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室内避震应注意哪些事项

在室内避震应注意哪些事项,第1张

对于在室内的人来说,有这短短的几秒预警时间就可以更好的避免伤亡,更好的进行科学避震!那么地震来临时,在室内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1寻找三角空间
优先选择躲避在室内的卫生间、储藏室、浴室等开间小、有承重墙或支撑物的地方,或者是坚固的桌子、床、茶几、沙发等家具旁,这些地方在房屋垮塌时容易形成三角空间。
2不要跑向阳台、翻窗或跳楼
不要在慌乱中选择跑向阳台、翻窗或跳楼。因为地震来袭时门窗会迅速扭曲变形,是地震时最先可能坍塌的地方。
3中高层居民千万不要搭乘电梯逃生。
总之在地震来临时最主要的是记得保持镇定,别因慌张而错失逃生机会!
引起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作为一种破坏极大的自然现象,地震不可预测,但可以预警。6月17日,程度高新减灾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就成功预警了本次地震。
但很多人混淆了预警与预报的概念,其实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而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实现全自动警报。研究表明,地震发生前3秒发出预警,伤亡人数可减少14%;提前10秒,将减少39%伤亡;提前20秒,可减少63%伤亡。

地震会对震区所以企业的股份有影响,对灾后重建所需的东西会有利好消息,比如建材类,医药类等都会涨。重大的自然灾害一般都会在短期内会导致股市下跌,特别是部分直接受损的行业和上市公司。但我们通过努力都可以尽可能减小自然灾害的危险和负面影响,尽快恢复正常的经营活动,因此对于股市的负面影响往往会很快过去。另外,在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一些行业与公司还会获得一定的新增需求,提升短期内的业绩,形成股市短期内的投资热点。

想要进入地震局。首先要知道地震局招聘有哪些岗位?一般有:

1地震监测与科研岗位。

2计量监测,包括地震预报,地震预警岗位等。

3财务

4信息网络,现在的工作离不开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应用。

有博士,硕士,本科各个层次的招聘岗位。

岗位的性质决定了需要的专业与特殊条件。

在我们国家地震局所属的高校只有一所:防灾科技学院(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有专业硕士点。

该校设有30个本科专业,包括:

防灾减灾核心类专业: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应急管理)等;

防灾减灾支撑类专业:工程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地理科学、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心理学等;

防灾减灾拓展类专业: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英语等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也是是国家重点学科。

上面的专业设置就是面对地震系统工作岗位的。进入地震局就业一般是通过事业单位招考,所以要进行笔试,面试。除了必须符合事业单位的招聘条件外,还需要:

1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和技能条件;

2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从他的专业性质来看,有些是需要去野外工作的,也有需要24小时值班的,是比较艰苦的行业。所以有些岗位就限制男性报考。

从单灾种监测预警向多灾种联合监测预警发展既是现实需求,也是目前国际的发展趋势。”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多灾种统一预警条件已成熟,建议由应急管理部牵头,督促各级地方政府配合推动,加快建立多灾种联合监测预警体系。
多灾种防治须引起重视
许强指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提高,气象及其相关灾害,如强降雨、低温、干旱、洪涝以及山洪泥石流、滑坡、山火等不断增多,自然灾害防控压力增大。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口集中度不断提高,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链效应往往会使灾害风险和损失不断放大。
“发生在高山峡谷区的强震不仅会引发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还可能使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坝、化工装置,甚至军事设施遭受破坏,进一步引发流域性的洪涝灾害、有害物质泄漏和水资源污染,不仅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且会严重阻碍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放大灾害损失。”许强说。
联合预警已具备技术条件
许强认为,目前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各种地面和地下传感装置,以及物联网、无线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自然灾害风险源的早期识别、提前发现,以及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与处置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并使提前主动防范灾害成为可能。
“我国在相关领域已开展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尤其在气象预警、地震预警、地质灾害预警等方面,都已建立相关监测预警系统,并逐渐业务化运行,在相关领域单一灾种的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强说。
许强指出,我国目前的地震、地质灾害、山洪灾害、气象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重叠性,相关部门和单位在相关区域已布设了不少监测预警仪器设备,但这些仪器设备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各自散落在不同单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备、人力资源的浪费。
“事实上,很多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不仅前端传感器(如雨量、气象、液位等)可以通用,其传输和通信系统、预警系统更是可以共用的,采用多套系统也人为增加了基层管理人员和受益百姓的负担和压力,大家不知道究竟该看哪个系统。”许强说。
构建体系需多方联手
许强认为,目前常规的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以及气象灾害,如强降雨等极端天气的预警基本上已经能够构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技术上已经成熟了,但相关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
为此,他建议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统一规划布局,并汇聚和整合相关力量,形成创新合力,开展多灾种综合防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应用。同时,将多灾种联合监测与预警纳入我国“十四五”防灾抗灾救灾规划,设立相关专项项目,组织优势力量,开展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
许强认为,今后应重点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多源立体观测体系,逐步实现从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源的自动识别和提前发现,到长期持续监测和掌握发展动态,及灾害发生前的实时自动预警和信息发送,再到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响应和处置等整个流程的信息化和科学化,同时加强相关仪器设备研发和软件系统研发。
此外,许强还提出,在建立多灾种联合监测预警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效发动群众,将群防和技防有机结合,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
“利用现有的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减轻基层灾害信息员的工作强度。他们不用一下雨就冒着生命危险守在那里,因为可以通过设备清晰监测到地面情况。同时,在日常巡查中,如果发现有什么隐患问题,他们可以拍照上传到地质灾害实时预警手机App中,有效弥补了卫星遥感等技术设备的缺陷。”许强说。
许强建议,国家应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全社会对于自然灾害的认知水平,重点解决“如何主动防范自然灾害”“收到预警之后怎么办”等问题,使公众进一步了解灾害预警相关常识以及关键设备的 *** 作方法,并对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人员加强针对性的灾害避险科普教育和应急演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919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