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b产品视觉设计什么意思

tob产品视觉设计什么意思,第1张

Tob产品视觉设计是指对Tob产品进行可视化表现,实现个性化交互以及提升用户体验的设计。它将多媒体资源、文档内容、工具设计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界面,使Tob产品的功能更加直观和好用。

博主所经历的关于ToB产品相关的工作流程,给予一些思考

总体流程

确定目标 ->  产品需求分析 -> 产品需求评审 -> 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评审 -> 技术评审 -> 产品UI设计 -> Redmine需求录入 -> 产品研发 -> 产品验收 -> 产品测试  -> 产品上线准备  -> 发布上线

产品需求分析阶段

1确认需求方(发起需求责任方)

2试图找到几个目标用户,直接沟通了解具体需求

3调查竞品做法

4确认产品边界,确定需求解决目的

5划分需求场景

6确认用户使用场景

7确认功能清单

8确认目标版本号

输出资料

1需求文档

2产品目标,需求范围,需求清单

3功能清单

4产品线框图

产品设计阶段

1使用已确定的UI及交互规范,保持ui及交互一致性

2注意数据一致性

3考虑用户交互体验,减少 *** 作步骤

4按用户使用场景划分页面输出资料

1详细需求文档 

(1)用户故事描述

(2)名词解释

2产品原型

(1)保持最新

3文档要求

(1)需要放到指定存档,按要求存档

除正常流程外,需考虑其它情况时产品处理

1无企业

2已有企业--无员工数据(无数据)

3已有企业--有员工数据(有数据)

4与其他模块是否有对接?(薪酬、社保公积金、员工管理、人事提醒)

5子账号的权限

6权限是否跟着账号或者企业?

7对APP、员工端号是否有影响

8对样本数据的影响

9产品上线后红点、更新提示

10是否有企业版专享

11是否有设备、浏览器等要求

12是否需要刷数据、或原始数据导入、或历史数据处理

13是否需要做灰度处理

14是否有后台需求

15是否有统计需求

16考虑用户如果使用出错的场景(异常流程)

考虑场景范围参考

1用户主动查看

2用户被动查看(比如收到通知后查看)

3用户是否需要导出

4用户首次使用

5用户再次使用

6历史数据处理

产品评审阶段

评审要求

需提前发给参与评审人员资料,让大家提前充分了解相关需求

评审方式(根据具体需求确认)

1可简单直接一对一沟通

2可通过会议方式

沟通内容

1介绍需求背景

2介绍产品做法

3确认从资源、技术角度是否有问题 

4确认交互、UI等问题

5确认功能,开发时间是否合理

项目进度安排

1需求确认后,确认相关负责人(包含开发,产品,运营,需求分析,需求方)

2需求确认后,需要确认需求截止时间、开发时间、计划上线时间,版本计划

3预留UI设计时间,需要和UI前期沟通,并预估时间

4预留产品验证时间

5预留和需求方产品验收时间

产品开发阶段

1及时跟进进度,并沟通,确保开发需求了解清晰

2出现需求变动需知会所有相关人

录入需求

1不可以出现一句话标题

2相关需求,设置关联性

3针对前端需求,尽量使用图+文案方式,清晰说明

4修改需求,需要有记录

产品验收阶段

初步查看所有功能是否已实现

需要根据用户使用角度来验收,跑通所有流程

需要考虑是否跟其他系统有影响来验收

需要考虑是否影响线上系统

需要验证用户体验

UI和文案的验收

产品上线前准确

1需求方确认需求没有问题

2如果是运营提出,需要运营确认

3确认是否需要帮助文档

4确认是否需要用户测试跑流程

5是否需要提前跟老用户沟通,更改了功能或使用

6确认是否需要输出发给业务、运营等 *** 作说明文档、或其他注意事项文档

上线资料准备

1官网更新

2公告内容发布

3产品官网-动态更新

4其他子系统引流入口维护更新

5帮助文档更新

6产品更新动态发布

产品上线后跟进

1需要上线初期挑选几家企业,跟进用户使用效果

2关注用户的反馈及使用情况,小问题及优化尽快修复

3关注用户的使用数据情况分析

刚加入互联网企业时,有两个事情让我印象深刻,并给我很深的思考,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需要从客户(用户)自身的组织目标、人员能力、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 主要通过分析ToC和ToB之间的差异,探索互联网企业向ToB转型质量保证工作着力点和抓手。

面向互联网企业的ToC和面向传统企业的ToB有诸多不一样,通过个人总结及思考主要有四个不同,组织目标不同、客户(用户)不同以及技术架构不同,技术架构差异进一步分化体现技术能力的差异和运营(运维)能力的差异。

1)组织目标不同

传统ToB企业大多肩负着国计民生,如金融、电信等企业,组织目标以安全稳定为第一要务。基于安全稳定这一目标,在企业文化、组织流程、技术选择时都会相对保守,一般会选择既要组织发展又要组织稳定的考核与协作机制。

2)客户(用户)不同
传统ToB客户对象多为有一定专业能力的人群(如银行业的柜员、业务员等),客户在某一领域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业务能力,可以是领域专家,他们对交付的产品除了有求像互联网产品那样简单易用,还要求交付系统符合领域内的业务规则和逻辑。这要求在ToB产品需求调研时,要更为深入的调研,在交付过程要保持持续沟通,以确保产品能够高质量的交付。

3)技术架构不同

传统ToB企业,早在上个世纪80、09年代就开始对其核心能力进行信息化改造升级,有部分企业核心系统一直还在使用。这些较老的技术架构,一则是相对互联网新兴技术来说显得比较落伍;二则因为技术架构存在的时间长,懂起技术和业务的人员相对较少,因此在ToB企业存在技术架构升级和改造成本较高;导致传统ToB企业各种技术架构并存,比如常见的总线架构和分布式架构并存。所以在质量保障手段和策略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4)运营(运维)能力不同

传统ToB企业的运营运维主要采用自主运维加代运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种运营运维模式,比互联网自运维模式要在对系统维护响应速度上来说要慢一些,再加之传统ToB企业安全稳定的组织要求,在流程上要更加严格。为了弥补运维响应速度、架构上的差异,就要求在质量保证体系上有更严格的质量保障要求。

1)技术栈的不同

主要有技术架构的不同,互联网企业技术架构大多采用微服务架构,扩展性较好;在系统遇到业务高峰时,可以通过快速扩展、限流、降级等技术手段,可以使用很短的时间(5分钟之内)解决业务洪流所带来业务压力。

而传统企业技术就各种复杂,各种技术栈混在在一起,核心系统大部分时总线结构,有些老系统甚至时上个世纪七八十代的产物。这就导致系统在遇到业务高峰时,很难快速实现系统扩展。从而需要在上线前做各种复杂的测试和验证。

2)组织目标不同

互联网企业的要求是快时实现业务上线,快时完成业务验证,快速占领市场取得先机;所以有时候在达成业务目标时可以允许流程灵活制定和执行,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根据需要灵活实现业务能力扩展(增减机器)。

而传统目标是系统能够安全稳定运行为目标;为了保障这一目标,有很强的流程保证和审批机制,即使技术架构具备快速扩展能力,但在流程和制度的影响下,也不能实现快速伸缩扩能,实现业务系统的业务能力快速增强。

3)运营(运维)能力不同

互联网企业基本上都采用自主可控的自运维模式,出现问题时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快速的处理,甚至机器网络的扩展,快速响应业务洪流带来的影响;而传统企业大多采用代运维(外包或者第三方运维)的方式或者自运维加代运维的模式,出现问题时需要协调和沟通的业务方较多,从而影响在第一时间进行快速扩展的能力。

1)用户(客户)不同

ToC市场,面向的用户复杂,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两三岁的小孩,既有城市高级知识分子,也有乡村识字不多父老乡亲,他们共同的诉求就是满足需求,简单好用;而ToB市场,面向的客户主要是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业务专家,他们既要求满足需求,简单好用,同时也要求满足业务基础专业规则。

像金条业务,这样先上线借款功能,在上线还款功能,在互联网企业从用户的角度觉得这样没什么问题,当前最主要的先验证客户有没有这样的需求,先满足用户借款的需求,只要在下一个还款周期之前上线用户的还款功能,这样既满足用户的需求,又可以解决业务快速上线的压力,一举两得。但对于ToB客户来说,借款和还款分开上线,从业务的角度有借有还,这是基本的业务常识,拆开来上线不合业务逻辑,从技术的角度不符合闭合原则,很难在业务和产研侧的到认可并上线。互联网企业就是依靠突破原有业务实现逻辑,通过小步快跑的模式,不断迭代和验证客户需求,滚雪球式的快速壮大并蚕食传统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敏捷模式时搭上了互联网企业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自身的超规模发展。

2)组织目标不同

正如前文提到,ToB企业要求安全稳定,在业务决策时相对偏保守,一般会通盘考虑,反复讨论论证后才开始实施,谨慎的态度使得传统企业在互联网企业冲击下会错失很多机会。

3)技术要求能力不同

因为组织目标的不同以及历史包袱的影响,导致传统企业在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上明显落后于传统企业。技术上的差异直接影响质量保证的手段和策略不同。

基于ToB和ToC在组织目标、客户群体、技术要求、运维能力上的差异,ToB质量保证体系和ToC质量保障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如何 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的完成项目交付,是互联网企业向ToB转型质量保证的核心目标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 构建一个完整的ToB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个人多年的实践以及结合行业最佳实践,而在对ToB质量保证体系中必须做到“ 五个标准化 ”,才能够实现“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的交付。“五个标准化”即流程标准化、业务组件化、文档标准化、工具通用化、人才能力标准化。

流程标准化,就是将整个质量保证工程流程化,质量保证人员只需要对照流程,做好每一个关键活动工作,并按照要求完成输出工件产品,在研发测试阶段实现快速迭代,在交付质量保证阶段实现高质量交付体现专业能力。流程标准化还要做好文档标准化,从需求开始到交付结束软件全生命周期内文档内容要做到标准化,实现快速向内部人员、生态伙伴、客户交付高质量成果。

通过业务组件化,将复杂的业务拆分成一个个组件并整理形成通用的测试方法或者测试用例,并提供给相关人员学习。从而实现人员能力与业务的解耦,降低业务对人的依赖。

针对ToB企业交付标准化流程和交付环境的复杂多样化,工具层面既要实现端对端的流程管控,又要注重实现工具在不同环境下的兼容性,特别是在自动构建和自动测试环节需要重点关注。

互联网企业要实现ToB交付高质量、低成本、快速交付目标,必须合理引入生态共建,引入生态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产品质量的控制。除了通过流程标准化、业务组件化、工具通用化、还需要实现人才能力的快速复制,要做的人员能力的快速复制必须建立标准人才体系,通过对人才定义并分级分类,专项培训与认证,实现人才快速复制培养。

以上从组织目标、客户群体、技术要求、运维能力上的比较说明互联网和传统企业差异,提出ToB企业质量保证目标和实施策略。后续继续从ToB质量保证体系和ToB端对端交付质量能力建设来进一步阐述和说明。

正常情况下,B端产品投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口碑,也就业内俗称的品推。我理解主要方式有如下几种

1在各大权重较高的门户类网站相关领域的频道发布产品相关介绍和宣传稿件(俗称软文)。

2找到行业里的KOL,这个工作要提前做。借助他们的业内名人效应和活动营销的方法,扩散他们的声音。这里的关键点是如何充分调动KOL的积极性。因为他们像是一个谨慎羞怯的很珍惜自己名声的待闺女子。

3找到目标用户的聚集地,可能是社群、公众号、贴吧、写字楼里、代理商/服务商的手里等,B端难有匹配的流量洼地,多个渠道聚少成多,结合内容营销、活动营销、地推等方法,想尽一切办法快速地触达和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这里一个关键点是,B端用户的眼球不好抓取,想象一下他们在有趣的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和呆板严肃的工作相关信息之间,他们的手指会怎么移动?

4找专业的代理商,大的广告代理商手上一般都会有足够多的对应投放渠道,并根据你的产品特性在上述多个平台进行整合投放

toB是面向企业,toC是面向个人,tog是即是产品经理。

ToC是市面上做的最多的产品,面向的是个人用户,遵循比较规范的产品流程,相对而言做起来比较容易。

ToB产品是面向商业企业用户的,一般不向大众用户公开。To B可分为数据应用类、企业管理类。

ToG是从 To B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殊划分,面向的企业为政府或相关事业单位,主要是根据每年政府投入的财政预算,然后去做的一系列信息化项目,可以说是“指标驱动,为做项目而做项目”。

toC模式

约束理论(TOC)最早是于20世纪80年代,由以色列物理学家及企业管理大师犹太人艾利·高德拉特博士(Dr Eliyahu M Goldratt)提出的。

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先提出“最优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约束理论。在中国常常被翻译为瓶颈管理、限制理论、制约因素、制约法,其与木桶理论、短板理论、链条理论等相类似。

约束理论由运作策略工具集(包括持续改进5步法FFS、生产与运作管理、VAT分析等)、性能测量指标体系(包括财务指标、生产运作指标、交期延误指标TDD、库存周转指标IDD等)和思维流程工具集(包括树状图表工具、云状图表工具、审查流程工具等)三部分组成。

ToB和ToC产品的设计和推广有很不相同的路径。企业软件产品所涉及到的相关利益远大于消费者产品,所以即使是在免费试用期间,需要和企业用户采取更加频繁的沟通从而来确保产品的适用性,在开始阶段,由于每家公司对于产品的适用场景个不相同,可能需要一些定制的版本,这些“定制版本”其实是ToB产品初期很有必要的一个阶段,而当试用期过后开始收费的阶段时,和消费者产品相比,企业产品就不会有很大的波动性,因为企业想要更换产品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这个时候给产品做调整是有很大空间的,在关注企业客户反馈的同时逐渐将自己的产品统一模块化,将很有利于长远的发展。

1获取客户成本高。获取一个B端客户需要市场、销售、技术支持等多部门跟进,消耗大量人力、精力;

2ARPA(客单价)很高。相比于ToC产品,企业级服务客单价非常高;

3产品迭代需要要数据支撑。SaaS产品的每一次改进都需要从用户角度出发,用数据衡量效果;

4用户续约和留存是业务基石。SaaS行业,LTV(用户生命周期内的价值)应该大于三倍的CAC(获客成本),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针对这些特征,SaaS行业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如何高效获取用户、如何激活和转化用户、产品如何迭代和优化、如何用数据驱动客户成功。


产业互联网区别于消费互联网,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思维将生产流程有效打通,建立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相互联结,实现生产的快速响应与协同。产业互联网当前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环境基础,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企业服务行业发展不足,产业互联网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产业互联网是流量红利枯竭带来的必然进程,也是互联网行业从注意力经济转向价值经济的途径。生产领域流程复杂、链条较长,产业互联网能够催生大量的节点型服务企业,产生新的机会价值。产业互联网绝不是简单的“技术+”积木式概念创新,而是技术在产业应用中的显现形态,其根本意义在于对产业形态及组织方式进行打破重塑。

产业互联网与金融、制造、物流、零售、文娱、教育、医疗这7大行业结合,显现出完全不同的应用特征。金融因具备资金流、信息流双重属性,可成为其他行业建立连接的切入点;制造、物流作为传统支柱产业,建立新的信息连接对于产业升级、成本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零售行业受消费互联网推动,正在向上游渗透形成更有效的流通链条;文娱、教育、医疗行业也在经历产业互联网化变革,但是行业核心环节的非标准化程度较高,产业上下游价值信号的打通仍有一定难度。

艾瑞认为,产业互联网带来的产业升级是行业服务者将原有的竞争壁垒进行产品化输出的过程。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需要从自身优势领域入手,形成IT、产业、互联网的综合能力,将服务进行产品化输出。

产业互联网概述:回归网络的连接本质

产业互联网概念

对传统产业各环节改造重塑,构建新型协同网络

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连接从消费端向产业端渗透的过程,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渗透传统产业链各环节并进行改造重塑的基础上,将生产流程有效打通,建立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相互联结,实现生产的快速响应与协同。

产业互联网是突破传统产业参与主体线性信息传导与被动型资源调度计划的模式,打破产业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构建新的供应关系,最终向分布式、去中心化思维发展。在产业互联网的作用下,行业参与主体之间的资源与信息快速交互、响应,最终将重组产业网络并形成价值生态。


产业互联网VS消费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融合回归连接的本质

艾瑞认为,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并非两个相互割裂独立的概念。相反,产业互联网是在消费互联网基础上,在生产端与消费端进行连接链条的补全和重构,最终通过连接的融合,让生产信号、需求信号、价格信号能够有效传递,资金与物品实现最高效流动。


产业互联网特征:打破与重塑价值逻辑

流量红利消失下的被动转型

产业互联网驱动互联网服务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

尽管产业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是技术与商业形态成熟后的必然,但C端流量红利的消失,在产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巨头向上渗透的合理路径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阿里、美团等互联网巨头以消费端为入口,以技术为支撑,以平台为载体,建立了全新的行业基础设施。以此为基础,互联网 科技 巨头能够沿行业供应链向上渗透,完成供给端的赋能整合,实现业务协同和生产链条延伸。与其他行业相比,拥有这样的“超级整合者”的行业,生产与消费的联系更紧密,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融合更快速。生产端的提升与变革也为这些整合者带来巨大的生态效应。


去中心化重构创造产业链新价值

产业互联网推动产业链去中心化并重构新的中心

消费互联网以流量和注意力经济为基础,生产链条较短、供需关系简单、服务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形成了互联网寡头垄断的总体格局;而生产领域的产业参与者更加多样,产业链长且交错复杂,产业互联网将多条产业链的上游资源、中间商、服务企业、核心生产企业、终端消费者等一系列环节组成多节点的生产网络,是信息流动的去中心化过程。艾瑞认为,生产网络的复杂性、多元性和专业性决定了产业互联网领域难以出现全局性的垄断寡头。同时,生产网络的建立将形成多个连接的关键节点,催生新的节点型价值中心。


工业时代轮转,产业互联网改变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模式

自工业革命时代开始,以流水线为基础的精细化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几乎已经遍及所有行业,形成了由供给端驱动的生产-库存-营销-消费的供需模式。这种大规模生产的长周期、高库存、缺乏个性的特征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快速变化且多样的经济需求。产业互联网为工业革命以来已经形成的生产-消费模式带来了新的变化,通过打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向连接,形成需求-供给高度互动的快速反馈机制,推动全产业链的集成和创新。


赋予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与环节重塑能力

不再以概念创新为卖点,重整上下游核心环节是根本目的

尽管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有赖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核心技术,不断加速技术开发商业化进程并寻求更多技术可落地的实际应用场景,但产业互联网绝不是简单的“技术+”积木式概念创新,其根本意义在于以线上化、数字化为基础,改造产业形态及组织方式,优化企业生产、经营、融资模式,并加强产业协同交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网络建设乃至跨行业共融发展。

具体来看,生产环节中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内容创作、经营销售与协同管理等核心环节,均可成为产业互联网通过技术渗透改造的对象。新型技术场景、平台、管理理念等要素也需要通过融入产业互联网塑造的新型网状关系而实现落地应用。


技术融合发展之后的产业形态显像

为新兴技术落地寻找多元化应用场景与组织方式

近年来,在本轮智能革命中新生的技术产业化扩散趋势明显,各类新兴技术在自身发展迭代的同时也在不断加速融合,推动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规模持续增加。其中,物联网/传感器技术能够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有效连接,移动计算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使智能终端成为产业互联网的末梢神经,云计算赋予产业互联网充足的算力支撑与资源共享机制,大数据能够对产业互联网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及可视化使用,人工智能助力专家系统建立、人机交互与商业决策过程,5G提升通信传输效率并加速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裂变生成,区块链构建的可追溯信任机制可以为产业互联网安全提供保障……产业互联网的良好包容性可以为各类技术的场景化应用与融合性测试提供实验土壤,以检验技术的产业应用意义与商业化效果。


技术集成至特定阶段,可催生产业互联网形态多样化

随着智能革命的逐步深入,新兴技术在自身发展迭代的同时也在不断加速融合,推动实体经济业态发展与商业创新。艾瑞认为,产业互联网以实现互联互通、跨界重塑为主要目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5G等技术载体充分集成后,借助产业互联网综合平台加速对各传统产业的渗透迭代过程,在检验场景化可行性与验证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发展出互联化、扩散化、外部激发等产业互联网形态发展特征。未来,产业互联网各参与方将持续加码各类新兴技术,产业互联网的形态特征显像会愈加多样化,催生更大的商业想象空间。


产业互联网应用:价值信号的路径重建

金融:资金融通叠加信息流通双重切入

金融是切入产业互联网服务体系的较佳入口

资金具有天然的信息属性,而金融的资金融通作用需要通过产业价值传递来实现。艾瑞认为,现代金融服务与信息的生产、传递和使用的关系日益紧密,经济活动“金融化”程度加深,金融资源和信息越来越成为生产活动的必备要素。在产业互联网背景下,资金的高效流动与信息的快速连接具有天然的相关性,对于数字化、信息化服务难以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金融工具可能是比信息平台更有效的产业互联网连接手段。


金融服务商在向上延伸做SaaS服务有一定优势

对于缺乏数据化和信息化的传统产业,产业互联网难以通过信息打通的方式实现连接,而金融服务商本身在产业链上占有优势,是这类产业实现连接的一个有力推动者。金融服务商能够通过“支付先行”向上延伸数据+技术+资金的打包服务。艾瑞认为,金融机构在产业互联网中的性质可能会发生改变,金融服务的内容将更加丰富,金融服务商能够成为类SaaS服务商的综合服务角色,也可能会像SaaS服务商一样形成整个生态。


制造:生产交付与深度服务持续融合

生产协作网络使得生产即服务(MaaS)成为可能

生产即服务(Manufacturingas a Service)是制造商共同使用生产基础设施网络的产物。在实现形式上,MaaS的雏形是生产者共享制造设备(融资租赁)和制造产能(代工厂)、以及消费者即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产品(共享3D打印)来降低成本实现灵活快速的生产。随着生产网络的组织能力和灵活程度提高,欧美等国家已经逐渐形成了专业的MaaS平台,为非周期性的灵活订单提供即时生产服务。


MaaS:工业制造领域优先切入分散程度高的离散制造业

工业制造可以根据生产模式分为流程制造业和离散制造业,其中离散制造业可以根据生产规模和分散程度分为重型离散制造和轻型离散制造。目前中国已经出现的MaaS服务商,如生意帮、云工厂等,主要服务于轻型离散制造行业。而重型离散制造和流程制造行业,由于产能集中、需求波动小、生产过程难以拆分,产业互联仍停留在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连通阶段,尚未出现成熟的MaaS服务商。艾瑞认为,由于这些产业特征,工业制造领域的MaaS发展需要将信息流动与资金、设备等生产要素结合,形成以生产要素(而非单纯的信息)为中心的生产合作网络。


物流:新一代服务商加速多环节磨合

打造数字化供应链生态圈,实现“飞轮效应”理想态

传统物流主要以支持体系的角色存在,追求规模经济,实现部分物流节点上的体验、效率、成本的最佳。随着5G技术及物联网传感器成本的迅速下降,物联网在端到端供应链使用场景中逐渐普及,实现物流场景中的人、设备、车及货物等万物互联。进而成就行业整体的“飞轮效应”理想态。


改造成本高是即时数据化连接推进缓慢的主要瓶颈

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用户对物流成本敏感度较高,这要求物流企业进行精细化的成本管理,从降本增效的角度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物流行业货运存量大、涉及环节多、流程复杂,行业供应链的整体提升需要的车货匹配、流程可视化、供应可调度等条件,对大多数需求方来说并非必要条件,同时涉及到大规模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增加,大大侵蚀短期利润,这是影响物流行业产业互联进程的主要原因。艾瑞认为,改造成本的限制意味着物流行业的产业互联网生态实现必然是渐进式的,其驱动力来自于企业竞争壁垒的不断提升和技术成本的不断降低。


零售:消费互联网驱动下的重生

产业互联网打破传统零售供应链流通关系

艾瑞认为,产业互联网+零售的下一阶段发展将集中在中介流通环节和B2B关系网络的重建上。传统零售供应链条呈现线性状态,各参与方之间依次进行信息交换,通过多级分销商网络实现价值和供需信号传递,传递效率较低,需求信息回流通路不畅。而消费互联网带来的数据网络、供应链基础设施有可能重新建立起分散的零售商与供应商的直接联系,形成简单且高效的连接通路。


文娱:价值链一体化过程远未完成

内容平台使消费者同时成为生产者,参与价值叠加过程

在文娱行业,用户获取内容渠道的多元化和短视频、直播等 娱乐 平台的爆发,使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内容生产的过程中。普通用户不但能通过各类工具直接制作视频,成为内容的直接创作者,还能够通过互动、d幕、投票、二次创作等多种方式影响作品内涵与创作走向。消费者作为生产者参与文娱内容生产,创建了一条去中心化的价值回流通路,使众多“素人”成为大众化 娱乐 内容生产者,更加快速、精准、灵活地响应市场需求。


教育:需求端复杂,易从局部切入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教育产业互联网的切入点

教育行业下游终端用户类型多,个性化需求复杂,在整个产业链上难以数字化触及,教育产业互联网化最可能成功的是从管理环节切入,实现软件及服务供应商的平台化管理。目前,教育产业仍然极度分散、各教育组织平行独立,导致优质资源配置效率很低。通过搭建专注教育服务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可以更科学地重组行业供需关系,进而改善产业成本结构。


医疗:产业互联网化仍然“步履维艰”

只有政府力量才能实质性推动医疗产业互联网

医疗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我国医疗系统由于具有强公共服务属性,行业发展受政府和社保机构的强影响,医疗资源长期供不应求,医疗机构(医院)连接意愿不强,上游供给端(医药企业)和需求端(医患病人)对产业的作用能力较弱,产业互联网化发展驱动力不足。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在政府的推动下,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就医方式也在日益改善。但医疗机构、政府部门、服务企业之间存在深厚的数据壁垒,产业互联网在 健康 医疗事业中的发展还存在诸多挑战,医疗产业互联网化仍然“步履维艰”。


产业互联网行动:竞争壁垒产品化输出

机会空间和行动建议

行业分化与业务细分为产业互联网服务带来无限空间

虽然目前产业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进展不一,渗透程度总体不足。但在产业互联网的生产网络中,不同细分行业与不同业务环节的交叉能够创造出数量巨大的服务节点。这些节点内部也会进一步实现合作分工,形成新的合作网络。因此,艾瑞认为,产业互联网不断推进行业分化和业务环节细化,为服务者带来的机会空间几乎是无限的。产业互联网的终局绝不会是寡头垄断的统一市场,而是参与者多样且极度活跃的交叉创新市场。

来源:艾瑞咨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1337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09
下一篇 2023-06-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