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其中比较适合跑滴滴的城市,应该是深圳和广州。深圳是中国的科技之城,产业繁荣,人口众多,日常的出行需求非常大。而且,深圳市内的道路规划也比较合理,路况相对较好,从事滴滴司机行业的收入也比较稳定。同时,深圳还是一个移动支付比较普及的城市,这也方便了司机和乘客的支付转账。
广州则是大湾区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广州市内的道路相对来说规划得也比较合理,滴滴司机可以根据市区道路流量的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线。广州的市场需求也很大,尤其是旅游旺季的时候,司机的收入空间也比较大。
总的来说,无论是深圳还是广州,作为大湾区的两个重要城市,都是跑滴滴比较合适的城市。然而,如今很多城市都拥有着不错的出行条件和经济发展前景,只要经营得当,滴滴司机在其他城市也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
文/白杨
成立仅8年的滴滴,终于向已经运行了数百年的 汽车 销售市场,打出了一记重拳。
11月16日,滴滴与比亚迪联合设计研发的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在北京发布,首批车辆正在奔赴首个落地城市——长沙,并于12月正式上线。
“真正为55亿共享出行的用户,和上千万的司机设计的一款车”发布会现场,“无证青年”程维如此形容D1。
同时,程维也坦言,D1会是一个过渡,它将依靠司机和乘客每天的实时反馈,每18个月迭代更新一次,它的最终形态DX,将完全去掉驾驶舱,实现成熟的L4级无人驾驶。
看完D1的发布后,我便在朋友圈感叹D1是出行领域里程碑式产品,一辆私家车常规用车,上下班代步每天约行驶50公里,而一辆网约车平均每天的里程数是350公里,全月无休。
也就是说一辆共享出行车的利用率约是私家车的10倍,这意味着一辆D1可以吃掉10个 汽车 销量,卖车这门生意注定越来越难做。D1的出现,就如同年轻的滴滴向 汽车 消费市场这位老同志,砸了一记重拳,“不讲武德”。
事实上,想要做定制共享 汽车 的并不止滴滴一家,滴滴仅是“手速”最快的玩家。早再2018年,几乎与滴滴联合30多家车企成立“洪流联盟”同时,大众也展示了一款定制电动共享概念车MOIA,并计划通过MEB平台生产。
为何滴滴和车企都执着于做定制网约车?定制网约车相较现阶段的共享 汽车 又有哪些优势呢?
Alweys Day 1,一切为了用户体验
“如果你真的关注软件,就应该做自己的硬件”,这是现代计算机奠基人 Alan Kay说过的一句话,同时这句话也被乔布斯奉为真理,用在了苹果第一代iPhone的发布会上。
我想,程维应该和乔布斯一样,是那句话的信奉者。不论程维和柳青是否承认,滴滴在提升乘客用户体验上,已经步入了瓶颈期,而亲自参与到 汽车 的设计和研发中,是滴滴突破瓶颈的唯一解。
正如程维在D1发布会现场分享的那样,我们现在的 汽车 之所以长这样,之所以会有家轿、SUV等不同类型,之所以多数是5个座位,是因为这是车企为家庭不同用车场景所设计的。但是车企的设计场景中,并没有共享出行这一环。
这在智能网联 汽车 发展的当下,尤为明显,大多数的新技术都是为前排乘客服务的,而后排依然仅是一个出行的座位而已。而共享出行场景下,后排才是最高频使用的位置,当下的 汽车 科技 发展带来的便利,如语音车控、车联网,和共享出行用户毫无关系。
因此,想要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就要从共享出行场景出发,专门设计定制一款 汽车 。定制网约车不光能从司乘需求出发,提升用户体验,还能从底层收集司乘的及时反馈及真实需求,从而迭代迭代优化软件和硬件,建立良性的发展循环。
当然,提升用户体验是滴滴做定制网约车最重要的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D1还蕴含着滴滴对自动驾驶时代的布局。
自动驾驶时代,和算法一样重要的是数据。现阶段滴滴已经在很多网约车上安装了一个名为“桔视”的摄像头,用于获取海量的出行数据做仿真测试,训练自动驾驶算法。
但仅依靠加装一个“桔视”摄像头,在挖掘长尾场景时必然存在局限性,例如有时候记录的画面不够完整等。如果从底层设计出发,一辆车从投入到共享出行运营之初,便肩负着为自动驾驶算法训练收集数据的使命,那挖掘到完整有价值信息的效率就大大提升了。
可以说,自动驾驶的时代,就是MaaS的时代,是共享出行的时代。滴滴作为共享出行公司,比任何 汽车 行业参与者都渴望自动驾驶技术的早日成熟。定制网约车不光能提升道路数据采集的效率,助力自动驾驶发展,还能培养用户共享出行的习惯,在未来Robitaxi时代提前圈定用户。
D1实现全方位共赢
D1的出现到底能改变什么?我认为这会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乘客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D1的多项新颖设计,都是围绕提升用户体验展开的,例如为了让乘客更安全,上下车更方便的电动侧滑门,和三个190大高个都能轻松坐下的超宽裕后排空间,塞下三个行李箱都绰绰有余的后备箱,都让乘客出行变得更从容舒适。
除了上下车方便和空间两大刚需,D1还有很多巧妙的设计。例如彩虹接驾灯,在确认司机接单后,滴滴后台会自动分配同一颜色给乘客手机端和车内接驾灯,乘客上车前通过接驾灯的颜色就能轻松分辨是否是接自己的车。
作为定制网约车,D1的后排成了整车的C位,拥有独立出风口、座椅加热、安全带未系提醒、杯托、纸巾盒、USB充电口,用户通过手机APP就能在上车前或行驶中设置车内温度、风量,开启座椅加热等,非常方便。
此外,网约车用户再也不是智能 汽车 时代的边缘人。D1后排拥有两个显示屏,乘客不仅可以通过屏幕查看行程信息,控制空调温度,还能享受车联网生态的影音 娱乐 服务。据柳青分享,后期D1后排还能变身“KTV”,乘客可以在后排通过屏幕点歌唱歌,路途变得丰富多彩。
司机同样是定制网约车的受益者。D1在设计之初也听取了很多网约车司机的需求,并在设计上予以满足。例如主驾四向电动腰拖,定制化座椅硬度,中控的司机专属公文包,一键报警,让司机舒心也安心。
D1还同在在方向盘上加入了“滴滴键”,一键接单,融合了订单信息的智能车机,司机AI语音助手降低了司机工作的复杂程度,提升了接单效率。在司机更为关心的车辆运营效率上,D1在剩余电量20%状态时,车机系统会主动推荐附近的充电站并一键导航,而且还能结合后台算法,推送前往充电站周边的订单。
滴滴作为运营商,自然也是受益者。首先是运营资产的成本结构上,目前并不知道D1车辆资产的归属,但可以明确的是,就单车而言,D1的成本结构更符合网约车。D1选择了寿命和安全性更好的刀片电池,拥有超大内部空间的车身比例,这些都是按照能够高强度使用,超大后排空间利用率的网约车所设计的。
其次是定制网约车D1,可以为滴滴构建数据闭环,这种数据闭环除了此前所说的自动驾驶数据挖掘外,还有车联网。
D1后排的大屏让网约车开始真正进入车联网时代,柳青在发布会上提到,每年的用户会在滴滴的车上度过100亿个小时,这是一个庞大的量级,而未来,在这100亿的小时中,与乘客交互最直接的便是两块大屏。这两块屏幕可以承载美团这种“衣食住玩”本地服务,也可以承载影音 娱乐 ,甚至还可能是电商或物联网时代的重要一环。
这两块屏幕是5亿网约车用户进入车辆网生态的入口,也将会是滴滴一道隐形的资产。
而对于车企合作伙伴而言,在连续走低的新能源 汽车 市场,没有什么比大订单更香了!按照滴滴的规划,预计将在5年内向市场投放100万辆新能源 汽车 ,平均每年20万辆,这比任何一家中国车企2019年的全年EV销量都要高了。
可见,D1的投放势必会带动整个新能源 汽车 的推广,对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也有积极影响。
我们并不能以看待传统 汽车 的眼光去审视D1,虽然它依然是一辆车,但所服务的用户主体、使用场景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D1是滴滴在硬件上的一次突破,对 汽车 行业而言,也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从“第一性原理”来思考, 汽车 行业所要解决的最实质问题,是让人类可以自由愉悦地出行,这一点,滴滴看的最为清晰,也践行的最为彻底。
一般来说,越大的城市滴滴的订单越多,但相应的生活成本也越高,你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在地方就近选择,但最好选择地级市,省会城市等一二线城市,小县城等地方要么没单要么垃圾单。我是#福州阿牛哥#,希望我回答可以对你有所帮助,有任何意见欢迎关注/私信讨论,谢谢!
想要加入滴滴的司机,每天层出不穷,滴滴就像一个菜市场,一批又一批人每天在进进出出,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位司机都想把滴滴作为一份职业去做,毕竟滴滴的门槛很低,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真正赚到钱的司机也是一个迷。
很多年轻人,家里没有负担的,可以出去发展的,都想在大城市捞金,原因还是想选择经济实力很强的城市,生活消费理念偏高的城市,从而选择了滴滴,滴滴的起步价和里程费也高,如果职业性跑滴滴,建议选择省会级城市跑滴滴,县级市就不要考虑了,订单的对比性很大。
大城市跑滴滴的弊端很多,车辆就是一个大问题,很多人不会去买车跑滴滴,投资太大,风险太高,只能选择租车,但是租车的水太深了,到处都是坑,而且各种压力山大,吃喝拉撒,车辆违章,路面安全风险,运管查车,等等……。
跑滴滴的司机选择的城市,要根据司机自身条件去选择,年龄与身体 健康 是最基本的标准,年轻人适合大城市跑滴滴,因为滴滴是吃一份苦,赚一份钱,年龄偏大的司机,在自己所在的城市跑滴滴,自己购买车辆,压力小,出车时长自由,总之都是一个数据,付出的多,收获的就多,做网约车司机要有个好的心态,凡事要有忍耐力,无论你是身体付出,还是精神付出,有的时候是和你的收获不成正比的,入行需谨慎,建议短暂的尝试这份职业,适合你的工作才是一份职业。
超级大城市北上广深。一线省会城市也凑合。其它城市不要考虑。[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打脸][打脸][打脸][打脸][发怒][发怒][发怒]
户籍所在城市,那样才合法合规!
人间正道是沧桑。干点啥不好。非得跑滴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