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架构课程

云计算架构课程,第1张

『壹』 什么人适合报亚马逊AWS云计算架构师课程

AWS云计算架构师的认证课程分为两种,前一种叫做Architecting on AWS ,主要针对的是AWS 认证解内决方案架构师 – 助理级的容,后一种叫做Architecting on AWS – Advanced Concepts ,主要针对AWS 认证的解决方案架构师 – 专业人员。Architecting on AWS 课程主要讲在 AWS 上设计可扩展、有d性、安全且高可用的应用程序。Architecting on AWS Advanced Concepts 课程以 Architecting on AWS 课程中介绍的概念为基础,专门面向那些利用 AWS 云平台设计可扩展的、d性的应用的人员。后者可以看做是前者的进阶课程。目前这些课程的培训亚马逊AWS中国官方已经授权给国内泛IT教育公司慧科教育来做了,目前慧科教育是亚马逊云计算认证培训课程的独家授权培训机构。

『贰』 “云计算架构师”是什么

云计算架构师是具有实际Java/Ruby/Python等开发经验,熟悉云计算PaaS系统(如Google App engine, CloudFoundry等),熟悉云计算管理软版件(如Rightscale, Scalr, Enstratus等),熟悉基权于数据的云计算如Maprece/Hadoop,大数据处理和分析的人。
『叁』 云计算架构师 是什么

看了也许能给你些启发!

目前云计算是新新事物,新新事物风险和机遇并存。

云计算最有价值的理念之一是资源整合,物尽其用,之二是即服务的盈利模式

以直白的方式来表达:
云计算是整合资源以即方式提供服务(按需分配及支付),它主要在三个层面体现技术和服务。

一个是硬件基础设施层面,让硬件资源以即方式提供服务;
(客户要硬件环境资源,登录资源池自己定制、然后交钱、最后获取资源,用多少付多少钱;
付费对象是:应用开发者,企业IT管理者,应用平台供应商等。);

一个是应用平台层面,让应用平台以即方式提供服务;
(供应商提高软件平台,平台可以开发、部署、管理、监控应用,提供开放的类APP商店;
付费对象是:应用开发者。)

一个是应用层面,让应用以即方式提供服务;
(应用开放商,把应用部署在应用平台,用户可以去使用这些应用,按即方式享受服务和付费;
付费对象是:终端消费者。)

即方式服务:
像水电一样,从你开始使用到你结束使用进行度量,你登录应用入口就可以直接使用应用,
甚至不用在你本地安装应用,就像打开水龙头就可以用水一样,然后付费,它本质是一种推
的服务、盈利模式。

所以,云计算要学习就多方多面。

不过,他们的根本基础还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网络、硬件、软件等,
只是硬件或平台会比较侧重虚拟机、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等方面的技术,
而应用会比较在意用户体验、大众互联方面,应用主要技术还是软件开放技术,
特别可能会热于android或ios或wm的WIFI移动应用的开发。

下一波的IT浪潮就是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

目前云计算是新新事物,教学资源紧张是正常的,新新事物风险和机遇并存。
请相信机遇的东西确实是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云计算目前就像初期的计算机专业一样,
等它成熟了,等你看到它的发展了,那时候你就落后,只能在前人后面捡烟头。

好好把握学习这个专业的机会,目前云计算处于发展初期,等你毕业刚好是大展拳脚的好时机!
相信选择这个新新行业有风险,但机会总是给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
来自:广州溯源—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构建绿色未来

『肆』 云计算到底是什么,云计算架构工程师是干什

云计算平台简单点来说,就是一个云端,是服务器端数据存储和处理中心,回我们可以通过客答户端进行 *** 作如小鸟云 *** 作后台,发出指令,而数据的处理会在服务器进行,然后将结果反馈给你,而云端平台数据可以共享,可以在任意地点对其进行 *** 作,这样可以节省大量资源,而且云端可以同时对多个对象组成的网络进行控制和协调,云端各种数据可以同时被多个用户使用。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伍』 云计算架构

云计算架构主要可分为四层,其中有三层是横向的,分别是显示层、中间件层和基础设施层,通过这三层技术能够提供非常丰富的云计算能力和友好的用户界面,还有一层是纵向的,称为管理层,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维护横向的三层而存在的。下面介绍每个层次的作用和属于这个层次的主要技术。

显示层

这层主要是用于以友好的方式展现用户所需的内容,并会利用到下面中间件层提供的多种服务,主要有五种技术:
HTML:标准的Web页面技术,现在主要以HTML4为主,但是将要推出的HTML5会在很多方面推动Web页面的发展,比如视频和本地存储等方面。
JavaScript:一种用于Web页面的动态语言,通过JavaScript,能够极大地丰富Web页面的功能,最流行的JS框架有jQuery和Prototype。
CSS:主要用于控制Web页面的外观,而且能使页面的内容与其表现形式之间进行优雅地分离。
Flash:业界最常用的RIA(Rich Inter Applications)技术,能够在现阶段提供HTML等技术所无法提供的基于Web的富应用,而且在用户体验方面,非常不错。

Silverlight:来自业界巨擎微软的RIA技术,虽然其现在市场占有率稍逊于Flash,但由于其可以使用C#来进行编程,所以对开发者非常友好。
在显示层,大多数云计算产品都比较倾向HTML,、JavaScript和CSS这对黄金组合,但是Flash和Silverlight等RIA技 术也有一定的用武之地,比如VMware vCloud就采用了基于Flash的Flex技术,而微软的云计算产品肯定会在今后使用到Silverlight。
中间件层
这层是承上启下的,它在下面的基础设施层所提供资源的基础上提供了多种服务,比如缓存服务和REST服务等,而且这些服务即可用于支撑显示层,也可以直接让用户调用,并主要有五种技术:
REST:通过REST技术,能够非常方便和优雅地将中间件层所支撑的部分服务提供给调用者。
多租户:就是能让一个单独的应用实例可以为多个组织服务,而且保持良好的隔离性和安全性,并且通过这种技术,能有效地降低应用的购置和维护成本。
并行处理:为了处理海量的数据,需要利用庞大的X86集群进行规模巨大的并行处理,Google的MapRece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
应用服务器:在原有的应用服务器的基础上为云计算做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比如用于Google App Engine的Jetty应用服务器。
分布式缓存:通过分布式缓存技术,不仅能有效地降低对后台服务器的压力,而且还能加快相应的反应速度,最著名的分布式缓存例子莫过于Memcached。
对于很多PaaS平台,比如用于部署Ruby应用的Heroku云平台,应用服务器和分布式缓存都是必备的,同时REST技术也常用于对外的接口, 多租户技术则主要用于SaaS应用的后台,比如用于支撑Salesforce的Sales Cloud等应用的Force多租户内核,而并行处理技术常被作为单独的服务推出,比如Amazon的Elastic MapRece。

基础设施层

这层作用是为给上面的中间件层或者用户准备其所需的计算和存储等资源,主要有四种技术:
虚拟化:也可以理解它为基础设施层的“多租户”,因为通过虚拟化技术,能够在一个物理服务器上生成多个虚拟 机,并且能在这些虚拟机之间能实现全面的隔离,这样不仅能减低服务器的购置成本,而且还能同时降低服务器的运维成本,成熟的X86虚拟化技术有 VMware的ESX和开源的Xen。
分布式存储:为了承载海量的数据,同时也要保证这些数据的可管理性,所以需要一整套分布式的存储系统,在这方面,Google的GFS是典范之作。
关系型数据库:基本是在原有的关系型数据库的基础上做了扩展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化,使其在云中更适应。
NoSQL:为了满足一些关系数据库所无法满足的目标,比如支撑海量的数据等,一些公司特地设计一批不是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比如Google的BigTable和Facebook的Cassandra等。
现在大多数的IaaS服务都是基于Xen的,比如Amazon的EC2等,但VMware也推出了基于ESX技术的vCloud,同时业界也有几个 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云服务,比如Amazon的RDS(Relational Database Service)和Windows Azure SDS(SQL Data Services)等。关于分布式存储和NoSQL,它们已经被广泛用于云平台的后端,比如Google App Engine的Datastore就是基于BigTable和GFS这两个技术之上的,而Amazon则推出基于NoSQL技术的Simple DB。

管理层

这层是为横向的三层服务的,并给这三层提供多种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主要有下面这六个方面:
帐号管理:通过良好的帐号管理技术,能够在安全的条件下方便用户地登录,并方便管理员对帐号的管理。
SLA监控:对各个层次运行的虚拟机,服务和应用等进行性能方面的监控,以使它们都能在满足预先设定的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的情况下运行。
计费管理:也就是对每个用户所消耗的资源等进行统计,来准确地向用户索取费用。
安全管理:对数据,应用和帐号等IT资源采取全面地保护,使其免受犯罪分子和恶意程序的侵害。
负载均衡:通过将流量分发给一个应用或者服务的多个实例来应对突 况。 运维管理:主要是使运维 *** 作尽可能地专业和自动化 ,从而降低云计算中心成本。
负载均衡:通过将流量分发给一个应用或者服务的多个实例来应对突 况。
运维管理:主要是使运维 *** 作尽可能地专业和自动化,从而降低云计算中心的运维成本。
现在的云计算产品在帐号管理,计费管理和负载均衡这三个方面大都表现地不错,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Amazon 的EC2,但可惜的是,大多数产品在SLA监控,安全管理和运维管理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举例

接下来,将以Salesforce的Sales Cloud和Google的App Engine这两个著名的云计算产品为例,来帮助大家理解本文所提到的云计算架构:

Salesforce Sales Cloud

也就是之前的Salesforce CRM(客户关系管理),属于云计算中的SaaS层,主要是通过在云中部署可定制化的CRM应用,来让企业用户在很低初始投入的情况下使用上CRM,并且 可根据自身的流程来进行灵活地定制,而且只需接入网络就能使用。在技术层面上大致的架构:

采用的主要技术:

显示层:基于HTML、JavaScript和CSS这对黄金组合。

中间件层:在此层,Salesforce引入了多租户内核和为支撑此内核运行而经过定制的应用服务器。

基础设施层:虽然在后端还是使用在企业环境中很常见的Oracle数据库,但是其为了支撑上层的多租户内核做了很多的优化。

管理层:在安全管理方面,Salesforce提供了多层保护,并支持SSL加密等技术,除此之外,其还在帐号管理、计费管理和负载均衡这三方面有不错地支持。

Google App Engine

App Engine属于云计算中的PaaS层,其主要提供一个平台,来让用户在Google强大的基础设施上部署和运行应用程序,同时App Engine会根据应用所承受的负载来对应用所需的资源进行调整,并免去用户对应用和服务器等的维护工作,而且支持Java和Python这两种语言。由 于App Engine属于PaaS平台,所以关于显示层的技术选择由应用的自身需要而定,与App Engine无关,关于App Engine在技术层面上大致的架构。

采用的主要技术:

中间件层:既有经过定制化的应用服务器,比如上面已经提到过的Jetty,也提供基于Memcached的分布式缓存服务。

基础设施层: 在分布式存储GFS的基础上提供了NoSQL数据库BigTable来对应用的数据进行持久化。

管理层:由于App Engine是基于Google强大的分布式基础设施,使其在运维管理技术方面非常出色,同时其计费管理能做到非常细粒度的API级计费,而且App Engine在帐号管理和负载均衡这两方面都有非常好地支持。
以上内容分析源自OFweek物联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陆』 什么是云计算云架构管理

目前,在移动互联网行业中较为火热、势头猛烈的当属Web前端开发。且在2019年招聘旺季中,Web前端开发程序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对于0基础想要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小伙伴们,Web前端将会是最合适的入门编程语言。而且根据后期的职业发展规划来看,只要入门Web前端,在职场上发展个三到五年,基本上都能做到总监级别。
什么是web前端?
我对『前端』的理解,
前:代表与人直接打交道的这部分,包括界面的展现,与用户的交互等
端:代表输出终端,例如pc浏览器,手机浏览器,甚至有些app,有些应用程序
合起来的意思也就是这些浏览器,app,应用程序的界面展现以及用户交互就是前端
用互联网来做比喻,凡是通过浏览器到用户端计算机的统称为前端技术相反存贮于服务器端的统称为后端技术
前端技术包括JavaScript、ActionScript、CSS、xHTML等“传统”技术与Adobe AIR、Google Gears,以及概念性较强的交互式设计,艺术性较强的视觉设计等等
Web前端,主要是用来开发用户通过浏览器可以浏览和使用的Web页面的。 一般而言,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W3C中的HTML、CSS和JavaScript这三方面的内容。
HTML+CSS:也就是网站的骨架和样子,包括你看到的知乎的界面,一段文字,一个,都是一个HTML元素,至于字号是多大的,什么颜色,放在什么位置,这叫CSS,在HTML5里,CSS还能让元素运动起来,旋转,跳跃,只要你想;
Javascript:简单的说就是页面的大脑,把后端获取的数据添加到网页里,或者让元素运动起来,或者是改变页面的CSS,或者是 *** 作HTML元素等等。当然,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做法,作为一个前端,还要考虑JS的性能,可维护,可扩展的程度等等;
但是随着前端的发展,前端开发所涉及到的内容肯定不仅限于这三方面。分析这三个层面内容的本质可以看到,这三个层面分别涉及Web页面的结构、Web的外观视觉表现以及Web层面的交互实现。
因而,归根结底,Web前端以及Web前端开发可以说是针对Web的结构、行为和表现来进行相应的开发的,也可以说,前端开发主要是做Web端的结构、行为以及表现。

『柒』 云计算架构师课程要怎么学习

(1)Linux之美280课时
本阶段课程会带领学员进入Linux的世界,深入学习强大的Linux *** 作系统,建立服务器 *** 作思维,培养良好的运维思想。
(2)强大的Linux服务器200课时
本阶段课程正式学习Linux中各种网络服务,当前互联网中绝大多数的应用功能(如网站、视频、游戏、购物、邮件、下载等)都需要不同的Linux服务支撑。
(3)玩转集群与云计算技术200课时
本阶段课程讲授集群架构、负载均衡、代理服务、分布式存储、主从备份、云计算、虚拟化、Hadoop等各种高大上的知识,内容涵盖了云计算架构师工作中所需的所有技术
(4)网络安全技术与项目实践80课时
本阶段课程教你专业的网络安全技术,安全防护工具、防火墙、入侵检测等。
学习云计算,还是兄弟连好

『捌』 如何成为一名云计算架构师

云计算和linux有些关系,目前用的虚拟化,除微软的,其它都是跑在linux系统上的,
Linux运维 可以同时学,不过这是两个方向,看你自己测重点在哪里,学一个学精就好了

『玖』 云计算的知识架构是什么

首先是从系抄统集成的角度:服务器群(特别是刀片服务器群,最典型),存储,完成物理架构。
其次是系统软件:然后是裸金属虚拟机,在这些服务器群上安装虚拟机,配置虚拟存储。
最后是应用软件,要提供SAAS、PAAS、IAAS等服务,比如提供云存储(如微盘)、云ERP等等应用。
大部分说的云,都是这样,IBM的云是一台大机,虚拟成多个。。。和这个物理结构正好相反。

『拾』 云计算的架构是什么样的

云计算到目前为止架构主要可分为四层,瑭锦在这方面还是不错的
首先:显示层,多数据中心云计算架构这层主要是用于以友好的方式展现用户所需的内容,并会利用到下面中间件层提供的多种服务,主要有五种技术:
HTML:标准的Web页面技术,现在主要以HTML4为主,但是将要推出的HTML5会在很多方面推动Web页面的发展,比如视频[1]和本地存储等方面。

JavaScript:一种用于Web页面的动态语言,通过JavaScript,能够极大地丰富Web页面的功能。
CSS:主要用于控制Web页面的外观,而且能使页面的内容与其表现形式之间进行优雅地分离。
Flash[2]:业界最常用的RIA(Rich Inter Applications)技术,能够在现阶段提供HTML等技术所无法提供的基于Web的富应用,而且在用户体验[3]方面,非常不错。
Silverlight:来自业界巨擎微软[4]的RIA技术,虽然其现在市场占有率稍逊于Flash,但由于其可以使用C#[5]来进行编程,所以对开发者非常友好。
其次:中间层这层是承上启下的,它在下面的基础设施层所提供资源的基础上提供了多种服务,比如缓存服务和REST服务等,而且这些服务即可用于支撑显示层,也可以直接让户调用,并主要有五种技术;
REST:通过REST技术,能够非常方便和优雅地将中间件层所支撑的部分服务提供给调用者。

多租户:就是能让一个单独的应用实例可以为多个组织服务,而且保持良好的隔离性和安全性,并且通过这种技术,能有效地降低应用的购置和维护成本。
并行处理:为了处理海量的数据,需要利用庞大的X86集群进行规模巨大的并行处理,Google的MapRece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
应用服务器:在原有的应用服务器的基础上为云计算做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比如用于Google App Engine的Jetty应用服务器。
分布式缓存:通过分布式缓存技术,不仅能有效地降低对后台服务器的压力,而且还能加快相应的反应速度,最著名的分布式缓存例子莫过于Memcached

最近几年,5G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运营商们该如何应对?尤其是5G时代下的云计算市场。伴随着互联网和传统IT企业在云计算领域的持续投入,国内云计算市场竞争正在进一步白热化。面对即将到来的5G时代以及近万亿元的云计算市场,如何定位云计算成为了国内电信运营商当前关注的焦点。
电信运营商面临新挑战
伴随着云计算业务的快速成长,以及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展,我国云计算产业在过去的几年间经历蓬勃生长,生态体系快速繁荣。从市场规模来看,2017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接近700亿元,年增速达到了28%,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800亿元。作为较早进入到云计算领域的参与者,国内三大运营商目前均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服务挑战。
电信运营商在国内公有云市场的占比不断减少
以目前国内云计算市场占比最大的IaaS收入来看,在IDC公布的2017年中国公有云IaaS增速中,AWS、腾讯云的增速较快,达到了15233%和13676%,阿里云由于基数较大,虽然增速低于100%,但份额占有量依然很可观。而电信运营商却正在由2015年的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207%,降到目前的不足15%。伴随着IaaS市场的逐步饱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PaaS和SaaS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考虑到运营商在上层云服务领域的劣势,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将会面临更为严酷的挑战。
电信运营商在国内私有云市场仍具有竞争优势
国内电信运营商借助在云网基础设施、政府行业资源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得益于近两年政务云、医疗云、金融云等行业云市场的活跃,在私有云项目方面收获颇丰。在2018私有云企业排行榜TOP50中,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均在榜单前10。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以华为、新华三、浪潮等为代表的传统软硬件设备提供商还处在领跑的位置,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公有云服务商也开始进入私有云领域,未来国内私有云市场竞争加剧。
5G驱动云计算产业升级
2018年6月,随着3GPP全会通过了5G NR独立组网功能标准,5G标准的首个子集R15正式诞生,一系列5G第二阶段新项目得到批准,3GPP Release 16也在加快推进。同时,国内运营商也亮出了5G的时间表:计划到2020年,实现5G网络正式商用,5G时代即将到来。3GPP定义了5G的三大应用场景,即eMBB(增强移动宽带)、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和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eMBB对应的是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mMTC对应的是大规模物联网业务;uRLLC对应的是如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需要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的业务。实际上5G和5G所带来的机会,已经大大超越了现有的通信行业生态系统,可以预见的是,新的网络和创新业务的出现必然推动当前云计算产业进一步升级。
新的业务必然带动云服务的全面升级
5G将为用户提供超高清视频、下一代社交网络、VR和AR等更加身临其境的业务体验。同时,5G将与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物联网场景深度融合。为了适应这些新的业务,云服务必然要进行服务升级以满足下一代业务的需求,例如AWS Greengrass就是为了满足物联网场景的应用需求,云服务商提供的云服务物联网解决方案。
高的网络要求必然带动云服务质量的全面升级
5G在超大带宽、低时延、灵活连接和网络切片方面的新特性,将通过网络架构和基础设施平台两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和协同发展来满足。在网络架构方面,通过接入云、控制云和转发云实现控制转发分离和控制功能重构,简化结构,提高接入性能;在基础设施平台方面,构建电信级云平台来实现对上层虚拟网络服务的承载,同时通过网络服务编排,解决现有基础设施成本高、资源配置不灵活、业务上线周期长的问题。
高投入的网络建设必然带动云化部署的全面升级
网络演进需要保持现网业务的连续性,最大可能保护已有投资,同时为未来业务的发展预留空间。5G时代巨大的容量和敏捷性需求推动了基站的致密化,5G建设所需基站数量多,投资量大。无论是从节省投资的角度,还是在业务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支撑方面,5G时代的云化部署已是必然。
运营商云化之路需四面出击
面向5G时代,电信运营商的云化之路需要从网络架构、基础设施、业务服务和运营模式等四个方面全面提升,在满足未来融合应用场景的网络需求的同时,以网络能力开放为基础,在能力平台和云服务领域必须加大创新投入,加快推出面向垂直行业领域的云服务,以适应即将到来的数字经济时代。
在网络架构方面,加快推进全面云化网络重构
电信运营商需要加快构建“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网络架构,所有的网络功能和业务应用都运行在云数据中心上,构建包括基础设施层、网络功能管理层和网络服务编排层的三层电信云平台,由云化形态的新型数据中心、智能化网络调度的新型网络以及全局化网络编排管理的新型大脑共同组成新型的网络架构,从而实现网络云化、业务云化和运营云化。
在基础设施方面,依托多接入边缘计算(MEC),加快推动应用落地
电信运营商网络需要利用云化部署,将核心云下沉到用户端,业务数据不用来回传送到数百公里之外的核心数据中心,只需传送到离用户更近的边缘数据中心机房或基站处理即可,从而降低网络时延,以满足未来5G实时业务交付。同时,借助MEC,加快整合产业生态链,挖掘新业务场景,探讨商业模式,推动面向垂直行业领域的服务落地应用。
在业务服务方面,打造云网融合支撑体系,推出云+网一体化服务
电信运营商应以网络为基础,围绕云组网、云联网、云专线、云宽带等云网融合产品和服务,构建面向行业的新型运营服务体系,实现云网融合产品的一点受理,敏捷开通。同时,以网络连接为中心,对上游客户提供面向行业应用的网络连接服务,对下游厂商实现合作伙伴云服务能力和运营商自身网络服务的集成,构建属于运营商特征的云网生态。
在运营模式方面,逐步向垂直行业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与云计算产业链中其他企业项目相比,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在于拥有大型数据中心和网络宽带的基础,更加善于打造一条从终端到网络再到计算的完整链条。通过提供一整套面向行业的云服务解决方案,电信运营商所构建的云计算价值链将成为自身差异化优势的明显体现。因此,在5G时代,电信运营商应围绕自身优势定制技术与商业战略,构建面向产业互联网的垂直领域云解决方案的运营支撑体系。
5G时代即将来临,云计算又将迎来新一轮的爆发,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在国内云计算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同时,还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寻求多元化合作,打造良性的生态体系,从而实现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

导语: 迈入2019年,小隐带大家一起回顾2018年Top 10大事件。

1最大的物联网迈进:微软

自2015年宣布Azure IoT Suite以来,Microsoft凭借其Azure云产品和相关的物联网平台即服务,已成为物联网领域的主要参与者。

在2018年4月,微软翻了一番,并宣布在4年内进一步投资50亿美元用于物联网技术。预计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将流入云服务,物联网 *** 作系统和分析。在2017年宣布“Azure IoT edge”和“IoT central”等服务后,微软在2018年宣布的两项杰出的物联网服务是Azure Sphere和Azure Digital Twins。Azure Sphere是Microsoft针对连接微控制器供电设备的高度安全的端到端解决方案。Azure Digital Twins是一项服务,允许开发人员构建物理资产的数字复制品 - 这是在数千台设备上扩展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分析和其他元素的重要工具。

2年度消费者物联网故事:Sonos首次公开募股

物联网的2018年,另一个真正的成功故事首次亮相纳斯达克:扬声器制造商Sonos。Sonos于2018年8月1日上市,这家公司在2004年首次在CES上首次推出革命性的无线扬声器后,已有14年和45亿美元的资金Sonos是智能扬声器市场的首批进入者之一,它创造了消费者喜爱的高品质产品,并始终得到很好的评价。迄今为止,该公司已售出1900万件产品,目前全球拥有超过10亿户家庭,平均家庭目前大约购买3台Sonos产品,Sonos尚未满足全球99%以上的市场需求。

然而,Sonos上市后股价却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自2018年8月首次公开募股以来,该股票已下跌约40%,因担心大型智能家居巨头可能最终停止与Sonos合作而取代智能扬声器市场自己。

2018年的另一个消费者物联网IPO,智能家居相机制造商Arlo Technologies,对公开市场的介绍更为糟糕; 自首次公开募股以来,该股票下跌约50%。

两家公司都希望避免成为另一家Fitbit--物联网 历史 上最大的失败IPO之一。自2016年年中首次公开募股以来,Fitbit股价下跌超过70%,而纳斯达克指数上涨超过30%。

3讨论最多的合作伙伴:罗克韦尔自动化 - PTC

工业自动化巨头罗克韦尔自动化于6月份宣布对物联网平台,PLM和CAD软件领导者PTC进行10亿美元的股权投资。工业物联网社区对这一消息进行了大量讨论,因为人们一直在想罗克韦尔将如何应对其主要竞争对手西门子强大的物联网平台推动。

在2018年晚些时候,罗克韦尔展示了该公司现在如何依靠PTC提供物联网平台组件,作为新推出的 “由PTC提供支持的创新套件”的一部分。两家公司都希望进一步将其软件组件构建为集成的工业数字化解决方案。

4最富有争议的市场:中国

也许从 高通 - 恩智浦合并失败中可以推断出中国掌握权力的最明显迹象之一。2016年10月,总部位于美国的芯片制造商高通宣布将以4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联想 汽车 芯片恩智浦的领导者,成为半导体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交易。然而最终并未落地。原因是:中国。此次收购已在包括欧盟和韩国在内的八个司法管辖区获得批准 - 但随着2018年美中之间的全球贸易争端升温,中国监管机构并未批准该交易。

还有一些与中国物联网公司的全球纠纷。最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家和电信公司禁止华为和中兴通讯。

与此同时,许多公司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关系。例如,英特尔,西门子,瑞萨和myDevices都与阿里云合作,将他们的产品带到中国并开展联合创新项目。微软还扩展了其中国云基础架构,使本地Azure区域的数量翻了一番 。中国物联网创业公司的资金也大幅增加。

5最尬之跌落神坛:通用电气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18年7月30日,“工业互联网”的先驱通用电气公司正在寻求出售GE Digital及其IoT Platform Predix。

这一消息是在一系列负面事件的背后发生的,这些事件在过去几个月里震惊了公司。这包括数千名工人的裁员,其子公司GE Capital的财务困境,以及其股票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

就在两年前,该公司宣布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即到2020年成为“价值15亿美元的软件业务”,其中包括Predix单独销售的4B美元。

2018年12月,GE管理层最终决定采用不同的方法。本公司所售的现场服务管理软件ServiceMax其大部分股权,但决定给GE数字(与它Predix)一个全新独立的实体。2019年将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新实体的细节,以及它是否能够脱离GE过去几年收到的一些负面报道。

6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报告:贝恩公司 - 解锁物联网机会

8月,贝恩公司发布了一项名为“解锁物联网中的机会” 的研究。该出版物全面概述了600多个物联网终端用户和180个物联网供应商的优先事项,观点和挑战。它还将结果与2016年的类似调查进行了比较。其中,贝恩发现:

贝恩在后续网络研讨会中提供了更多见解,其中显示,与2016年相比,特别是工业客户对物联网计划的投资回报率更加清晰,并且“质量控制”被客户和供应商标记为其关键用例之一。

7最重要的政府倡议:加州网络安全法

在几次尝试向美国参议院提交物联网网络安全法案失败后,加利福尼亚州于2018年8月底跳楼,并成为第一个通过物联网网络安全法的州。

从2020年1月1日开始,任何“直接或间接”连接到互联网的设备制造商必须为其配备“合理”的安全功能,旨在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修改或信息泄露。

虽然许多人承认这项法律是一个姗姗来迟的第一步,但大多数专家批评它过于肤浅和模糊。例如,物联网安全公司VDOO的高级产品营销经理Ruth Artzi 写道: “对于唯一密码的法律要求是一个很好的进展,但不幸的是,这还不够。[]应以更具体的方式定义法律,因为根据设备的性质和功能,“适当的”安全程序的要求过于模糊,没有真正的机制来验证供应商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措施。

8最重要的连接性计划:5G网络

5G是2018年讨论最多的技术趋势之一,因为它承诺在速度和延迟方面有所改变。2018年也是第一个5G网络开通的一年。

2018年6月标志着5G标准的初步完成,尽管预计到2019年3月甚至更晚的时候仍会进行一些功能性修订。

2018年10月,Verizon Communications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在美国四个城市(洛杉矶,休斯顿,印第安纳波利斯,萨克拉门托)正式推出 5G网络的运营商。Verizon现在声称自己是“5G中的第一”,尽管它的竞争对手将其网络建立在专有的5G TF标准上,而不是官方的5G标准(由3GPP标准化)。

2018年12月,三家韩国运营商同时开通了商用5G网络。与Verizon的5G网络不同,它们的网络似乎基于3GPP标准,并且还为企业客户提供固定无线接入服务。

9最大的并购交易:IBM / Red Hat

物联网2018年看到了与物联网相关的大型交易。IBM 宣布有意收购价值34亿美元的红帽,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软件交易。该协议承诺IBM将在其竞争对手AWS,微软和谷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云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地位。借助Red Hat,IBM现在拥有自己的容器解决方案,强大的云软件堆栈以及在混合云设置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能力,允许跨多个云环境传输数据。IoT Analytics预计,混合和多云设置将在未来几年在物联网数据存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0最大的融资:View

除了上述基于物联网的终端用户应用资金增加的趋势外,第二个趋势是中国基于物联网的资金投入突然增加。总金额在1亿美元左右 - 考虑到处于早期阶段的融资企业,这一数字已经相当高了。

结语: 小隐在此也预祝您和您的团队在2019年取得成功!

如果说2003年的非典,加速了国内电商的发展;而现在国外疫情,则促进了跨境电商的发展,当线上购物需求的再次暴增时,亚马逊暴涨的股价再次赢得人们的眼球。

去年在美国传统购物节“黑色星期五”前夕,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Chasing Amazon, Retailers Are in a Never-Ending Arms Race面对亚马逊的压倒性优势,老牌连锁店奋起直追,却似乎很难扭转局面。

正当他们看起来陷入困境时,亚马逊却再次提高了门槛,不仅组建自己的飞机快递队伍,加上亚马逊自身的云计算业务AWS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传统行业更是压力倍增,似乎,传统行业与亚马逊的竞争从来都不是公平的竞争。

但换个角度,亚马逊其实在革新传统行业,不断激发行业通过智能技术实现现代化改造,加速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创新应用。

在中国,亚马逊并没有对美国经验进行简单复制,而是着眼本地化不断创新实践,不仅使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实现跃升,还基于本地需求的创新构筑全球创新的基石。

在亚马逊中国举行的“2020亚马逊创新日“上,亚马逊中国副总裁李岩川总结出“中国公式”的内涵:技术创新本土化、客户体验定制化、商业模式轻量化。

技术打底 一切皆智能

从成立至今,亚马逊从电商平台发展到电子书Kindle、云计算AWS、Prime Air无人机、智能语音助手Alexa、无人超市Amazon Go等。截至2019年,亚马逊全球拥有逾120,000项技术专利。亚马逊不断打破边界,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远的不说,两年前无人商店Amazon Go正式对公众开放,截止到2020年3月31日,亚马逊在美国已开设25家Amazon Go商店,通过Just Walk Out技术能自动监测商品从货架上取下或放回,并在虚拟购物车中进行追踪。在消费者完成购物时,直接离开商店即可。随后,亚马逊将通过亚马逊帐号与用户结账,并提供发票。Amazon Go使用的是与无人驾驶 汽车 同样类型的技术:计算机视觉、传感器和深度学习。

在智能设备领域,亚马逊Echo Dot利用人机对话让亚马逊塑造出了未来的生活场景。这款智能设备可以称作为“家中星际迷航计算机”, Echo Dot找对了产品的消费环境,保证了语音交互的纯粹性和继续性,看似只是一款玩具,但通过Alexa语音助手和用户交流,成为智能家居的必备小能手。

现在,每个月已经有数千万用户在应用Alexa智能语音助手,每周用户与Alexa互动次数达到数十亿次数量级,除此之外Alexa在全球包括中国有数十万的合作伙伴。Alexa现在可以提供超过10万项应用,覆盖智能家居、 汽车 、移动设备、音乐、语音购物、打车软件等等。

从技术上来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深度学习等创新技术不断支撑Echo的升级。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是在计算机科学中的最具挑战的难题之一,需要复杂的深度学习算法和大量的数据及基础设施来进行训练。

在物流领域,亚马逊最早在全球开启了智能物流的变革,最具颠覆性举措包括智能仓储和智能配送。比如通过在香港的跨境前置仓实现最优化的配送,通过大数据分析,挑选重复购买率高的商品,提前将货物存储在跨境前置仓,在交付过程中省去了国际物流中转的环节。

这些创新实例背后体现了亚马逊的技术力量,尤其是亚马逊云服务(AWS)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上的创新和实践。

目前AWS拥有遍及全球24 个地理区域的77个可用区的基础设施覆盖。从基础设施的投入开始,AWS持续在产品和技术上的研究和落地近乎极致,提供了超过175项全功能的服务,涵盖计算、存储、数据库、联网、分析、机器人、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安全、混合云、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媒体,以及应用开发、部署与管理等方面。

围绕软件应用将硬件不断优化以创造用户价值,不仅为亚马逊的一系列革命性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更在以云服务为载体,围绕用户应用打磨产品技术,最终实现体量大还跑得快。

更快更智能 一切客户驱动

在创新的最前沿,亚马逊坚持卓越运营和长远思考,不仅保持对前沿技术和趋势的 探索 和落地应用,更关心最终用户的体验,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技术研发。因为,在亚马逊,研发目的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是致力于打造最优质的用户体验。

比如去年的“黑五”大促,因为时差关系,中国消费者可以在前一天的夜里11点开始同步抢购日本促销商品的库存,紧接着是第二天早晨英国8点的促销,随之而来的是德国9点的促销,而美国开始促销时已经是第二天中国的下午3点了。也就是说,当外国消费者还在睡梦中的时候,中国消费者可以“先人一步”抢购爆款。

对接四大海外站点的商品和优惠,需要跨国界、跨时区、跨品牌的全球促销同步技术的支撑。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更丰富的折扣商品和促销优惠,以及时间超长的跨境购物狂欢节,其背后就是亚马逊业界领先的全球促销同步技术,也是亚马逊中国本土化技术创新的典范。

据亚马逊海外购中国技术负责人王毅介绍,亚马逊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先进的大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落地于亚马逊网站中页面自动生成布局、后台日常运营、商品个性化推荐、尺码智能推荐、信息精准推送等大量智能化应用场景。

在电商领域,“千人千面”比较常见,目前业内实现个性化推荐的手段普遍为运营人员为商品或者消费者打标签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太多的人工干预因素,亚马逊通过技术手段,围绕用户行为、商品特征两个向量进行计算,包括对用户浏览 历史 、用户搜索习惯、用户购买 历史 、商品颜色与尺码等各个维度的综合分析,向客户推出个性化内容。进而智能化打造真正的“千人千面”客户体验。

针对页面布局,亚马逊借助大数据体系,根据当前客户特征以及业务数据,从频道池中自动选取频道;在精准推荐商品方面,亚马逊中国搭建了自身特有的信息流、瀑布流推荐,受最前沿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启发,亚马逊使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准确的量化商品视觉相似度,从而有效的感知客户对服装类商品的偏好,并精准推荐商品;而在推荐促销信息方面,亚马逊“瀑布流”会根据消费者兴趣推荐不同类型的镇店之宝,秒杀等折扣信息及购物主题,并同时增加推荐内容的多样性,打造更丰富的线上购物体验。

在后台运营方面,亚马逊利用强大的后台系统,构建了自动化运营体系,通过用户、商品和运营等方面的数据、模型分析,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页面生成。

今年,亚马逊中国运营流程自动化项目(Merchandising Process Automation),结合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RoboticProcess Automation),使用智能表单(Smart Forms)及自动化脚本(Auto Script)等实现方式,使亚马逊中国海外购系统运营环节中涉及到的人工 *** 作流程演进为标准化及自动化处理,预计每年可节省1800个工时,平均节省15%的运营工作时间。

可以说,亚马逊利用全球资源,将创新技术应用于中国市场并进行推广,同时亚马逊中国技术研发成果会反向应用于全球跨境网购领域。比如“智能尺码助手”就是由中国团队研发,并快速迭代,进而对亚马逊全球的尺码推荐功能起到了引领和推动的作用。

轻量运营 让需求快速变为服务

基于全球运营网络,亚马逊中国海外购已形成独有的轻量化运营模式,为亚马逊其他国家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引领着全球跨境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

具体来讲,轻量运营体现在两个层面:

别人有的,亚马逊会做的更好,别人没有的,客户想要的,亚马逊都有能力进行创新并落地。疫情之下,当全球运转按下暂停键,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之一,同时人工智能创新技术推动全世界迈向数字化革命的新高峰时。正如李岩川所说:“互联网技术和客户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亚马逊创新的脚步“。

亚马逊免费云服务器能开1个。AWS面向用户提供包括d性计算、存储、数据库、物联网在内的一整套云计算服务,帮助企业降低IT投入和维护成本,轻松上云。从概念是来看,AWS提供了一系列的托管产品,在没有物理服务器的情况下,照样可以正常完成软件开发中的各种需求,也就是云服务。

AWS IoT 控制台就提供了查看MQTT队列中数据的方式,请参见:

使用 AWS IoT MQTT 客户端查看设备 MQTT 消息

网页链接

4月23日-25日,2019上海5G创新发展峰会暨中国联通全球产业链合作伙伴大会召开,联通发布了全新的5G品牌:“5Gn让未来生长”,并宣布“7+33+n”的5G网络部署,即在北京、上海等7个城市连续覆盖,在33个城市实现热点区域覆盖,在n个城市定制5G专网。

4月26日,中国电信以“Hello 5G赋能未来”为主题在深圳召开了5G创新合作大会。在现场,中国电信与合作伙伴共同展示了丰富的“5G+”垂直落地场景应用,包括5G+智能医疗、5G+智能网联汽车、5G+公共安全等。

中国移动在5G领域方面尚未召开专门的会议。但在4月28日,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导,三大运营商和中国铁塔4家企业承办的“5G+行动联合发布会”上,中国移动表示将在5个城市开展规模试验,在12个城市进行了5G试验网建设,围绕31个场景建设5G应用示范。

在发布5G战略的同时,也意味着运营商们正式冲入了IoT赛道。继续满足人与人之间的移动通信需求,已经不再是5G的爆发点,5G的爆发点在于IoT。

是否能够有效推进IoT的发展,让垂直领域的企业深度参与到5G网络的规划与建设当中,成为在5G时代致胜的关键。

然而,在IoT赛道中谋求发展,不仅需要坚持长跑的毅力,还要有融合各种最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协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感召力,其“难度系数”非同以往。

如何应对IoT的高难度挑战巨头们在IoT领域的发展策略值得深入分析。

因此在本文中,你将看到:

运营商们可能会采用何种IoT发展战略

华为、阿里等在IoT领域已经起跑的巨头们,进展如何

中小企业在融入IoT生态时,有哪些不同选择

01、联通的IoT,未来如何生长

中国联通的IoT发展战略很有代表性。

对于联通的5G创新发展峰会,有业内人士评论说“感觉联通使出了全身的力气”。

为了成为“新蓝海的试验场、独角兽的孵化器”,联通联合32家合作伙伴成立了“中国联通5G应用创新联盟”,并启动了“领航者计划”。其任务是:孵化行业应用产品;研究商业创新模式;推动行业标准制定;搭建资本合作平台;联合产品市场推广。

创新应用聚焦于IoT重点行业,比如: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能源等。

到了5G时代,网络建设的经济效益模式将被彻底打破,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形成。

因此,联通提出了一个非常前瞻性的“三联合”商业合作范式,即:联合应用开发、联合投资、联合运营。

这一商业模式能够顺利落地的前提是,联通能够与合作伙伴一起挖掘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或者现有产业中新的客户、或者现有客户新的成长案例。

大家一起围绕增量“搞事情”,这样才能促进多家企业合作的意愿,并且得到更高的回报。

以消防领域为例,联通选择行业内的头部玩家,比如中消云、华为,共同发布IoT OS白皮书及智慧烟感商业公版方案。中消云是一家专注于消防IoT设备研发和制造、消防云平台建设和运营、消防大数据挖掘和应用的企业。

这个智慧烟感的公版方案,定义了烟感产品的相关功能,极大的加速了烟感项目的实施及传统烟感企业的改造升级流程,推进烟感产品和方案的大规模落地。

此外,中国联通还从上游入手,与高通、联发科、华为海思、紫光展锐、移远、广和通等公司,发布了《中国联通5G行业终端总体技术要求白皮书》以及《5G通用模组白皮书》。

根据推进计划表:

5月,中国联通5G行业终端开发者计划启动申请,测试认证环境也将搭建完成。

6月,将在5G终端共享资源池中提供500多台试验终端模组。

7月,开始芯片模组产品技术认证,业务孵化转变成业务落地形成商业闭环。

2019年底,完成模组、终端产品入库,采购一定数量的商用模组产品。

种种做法显示,为了解决IoT领域碎片化,项目落地周期普遍较长的困局,联通试图拉通IoT领域——整个跨越从芯片、模组、终端、平台、应用到服务的产业链条。

具体到商业模式,联通提出3个大类,分别是:智能连接+流量类产品、网络集成+运营类产品服务,以及开放平台+应用类产品。

1 智能连接+流量类产品:

这一模式最为大家所熟知,类似于“充话费送手机”。

在5G早期仍将延续4G时代的标准模式,流量基于使用量定价。不过在5G时代,流量将进一步细分,比如可以划分为实时流量和非实时流量,或者可靠流量和非可靠流量。流量的价值有可能根据数据传输的质量、速度和可靠性,进行评估与定价。

然而这一商业模式,仍旧没有跳出运营商的思维惯性。

从现有合作案例来看,虽然5G的应用场景正在逐渐转向B2B,网络价值和网络特性也将更多的满足B2B需求,但商业模式还没有超脱于“充话费送手机”的各种变体。

2 网络集成+运营类产品服务:

Gartner研究指出,5G的最大收入潜力是网络切片开发。

这就需要理解什么是网络切片。网络切片是一种按需组网的方式,可以让运营商在统一的基础设施上,切出多个虚拟的端到端网络,适配各种类型的业务应用。

理解切片,两个重点,一是特定专用网络,二是同一基础设施。

利用网络切片,构成了一种非常诱人的商业场景:面对复杂多样的行业用户,切片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一把万能钥匙,可以为用户定制各种特定的“专属”网络,让网络成为服务(Networkas a Service,NaaS)。

有3种网络切片提供的方式经常被讨论,分别是:

运营商托管整合应用

运营能力开放

与现有系统集成

由于合作伙伴有机会被赋予更深层面的网络运营权,由行业企业驱动的网络建设有可能出现,垂直领域用户将较早的参与到5G的应用场景规划之中。

然而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商业模式仍旧没有跳出运营商的“管道思维”。以前单纯的卖语音/流量,5G时代卖网络切片,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

3 开放平台+应用类产品:

这种商业模式挑战最大,需要拉通整个产业链条。

比如淘宝、Facebook、APP Store都可以认为是开放平台。

开放平台上,应用的收费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过去软件和应用是以许可证的方式收费,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应用采用订阅式收费。这些新型SaaS应用,通过更好的满足现有需求,或者激发新的需求和场景,体现价值。

在这种模式中,模组、终端、平台、应用、服务等各类企业通力合作,针对联网设备和相关数据,基于开放平台开发或提供应用和服务,以供用户使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商业闭环。

虽然这一商业模式充满想象力,但有研究者认为,开放平台模式下,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出现了分离。也就是说,创造价值的主体并不必然获得商业利益。

在某些场景中,这种商业模式有可能是伪命题。

无论哪种商业模式最终将会展现最旺盛的生命力,联通在IoT发展战略中传递的诚意十足,以“合作不设限,共筑新生态”为理念,合作内容和领域均不设限,打造新生态的试验场。

“领航者计划”将进行多重赋能,助推行业发展:

网络/平台赋能,包括5G+AI能力、边缘计算能力、IoT使能平台能力、云能力等。

产业孵化赋能,包括网络及产品开放测试、过万测试终端、超过200名专家支撑。

商业创新赋能,建设商业模式联合创新研究中心,开展超过1000场次联合商业推广。

营销资源赋能,提供中国联通全国四级营销网络、超过6万个营销队伍支持。

创投资本赋能,组织百亿级资金用于孵化5G项目,并进行联合投资及运营。

联通的IoT发展战略能否得到有效的推进和执行,还有待于跟踪观察:

运营商以属地为主体,联通是否能将属地的存量和资源,转化为IoT发展优势营销队伍是否能够支撑IoT业务的推广

联通如何协调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在平衡和博弈的过程中,建立新的合作范式

联通是否能够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起,共同摸索出新的增量空间和商业模式

前路充满挑战。

02、华为IoT,驱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如今,在IoT赛道上角逐的“选手”颇多,展开来谈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为了帮你更好的提炼巨头们在IoT领域的发展策略,在这里仅以两家典型企业作为范例:代表ICT企业的华为,以及代表互联网企业的阿里。

2017年底,华为确定了与IoT紧密相关的新愿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2018年3月,阿里高调宣布全面进军物联网,IoT一跃成为阿里巴巴集团层面的第五大主赛道。

此后两家企业都在IoT领域你争我赶,大展拳脚。他们立足于过去多年积累的传统优势,以推进垂直领域基础架构的变革为切入点,进行应用系统的重构、合作关系的重构和商业模式的整合。

在这里,我们不妨从合作关系和商业模式这两个基本维度入手,观察两家企业在IoT赛道中的身姿。

先看华为。

在2018年,同样是瞄准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等垂直领域,但华为在各个领域的打法和触及深度,各不相同。

1 首先在智能公共事业、智能环境监测、资产追踪等领域,华为的战略定位是聚焦芯片、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帮助合作伙伴构建相对完整的生态。

2016年6月,窄带蜂窝物联网NB-IoT标准核心协议冻结。NB-IoT的技术优势是覆盖广、功耗低,而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关键在于终端芯片,它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技术难点所在。NB-IoT芯片一旦达到成熟商用条件,会对整个产业下游的应用创新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华为的策略是,以物联网PaaS平台为抓手、南向以芯片和LiteOS聚集生态,北向以平台赋能各类应用,中间以强大的管道进行串接,不碰模组研发、终端设备、设备销售、应用开发、系统集成等环节。

从现有情况来看,NB-IoT的确获得了快速发展。

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在2018年,NB-IoT仅用1年,就走完了当年2G网络6年发展之路。如今NB-IoT愈发成为智慧城市的基础配置。

2 其次在智慧园区、产业互联网、智慧安防等领域,华为进入到边缘计算设备、智能安防摄像头、智能家庭连接类硬件等终端领域,策略性的进入设备研发、终端销售、系统部署等环节,与各类合作伙伴在博弈中协同发展。

以边缘计算设备为例,2019是5G商用元年,在这一趋势下,华为在边缘计算服务器方面,正在进行更大布局,满足5G移动边缘计算MEC的需求。

华为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考虑适应边缘计算的整体发展,研制出性能更高、成本更低的产品,还得不断进行技术突破和创新,利用软件的功能和性能来体现竞争优势。

比如2018年底,华为宣布将公有云上的智能边缘计算服务IEF部分开源,贡献了边缘计算管理框架KubeEdge,帮助各行各业加速向云原生迁移。

我们以某垂直领域边缘硬件的产业链为例。通过分析各个环节的价值与利润分配,可以看到华为软件、硬件、平台一体化的策略,不仅有利于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形成的协同效应还能增加利润回报。

3最后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华为在今年4月初,终于公布了自己的汽车战略和定位。这次华为的姿态不同以往,是以Tier1的身份登台亮相。

Tier1意为给设备厂商供货的一级供应商,也就是说,华为将自身定位为产品直接供应整车厂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未来自动驾驶能力的电动汽车,除了底盘,4个轮子,外壳和座椅外剩下的都是我们拥有的技术。”华为轮值CEO在内部表态。

在智能化汽车领域,华为进行了芯片、模组、终端、管道、云平台的全面布局,构建整个产业闭环,成为全球少数能够提供涵盖“芯-端-管-边-云”全方位解决方案的C-V2X厂商。

芯片,华为拥有全球首个支持V2X的多模芯片巴龙5000;模块,华为最新推出业界首款5G车载模组MH5000;管道,华为掌握了最新的5G技术和网络;云端,华为拥有OceanConnect物联网平台。

另外,华为还是C-V2X的标准发起人之一,并深度参与了工信部“2019年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标准项目计划”。

为什么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如此不同因为智能化汽车,可能将复制智能手机在移动互联时代的辉煌,成为IoT时代人们离不开的工具。

不像IoT在其它垂直行业中所面临的碎片化困境。汽车这个市场,产业高度集中,也相对容易标准化,最为适合华为这种选定并聚焦于主航道,持续向同一个方向不断冲锋的战术。

美国咨询机构IHF曾预测:到2035年全球智能汽车销量将突破1000万辆。麦肯锡预测,2025年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9万亿美元。

就中国市场而言,20年内中国交通面貌或将焕然一新。到2040年,55%的乘客里程将用于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和共享汽车。随着汽车行业转向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中国很可能将占据主导地位。

面对碎片化市场、块状市场和高度集中市场,华为的策略可以说大相径庭。由于触及的深度不同,华为与各个垂直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自然也有所区别。

在此使用一张图做简单概括。

在很多领域,华为非常克制,放弃了很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不过,每次当华为列出“不做什么”的时候,才更加体现出保留“做什么”的思考和坚决。这种放弃之后的坚决,也是华为在很多领域卓有建树的必然。

03、阿里IoT,打造商业 *** 作系统

再看阿里。

作为互联网企业的典型代表,阿里看待IoT的视角自成一体。

在阿里眼中,IoT是互联网由上而下在产业落地的必然,是以云平台为中心,由内而外层层展开的外延。

因此在阿里推进物联网过程中,是采用一种自顶向下的世界观。

在这种视角中,行业属性并不是最重要的,商业模式是优先要务。

由于阿里和亚马逊的世界观颇为相同,我们不妨先看看国外科技评论人Ben Thompson所描述的亚马逊眼中的世界。

其实在亚马逊眼中,打包后ICT基础设施和打包后的电商包裹,没有本质区别。

电商包裹中的各个“基元”,包含来自各个供应商的产品。通过中间层亚马逊强大的电子商务分销和中转渠道,提供给最终消费者。

打包后的ICT基础设施,各个“基元”将能力模块化封装,有效地将原始数据中心组件转变为存储、计算、数据库等,通过AWS公共云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

其中**的中间层,有几个关键特征:

建设的过程中,蕴含巨大的固定成本,但建成后将大大受益于规模经济。

虽然投入巨大,但是构建中间层的成本仍旧是合理的。因为它首先为内部业务提供支持,还可以将现有的能力“原封不动”的提供给外部开发团队使用。

外部团队仅需要较少的投资就可以享受中间层的资源,同时帮助亚马逊扩大了市场份额,实现双赢。

如果将中间层的内涵进一步扩展,可以看作是某种程度上的 *** 作系统。

如此我们再进一步递推到阿里在2019年1月提出的全新商业 *** 作系统,就更容易理解。

根据报道,CEO张勇认为,阿里已从一个电商公司,转型为充满活力的数字经济体,并整合成为了一个可对外赋能的 *** 作系统。

底层的“基元”包含重构之后的“人”、货、场。制造、销售、营销、渠道、服务、金融、物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等企业运营中的11大商业要素。

传统企业通过阿里商业 *** 作系统中提供的各类云化基础设施,可以率先实现业务在线化,进而全面推进数字化。

这个商业 *** 作系统,在各个行业和地域落地,形成了不同的版本。

2018年8月,阿里云联合重庆南岸区政府、赛迪研究院,三方共建“飞象”工业互联网平台计划3年内接入100万工业设备,助力重庆4000家制造企业实现“智造”。

2018年11月,阿里云正式发布飞龙工业互联网平台,立足广东,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帮助广东打造新能源、电气装备等8大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

2019年1月,阿里云宣布旗下的生活物联网平台“飞燕”连接数已经过亿,平台连接的智能设备覆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100多个品类、2000多个品牌。

从垂直领域的选择上看,阿里最先触碰到的,是靠近零售端的小b。

没错,同样都是针对B2B领域,但是大家定位的B,类型差异极大。

远离零售端的企业,往往是大B,以基础设施和传统工业企业为主,特征是体量较大,产业格局相对集中,具备较高的智能化水平和管理决策能力。

而靠近零售端的企业,往往是小b,特征是数量巨大,市场格局相对分散,效率提升、质量改进和供应链改造等蕴含巨大机会。

比如阿里对淘工厂类型小b的改造,一家100人左右的工厂,改造的硬件成本在5万左右,这个价格能被大部分工厂都能接受。改造之后,工厂排产效率提升6%,由于链路透明并且按需生产发货及时,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可以降低10%。目前阿里已完成超过100家“淘工厂”的部署。

最近,阿里商业 *** 作系统的“mini版本”,被应用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的“数字郫都”项目。郫都区川味食品产业与阿里天天特卖、步科公司深度合作,建设数字化食品工厂,打造川味食品云,更好的实现产供销协同,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新型商业模式,阿里汇聚上下游合作伙伴,创建新型合作关系。

04、建立对IoT认知的坐标系

小长假归来第一天,坚持看到这里的你,着实不容易。

为了便于记忆,我用一张图示意性的归纳华为、阿里在IoT赛道中的前进“姿势”。

最后,中小企业应该如何融入巨头们纷纷布局的IoT生态呢

首先,看清巨头的思路,不要与其形成正面竞争。

其次,还可以看到巨头受制于战略、成本和机制,短期内是没有办法在主航道之外的行业里深扎的,中小企业机会巨大。

在这个过程中,打造自身的独特优势尤为重要。

或许你可以借助“第二层次思维”。

什么是第二层次思维

举个例子,第一层次的思维说,大家都在做SaaS、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我们也不能落后。

第二层次的思维说,大家都在做SaaS、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但是人人都做,技术层面的领先性差距越来越小,不能形成真正的壁垒,让我们抵御诱惑,另辟蹊径吧。

人多的地方,不一定好。

第二层次思维偏好冷静分析,独立思考,进而选定自身定位,尤其是想好什么不做,哪些事情不碰。

IoT领域的玩家,虽然大家最初的切入点不同,但很有可能最终殊途同归,都是面向用户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在这当中,能够形成差异的部分在于对场景、对行业know-how、对数据的理解,进而沉淀出的软件、应用和服务。

前路充满挑战,前进不会停止。

本文小结:

1 联通成立“中国联通5G应用创新联盟”,提出“三联合”商业合作范式,即:联合应用开发、联合投资、联合运营。具体到商业模式,联通提出3个大类,分别是:智能连接+流量类产品、网络集成+运营类产品服务,以及开放平台+应用类产品。

2 面对碎片化市场、块状市场和高度集中市场,华为的策略大相径庭。尤其在智能化汽车领域,华为成为了全球少数能够提供涵盖“芯-端-管-边-云”全方位解决方案的C-V2X厂商。

3 阿里整合成为了一个可对外赋能的 *** 作系统,从垂直领域上来看,阿里选择从新零售入手,率先推动靠近零售端的小b完成数字化改造。

4 中小企业在融入巨头们布局的IoT生态时,首先,避免与巨头形成正面竞争;其次,建议深扎行业,基于对场景、对行业know-how、对数据的理解,沉淀出具备独特优势的软件、应用和服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1521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2
下一篇 2023-06-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