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联网快速发展,大数据服务日趋完善的今天,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重要入口,势必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迎来爆发式的需求增长,无线传感器、智能传感器、无线自组网等技术也将得到重大突破。
传感器从19世纪60年代诞生至今大约有150余年的时间,如今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传感器技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麦肯锡报告指出,到2025年,物联网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在27万亿到62万亿美元之间,传感器作为物联网传感层数据采集的重要入口,势必也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传感器,是由一种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的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并能将检测和感受到的信息按照一定规律转换为电信号(电压、电流、频率或者是相位等)的形式输出,最终为物联网应用的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提供数据来源。
物联网浪潮即将来袭 传感器技术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1、无线传感器(UGS)
不管是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农业、工业物联网,还是野外灾害预防等领域,人类想要做到对于物理世界的全面感知首先得确保感知层获得的数据要全面和准确,这也就是说物联网系统需要根据应用的领域和具体的需求去布置大量的传感器,甚至有需要时会采取飞机播撒的方式来进行大范围布置,这样的话,传感器与物联网系统就不可能采用物理连接的方式,而必须采用无线信道来传输数据和通信。
2、智能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是用嵌入式技术将传感器与微处理器集成为一体,使其成为具有环境感知、数据处理、智能控制与数据通信功能的智能数据终端设备。其具有自学习、自诊断和自补偿能力、复合感知能力以及灵活的通信能力。这样,传感器在感知物理世界的时候反馈给物联网系统的数据就会更准确,更全面,达到精确感知的目的。
在微电子学中讲到,集成电路的特征尺寸越小意味着该器件的集成度越高,运行速度越快、性能越好,物联网系统中传感器的尺寸越小对于系统在布置时也意味着更加方便、性能更优。
MEMS(微型电子机械系统),利用传统的半导体工艺和材料,集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微机械机构,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这种小体积、低成本、集成化、智能化传感系统是未来传感器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物联网的核心。也因此,MEMS传感器领域成为相关企业布局的重中之重。
3、无线自组网(Ad hoc)
说到这个无线自组网,可能很多读者会比较陌生一点,但是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相比于传统的网络,无线自组网采用的是一种不需要基站的“对等结构”移动通信模式,网络中所有联网设备可以在移动过程中动态组网。
这样的组网方式都有什么优点呢?
首先,优点之一就是无中心控制节点,这就是说这种网络没有分组路由与转发的路由器;再者,在工作过程中,其中一个节点离开网络后,网络拓扑会呈现动态的变化,形成一个新的拓扑。这种组网技术在军事领域和车联网领域备受推崇。
最终,传感器技术的三大研究方向将会得到一个融合,推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诞生。
国、内外重要的传感器供应商都有哪些?
外国知名的传感器企业:
博世、意法半导体、霍尼韦尔、飞思卡尔、德州仪器、ADI、楼氏电子、飞利浦、英飞凌、日立等。
中国知名的传感器企业:
汉威电子、大立科技、华工科技、远望谷、耐威科技、高德红外、歌尔股份、中航电测、盾安环境、士兰微等。
目前,全球传感器市场主要由美国、日本以及德国的几家龙头公司主导。全球传感器约有22万余种,中国已经拥有常规类型和品种约7000种,而90%以上的高端传感器仍严重依赖进口,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传感器严重欠缺。
中国三大传感器生产基地
目前,国内有三大传感器生产基地,分别为:安徽基地,主要以建立力、光敏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陕西省敏感技术产业集团公司,主要以建立电压敏、热敏、汽车电子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黑龙江基地则主要以建立气、湿敏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
受传感器巨大前景的影响,中国的传感器企业也在不断增多。在相关技术方面,我国企业已基本具备了中、低端传感器的研发能力,并逐渐在向高端领域拓展。
中国与美、日、德在传感器领域的差距为我们的增长提供了空间,也指明了方向。在物联网时代,市场对于传感器巨大需求的刺激,以及在众多本土企业的参与,中国传感器产业有望取得傲人的成绩。
以上由物联传媒提供,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提到麦肯锡,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的是,这是一家世界级的管理咨询公司。自1926年创立以来,麦肯锡致力于解决企业的重大管理问题,帮助全球领先企业持续的改善经营业绩。
尽管近年来有些褪色,麦肯锡在大多数客户的心中,仍被视为精英荟萃的企业医生。其交付的报告,逻辑严密、数据详实、结论有力,就连排版、配色与字体,都设计精美,让人赏心悦目。
然而,这种优质输出的状况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具备的。
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即使是麦肯锡的资深合伙人,所撰写的报告,也会眉毛胡子一把抓,让读者抓不住要领。
这一点,令刚入职场的新人芭芭拉·明托,颇感惊讶。
明托的成长经历,颇具有纪念意义。小的时候,她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长大,天资聪颖。1961年,哈佛商学院打破传统,招收了首批女学员,明托便是其中一位。两年之后,麦肯锡在克利夫兰设立新办公室,聘请她成为公司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性咨询顾问。
很快,明托的写作天赋开始崭露头角。先是她的上级,随后越来越多、遍布各地办公室的合伙人将报告送到明托这里,请她帮助完善。
1966年,明托被公司派往伦敦,负责提高日益增多的欧洲员工的写作能力。在那里,明托在同事的帮助下,逐渐提炼出写作的金字塔原理。
1973年,在麦肯锡服务十年之后,明托选择离开并创办了自己的咨询公司,致力于向人们传授金字塔原理。
现如今,在整个咨询行业,金字塔原理已然成为行业公认的表达惯例。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最不爽的事情可能就是写东西,或者做长篇演讲。
让我们为难甚至抓狂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理不出头绪。这正是本书的主题,金字塔原理所要解决的问题。
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的逻辑思路、表达方式和规范动作。
基本结构 :中心思想明确,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
训练表达者 :关注、挖掘受众的意图、需求、利益点、关注点、兴趣点和兴奋点,想清内容说什么、怎么说,掌握表达的标准结构、规范动作。
沟通效果 :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主次分明,让受众有兴趣、能理解、能接受、记得住。
具体做法 :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纵向疑问回答/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演绎归纳,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我们还是通过一个例子,来感受一下运用金字塔原理前后的对比吧。
三方协调会议时间:
张三来电话,说他不能参加下午3点的会议了。
李四说他不介意晚一点开会,明天开也可以,但明天10:30以前不行。
王五的秘书说,他明天晚些时候才出差回来。
会议室明天已经有人预定,但后天没人预定。
看起来,三方会议的时间安排在后天上午11点似乎比较合适,大家看行吗?
通常的协调记录,看起来是这样的:
而运用了金字塔原理之后的协调记录,看起来是这样的:
哪一种方法表达的更清晰,是不是一目了然?
通常,如果读者认为文章的条理不清,最可能的原因是 表达思想的顺序 与 读者的理解力 发生了矛盾。
对受众而言,最容易理解的顺序是: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了解次要的、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
首先表达的主要思想,使受众对表达者的观点产生某种疑问,而下一层次上的思想将回答这些疑问。通过不断进行 疑问/回答式的对话 ,受众就可以了解文章中的全部思想。
有趣的是,对文章阐述的思想作出疑问/回答式响应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反应,没有国籍和民族的区别。此外,人类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只有用某种方式将思想表达出来(说出来或者写下来),我们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思想( 表达出来才能把握 )。
这一现象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
大脑自动将信息归纳到金字塔结构的各组之中,以便于理解和记忆。
预先归纳到金字塔结构中的沟通内容,更容易被人理解和记忆。
我们来看个具体的例子:
当你看到上图时,是不是会不自觉地将6个黑点分为两组,每组3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有些黑点间的距离比另一些要大。
这种 自动自发地将事物进行组织 的大脑活动,每天都在潜移默化地进行。就好像古希腊的先民,在仰望星空的时候,看到的不是散乱的星星,而是由它们组成的各种图案。
基本上,大脑会认为同时发生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关联,并且会将这些事物按某种逻辑模式组织起来。
组织的原则,通常是所谓的 共性 。这些共性,可能是时间上的,比如因果或者步骤;可能是结构上的,比如空间或者分布;也可能是程度上的,比如优先级或者重要性。
之所以需要 分组 ,和大脑有限的记忆容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再来看个例子:
如果不重新读一遍上面的文字,请问你现在还能记住太太希望先生买的9样东西吗?可能大多数男人回家的时候,只买了报纸和葡萄。
对此现象,乔治·米勒曾在论文中提出 奇妙的数字7 。米勒认为,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个体差异是有的,有的人能一次记住9个项目,而有的人则只能记住5个。 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 ,当然最容易记住的是1个。
这就意味着,当大脑发现需要处理的项目超过4个或5个时,就会开始将其 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 中,以便于记忆。
需要注意的是, 记忆容量和智商无关 。无论读者的智商有多高,他们可利用的思维能力都是很有限的。
当读者开始阅读的时候,一部分思维能力用于识别和解读词语,另一部分用于找出各种思想之间的关系,剩下的思维能力则用于理解所表述思想的含义。
因此,表达者应有意识地 将沟通内容组织成金字塔结构 ,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以减少受众花在前两项活动上的时间,从而使读者 节约脑力、专注于理解所要表达的思想 。
写好序言
在金字塔原理,自上而下的结构中,序言的地位是重中之重。
通常,序言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且故事的内容要与读者已知的信息有关。
之所以采用故事形式,是为了让读者抛开复杂的思想,专注于你的话题。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读完了某篇文章的大部分内容,却忽然发现自己其实一个字也没看进去。这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抛开自己头脑中原有的其他思想,正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
为了有效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即 利用未讲完的故事 所产生的 悬念效果 。
这就是你在文章的序言要做到的。你应当通过向读者讲述一个 与主题有关的“故事” ,引起读者对该主题的兴趣。
当然,序言还应当是一篇针对读者的“好故事”。如果你有孩子,你就会知道, 世界上最好的故事 实际上就是 孩子们已经听过的故事 。因此,如果你确实想给读者讲一个“好故事”,你就应该给他们讲一个他们已经知道的“故事”,或者是他们应当知道的“故事”(如果读者具有这方面的背景知识)。
这种方法能够使你在向读者表述他们可能不同意的观点之前,先向他们传递一些他们肯定会认可的信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先向读者传递简单易懂、容易接受的信息,比让他们在混乱的思想中摸索,更容易使读者接受全篇的思想。
故事的展开,首先需要一个 背景 。
引入“背景”的时机,就是你能够作出关于文章主题独立的、无争议的表述的时候。表述的 独立性 是指,在此表述之前无须用其他表述以论述其准确含义; 无争议性 是指,你预计读者肯定能够理解并接受该表述。
所有引出“背景”的句子都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即能够将你“锁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为讲故事做好准备。
有了背景之后,需要通过 冲突 ,来推动情节发展。进而,引发读者的 疑问 。
读者的“疑问”可能有多种形式,但通常相当于询问“ 接下来怎么样 ”。通过下表,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尽管完整的序言包括了背景、冲突、疑问和答案四个要素,但疑问通常是以隐含的方式呈现的。而且在标准化的背景-冲突-答案的写作方式之外,还可以不同的顺序呈现基本要素,形成不同的写作风格。
在商务文章中,最常见的序言模式有四种:
发出指示式 :针对“我们应该做什么”或“我们应该如何做”等问句;
请求支持式 :针对“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做”等问句;
解释做法式 :针对“我们应该如何做”等问句;
比较选择式 :针对“我们应该做什么”等问句。
好的序言,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吸引并保持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够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一方面,序言中的故事,会让读者就作者对背景的独特解读产生 代入感 ;另一方面,讲故事还能增加读者对作者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的 认同感 。
构建层次
序言中的答案,往往需要做进一步的推理,进而引发金字塔结构的向下发展。
每一层次的观点或者思想,必须具有某种逻辑顺序。归纳起来,大脑的分组活动,有以下三种类型:
确定前因后果关系的时间(步骤)顺序;
将整体分割为部分,或者将部分组合成整体的空间(结构)顺序;
将类似事物按重要性归为一组的程度(优先级)顺序。
时间顺序 ,首先要确定希望取得的结果或效果,然后指出为取得这一效果必须釆取的行动。当必须釆取多种行动以取得该结果时,必定是按时间顺序排列,而对该组行为的概括,必定是采取这些行为要取得的结果或达到的目标。
在时间顺序的表达中,每组思想最好不要超过4或5个,同时要揭示隐含的逻辑思路。
空间顺序 ,通常用于绘制组织结构图或行业结构图,这个时候需要将整体分割为部分,或将部分组成整体。
在空间顺序的表达中,分组需要遵循所谓的MECE(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原则: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需要相互独立,没有重叠,有排他性;同时,所有部分完全穷尽,没有遗漏。
程度顺序 ,也称重要性顺序,是你对一组因为具有某种共同特点而被聚集在一起的事务所釆用的顺序。比如,在所有的问题中,挑出最重要的3个问题自成一组,其余问题放在另外一组。
在每组中,根据各个问题具有该特性的程度高低排序: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理顺逻辑
有了层次之后,我们看到金字塔结构中的所有思想以3种方式互相关联:向上、向下和横向。同一组思想,是对其上一层次思想的解释和支持;反之,上一层的思想是对其下一组思想的综合与概况。
此外,同一组思想之间,还需要理顺它们的逻辑推理关系。
演绎推理 :是一种线性的推理方式,最终是为了得出一个由逻辑词“因此”引出的结论。
归纳推理 :是将一组具有共同点的事实、思想或观点归类分组,并概括其共同性(或论点)。
这两种逻辑推理方式是建立思想逻辑关系仅有的两种模式。在演绎过程中,每个思想均由前一个思想导出;而在归纳过程中则不存在这种关系。
演绎推理需要完成三个步骤:
调研结果: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现象;
分析结论: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
提出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案。
因为演绎推理比归纳推理更容易实现,人们在思维时会更多地使用演绎推理。但其三段论的表述方式,在用于写作时却显得比较笨拙、繁琐。因而,演绎法通常只在某个段落中使用。
与演绎推理相比,归纳推理要难得多,因为它更需要创造性的思维。
在运用归纳推理时,必须具备以下两项主要技能:
正确定义该组思想,找到能够代表该组思想共同点的名词。
准确识别并剔除该组思想中与其他思想不相称的思想。
在具体运用中,归纳推理或者保持了同组思想中的主语不变,而改变谓语;或者保持了谓语不变,而改变主语( 变量归纳 )。而演绎推理中,第二点是对第一点主语或者谓语的论述( 变量代换 )。
概括要点
理顺了逻辑之后,还需要完成思考。
好文章的关键之一,在于 要避免总结语句“缺乏思想” 。要确保同组思想,得到了有效的提炼与概括。这才能推动读者,对文章主题的思考深入发展。
概括各组思想的表达方式,可以是 行动性语句 ,即告诉读者做什么事;也可以是 描述性语句 ,即告诉读者关于某些事的情况。
如果是行动性思想的概括,在介绍采取的行动、步骤、流程之后,应说明采取行动后取得的结果、效果、目标。
如果是描述性思想的概括,在介绍背景或信息时,应说明这些思想之间所具有的共同含义或意义。
概括思想,由于需要有意识地调动思考过程,耗时费力。通常,人们不愿费这个脑筋,只是将一些思想简单的组合在一起,并用一些“缺乏思想”的句子应付了事。比如,调研发现的五个问题,可能采取的六个步骤等等。
正因为如此,那些 凝练隽永 的概括性语句,才让人久久回味。
---
当熟练掌握金字塔原理之后,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能够 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简明扼要、思路清晰的文章 。
写作之外
文章写得好,关键在思考。这就是明托最初给金字塔原理拟定如下书名的原因:
Skillful Writing through Structured Thinking
界定问题
判断问题是否存在,通常要看经过努力得到的结果(现状),与希望得到的结果(目标)之间是否有差距。具体来看,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在某一特定 背景 导致的某一特定结果,称为非期望结果(R1,即 现状 ,Undesired Result)。
问题 是指你不喜欢某一结果(比如销售额降低),想得到其他结果(比如销售额增长),称为期望结果(R2,即 目标 ,Desired Result)。
解决方案 则是指如何从现状R1到目标R2。
有了这个框架,我们就可以清晰的判断:
有没有/是否可能有问题(或者机会)存在?
如果有,问题在哪里?
结构化分析
通常,分析问题的标准流程:收集信息 —► 描述发现 —► 得出结论 —► 提出方案。
然而,一家大咨询公司曾经估计过,在收集资料和分析的工作中 高达60%是无用功 。咨询顾问花费了大量时间,写出的却是长而乏味的文章,不能很好地展现他们工作的真正价值。
最终发现行之有效的方法,是 在收集数据之前对问题进行结构化分析 ,现在已被很多优秀的咨询公司采用。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方法是重复传统的科学方法:
提出各种假设。
设计一项或几项重要的实验,根据产生的结果排除一个或多个假设。
通过实验得出明确结论。
相应地采取补救措施。
换句话说,就是强迫自己思考产生问题的各种可能原因( 外展推理 )。之后的重点就是收集资料,以证明是这些原因或不是这些原因。
结构化分析的方法只有3种:呈现有形结构、寻找因果关系和归类分组。这些共同构成了问题的诊断框架,下图给出了一个简单的例子。
寻找解决方案
通常,界定问题并进行结构化分析之后,只有那些对所在领域有很深造诣的人才能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渊博的知识 有助于获得真知灼见,发现只有超出逻辑推理的范畴方能发现的备选方案。然而,对缺乏敏锐洞察力的人来说,则可以 使用逻辑树 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树案例:
当我们采用界定问题、结构化分析(诊断框架)和寻找解决方案(逻辑树)的方式,来深入展开我们的思考的时候,有两个好处:
完善思维,找到思维的盲区与缺陷;
便于写作,思考的过程天然的符合金字塔原理。
对于高效的思考与表达来说,金字塔原理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架构。
无论采取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建构,还是自下而上的整合,最终都会使我们的思路变得愈发清晰、表达变得更加流畅。这样,既有利于作者的输出,也有利于受众的接纳。
写到这里,我想做一点批判性思考,既给读者,也给我自己提个醒。
金字塔原理之所以为咨询行业广泛采纳,是因为它完美地顺应了人类的认知偏好。而我们知道,人类的认知,是非常容易被扭曲的,从而形成所谓的认知谬误。
在《思维的发现》中,就介绍了这两种认知谬误:
锚定效应 :判断会受随机的参照点影响。比如,判断非洲国家的数目之前先转动一个轮盘,指针停在较大数字上的人,猜测的数字远多于指针停在较小数字上的人。
框架效应 :描述同样问题的不同视角,会让最终的决策截然不同。比如,以死亡人数表达的应对方案,获得支持的概率显著低于以生还人数表达的应对方案,尽管两者实际上说的是一回事儿。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如果先行的结论,恰好借助认知谬误先入为主,进而可能严重干扰受众判断的时候,那我们必须依赖格外的警醒,才能摆脱金字塔原理的强大魔力。
就好比,手中有了把锤子,就会发现更多的问题,看起来像钉子。
事物皆有两面,当欣赏花朵扑鼻的芬芳时,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它盛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企业数字化转型重大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扩大和深化数字化转型,物联网将越来越占据中心地位,进而实现OT和IT的融合,助力劳动力移动化和数字化的发展。通过更经济的“连接”传感器、嵌入式智能与 *** 控、速度更快覆盖更广的通信网络、云基础架构以及高级数据分析能力将助力实现这一波数字化转型的浪潮。
其次,物联网将激发创新、颠覆商业模式,并促进企业、政府和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如同工业革命、互联网的诞生以及移动化革命,物联网将推动社会的进步、创新与繁荣。商业和城市都将提供由物联网支持的新型服务,新的商业模式将会出现。新兴经济体将会从中获得大好机会,可以迅速利用物联网,摆脱传统基础设施的制约,从而从根本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事实上,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发展中国国家对对物联网解决方案的需求将占全球40%。
然后,物联网解决方案将被用于解决重大的社会环境问题。物联网将有助于各国及其经济应对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包括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调查受访者认为,物联网对整个社会的最大益处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且利用相关技术来加速和优化现有的解决方案。
再有,物联网还可以将之前尚未开发的数据转化为市场洞察力,帮助企业提高客户体验水平:在思考物联网的价值定位时,大多数企业都认为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是其主要优势。然而,实现数据访问(包括以前尚未开发的数据),并把它转化为具备可 *** 作性的市场洞察力,将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客户服务转型,为企业建立品牌与服务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带来新机遇。
最后,物联网能够推动可交互 *** 作的开放式混合计算方法的发展,并促进行业和政府在构建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全球架构方面进行合作。虽然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将越来越受欢迎,但是任何单个计算架构都不能够垄断信息传递。相反,作为私有云或公有云产品的一部分,无论是在企业外部还是内部,物联网都会实现跨系统蓬勃发展。在多种计算环境中建成物联网将帮助终端用户以最适合自身安全需求和关键性任务需求的方式使用物联网解决方案,同时使那些仍使用传统技术基础设施的企业以合理可控的方式实现转型。
由此可见,随着物联网带来的数字化变革,其引发的各类效应也日益深化,并推进整个物联网产业快速向前发展,未来则更会导致各行业里IT基础设施发生根本性变化。“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观念相同但理解和表述有所不同,对比相同的章节,品他们各自的理解,来深度自我 -- 分析阅读
《麦肯锡思维》与《麦肯锡方法》 两本书内容大致相同,均是介绍“麦肯锡”这个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它的思考与处理问题的方法。
关于作者
洛威茨 麦肯锡的合作商
艾森·拉塞 麦肯锡的从业三年的校友。
目录
《麦肯锡思维》:
“做正确的事”与“正确的做事”
“正确”的前提
有效执行力
对“正确的评估”
把眼光放更远一些
“正确”永远在变化
提高工作效率的“二八法则”
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
做事的秘诀首先是次序的排列
做事情先要精心分好主次
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
放在首页的应该是重要的事情
让事实自己说话
以事实为基础
不要落入主观陷阱
利用关键驱动直达问题核心
识别关键驱动点
高效率的达成目的
日常中的关键驱动点
不重叠、不遗漏的MECE分析法
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列出你的清单
用“逻辑树分析法”呈现严谨推理
从“树干”到“树枝”
用逻辑思维征服复杂问题
循序渐进,先摘好摘的果子
从最容易的对象开始
用最短的时间,做更多容易的事情
划整为零,循序渐进
用心摘好摘的果子
奥卡姆剃刀
一次只需做好一件事
专打一个垒
提高穿透力
筛选资料,应对信息干扰
准备一个大纸篓
布里丹的选择
数字化干扰
头脑内的战争
设置无干扰区
深陷迷雾时后退一步看清大局
从选定方向开始
关注“大画面”
创新要讲求实效
认识自己
以矛盾激发思维的“头脑风暴”
麦肯锡团队的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的原则
头脑风暴练习
完善头脑风暴容易出现的问题
必须强调的几个问题
每天一个图表管理你的工作
做好一个简单的表格
工作日志的意义
将每日总结作为一种习惯
如何记录工作日志
延续图表的意义
迅速沟通的“30秒电梯法则”
快速且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图
“知、感、行”
在有限时间内达到目的的走访法则
麦肯锡的走访概况
事先拟好走访提纲
七个秘诀祝你走访成功
聆听和引导的意义
不要让被访者感到不安
走访也会遭遇困难
紧张的谈判作战
走访结束后要表示感谢
与客户一起工作
让客户与你站在一起
与客户中的“讨债鬼”打交道
不要让客户置身事外
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保证严谨的实施
一个人不可能煮沸整个海洋
必要的团队精神
正确组织团队
破冰游戏
团队中保持高昂的士气
团队内部管理要畅通
为集体做好保密工作
请向导引领你走出丛林
不去重新发明轮子
跟随向导走出荆棘
找准你的导师
学习,无处不在的导师
从“种子”到“果实”的人才培养法则
压力面试
麦肯锡的员工培训体系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不晋则退”
用外出清单管理琐事
列出一份外出清单
不要忽略细节
《麦肯锡方法》:
麦肯锡思考问题的方法
建立解决方案
探索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八法则”与其他
麦肯锡解决问题的方法
拓展用户
层级管理
进行研究
展开访谈
头脑风暴
麦肯锡推介解决方案的方法
演示汇报
用图表说明问题
管理公司的内部沟通
与客户合作
麦肯锡生存之道
找到自己的导师
出差--乐在其中
出差必带的三件宝
好助手是你的生命线
麦肯锡式招聘
紧张工作之外,如何拥有私生活
麦肯锡校友的忠告
最有价值的一课
关于麦肯锡的回忆
通过目录标题我们可以知道《麦肯锡方法》更有脉络感,仿佛自己是一名新入职员工,它是你的指定导师。带领你接触首个项目开始熟悉麦肯锡的整个工作流程:
找到问题,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向客户推荐并共同参与实施解决方案。
而第4、5部分介绍如何面对压力,和一些校友感言。
反观《麦肯锡思维》章节则比较零碎,主要是发散: “二八法则”与其他 ,后面篇幅几乎就是抄袭了。
不过个人觉得前面发散的挺好,算是文章的补充了。
下面我们就开始进入正题吧。
第一部分: 麦肯锡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是最好的方式吗?”基本上要始终保持怀疑一切的态度。
重点介绍:“以事实为基础,系统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理念。
第一章节: 建立解决方案
首次讨论客户问题时,解决方案应该是:
以事实为基础
系统化的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以事实为基础
我们千万不能让事实适应我们的解决方案,而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着手调整自己的方案,一定让自己的方案从事实中来,再回到事实中去。一定不可以将他们往自己的框架里塞,就如同硬要将放箱子往圆口里塞那样。
对MECE原则应用自如
解决商业问题时,要形成自己的观点,解题思路必须在保持其完整性的同时避免混淆和重叠。
MECE(me-see)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它是麦肯锡解决问题流程的一个必要原则。
MECE原则的运用开始于解决方案的第一层--分解问题(把大的复杂的问题,拆分成小的容易解决的子问题),列出问题清单(一份完美的清单所包含的一级项目在2-5个之间,当然,3个是最理想的)。
要运用MECE法则时,你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要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尽可能的收集事实证据;
利用图表分析问题;
直奔问题的解决方案--初始假设
定义初始假设
初始假设的精髓在于“在工作正式启动之前就形成问题解决方案”(注意:假设本身不是答案)。
生成初始假设
初始假设产生于事实以及通过事实解决问题的逻辑架构。
构造初始假设
首先要将问题拆分,发现关键驱动因素。
针对每个关键驱动因素提出可行性建议。
将这些建议分解到各个层级的各项议题中。如果所给的建议是正确的,它会产生哪些问题?想想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对于每个问题,你需要怎样的分析来证明假设的正误?
检验初始假设
合作的理想,集体的智慧。
我们要验证改初始假设是不是你能设计的最好的假设?你是否考虑到所有的议题?是不是考虑到了议题的所有关键驱动因素?是不是你所有的议题都是可行并且可证实的?
第二章: 探索分析问题的方法
不要被表变现象所迷惑
表面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的,医生看病不会仅仅通过病人的口述
利用前辈的经验,不要做重复劳动(第一部分)
当遇到某个问题时,如果这个问题与之前遇到的问题有相似之处,那么你就无需从头开始,运用智慧,通过类比的思考把以前的经验用到新的问题上。
关于具体的做法, 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运用现有的资源也要考虑具体情况
先追随,再赶超
找到最佳经验
避免千篇一律
商业问题有相识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他们要采取类似的解决方案。用以事实为基础分析方法让你的初始假设生效,这更有利于别人接受你的观点。
若不想让千篇一律的解决方案出现,就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直觉--‘手中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不要寻找事实去支撑你的提案
思想应该保持开放,不要让强有力的初始假设成为思想僵化的借口。
确保解决方案适合你的客户
当学术理想和商业现实相撞的时候,往往后者是赢家。
有时,让解决方案来找你
没有哪个商业问题的解决不受以事实为基础的分析影响。有了充分的事实,条条大路通罗马。
第三章: “二八法则”与其他
“二八法则”
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经纪人
80%的订单来自20%的客户
80%的营业利润来自20%的交易员
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
“二八法则”:80%的价值来自20%的因素,剩下的20%的价值来源于80%的因素。
当今时代早已不再是平均分配的时代,只要紧跟时代形式,抓准市场规律,把“重要的少数”放在首位,并且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和生存空间。
做事的秘诀首先是次序的排列
意义重大的要优先做,而意义小的甚至无意义的要放在后面。(挑选重要的事情,而不是紧急而琐碎的事情)
做事情前先要精心分好主次
分清主次,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自己的长期目标
现在我要做什么 (我的任务是什么,哪些必须做,哪些必须由你来做。划分好责任,自己做和自己监督做)
什么样的事情给我回报最高(帕累托定律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最具有战略性的眼光,就是把80%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最高回报的事情上,余下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
要明确做什么事情最能给自己满足感(人们一般认为最高回报的事情所带来的满足感自然最大,但事实是并非所有都如此)
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
紧急 : 意味着需要立即着手的去做
重要 : 意味着对个人或团队有着重大意义
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影响
第一象限: 重要且紧急的事情
必须立即放下其他所有事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些事情。如果你一再拖延,只会让事情越来越急,最终让你陷入被动和焦虑。比如:明天xyk到期,家里突然出了意外的事情。
第二象限: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这一象限的事情虽然不如第一象限那么紧急,但关系到个人的长期发展。它涉及到你的理想,学习计划,职业规划等。例如学习一项技能,培养一种习惯,进行形象管理,阅读书籍等。
第三象限: 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
细想一下,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在正常生活规律中,突然来了一个不约而至的电话,然后接受要约出门而行。不该做的事情却占用了宝贵的时间。学会合理的安排事情的次序,避免把第三象限中的事情错误的归入第一象限。
第四象限: 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可做可不做,他们获取可以调剂生活,但是却不值得你沉迷其中,占用大量的时间精力。比如无所事事就打开“今日头条”。
时间管理四象限jpg
放在首位的应该是重要的事情
为每天的工作制定一个优先的表格。
做一个进度表,将要做的事情按顺序写下来。
在要求自己遵守时间的同时,也要求别人准守时间。
“做正确的事”与“正确的做事”
“做正确的事”与“正确的做事”貌似相近,实则有着本质的区别。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以“正确”为前提条件,也就是所做的事正确。这个条件如果不存在,后面所做的事就会偏离方向,甚至越做越离目标越远。(效能与效率)
用“逻辑树分析法”呈现严谨推理
为了便于把握问题,通常会构建出“现实”,在这个步骤中,他们必须首先界定问题,列出问题的结构、各种问题之间的联系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去掉次要因素,只保留对解决问题有关键性影响的因素,并且只专注于这些关键因素。这样一来,就更易于针对问题交流解决方案,并且提高方案执行者的工作效率。
不要妄想烧干大海
把海水烧干就是试图去分析的面面俱到。要有选择,理清手头需要优先解决的事情。当已经做的足够多的时候,就停下来。否则,你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得不偿失,就像你烧干整个大海,却只能得到一点盐。
找到关键驱动点
关键驱动点:也就是事情中起到关键的,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找到了关键驱动点,也就是找到了问题的核心,从关键驱动点入手,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怎样才能把握关键驱动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以下是几点建议:
找准正确的方向
大量收集资料,运用逻辑树状图进行分析研究
进行“头脑风暴”
电梯法则
电梯法则: 30秒左右介绍你的方案
你已经对自己的解决方案(或者产品、企业)了如指掌,可以在30秒内向客户进行准确无误的解释。假如能做到这一点,就证明对自己的工作充分了解,并足以推销你的解决方案。(如果内容有很多,那就侧重谈3个)
"知、感、行" (没明白意思, 我还有本《关键对话》)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表达做到简洁快速,有效沟通呢?
重点是什么, 对方听明白了吗?(知)
和你沟通的人的需要 你明白吗?(感)
现在我们需要做什么?(行)
先摘好摘的果实
每次都选择最好的,那么得到的永远都是最好的;相反,每次都选择最不好的,那么永远都是最不好的。
用最短的时间,做更多更容易的事
先易后难的做法,给团队的工作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它让团队信心更足,干劲更大,对最终达到目的充满了希望。
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面对较困难的任务是,明智的选择是将任务分析解刨,将其分为若干小任务,这样就是化整为零。将任务拆分后,难度降低。
我们现在许多人常常感到郁闷,生活不快乐,工作不快乐,究其原因,是觉得生活和工作缺少目标感,或者存在目标,但难以实现。这些人总还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但只因为给自己定义的目标太远大,觉得目标难以实现。他们往往心高气傲,又不能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自己,就这样让自己陷入了困境。
用心去摘好摘的果子
成功者重视过程,而失败者往往重视结果。既然选择了从简单容易的事情入手,那么只有把这些事情做好,才能完成困难的事情。
但事实上,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在进行简单容易的工作时,他们会表现得厌恶、烦躁、对这些工作不屑一顾,认为即使完成了那些工作,也没有多少成就感,所以只是应付了事。
奥卡姆剃刀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每一个复杂的事物从本质上来讲都是简单的,之所以看上去复杂,多事由于人们主观的包裹其简单的本质。
聪明的人能制造复杂的问题,解决复杂的问题。而智者能够发现简单的真理,并把发展的事情变得简单。
每天绘制一张表
因为我们的倦怠,因为我们懒于总结和思考,让许多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发现,更得不到解决。我们的灵感因为惰性而泯灭,失去了激情,失去了创新,所有的一切都失之于反思和总结。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天都会吸收新收获。把他们记录下来,将有助于你推进你的思考。无论是否采用这个方法,请记住:一旦你的想法记录在纸上,就永远不会忘记。
你可以在每天傍晚,用半个小时,坐下来问问自己:“今天学到的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
养成一种习惯:
早上做计划
晚上做总结
一次只做一件事
你不可能做所有的事情,更不可能把所有事情做好。因此,没有必要强迫自己,专注于眼前的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它,连续打出一垒打要强于试图打本垒打,否则很可能打出界。
有三点理由证明这句话是正确的:
你不可能事必躬亲。
如果有一次,你设法去做了一件事情,就会让周围的人对你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假如没能满足这些期望,将很难重新获得信任。
提高穿透力
集中精力于做最重要的事。(专注)
一次只做一件事,提高穿透力,让自己时刻掌握主动权,以下是几点建议:
学会摆脱事务
拒绝一部分工作,拒绝不了就分配或委托别人。
学会摆脱人
学会摆脱过去
过去的错误不应成为你的包袱,过去的荣誉也不是你长久的资本,摆脱那些干扰,只专注于现在。
以大局为重
时不时的停下思路,问自己几个基本问题:你现在所做的工作时如何帮助解决问题的?它是如何推进思考?眼下做的事情是不是重要的?如果所做的工作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为何还要继续?
如实相告,坦诚以对
你可以不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可以把内心的想法表露出来,会比掩饰好很多。
不接受“我没有想法”这种回答
只要稍加探究,就会发现人们总是有想法的。
第二部分: 麦肯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九章: 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发还有个人独自进行的,这有别于集体讨论。个人头脑风暴,要通过不同的角度,把所有观点都罗列出来。因为个人的思考,所以更要尽可能的从多角度多侧面完整的考虑问题。正想思维外,还要进行逆向思维,反复验证。
头脑风暴要的就是新思维,它不需要老生常谈,不需要人云亦云,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出新。
头脑风暴是个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每当我们遇到新的课题或新的问题都可以用。
适当的事前准备
为思想留一片空白
头脑风暴的几个“准则”:
特定问题的提出
营造宽松的氛围,不做任何评价,没有坏点子
没有不值得回答的问题
对狂热和夸张的观点给与鼓励
在观点上追求数量的最大化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建立新观点
不要担心你的意见被否决
永远不要低估一些看似明显或者简单的问题的重要性
时刻准备着扼杀你的观点
知道适可而止
做好后勤工作
用笔写下来
第四部分: 麦肯锡的生存之道
紧张工作之外,如何拥有私生活
一周中有一天不要工作。选一天(大多数选择周六或者周日)告诉你的上司(和你自己),除非有绝对紧急的情况,你在这一天不做任何工作。
不要把工作带回家。把工作和家庭分开,如果你需要再工作一小时,就再办公室工作,这远比回到家却因为自己还有工作而冷落孩子要好得多。家是一个可以做回自己的地方。
立下规则有个最大的好处,它让每个人知道要尊重什么
转发 穿牛仔裤的蚊子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