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系列(三):芯片设计篇之CPU研究,国产CPU到底行不行

半导体系列(三):芯片设计篇之CPU研究,国产CPU到底行不行,第1张

CPU又称中央处理器,作为计算机系统的运算和控制核心,是半导体产业技术最密集、最具战略价值的产品,是一个国家技术势力的象征。


目前CPU的市场基本被美国的两大公司垄断,分别是大哥Intel和小弟AMD,两家几乎占领了99%的市场份额。


目前Intel和AMD以X86指令集和微软共同建立了庞大的生态系统并且不对外开放,这样一来,中国队想要自己做CPU的空间不多了。




01 CPU定义

CPU在半导体行业中是人们常接触到的一种芯片,最常见的应用就是在电脑中,其中有名的有Intel的 i9-11980HK 和AMD的 R7-5800X



按照CPU种类来分类,可以分为服务器CPU、家用电脑CPU、嵌入式设备CPU和手机CPU,服务器CPU需要更出色的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服务器365天开机运行,连续工作,一个服务器可以安装多个CPU;而家用电脑CPU性能要求相对较低,容量较小,不要求连续工作,一个电脑只能安装一个CPU;嵌入式设备和手机对CPU的性能要求相对更低。



按照CPU指令集架构来分类,CPU可以分为RISC和CISC。


CISC 即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物如其名,CISC是比较复杂的,指令系统比较丰富,有特定的指令来完成对应的功能,可以处理特殊任务。


RISC及精简指令集计算机,把精力集中在经常使用的指令上,对不常用的功能,通过组合指令来完成,实现简单高效的特点,一次RISC不能处理特殊任务。通俗来说就是经常用的功能简单化,不经常用的功能复杂化。


这其中CISC代表的指令集有X86,RISC代表的指令集有ARM、MIPS、RISC-V、Alpha、SPARS,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我国自主研发的指令集DEC和LoongArch。



02 六大国产CPU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CPU的生态环境, CPU的生态环境就是一块CPU推出后,系统和软件对它的支持和优化有多少, 比如国产CPU龙芯就没有一个好的生态,不论是采用MIPS还是自主研发的LoongArch都不能支持Windows系统。


自主建立生态环境又难于上青天,而生态如果没有建立,软件商店就不会有软件(比如QQ在Linux中停更),这也是国产CPU发展最大的瓶颈之一。


目前国内有六大CPU设计厂商,他们是华为、飞腾、兆芯、申威、龙芯、海光(均未上市),他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参与CPU的设计。


CPU国产替代的故事得从Intel开始。


Intel趁着PC的东风迅速发展,建立了X86架构,标识了一套通用计算机指令集合,并且与微软一起在X86指令集上建立了庞大的生态。


目前的X86指令集不对外授权,只被英特尔和AMD所掌握,而X86又是PC、服务器领域做得最好的,别的指令集的生态环境远远抵不过X86,留给中国队的发展空间实属有限。


中国队CPU分为3个路线。


其一是由 龙芯 和 申威 代表的:自研指令集


龙芯最初采用的是MIPS精简指令集,制作通用CPU,主要产品是自主可控消费类例如服务器、台式机、嵌入式、航天器等领域。


申威最初采用的是Alpha精简指令集,主要应用在超级计算机和军事领域。


龙芯和申威都因为生态的原因,很难发展起来,尤其是龙芯,想要打入服务器和台式机市场必须有很好的生态。


龙芯因为MIPS的分崩离析,开始发展自己的指令集—— LoongArch ,它是完全有龙芯自主研发,可以兼容MIPS生态, 并且开始尝试用二进制翻译兼容ARM、X86处理器,龙芯的目标是在2025年消除指令集之间的壁垒,彻底搞定兼容问题。


申威也因为Alpha被收购,开始发展自主研发的指令集—— SW64 ,它是由Alpha改进而来,申威制作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便采用SW64指令集,被称为“国之重器”,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多项指标全球第一。


第二路线是由 华为 和 飞腾 代表的:ARM指令集授权


华为芯片“四大天王”麒麟、鲲鹏、巴龙、升腾中,除了巴龙以外,均采用ARM指令集授权来开发。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麒麟”了,在手机领域一度领先,直至海外因畏惧华为的崛起,开始了制裁华为事件,就此“麒麟”短暂隐身。


飞腾也是国内目前使用ARM架构制作CPU的厂商之一,其技术不弱于高通,目前公司也被美国列入黑名单,其芯片制造环节同样被卡脖子,可能成为第二个华为。


除了华为和飞腾以外,国内以ARM架构制作芯片的厂商还有很多,例如贵州华芯通、展讯通信等。


第三路线是由 兆芯 和 海光 代表的:合资获取X86授权


兆芯的X86架构授权是源自于VIA公司将部分X86处理器相关技术、资料等IP产权以118亿美元价格卖给兆芯。兆芯基于X86的生态和技术,性能方面普遍高于龙芯,但还是不能和英特尔比肩。


海光的X86架构授权是通过和AMD合资公司来拥有AMD授权IP,但并不是完整的技术转让,而是阉割后的残缺版,所以性能上面和AMD锐龙、高通骁龙差一个档次。



03 RISC-V

RISC-V近些年流行的新型指令集,它是一种开源式指令集,对使用者免费开放,也是这种特性使它被众多专家认为是中国处理器产业的一次机会,而且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



目前全球CPU的市场格局是以X86架构垄断PC、服务器行业;ARM架构垄断移动设备行业,这两家几乎涵盖了所有CPU市场需求。


X86架构归“Wintel”(英特尔+微软)所属,是一种封闭指令集,不对外授权, 简单说就是谁也别想用,就我自己能用 ;ARM架构属于可授权指令集+可授权设计, 简单说就是你用需要经过我同意并且收费,你想再它基础上设计还得再经过我同意并且再收费。


正因为如此,RISC-V作为开放式指令集,被中国队大力支持,看作救命稻草。


那RISC-V究竟有没有那么好呢?我们主要得看两方面: 一个是它的生态好不好,生态是决定指令集发展空间的最大因素;另一个就是它到底是不是彻头彻尾的免费,日后会不会再被卡脖子。


第一,RISC-V的生态怎么样。


RISC-V具有性能高、功率低、面积小、易于扩展等技术特点,最重要的是它的开源、免费的独特属性,为其带来众多合作商,影响力逐步扩大。


从2015年组织RISC-V基金会成立是的25个成员,到现在已经有超过300多个单位的加入,其中包括阿里、谷歌、华为、英伟达、高通、中科院、麻省理工等等。


日前,有知情人士表明,英特尔将以20亿美元收购RISC-V领域的重量级公司SiFive,这也表明了英特尔的态度。


虽然英特尔靠X86架构在PC、服务器领域无人能敌,但是移动设备一直是他的心病,ARM在移动设备领域是他无法抗衡的,而RISC-V的出现,给了机会。


但是看好归看好,ARM的垄断地位依旧很难撼动,RISC-V后续可能与X86联手对抗ARM,但更大的可能是打入嵌入式设备市场中,做物联网领域的“一哥”。


总体来说,不论是PC、服务器,还是移动设备,都很难被RISC-V介入,相反一些嵌入式设备比如空调、冰箱、扫地机器人、电动车等等发展环境更好。


第二,RISC-V是否永远免费。


RISC-V源于2010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研究团队研发,当时他们因为市场已存在的指令集相当复杂,且成本和门槛太高,所以建立了新的指令集。


“开源架构RISC-V将永久免费,成为人类共有财产。相较于X86和ARM架构的高门槛,开源架构RISC-V将带来芯片设计的革命”——RISC-V架构开发者之一Krste Asanovic博士。


这是RISC-V架构开发者的原话,表明该指令集是完全开源免费的,到目前为止他们也很好的履行了,甚至把基金会总部搬离美国,迁移至瑞士(永久中立国)以防止美国地方政策的限制。


尽管RISC-V从表现来看做得很优秀,但抽丝剥茧,终究还是有隐患在的。


实现RISC-V指令级架构的处理器内核有很多个不同的微架构实现,而微架构实际的模式是分不同类型的,其中有开放的、需授权的以及封闭的。


虽然基于RISC-V开发CPU不需要支付授权费用,但如果直接用RISC-V内核设计,也是需要支付授权费的。通俗来说就是你用我不需要收费,但是想在它的基础上设计得经过我同意,甚至收费(我们目前是全免费,但我有权利在以后收些钱)。



总结来说,目前全球的指令集呈现以X86、ARM、RISC-V三足鼎立的局势,RISC-V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得到了各大厂商的认可,有发展的空间,但它不足以撼动其他两个指令集的地位,不过可以预料到的是,等RISC-V成长起来,仍然有可能对我国CPU发展卡脖子,我们需要保持隐患意识,在跟随洋人步伐的同时,发展自身CPU业务。


纵观国内厂商在电脑CPU领域,龙芯以自研为主,开发属于中国的指令集,目前已经可以满足一些党政领域以及机密工作的需求,但打入家用电脑领域仍需要提升CPU的生态和性能;服务器CPU中,申威在超算上小有成绩;华为近期也有消息称完成40nm去美化工作线投产,在明年更将攻破20nm的工作线,麒麟可能会重新归来;一些未上市公司如芯来 科技 、平头哥等也有在尝试RISC-V领域。


种种迹象都在证明,虽然我们起步慢了30年之久,但国产CPU一直在突破,路途艰辛却一路披荆斩,长夜漫漫,但黎明终将到来。



全文由各种资料查证,如有专业领域上的错误,希望可以抛砖引玉,有所探讨。


芯片全产业链图(绿底已经写完)



今天在后台回复『硬核干货』,主编送你一个 财经 知识锦囊。

(特别说明:文章中的数据和资料来自于公司财报、券商研报、行业报告、企业官网、百度百科等公开资料,本报告力求内容、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文章中的信息或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本人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

1 鲲鹏CPU可以复用。
2 鲲鹏CPU采用和x86不同的指令集架构,所以需要专门的编译器和库来支持。
但是,如果在 *** 作系统层面进行适配,就可以实现在鲲鹏CPU上运行x86的应用程序,从而实现复用。
3 具体实现方法可以采用虚拟化技术,在鲲鹏CPU上运行虚拟机,再在虚拟机中安装x86 *** 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这样就可以实现在鲲鹏CPU上运行x86程序。

RISC-V架构短时间内很难挑战ARM和英特尔,未来还是有很大可能性的,比如当初谁能想象华为海思有挑战高通、苹果的能力呢?在这之前,我们要明确的知道,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RISC-V指的是RISC系列指令集的第五代产品,对应的是ARM指令集、英特尔的X86(含64位)指令集。下图是为了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指令集。

指令集存储在CPU内部,引导CPU进行运算,并帮助CPU更高效运行,介于软件和底层硬件之间的一套程序指令合集。可以理解为是CPU的大脑。CPU主要有两大指令集复杂指令集架构,包含X86。精简指令集架构,包含ARM、MIPS和RISC-V。复杂指令集架构和精简指令集架构有什么区别呢?举个例子:命令一个人吃饭,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命令呢?直接对他下达“吃饭”的命令,或者命令他“先拿勺子,然后舀起一勺饭,然后张嘴,然后送到嘴里,最后咽下去”。从这里可以看到,对于命令别人做事这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先给接受命令的人足够的训练,让他掌握各种复杂技能(在硬件中实现对应的复杂功能),那么以后就可以用非常简单的命令让他去做很复杂的事情——比如只要说一句“吃饭”,他就会吃饭。有人认为这样会让事情变得太复杂,毕竟接受命令的人要做的事情很复杂,如果你这时候想让他吃菜怎么办?难道继续训练他吃菜的方法?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事情分为许多非常基本的步骤,这样只需要接受命令的人懂得很少的基本技能,就可以完成同样的工作,无非是下达命令的人稍微累一点——比如现在我要他吃菜,只需要把刚刚吃饭命令里的“舀起一勺饭”改成“舀起一勺菜”,问题就解决了,多么简单。这就是“复杂指令集”和“精简指令集”的逻辑区别。
X86、ARM、RSIC-V这三种架构的主要应用方向:

X86:传统PC市场的主流,善于处理大数据,IP掌握在英特尔和AMD手中;ARM:移动(手机)市场,处理快数据为主,目前也使用在便携笔记本中,IP大部分掌握在ARM公司;RISC-V:当需要同时兼顾数据传输速度与传输量时,X86、ARM架构的胜任能力有限,RISC-C表现出了较强的优势。

RISC-V的优势RISC-V是全面开源免费的,允许任何用户自由修改、扩展,而ARM需要支付高昂的IP费用才可以使用。

RISC-V最大的特性在于“精简”,X86和ARM的架构篇幅动辄几百数千页,RISC-V的规范文档仅有145页,且“特权架构文档”的篇幅也仅有91页。RISC-V的基本指令数目仅40多条,加上其他的模块化扩展指令,总共也只有几十条指令。

RISC-V将不同的部分以模块化的方式组织在一起,并试图通过统一的架构来满足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这种模块化是X86和ARM架构所不具备的。

RISC-V也可用于手机、服务器,但它的优势在于即将登场的物联网时代RISC-V作为新兴架构,以其精简的体量,或许在未来的IOT领域中能取得绝对的优势。IOT领域对AI芯片既要求高计算能力,又要求低延迟,同时芯片的成本要低。RISC-V就是站在未来的这个风口上,但能不能飞得起来还是一个未知数。

RISC-V也并不是没有对手,MIPS也属于精简指令集架构,它们有很多的相似的地方。另外英特尔、ARM、AMD等巨头都已经看到了下一场的盛宴是物联网,都已经纷纷提前布局物联网。又有谁能预测到未来会不会半路再杀出个程咬金来呢?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认同我的看法,请点个赞再走,感谢!喜欢我的,请关注我,再次感谢!

物联网设备是非标准计算设备,可无线连接到网络并具有传输数据的能力。物联网涉及将互联网连接范围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之类的标准设备扩展到任何范围的传统“哑”或未启用互联网的物理设备和日常物品。这些设备嵌入了技术,可以通过Internet进行通信和交互。它们也可以被 远程监视和控制。
连接的设备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该生态系统中,每个设备都与环境中的其他相关设备通信以自动执行家庭和行业任务。他们可以将可用的传感器数据传达 给用户,企业和其他预期的各方。这些设备可以分为三大类:消费类,企业类和工业类。
消费者连接的设备包括智能电视,智能扬声器,玩具,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电器。例如,在 智能家居中,设备旨在感应和响应人的存在。当一个人回到家中时,他们的汽车与车库连通以打开门。进入室内后,温度调节器已经被调整到其首选温度,并且照明设置为较低的强度和颜色,因为他们的智能手表数据表明这是一个充满压力的日子。其他智能家居设备包括根据天气预报调整洒水量的洒水装置和了解最经常清洁房屋区域的机器人真空吸尘器。
企业物联网设备是旨在供企业使用的边缘设备。有各种各样的企业物联网设备可用。这些设备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往往倾向于维护设施或提高运营效率。一些选项包括智能锁,智能恒温器,智能照明和智能安全性。这些技术的消费者版本也存在。
在企业中,智能设备可以帮助举行会议。位于会议室中的智能传感器可以帮助员工确定和安排会议可用的房间,确保可以使用合适的房间类型,大小和功能。当与会人员进入会议室时,温度将根据占用情况进行调整,随着屏幕上适当的PowerPoint加载,灯光将变暗,并且演讲者开始演示。
消费者,企业和工业物联网设备的示例包括装配在会议室和装配线机器上的智能电视和智能传感器。
工业物联网设备旨在用于工厂或其他工业环境。大多数工业物联网设备是用于监视装配线或其他制造过程的传感器。来自各种类型传感器的数据将传输到监视应用程序,以确保关键流程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这些相同的传感器还可以通过预测何时需要更换零件来防止意外停机。
如果发生问题,系统可能能够将通知发送给服务技术人员,以告知他们出了什么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部件。这样可以避免技术人员到现场诊断问题,然后再去仓库获取解决问题所需的零件。
物联网设备如何工作?
物联网设备在功能方面有所不同,但是物联网设备在工作方式上有一些相似之处。首先,物联网设备是旨在以某种方式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的物理对象。该设备可能是装配线上的传感器或智能监控摄像头。无论哪种情况,设备都可以感知物理世界中正在发生的事情。
该设备本身包括集成的CPU,网络适配器和固件,通常在开放源代码平台上构建。在大多数情况下,物联网设备连接到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服务器,并获取该设备可用于在网络上运行的IP地址。某些物联网设备可通过公共互联网直接访问,但大多数设计为仅在专用网络上运行。
尽管不是绝对要求,但许多物联网设备是通过软件应用程序配置和管理的。但是,某些设备具有集成的Web服务器,因此不需要外部应用程序。
物联网设备配置并开始运行后,其大部分流量就出站了。例如,安全摄像头可传输视频数据。同样,工业传感器流式传输传感器数据。但是,某些物联网设备(例如智能灯)确实接受输入

处理器的架构一直以来是x86和ARM的天下,而自2010年RISC-V诞生以后,隐约呈现出了三足鼎立的趋势。

x86主要应用于传统PC市场,善于处理大数据,IP掌握在英特尔和AMD手中。ARM主要统治移动市场,处理快数据为主。RISC-V可以同时兼顾数据传输速度与传输量,而x86和ARM并不是很胜任。

x86属于复杂指令集(CISC)架构,ARM、MIPS和RISC-V属于精简指令集(RISC)架构。x86已经不对外授权,而ARM需要支付高额的专利授权费才能使用。RISC-V允许任何人自由地用于任何目的,允许任何人设计、制造和销售RISC-V芯片和软件,而不必支付专利授权费。

能够完全买断ARM架构的只有苹果、高通、三星、华为、联发科这样资金雄厚的公司,他们有几十至几百人的研发团队可以快速的消化ARM架构产出自己的芯片。但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想深入的了解和学习ARM架构是非常困难的。

RISC-V允许几个人的小团队花费几个月至几年的时间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芯片。开放免费的生态有助于形成强大的生态系统,如Linux和Android。

RISC-V的缺点在于还没有形成赖以它生长的一整套生态系统,比如:Windows基于x86,Android基于ARM。RISC-V基金会其实对此并不做任何定义,生态系统的搭建交予使用者来自行发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态系统并非一蹴而就。

但RISC-V基金会内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圈。迄今为止,该基金会已经吸引了全球28个国家300多家会员加入。

RISC与ARM、RISC-V指令集架构其实一直分为复杂指令集(CISC)架构和精简指令集(RISC)架构。在传统电脑领域复杂指令集占据了优势,在移动端为王的时代以及未来的万物互联时代精简指令集将会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

复杂指令集架构需要足够多的训练,才能完成“吃饭”的一系列的动作,如果要完成其他的动作,又要与之相对应的指令。而精简指令集拆解成了最简单的步骤,“舀一勺饭”改成“舀一勺菜”就完成了从吃饭到吃菜的动作。我们不能通过人的正常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毫无疑问对于机器精简指令集的执行效率比复杂指令集高,反应速度也会更快,这样就可以减少硬件的复杂程度从而减少功耗。

RISC是1981年在David Patterson的带领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研究团队起草了RISC-1,就是今天的RISC架构的基础。RISC的设计理念催生了一系列新架构,如:MIPS、IBM PowerPC、ARM。

2010年伯克利大学并行计算实验室(Par Lab)的1位教授和2个研究生想要做一个项目,需要选一种计算机架构来做。当时面临的选择是x86、ARM,但不管选择哪个都或多或少的出现问题,比如:授权费价格高昂、不能开源、不能扩展更改等等。

所以他们在2010年5月开始规划自己做的一个新的、开源的指令集RISC-V(第五代精简指令集)。到了2015年,RISC-C在学术界已经开始出名了,3位创始人还从两个方面推动RISC-V在技术和商业上的发展:成立RISC-V基金会,维护RISC-V指令集架构的完整性和非碎片化。成立SiFive公司,推动RISC-V商业化。开发了用于RISC-V处理器设计的Chisel语言。

x86和ARM的架构篇幅动则数千页,RISC-V的规范文档仅有145页,且“特权架构文档”的篇幅页仅有91页,基本的RISC-V指令数目仅有40多条。

现在可能大家还看不出精简指令集的优势,在未来的物联网大概会有300亿个设备被链接起来。

它们并没有很强悍的硬件去匹配比较复杂的指令集架构,它们需要的是功耗小、响应快、故障率低。在这个时候,精简指令集的潜力就完全的被挖掘出来了。正如基于x86的CPU并不适用于移动设备一样,ARM就是乘着这样一阵风飞起来的,未来精简指令集也会,并且会飞得更高。为什么这里没有明确指出是RISC-V,因为还有其他的精简指令集架构,如:MIPS。MIPS或将成为RISC-V未来赛道上的最强竞争者MIPS、RISC-V两者的架构相差不大,MIPS也在2018年12月宣布开源。

MIPS是最早出现的商业RISC架构芯片之一,在80年代中期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MIPS的身影,如:Sony、Nitendo的游戏机、Cisco路由器、SGI超级计算机等,基于MIPS指令集的芯片已经有100亿颗的出货,这就意味着MIPS处理器在很多的市场已经非常成熟了。

RISC体系遭到x86碾压式竞争的时候,MIPS是RISC中唯一一个盈利的。在智能手机时代,由于MIPS选择消费电子,而ARM选择了手机市场,就导致了它们两不同的命运。中国企业大爱RISC-V架构,或将借IOT实现弯道超车RISC-V的开源、免费的特性,使得国内渴望掌握芯片核心技术的企业可以持续的使用和壮大下去。同时因为RISC-V是模块化的设计,可以直接应用模块,它的使用、开发门槛也低。

美国加码实体清单针对中国企业,会更加坚定国内企业研究自主可控芯片的决心。在未来,中国或将借着IOT这波东风实现弯道超车。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认同我的看法,请点个赞再走,感谢!喜欢我的,请关注我,再次感谢!

T7和T7u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微控制器,它们都是Texas Instruments公司生产的嵌入式处理器产品。T7是一种32位架构,可以支持多种内存和外设。它拥有一个高性能的ARM Cortex-M4内核,可以支持更多的外设,例如USB和Ethernet。此外,它还拥有大量的系统功能,可以用来支持多种应用,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安全,智能安防,智能工业,无人机和自动驾驶等。
T7u是一种16位架构,它配备了一个MSP430内核,可以支持USB,I2C和其他外设。此外,它还具有更高的系统功能,可以支持更多的应用,如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安全系统,智能设备等。T7u可以支持更高的内存容量,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多的外设功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1676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5
下一篇 2023-06-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