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疫情时期学校在云平台开展线上教学,云计算在教育领域逐渐渗透,并引爆了云计算市场。云计算究竟有何优势?在教育信息化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在教育领域又有多少的可能性?
本文转自雷锋网,作者李菁瑛;经亿欧编辑,供读者参考。
当今,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各种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云计算便是其中之一。云计算服务从最初的兴起到逐渐落地到各个行业,经过了黄金发展的十年,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被视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市场之一。
2020年,一场突发的新冠疫情,再次引爆了云计算市场。
疫情之下,足不出户,带来了“在线服务”的大爆发,学校在各种云平台上开展在线教学,企业在云平台上开展视频会议,进行线上协同办公,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上办公,其背后都需要稳定的云服务来保障。疫情期间的流量大考,暴露出卡顿、流量超载等问题,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知到云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当前云计算产业发展的不足。
疫情终将结束,但疫情给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革不会止步。对学校和老师来说,过去的云仅仅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如今,疫情倒逼每位师生接受了在线教学的体验,教学、授课、练习、作业批改、家校互动……一切都在云端进行。云的理念将不再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技术,而真真切切烙印在了师生的心里。
当然,云计算对于教育的渗透将不仅于此,未来云对教育行业的影响,仍是一幅值得无尽畅想的蓝图。
云计算技术兴起后,因其便捷、灵活的IT资源部署和按需支付的模式,使其成为全球 科技 和通信巨头们争相布局的“香饽饽”,在短短数十年间,便得到了迅猛发展,甚至被誉为数字化时代的基础设施。
云计算何以被“众星捧月”,它究竟有何魅力?
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IST的定义,云计算是采用虚拟化技术,将各地区的服务器组成一个集群,根据用户消耗多少交多少钱的方式,可以为用户随时随地的接入和获取资源。集成在一个虚拟化的资源池中,用户可以方便、迅速的获取资源,不需要太多的管理,只是偶尔的通信。
早在2006年,Amazon对全世界宣布了一组云计算服务,推出云计算服务环境EC2(elastic Compute Cloud)以及云存储服务Amazon S3(Simple Storage Service)。Google在 2012 年正式发布 Google Drive,它是一款云存储服务系统。随后,国内的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也都基于云计算平台搭建了各种应用为用户提供云服务。
云计算的出现,赋予了IT资源更大的优势,让一切变得“触手可及”。
其d性扩展、伸缩性强的特点,用户通过服务平台可以对存储在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实现共享;
其虚拟化的特点,使得存储的内容无需具象在某台服务器或计算机终端,所有的东西都在“云”上,只要在能联网的地方,随时都可以获取互联网资源;
相对于传统自建机房,云计算技术灵活性强, 由于没有固定的应用以及动态分配的特点,用户无需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便可以轻松享受云服务,省去了传统运维工作中繁琐的 *** 作过程, 如管理服务器、部署代码、安装数据库、存储文件、保持负载均衡等,高效的自动化运维大大节省了运维人力和成本资源,让员工专注于主营业务;
而且,云计算系统将各个区域计算机和服务器的整合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采用多重安全认证的机制大大提高了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性。
从最早的私塾教育,到日渐普及化的学校教育;从言传身授,到远程网课,上千年来,教育技术从无到有,不断渗透、改变着教育的形态。
我们先来复盘下近现代教育技术的演变历程。
1990-1999年为前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学校开始搭建局域网,一部分教学材料和试卷、教材应用平台实现简单的计算机化,也 探索 了广播电视、远程网线等新兴传播技术。
2000-2009年为PC互联网时代,教务系统开始出现一些单点的应用,比如试卷和教材的应用平台。在教学上也开始使用多媒体投影、MOOC、远程网校等技术形式。
2010年后,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对教育行业的影响进入升级阶段,2012年,国家颁布“三通两平台”战略,教育信息化开始成为人们口中的热词,更多的教务系统和教学终端进入学校。
2015年-2019年,云计算和软件服务的兴起,使用户从繁重、复杂的计算机资源管理中解放出来,教育局、中小学、高校等机构开始建设教育云平台、搭建智慧校园。与此同时,直播、翻转课堂、云中教室、AI双师等新模式被应用到教学场景中,教务、教学开始共同迈入智能化时代。
过去的十年里,人们看到技术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开始逐渐深入,那么,2020年作为下一个十年的起点,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应用,技术不仅将继续改变教学的过程,甚至将会重构校园的边界和内涵,无论是课堂还是校园,都将变得更加“智慧化”, 科技 将真正开始“颠覆”教育行业。
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升级,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不同于AI、大数据技术直接作用于教学练考管的各个环节,还有5G技术对于在线直播的流畅度的可观性,在过去的几年里屡见报端,被业界津津乐道。
相比而言,云计算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底层技术,因其本身的虚拟和抽象属性,有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感,更多扮演着“底座”和“托盘”的角色,而常常被人们所忽略,但其重要程度无疑是不言而喻的。
打个比方,如果说AI、大数据等技术像是阳光和雨露,让教育的森林更加郁郁葱葱,那么云计算就像是支撑它们脚下的土壤,为教育技术变革提供赖以生存的水分和养分。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模式,以其快速、安全、易扩散的计算和数据存储能力,将会给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变革。
云计算应用在教育行业,就诞生了“教育云”, 即依靠互联网将教育资源和系统进行虚拟化,租用云平台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器并在云平台上部署自己的资源和系统架构。
在“教育云”平台上,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可以通过接入互联网方便分享和下载想要的教育资源,老师也可以将教材、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料存储到云平台上,学生通过移动终端便可轻松获取。同时,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可以将各个学校或机构的教育资源集合到一起,打破了信息孤岛,促进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
教育云平台可以构建一体化、可靠、优质、快速的教育网络环境,通过虚拟桌面云终端的设计方式,老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云平台实现有效交流,将老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促进了教与学的全面互动。
除了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云计算还可以实现教育基础设施和管理的数字化,把各种系统、终端连接起来,实现集中的平台管理,跨终端数据采集、信息挖掘分析,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从而推动个性化的教学,打造全方位的智慧校园。
另外,云平台的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安全性。其加密和备灾的功能,可以从物理层、网络层到应用层做到实时自动化监控,保证数据安全。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将数据存储在云端、多可用区部署,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丢失,使学校能够快速搭建稳定的信息架构。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已充分认识到云计算的基础作用,纷纷加大对云计算产业的扶植力度,全球云计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在政策和产业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的云计算产业也迎来了春天。
早在2015年开始,政府就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云计算行业发展。
2015年1月,国务院引发的《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云计算应用基本普及,云计算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7年4月,工信部印发《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五个层面的重点行动计划以此推动中国云计算市场发展。
2018年8月,工信部引发《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指导和促进企业运用云计算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2020年,中央密集发声聚焦「新基建」,5G+云计算「数据中心」作为新基建的重要领域,成为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
在政策的春风吹拂下,我国云计算产业方兴未艾,互联网、零售、金融、医疗、教育等新老行业纷纷推动“上云”。
2019年7月,IDC公布全球公有云服务商 Top10,中国云厂商占据四强席位。
2020年5月8日,IDC 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跟踪》报告显示,2019下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达到696亿美元。IaaS市场增长609%,PaaS市场增长763%。
据《2019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23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作为新基建的一环,未来的云计算不再只是人们印象中枯燥乏味的IT技术,而将变成各个行业的“水和电”,云的内涵将更加丰富,云办公、云医疗、云教育、云法庭等新型业态喷涌而出,云将进一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万物云化将不再是梦。
相比于云计算在零售、金融、医疗等行业的落地已日渐纯熟, 目前云在教育领域的渗透还处于初级阶段,全国中小学、高校、教育局的数字化覆盖率还远远不够,教育“云化”拥有广阔的增量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教育与技术的关系,国内许多教育专家、校长也都表示过积极拥抱的态度,这也意味着云在教育领域的无限可能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黄荣怀教授:
为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加快推动教学方式、教学环境、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中央电教馆副馆长韩骏:
教育信息化已然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与必然之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智能+研究院院长、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周傲英:
数字经济下,“Data is Power”,教育 科技 20时代,要 探索 一条应用、技术、科学研究联动和融合的创新之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依托教育底层基础设施的升级,对教育资源进行精准高效连接,从而实现供给端资源的高效个性化配置。
面向教育领域,阿里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华为云等国内云厂商都已推出了教育专属解决方案,打造智慧教育云生态,帮助学校、教育局、教育企业实现数字化。除了巨头入局,一些中小型云服务商和电信服务商也在为教育行业提供定制化的PaSS、SaSS能力。
云+教育正在以强劲的势头重构教育行业,云计算或许将成为改变教育行业的下一个爆点,教育技术又将迎来一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
本文转自雷锋网,如需转载请至雷锋网官网申请授权。
文章链接:>从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的元年的1998年到现在2020年,互联网在中国商界已经悄然发展了20多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许多有前瞻格局的企业早已经积极布局互联网,一路摸索着做电子商务、新媒体营销,发展线上品牌和粉丝社群,在互联网上挣得盆满钵满。与此同时,很多传统中小型企业依旧故步自封、生存艰难。
经常听到一些中小型传统行业老板感慨自己遇到的发展困境:
人真的是很难挣到超越自己认知结构的钱。这个世界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从本能出发,很容易用线性思维来思考问题。一种很显然的主观臆断,就是认为发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好。可事实从来不是这样。如果说开百货店的,总是越来越好,后期都会成为沃尔玛。开小饭馆的,如果说越来越好,后期也会成为麦当劳。可事实是诺基亚也可以倒闭,华为也会遭到美国的打压。现在好,不代表未来好。商业环境变化,消费习惯和趋势已经明显发生了变化,企业的盈利模式更是要与时俱进的优化调整。在未来,不懂互联网的人可能连生存都困难,更不要说经商创业赚钱。
互联网已经成为构建未来商业 社会 的基础设施之一,未来的企业将不再区分是传统企业或是互联网企业。能够充分理解互联网思维,用好互联网工具去优化企业的价值创造链的企业,那就可以赢得残酷无比的商业竞争,反正就被淘汰出局。
数字化生存,是技术发展带来的一种 社会 形态,将成为未来主要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互联网思维很自然的就是一种最有效的赚钱思维之一。互联网思维首先带来的是对传统型企业价值创造链路的重新审视,体现在发展战略、商业模式、运营策略和组织构架等多个层面,并且将传统商业环节的“价值链”,改造成适应互联网时代结构的创新“价值环”。“互联网思维”这个词的意义也越来越宽泛,“用户至上、粉丝经济、体验为王、单点聚焦、颠覆式创新、快速试错、最低成本、最小规模、专注,极致”等等。“互联网思维”对商业真正的驱动力是什么?
一切的商业行为的最终目的都要盈利。不管是不是什么类型的公司,不能最终获得盈利的企业就没有长久的生命力。盈利模式指的是靠什么来赚钱?卖产品、卖服务、买挣钱的商机(招商)、卖股权等等都是可以盈利的方式。传统企业在过去很多年的发展中,比较习惯于直截了当的盈利方式。互联网企业看似无脑烧钱的背后同样蕴含着极大的理性。商业竞争的核心本质一直是永恒不变的,把客户抢到手,把竞争对手赶走,建立竞争壁垒形成护城河,把控定价权,获得利润。
互联网技术帮助企业突破了发展的地理区域边界,直接把商战拉入到了无边界竞争局势中。因此,融入了互联网基因的模式在执行过程中具备了爆炸性的成长力,在互联网企业发展初期,为了追求极致的抢地盘,抢用户,构建流量池,快速形成生态网络,就给人以“野蛮打法”的印象。传统企业在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按部就班适应的过程中,就经常会裹足不前。市场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局部市场遭遇竞争对手,要想获胜,就要有资源投入的相对优势。
互联网企业想要长期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只有两种选择:构建具备未来巨大价值空间的商业生态,或者加入这类商业生态并在其中做出自己的贡献。阿里、腾讯、小米、美团这些互联网巨头无一不在做生态。而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应该在于借势发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加入某一个生态圈中,在那个生态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或者切分某个细分领域,既依附于大平台,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充分运用大平台的规则来提高自己的运营效率。
互联网企业在商业模式设计过程中,经常需要构建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双轮驱动。产品市场上,获得用户的认可;资本市场上,获得投资者的追捧。未来企业的新商业模式,需要同时打赢两场战争。在海勤产业加速赋能传统中小型企业重塑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传统型企业主对于债权融资相对熟悉,对于新的股权融资、ABS、融资租赁、保理、众筹、供应链金融等等改善资本和现金流结构的方式都比较陌生。融资不仅仅是融资金,更是融资源。更多的协同聚合之后的生态抱团打天下,降低内部交易结构成本,提升产业链上下游整体的竞争效力。对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优化非常熟悉,但是对于新媒体渠道的品牌塑造,企业主个人IP赋能品牌IP的营销传播策略,公域流量平台到私域流量运营的协同转换之间,缺乏足够的大局观和执行细节的掌控力。习惯于停留在心理舒适区,沿袭旧路,死命的想把一条死路走通,而不太习惯于开放心态和意志,去客观理性的看待性的消费趋势的变化,借势外力补全发展瓶颈。
做商业终究是要落实到流量上,互联网亦不会例外。不管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I、虚拟现实、3D打印还是内容创新,流量才是基础,有了流量才有变现盈利的可能。互联网核心盈利模式最常见的是电商、网络广告、增值业务这三种。平台发展过程中明面可见的收入模式大体都可归入这三大类,背后隐藏的暗面是资本增值盈利模式。VC对于互联网公司在没有盈利的状况下投资,总是因为他们认为将来这个公司会盈利,并且是巨大的利润。VC会变得理智,烧钱也要烧得有效率,能够形成竞争壁垒的网络结构,随着规模的扩大,交易成本可以得到显著降低的模式才能拿到更多的融资。
一、“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
近年来,全国“互联网+”风起云涌,互联网日益与诸多行业、领域、业态融合,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结构优化的新动力。
其一,创造新产业。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从制造业的智能制造到流通领域的电商,再到金融领域的众筹,还有网上医疗、网上打车、网上餐饮等各种服务业新行业。另一方面,催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发展。“互联网+”行动计划不仅推动了互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还推动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和新一代IT、DT产业的发展,使新老产业相互促进竞相发展,极大地改变着我国经济的面貌。
其二,打造新业态。在“互联网+”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互联网+”传统行业更侧重采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来驱动生产和变革流通。此外,“互联网+”向改造生产、产业协同纵深方向发展。在改造生产方面,调整生产管理经营,利用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改造自身体制来适应互联网经营的需要。在产业协同方面,企业通过在供应链上的互联网化,逐步实现产业协同。
其三,增加新需求。比如,激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转变固有思维,使得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复杂化。而且,互联网逐渐与日常生活相融合,使得供给与需求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互联网+”的去中介化,让供给直接对接消费者需求,也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其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互联网+”改进了传统行业,如工业制造业、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服务)方式、组织形态和思维理念,拓宽了产品(服务)的销售渠道,最大程度释放了生产力,使其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还影响着政府的决策手段和决策方式。如在“数字城市”等信息化手段支持下,政府可以更准确地通过大数据发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而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推动经济稳步增长和结构不断优化。
其五,创造就业新空间。一是“互联网+”创造的新产业、新业态日益成为新增就业的“吸纳器”。二是由“互联网+”而带来的各类产业的公开化、网络化、信息化、大众化,颠覆了众多传统行业的商业和经营模式,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在大量初创企业的支持下,“互联网+”的服务业吸纳了大量剩余和新增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推动“互联网+”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但也存在基础设施水平有待提高、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为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鼓励互联网企业为“互联网+”环境搭建开放的平台。在“互联网+”环境下,所有行业都会被互联网改变,但互联网进入各行业有着不同的进入方式,互联网在改变传统行业之前自身必须做出转变。当各种企业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一是大型互联网企业应搭建开放的平台,以便多方能够在此平台上深度协作、利益共享,打造产业生产系统,给传统企业发展提供突破“瓶颈”的各种资源。二是互联网企业还要对行业需求进行定位分析,从而不断完善平台的功能。三是互联网企业要遵照共享经济模式,在核心价值和制度层面建立起极致诚信,为“互联网+”创建共赢的局面,稳定经济的增长。
第二,引导“互联网+”传统行业向纵深方向发展。“互联网+”传统行业应侧重采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来驱动生产和变革流通,实现人、物品、流程与数据通过互联网结合为一体,促使传统行业的转型。同时,“互联网+”应向改造生产、产业协同纵深方向发展。在改造生产方面,调整生产管理经营,利用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改造自身体制来适应互联网经营的需要。在产业协同方面,企业通过在供应链上的互联网化,逐步实现产业协同,企业可以围绕自身业务形成自己的生态,或者融入互联网生态中。
第三,通过“互联网+”带动区域间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应面向信息服务高端领域发展,一是采用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模式,如贵州建立云计算中心,向全国提供云计算、云存储和宽带资源等服务;通过投资建设数据中心,大大提升贵州大数据相关产业的规模,有利于培养人才,完成大数据产业体系。二是加大西部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如重庆开通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提高了重庆电子商务类企业的网络营销竞争力,有助于中西部地区吸引集聚新兴产业,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三是通过“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大力发展互联网平台、物流配送等多功能、多服务、多业态为一体的现代化电子商务集聚地,以互联网优质的服务平台带动传统实体市场经营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