斯:第一个实行该设计的人。
十.前卫设计
1.前卫设计是一个法语词,形容艺术家超过同时代认知和设计理念;
2.在设计史上影响巨大,引导着时代新潮流,不断创新新风格。
十一反设计运动
1.1960年在意大利成立,是一种设计运动,抗拒主流的一种激进设计模式;
2.拒绝现代运动的理性成分,尝试在设计中实现个人创造性的表现;
3.拒绝蔓延的保守主义,致力于自发性、创造性、建设性,提倡多样性而非单纯性;
4.代表:意大利“孟菲斯”,家具设计。
十二高技术风格
1.一种工业设计风格,采用高新技术,在美学上力求表现新技术;
2.在建筑中得到充分应用,在20世纪60-70年代风靡一时;
3.其“最低限度的装饰”和“过度对技术和时代的体现”,显得冷漠,缺少人情味;
4.代表:《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1976年建,法国巴黎。
孟菲斯设计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十三波普设计
1.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英国并波及欧美,大众化、通俗、流行的意思,代表大众化的口味,在工业设计中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和娱乐化,反映经济繁荣期的乐观主义;
2.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线,打破一切传统的审美观念;打破二战后工业设计过于严肃、冷漠、单一的面貌,代之以诙谐、富于人性和多元化的设计;
3.利用现成的工业品、商业产品,改造加工,然后重新拼贴组合,赋予一定的社会思想意义,由此构成新的艺术作品;
4.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夸张、奇异和富于想像力的造型;色彩单纯、鲜艳;材料多选用塑料或廉价的纤维板、陶瓷等;
5.市场目标是青少年群体,迎合了现代青年的桀傲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及其标新求异、用毕即弃的消费心态;
6.波普设计影响深远,奠定了后现代艺术发展的基础,其后的光效艺术、幻觉艺术、东方神秘主义,太空主义均受其影响;
7.时装界:英国玛丽·奎特设计的迷你裙,法国的古亥热的宇宙服;家具界:科兰设计的廉价、鲜艳、奇异的家具,穆多什以英文字母为装饰图案的纤维板椅子;罗杰·丁如玩具般的吹塑椅子;在包装、书籍装帧、广告等平面设计上,也都出现了醒目的波普风格。
8.代表大师: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雕塑家包洛奇,艺术家安迪沃霍尔
十四国际风格
1.1931年提出该概念,主要用在建筑领域;
2.国际风格超越国界,将功能、技术以及几何语言相结合,产生现代主义美学观;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以及室内设计的国际风格由几何形式主义体现,钢材、玻璃等被广泛使用;其后雕塑元素和有机元素结合进去,使国际风格人性化;也有运用非人性材料以及暴露的粗灰水泥表面以及生硬的几何形式;
4.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敲响了国际风格的丧钟。
十五后现代主义
1.“后现代主义”价值取向为少建构、多解构;特征为:历史主义、
装饰主义、折中主义以及娱乐性;
2.首先体现在建筑界,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提出“少就是乏味”,强调必须重视公众的通俗口味;英国建筑师查尔斯詹克斯最先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
3.关注只是设计形式内容,寻求亮丽夺目的色彩和轰动的展示效果;
4.代表作品:美国电报电话大楼,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
十六包豪斯运动机能设计激进设计功能主义解构主义绿色设计(略)
小结:今天,产品设计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无论是结构、造型、色彩、装饰,都会深深打下时代烙印;设计品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时代,理解人们的梦想、愿望、向往以及失望和隐藏内心深处的希望;设计已不仅仅是功能和技术标准的需要,它还表达着社会的哲学思想、意识形态和复杂的文化现象,它以物质的方式表达人类文明的进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