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先行者——中科创达

智能汽车先行者——中科创达,第1张

一、基本面情况分析

1 公司基本情况

中科创达软件,主营业务是以智能 *** 作系统技术为核心,聚焦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智能软件,智能网联 汽车 ,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产品化与技术创新。公司提供的主要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软件开发服务、联合实验室、软件产品及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

目前,公司拥有超过1000项自主研发的技术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在全球约3800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比接近90%。

在智能手机时代,公司抓住了为手机厂商提供Android系统二次开发的机会,并绑定了高通等芯片公司获得了较好的客户基础,积累了智能OS底层大量技术。

除了在智能 汽车 方向,公司在智能摄像机,智能家居等领域布局也将保持持续景气。

智能 汽车 进入高速发展期,公司已经做了前瞻性布局,先后收购了芬兰的Rightware和保加利亚的MM solutions。Rightware具有奥迪智能仪表盘等标杆项目,公司以此顺利进入智能驾驶舱行业,MM solutions则是计算视觉 科技 企业,使得公司快速切入ADAS领域。

汽车 业务收入在公司业务收入中的占比逐年提升,由2016年的545%提升至2020年的2931%。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102%。
2 核心产品分析

公司致力于打造智能物联网产业全生态链,主营业务包括智能网联 汽车 、智能手机、智能物联网。
公司成立之初,以 *** 作系统定制化开发为主,主要从事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Linux系统产品的开发及相关技术服务,随后由Linux系统拓展到Android系统,并开始与移动芯片厂商高通公司、Flextronics进行合作。

上市之后,仅从智能手机端向智能车联网端延伸,同时进一步从单一智能终端向多场景智能终端迈进,发展机器人、无人机、AR/VR、智能相机为代表的智能物联网业务。

2019年,公司重点布局智能网联 汽车 ,在 汽车 领域已经为40多家主机厂提供服务。同时,公司积极布局了物联网平台,扫地机器人、无人机等下游应用的持续爆发。
3 市场前景

智能 汽车 是人工智能重要的落地场景,也是持续高景气的赛道。公司 汽车 业务快速增长,2015-2019 年复合增速达1048%,收入占比也持续提升;2020 年,公司与各大车厂合作进一步深化,同时智能座舱持续迭代并推出 45 版本,与滴滴合 作研发智能安全驾驶产品,产品持续迭代更新。未来,随着智能座舱在中低端车型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公司业务有望持续增长。

2016年公司推出“核心板+ *** 作系统+核心算法”一体化的SoM(System on Mudule产品,聚焦机器人、智能相机、VR/AR和无人机四大场景,2015-2019年收入复合增速达 935%。随着5G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物联网下游应用场景快速发展,公司布局完善且具备较强竞争力,未来高速增长可期。

2017年公司发布首款智能驾舱解决方案,随后公司产品持续迭代,目前已推出智能驾舱45 版本。2020 年,各大车企纷纷加码智能 汽车 ,智能 汽车 产业蓄势待发,公司与广汽、上汽、一汽、理想、大众、GM、丰田等头部车厂的合作深度和广度均有提升。2020年3月,公司 月广汽合作成立联合创新中心;2020 年6月,公司与滴滴合作发布DMS、ADAS智能安全驾驶方案。

通过公司的推进布局可以看出,公司目前已经深度布局5G下游应用场景,在5G应用推进过程中,中科创达的各项业务均能持续受益。
4 同行业对比分析

中科创达是全球领先的智能 *** 作系统技术和产品提供商,业务覆盖智能手机、智能 汽车 和物联网三大赛道。可比公司德赛西威是国内 汽车 电子领域龙头。但两者业务重合较少,中科创达主要是 汽车 智能化软件业务为主,而德赛西威是智能座舱硬件业务。

目前在智能 *** 作系统技术和产品方面,竞争对手主要为诚迈 科技 、播思通讯、瞬联软件、叠拓、 FUJISOFT、Sasken、BSQUARE、Sky等,但中科创达已经形成绝对领先,技术创新能力强,客户群体稳定,与全球知名厂商保持稳定合作关系。中科创达有望在 汽车 智能化的路线胜出。
5 股东情况分析

截止2021年底,公司十大流动股东显示,社保一一零组合和社保四零六组合维持不变,外资加仓,易方达减仓退出十大流动股东,整体变化不大。
目前有135家机构持股中科创达,机构持仓占比较高。
6 资本运作

从2015 年开始,中科创达逐步发展智能车载业务,连续三年,基本保持每年1-2家收购的节奏,2016 年收购国内的爱普新思和慧驰 科技 ,获取了慧驰 科技 在 汽车 前装市场信息 娱乐 系统雄厚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实力,以及爱普新思广泛的市场份额同时增强车载IVI技术能力。

2017 年收购芬兰的Rightware;Rightware总部位于芬兰,是全球领先的 汽车 用户界面设计工具和嵌入式图形引擎软件产品供应商,

2018 年收购保加利亚的公司MM Solution AD。MM solutions AD是一家领先的移动和工业图形图像技术企业,拥有 16 年的图形影像系统与架构深入经验。该收购提高了公司的图像视觉研发能力、整体解决方案和产品研发能力,公司在全球嵌入式视觉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市场竞争地位得到提升,助力了智能网联 汽车 、智能视觉、智能物联网业务的发展。
7 管理层分析

董事长赵鸿飞,技术出身,同时具有多年项目并购经营,1998年至2006年,任恩益禧-中科院软件研究所有限公司工程师、项目经理;2006年至2008年,任北京北大青鸟商用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

目前公司在全球约3800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比接近90%。

公司在2020年8月14日发布了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激励人员包括副董事长邹鹏程、董事王焕欣及212名中层管理人员,激励范围比较广泛。此次激励计划业绩考核的时间范围长达四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70%,80%,90%,100%,以此股权激励有利于团队稳定,留住核心人才。
二、财务分析

1 收益分析

公司近三年营收稳定增长,增速不断提高,扣非净利润增速远高于营收增速,收益效益较好。在2020年全球疫情的情况下,公司依旧保持高增速。
2 现金流量

公司上市以来现金流整体稳定,2020年现金流大幅增长,主要为定增的现金收入,2020年定增总额17亿元,增发价8236元。
3 偿债能力

上市之后公司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一直保持在1-2之间,表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且资金利用率较高。2020年流动比率大幅增长的原因是定增资金入账,短期流动资产大幅增加所致。去除这部分资产后,公司流动比率依旧维持在较好水平。
4 盈利能力分析

上市以来,公司毛利率、利润率和净利率均逐年提高,公司盈利能力较强。
5 历史 分红情况

中科创达分红额度不高,股息率偏低。主要原因是中科创达目前属于高速增长的成长型企业,资金利用率较高,分红低是正常现象。
6 研发投入

公司上市以来研发投入逐年提高,近三年研发占营收比例高于18%。
7 三费情况

公司上市以来三费稳定,并未出现大幅变动的情况。
8 财务防暴雷分析

3-5年营业收入、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应收账款周转率之间整体趋同,未发现异常波动。

3-5年未出现黑天鹅情况,投资者互动效率较高。

近一年深度研报数量10篇。

3-5年毛利率稳定,对比同行业公司没有明显的偏差。

近3年货币资金稳定,公司负债率低,没有出现负债大幅变化的情况,货币资金和短期负债没有出现同向上升情况。

商誉429亿。

隐形负债分析:诉讼0,担保0亿元。

现金流和利润增速匹配,现金流稳定,应收账款稳定。

未出现频繁更换审计所的情况。
三、估值分析

公司由于基本面较好,业绩增速快,上市以来一直获得不错的估值,近期业绩公布,同时股价跟随指数回踩,PE-TTM已经回落至近三年估值中位数附近。
结合公司业绩来看,当前中科创达PEG为093,低于1,近三年PEG一直处于1左右,估值合理。

根据净现金流折现模型估值,中科创达折算PE为735,低于当前PE-TTM,但考虑到中科创达的属于高增长成长股,折现后估值较低属于正常现象。

全球 汽车 智能座舱企业对比来看,中科创达市值全球最高,虽然估值水平略高,但考虑到中科创达业绩高增速,且短期PE-TTM已经回落,未来伴随着持续高增长,估值进一步回落的概率较低,短期股价合理。
技术面来看,中科创达近期的大幅下跌和市场抱团股杀跌有关,但中科创达本身属于高成长高景气度的优质赛道个股,是真成长股。近期跟随市场下跌股价有望回落至估值中位数下方,属于成长股的错杀。
中科创达中长期看好,短期强支撑位为96-103区间,此区间内估值偏低,且支撑较强,短期回落将形成极佳的 *** 作机会。

大数据远距离,用4G网络

网络布局上,远距离的网络直接连基站,无需自己布设网络节点。而近距离的网络都需要有一个网络节点,先把终端数据传给节点,节点再接入广域网。远距离传输比近距离传输的价格更贵、功耗更高,合理利用远近搭配,能够有效降低物联网终端的成本。

例如原本的共享单车采用2G网络解锁,必须要保持数据长连接或使用下行短信开锁,功耗高费用大,而下载的共享单车抛弃了远程解锁,直接使用手机的蓝牙解锁单车,节省了数据流量、降低了功耗、还能提高开锁速度;盈能量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站也是物联网高科技产品,运用最新窄带通讯技术,引领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的技术高度。

云服务的设计物联网的云服务器和APP的设计,和互联网基本是一致的,JAVA、PHP、ASP都可以用来做物联网的后台处理。移动互联网是“人--服务器--人”的架构,物联网是“物--服务器--人”的架构,两者本质是相同的,物联网终端设备也采用TCP、>

使用场景分散化,技术集中化物联网的使用场景,总结下来很一致:采集+传输+计算+展,物联网终端采集数据、把数据传输给服务器、服务器存储和处理数据、把数据展示给用户。

2020百度云智峰会的看点:百度智能云的新战略、新框架全新升级;AI中台和知识中台,全新AI解决方案和落地应用;核心赛道团队首度集体亮相;八大专题论坛干货满满

1、百度智能云的新战略、新框架全新升级

百度智能云在战略方面向来具有前瞻性。此前,其率先提出的云+AI战略准确引领了国内云计算市场发展的趋势。据介绍,此次大会,百度智能云将会发布全新升级的战略和新框架,这将给行业带来哪些新启示?新框架又将展现百度智能云的哪些硬核实力?这无疑将是本次云智峰会最值得关注的亮点。

2、AI中台和知识中台,全新AI解决方案和落地应用

在新基建的浪潮下,AI,云计算已经成为企业智能化升级转型不可或缺的竞争力,百度智能云一直致力于将自己领先的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赋能合作伙伴,为开发者提供全面易用的开发工具,降低开发门槛,重视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

多样化的AI解决方案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此次大会,百度智能云将对外首次发布AI中台和知识中台,展现众多核心赛道业务的最新成果,包括多项AI解决方案和落地应用。

3、核心赛道团队首度集体亮相

行业盛会当然少不了大咖,此次峰会主论坛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将率众多百度智能云高管登场,包括百度智慧金融和智能客服事业部总经理李硕,智慧医疗事业部总经理黄艳,百度副总裁、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刘雅雯等在内的核心赛道负责人将首度集体亮相。

此外,还有来自浦发银行、百信银行、、阳光产险、人民卫生出版社、东软集团、浪潮集团、英特尔、华为、上海徐家汇、大疆、广东电网等中外知名企业的大咖云集2020云智峰会。

4、八大专题论坛干货满满

除了大会主论坛,8场专题论坛也同样值得期待。此次云智峰会将围绕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能视频、智能计算、智能服务与营销、智能交通及物流、智能物联网、智慧政务8大领域为参会者展示百度AI技术在诸多领域的领先落地应用和标杆案例,每一场都干货满满,更是不容错过。

扩展资料

百度云智峰会的观看方式

2020 ABC SUMMIT夏季峰会将在5月18日下午14:00-17:00在百度智能云官网直播,峰会聚焦产业智能实践,持续发布新基建、行业智能化新产品。

峰会以“百度智能云加速产业智能化”为主题,百度CTO王海峰向外界展示了百度智能云全新战略及架构,重磅发布AI中台、知识中台两大创新平台和新一代智能办公平台,并介绍了百度智能云在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能客服及营销等重要赛道中的战略成果。

1、什么是鸿蒙

2、鸿蒙的特性

3、鸿蒙4大商业模式

4、相关上市公司

5、涉及华为核心业务的10家公司

一、什么是鸿蒙?

鸿蒙OS是华为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微内核、耗时10年、4000多名研发人员投入开发、面向5G物联网、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 *** 作系统。

华为鸿蒙采用微内核,并首次将分布式架构应用于终端OS,实现模块化解耦,对应不同设备可d性部署,具 有分布架构、微内核、生态共享三大特点。

当前鸿蒙架构中仍然保留了 Linux内核,用以在生态建立初期的过渡阶段直接兼容安卓应用,未来应用生态完善成熟后,则可完全依赖鸿蒙微内核
二、鸿蒙系统的特性

1分布架构

鸿蒙分布式OS拥有分布式软总线技术、虚拟外设、分布式数据管理、分布式能力调度 四大能力,简单来说,分布式可以实现不同终端设备之间的快速连接、硬件 能力共享,并进行跨设备数据同步管理和任务调度。

对于应用开发者而言,实现 应用程序的开发与不同终端设备的形态差异无关,使其能够聚焦上层业务逻辑,更 加便捷、高效地开发应用。

对于终端消费者而言,可以实现不同的终端设备之间的 快速连接、能力互助、资源共享,匹配合适的设备、提供流畅的全场景体验
2微内核微内核简化功能、模块化带来更高的灵活性、安全性。简单来说,在微内核结构中,所有与特定CPU和I/O设备硬件有关的代码,均放在内核及内核下的硬件隐藏层中,外核中的各种服务均与硬件平台无关,因而能灵活适配各种硬件设备。此外,由于微内核OS中,各模块之间通过进程间通信(IPC)互相联系,致使微内核OS能很好地支持分布式系统和网络系统
3生态共享万物互联时代,多设备为应用开发者带来挑战,需要适配不同的屏幕大小与硬件能力, 开发并维护多个APP版本,鸿蒙OS可以借助统一IDE—次开发,多端部署,实现 跨终端生态共享。

总结

从鸿蒙OS的特性来看,手机 *** 作系统只不过是一个分支而非全部,所以鸿蒙的生态环境要比想象的丰富,至于说国内蓝绿厂以及雷布斯旗下的产品是否用鸿蒙,其实对生态的影响微乎其微。

按照华为万物互联的终极目标,未来鸿蒙OS将完善华为AIoT生态,进一步在智慧城市、车联网(深化)、工业互联网三方面发力推进。

所以受益的厂商,也将从这三个赛道中产生的可能性较大
三、鸿蒙商业模式

1智能手机、可穿戴

在鸿蒙发布之初,友商手机不太会参与进来,所以,在生态建立之初,在智能家居这样典型的“多终端” 场景,其跨终端联接的能力能够深刻地解决家电行业痛点,当是拓展场景的首选。

同时,考虑更多的智能生活场景,手机本身以及延伸出来的各类可穿戴设备,依旧是价值量最高、具有极广阔空间的核心场景。在智能穿戴领域,IDC预测,202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6371亿台,五年内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24%。国内市场方面,三足鼎立,华为、小米、苹果三家瓜分主要市场,其中华为携鸿蒙OS持续发力,份额呈现扩张趋势。

由于鸿蒙系统天然的优势,加之国内可穿戴设备厂商众多,以及过去这些年华为积累下的手机终端设备优势。

全球华为10亿终端,其中手机存量用户突破73亿,90%可升级为鸿蒙系统,未来预装鸿蒙OS的可穿戴设备会越来越多

物联网产业迎来重磅政策。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下称《行动计划》)。机构分析,5G将驱动物联网成为新一轮 科技 与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看好物联网各大细分赛道投资机会,尤其是消费级市场成长可期。

政策发力万亿物联网市场

AIoT大时代来临

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明确,到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推动10家物联网企业成长为产值过百亿元、能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龙头企业;支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物联网连接数突破20亿个;完成40项以上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修订。推进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是下一步重点。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 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 社会 治理、行业应用、民生消费三大领域重点推进12个行业的物联网部署。

信达证券点评称,《行动计划》明确四大行动目标,定性与定量齐登场,计划落地决心强。在智能革命推动下,以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穿戴、智能网联 汽车 等为代表的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新应用有望相继爆发,智能革命将开启AIoT大时代,AIoT赛道具备“高确定性+高成长性”,物联网成长空间大且可持续性强,看好物联网各大细分赛道投资机会。

“当前5G通讯网络已大规模铺设,大数据云计算等万物互联的基础设施开始具备,整个物联网产业链将迎来大爆发,一场基于万物互联的智能革命就在眼前。”国信证券如是分析。

中信证券也认为,5G将驱动物联网成为新一轮 科技 与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连接技术迭代进步、产业政策持续驱动、下游场景需求井喷式爆发驱动物联网连接数高速增长。据IoT Analtytics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将至少达到250亿个,中国物联网连接规模将在2022年达到70亿个。据GMSA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达11万亿美元;IDC预计中国物联网支出占全球比重将达到267%(约3000亿美元),位居全球首位。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物联网概念股年内表现抢眼,合计市值近5万亿元,多只个股年内涨幅明显,国民技术、国科微、上海贝岭、全志 科技 等个股年内涨幅均超100%。

基金加大持仓配置

机构看好消费级AIoT

年内,机构频频前往物联网概念的公司调研。同花顺数据显示,物联网板块中颖电子、海康威视等十几家公司年内受到机构调研超10次,海康威视受到超千家机构调研,中科创达、兆易创新等5家公司受机构调研家数超500家。

中金公司认为,在物联网连接数上升、硬件与场景双线驱动等因素影响下,新的消费电子创新拐点即将到来,消费级物联网有望引领新一轮的消费电子创新浪潮。尤其是“场景智能”方面,智能 汽车 有望成为AIoT时代的下一个热门终端应用。

产业结构层面,通信模组被机构普遍看好。中信证券称,在物联网连接数爆发、产业政策持续加码、网络连接技术迭代和应用场景需求爆发等驱动因素下,物联网模组行业有望迎来“量价齐升”阶段。预计2025年全球蜂窝通信模组出货超9亿片,对应千亿元级别市场空间。华创证券也认为,未来5G模组、车载模组等市场需求有望持续释放,相关产业链公司营收及利润端有望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应用层方面,中信证券认为,多应用场景将刺激需求爆发,除了 汽车 网联领域,万物智联领域,双碳目标下智能电网是必经之路。电网万亿元级别投资规模将逐步向配电侧和用电侧倾斜,包括智能电表在内的各类电力智能终端出货量将高速增长。

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加快物联网相关布局。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三大运营商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133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9亿户。华为、百度、小米等 科技 巨头早已布局AIoT,持续拓展可穿戴设备和智能 汽车 等消费级物联网品类,并在生态方面不断发力,尤其鸿蒙系统的发布,更加快了物联网生态构建。通信模组方面,移远通信、广和通分别采取“份额优先,规模为王”策略和“深耕高价值场景”策略,加大全球范围博弈。

近日,3GPP正式向ITU-R(国际电信联盟)提交5G侯选技术标准提案。其中,低功耗广域物联网技术NB-IoT被正式纳入5G候选技术集合,作为5G的组成部分与NR联合提交至ITU-R。据悉,ITU-R对提交的5G标准提案进行复核后,将于2020年正式对外发布。

这将意味着,NB-IoT可在NR in-band部署,支持接入5G核心网;同时,NB-IoT 3GPP标准将持续演进,成为5G mMTC关键组成部分。

对于NB-IoT未来的发展,3GPP曾指出NB-IoT将继续服务于5G LPWA用例(即mMTC,海量机器通信),成为5G技术规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若提案最终复核通过,那么在明年6月份的ITU会议之后,NB-IoT将正式成为5G mMTC的一个可以演进的方向。

7月31日,在“5G物联网产业生态大会”上,华为蜂窝物联网产品线副总裁刁志峰表示,“NB-IoT在协议标准上属于5G,这一块的部署可称为5G NB-IoT;此外,投资NB-IoT,就是投资5G。”

5G技术的应用场景是方方面面的,按照不同的技术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NB-IoT为什么能够成为5G mMTC的标准呢?雷锋网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有观点认为:

2018年,NB-IoT技术经历了高速的发展,用一年时间走完2G六年的路,预计2019年NB-IoT全球连接数将过亿,其模组价格与2G模组持平,价格方面将小于22RMB(甚至低至15RMB)。

就现阶段NB-IoT全球商用网络的部署,雷锋网了解到,其已有79家商用网络运营商入局,而LTE-M为31家。相比eMTC和LoRa,NB-IoT凭借技术和产业优势,在美国已有较好的网络覆盖情况,成为美国四大运营商AT&T、T-Mobile、Sprint和Verizon新的赛道。此外,商用情况较好的NB-IoT应用案例其优势也慢慢凸显出来。

NB-IoT在国内大规模的商用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海外,NB-IoT已实现的大规模商用的应用案例则有,例如:摩托车监控(泰国)、羊联网(挪威)、气表(韩国)、智慧门锁(西班牙)、智慧停车(德国)等,未来NB-IoT还将继续发力海外市场。

刁志峰在会上表示,NB-IoT业务场景将从2G/2B向2C端延展,2019年燃气、水表、烟感、电动车防盗将进入干万级规模;而门锁、跟踪类、白电等将进入百万级规模;此外,智慧社区、智慧家庭将成为新的场景化规模应用的市场。

华为既做NB-IoT芯片,也做5G芯片,那么该提案通过后,是否会给华为现有的产品形态带来影响,先前已上线的NB-IoT基站和应用是否面临退网风险?

雷锋网了解到,该提案提交的信息就是华为现在的产品,因此对华为NB-IoT芯片和5G芯片的产品形态没有任何影响。

5G的到来,对NB-IoT的应用也不会有任何影响。NB-IoT属于5G,它可以部署在5G上,也可以部署在4G上,还可以部署在2G上。NB-IoT是一个新的技术,所以原先的NB-IoT基站不存在任何退网的风险。

刁志峰表示,投资NB-IoT,就是投资5G。未来的10年,甚至20年、30年,华为的NB-IoT会保持目前这种部署。2019年,华为NB-IoT的目标是完成一个亿的用户数,现在已经接近6000万。后续,NB-IoT的市场还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2017年,华为先后推出了NB-IoT芯片Boudica 120和Boudica 150,雷锋网从其他渠道获悉,传闻中华为将于2020年推出的NB-IoT芯片Boudica 200,这个芯片可能会把很多东西都集成进去,例如AP和相应的一些安全机制等,此外,支持3GPP R14和R15的标准也会集成进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华为该系列的NB-IoT芯片会持续的向外开放,提供给所有的模组厂家使用。

雷锋网了解到,目前,华为海思整个NB-IoT芯片已经超过了2000万片,预计到2023年或更早一点的时间,将会实现超过10亿的连接。

对于NB-IoT被划到5G,很多行业人士对已上线的设备是否面临退网风险这个问题表示担心。在了解了NB-IoT为什么能成为5G mMTC的标准之后,以及现阶段NB-IoT的网络部署和行业应用情况,以及刁志峰会上的发言后,对此问题大可不必太过担心,因为当前NB-IoT投资将作为5G的一部分被继承下来。

联通物联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晓天也曾表示,今年是5G 最热的元年,而前两年是NB-IoT,这对物联网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今大家的关注点都在5G上,而我个人认为,NB-IoT即将进入规模化的商用。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

物联网是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行使独立功能的普通物体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物联网将现实世界数字化,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在物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应用电子标签将真实的物体上网联结,在物联网上都可以查出它们的具体位置。

物联网拉近分散的信息,统整物与物的数字信息,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运输和物流领域、工业制造、健康医疗领域范围、智能环境(家庭、办公、工厂)领域、个人和社会领域等,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前景。

扩展资料:

事实上,物联网与智能制造引领着新的制造业革命,各国都已在这个领域开始谋篇布局。从这次博览会的现场,也可以感受到各国的激烈竞争。

此次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参加的企业规模空前,共吸引了来自中、美、英、法、德、日、意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家企业前来参展,带来令人惊叹的前沿产品。

正如与会嘉宾所言,全球每天约有550万新设备加入物联网,预计到2021年,全球联网设备将达到280亿台,其中160亿台与物联网相关。一个崭新的物联网时代正扑面而来。

在这个前沿领域,中国并未缺席,而是抓住机会实现弯道超车。以这次博览会的举办地江苏无锡为例,无锡现在有物联网企业超过2000家,截止到2016年底,物联网产业的产值超过2000亿,并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

物联网和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实现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有机结合的最佳突破口。在这个新兴领域,中国不仅有规划、有蓝图,更有基础、有举措,一定不会与这次机遇失之交臂。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物联网

参考资料:

人民网-打开物联网的想象空间

文/杨剑勇

以深度学习、机器学习为核心的AI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算力、算法上的突破,使得AI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落地。在金融业,因把人工智能引入金融服务,让蚂蚁金服成为全球独角兽之王,估值高达2000亿美元,且有望A+H模式登陆科创板。以及传统银行也在积极拥抱新技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以大数据为驱动,推动零售金融数字化转型。

还有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医疗、智能家居等细分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落地,整体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全 社会 智能化转型关键技术之一。各国为把握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新一轮产业智能化变革,纷纷出台相关政策。

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我国于2017年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预计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在人工智能升格到国家战略后,以BAT、华为等为代表的 科技 巨头纷纷调整战略,以及AI创新独角兽也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在于我国在用户、数据和应用场景等方面优势明显,推动国内人工智能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如今,为进一步落实发展人工智能的决策部署,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开源、开放的产业生态不断自我优化,包括基础共性、伦理、安全隐私等方面标准的引领作用,我国印发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立足国内并兼顾国际的同时,促进创新成果与产业深度融合,注重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机器人、车联网 等相关标准体系的协调配套,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对于国家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指南出炉,以及当前新基建大背景下,深耕人工智能应用的厂商来说,将会释放新一轮发展机遇。那么,除BAT、华为等 科技 巨头以外,本文梳理在机器视觉、智能语音、智能家居、AI云、AI芯片等各细分赛道核心玩家,对于他们来说,有望受益于人工智能这一波红利,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机器视觉:旷视 科技

计算机视觉与智能语音市场增长强劲,IDC报告指出,在疫情之后,包括园区、办公楼宇将带来一拨新的人脸识别需求。在传统行业,工业质检、巡检应用正在兴起。只是,在机器视觉市场则主要被旷视、商汤、云从和依图为首的四大AI独角兽占市场主导地位。

旷视、商汤 科技 等机器视觉独角兽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后浪,显然在机器视觉市场超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前浪。因人工智能应用落地,也使得旷视 科技 等后浪AI独角兽一跃成为机器视觉细分场景的佼佼者。根据旷视 科技 早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营收为6780万元增至2017年的313亿元,到2018年增长至142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588%。业绩高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视频物联网应用于城市及公共场所所释放的巨大机遇。

此外,在面对新基建国家战略,旷视 科技 也积极推进,并助力新基建落地,公布了AI新基建线路图。专注于“算法”,结合应用,在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三大细分赛道落地,并通过新一代AI生产力平台把 AI 能力分享世界,开发者可以基于旷视Brain++平台,覆盖更多场景的应用,推进AI新基建进程。

智能语音:科大讯飞

相比机器视觉由后浪主导不同的是,智能语音技术则由科大讯飞、百度、阿里等 科技 巨头占主导。当然,思必驰、小i机器人等优秀人工智能创新企业也跻身中国人工智能语音应用主流玩家。IDC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语音语义应用市场达1225亿美元。除了智能家居等消费级产品,在智能客服、法庭庭审语音转文字,贡献了较大的市场规模。

就市场格局来看,科大讯飞占据领先地位。作为智能语音领导厂商,在2019年营收更是突破百亿大关。对于人工智能这条赛道深耕二十多年的科大讯飞来说,意味着其人工智能技术布局成果显现,也预示着将迈入新的里程碑。

目前,科大讯飞语音技术教育、金融、政法、城市、 汽车 、翻译等场景。此外,其AI开放平台有超过112万开发者。在平台+赛道战略指引下,使得开放平台、教育和智能硬件方向增长尤为迅猛,推动整体业绩稳健增长。

智能家居:海尔智家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推动下,家庭智能化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者对家庭场景中各种智能设备保持强劲的竞争态势,使得各类玩家纷纷涌入智能家居这条赛道,大致可以分成传统家电厂商、手机厂商以及互联网企业为首的三大阵营。而传统厂商当中,以海尔智家尤为突出,并已锐变为物联网生态品牌。

对于海尔智家来说,因早早布局智慧家庭,将场景品牌和生态品牌提升为集团战略,所以在生态培育上有先发优势。在业界看来,深耕家电多年且始终追随用户体验的海尔智家,深知如今用户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家电产品,必须以家庭全场景来满足用户变化了的生活需求。为此,海尔智家基于衣、食、住、娱不同生活场景,以成套化满足人们个性化的智慧生活。

AI云:百度智能云

随着全球智能化转型趋势背景下,各界积极部署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以及将更多应向云端迁移,进一步激活全球云服务市场。与此同时,在云端这条赛道上玩家竞争进入比拼人工智能应用能力阶段。根据《IDC中国人工智能云服务市场研究报告(2019)》显示:AI能力已成为用户进行云服务选型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截止到2020年4月,各厂商在公有云上开放AI能力的数量,从统计数据来看,百度智能云、阿里云开放的能力最为丰富。需要指出的是,凭借丰富的AI能力,百度智能云在多个细分领域排名第一。

从2019年AI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来看,百度智能云市场份额第一,且连续两年在AI Cloud领域排名中国第一。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目前实现一定规模的商业化营收的仅有百度智能云。不管是智能音箱、家居等消费级产品市场还是其他企业级市场,百度智能云都建立了广泛的客户基础。

AI芯片:地平线

近年来,信息 科技 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尤其NB-IoT、5G等无线通信技术署规模日益扩大,使得物联网连接数高速增长。截至2019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高达120亿个,到2025年将增长至246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这一数据来自今年早些时候GSMA所发布的《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

因数百亿设备连接至网络,对物联网芯片和人工智能芯片需求剧增,结合ABI Research调研机构早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云端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2024年将达100亿美元,边缘AI芯片同样也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为31%。

对于地平线来说,其AI芯片商业落地聚焦在智能驾驶与智能物联网两条赛道上,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对曾笔者表示,AI芯片对技术要求极高,地平线在商业落地上进展比较顺利。当然,绝对不是一飞冲天,需要稳扎稳打。

目前,地平线在 ADAS、自动驾驶、高精地图和智能座舱等领域已赋能一大批行业顶级Tier 1、OEM、通讯运营商,包括长安、福瑞泰克、奥迪、佛吉亚、SK电讯、理想等多个顶尖企业在内的合作伙伴正与地平线携手加速智能驾驶时代的到来。诸如长安 汽车 发布主力车型UNI-T,内置中国首款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地平线征程二代,具备每秒4万亿次的算力,预示着地平线车规级人工智能中国芯首次前装量产。

此外,地平线与中汽创智签署合作协议。中汽创智又叫T3 科技 ,由国资委投资,中国一汽、东风公司和长安 汽车 三大央企 汽车 厂商成立的共性技术平台。根据协议,双方将基于地平线行业领先的车规级 AI 芯片和人工智能算法,以高级辅助驾驶(ADAS)、高等级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为重点,全面深入合作,加速智能 汽车 量产方案中的平台技术研发。

“地平线作为边缘AI芯片领导者,长期致力于AI芯片的软硬件研发和商业落地工作。”在地平线联合创始人兼技术副总裁黄畅博士2020全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峰会上对此表示。

最后

世界经济总体较弱的局面下,全球积极利用 科技 推动新经济发展。我国也提出加大新型基础建设,为经济释放增长活力。其中,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与各行各业快速融合,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同时,也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将成为智能化经济的核心驱动力。

在人工智能标准指南、新基建战略下,为发展新技术释放出政策红利,以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云服务、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为核心技术为创新方向的企业,也迎来新一轮的机遇。

杨剑勇,福布斯专栏作家、网易签约作者,并连续三年(2017-2019年)获得年度最佳签约作者。致力于深度解读5G、物联网经济和人工智能等前沿 科技 ,观点和研究策略被众多权威媒体和知名企业引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829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