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各大手机厂商还在不断的推出智能手机,虽然大众的视野扔局限在手机。但在手机以外, 科技 已经在不断深入,并且逐渐会有替代手机的产品出现。
这话可能会被很多人反驳和嘲笑讽刺,但现在的 科技 发展速度快大家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吧。只不过 科技 产品的诞生和正式投入使用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而已。
曾经,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一档节目中就有说过:我们的世界会在逐步进入智能化时代,手机也将会被替代。将来,传感器就很有可能代替我们的生活需求。
2017年,马云也公开表示过,5年后手机也许就会被淘汰,会有新的智能设备代替它来改变我们的生活。
如今已经过去了两年,虽然马云说的5年或许不可能实现,但通过这两位大佬的话,我们应该能够感觉到,手机肯定会在将来淘汰的。
随着5G的到来,李彦宏口中所说的传感器可能会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产品也终将会慢慢浮出水面。马云自家的支付宝,如今已经入了智能刷脸阶段,对于手机的依赖也在逐渐降低。虽然现在没有看到直接可以代替手机的产品,但这一点点的改变可以看出,要淘汰手机也绝不是什么难事。
至于将来是什么产品来替代手机以及如何替代手机,这个就不好说了。各位看官可以脑洞大开,发挥想象,你希望是什么样的产品来替代手机呢?
至少目前还没看到能替代手机的产品出现。
会。只要考虑一下手机的本质,就会发现这是个必然的趋势。
手机是什么?首先,是一种 远距离通讯工具 。在过去,有烽火、信鸽、邮件、电话,现在又有了移动电话。从简单的信号到文字再到声音,传输内容越来越复杂,速度越来越快。目前人类可能找不到另一种比语音更方便的口头信号传递方式,而这种功能只需要一个麦克风、一个耳机和移动通信网络就能实现。
其次,手机是一种 信息处理工具 。从木筹、算盘、差分机到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工具体积越来越小,能耗越来越低。它的核心是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现在使用语音做手机信息输入的技术已经接近成熟,处理器也可以做得更小,输出可以用屏幕和语音来实现。
再次,手机是一种 电器 。脱离了电线的束缚后,可充电电池从铅酸电池、锂电池发展到现在的锂离子电池和研发中的各种新型电池,目标是能量密度越来越大。电池技术出现突破后,将可以使用更轻的电池提供更长的续航时间。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现在手机能实现的功能可以被更轻巧更便携的工具取代。出于人类对声音、视觉的依赖,拿在手上的手机并不符合人类的自然行为,也许 眼镜形式的信息处理和通讯设备才是更合适的工具 。
这样的信息处理工具将会在不久后出现,伴随着处理器技术、显示技术和电池技术的突破。
我认为是可能的现在 科技 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高 科技 的东西层出不穷,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办不到的事。
手机在以前我们也是认为不可能的但现在竟然普及到千家万户。
有时 科技 的发明竞是起自于荒唐的想法,我以前也和孩子们讨论过将来什么会代替手机,有个孩子的想法很有意思,他说将来可以发明一种能连通脑神经的帽子,只要戴上这种帽子,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获得各种信息,意念就可以控制信号。
总之随着 科技 的不断创新,手机也是会被更先进的东西代替的。
手机从电话过渡过来也才几十年的时间,而真正发展也才是近几年。突然要考虑手机的替代品,还真有点猝不及防。手机被淘汰,无非是有了新的替代品,比着手机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从手机的功能出发考虑,先对比手机和电脑,电视的不同。电视是简单的信息单方面传递,这没什么好说的。电脑对比电视,信息的传递是双向,多功能化的,而且可以处理信息的信号。而手机似乎是电脑的简单版本,处理与传递一些低级的信息。同样是信息相关,但手机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便携。这也是目前手机发展高潮的原因。人们总想在家居智能化上下点功夫,电视智能化,电脑智能化,手机智能化等等。而这些优化的结果就是被替代。一个简单的例子,充电技术的发展结果,就是数据线被替代。而这个替代品,我是想象不到的。至少目前我没想到。但至少脱离不了几个点,一个是摆脱手机的缺点,类似于需要反复充电以维持使用的一些点;再一个就是具备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智能优化各类所需的信息。而具备这些东西的载体会以什么样的形状呈现出来就需要被好好的想想了。
有很多人认为“智能穿戴设备”将是手机的替代者,但是我觉得,目前而言,智能穿戴设备更像手机的附属品,替代手机还需时日,下文具体说一说。
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智能设备集成了具有计算能力的芯片,大多为ARM架构, 成为一台智能、可穿戴的移动电脑,记录我们的各项数据 ,并通过图表、报告等反馈给我们。
可穿戴设备以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Google Glass)为代表,其中智能手环的普及程度最高,功能相对简单;智能手表的平台和方案众多,功能多样,大多集成了运动功能,检测心率等;智能眼镜的技术门槛比较高,实现起来更加复杂。
代替手机还需时日
可穿戴设备大多需要依赖手机,提供了一种与手机交互的方式,以往我们完全依赖键盘与手机交互,后来发展到屏幕,取消了键盘,再后来增加了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于手机的交互,人机交互更加直接。
可以说,目前 可穿戴设备大多为手机的“附属品” ,大多数情况下,小小的屏幕是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达不到手机的使用感受,可穿戴设备大多以手机配件的形式存在。
未来的发展
随着云技术、5G技术的发展,以及eSIM卡的普及,解决云端处理的瓶颈以及无线网络的高速覆盖,将来任何介质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显示设备,可穿戴设备实现独立使用,将来可穿戴设备还是有可能替代手机的,也可以这么理解“手机变成了可穿戴设备”。
总之,目前而言可穿戴设备大多以手机配件的形式存在,需要依靠手机的数据流量,依靠手机存储数据和显示数据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可穿戴设备作为独立终端使用,将来可能会代替手机,但这个需要漫长的过程。
以后不知道会不会,至少现在没有什么东西能取代手机,手机是必备不可的工具,很早以前就是靠信物或者靠吼解决,然后是大哥大,那是能用的起大哥大的不是一般的人,基本上是5000元以上才能用的起而那时5000元一月不是像现在这么简单,基本上只要一看到用大哥大的都认为是做生意的大老板,看到两眼发光。
后来诺基亚代替了大哥大,在后来滑盖手机,记得我的第一个三星滑盖手机多么的小巧精致,穿着牛子裤随手一放特别开心,现在以不见踪影。现在手机代替了滑盖超实好用,啥功能都有,要说以后不知道有什么东西代替了?虽然说手表手环也可以打电话,但它不能照相还有很多功能不能使用。
手机会不会被另一个产品取代这个问题,必须放在一个确实的时间段来考察, 以5G未来发展的情景来看(10年),手机暂时还不会被取代,只会以更多更别致的形式存在,但是它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信息交换功能是不会变的。
一、5G时代手机将变身为大连接中心,起到管理调度作用
在物联网( IoT)成为现实的环境中,手机的通话(语音、视频)功能将会被移植到被连接的各种实物上,比如你一旦醒来,智能闹钟的显示屏上也会显示出时间、天气、短新闻、聊天界面等,并且可以转换为通话屏幕,按下按钮就可以通话;起床时喊一声,灯光、洗漱水温、空调等智能家电会打开预置设置,自动调节到适宜点位,而你同时也可以将灯具、镜子、空调等当作一个随身而行的“手机”,随时保持与外界通信,完全打破传统手机的模式,在外形方面手机以新概念形式出现,同时也消除了充电等制约。
在这个环境下, 手机可能是一个概念,也可能是一个实体(各种个性化外形),它起到一个大连接的作用,各种智能家居之间支持统一协议,以手机为中心将诸多智能家居连接起来,终端之间,可以实现自动发现、一键连接,无需繁琐的配置和输入密码,通过手机一键 *** 作即可满足个人人性化需求。 举一个不太准确的例子,它就像是今天的一个电视摇控器,只是这个摇控器更复杂一些,对所有智能家居都会执行管理和远程控制。
智能家居物物相连,手机与智能家居相连,在一个统一系统下工作调度,智能终端之间互联互动。因为各种智能终端中引入 AI,引入 AI 处理器、NPU(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对图像识别处理、自然语言理解处理速度比CPU快了25倍,能耗降低50倍,所以能实现语言和手势控制。
二、功能机生出江湖,个性张扬的外形已无法用一个“手机”形容
在家,可能是这么一种情形,在外场,作为身体的一部分,“手机”可以是一件衣服,可以是一架眼镜,也可以是一只腕表,甚至只是一支笔,外在的形式已不是固化的模式,看一个人更喜欢哪种形式,或者哪种创意,手机更智能、更便捷,更契合个性化需要。
个性化可能是最 时尚 的风范式表达形式,你无法像现在一样通过清一色的标准外形(只是三摄这些配置、颜色、大小这些细节区别)分辨判断哪一个人持有手机或没有手机。
再说到个性化的功能机,可能是一款 游戏 机,可能是一款阅读写作机,可能是一款照相摄影机,也可能是一款绘画与动画制作机,满足不同人对不同方向发展的需求。 手机不是越做越大,越做功能越多,而是量身定做,按需设计,批量生产应该是一个很廉价的概念。
总之,在5G成熟时代,依托5G技术,手机的发展将是一个个性化发展的历程,不管在外形、功能,还是在使用、携带等方面,都会有一个颠覆 历史 的改变,所谓“5G改变 社会 ”,5G的厉害从对传统手机的改变开始就可以窥见一斑。
手机作为一种通信工具,要想被取代估计很难。
这是因为不管是古代、现代还是将来,人们永远都是离不开通信的,这一点毋容置疑。基于通信的基本要求,手机永远只会发展不会被取代,也是一种可预见的趋势。这种趋势从手机的发展过程中便能清晰可见。
自从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以来,人们就不断地在研究、 探索 利用电磁波来进行远距离无线通信的方法。
终于在1844年5月24日,莫乐斯利用发报机发出了人类 历史 上的第一份电报,从而实现了人们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实现远距离无线通信的梦想。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并于1876年申请了发明专利。他在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通话实验,成功后便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电话公司——贝尔电话公司。
电报和电话的出现标志着人类通信方式实现了由原始到现代的飞跃;通信技术发生了质的变化;随后技术的发展速度更是一日千里。
如果追溯手机的起源,我们发现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最大的通信公司——贝尔实验室便开始试制了。第一部所谓的移动通信电话,由于体积太大无法使用,被人们忽略了。
1958年,苏联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套全自动移动电话通信系统“阿尔泰。”并在布鲁塞尔世博会获得金奖。
1973年摩托罗拉公司的技术人员马丁库帕发明了第一部移动电话。
1975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确定了陆地移动电话通信和大容量蜂窝移动电话的频谱,为移动电话的商用做好了准备。
1979年,日本开放了世界上第一个蜂窝移动电话网。
1982年,欧洲成立了GSM(移动通信特别组)。
1985年,第一台具有现代意义的商用移动电话诞生,重达3公斤。其后人们在重量和体积上不断地进行着改进。
现在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是以欧洲GSM制式和美国的CDMA为主。随着网络的发展,手机的重量、体积、式样、功能、应用、性能等都会越来越优越,但不会被淘汰。所以说手机被别的产品代替几乎是不可能的,充其量只会是形变,而质不会变。
手机必然会消失,但替代手机的不一定是某个产品,可能是云系统加各人识别。
导语:如今的时代是一个智能化时代,在我们身边,从手机开始,就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智能化产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目前的家庭生活中, 很多用户为了家庭的便利都会安装智能家居茶产品,智能家居,简单来说就是家庭自动化的意思。如今市场上已经有很多品牌都在争产智能家居产品了,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品牌都有哪一些吧。
智能家居十大品牌排行榜第一名:海尔U-home
海尔U-home是海尔集团在物联网时代推出的美好住居生活解决方案,它采用有线与无线网络相结合的方式,把所有设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网络连接,从而实现了“家庭小网”、“社区中网”、“世界大网”的物物互联,并通过物联网实现了3C产品、智能家居系统、安防系统等的智能化识别、管理以及数字媒体信息的共享。海尔U-home用户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任何时间,均可通过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等方式与家中的电器设备互动,畅享“安全、便利、舒适、愉悦”的高品质生活。
智能家居十大品牌排行榜第二名:美国Control4
Control4总部位于美国犹他州盐湖城,是一家专注于提供智能家居解决方案的公司,成立于2003年,于2013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CTRLControl4致力于为用户的生活带来更多舒适、方便和安全,希望通过一个简单明了的个性化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丰富现代个人与家庭的生活,广泛地被社会各界精英所采用,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智能家居十大品牌排行榜第三名:快思聪
美国快思聪(CRESTRON)总部设立于美国新泽西Rockleigh拥有五万平方尺的现代化设备,是快思聪集团的销售、推广、财务及技术中心。而于新泽西Cresskill的生产厂房亦已扩展至五万平方尺,为全球供应先进的遥控设备。快思聪在洛杉矶、乔治亚州、芝加哥、墨西哥、香港、新加坡、吉隆坡、北京、上海、广州及布鲁塞尔设有分公司,专为当地的经销商及用户提供客户服务、培训、技术及销售的支持。
智能家居十大品牌排行榜第四名:霍尼韦尔
具有120多年历史的霍尼韦尔是世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领导者。在智能社区领域,霍尼韦尔拥有二十多年市场经验和技术积累。根据中国小区市场的特别需求,霍尼韦尔研发并整合了小区智能安防系统最全的产品线及成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包括出入口控制、视频监控、周界及室内防盗报警、可视对讲、智能家居等多个子系统及全系列产品,提供社区规模和单户型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为业主创造安全、舒适、便利、节能的超值生活享受,并引导和影响着中国住宅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和相关标准制定。
智能家居十大品牌排行榜第五名:安居宝
广东安居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经过多年的稳定发展,已成长为具有较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且经营业绩稳定增长的上市公司(股票代码为:300155)。公司位于广州市高新技术核心基地广州科学城,拥有建筑面积48000平米的南北园区,目前在全国各地建立了90多家销售服务网点,并率先成立培训中心,给客户提供更加完善快捷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首家在业内提出“五年保修”的服务承诺,让客户真正放心!
智能家居十大品牌排行榜第六名:瑞讯
瑞讯科技(亚洲)有限公司,总部在香港,主要致力于通讯与智能控制领域的产品研究与开发;上海瑞讯通讯服务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市场的营销总部以及亚太生产基地,创建于一九九六年,坐落于上海浦东康桥工业园区,专业从事通讯和综合布线产品、智能家居产品、弱电信息箱及专业通讯箱柜类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专业型生产企业,在十余年的经营活动中,与施耐德、奇胜、贝尔、阿尔卡特等世界知名企业有着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
智能家居十大品牌排行榜第七名:施耐德Schneider
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电气为100多个国家的能源及基础设施、工业、数据中心及网络、楼宇和住宅市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其中在能源与基础设施、工业过程控制、楼宇自动化和数据中心与网络等市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住宅应用领域也拥有强大的市场能力。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能源,施耐德电气2010年的销售额为196亿欧元,拥有110,000名员工。施耐德电气助您――善用其效,尽享其能!
智能家居十大品牌排行榜第八名:GAOVISON
GAOVISON是一个新晋品牌,是湖州高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整合多年智能化实践开发的一款适用于平层大众用户的智能家居产品,它采用无线模块化的架构,可以以极少的价格让用户先体验起来,然后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增加扩展,直到全屋的完全智能化。
在智能家居产品的开发研究中, 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在目前为止,有很多家庭都还没有使用上智能家居产品。但是它在市场上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在家居生活中实行家用电器的控制,还具备了报警预警、通信的功能。上述中小编为大家介绍了智能家居品牌排行榜,希望小编的文章介绍能够帮助到用户们。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
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
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者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2008年3月11日获得英国设计博物馆评选的建筑设计奖。
伦敦设计博物馆2008年3月11日宣布了在过去的12个月里最具创意、最具进步性的国际建筑设计,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获得殊荣。
评委对设计的评价是:“北京国家体育场的建筑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以来从未有过的能全面体现当代体育馆概念的设计。它象征着正在崛起的现代化中国,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不平凡的职业生涯中一个辉煌的成就。”
扩展资料“鸟巢”设计师将为巴黎 打造180米高“金字塔”
法国巴黎将建造一座40层楼180米高、外形呈三角形的摩天办公大楼,由因设计中国“鸟巢”而声名鹊起的瑞士著名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默龙承担设计工作。
据报道,这座摩天大楼将建在巴黎西南角的15区,建筑外立面使用钢筋和强化透明玻璃,毗邻巴黎最大的展览中心凡尔赛门。大楼将于2012年至2013年间动工建造,并于2016年至2017年交付使用,落成后将拥有88万平方米的办公面积,并在底层打造一个1500平方米的商业购物中心。
“摩天三角塔”也将成为仅次于高320米的埃菲尔铁塔和高209米的蒙巴纳斯塔楼的、巴黎第3高的建筑物。赫尔佐格说:大楼将安装太阳能装置,而其三角形的外形将大大减少阴影面积,从而减少对周围建筑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雅克·赫尔佐格
百度百科-皮埃尔·德梅隆
夹杂在英法德荷几大国之间,布鲁塞尔在混乱时局下的安宁与宽容历来都被文人及流亡人士推崇备至。在他们逗留布鲁塞尔期间,留下了很多关于这座城市的诗篇。
1837年,35岁的雨果站在布鲁塞尔大广场,仰望宏伟的市政厅,在笔记里写下:市政厅这块珍宝,是诗人炫目的奇想落在建筑师头上成了灵感,广场则是个奇观。
如此好印象,也许是雨果在14年后离开法国流亡时,选择布鲁塞尔作为安身之所的原因。
1851年底,由于反对死刑和复辟,雨果与拿破仑三世决裂。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他带着两个行李箱,搭乘火车离开法国,来到了布鲁塞尔。
他就住在被他誉为全世界最美的大广场旁边,每天在面向大广场的窗前振笔书写。在这里,他开始创作反映拿破仑三世政变后期动乱社会的政治讽刺长诗《惩罚集》(Les Châtiments)。当他得知三位政治犯因反对拿破仑三世被处死后,悲愤交加,写下了这样一首纪念殉难者的诗:
1891年巴黎公社运动末期,由于时常在家里招待流亡的巴黎公社社员,5月27号晚上,雨果和他的两个孙子在位于布鲁塞尔Place des Barricades的家里遭到了反对者用石头发起的威胁性攻击。雨果将这一情形详细地纪录在了《布鲁塞尔一夜》(Une nuit à Bruxelles)这首诗里,将那个时代的暴力和残酷,都深深地刻在了人类文明的耻辱柱上。
另一个同样来自法国的天才诗人兰波,曾亲身参与过1871年的巴黎公社运动。作为史上最出名的同性恋诗人之一,他曾与同为著名诗人的恋人魏尔伦流连忘返于布鲁塞尔。也正是在这里,两人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吵,愤怒中魏尔伦用q打伤了兰波,导致被判入狱两年。兰波则独自一人回到法国,在悲痛中完成了他短暂一生中最耀眼的杰作《地狱一季》。这位天才少年后来彻底放弃了他曾经视为生命的诗歌,将生命的后半段贡献给了旅行、军队及走私。1891年,37岁的兰波因癌症去世。而那段曾经照亮他青春的恋情,都融化在了他的诗作《布鲁塞尔》(Bruxelles)里:
著名诗人奥登也曾于1938年居住于布鲁塞尔。或许他的这句诗比他的名字更为人所知:我们必须相亲相爱,否则不如死亡。在他的诗作《冬日布鲁塞尔》(Brussels in Winter)里,诗人带着我们在这个萧瑟的季节穿越这座阴冷的城市。当他路过被冻住的喷泉和无家可归者的时候,他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无情:
相比之下,美国最重要的女诗人之一艾米莉·狄金森与布鲁塞尔之间的联系显得更像是“神交”:这位深居简出的诗人事实上从未来过欧洲,更别说布鲁塞尔了。然而,在她早期的诗作中却有那么一首提到了这座城市。在19世纪初的欧洲甚至全球,布鲁塞尔地毯都曾经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地毯编织工艺曾经给这座城市带来过无比的荣耀。狄金森在诗作《Of Brussels - it was not》中,用美妙的词句,编织了一条由森林、太阳和地球组成的精美地毯,令你恨不得马上离开办公室走入森林。而这条地毯,其实并非真的是指布鲁塞尔地毯,更应该是大自然的杰作。
列举了那么多,然而,在所有对布鲁塞尔的诗意描述里,我最喜欢的却是香港词人黄伟文和已故歌手张国荣共同完成的歌曲《这么远那么近》: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创始成员国有6个,分别为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该联盟现拥有27个会员国(英国脱欧),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和西欧国家公开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1949年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条约经各国陆续批准后开始生效.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层、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是美国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1966年7月1日,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体化军事机构.2017年6月黑山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第29个成员国.
故答案为:
欧盟;北约.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爱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来慕尼黑念书的穷学生吃饭,这样等于是救济他们。其中有一对来自立陶宛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他们都是学医科的,喜欢阅读书籍、兴趣广泛。他们被邀请来爱因斯坦家里吃饭,并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麦克斯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麦克斯在爱因斯坦十二岁时,给了他一本施皮尔克的平面几何教科书。爱因斯坦晚年回忆这本神圣的小书时说:“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爱因斯坦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科普读物不但增进了爱因斯坦的知识,而且拨动了年轻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对问题的深思。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失败。他接受了联邦工业大学校长以及该校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念完中学课程,以取得中学学历。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对学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认为它使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思考其他问题。幸运的是,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教育,在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要比其他大学少得多。爱因斯坦充分的利用学校中的自由空气,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在学校中,他广泛的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他最着迷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他有自学本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早期工作
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被拒绝留校。他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在失业一年半以后,关心并了解他才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格罗斯曼设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瑞士专利局去作一个技术员。
爱因斯坦终身感谢格罗斯曼对他的帮助。在悼念格罗斯曼的信中,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当他大学毕业时,“突然被一切人抛弃,一筹莫展的面对人生。他帮助了我,通过他和他的父亲,我后来才到了哈勒(时任瑞士专利局局长)那里,进了专利局。这有点象救命之恩,没有他我大概不致于饿死,但精神会颓唐起来。”
1902年2月21日,爱因斯坦取得了瑞士国籍,并迁居伯尔尼,等待专利局的招聘。1902年6月23日,爱因斯坦正式受聘于专利局,任三级技术员,工作职责是审核申请专利权的各种技术发明创造。1903年,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
1900~1904年,爱因斯坦每年都写出一篇论文,发表于德国《物理学杂志》。头两篇是关于液体表面和电解的热力学,企图给化学以力学的基础,以后发现此路不通,转而研究热力学的力学基础。1901年提出统计力学的一些基本理论,1902~1904年间的三篇论文都属于这一领域。
1904年的论文认真探讨了统计力学所预测的涨落现象,发现能量涨落取决于玻尔兹曼常数。它不仅把这一结果用于力学体系和热现象,而且大胆地用于辐射现象,得出辐射能涨落的公式,从而导出维恩位移定律。涨落现象的研究,使他于1905年在辐射理论和分子运动论两方面同时做出重大突破。
1905年的奇迹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三月到九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将自己认为正确无误的论文送给了德国《物理年报》编辑部。他腼腆的对编辑说:“如果您能在你们的年报中找到篇幅为我刊出这篇论文,我将感到很愉快。”这篇“被不好意思”送出的论文名叫《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
这篇论文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情况,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光则表现为粒子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
在这文章的结尾,他用光量子概念轻而易举的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推导出光电子的最大能量同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10年后才由密立根给予实验证实。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才仅仅是开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光、热、电物理学的三个领域中齐头并进,一发不可收拾。1905年4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这是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的论文。爱因斯坦当时的目的是要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以解决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
三年后,法国物理学家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从而无可非议的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客观存在,这使最坚决反对原子论的德国化学家、唯能论的创始人奥斯特瓦尔德于1908年主动宣布:“原子假说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运体的电动力学》,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是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狭义相对论不但可以解释经典物理学所能解释的全部现象,还可以解释一些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并且预言了不少新的效应。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结论是质量守恒原理失去了独立性,他和能量守恒定律融合在一起,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他还有比较常讲到的钟慢尺缩、光速不变、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等等。而古典力学就成为了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时的一种极限情况。这样,力学和电磁学也就在运动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20世纪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即使他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爱因斯坦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爱因斯坦拨散了笼罩在“物理学晴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广义相对论的探索
狭义相对论建立后,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推广到非惯性系。他从伽利略发现的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这一古老实验事实找到了突破口,于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在这一年,他的大学老师、著名几何学家闵可夫斯基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四维空间表示形式,为相对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用的数学工具,可惜爱因斯坦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
等效原理的发现,爱因斯坦认为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思索,但以后的工作却十分艰苦,并且走了很大的弯路。1911年,他分析了刚性转动圆盘,意识到引力场中欧氏几何并不严格有效。同时还发现洛伦茨变化不是普适的,等效原理只对无限小区域有效……。这时的爱因斯坦已经有了广义相对论的思想,但他还缺乏建立它所必需的数学基础。
1912年,爱因斯坦回到苏黎世母校工作。在他的同班同学、母校任数学教授的格罗斯曼帮助下,他在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中找到了建立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工具。经过一年的奋力合作,他们于1913年发表了重要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提出了引力的度规场理论。这是首次把引力和度规结合起来,使黎曼几何获得实在的物理意义。
不过他们当时得到的引力场方程只对线性变换是协变的,还不具有广义相对论原理所要求的任意坐标变换下的协变性。这是由于爱因斯坦当时不熟悉张量运算,错误的认为,只要坚持守恒定律,就必须限制坐标系的选择,为了维护因果性,不得不放弃普遍协变的要求。
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
在1915年到1917年的3年中,是爱因斯坦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类似于1905年,他也在三个不同领域中分别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除了1915年最后建成了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的广义相对论以外,1916年在辐射量子方面提出引力波理论,1917年又开创了现代宇宙学。
1915年7月以后,爱因斯坦在走了两年多弯路后,又回到普遍协变的要求。1915年10月到11月,他集中精力探索新的引力场方程,于11月4日、11日、18日和25日一连向普鲁士科学院提交了四篇论文。
在第一篇论文中他得到了满足守恒定律的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但加了一个不必要的限制。第三篇论文中,根据新的引力场方程,推算出光线经过太阳表面所发生的偏转是17弧秒,同时还推算出水星近日点每100年的进动是43秒,完满解决了60多年来天文学的一大难题。
1915年11月25日的论文《引力的场方程》中,他放弃了对变换群的不必要限制,建立了真正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宣告广义相对论作为一种逻辑结构终于完成了。1916春天,爱因斯坦写了一篇总结性的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同年底,又写了一本普及性的小册子《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1916年6月,爱因斯坦在研究引力场方程的近似积分时,发现一个力学体系变化时必然发射出以光速传播的引力波,从而提出引力波理论。1979年,在爱因斯坦逝世24年后,间接证明了引力波存在。
1917年,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的结果来研究宇宙的时空结构,发表了开创性的论文《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所做的考察》。论文分析了“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这一传统观念,指出它同牛顿引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都是不协调的。他认为,可能的出路是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具有有限空间体积的自身闭合的连续区,以科学论据推论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无边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大胆的创举,使宇宙学摆脱了纯粹猜想的思辨,进入现代科学领域。
漫长艰难的探索
广义相对论建成后,爱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满足,要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他认为这是相对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统一场论。
1925年以后,爱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统一场论。开头几年他非常乐观,以为胜利在望;后来发现困难重重,他认为现有的数学工具不够用;1928年以后转入纯数学的探索。他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但都没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义的结果。
1925年~1955年这30年中,除了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引力波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以外,爱因斯坦几乎把他全部的科学创造精力都用于统一场论的探索。
1937年,在两个助手合作下,他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进一步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大发展,也是爱因斯坦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所取得的最后一个重大成果。
在同一场理论方面,他始终没有成功,他从不气馁,每次都满怀信心底从头开始。由于他远离了当时物理学研究的主流,独自去进攻当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难题,因此,同20年代的处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学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地走他自己所认定的道路,直到临终前一天,他还在病床上准备继续他的统一场理论的数学计算。
最伟大的科学家的风格
爱因斯坦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的授予证书。如果一般人就会把这些东西高高挂起。可是爱因斯坦把以上的东西,包括诺贝尔奖奖状一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个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英费尔德说他有时觉得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脸上和平日一样平静,没有显出特别高兴或兴奋。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过的是穷学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意。成名后,成为教授以及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他是有条件过很好的物质享受的,但是他仍保留像穷学生那样简朴无华的生活。
当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当局给了他相当的高薪——年薪一万六千美元,他却说:“这么多钱,是否可以给我少一点?给我三千美元就够了。”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是不注意的,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结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绑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裤子用手拉住,这种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头发却留得长长的,不加修饰。这对当年“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惊异的事,难怪他们要希望上帝叫他把头发剪掉。
爱因斯坦是很节俭的人,他在计算的纸上是两面都写,而且他把许多寄给他的信的信封裁开,当作计算的草稿纸,不让它们在进了纸篓之前失掉可以再利用的价值。爱因斯坦在外出时经常坐二、三等车,平时只吃一些简单的食物。
1909年7月,爱因斯坦应邀到日内瓦,参加隆重的日内瓦大学三百五十周年校庆和纪念建校人加尔文的庆祝活动,并接受日内瓦大学颁发给他的荣誉博士学位。在庆祝活动的游行中,学校里的显要人物和政府中的大人物,都身穿燕尾服、头戴高礼帽,或者身穿中世纪式的锈金长袍,头戴平顶丝帽,而爱因斯坦却穿着一套平时上街穿的衣服,戴着一顶草帽。对这次庆祝活动所举办的盛大宴会,爱因斯坦很不以为然,他对坐在旁边的人说,“如果加尔文还活着,他会堆起一大堆柴禾,因为搞这样的铺张浪费的盛宴而把我们全都烧死。”
爱因斯坦自己曾说过:“安逸和幸福,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目的。我称这些伦理基础为猪倌的理想……”。他甚至拒绝自己被安排在上流社会中,而居于与众不同的地位,对社会上对他的特殊照顾感到愤怒。
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他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地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他集中精神专心的钻研,他不希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社交谈话上。他也不想听那些奉承和赞扬的话。他认为:“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1929年3月,为了躲避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他在生日前几天,就秘密跑到柏林近郊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隐居起来。
作为物理学革命中的伟大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来没有自认为是一个超人。他认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因此他总是抱着感激和敬仰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
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他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思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爱因斯坦曾几次在信中对赞扬他的成就的朋友写道:“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兴趣、专一、顽强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
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一直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他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
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8月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9月,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
10月,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 *** 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所谓“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在“宣言”上签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就连能斯脱、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
1917年,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热情地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验,表示:“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象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
1918年11月,德国工人和士兵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发动起义,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下台第三天,爱因斯坦即给他的母亲连续写了两张明信片,欢呼“伟大的事变发生了……亲身经历了这个事变是多么荣幸!”
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爱因斯坦基本上是一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但是,侵略和掠夺战争不断发生的现实,打破了他那美好的梦想。特别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日益法西斯化,使爱因斯坦意识到新的野蛮战争不可避免,促使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明确表示:“当法律和人类尊严必需保卫时,我们一定要战斗。自从法西斯的危险到来后,现在我不再相信绝对的被动的和平主义是有效的了。只要法西斯主义统治欧洲,那就不会有和平。”
由于爱因斯坦的进步活动,又因为他是犹太人,因而被德国纳粹分子列为重要的迫害对象,幸而他1932年底离开德国到美国讲学,才未遭毒手。他在柏林的住屋被查抄和捣毁,他的财产被没收,他的著作被焚毁,纳粹还悬赏二万马克要杀害他。面对纳粹分子暗杀的危险,爱因斯坦没有丝毫的畏惧,而是更坚定地战斗。当他的挚友劳厄写信劝他对政治问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大声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着战争,和平必须用武装来保卫,呼吁美国人民起来同法西斯作斗争。
在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战斗的历程中,爱因斯坦一直关心着被压迫、被奴役的国家和民族。他反对法西斯灭绝犹太人的暴行,为争取犹太人的生存权利而大声疾呼。但他也反对狭隘的犹太民族主义,希望看到犹太人“同阿拉伯人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达成公平合理的协议,而不希望创立一个犹太国”。他反对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支持黑人的解放运动,并呼吁“美国黑人在这个方向上所作的坚定的努力,应当得到大家的赞扬和支援”。
在五十年代美国麦卡锡份子兴风作浪的时期,麦卡锡参议员说他是“美国的第一敌人”,而一些狂热人士还造谣说他是共产份子,并且说他的前助手英费尔德从他那里知道原子d的材料,准备供给苏联这些情报。事实上他除了担心纳粹能制造新式武器,在1939年8月2日向罗斯福总统建议这方面该进行研究写的一封信外,他以后完全不知道美国政府秘密从事原子d的制造,一些从事这一工作的爱因斯坦的朋友也对他保密,不让他知道有这回事。但当他知道德国没有制成原子d,而美国已造出原子d后,他的心情感到沉重和不安。他说,如果他知道德国不会制造原子d,他就不会为“打开这个潘多拉魔匣做任何事情。”
当爱因斯坦后来从无线电广播知道美国对广岛、长崎投下原子d,杀伤许多平民时他感到非常痛心。他后来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说:“我们将此种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学家们,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优先负起责任,必须限制原子能绝对不能使用来杀害全人类,而是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方面。”1955年,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名发表了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在1949年爱因斯坦写了一篇《为什么要社会主义?》的论文。在这里,他提出了现在看来还是正确的看法!“计划经济还不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本身可能伴随着对个人的完全奴役。社会主义的建成,需要解决这样一些极端困难的社会——政治问题,鉴于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怎样才有可能防止行政人员变成权力无限和傲慢自负呢?怎样能够使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同时对于行政权力能够确保有一种民主的平衡力量呢?”
巨星陨落
1955年4月18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美国普林斯顿。巨星陨落,举世同悲。
在爱因斯坦去世的前几天还录音对以色列广播,他说:“我们这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人类分成两个互相对敌的阵营:共产世界和所谓的自由世界。由于“自由”及“共产”这两个词的意义对我很难理解,我宁愿用“东方”和“西方”的权力冲突来说,然而,这地球是圆的,这样“东方”和“西方”的真正精确意义也不能清楚。”
爱因斯坦生前不要虚荣,死后更不要哀荣。他留下遗嘱,要求不发讣告,不举行葬礼。他把自己的脑供给医学研究,身体火葬焚化,骨灰秘密的撒在不让人知道的河里,不要有坟墓也不想立碑。在把他的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的时候,随行的只有他最亲近的12个人,而其他人对于火化的时间和地点都不知道。
爱因斯坦在去世之前, 把他在普林斯顿默谢雨街112号的房子留给跟他工作了几十年的秘书杜卡斯,并且强调:“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他不希望把默谢雨街变成一个朝圣地。他一生不崇拜偶像,也不希望以后的人把他当作偶像来崇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自己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他把一切献给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自由的征程,最后连自己的骨灰也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但是正如英费尔德第一次与他接触时所感受到的那样:“真正的伟大和真正的高尚总是并肩而行的”,爱因斯坦的伟大业绩和精神永远留给了人类。
逸事
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br>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