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物联网、传感网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

如何理解物联网、传感网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第1张

理解物联网、传感网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

一、针对于用户来看互联网和物联网是有一定区别的,但一般区别不明显。最大的区别是物联网提供的内容和服务与互联网不同。比如我可以在微博上看新闻,在微信上和朋友聊天,在知乎上回答问题。这就是互联网给我提供的服务和内容。

对于物联网企业用户来说,我知道物联网有什么信息(家里的灯亮了,办公室的电脑关了),我能做什么(关灯打开办公室的电脑)。这就是物联网给我提供的内容和服务。二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到现在很少有人声称互联网是一种技术,只是偶尔听说某项技术属于互联网技术。就互联网而言,我们通常说Web开发技术、搜索引擎技术、网络游戏技术、移动开发技术、视频直播技术等等都属于互联网技术。

而物联网技术更高级,它主要是融合了电子、通信、计算机等技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了物联网。因此,物联网也被分为感知识别层、网络建设层、服务管理层和综合应用层四个层次。①感知识别层主要是指感知信息。

比如房间的温度和湿度,窗帘是否打开,空调是否开着等等。温湿度传感器,红外探测,摄像头,麦克风等等都可以算到这个级别。②在网络构建层,传感器读取信息后,可以通过网络将数据发送到后台,构建网络的技术属于网络层。

GPRS、WiFi、蓝牙等。③服务管理层,信息处理层,可以理解为云或后台服务器。网络层将数据传输到后台服务器,服务器根据需要存储、计算和分析数据。④综合应用层,有些文献把物联网分为三个层次。

但实际上应用层和服务层是融合在一起的。如果再仔细一点划分,可以分为应用层或者服务层。就以上两个角度来看互联网与物联网,二者就更容易辨别清楚了。互联网技术逐渐成熟,而物联网技术正处于一个青春迸发的时期。

未来的发展也将不可限量。

2006至2020年,物联网应用从闭环、碎片化走向开放、规模化,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等率先突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不断提升,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截至到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发展到15万亿元。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各类政策大力发展物联网行业,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物联网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和发展意见,从土地使用、基础设施配套、税收优惠、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工业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应用试点和示范,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达万亿元。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超预期增长,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广成效突出。在网络强国、新基建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加快推动IPv6、NB-IoT、5G等网络建设,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逐步开始规模化应用,5G、车联网等领域发展取得突破。

政策推动我国物联网高速发展

自2013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国家鼓励应用物联网技术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途径,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我国物联网行业呈高速增长状态 未来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自2013年以来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一直维持在15%以上,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随着物联网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经从2013年的489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5万亿元。

虽然我国物联网发展显著,但我国物联网行业仍处于成长期的早中期阶段。目前中国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5%,创新活力突出,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巨大。

物联网作为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

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的驱动下,2020年GSMA移动经济发展报告预测,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9%左右,202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目标16亿元,按照目前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态势,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有望超预期完成;预计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将超过27万亿元。

未来物联网行业将向着多元方向发展

标准化是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是希望在早期主导市场的行业领导者之间的一场斗争。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百家争鸣,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现。因此在未来可能通过不断竞争将会出现限数量的供应商主导市场,类似于现在使用的Windows、Mac和Linux *** 作系统。

合规化同样是当下物联网面临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数据隐私问题。目前数据隐私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各种用户数据泄露或被滥用的事件频发,特别是Facebook的丑闻引发了全球担忧。

因此在未来,我国各种立法和监管机构将提出更加严格的用户数据保护规定,,用户的敏感数据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多重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趋势来看,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强。连接技术不断突破,NB-Iot、eMTC、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全球商用化进程不断加速;物联网平台迅速增长,服务支撑能力迅速提升;

区块链、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题材不断注入物联网,为物联网带来新的创新活力。受技术和产业成熟度的综合驱动,物联网呈现“边缘的智能化、连接的泛在化、服务的平台化、数据的延伸化”等特点。

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很不错,具体如下:
1更安全的保护措施。在新技术出现之初,它的技术力量几乎都集中在创新上,导致监管水平低下,这就使业界的兴奋、激进和政策、监管的滞后常常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物联网设备和基础设施的价格下降,企业在物联网设备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这种创新和应用一旦普及,各种新技术的风险也突显出来。
2更普遍使用智能消费品设备。IoT所覆盖的行业人群广泛,从智慧交通、智能物流、医疗、农业、能源等行业应用,到私人智能家居、个人、智能汽车等应用,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提高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将是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巨大提升。

/静月荷

互联网早已走进人们的生活,并改变着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而对于什么是物联网,及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关系,可能就不是很清楚。
因此,就有必要了解一下:与其说物联网是一种技术,不如说它是一个时代,它通过对相关技术进行整合,形成了一个时代的概念,是一个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的时代。
而互联网是一个以“合作与开放”为本的网络,它的合作性与开放性,使得它的参与者及它的各种应用呈爆炸式增长,从而建立起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方式,在合作精神的主导下,大家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在一生中只需要做两件事情,一件是得到他想要的,另一件是享受他所得到的。

无论是感知也好,智慧也罢,只不过是做了人生中的第一件事情——得到他想要的。
而从目的的角度来说,物联网是要做人生的第二件事情——享受他所得到的。

具体来说,我们希望得到的是执行器给我们带来的结果,而过程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过程是技术人员的事情,我们作为用户甚至可以不必知道有这样一个过程。
人们的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虚拟的,主要是通过大脑在起作用;另一个部分是现实的,主要是改变原子的位置、结构与形态。通过对虚拟世界进行数字化的改造,人们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大发展,电脑和互联网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互联网让我们长上了“千里眼”、“顺风耳”。今天,我们又练成了“劈空掌”,使我们可以跨越空间“隔空打牛”,将我们的行为越过空间,直接作用到目标物体之上。

不仅如此,我们还变成了一只“蜈蚣精”,可以用上百只手同时执行不同的动作。
网络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规模经济。大量的用户及大量的应用是网络经济的效用得到发挥的前提。

对于作为互联网延伸的物联网来说,自然遵循网络经济的普遍原则。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就它目前的发展环境来说的确不具备这些基础条件。所以,认为物联网只是一种超前的概念,是可以理解的。
恐怕没什么人会选择那些要从温暖的被窝中爬起来,走到电视机旁,用手去按频道选择键来实现电视频道切换的老式电视机。

大家都会选择在被窝中按一下电视机的遥控器就能够实现频道切换的电视机吧?

物联网所带来的就是通过对信息实施微观掌控,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由此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对有的人来说,扫地、洗衣、做饭是一种生活上的负担,浪费时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家政服务应运而生,虽然这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却不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

由此除了会造成生活成本的增加,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不便。你睡懒觉的时候不会愿意被家政服务人员吵醒吧?当你想过二人世界来个烛光晚餐的时候,总不希望有第三只眼睛在一边盯着吧?

李开复先生说:“因为移动搜索知道你的地理位置,也知道将你过去的行为习惯存在手机上,当未来有一天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地将准确的结果推荐给你,例如,在广州的某一条街上搜索‘午餐’,搜索结果就会将附近的餐厅进行排列。如果你喜欢吃的是粤菜,那它就会长期地排在‘菜谱’的前面。”
显而易见,未来的世界我们不仅被互联网引领着,更被物联网精准的定位裹挟着。

文/杨剑勇

物联网发展已是全球趋势,预计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经济价值。各国都已制订了相应的国家发展战略,为全球经济注入增长动力。因传输层作为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支持海量设备的传输通信驱动着物联网产业发展,更是迎来全球布局,其中较为凸显的是NB-IoT技术,因其有广泛覆盖、支撑海量连接、更低的功耗等优势,以及随着NB-IoT生态的逐渐完善,将有利推动物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 ,因此各链条关键企业均在积极推动。


什么是NB-IoT?

NB-IoT全称是蜂窝的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万物互联网络的一个重要分支,也被叫做低功耗广域网(LPWA),面向低耗流物联网终端,适合广泛部署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生产和智能家居,2016年6月16日在韩国釜山召开的3GPP RAN全会第72次会议上NB-IoT标准确定,预示着物联网建设提速。

NB-IoT只消耗大约180kHz的频段,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以降低部署成本、实现平滑升级。NB-IoT支持待机时间短、对网络连接要求较高设备的高效连接。据说NB-IoT设备电池寿命可以提高至少10年,同时还能提供非常全面的室内蜂窝数据连接覆盖。

近日,Lux Research称,由于覆盖范围和可靠性的扩大,NB-IoT将主导LPWAN,预计到2022年,NB-IoT将会成为物联网时代下的赢家,为物联网中连接数以十亿台设备,到2022年,NB-IoT可能会捕获到全球90%以上的LPWAN连接。

NB-IoT商用也在提速,国内三大运营商在积极部署NB-IoT网络,中国电信在近日宣布全球首个覆盖最广的商用NB-IoT网络建成,将助推物联网产业发展,将在智能电网、智能水表、智慧安放和智慧农业等众多细分领域落地。

芯片是NB-IoT技术商用核心力量,作为芯片巨头的高通最早开始布局NB-IoT,并联合产业链优势资源来共同推动应用落地。在各运营商及原厂的积极热情部署背景下,势必带动整个生态体系发展,从基础设施、芯片、模块和设备等打造一个稳健、开放的 NB-IoT 生态系统,有助于推动 NB-IoT 技术创新和商用。

此外,与以往新的通信技术和芯片仅依靠运营商及原厂推动不同,本轮NB-IoT技术的发展适应物联网发展趋势,带入了物联网产业链非常重要的云服务环节,物联网云服务商机智云与中国电信及高通就NB-IoT的商业落地均展开深入合作,此外还将会在机智云自助开发平台部署NB-IoT的开发技术,让更多物联网开发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实现NB-IoT的开发和应用落地。

由于物联网这一词汇蕴含的内容及其广阔,被视为第四次科技革命,促进世界经济增长,至此各国纷纷推出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国家战略。发展物联网是全球趋势,在信息科技发展开始从移动互联网向物联网转变之际,在这一次信息革命中,能够快速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能充分利用物联网的企业也将会成为万物互联时代的赢家。作为引领新型信息化与传统领域走向深度融合的物联网,在未来几年之内,在全球范围内也将创造19万亿美元的整体价值。

推物联网普及提速

来自网优雇佣军文章介绍,目前可以确定,2017年全球至少将有327万NB-IoT基站,笔者再结合Lux Research给出NB-IoT报告显示,NB-IoT可能会占据全球90%以上的LPWAN连接。 由于全球运营商的积极部署NB-IoT网络,围绕NB-IoT的生态体系将逐渐完善,有助于推动 NB-IoT 技术创新和商用,势必加速物联网大规模普及。

在整个物联网产业链中,传输层是实现万物互联基础,未来几年内,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量将会达数百亿,支持海量设备的传输通信驱动着物联网产业发展,而贯穿物联网设备所需要各平台和解决方案互通为基础,才能使物联网得以实现。

尤其在这个大连接时代,涉及到太多跨品牌、跨平台、跨设备之间的无线通讯,而今年谈论最多的NB-IoT是典型的窄带通信技术将成为关键所在。全球已经有21个运营商承诺部署NB-IoT网络,预测到今年底,在全球将会部署25张NB-IoT商用网络,这是来自今年早些时候GSA发布的报告所做出的预测。

德国电信M2M部门的高级产品经理Jens Olejak说,对于NB-IoT来说,因为模块成本对其业务客户来关键所在,模块价格需要更接近行业的最终目标,每单位5美元,使部署B-IoT项目更可行。机智云总经理黄锡雄在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NB-IoT符合大连接的特点需求,很多WiFi、蓝牙做不到的场景都可以使用NB-IoT,但现在成本并不够低。距离运营商“5美元”的目标仍有距离。“

NB-IoT模块成本之间仍然是11至17美元之间,如果能控制到5美元左右,加上低功耗能维持10到15年的网络,那么NB-IoT的优势就显而易见,另外,中国电信计划投入1亿元用于NB-IoT模块补贴,希望将NB-IoT模块价格降低至5美元。价格的降低有助于推动NB-IoT商业进程。

由于NB-IoT网络的覆盖,将促使进入一个智慧的社会,包括智慧社区、智慧城管、智慧路灯、智慧停车、智慧物流等众多垂直应用,其中智慧生活成为智能家居最大发展方向,在机智云CEO黄灼看来,NB-IoT将加速物联网产业的服务升级,对拥有超过6000+企业注册用户,服务覆盖国内外知名厂商、市场份额第一的机智云来说,新的技术总是让人激动人心的。

机智云是目前国内首个与运营商和芯片原厂共同研发、推动NB-IoT技术的物联网第三方云平台,为NB-IoT解决方案提供成熟稳定的开发工具和云端支持,同时其云服务能力具备数据管理、计费、终端管理、连接服务和数据分析等功能,支持NB-IoT、LTE Cat-M1和EC-GSM-IoT等蜂窝物联网技术,并保证高度的数据主权和安全性,可以满足厂家和产品的业务需求。

在商业应用上,机智云将基于高通MDM9206 全球多模蜂窝物联网连接技术应用于国家电网智能充电桩管理服务平台,和实现非智能商用冰柜等冷链系统智能化管理的HIVE 冷链资产管理解决方案。据悉机智云还将与高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NB-IoT测试实验室,进行更进一步的技术研发,以及为商用客户提供NB-IoT产品测试服务。

高通的MDM9206 行业解决方案,旨在为日益增多的物联网终端和系统提供可靠、优化的蜂窝连接。MDM9206 是一款为 Cat-M1(eMTC)和 Cat-NB1(NB-IoT)定制的多模多频芯片,集成了 CPU 和定位技术,能够让物联网产品在全球一系列不同的运营商网络中运行,实现产品全球覆盖的最大化和规模化。

也正是凭借在硬件接入、数据挖掘和分析应用上的技术优势及多年的行业实战经验,机智云已发展为行业第一的综合物联网云服务平台,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位置,是物联网技术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数据流的集中、处理和疏散中心,凭借“大平台+小前端”的结构,支撑和推动物联网在细分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升行业效率。通过多年来对产业深耕和上下游资源整合,形成完整的物联网开发服务生态,有效撮合供应商和用户降低交易成本,通过第三方接口释放共享经济的巨大价值,参与应用分成,达成生态共赢。

大连接时代凸显物联网云平台价值

根据Gartner数据显示,2016年有64亿物联网设备,预计今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84亿,到2020年物联网设备数量将突破两百亿,但诸如Wi-Fi、蓝牙、ZigBee等短距离通信技术应用范围和规模有限,而NB-IoT的高覆盖能力,适合广泛部署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众多物联网垂直领域,众多企业积极参与NB-IoT生态建设,希望主导该领域。

物联网通常划分为感知、传输和应用三个层次,感知层以如传感器、RFID等为主,是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传输层以通信设备厂商和运营商等为主导,包括昔日帝国的诺基亚,也寄望于物联网重塑辉煌,但在长期关注物联网产业的杨剑勇看来,物联网的核心价值在应用层。在万物互联所收集的数据后,最终汇集到应用层数据处理等才是物联网产业的核心价值点。

在物联网时代,平台不仅可实现各设备的互联互通,其核心是数据的集散中心,所形成的数据加以利用,将会诞生出很多创新商业模式及应用,其中“云”作为各种设备联网后所产生的数据提供存储、管理、分析等,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基石。以物联网云服务平台的机智云为例,以万物互联为基础,也就是云、端、到设备云端整合,并分享至整个产业链,助力企业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物联网运营。

作为国内物联网云服务的践行者,不管是企业客户还是开发者,机智云其生态已形成规模化,作为一家懂硬件的软件公司,目前估值数亿美元,被《福布斯》全球IoT创新企业TOP100唯一入选前50的大陆公司,《快公司》中国创新50强。并连续两年获得工信部CSIP年度物联网解决方案奖,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家电协会艾普兰核芯奖,已成为物联网云服务第一品牌。

在机智云创始人兼CEO黄灼先生看来,物联网是一个有机互联的生态系统,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未来将更广泛应用于物联网,但数据分析、云端安全等技术,全球专业人才也不多。作为最有影响力的物联网开发平台,机智云就要把这些复杂的算法模块化、工具化,持续为开发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开发工具和模块服务,帮助他们低成本快速进入物联网行业。

写到最后

数据产生、收集、处理、决策和应用,将随着各式各样的物联网设备的普及以及传感器的大规模部署,所采集的大数据,其潜在的价值也将被逐渐挖掘,可以说,物联网是一个以“数据”为驱动的产业。即万物互联所产生的海量数据,经智能化的处理、分析,最终透过数据形成产品或服务,而正是物联网最核心的商业价值所在,也将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遇。

本文作者杨剑勇,长期关注物联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产业。

中新广州知识城,作为中新共建“一带一路”的新亮点、新加坡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平台,如何全面深化在 科技 创新、金融服务、城市发展等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作为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知识产权综改试验区”,如何打造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元素最集中的高地?在国务院批复《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后,知识城在“十四五”规划中将如何承担好使命担当?面向2035年的 历史 新征程工作如何开好局、起好步?这些问题,在首场《规划》政策解读会上有了答案。

继半个月前商务部举行中新广州知识城专题新闻发布会后,11月28日,在首场《规划》政策解读会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十二届全国人大 财经 委副主任委员彭森,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等六位专家现场发言,对《规划》进行深入解读,剖析知识城在“十四五”规划中的使命担当,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新机遇、新挑战,为知识城出良策、献良谋。会议由广州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冼银崧主持,来自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院所研究人员共37人出席会议。

用市场化改革思路破解矛盾,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十二届全国人大 财经 委副主任委员彭森指出,《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上体现了五中全会的精神,符合广州实际情况,是一个很好的规划。

彭森建议,知识创造新高地重点是培育知识生产、传播、运用、服务和知识保护于一体的现代知识经济体系,包括引进一些国际知名的教育机构,创建创新型大学。在国际人才自由港方面,重点是吸引和用好国际创新人才的激励和人才流动的机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环境。湾区创新策源地方面,要重点形成基础科学、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发挥中新合作的独特优势,对接新加坡、港澳营商环境,创建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增强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好的定位要有好的制度、好的机制保证。彭森指出,知识城要深化市场化改革,用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来破解发展当中的矛盾和问题,激发市场的创造力和高质量增长的活力和动力,实现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金融资源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配置,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真正发挥粤港澳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的作用,在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创造出更新的经验。

建立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打造知识创造新高地

在《规划》中,打造全球知识产权高地被作为战略基点,提出要打造“立足广东、辐射华南、示范全国”的知识产权引领型创新驱动发展之城。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表示,要适应知识城打造知识创造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科技 创新利益激励机制、产业应用便利化服务体系;适应建设国际人才自由港的规划取向,建设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使用、国际人才聚集利用新体制;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建立对港澳资本、技术、人才、数字、服务等市场要素单边率先开放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知识密集型产业如何建立高端化、国际化、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的体制机制?孔泾源用三个“适应”给出答案,即适应数字智能产业发展需要,创立先进制造业和增量制造产业体系;适应消费互联网向产业物联网转变及其业态特性,创新数字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抢占第四次工业革命的 历史 先机;适应传统企业模式向产业链分工转变趋势,锻造高新技术产业横向、纵向分工和区域适度整合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链、产业链集群。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承担新的 历史 使命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应对当前,增添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谋划长远,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的战略部署。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知识城应发挥其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 历史 征程中,承担新的 历史 使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超常规发展中的高新 科技 、知识经济驱动的重要创新引擎,创建国际一流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培育多批次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发展新机制,打造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发展理念集大成者,知识城是一座值得期待的新城

《规划》围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这个战略定位,科学统筹不同区域的主导功能和发展重点,提出“一核两心多园”的城市空间布局。那么如何实现职能、交通、布局三大空间协调,促进高效利用,区域职能协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蔡立力指出,作为湾区创新策源地和广州核心创新平台之一,知识城要深入参与广深港澳 科技 创新走廊建设,发挥在技术创新、高端制造、 科技 服务等全产业链的知识引领作用,以重要知识创新、基础研究为发力点,在大湾区内形成基础科学、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于一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 科技 创新中心建设,将知识城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创新极。

《规划》特别重视城市设计,建立了特色风貌分区,蔡立力指出,知识城在空间布局上,构建“三山屏障、一廊骨架、蓝绿脉络、绿园点缀”的生态绿地结构;知识城中部打造知识创造与 科技 创新核,沿开放大道构建知识辐射传播轴,打造“一核一轴四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布局生产、居住、学校、医疗等项目,构建环境友好型产城融合格局。

肩负创新驱动发展使命,勇当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助推器

国家发改委 社会 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兴华提出,知识城应该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使命,形成全球的创新新高地,成为世界重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助推器。

发展路径上要力争国家重大 科技 资源布局,让项目落脚到大湾区和 科技 城,横向要注重和北京上海合作,形成 科技 创新的共同体,实现合作共享。让制度保驾护航,加强 科技 、制度和规则的衔接, 探索 适应香港的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方面柔性复制香港的标准和做法,并且和国际最高水准接轨,构建 科技 创新产业发展的先行区。

通讯员 肖昆华、陈土华、饶凤珍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林传凌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很不错,具体如下:
1更安全的保护措施。在新技术出现之初,它的技术力量几乎都集中在创新上,导致监管水平低下,这就使业界的兴奋、激进和政策、监管的滞后常常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物联网设备和基础设施的价格下降,企业在物联网设备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这种创新和应用一旦普及,各种新技术的风险也突显出来。
2更普遍使用智能消费品设备。IoT所覆盖的行业人群广泛,从智慧交通、智能物流、医疗、农业、能源等行业应用,到私人智能家居、个人、智能汽车等应用,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提高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将是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巨大提升。

1、物联网是物的联网,互联网是人的联网
从字面上看,“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区别就很明显:物联网是物与物之间的联网(物物相连);互联网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网(人人相连)。
我们平时上网,聊微信,发邮件,视频聊天等等,都是人与人之间在交流,这就是互联网。
家里的抽水马桶水位到了,它就停止,不再抽水了;空调温度到了,它就不再制热或制冷了;洗衣机洗涤时间到了,她就自然停止了;闹钟到了定时,它就开始响……这些都是最直白的物联网。
2、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基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
互联网已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纽带;那么人和物、物和物之间是不是也能有这样一种对话工具并且反映真实的物理世界呢?于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物联网应运而生。它的提出和使用让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有效通信变为可能。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结合,将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有益效果,最终实现整个生态系统高度的智能特性和智慧地球的美好愿景。
所以,物联网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1834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 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