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三棱智慧物联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是由岳建明博士携北美留学多年的核心技术骨干领衔,凝聚国内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的优秀人才,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技术,提供智慧城市一体化完整解决方案的高科技集团公司,并于2015年成功挂牌上市。
目前三棱股份拥有17家分公司,总部坐落在悠谷未来网络小镇,并积极参与该小镇的建设和核心产业规划。作为"智慧城市领域领军企业",三棱股份一直走在智慧城市和特色小镇建设的前沿。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国内外还参与电气小镇、机器人小镇、低碳新能源小镇、旅游小镇等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并与中冶、中铁、蓝城、东方园林等集团有紧密合作,业务涵盖了中国所有的省份,并拓展到东南亚、东欧、中东、非洲、美洲等多个海外地区,涉及斯里兰卡、印度、毛里求斯、伊朗、白俄罗斯、埃及、菲律宾等国家。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很多文旅小镇的景观条件、整体基础建设跟消费水平不错,但仍有一些因素限制着小镇进一步的发展。
01 当前文旅小镇发展的痛点是什么?
一是缺乏专业的商业运营管理。 小镇发展的核心不是开发,而是在于运营。很多文旅小镇缺乏专业的运营能力,导致景区排队拥挤、承载力不足、游客投诉频繁等现象发生。
二是依赖单一的“门票经济” 。文旅小镇的消费特征包含观光型和度假型,以“吃行游乐娱”为主。游客一般是就近消费,消费时间短,基本没有住宿和夜间消费,其消费金额有限,门票和农家乐往往是最大的消费。
三是 旅游 资源过于分散,游客体验较差。 小镇 旅游 资源丰富,但管理和营销相对分散,多而不强,各自为战,缺乏联动,只能发展一日游。各个资源间规划衔接不畅,未成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 旅游 格局。
02 用数字化打破文旅小镇发展的僵局
我国数字经济迅猛发展,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文旅小镇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在数字经济下,运用数字化大力推动文旅小镇运营管理升级,优化文旅小镇 旅游 产业结构。
巨有 科技 基于文旅小镇的运营管理,通过数字化加持,让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文旅小镇,真正能将“游客”留下来。
1架构多业态管理中台,打破数据壁垒
依托数字化平台,规划和整合小镇所有的 旅游 资源,将 旅游 产品串联起来,推动文旅小镇中吃住行游购娱等资源全要素上线,实行多业态智能管理。打破各自为战、同质化竞争的市场格局,形成资源共享、良好互动的发展局面。
2搭建会员平台,实现精准营销
构建会员营销中台,推出创新型 旅游 产品——景区 旅游 惠民卡、 美食 积分消费卡、出行租车折扣卡,解决地方游客数量少的问题、促进消费积累存量,增强会员粘性。
通过各渠道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去揣摩、挖掘用户需要什么。根据用户画像和标签定制发送策略,实现智能化的精准触达,让营销更智能、获客更容易。带动景区智慧化转型,为景区带来流量,有效提升景区收益,且让游客 旅游 无门槛、出行更优惠。
3多业态底层应用,轻松实现智慧管理服务
平台提供SAAS小程序多业态底层应用——智慧景区、手信电商平台、智慧餐饮、智慧民宿、智慧零售、智慧停车、景区一卡通、智慧营销,能为小镇运营方免除大量系统投入与重复建设。SaaS模式建设周期短,成本低;免维护、功能全、终身升级。
依托全域 旅游 数据运用,以“智慧服务平台+八大应用系统”实现语音导览、一码通等在小镇的全面覆盖,并推进智慧化工程服务体系建设。把小镇的建设成果全面接入“一机 旅游 ”体系之中,为广大游客带来真正的数字化文旅体验。
交通便捷:数字化实现智慧出行
智能导览, 结合手机摄像头和LBS技术采集的地理位置,一键导航到景区,大大降低游客在景区绕路迷路的概率。全景内还嵌入多语种语音讲解,对景区的 历史 及背景进行介绍。
智慧停车无感支付 ,运用OCR车牌智能识别,IOT物联网,5G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停车场管理方式实现数字化停车场管理方实现数字化停车场管理和无人值守。
解决小镇景区游客流量大、难以控制的问题,使景区提高客流通过率,缓解节庆压力,降低人力成本。
增加创收:数字化助力智慧营销
智慧餐饮系统 ,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餐饮店量身打造,可精确获取用户画像、采集 旅游 消费数据,判断顾客的购买需求和偏好,针对性地进行推送。小镇管理方可通过管理后台实时监控数据,为后续优化业态做依据。
电子票务系统 打通底层系统支撑,智能软硬件模块可独立、快速上线,帮助用户拓宽销售渠道、加强管理、汇聚数据及资金。游客在线上进行预约,无需在景区排长队。
手信电商平台 ,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营销的新零售模式,让游客体验“无行李购物”,享受智能化 旅游 服务。游客可在小程序上链接电商平台,购买 旅游 目的地的特色农副产品、手信特产、文创IP、 旅游 纪念品,会员送礼、分销等社交化工具提升销售转化率。
全面整合景区资源,深入洞察游客的内心需求,扩大市场辐射范围,让数据更好地为小镇文旅发展服务,促进消费转型升级, 引领景区数字化营销,打造多元营销价值,增加 旅游 收益,实现文旅小镇与数字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
如今,数字经济持续推动着文旅产业发展升级, 旅游 目的地数字化已成未来发展趋势。巨有 科技 借助自身 旅游 大数据和专业技术优势,充分对接小镇 旅游 发展定位,强化小镇 旅游 格局,助力其能给提高整体信息化管理和运营能力,打造数字化文旅小镇。
围绕其数字化建设开发运营,实现一体化全面数字化建设,带动小镇产业变革加速,提升 旅游 资源的服务水平和利用率,促进小镇全域 旅游 发展,实现“文旅小镇+数字化”的新体验。
一、精心培育特色小镇
1、遴选的基础
一是产业有优势。特色小镇应是推动产业集聚、创新和升级的新平台。培育特色小镇要求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产业定位科学精准,在产业规模、市场份额和特色方面要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叠加效应。同时能够吸纳就业,带来长足发展。
二是风貌有特色。特色小镇应是融合风貌、文化、旅游等多元要素特色发展的新载体。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将文化元素植入小镇的风貌建设的各个方面,指引建筑、街区、空间、环境等多维度的风貌建设,形成具有文化底蕴的特色风貌,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促进特色旅游发展。
三是发展有成效。特色小镇应是创新发展的引擎和有示范作用的排头兵。特色小镇自身需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能够在短期内快见成效,成为带动自身及周边地区发展的引擎,同时在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上能成为条件相似的小城镇发展的范例。
四是动力有保障。特色小镇应是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吸纳社会资本投资的新热土。培育特色小镇要选择动力有保障的小城镇,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重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政府为企业创业提供条件,让小城镇在提升社会投资效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培育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特色小镇的创建关键在“产业形态、宜居环境、传统文化、设施服务、体制机制”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主导产业定位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有独特性,注重采用新技术手段和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产业优势明显,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知名度高,利润率和装备水平有优势,注重研发投入。产业环境优良,有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产业增长势头良好且经济社会带动作用明显。
产业要有基础、有依托,产业选择不可“空穴来风”;产业类型能完善小镇功能,拉动小镇发展。兼顾镇里原有产业,提升品质。
二是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城镇风貌和谐统一,能有效彰显小镇特色文化内涵。镇区新建建筑体量适宜,形式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能较好的表现本地区的建筑文化特色。镇区沿街建筑的体量、色彩、材质、符号、细部协调统一。特色小镇周边美丽乡村建设要保留乡土特色和田园风光。
注重自然山水,避免人工打造;景观多用自然,不要套用城市。风貌要突出地域、民族、时代的特征,注重地域材质、符号的应用,避免欧式,尊重地域文化,找到文化自信。
三是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独特的民俗活动、特色餐饮、民间技艺、民间戏曲等传统文化类型。保护好文保单位、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挂牌等物质文化遗存。政府支持传承人及非遗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文化传播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质,宣传途径多样。
特色小镇要有文化、有内涵。要注重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提升完善小镇精神,形成小镇的文化认同。
四是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镇区对外交通路面等级在二级以上,且情况良好。道路设施及绿化配置完善。公用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给水管网全覆盖,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镇区污水管网全覆盖,且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建成区小学建设规模、标准、配置数量达到要求,可满足实际需求。镇区内中心医院、卫生院建设规模和标准达到国家相关规范要求,镇区建有一座综合超市,商业设施可满足多元需求。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是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相得益彰;共建共享,与原有镇结合,不要两层皮,考虑季节性需求变化。
基础设施建设要完善、要适用、要小,切忌大规模;共建共享,满足生活、发展需求;集约利用,符合小城镇的特点;污水、垃圾处理做到科学合理,保护特色小镇赖以发展的环境。
五是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有创新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建设管理方面实现多规协调,设有专门的规划管理机构,实现“四所合一”,制度健全,能实现规划管理数字化。社会管理服务水平高,建有综合的办事大厅,基础行政管理适度下放。在机构人员、购买服务、财政收支、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突破性创新。
二、科学创建特色小镇
1、区别对待东、中、西不同地区的发展重点
我国东、中、西地区条件各不相同。东部地区建制镇在地理空间上布点密集度、城镇在国内生产总值、镇区人口规模、城乡规划管理、宜居环境建设水平等方面,高于中、西部地区水平。针对东中西部地区的这种差异,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地明确不同的培育重点和方向。各省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科学确定特色小镇发展重点。
东部地区重点要控制规模,提升存量,防止大拆大建。如浙江经验是核心区建设控制在1平方公里,规划范围控制在3平方公里。
中部地区则重在找准产业方向,明确市场定位,找准发展动力。
西部地区要注重发展特色乡镇,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
2、精心策划、找准定位
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独特的潜力,抓准特色,精心策划,明确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
基于现状基础,充分挖掘潜力。基于小镇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民俗等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去粗取精,找到特质。如古北水镇是在本身有司马台古长城等优势旅游资源基础上,打造成为京郊最具北方特色的度假小镇。
特色要鲜明。聚焦优势产业、独特文化内涵和环境特色等因素,立足自身优势强化突出特色。如拈花小镇定位特有禅文化,打造禅意度假小镇。
3、在现状产业基础上提升和发展
产业有基础。在现有基础上发展产业,不要凭空创造和引进新的产业。
提升和发展。借势特色小镇的人气与资源集聚优势,拉动、促进小镇产业发展,完善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构建合理的产业集群,打造竞争优势,扩大产业影响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4、严控建设规模
规模一定要小,小才能精,小才能美。特色小镇建设应该走精明收缩的道路,小城镇规模较小,避免建设规模过大,反对粗放式、快速式,一窝蜂的建设。规模建设根据浙江经验,规划三平方公里,建设一平方公里。
建设应紧凑布局和集约节约建设用地的原则,避免摊大饼式或脱离现有产业分布人为划定建设区,根据自身资源和产业基础及其分布情况,尽可能连片提升和完善现有建设区。
精心打造。特色小镇建设要完善原有城镇功能,提升生活质量,高标准建设,成为小城镇建设的示范和城镇化的新样板。提升、完善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小镇。
分期建设。鼓励分期建设,反对一次成型,建一个成一个,要有高标准和长远性,可放慢建设速度但要保证质量。分期建设还可以保证特色小镇在风貌和形态上的多样性。
5、打造地域特色的宜居环境
有地域特色才能特。我们国家有着丰富的风貌类型,材质、符号、元素等可提取和利用的要素充分,多用地方材料、符号,体现地域特色。
结合自然山水,避免人工打造。山川、河流、森林、沙漠等自然景观和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注重整体格局和风貌的打造,格局自然,风貌整体和谐统一,体现特色。景观多用自然,注重小品等景观打造。
因地制宜,反对国际式和徽派的泛滥。风貌提倡地域式,反对国际式。反对整体格局、建筑风貌完全复制国外小镇。尊重本地建筑文化,发扬特色,找到文化自信。
6、传承重塑小镇文化
有文化才有灵魂。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需深入挖掘和精心打造。求快往往效果不好,将文化做足,影响大且深远,可以形成很好的品牌。
文化传承。对历史文化丰厚的小镇,注重保护历史、传统文化,做好传承、挖掘文化要充分,形成小镇的文化认同。
品质提升。合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系统打造,形成文化品牌,增强竞争软实力。
重塑精神。对于文化资源匮乏或是新建的小镇,注重文化培育和打造,在现有建设的基础上发展,逐步形成自身文化特色。
7、聚集人气和活力,防止鬼镇的出现
特色小镇要注重人气和活力,要聚集一定的人口,给小镇带来持续的发展动力,避免建设“鬼镇”。
打造活力街区。要结合棚户区改造等,打造一些有活力的早餐、夜宵、娱乐街区等受大众欢迎的有活力的街区。
提升冬季的活力。北方地区特色小镇选择考虑弥补气候条件等因素,积极发展全季节旅游,增加冬季项目。
注重夜色经济打造。增加夜晚的商业和文化活力,打造具有魅力的夜色景观,增加小镇活力。
8、打造宜游宜产的旅游环境
挖掘旅游题材。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旅游不是核心目的,但拥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作支撑,小镇会更有生命力。可将山水风光、地形地貌、风俗风味、古村古居、人文历史等作为旅游题材。
对接区域市场需求,尤其大城市周边,旅游产品策划考虑外溢的功能需求。
9、提升和共享服务水平
特色小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除了满足基础生产、生活需求以外,还应做好三个服务。
服务社会事业。设施建设要与镇区结合,共建共享,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推动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
服务经济发展。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成为整合资源、集聚创新、特色产业的“新载体”。
服务周边村民。统筹布局、互联互通,完善补足城乡服务设施体系,促进服务设施向周边农村延伸。
10、构建信息通达的智慧体系
智慧发展。互联网是最先进的代表,小城镇是传统的居住形态,二者完美结合,通过信息的便捷,释放空间对人的约束。节约人流物流,实现智慧化,更易于小城镇打造;用智慧手段促进产业发展,对接更广阔的市场,服务更多人群;用智慧系统提升镇区的服务水平,提升幸福指数,从而提升特色小镇的吸引力。
绿色发展和生态低碳。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布局形态、建筑技术都应采用绿色化和生态低碳的发展思路和标准。基于绿色低碳和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结合的“智慧城镇”是面向未来的全新的城镇形态。
三、探索特色小镇规划
特色小镇规划不是简单的小城镇规划,特色小镇规划也不能单一的照搬城市规划,而是以特色为导向的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应注重特色小镇的建设性和可实施性。
1、特色小镇规划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个定位策划+五个要求+两个提升+一个空间优化落地的规划体系。
一个定位策划:要找准发展定位,明确特色小镇发展思路和重点;
五个要求:产业、宜居、文化、设施服务、体制机制五个方面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保障特色小镇发展;
两个提升:旅游和智慧体系两个提升规划,建设系统提升;
一个空间优化落地:最终通过一个空间优化落地规划落实所有规划设想,并明确实施步骤。
2、特色小镇规划重点
特色小镇规划是以特色为导向的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多元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特色导向。作为立镇之本的产业规划要找准自身的特色,要为自身发展提供充足的背景支撑。文化是特色小镇发展之源,其规划要注重挖掘文化魅力,围绕文化内容深入挖掘。特色小镇一般生态环境优美,其旅游规划要注重挖掘、整合小镇的特色自然与人文资源。
多元融合。提高产业竞争力,注重高端产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以产业、项目规划,引导特色小镇空间规划的功能组织与布局。以文化特色、生态资源为导向,在空间、风貌、项目、活动、环境等方面进行落实。规划内容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高度融合。
3、特色小镇规划方法
多规合一。从内容上看,除了常规的空间规划内容,还包括产业规划、社区规划、旅游规划、交通规划等,同时需突出生态、文化等功能。特色小镇规划必须坚持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推进产业、空间、设施等方面协调有序发展,引导项目与产业落地。
重点突出。特色小镇规划的重点应在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上,确保规划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项目落地。建设项目落地是衡量特色小镇规划可 *** 作性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划成败与否的关键性要素之一。结合小镇特点选择发展项目并进行合理定位布局是保障建设项目落地的重要手段。
近远结合。近远结合是评价特色小镇规划可实施性的重要标准。以往的小城镇规划重视规划期末终极蓝图的编制,而忽视近期建设规划的安排。近期建设项目对于完成规划期末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特色小镇规划应注重近远结合,尤其要保持近期建设规划的相对完整。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特色小镇“产业研究+规划+落地”机构。
西双版纳勐海县勐巴拉雨林小镇四季树木常青,森林覆盖率达80%,年均气温189℃,平均海拔在1200米,每立方厘米含有3000多个负氧离子,“湖泊+温泉”的资源组合在云南独有,温度、海拔、气候等优势的叠加,造就了小镇独一无二的恒春雨林之境,2019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特色小镇”称号。勐巴拉5G+数字雨林小镇项目利用中国移动5G技术,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打造了一张图管理平台、环境监控、智慧安防、智慧票务、智慧停车场、智慧厕所、360度全景VR直播、无人机视频直播、慢直播、智慧酒店、WiFi覆盖等一系列5G应用,使小镇资源和旅游信息得到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利用,让小镇成为真正的5G智慧小镇。目前,该项目成为了中国移动百个5G集团级示范项目之一。
无线网络全覆盖

无线网络覆盖 云南移动供图
项目规划中,勐巴拉雨林小镇将以数字化建设为载体,把智能化服务充分融入吃、住、行、游等方面。为实现这一愿景,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西双版纳分公司不断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在景区内完成了24个覆盖点位的无线WiFi,为5G+云应用场景、全面接入一部手机系列平台、提升智慧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景区网络全覆盖是打造智慧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勐巴拉雨林小镇占地面积广,植被茂密。针对景区网络覆盖施工难度大,覆盖要求高的特点,中国移动云南公司专门成立了无线建设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和景区的工作人员多次实地勘测,研究景区覆盖解决方案,绘制线路布局图。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西双版纳分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我们采用AC+Fit AP的网络构架进行无线覆盖,确立了24个无线AP接入点,实现了景区WIFI全覆盖,接入宽带速度达到200兆/秒。”
现在游客进入景区连接景区的无线WIFi,即可关注勐巴拉国际旅游度假区公众号,对游客进行个性化的微信推广,游客可以全方位了解到旅游资讯。游客李先生说:“网络非常流畅,现在走到那儿都可以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发朋友圈。”无线WIFI的全覆盖丰富了游客的上网体验。高速、稳定、安全的上网环境能让游客通过网络及时把旅游途中的新鲜事和旅行的喜悦与外界的亲友分享,一方面能够提高游客满意度,另一方面能提升小镇的名声和口碑,宣传旅游景区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潜在客户,助力旅游经济发展。
VR、直播打造沉浸式体验

直播现场 云南移动供图
5G+VR的不断成熟,将直接促进旅游业的变革。通过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游客无需亲临景区,传统的线下旅游营销模式必将更新迭代,线下旅游、线上旅游面临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可以说,5G+VR旅行能让游客在旅行前,合理规划自己的旅行路线。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在小镇特色景点安装全景摄像机采集360度全景视频,视频通过5G网络传输到分发服务器,客户配戴VR眼镜观看采集的视频景象,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所在位置,了解目的地更详细真实的信息。360度全景VR直播和普通的视频直播最大的区别在于视觉体验,所谓的屏幕将不复存在,游客将以第一视角自行决定观看范围。当游客将完全沉浸在现场中,VR视频中呈现的是勐巴拉优美的风景时,抬头仰望便可看到碧蓝的天空,低头俯视便能看到脚下的绿地,平视远方,便能看到“理想神奇的乐土”。
此外,小镇还部署了5G+无人机直播,实现了无人机飞行控制和自带摄像头采集视频,通过5G网络传输到分发服务器上,实现外场实时视频直播。游客可以通过取流主机上的播放器软件拉取视频流观看采集的景象,通过中国移动5G大宽带、低延时的特点可以提供更加气势磅礴的画面,能够展示完全不同的视角,让游客体验“身未达,景已至”的真实感、震撼感。
同时,“慢直播”通过9个点位将勐巴拉小镇优美的风景真实地给游客充分展示,没有外界的干预、没有音乐、没有旁白、没有字幕、没有引导和话题设置,只是展现现场真实情况,让游客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感兴趣的内容,给予游客充分的想象空间。无论游客身在何处,不用花钱、不用出户,只需一部手机,便可以通过“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全程一览勐巴拉小镇的美景。当然,对于带孩子的游客这也是非常实用的功能。“以前放假想出去玩,总要在朋友圈提前打听一下景点人多不多,如果人太多了就不去了,不然带孩子就很不方便也不安全。现在,只要打开手机就能一目了然,天气如何,穿多少衣服合适……”
“一张图”助力景区管理

“一张图”管理平台 云南移动供图
5G在智慧旅游领域的应用不仅让游客获得感满满,对于景区管理也颇有益处。中国移动云南公司为小镇量身打造了一张图管理平台,利用统一的地理空间为框架,构建统一的综合管理平台,整合智慧票务、无人超市、刷脸支付等智慧化应用子系统,将智慧管理体系、智慧服务体系、智慧旅游体系、智慧创新系统统一起来,所有资源一张图管理、所有设备一张图控制、所有事件一张图显示。
“一张图的应用可以让管理者快速消化信息、充分利用数据、快速做出业务决策、改进策略、推动业务增长,更好地服务游客,从而使其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西双版纳分公司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景区智慧厕所的电子显示屏吸引了一众记者的注意。“通过屏幕,可以了解厕所每日的客流、男卫生间和女卫生间的使用情况,以及温度、湿度、空气质量,从左侧可以看到实时的卫生间的使用情况,红色代表有人正在使用,绿色表示空闲。游客使用完后还可对卫生间进行评价。”
智慧厕所系统利用气体传感器采集厕所内氨气、硫化氢浓度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报告,发现数据超标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同时对卫生间内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厕所时刻处于光亮、适宜、清洁的开放状态,通过互联网、NBIOT物联网、数据分析技术和设备,实现公厕在安全、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办理入住 云南移动供图
记者们走进帐篷酒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台自助机器。“客户在这台自助机可以完成一系列的入住流程,客人通过线上自助定房之后不需要在前台进行等待,拿着本人的身份z在此区域进行身份z的读取即可办理客房的入住以及退房等一系列的 *** 作。”
据了解,智慧酒店依靠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通过智能设备为载体,实现酒店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通过客户入住全流程的智慧化体验,为客户提供自助办理入住手续,告别客人在前台办理入住手续,发电子门锁宾客卡等繁琐手续。同时还为客人提供刷脸入住服务,刷脸完成check in的全流程。随着游客消费习惯升级,人工智能将广泛地运用到酒店的经营、管理等方方面面,智慧酒店对于改善游客入住体验、降低酒店运营成本、提升管理和服务效率将发挥重要作用。
自从5G智慧安防平台上线后,景区安保负责人感觉心里踏实多了。利用移动5G技术,高清视频监控+智能传感器等应用犹如24小时不眨眼的“卫兵”,只要监测到有人破坏景区植被,或者有车发生擦碰,就会立即将不良行为影像回传至平台报警,“以前的视频监控回传速度不够快,现在我们可以随时掌握景区内的设施状态,能提早发现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西双版纳分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智慧安防通过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在线实时视频监控,随时掌握监控范围内的现场状况,通过对远程监控对象的录制、回放、监控策略制定、联动报警安防、应急指挥等应用,到达监控智能化、多元化的功能,除了满足正常的景区空间,还能保障游客人身与财务两方面的安全。智慧安防在人防、物防与技防三方面的功能提升,通过结合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去为各个景区建立更智能化的安防系统,有利于预防和解决不法行为。大数据平台兼具信息采集和分析功能,让小镇管理更轻松,环境更安全。

环境监测大屏 云南移动供图
此外,勐巴拉占据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境监测对于勐巴拉5G数字雨林小镇至关重要。通过中国移动物联网前端环保感知终端收集空气质量等多种环境数据,将环境监测和环境显示发布融为一体,一站式多维度的帮助小镇解决了从现场环境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显示发布和数据管理的技术和应用问题,同时也为小镇环境管理提供管理、分析、预警、决策能力。
“ 5G不仅给游客带来了急速的网络体验,同时通过景区5G应用的落地可以让游客在景区游玩的体验大幅提升,让游客的游玩更为深度、更为方便,延长了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也为景区增加了收入。”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西双版纳分公司项目负责人表示,与勐巴拉雨林小镇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数字雨林小镇信息化项目服务,是中国移动在5G+旅游行业的一次重要尝试,也为中国移动“5G+计划”的探索迈出了新的一步。未来,中国移动在西双版纳还将通过5G+旅游行业其他应用从线上到线下,从消费到生产、从平台到生态,推动着旅游行业向信息化、科技化和智能化的全面发展。
云南网记者 贺静 通讯员 李和煦 钏钰201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这个拥有约900万常住人口、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元的城市,在30年前仅仅是一个边陲小镇,只有26万人口、7辆汽车和2条水泥路。深圳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海关的支持,目前,深圳海关旅检业务占全国55%,加工贸易监管占全国1/5,快件监管业务占全国1/3,税收征管约占全国9%,运输工具监管约占全国70%。深圳口岸是全国最繁忙的主要口岸,深圳海关也是全国任务最繁重的海关之一。
“敢为天下先”的锐意创新精神,雕琢着深圳的巨变。新形势下,当热遍全国的物联网概念逐步寻求落地时,深圳海关正成为海关总署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单位。
自动核放 5秒钟通关
深圳皇岗口岸,是全中国最大的公路口岸,素有“亚洲第一陆路口岸”之称。进出境车辆高峰时一天接近4万辆次,包括本地清关车、集中报关车、转关车、大小客车等。可是让记者感到吃惊的是,皇岗口岸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车水马龙,堵塞不堪。上午10点,这里的进出关车辆并没发生排队现象,而且每条车道上,都没有工作人员值守,而是由系统对车辆自动核准出入。看似简单的抬杆、通行过程,背后是什么在支撑呢
深圳海关原副总工程师程仰贤告诉记者:“2002年深圳海关把自动感应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全面应用了自动核放系统,把以前每辆车通道上平均的通关时间由2分钟缩减到了5~6秒钟。以前通道上由于人工收单、录入核单、盖章,通关车辆动不动就堵上2~3公里。自从实施了自动核放系统以后,堵车现象消失了。”现在程仰贤和他的同事们的手机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一旦运行监控系统检测出问题就会告警进行短信通知,技术人员就会立即处理。从服务器、存储系统、网络系统到应用系统、数据交换系统的各种故障,大都能得到及时解决,使技术故障对通关业务的影响大大降低。
相关人员向记者介绍,抬杆放行这一个简单动作,后面的支撑技术却不少――公路口岸车辆自动核放系统主要应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集成了电子车牌、司机识别卡、电子地磅、电子栏杆、地感线圈、红绿信号灯、声音报警、LED显示、防闯关路障、红外感应、GPS和电子关锁通信设备等多项数据采集传感器和末端设备。
正是依靠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才实现了在海关关员的监控下对进出境车辆进行自动、快速地验放。并且这些感应得来的数据真正进入了业务系统,参与判别与决策,做到了不仅有“感”,还有“知”。例如,电子车牌自动识别系统采集、识别进出境车辆的资料数据,登记进出境记录;司机卡自动识别系统采集、识别司机身份的资料数据;电子地磅的作用则是在车辆经过通道时,采集车辆和货物的重量,并与申报数据进行对碰;如果上述几个判别结果都符合条件,那么电子闸门被打开,若车辆数据异常或受布控的车辆经过时,报警器会发出鸣叫。
记者在皇岗口岸的海关监控室看到,屏幕上不断显示出各个通道通行车辆的信息,除了正常车辆外,还会在窗口下部显示车辆查控情况,比如“货物总重量申报不符”、“该车获控”等信息。据了解,有的车辆为了逃避关税,在入关时,装载的货物远多于申报的货物;而在出关时,为了享受出口退税的政策,又会使申报货物数量多于实际数量。如何快速查验这些情况除了采取开箱抽查外,通过电子地磅大致称出其重量也是种快速比对方式。此外,系统的风险分析数据库会将一些经常有问题的车辆或公司的车号提取出来,当这些车通关时,将获布控被抽查,这样就将风险分析前置,使信息与物流监控高度融合。
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关的公路、海运、特殊监管区域、内陆车场卡口在运行通道累计339条,7×24小时不间断验放。其中,公路口岸自动核放系统日均验放进出境车辆4万辆次以上,电子车牌发放数量47万张,司机识别卡超过6万张。
电子关锁 RFID是 “心脏”
在自动核放出入境的车辆中,记者发现一类特殊的车辆,它们的尾部挂着一把电子关锁,其外形跟正常的锁类似,只是形体较大。但是据程仰贤介绍,这是内部带有RFID芯片的电子锁。
现行海关转关直通货物监管主要采用传统的一次性铅封方式,以排队领封、人工 *** 作、肉眼识别等方式对集装箱进行机械施封、验封、解封,运行成本高、安全性低。这种监管方式 *** 作效率低,远远不能满足海关大密度、高强度业务流量的监管要求。
2009年6月30日,按照广东分署的统一部署,深圳海关辖下的盐田港与黄埔海关辖下的车检场在广东省内率先正式启用电子关锁卡口联网,两地卡口联网试点车辆逐步推广使用电子关锁。
电子关锁的外形就像正常的锁,也为司机配有钥匙,司机将锁安置在车门或集装箱门上以后,通关时如果数据核对成功,当关员发送放行指令,过通道时卡口系统发出施封指令,电子关锁的RFID感应到这些信号以后则自动施封。电子关锁坚固耐用、防伪性强,属于机械与电子双重锁闭,具有机械锁定、电子施封双重功能。电子关锁作为无线终端,主要实现信息存储、无线通信、机构控制、状态监测等功能。
“电子关锁卡口联网的主要业务模式是国内海运转关,大鹏海关作为口岸海关,使用总署版卡口控制与联网系统。”程仰贤介绍说,在深圳盐田港,卡口系统自动对电子关锁验封、解封,无需耗费大量人力;试点车辆的《司机薄》不用经过海关批注、盖章,节省了《司机薄》流转的时间和成本。记者了解到,目前参与电子关锁卡口联网试点的车辆约4000多辆,从2009年6月30日到2010年7月31日,参与电子关锁卡口联网试点的车次累计超过17万辆次,目前电子关锁卡口联网试点车辆日均800车次以上。电子关锁卡口联网应用之前,每辆车平均每天只能跑一趟,现在每辆车平均每天可以跑15趟,效率提高了50%。
记者在皇岗口岸看到,一些司机仍然在监管场所排队购买铅封锁,售价大概10元钱一个,是需要等待关员手工施封验封的,这类锁无法保证通关车辆在全过程不被开启,而且容易被仿效。程仰贤介绍说:“现在铅封锁与电子关锁并存,电子关锁可以使每车次时间节省30分钟到1个小时,售价也不贵,还可以大大提高通关效率,未来有替代传统锁的趋势。由于卡口验放自动化程度高,海关允许车辆24小时通关,深受一些快件企业的欢迎。”联邦快递、EMS等都装备了电子关锁。据了解,为了使电子关锁行遍各个口岸,近期海关总署正在组织标准制定工作。
目前,电子关锁已经成为跨境快速通关的核心支撑技术。
现实工作中,当从事跨境公路货物运输业务的承运人或代理人,在车辆进境前或出口货物报关单申报前,向出境地或启运地海关申报载货清单电子数据,海关应用电子关锁和GPS卫星定位等监控手段进行途中监控,如果有人试图开启电子关锁或集装箱离开车体,报警信号会通过车载设备传给监控中心,这样就能对车辆及其所载货物进行实时监控。
据了解,跨境快速通关于2007年8月启运,截至2010年8月,共开展了46万车次的应用,使深圳海关成为大通关链条中最快捷、最方便的一环。目前跨境快速通关主要应用于香港、澳门到全国海关货运、快件监管,业务量日均140车次左右。
物联网充当前海湾保税区“保镖”
2010年8月19日,是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封关运作一周年的日子,截至2010年8月,码头吞吐量已近180万标箱,进出口总值约46亿美元,海关监管货运量155万吨,审核各类报关单证11万份,上缴税款54亿元人民币。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用地面积1174平方公里,包括深圳招商局海运物流有限公司全部用地,妈湾港5、6、7号泊位及堆场。但是,特殊监管场所之间的物流调拨监控问题一度困扰着保税港区。
在2009年前海湾保税港区建设时,由于特殊的地域限制,保税园区与保税港区之间需经过社会道路,无法实现封闭围网。这个时候,深圳海关通过综合运用电子关锁、GPS、CCTV(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区域间的物流严密监控,建立起了电子围网。
在蛇口海关的监控中心里,记者看到一整面显示大屏,工作人员通过它实时、动态地监控着调拨物流的状态。监管场所之间的物流调拨均由调拨卡口进行验放,系统联动了集装箱自动识别系统、CCTV视频监控系统、GPS监控系统等相关系统,形成一个虚拟的电子闭合通道,目前日均调拨量约1100多车次。
蛇口各码头与集中查验场之间、蛇口各大码头之间的调拨业务备案车辆在200部左右,日均调拨量约600车次。“特殊场所之间物流调拨应用的实现,简化了海关转关手续,也加强了对货物流转的监管。”程仰贤说。
此外,盐田、蛇口港还与英国、荷兰开展了智能集装箱的安全智能贸易试点,在集装箱上加装RFID电子标签和电子封志,结合GPS,在集装箱状态发生变化时可将信息传输到货主或海关系统上。
平台动“大手术”实现物联网进阶
深圳海关在物联网应用上走在了前面,可是他们也最先遇到了发展阶段的难题。
“深圳海关物联网应用起步较早,1996年下半年采用瑞典有源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制作电子车牌,在深圳的皇岗海关,以4条空车通道进行试用,获得了成功。”程仰贤回忆说,“从1999年开始,我们改用美国无源RFID技术研发海关卡口自动核放系统。到现在已经有4方面的应用与物联网相关。”即前文介绍过的公路口岸车辆自动核放系统应用、跨境快速通关应用、电子关锁卡口控制与联网应用、特殊监管场所之间的物流调拨应用。深圳海关当之无愧成为物联网应用的先行者。
然而,“先行者”的烦恼接踵而至。随着物联网传感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末端传感设备进入深圳海关信息系统,如何让这些设备更好地联动起来仅仅靠原有系统是无法满足要求的,深圳海关技术处软件开发科科长李小绵深有感触:“物联网必须要与业务系统相融合,才能发挥优势。但现在往往新增一个传感功能,就得涉及很多程序改动。多种传感设备的引入,对IT系统架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架构是10年前设计的,显然有些过时了。”
在这样的困扰下,深圳海关下决心对系统“动大手术”,采用一种新的OSGI(开放服务网关)框架,它具有标准化、模块化和动态化的特点。OSGI服务平台提供在多种网络设备上无需重启的动态改变构造的功能,为了最小化耦合度和促使这些耦合度可管理,OSGi技术提供了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它能使这些组件动态地发现对方。程仰贤介绍说:“别看系统改造前后,功能是一样的,前台几乎不会有任何感觉,但是后台却是连架构都更新了。”这种“暗度陈仓”的改动,着实给深圳海关技术处出了道难题。
目前深圳海关物联网应用中传感和控制设备种类很多,有十六、七种设备,几十种类型,集成难度可想而知。据李小绵介绍,目前系统正在开发阶段,这是深圳海关承接的署级项目,准备2011年上半年完成开发与测试,下半年部署,届时深圳海关339条通道都将进行切换。今后新增各种物联传感设备时,仅需遵循统一标准即可灵活接入,各种新业务也可以通过热插拔的方式动态增加。“所有的程序都是由深圳海关技术处自己组织、控制开发的,没有外包给别的公司。”程仰贤介绍说,“海关业务特殊,需要自主开发,不依赖于任何一家公司,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如果碰到一些项目实在人手不够,会很有限度地借助一些外面的力量。
在新的历史节点,深圳海关不断完善整合各项业务,优化通关环境,而信息系统在深圳海关的地位已经无法替代了,不断与业务的融合,才能发掘出更加高效的工作方式,助推深圳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为深圳实现新跨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采访手记 要“感”更要“知”
物联网发挥作用,除了传感器感应获取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后台的分析系统。这并不是短时间能够见成效的。程仰贤在海关技术处工作了28年,他回忆起自己1982年刚刚来到深圳海关时,都是自己动手用汇编语言写程序,敢于尝鲜、自给自足是深圳海关技术处的特点,所有的系统都是由自己人动手开发,维护,这对于100多人的班子来说并不轻松。而且随着业务系统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压力也随之增加。目前除了跟物联网紧密相关的通关类业务外,技术处还开发了政务类系统、风险分析类系统和对外服务类系统。
深圳海关自主研发的智能布控系统就是建立在感知层之上的决策应用。智能布控系统是以风险管理部门建立的风险指标体系为支撑,按照设定的数学模型,对海量历史数据进行风险分析运算,筛选出高风险对象,对卡口自动核放系统直接下达布控指令,被控对象到达卡口时即行报警,由海关人员实施查验,非布控对象则可快速通关。物联网的这种应用,既加强了海关监管,又提高了通关效率。
物联网要真正发挥作用,就不能流于形式,一定得深度融合进业务系统。怎样鉴别物联网是花瓶还是饭碗看看业务数据是否流淌其中,还需要从“感”到“知”的畅通。(文/许泳)
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
智慧社区建设背景
自IBM于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概念以来,与“智慧城市”一脉相承的“智慧社区”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兴起。。相对而言,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智慧社区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在我国,智慧社区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新战略以及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创新模式,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各大城市也综合国务院的指导意见,出台了适合自身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智慧社区建设浪潮。
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运用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引导社区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探索网络化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
2018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做好新型城市化试点工作,打造一批特色化小镇。
受政策推动,目前,全国各地建设了一批具有示范性智慧社区。包括杭州萧山的相墅花园智慧小区、合肥市滨湖世纪社区等。
智慧社区发展存在问题:资源整合困难,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智慧建设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大多数地方政府为响应政府号召,开展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活动。但现实生活中,某些社区项目高开低走,开始时高调宣传,最后却低调收场。还有部分社区建设未考虑到社区需求及后期运营问题,造成后期需要大力人力物力进行维护,造成资源浪费。
智慧社区的建设的前中后期,均需要有相对完整的建设运营规划,围绕社区的需求开展智慧化建设,但总体而言,智慧社区还处于发展初期,各个不同服务模块之间的衔接和有效运营尚待提高。
——社区资源、服务整合困难
智慧社区的理想状态,是让社区内的闲置资源、劳动力均能有效地被利用。但是现实执行却有一定难度。一是社区内的闲散人员可能经常居家不外出,或不经常接触社区的信息。要统计这类人群的信息是比较有难度的;二是社区居民基数庞大,有技术,有服务能力的人群隐藏在社区居民中,挖掘起来比较困难,将其整合起来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社区服务差异化难以体现
。当前各个城市的智慧社区服务主要类型有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社区行政管理中心提供的公共服务以及一些社区O2O产品提供的专项到家服务。这些服务虽然打着智慧社区的旗号,但是社区居民眼中却缺乏吸引力。例如一些社区社交产品,在微博、微信、QQ发展深入市场的环境下,社区社交产品难以成功推行。社区服务的要突出差异性,更多的是要关注社区居民的重点需求(例如:家政、故障报修、文娱、幼儿托管等),提供个性化服务。
智慧社区三类建设服务模式
目前已有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和解决方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自上而下”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该模式通过社区服务搭建一个平台,构建社会社区O2O生态圈,主要从物业或社区O2O业务切入,用户缺乏粘性,失败率较高,同时无法解决社区各个家庭智能终端的全面联接和内容交互。
二是“自下而上”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主要针对单一业务提供社区服务,例如e家洁、阿姨帮等。但该类社区O2O服务模式业务单一,用户推广成本高,扩张性弱。同时,无法解决家庭用户智能终端、社区门禁、安全防护等智能联接和协同问题。
三是“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线上主要包括云平台、服务平台建设,线下主要包括社区生活服务机构、社区团体组织。绿城智慧园区服务平台是“一体化”服务模式代表。绿城智慧园区服务体系在园区生活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建立、智能设施设备的引入、移动互联网及应用程式的推行,让业主方便的获取健康、文化教育、居家生活等各项服务,实现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高度互通,提升业主的生活便捷度、服务参与度和居住幸福度。
地产企业携手科技公司共同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从目前国内智慧社区建设情况来看,主要还是以地产、物业企业为主导,科技企业为地产企业提供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平台、智能化设备等技术支持。
2017年11月,万科集团旗下万科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与眼神科技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打造安全、便捷、智能的新型社区。
2018年6月,腾讯与碧桂园服务签署“共建人工智能社区”合作协议,并在“云平台服务”和“云监控服务”两个领域启动联合研发项目,此举标志着双方正式携手共建国内首个“AI+服务”社区。
2019年5月,美的置业以12亿元收购智能家居公司欧瑞博科技15%股权,进一步发展智慧社区及智慧家居。
2019年6月10日,绿地控股宣布分别投资城云国际和涂鸦智能这两家“独角兽”公司。其中城云国际为城市互联网运营商,涂鸦智能为智能平台科技公司。
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慧社区建设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