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在哲学领域内的科学与艺术的联系
解析:
以下引用之网络: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之我见
艺术教材编写组 李东风
爱因施坦认为,如果一个方程看上去不美的话,那理论一定有问题。在新的《艺术》教材中将“艺术与科学”的课题放入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大不相同,教师在拿到教材时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就必须做出思考。在此,我就从艺术与科学的角度谈谈对这一课题的理解。
一、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先来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思想,绝不仅局限于人文文化,它涉及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几个方面,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新科学运动所构成,这些运动都渗透着一种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和学术的巨匠,他们在科学与人文的领域中充分施展着多才多艺的天赋,他们跨文化创造的建树起到了将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的作用。在这方面可以列举出许多人的名字,如里昂·巴蒂斯塔·亚尔培蒂、韦罗丘、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尤其是达芬奇,他不仅对各种艺术无不擅长,而且对各种知识也无不研究,从他的手稿就可以看出,他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人文与科学的各个领域。他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还可以称得上是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而其在每一学科中,他都在当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最好的是达芬奇,可他并不是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在科学家中李政道就是其一。李政道教授是物理学家,但他对历史、诗词、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也十分喜好。他积极倡导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从1987 年起,先后多次与艺术家合作创造艺术作品,举办“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并出版了《科学与艺术》的大型画册。时至今日,科学与艺术的融通,应该是一种时代的要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它已不单在较高层次上广泛进行,而且逐渐在成为一个“公众话题”。
科学与艺术的融通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我国提出的申奥口号,就是要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的奥运、人文的奥运和科技的奥运。在教育活动中,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已经成为了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性和谐健全的人,教育的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一个科学与人文日益融通的社会就需要培养既有科学知识也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艺术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整合发展为目标。在艺术门类、多学科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联结,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并进一步提出,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在这里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已经是双重的关系了,它同时体现出人文与科学的关系。在新的教育理念中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已成共识。
二、艺术想像、审美要求对科学的影响
新的《艺术》教材编写原则中有一条是多门类、多学科相融合的原则。在编写时注意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联,例如,中学教材第一册安排了“艺术与数”的单元教学,使学生初步感受和发现艺术中的“美”与科学中的“数”的关系,沟通美与数的联系,从综合的角度关注艺术、关注科学,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使学生能在艺术与科学的关联方面做些探索。第三册的“表现星空”则从另一角度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做出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联。艺术的和谐与天体的规律之间观念互动。科学的观念和艺术的观念可以通过互相借用、互相启发、互相融通来促进二者的相互渗透。教材选择从科学的角度切入来学习艺术的有关知识,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上的词语移植,而是在精神境界上趋向一致。
李政道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本身并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的抽象和总结乃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类特定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根植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根植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人文精神,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人文知识、人文科学是泛指对社会现象、文化艺术进行研究的学科和知识。在艺术领域内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将建立起一个生态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环境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功的总和。“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宇宙观就是人文与科学的关联,把人对自然的认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即生态文明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人必须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下进行,把人放在宇宙环境之下,把人放在历史的“链条”上去,使其在综合的文化环境氛围中成长。在现实生活中艺术活动往往是综合的,很少进行单一形式的活动,并且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
中国教育存在的突出缺点: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熊十力认为:人的智能(心智)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叫性智,一种叫量智。性智可以通过艺术、音乐、绘画来培养;量智则可以通过分析、数学、物理的训练来培养。人的性智与艺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学琴棋书画。古人要学习的这些东西,所培养的就是人的性智,也就是把握全局的能力。量智是指计算机能力与逻辑推理等,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而目前的计算机不能实现人的性智,因为人的许多知识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包括许多直接经验所获得的知识、直观的能力等,如果要机器完成这样的一种直观判断就太难了。从人的智能开发的角度来看问题,《艺术》教材在培养学生的性智的同时,与培养量智相结合,才是对学生进行全面艺术教育的路子。正如姜璐教授认为对学生的培养要知识全面,数理结合、文理结合、技术与基础的结合。当然艺术教育不可能包揽一切,建立新的“双主题”的教学模式仅是为了确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而提出的现阶段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艺术教育在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通下会有更多的教学方式出现,也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有不少专家认为,未来的竞争表面上看来是科技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提高人才素质主要是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共同作用,成功进行综合艺术教育势必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三、科学发现,科技进步对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更为紧密。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例如:公元前6世纪,毕达歌拉斯学派就把最新的科技运用到建筑和音乐中,将琴弦长短粗细与音律的关系的研究运用到乐器制造中,将美与某种比例的关系研究运用到建筑及音乐中。我国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铜编钟,运用了当时十分先进的音律技术、冶练与铸造技术;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在当时数学、天文学、物理学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建造的;西方油画的发展与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是分不开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艺术的式样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电视、时装、工业造型设计、电声音乐等。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如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建筑、电子音乐、电脑动画等已成现实。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科学与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学的沟通是必然之势,让艺术与科学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竹笛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据《新中国的考古发观和研究》撰文中可探知其悠久的历史。现存浙江博物馆内的出土文物中,有横开—个孔、两个孔、三个孔甚至六个孔的浙江涧姆渡骨笛,其管形与现在流行的口笛、竹笛极其相似,距今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近年来,在河南舞阳出土的文物中,又发现了非常罕见的贾湖骨笛,共管七孔,能够吹奏音阶,距今约有九千年的历史。这是我国考古学家目前发现最早的乐器。
据林克仁先生著的《中国箫笛》一书中介绍:在黄河流域的甘肃永靖蓬花台辛店文化遗址中和在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发现保存完好的骨哨,其形酷似当代笛家俞逊发先生发明的口笛。在湖北随县出土文物中,发现两支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基中的两支横笛;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前 168 年)中发现两支横笛;在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代初期)发现一支横笛;在新 疆巴楚脱库孜萨来出土的文物中,又发现了南北朝时期骨笛残段一支。
原始时期,祖先所用过的骨笛、哨笛,材料主要取材于兽骨:而《史记》记载: “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做笛吹之,似凤鸣。”确定了用竹制笛的时代为华夏社会 的殷商时期。
竹笛的文化迹象及历史沿革向世人证明:它是中国人类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也 是世界《乐器史志》上年代久远的古老吹奏乐器,是全球笛类乐器的鼻祖。竹笛风 霜雪雨的生成、发展过程,是与宇宙中的自然现象、地理观象、人文现象、社会现 象、物理学、数学、设计学、美学、音响学、哲学、史学、琴、棋、书、画等科学 领域,艺术门类有机地、共同地相互敷衍、促进、联系、进化、提高的。历代文人 墨客都曾为竹笛抒写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诗篇。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竹笛多由苦竹、紫竹、斑竹、凤眼竹、玉屏竹等优质竹料经制笛师加工成材制 做成笛。竹笛属开管乐器,与国外的笛类乐器的区别是“膜振”,就是在竹笛膜 孔上粘贴一块笛膜,笛音清脆、咳亮、甜美,富有中国民族音乐色彩和浓郁的家乡味儿,这是任何管弦乐器及现代电声乐不具备的特征。
根据竹子粗细长短的不同及表现性能的差异,竹笛主要分两类:“梆笛”和“曲笛”。(现在竹笛己开发出低音笛等种类) 梆笛管身短、管径细,发音高亢、明亮,适于演奏欢快、明朗、奔放的曲调,过去因它是梆子戏等剧种的伴奏乐器而得名。 曲笛则管身长、管径粗,发育浑厚、甜润,适于演奏江南丝竹等风格的乐曲,过去主要用于昆曲等曲种的伴奏而得名。
解放后,竹笛这件古老的吹奏乐器伴随着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豪迈热情,古韵重奏焕发了时代的新声。1953年,一位绰号“吹破天”的民间艺人,他在首次参加全国第xx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演中,用手中的竹笛成功地开了笛子独奏之先河,演奏了笛子独奏《喜相逢》,高超的演技轰动了京城,红遍了全国。自此,竹笛以独奏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此举不但让笛界同仁振奋,而且为以后竹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位“吹破天”就是己故的中国最的笛子演奏家、北派宗师——冯子存先生(1904——1987)。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竹笛这件乐器也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在广袤的土壤中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中汲取各种艺术养分不断丰富其表现魅力。建国五十年来,竹笛界老、中、青艺术家,演奏技巧日趋成熟,技法不断出新,风格、流派应运而生,逐渐形成。
竹笛的流派主要分北派和南派。
北派笛风注重刚劲、强烈,气息讲究丹田要有爆发力,常用吐音(单吐、双吐、三吐)、花舌、垛音、历音、抹音等技巧丰富乐曲,代表作品《喜相逢》等。
南派笛风讲究典雅、华丽,常用颤、叠、赠、打等手指技法润饰旋律,代表作品《鹧鸪飞》等。
竹笛的流派除北派、南派外,得到世人承认的还有刘森派(简称刘派),赵松庭先生创立的浙派,俞逊发先生创立的俞派。
乐器科技攻关方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民族乐器制造业、制做工艺、制做水平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一些投身于竹笛改良的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为改良竹笛耗费了很多心血。纵观竹笛改良的措施有三个方面: 一是增加音孔,扩展音域;二是加键解决半音难题,达到十二平均律,如蔡敬民改良的加键新竹笛:三是寻找新型制笛材料,如电木、塑料、玉石、玻璃钢等材料三里岗!
香菇之乡!
乡镇名称:三里岗
概况:
三里岗镇地处鄂南,随州京山交界处,著名的国家级旅游胜地大洪山脚下。。周围群山环抱,自然环境一流。自改革开放以来,三里岗镇人民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香菇种植业。现已经发展成为中南首屈一指的香菇集散地! 全镇人民生活也领先于其他乡镇。人均收入排在随州市前列
地理位置
三里岗镇位于炎帝神龙故里、编钟古乐之乡曾都区西南部,地处国家级风景区大洪山旅游区境内,距离随州市城区65公里。其北部与本区均川镇、环潭镇、洪山镇毗连,东与柳林带镇交界,西面与大洪山风景管理区交界,南面与京山县三阳镇接壤
经纬度
处于北纬31°22′至31°56′,东经112°57′至113°13′,南北长约32公里,东西长约15公里,地势随大洪山山脉,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处在鄂东北低山丘陵带上。
辖区
辖1个居委会、18个村委会:三里岗、马家畈、尚家店、粟树嘴、八一桥、刘店、吉祥店、伏岭、三星、常安店、新集、何家店、尚家桥、黄家河、古庙、车佛、贾家湾、杨家棚、许家河
乡镇面积
全镇总版土面积3193平方公里,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美丽山镇。
人口
全镇共有人口46万人,其中城镇居民11万人。
地形地貌
地处大洪山怀抱,地形以低山、丘陵、岗地为主,全镇海拔约在500米—800米之间。我镇山脉都为大洪山余脉,由南向北山势逐渐降低,山的相对高度200—500米之间,山谷成V字形,坡较陡。山体以石灰岩为主,土壤深厚,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繁茂。我镇河流可分为两大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涢水(均水)流域,河流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另有刘店河由西向东流入郑家河,进入安陆市境内,为漳河流域。
工农业和香菇产业的发展
香菇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397万元,比上年增长457%;外贸出口达32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0元,比上年增长7%。我镇工业方面特色鲜明,现已形成以建材业、采矿业、建筑业、加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资源型产业稳中有升,加工工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工业经济结构正日趋合理。其中香菇加工业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名气。
三里岗香菇产业独具特色。我镇气候适宜,栎木资源丰富,是人工栽培香菇的理想场所,是全国食用菌生产先进单位。从2001年至2005年的五年时间里,全镇香菇出口创汇共达18亿美元,被省政府列为全省的五个特色产业镇之一。目前,香菇生产加工企业达到40家,其中,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5家,全镇从事香菇产业的人员1万余人。香菇年产量4000吨,年市场交易量6000吨,年交易额4亿多元,年出口香菇40000吨,创汇3000万美元,并拥有“三岗”、“山林”、“大洪山”等著名品牌。
全镇先后投资3000万元兴建了占地40亩的香菇交易大市场和占地30亩的香菇加工一条街,香菇加工分级达到20多种。在销售上一手抓老主户巩固,一手抓新客户发展。不仅吸引了河南、陕西、四川、甘肃、安徽和湖北省其他县市的菇农来三里岗出售香菇,而且还招来了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广州、深圳、福建、浙江等地客商来三里岗进行香菇贸易。产品除占据了香港市场70%的份额以外,还远销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法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镇常年从事香菇贸易的加工户近200家,其中4000人常年在外面进行技术输出和香菇购销,三里岗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农业方面,我镇主产水稻、小麦、油菜,是随州的农业大镇,养殖业大镇。全镇共有耕地面积505 287公顷,人均耕地011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419358公顷,一般农田85929公顷。地少人多是我镇特点,政府一面加大对农田的保护力度,一面鼓励农民进行多种经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通村公路建设,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探索食用菌发展新路子,改造菇耳林、板栗带、茶园等,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农民忙时种田,闲时种菇或外出务工,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农业耕作大部分实现机械化,摩托车、手机等高档消费品普及率大幅度提高。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因地处山区,以前交通非常落后,2000年以后,我镇交通事来发展尤为迅速,随岳高速公路,两条水泥省道(小应线和周新线)穿境而过,通村公路建设四通八达,客运班车直达随州、襄樊、武汉,家家户户都拥有摩托车成为我镇一大特色。全镇共有中小学校7所,在校学生5000余人,在职教工300余人,学龄儿童人人有书读,辍学率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全镇共有医护人员120余人,床位100余张,卫生防疫事业日益发展。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已建成现代化大型福利院2座。基础设施逐渐完善,邮电通信、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用户传真直拨海内外。金融机构与全国联网,汇路畅通,取存自便。娱乐设施不断更新,吃的舒服,玩的尽兴。电力网络覆盖全镇,供电容量达6000千伏安。自来水昼夜供应,供水能力达2000吨每日。小集镇建设也颇具特色,已形成元宝街、平桥街、洪山街、新街等几条主要街道。
繁荣的香菇交易市场
位于曾都区三里岗镇吉祥寺村的大型交易大市场,吸引着周边县市菇农前来进行香菇、木耳等食用菌贸易,每天其交易量达数百吨。
在相隔1里的三里岗镇政府对面,有一条“香菇街”。此处是三里岗最早的香菇交易场所,修建于1992年,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
随着交易量的增多,这条香菇街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香菇产业需要。2005年4月,三里岗便有了第二个香菇市场,位于集镇西端,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
这个市场很快又小了。三里岗镇全年有4000余人活跃在香菇市场,全国12个省市的香菇在此交易。因该市场紧邻公路,面积小,菇农人来人往,安全隐患大,极大限制了香菇产业的发展。
2007年,三里岗镇吉祥寺村被确定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不久,一个占地面积40亩,办公场所、仓库、加工房等配套设施完善的大型香菇市场蓝图清晰明了。
“香菇市场开在我的香菇加工厂门口了。”产品出口到马来西亚的市金荣菇品公司负责人易光斌刚从市场上采购回来。他说,之前把加工厂设在自家,规模受到限制。现在,他在新的香菇市场租了6间门面,“采购、加工、存储于一体,可以好好把公司做大了。”易光斌兴冲冲的。
丰富的旅游资源
国家级风景名胜大洪山位于三里岗西南3公里,距正中心十几分钟的路程。
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是观光旅游、休闲避暑、健身疗养、科学考察理想场地;是世界著名古乐之乡和炎帝神农诞辰地。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第四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洪山风光美。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景区内动植物与非生物形成的生态美,落叶树和常绿林融为一体,形成四季常青的异色风光。素有“鄂中绿宝石”、“武汉后花园”的美誉,有“不倒翁”之称的千年古银杏,是大洪山镇山之宝,是“华中第一树”。
大洪山气候优。这时气候温和,冬暖夏凉,空气中富含氧离子,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是一处天然氧吧,是旅游避暑的绝好胜地。是人类最适宜的居住环境,是全国著名的长寿之乡。
大洪山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三个始祖都与大洪山地区直接相关。区域分布多处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和世界著名的考古发现。大洪山是中国佛教的重点丛林。洪山寺历来为佛教文化的祖师道场,历代帝王多赐名,其佛法远播日本、东南亚,在佛教界享有盛誉。大洪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末年绿林起义、明朝明玉珍起义、清末赵邦壁起义都在大洪山立寨。大洪山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近百个革命遗址,反映了李先念、陶铸、陈少敏等革命家的生涯。
大洪山居荆豫要冲,汉襄咽喉,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她集自然、人文、历史、艺术于一体,与世界第八大奇迹——擂鼓墩编钟和华夏文明始祖——炎帝神农故里构成一条黄金旅游线。大洪山经二十年来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现已成为华中地区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火山地质公园和湖北省旅游主题公园。先后接待海内外游客共800万人次,是湖北旅游热线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