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4月2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清华大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共同协办。京能新能源战略发展总裁孙茂建作为VIP嘉宾,全程出席了本届论坛。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下简称:百人会论坛)始于2015年,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八届。本届百人会论坛以“推进中国汽车产业现代化”为主题,共设有2场全体会议、4场闭门会议和9场开放专题论坛。
本届百人会论坛定向邀请了包括: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
住建部部长倪虹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
国资监管委副主任赵世堂
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世刚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
国际能源署(IEA)副署长Mary Warlick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Beate Trankmann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
蔚来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斌
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
日产总经理Matsuyama Masashi
华为常务董事兼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
百度副总裁Chu Robert Ruison G
等在内的国内外政府有关部门,国际组织,汽车、能源、交通、城市、通讯等领域的约200名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高层出席并发言,议题围绕着: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形势、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动力电池等核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趋势、新一代汽车消费变革趋势、汽车与能源协同发展策略、新型交通能源保障体系等热门话题。
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一年一度的最高水准的行业盛会,百人会论坛凭借准确的主题设定、高规格的嘉宾阵容、高质量的研讨氛围,其行业影响力不断扩大,已跨越新能源汽车领域,成为了汽车、能源、通讯、交通等跨界产业共同关注的最高级别行业盛会。
汽车产业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户”,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走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作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必不可缺少的配套设施,充电桩行业的健康发展是“绿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动汽车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京能新能源作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建设、运营、运维为一体的一站式充换电设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掌握着智能控制、物联网、算力、大功率定制等核心研发能力。
京能新能源密切关注着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路径、汽车与能源协同发展策略、新型交通能源保障体系等相关议题,也始终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创新研发与制造。2022年,京能新能源推出了自主研发生产的480/960kW的分体式直流液冷超充终端,输出电压200-1000V,在理想情况下,能实现10分钟补电100度。
为了响应“推进中国汽车产业现代化”的号召,京能新能源将从以下方面发力:第一,加大大功率充换电产品的研发,有效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效率,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增长;第二,加速布局车网协同发展,积极与新能源汽车品牌、负荷聚合商、电网等多方寻求合作;第三,加速布局电、光、储、检一体化模式,开展综合供给服务,布局充换电、智能交通等综合服务试点示范。
未来,京能新能源将加速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布局与建设,携手全产业链上下游一同拥抱绿色能源,更好地支撑汽车产业现代化的变革。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京能新能源,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新买的车,总会闻到一股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这主要是来源于仪表盘、车门、座椅等一系列塑料件和皮革的包覆件,此外,车内很多的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添加剂和粘合剂。也会持续释放有气味的有害物质,导致新车产生异味。现在市面上的清除异味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勤通风
新车去甲醛的经济便捷方法就是勤开窗通风,就算开车关窗时,开空调也要尽可能的使用外循环模式,保持车内与车外的空气流通,这样有助于车内甲醛及异味的消除,减少甲醛对车内人员的危害。
二、提高车内温度
甲醛的释放速度是和温度成正比的,在车闲置的时候可以将车放置在太阳下暴晒,温度的升高可加快甲醛的挥发速度,开窗通风可将甲醛清除到车外,如此反复几次,车内的甲醛会大幅度降低。
三、活性炭
活性炭是生活中最常用的除甲醛方式,且成本较低,但是活性炭短时间内就吸附饱和,饱和后若没有及时更换新的碳包,活性炭会再次向空气中释放有害物质,并且使用活性炭最重要的是量要非常多,因此,完全依靠活性炭吸附甲醛微乎其微。做不到正确使用,反而有害▪
五、光触媒
光触媒跟一般的空气清新剂一样,呈液态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钛,在吸收太阳光或照明光源中的紫外线后发生反应,把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甲醛、苯、甲苯分解成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但是光触媒本身就是一种化学品,需谨慎使用。
六、定期清洗
不管是比较干燥的北方,还是水分比较多的南方,汽车一定要有规律的适当的清洗,去洗车店或者自己有时间清洗一下也是可以的,除了表面灰尘的清洗,对于去除异味也是有帮助的,特别注意车内一些卫士死角的清理。特别是有时候不小心把一些东西洒在了车内,一定要及时清理掉。
1、开车窗通风。最简单的方法是多开窗通风,尤其是新车,一定要经常打开车窗让空气流通。每天早上上车前,或者停放时间很长时,不妨先把车门打开,彻底地通风换气后再上车。
2、活性炭。活性炭是一种常用的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各种气态、胶态与颗粒态污染物质,从而达到消毒除臭的目的。使用活性炭要注意的是:活性炭只能够吸附甲醛,并不能除掉甲醛,它的吸附量一旦饱和之后,就无法再继续起作用了。所以,须及时更换活性炭 。
3、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器可以过滤掉空气中细小微粒,释放负离子净化空气,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在各种物联网的时代,空气净化器也早已实现与手机相连,进行预约净化等人性化设置。
4、光触媒消毒。光触媒消毒一次可以维持1-2年的效果,最高可以达到5年。这是一种能比较彻底消除车内空气污染的方法,但光触媒消毒的而收费较高,每次每辆车约需300-500元。
5、臭氧消毒。臭氧消毒也是一种常用的杀菌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迅速杀灭使人和动物致病的各种细菌病毒微生物,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扩展资料:
车内异味的来源:
1、内饰材料和零部件的味。人们常能感受到车里有一股“新车气息或者新车味道”,这就是从车内材料中会发出来的,这些气味容易引发急性或慢性的病症。如果每天在车里呆上一个半钟头,这些有毒的部分就会成为潜在的空气污染源,危害健康。
2、空调滤芯。长时间行车,许许多多的杂物混着细菌全部被吸附在滤芯上,时间一长,空调滤芯就会越来越脏,不仅会使空调的出风量减小,产生难闻的气味,而且也不利于车内乘员的身体健康。同时还有空调的进风管道和蒸发箱还会存留空调制冷时产生的水分,长时间不清理就会霉变,产生难闻的气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用车指南:汽车内除去异味的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车内异味 除了通风就没有别的方法了吗?
车联网,英文叫做 IoV(Internet of Vehicles),它属于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的一种。
Vehicle,就是车辆、交通工具的意思。简单来说,车联网,就是把车和其他各种设备和物件连接在一起的网络。比如车与车,车与行人、车与路、车与基础设施(信号灯等)、车与网络、车与云。
这里牵出了好几个大家经常看到的车联网概念:
V2V:车与车,Vehicle to Vehicle
V2P:车与行人,Vehicle to Pedestrian
V2R:车与路,Vehicle to Road
V2I:车与基础设施,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
V2N:车与网络,Vehicle to Network
V2C:车与云,Vehicle to Cloud
不管是V2什么,都可以统称为V2X(X代表everything,任何事物)。实际上,真正的车联网,就是V2X(车连万物)。
车联网一个最典型的应用就是自动驾驶,或者说无人驾驶。通过车内网络来解放驾驶员的双手,通过数据支持来方便行车。
汽车,和各种交通基础设施(例如信号灯),全部接入网络,由强悍的云计算系统,分析整个城市的交通流量、拥堵状况,对所有道路车辆进行路径规划,辅以交通调度,就可以最大效率地提升城市的运力。同时,还会大幅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阿里和腾讯都提出了“城市大脑”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说白了就是用计算机的大数据支持来代替人类的脑力。
此外,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车主的驾驶习惯进行分析,对企业的物流需求进行分析,对城市车流的流向规律进行分析,可以挖掘的商业价值就更大了。
简而言之,我们不是为了联网而联网,联网是为了数据。有了车联网,就有了数据。有了数据,辅以强大的计算能力,就有了一切。
1、在车内放入活性炭:
活性炭是一种常用的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各种气态、胶态与颗粒态污染物质,从而达到消毒除臭的目的。
使用活性炭要注意的是:活性炭只能够吸附甲醛,并不能除掉甲醛,它的吸附量一旦饱和之后,就无法再继续起作用了。所以,把活性炭放在车里并非一劳永逸,必须及时更换 。
2、在车内放置空气净化器:
空气净化器可以过滤掉空气中细小微粒,释放负离子净化空气,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在各种物联网的时代,空气净化器也早已实现与手机相连,进行预约净化等人性化设置。
3、使用光触媒消毒:
光触媒消毒一次可以维持1-2年的效果,最高可以达到5年。这是一种能比较彻底消除车内空气污染的方法。
4、使用臭氧消毒:
臭氧消毒也是一种常用的杀菌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迅速杀灭使人和动物致病的各种细菌病毒微生物,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5、勤换洗车辆内饰:
对空气质量敏感的人群可定期清洗车辆内部,座椅套等可拆卸的内饰酌情勤洗,空调通风口可定期将栅格拆下后用毛刷清洗,不可拆卸的内饰定期到专业公司清洗。
扩展资料
车内异味存在的原因:
车内异味的主要来源是内饰材料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包括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甲醛、乙醛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会对人体造成损伤:甲醛是致癌物质,同时具有刺激性;苯是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对人的血液系统有害;甲苯是神经毒性物质,会令人头晕、恶心、意识模糊;乙醛、丙烯醛是刺激性物质,有些人上车闻到恶臭、流泪等都是因其所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车内异味除了通风就没有别的方法了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车里“有味儿”该咋治
车联网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汽车的运营方式,通过车联网所提供的车辆安全预警、车辆运行监控、导航、出行向导、节能驾驶、应急调度、远程诊断、肇事车辆追踪等一系列网上服务,还可全方位提升车辆对人类的服务水平。
如果说在转型升级的今天什么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最大那么首当其冲的可能就要数互联网技术了。在互联网持续掀起一波又一波技术浪潮的同时,移动互联的普及所带来的冲击也进一步加速了人们生活乃至社会与经济生态的变化。当移动互联与物和车相结合时,即形成了高速移动的物联网,也就形成了车联网赖以生成的基础。
车联网——未来汽车技术方向
按照比较正宗的定义,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与车、车与互联网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控制、车辆智能化控制和智能动态信息服务的一体化网络,它是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领域的延伸。
车联网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汽车的运营方式,通过车联网所提供的车辆安全预警、车辆运行监控、导航、出行向导、节能驾驶、应急调度、远程诊断、肇事车辆追踪等一系列网上服务,还可全方位提升车辆对人类的服务水平。
对于10~20年以后的汽车技术发展,虽然有许多具体细节是现在无法说清楚的,但汽车工业围绕能源消耗、空气污染、人身安全、交通拥堵所要解决问题的大方向不会有什么变化,智能汽车与车联网在以上几个方面对汽车产业发展都有帮助。
自动驾驶技术将解决多项交通难题
根据中国交通与社会年鉴的统计,国内交通事故中有948%是基于驾驶者的问题;而在人们购车所考虑的因素中,油耗已成为第一大选项,占443%。根据一汽集团的研究,智能汽车对于解决交通事故与节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只就解决交通拥堵与停车问题而言,智能汽车就至少可以提升8%~13%的容量,并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对于自动驾驶的发展进度,BrendanGibson博士认为,在当前已对具有纵向与横向 *** 控功能的自适应巡航控制/车道保持技术产品批量生产的背景下,于2016年完成了具有部分自动功能的集成式巡航辅助驾驶,2020年将完成车道变更在纵向和侧向上的高度自动化的高速公路引导驾驶,2025年将完成在城市交通中无需驾驶者监管的自动引导驾驶。
德赛西威与百度共同研发自动驾驶量产产品
汽车安全与节能减排可在车联网下更好实现
对于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安全技术与汽车节能减排技术,许多人所知道的技术与知识并不系统。车联网所实现的安全功能,是依据通过车联网对诸如前方事故警告、道路危险预警、协同式交叉路口通行、队列协同控制、行人及非机动车预警等技术的综合掌握来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而车联网的节能减排功能,则是通过雷达、机器视觉等,提前预知交通控制信号、前向交通流、限速标识、道路坡度等,从而可提前通过车辆控制器实施经济型驾驶策略,最终达到车辆的节能与环保行驶。
在本车自由巡航而邻车突然切入的现实场景中,可利用多车协同换道系统,通过邻车道前车与后车的主动调速,给出换道空间,在保证换道安全的同时提高交通效率。同样,在弯道行驶状态尤其是山区公路常见的弯道行车时,利用弯道安全限速系统,通过与弯道半径、坡度、路面等级等静态信息与气象条件、维修、事故等动态信息的结合,实时获取前方弯道相关信息,再通过车辆结构参数的综合考虑,得到安全通过弯道的车速,并根据车辆实际状态进行预警与控制,可以确保弯道行车的安全。
谈到基于车联网的汽车节能减排技术实例,比如在连续交叉路口通行系统中,通过相位信息、正时信息、位置信息等,获取交通信号灯信息、短距通信传递信息,车载控制单元计算出优化的车速,控制电子油门和制动系统,从而可实现在控制车速、保证安全前提下的高效通行并降低油耗。这样,整个系统可在不牺牲车辆通行效率的前提下,提高车辆的舒适性和燃油经济性。
为了达到交通“零事故”以及解决交通拥堵的难题,智能汽车及车联网技术还需要有更好的电子电器架构的支持。随着车载总线技术发展和车辆控制单元对于通信的高实时性、准确性和高带宽需求,以及来自于功能安全的要求,未来的车型电子电器架构在充分发掘当前现有架构潜力的基础上,将引进使用带宽更高、实时性更好的CAN-FD、Flexray总线、车载以太网等新型的总线技术,以实现更好的互通互联。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22号),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经国务院批准,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以市场主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产学研用结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充电设施生产建设运营企业要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建设,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障产品安全和性能,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政府引导,市场竞争拉动。地方政府要相应制定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规划,促进形成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和规范市场准入标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能源汽车生产和充电运营服务。
双管齐下,公共服务带动。把公共服务领域用车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突破口,扩大公共机构采购新能源汽车的规模,通过示范使用增强社会信心,降低购买使用成本,引导个人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因地制宜,明确责任主体。地方政府承担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主体责任,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要求和时间进度,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加快充电设施建设
(三)制定充电设施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完善充电设施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实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发展规划,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充电设施建设领域,积极利用城市中现有的场地和设施,推进充电设施项目建设,完善充电设施布局。电网企业要做好相关电力基础网络建设和充电设施报装增容服务等工作。
(四)完善城市规划和相应标准。将充电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纳入城市规划,完善相关工程建设标准,明确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城市公共停车场预留充电设施建设条件的要求和比例。加快形成以使用者居住地、驻地停车位(基本车位)配建充电设施为主体,以城市公共停车位、路内临时停车位配建充电设施为辅助,以城市充电站、换电站为补充的,数量适度超前、布局合理的充电设施服务体系。研究在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建充电设施,积极构建高速公路城际快充网络。
(五)完善充电设施用地政策。鼓励在现有停车场(位)等现有建设用地上设立他项权利建设充电设施。通过设立他项权利建设充电设施的,可保持现有建设用地已设立的土地使用权及用途不变。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建设用地新建充电站的,可采用协议方式办理相关用地手续。政府供应独立新建的充电站用地,其用途按城市规划确定的用途管理,应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或租赁方式供应土地,可将建设要求列入供地条件,底价确定可考虑政府支持的要求。供应其他建设用地需配建充电设施的,可将配建要求纳入土地供应条件,依法妥善处理充电设施使用土地的产权关系。严格充电站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标准管理。严格充电站用地改变用途管理,确需改变用途的,应依法办理规划和用地手续。
(六)完善用电价格政策。充电设施经营企业可向电动汽车用户收取电费和充电服务费。2020年前,对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对向电网经营企业直接报装接电的经营性集中式充电设施用电,执行大工业用电价格;对居民家庭住宅、居民住宅小区等非经营性分散充电桩按其所在场所执行分类目录电价;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共停车场中设置的充电设施用电执行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类用电价格。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用电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配套电网改造成本纳入电网企业输配电价。
(七)推进充电设施关键技术攻关。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加强对新型充电设施及装备技术、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对关键技术的检测认证方法、充电设施消防安全规范以及充电网络监控和运营安全等方面给予科技支撑。支持企业探索发展适应行业特征的充电模式,实现更安全、更方便的充电。
(八)鼓励公共单位加快内部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具备条件的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及企事业等单位新建或改造停车场,应当结合新能源汽车配备更新计划,充分考虑职工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需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规划设置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配建充电桩。
(九)落实充电设施建设责任。地方政府要把充电设施及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充电设施专项建设规划,在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建设运营给予必要补贴。电网企业要配合政府做好充电设施建设规划。
三、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
(十)加快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整车租赁、电池租赁和回收等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要积极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加快品牌培育。地方政府可通过给予特许经营权等方式保护投资主体初期利益,商业场所可将充电费、服务费与停车收费相结合给予优惠,个人拥有的充电设施也可对外提供充电服务,地方政府负责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研究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探索利用基金、押金、强制回收等方式促进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建立健全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体系。
(十一)积极鼓励投融资创新。在公共服务领域探索公交车、出租车、公务用车的新能源汽车融资租赁运营模式,在个人使用领域探索分时租赁、车辆共享、整车租赁以及按揭购买新能源汽车等模式,及时总结推广科学有效的做法。
(十二)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商业运营模式创新中的应用水平,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运营服务,加快智能电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带来更多便利和实惠。
四、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应用
(十三)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在公交车、出租车等城市客运以及环卫、物流、机场通勤、公安巡逻等领域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制定机动车更新计划,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运营比重。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新增或更新车辆中的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30%。
(十四)推进党政机关和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使用新能源汽车。2014—2016年,中央国家机关以及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的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车辆总量的比例不低于30%,以后逐年扩大应用规模。企事业单位应积极采取租赁和完善充电设施等措施,鼓励本单位职工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发挥对社会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十五)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政策。对消费者购买符合要求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给予补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规模较大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城市或企业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用于充电设施建设等方面。有关方面要抓紧研究确定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财政支持政策,争取于2014年底前向社会公布,及早稳定企业和市场预期。
(十六)改革完善城市公交车成品油价格补贴政策。城市公交车行业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优先领域,通过逐步减少对城市公交车燃油补贴和增加对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贴,将补贴额度与新能源公交车推广目标完成情况相挂钩,形成鼓励新能源公交车应用、限制燃油公交车增长的机制,加快新能源公交车替代燃油公交车步伐,促进城市公交行业健康发展。
(十七)给予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对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研究完善节约能源和新能源汽车车船税优惠政策,并做好车船税减免工作。继续落实好汽车消费税政策,发挥税收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作用。
(十八)多渠道筹集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资金。建立长期稳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资金来源,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检验测试和推广应用。
(十九)完善新能源汽车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基于商业可持续原则,建立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创新金融产品,满足新能源汽车生产、经营、消费等各环节的融资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增加其支持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资金来源。
(二十)制定新能源汽车企业准入政策。研究出台公开透明、 *** 作性强的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准入条件,支持社会资本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科研生产。
(二十一)建立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制度。制定实施基于汽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的积分交易和奖惩办法,在考核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时对新能源汽车给予优惠,鼓励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使用。
(二十二)实行差异化的新能源汽车交通管理政策。有关地区为缓解交通拥堵采取机动车限购、限行措施时,应当对新能源汽车给予优惠和便利。实行新能源汽车独立分类注册登记,便于新能源汽车的税收和保险分类管理。在机动车行驶证上标注新能源汽车类型,便于执法管理中有效识别区分。改进道路交通技术监控系统,通过号牌自动识别系统对新能源汽车的通行给予便利。
六、坚决破除地方保护
(二十三)统一标准和目录。各地区要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得自行制定、出台地方性的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标准。各地区要执行国家统一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不得采取制定地方推广目录、对新能源汽车进行重复检测检验、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在本地设厂、要求整车企业采购本地生产的电池、电机等零部件等违规措施,阻碍外地生产的新能源汽车进入本地市场,以及限制或变相限制消费者购买外地及某一类新能源汽车。
(二十四)规范市场秩序。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监管,推进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坚决清理取消各地区不利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违规政策措施。
七、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监管
(二十五)加大科技攻关支持力度。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对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燃料电池、驱动系统、整车控制和信息系统、充电加注、试验检测等共性关键技术以及整车集成技术集中力量攻关,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二十六)组织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加快研究和开发适应市场需求、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品,加大研发和检测能力投入,通过联合开发,加快突破重大关键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降低能源消耗,加快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二十七)完善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的责任主体是生产企业,生产企业要建立质量安全责任制,确保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支持建立行业性新能源汽车技术支撑平台,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服务和测试检验水平。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抽检制度,通过市场抽样和性能检测,加强对产品的质量监管和一致性监管。研究建立车用动力电池准入管理制度。
八、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八)加强地方政府的组织推动作用。各有关地方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各职能部门参加的新能源汽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细化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形成多方合力。要加强指标考核,建立以实际运营车辆和便利使用环境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明确工作要求和时间进度,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十九)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要及时协调解决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中的重大问题,部门间要加强协同配合,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对各地区的督促考核,定期在媒体公开各地区任务完成情况。财政奖励资金要与推广目标完成情况、基础设施网络配套及社会使用环境建设等挂钩,建立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退出机制。要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在全国组织推广交流活动,促进各地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三十)加强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能源汽车对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大作用,组织业内专家解读新能源汽车的综合成本优势。要通过媒体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对损害消费者权益、弄虚作假等行为给予曝光,形成有利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氛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