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什么物联网技术将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实现万物相联的理想,让世界成为一个实际意义上的“整体”,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方向和推动力量。因为互联网技术,社会各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科技也有了很多的应用空间,但是,渗透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物联网五大核心技术,你了解吗?
一、射频识别(RFID)技术
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的无线通讯技术。此技术拥有众多优点,无接触的自动识别、全天候、识别能力强、无接触磨损、并且能够对多个物品实现自动识别等。实现“世界想联”的理想可以依靠射频识别技术将全球范围内物品的跟踪与信息共享。
如今,RFID技术市场逐渐应用成熟,标签成本低廉,但是鉴于这项技术一般没有数据采集的功能,所以多用于甄别和属性的存储。在我国,这项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是身份z识别、电子收费和物流管理领域。
二、网络通信技术
网络通讯中包含很多技术,其中的4G通讯技术及5G通讯技术,还有非常普及的无线通讯技术及M2M技术。不同的技术应用在不同的领域,发挥出不同的作用。
在控制领域,空调4G远程控制器,就运用了4G通讯技术,远程完成对空调的控制过程,在智慧农业中的无线灌溉中,就运用了LORA无线通讯技术,完成自动化灌溉。在智能领域,通过M2M通信技术,实现人、机器和系统三者之间的智能化、交互式无缝连接,使机器与机器之间能够在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进行及时的通信和 *** 作。
三、GPS技术
GPS技术又称之为全球定位系统,它是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和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技术可以和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就可以实现全球定位,在我物流智能化,智能交通中占据重要作用。据悉,最早的的GPG卫星定位系统的服役年龄即将到达,我国的北斗卫星已经开始启用。同样作为定位系统,一个即将退役,一个刚刚开始,未来的发展可期。
四、计算机技术
在物联网中,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全面的普及和广泛的应用,在20世纪,计算机技术作为最先进的科学发明之一,物联网技术源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依托于物联网再次发展,从而使得万物互联互通,并为社会提供了诸多方便,得到了普通的认可。在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气象站监测站等设备中,传感器检测数据后上传至环境监控云平台就是运用了计算机技术。
五、传感器技术
在物联网中,计算机技术是它的大脑,通信技术是它的血管,GPS技术是它的细胞,射频识别技术是它的眼睛,传感器是它的神经系统。外界的一切信息,传感器都可以感觉到,并将感觉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
传感器技术在智能领域应用极广:
在测试领域:有86液晶显示温湿度变送器、工业级温湿度变送器、室内型温湿度变送器、防水壳温湿度变送器等。
在智慧农业领域:有光照二氧化碳温湿度传感器、有风速、风向传感器、有多功能百叶盒等。
在无线灌溉领域:有土壤PH值变送器、有土壤温湿度变送器、有土壤速测仪等。
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特别的广泛,几乎包揽了任何行业,在环境监测方面、在物流运输方面、在商业金融方面、在航空航天方面都遍布它的身影,或许在将来,会有更厉害的技术超越它,但现在,它依旧符合时代发展的战略需求。
更多相关知识,请访问常见问题栏目!
北斗系统的全面建成对生活的影响有:
1、促进产业升级,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北斗与互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后,产生的效益不可限量。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催生了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如结合物联网的北斗菜网应用,使蔬菜播种、采摘、运输、上架全供应链全程可追溯,保证老百姓能够吃上“新鲜菜、放心菜”。
2、定位服务升级
北斗系统联合交通运输部、地震局、气象局、测绘地理信息局,以及军队有关部门,通过整合国内现有的1400个GPS基准站资源,建成以北斗系统为主兼容其他系统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成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为中国境内用户提供分米级定位服务,部分地区定位服务最高可达厘米级。
3、农林渔业打造精准作业
基于北斗的农机作业监管平台实现农机远程管理与精准作业,服务农机设备超过5万台,精细农业产量提高5%,农机油耗节约10%。定位与短报文通信功能在森林防火等应用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可为渔业管理部门提供船位监控、紧急救援、信息发布、渔船出入港管理等服务。
4、提升水文监测的精准性
水文监测方面,成功应用于多山地域水文测报信息的实时传输,提高灾情预报的准确性,为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提供重要支持。
5、气象预报更加精确
气象测报方面,研制一系列气象测报型北斗终端设备,形成系统应用解决方案,提高了国内高空气象探空系统的观测精度、自动化水平和应急观测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详解北斗的前世今生 未来如何影响世界
iPhone 14将搭载国产北斗导航系统
iPhone 14将搭载国产北斗导航系统,即将上市的iPhone14系列也将搭载国产的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iPhone 14将搭载国产北斗导航系统。
iPhone 14将搭载国产北斗导航系统1美国有GPS,欧洲有伽利略,俄罗斯有格洛纳斯(GLONASS),而中国有北斗,这是国际上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十分广泛,在军事、资源环境、防灾减灾、测绘、电力电信、城市管理、工程建设、机械控制、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渔牧业、考古业、生活、物联网、位置服务中都有应用。撇开军事用途不讲,在民用上的应用已经融入大众生活,最常见的就是手机通信位置定位和行车线路导航。
北斗系统已在国内物流领域广泛应用
北斗导航系统于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时过2年多,“高大上”的北斗导航,已经不知不觉“飞入寻常百姓家”。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透露:“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里面,已经有70%以上的手机提供了北斗服务。”
在交通物流领域,绝大多数的物流货车及配送员,都已应用北斗车载终端和手环,实现了车、人、货信息的实时调度;在途行驶轨迹监控、电子围栏配送、车载温度记录等系列应用被不断开发。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国内超过650万辆营运车辆、3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6个中心城市约8万辆公交车、3200余座内河导航设施、2900余座海上导航设施已应用北斗系统。
iPhone14搭载国产北斗导航,这是唱的哪一出
想要使用国产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手机内必须内置北斗芯片。据悉,即将上市的iPhone14系列也将首次全面搭载国产的北斗导航系统。我们知道,在苹果历代iPhone手机当中,都不支持北斗导航系统功能。不用明言,iPhone手机不支持北斗系统的因素其中最为关键的不外乎中美两国技术竞争。
但终究形势比人强,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让iPhone不得不面对现实改变策略,iPhone在中国一直有一批忠实的粉丝,譬如自从iPhone13上市以来一直稳居国内手机销售前三就是明证,随着北斗系统日渐成熟、应用日渐广泛,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接受,如果iPhone仍然一意孤行,很有可能面临客户群体转向的风险。
iPhone 14将搭载国产北斗导航系统2据相关爆料,现在主流的手机品牌均以支持国产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其中包括小米、华为、苹果等。
据悉,想要使用国产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手机内必须采用北斗芯片。即将上市的iPhone14系列也将搭载国产的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为分米、厘米级别,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我们可以享受到更加精准的全天候导航服务。
日前,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所发布的《2022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提到 2021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 4690 亿元,同比增长超 16%。
在手机方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北斗导航系统科学家徐颖表示,不管是百度地图还是高德地图,它们都支持北斗导航,但能不能用到北斗导航,关健看人们的手机有没有北斗芯片,目前包括小米、华为、苹果等绝大部分手机都含有北斗芯片。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2021 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中支持北斗的已达 324 亿部,占国内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 945%。
据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继 GPS、GLONASS 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百度百科资料显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iPhone 14将搭载国产北斗导航系统3综合目前多方爆料,iPhone 14系列会在今年9月份如期发布,将推出四款机型,目前在设计方面已经基本定型,零部件供应商将在下个月开始出货。
据此前消息,iPhone 14系列的亮点有无刘海屏、A16芯片、4800万像素主摄等等,硬件上带来不少升级。
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些普通用户会关注到的“外在”升级,iPhone 14还将带来一项重磅的“内部”升级,有爆料称其将内置北斗芯片,支持我国自研的导航定位系统。
据悉,去年7月份,中国宣布建成全球性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三号全球范围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服务可用性优于99%。
北斗定位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些车辆、手机中的必备,相比于此前的GPS等定位系统的精度更高。
此次苹果的的加入也将令iPhone用户能实时享受到超高精准的导航服务,再也不用被以往iPhone经常定位跑飞的问题困扰。
网曝iPhone 14概念图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外供应链人士都暗示,iPhone 14系列因为各方面配置提升,且材料、供应商纷纷涨价,将再度对手机售价进行上调,届时可能将突破常规直板手机的价格天花板。
你会考虑入手iPhone 14系列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