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导致第三极洪水风险剧增

气候变化导致第三极洪水风险剧增,第1张

来自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瑞士日内瓦大学(University of Geneva)、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第三极冰川湖的演变趋势,模拟评估了第三极地区当前和未来冰川湖爆发洪水的风险。研究结果表明,第三极地区是有记录的全球冰湖溃决洪水灾害频发的热点地区之一。过去几十年里,除喀喇昆仑和西昆仑部分区域外,第三极大部分地区冰川加速的消融退缩引发了该地区冰湖的形成和扩张。目前喜马拉雅东部地区是第三极冰湖溃决洪水发生的热点地区,其风险水平是其他区域的2倍以上。随着冰川的进一步消融退缩,预计未来第三极地区面临的冰湖溃决洪水风险将提高2倍,同时位于喜马拉雅西部的喀喇昆仑等地区将成为新的热点地区。这项刊登在《自然·气候变化》上的研究成果将为第三极地区冰湖溃决洪水防范提供数据,同时也为未来相关国家开展防灾减灾国际合作提供 科技 支撑。

基于对地球第三极洪水风险剧增的分析,来自印度理工大学(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员指出,喜马拉雅冰川流域迫切需要基于卫星的实时监测,构建地球第三极冰湖溃决洪水风险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为第三级地区洪灾影响研究提供实时数据,为相关国家开展防灾减灾、挽救地球第三极下游居民生命与财产提供决策支撑。该前瞻性研究刊登在《科学》上。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及作者: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气候变化动态监测快报 》2021年第10期, 董利苹 编译。

洪水是我国发生的最为频繁的自然灾害之一,可能会导致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而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其中,洪水是发生最频繁的自然灾害之一。今年入夏以来,我国黄河,长江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洪灾。黄河现2020年第2号洪水。对于洪涝应急措施,有以下几种。

首先,通过水情监测等方式可以进行洪水预报,这可以在洪水发生前做出判断,合理的部署防洪工作。 在对洪水和水情进行预测和判断后,从上至下迅速通知各部门要做好防洪准备。在省市指挥部的领导下,应在汛期每年对堤坝,蓄水区进行防洪检查,重点做好工作。检查并检查防洪和应急物资的准备情况。 洪水季节应做好防洪准备材料。

其次,根据汛期洪水情势的预测与发展,成立防洪小组具体实施防汛指挥。 他们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堤坝的安全和保护人民的安全,及时撤离民众。 安排人员在严酷的条件下工巡逻堤坝,及时报告和处理危险情况,组织居民和财产转移,减少损失并确保安全。对于一些弱势群体做到特殊关照。洪灾往往会给受灾人群造成较大的心理和精神影响。对于此,一定要注意人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最后,防洪工作必须要深入群众,平时必须得重视宣传教育,增强民众的忧患意识和自救能力。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面对洪灾,要提高群众的心理素质,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洪灾,消除恐惧心理。教群众防灾,抗灾知识,提高逃生技能,万一发生事故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洪水所引发的灾害损失。

   近日来,全国各地降雨量普遍增多,尤其南方某些地方,深受暴雨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受灾较为严重的是重庆地区,由于重庆地处山地、盆地,高低不平的地势导致有些路段的积水难以及时排出,带来一定安全隐患。针对这一问题,为了将人员、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相关部门主要采取以下几个应急措施:

   

     第一,根据市相关防汛政策的规定,确定防汛等级之后,及时通知全城各区政府、消防等部门启动响应。相关部门领导高度重视汛情,安排专业人员定点定时值班,组织专家开展防汛座谈会,形成具体应对方案、措施,并且将信息通知到基层。

     第二,由于此次降雨量仅次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特大洪水,监测部门发布最新通知要求妥善转移、安置受灾严重地区的群众,确保大家安全转移,尤其是老弱病残应多加关注、首先考虑。除此之外,第一时间调动警力运送各项物资,做好食物、矿泉水的供给工作,坚守住不能造成人员死亡的底线。

    第三,政府通过电视、广播新闻等形式,及时播报汛情,并科普自救知识,以确保出现危险的时候可以自保,不至于手足无措。与此同时,新闻部门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对于恶意散布虚假汛情的事件及时处理,安抚群众情绪,回应社会各界关注。

     总之,这次重庆洪水情况问题严峻,政府防汛部门提前准备应急预案,在面临险情的时候,第一时间公布汛情、接受社会监督。通过有效手段组织人力及时应援灾区,安抚受灾群众情绪,以确保能将受灾情况降低到最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1710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5
下一篇 2023-06-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