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现在反窃听都有哪些方法?

请问在现在反窃听都有哪些方法?,第1张

先来了解下窃听设备的原理吧。

(一)声波窃听(也就是常说的录音窃听,拾音窃听)原理

通过特殊的装置来收集被窃听对象谈话的声波放大之后存储,从而达到窃听的目的,出名的窃听装置有根据波的迭加原理制成了外形象鸟q的窃听器,“大耳朵”的窃听器

电话窃听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窃听器的两根接线接到电话线路上,直接截获电话线路里的电流信号。现在已有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旁听设备,一旦有人拿起手机准备打电话,电话集中台便自动开始工作,数字显示器就显示出该电话机的号码,自动报时器报告通话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录音机录下电话内容。

此外,还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将感应线圈设置在电话线外、电话机下,以此来窃听电话内容。

(二)电话窃听系统

电话窃听是通过在电话线路或交换机中安装串联线路或控制交换机然后通过放大器来窃听的目的。

(三)专线窃听

专线窃听就是利用室内电源插座上的交流电,窃听者只要在电源插座上附设小小的配件,窃听麦克风拾取的谈话声音,经过放大调频变成载波信号,送到电源线上传输出去。窃听者在电源线路的任何位置接上一个载波接收器,便能听到室内的谈话。

(四)无线窃听

无线窃听隐蔽性好,是很多窃听者采取的窃听方式。就是通过把微型麦克风窃听发射机、遥控接收机和电池等装置部署在窃听目标周围存储录音或发射的方式来达到窃听的目的。

(五)手机窃听器

手机窃听器常见的有小如硬币的GSM窃听器,因为GSM系统包括MAP、A、ABIS和UM接口,这些接口都有大量的性能参数和配置参数,一些具体参数在设备完成前就已经设定好了,它们本身就存在许多漏洞。许多手机用户本身可能不知道,这就给窃听者留有窃听的空间,比如:某些国外生产的手机都是留有窃听接口的。

(六)激光窃听设备:

检测玻璃振动信息的正反射式激光强度检测窃听技术(如图1)、穿透玻璃检测物品振动的基于多普勒干涉式激光频率或相位变化的窃听技术(如图2)以及基于散斑探测的图像处理窃听技术。

图1 检测玻璃振动激光窃听示意图

除了以上说说的窃听方式之外很多新的技术也一用到窃听行为之中如辐射窃听,电磁信号窃听等,但窃听技术在发展的同时反窃听技术也在更新换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针对这些窃听设备我们都开发出来怎么样的反窃听设备及这些窃听设备的工作原理都是如何的吧!

(一)电话窃听报警器

电话窃听报警器可以对装在电话系统中大多数的录音机、窃听器(包括无线窃听器)、“无限远发送器”、串联、并联器件、使电话挂钩开关失效的装置以及未经允许安装的电话机发出报警信号。其基本原理是测试电话线的线电压,与正常的参数相比较,从而帮助人们警戒接入电话线路中的窃听器。

根据电话窃听报警器的原理人们开发出一种防窃听电话,其本身带有防窃听报警装置。此装置利用电话机中的电源,经常性的对电话机周围进行无线电波监测,一旦有无线窃听器工作,它就发出告警信号。某些保密单位的内部通信系统就是选用的这种防窃听电话。

(二)电话分析仪探测防窃听

电话分析仪能够测试电话系统中挂钩或脱钩时的阻抗、电压、电流;检测有无射频辐射;用音调信号扫描,检查有无“无限远发送器”;用直流高压可测出电话中不该装有高阻元器件;电话线开路自动报警,例如在电话系统中任何地方插入窃听器件时要切断电话线,它就发出报警信号;监视和记录电话中的谈话声等等,以此可快速地查出电话系统中隐蔽的各类窃听器。

(三)无线防窃听探测器

无线防窃听探测器就是超小型的无线窃听报警器,实质是一种袖珍式场强计。当最近的无线发射机在任何频率上工作时,报警器发出闪光信号或产生轻微的震动。缺点是任何当地无线电台的电磁场都可能引起它的报警,容易产生虚报。市面上很多的反窃听器材就是运用的这一被动探测原理。

(四)无线窃听器探测仪(宽频段搜索接收器)

无线窃听探测器能在20千赫至1000兆赫或30兆赫至1500兆赫范围内(视不同型号而定),进行全频段的慢速扫描或快速扫描,有的接收机分好几档速度供挑选。设定速度后接收机自动扫描搜索,当房内有工作着的无线窃听器,接收机扫到与窃听器工作频率相同的频率上时,报警信号灯亮并发出报警声,有的同时可在两个电表上读出频率值和粗略的场强值。然后用手持探测器进行寻找,当探测器接近窃听器所在位置时,声调发生变化,以示此处隐藏有窃听器。若房内有几种频率不同的无线窃听器存在,则可一一扫出其频率值。

这种探测器通常装在一个标准的手提箱内,手提或肩背都很方便。很多公司都有类似的产品,例如REI公司的cpm-700反窃听探测器,英国Winkelmann 的MDS4002等,这类设备还是挺多的。

(五)PN结探测器,(非线性节点探测器)

非线性节点探测器可探测不工作的无线窃听器,也可探测包含有晶体管或集成电路块,即含有PN结元器件的各种窃听器。

(六)激光窃听防护贴膜

激光窃听防护,采用特种纳米复合材料制成,吸收激光效率达95%以上,正常光透过率达35%以上,有效阻隔激光窃听生效

(七)其他技术手段

通常是委托反窃听反监听技术专家实地考察检测,进行扫除式大范围检测排查并且制定专业保密方案和制度,通常情况下,只要严守保密专家指定的方法,则保密无忧

资料来源--探逊科技反窃听反监听

物联网的实现步骤主要包括三部分:

1、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属性包括静态属性和动态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实时探测;需要识别设备完顾对卿体属往的读取。

2、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将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处理中心可能是分布式的,如家中的电脑或者手机;也可能是集中式的,如中国移动的IDC )

3、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

设备步骤:

1、设备部分:机械控制+设备联网。

2、服务器(平台)部分:数据中转,控制中转,数据存储,设备管理等等。

3、手机APP部分:数据浏览,设备控制。

扩展资料:

物联网关键的技术:

1、涉及到各种传感器技术,各种数据有效的采集过来是实现物联网的第一步。

2、主控芯片这方面的技术,这方面的技术主要集中在外国,高端的主控芯片,国内还是空白。

3、然后就是无线网络技术,这一方面,还有比较远的路要走。

4、另外一个就是组网技术,要把各种需要互连的设备进行有效的组网起来,才可以相互沟通。

5、还有就是人工智能,简单的说人工智能就是用机器人来实现人类的一些动作,或者是脑力劳动。

6、还有最后一个比较重要的也就是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联网

稳定。物联网数据传输的稳定性有保障吗?
深圳妙月科技有限公司
八年专注物联网与AI语音通信服务商
社会迅速发展,追求的不仅仅是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追求稳定性发展。随着越来越多智能设备应用到生活场景,人们对物联网卡稳定性的要求越发精细,一旦物联网卡稳定性得不到保障,很多智能产品将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这对各大智能领域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
尤其在5G时代,5G使网络传输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而网络来自于基站,网络数据传输能否保持稳定受基站影响,就像地方运营商通信讯号会影响手机通信的正常使用一样。5G智能设备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网络数据传输不稳定,现代生活将很难顺畅推进。
物联网卡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在市场上还是被判定为“灰色地带”,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一、物联网卡受基站影响,数据传输受限于地方基站的覆盖面积,且运营商在某些地区的2G网络也在逐渐关闭;
二、物联网卡管理平台。物联网卡虽是由运营商发行的,但管理方面却是由销售代理完成的。许多代理商没有管理平台,物联网卡在使用后期的数据就得不到保障,导致许多物联网卡无法起到智联万物的效果。所以在选择物联网卡代理商时要认真判断,选择好网络,好的卡管理平台,才能创造更高的效益。
妙月认为,相对于2G、3G、4G网络,5G网络本身具有覆盖面广、传输数量大等特点,在传输智能数据过程中会更加灵便与稳定。因此,关于5G物联网卡传输数据是否稳定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物联卡面向企业而不是个人用户
众所周知,物联卡是三大运营商针对企业行业硬件设备提供上网、短信服务的一种流量卡,其使用规则,工信部也有发文规定物联卡用于企业、集团设备,禁止使用在个人设备当中,物联卡实名认证也是以企业单位为准,因此不存在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
二、物联卡数据传输原理
对物联卡有所了解,应该都知道物联卡是利用三大运营商专用网元独立号段,在确认物联网环境安全下进行数据传输的,因此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数据还是比较安全的。
三、物联网发展,国密算法高抗冲突物联网安全芯片的研发面市
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的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发展迅速。前段时间,在济南召开的安全芯片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宣布,全国首款国密算法高抗冲突物联网安全芯片的研发面市,这意味着物联网技术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确保做到“防破解、防篡改、防克隆、防窃听、防转移”等安全防护工作,对物联网数据全全起到多一层保护作用。
如今新的智能科技浪潮已经到来,许多企业纷纷寻找新的转型升级之法,5G与物联网卡结合无疑是一条顺应时代发展的道路。
妙月有八年物联网运营服务经验,提供一站式物联网卡行业解决方案和智能穿戴行业解决方案,稳定的卡管理平台,专业的售后服务,利用5G物联网卡强大稳定的传输能力,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
展开

2月过半,春节假期结束,世界进入了“万物复苏”的阶段。手机圈也是如此,更多搭载新芯片的手机将会陆续露面,占据移动 *** 作系统市场7193%(数据源:statista)份额的安卓也将迎来最新版本安卓12的开发者预览版。虽然开发者预览版距正式版发布还有6、7个月左右的时间,但近期的大量信息泄露已经能让我们对未来大多手机都会使用的安卓版本有了不少了解。

原生安卓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过3到4年左右“翻新”一下系统界面的视觉风格。从2014年的安卓50到2017年3月的安卓80,从2017年10月的安卓810到现如今的安卓11,两段时期的安卓正好有着两种视觉风格。到了2021年,安卓810流传下来的这一代“审美”是时候被改变了。

根据外媒从“流出”文件内挖出的信息,接下来的安卓12正好会迎来一次UI设计的大更新。而这次更新的灵感大部分源于其它手机厂商。比如在iOS或OriginOS上开始流行的“模块化”桌面小部件,或者是类似于One UI的大弧度圆角设计。

安卓12泄露原型图(图源:网络)

由于安卓11刚刚加入了新的过渡动画,所以安卓12的UI翻新更多会集中在静态视觉上。整体的方向会让原生安卓越来越像OEM厂商们的定制UI。

安卓12泄露原型图(图源:网络)

在OriginOS、MIUI或ColorOS等定制安卓上,安卓12的设计语言不会立刻有明显体现。但随着各厂商升级到安卓12,潜移默化的细节变化还是会在各品牌手机上出现的。

很久以前,各家OEM的定制安卓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美化定制功能。比如定制图标、锁屏或系统界面配色。但是,这些“定制”基本都需用大家手动设置。而安卓12可能会加入“自动”美化。

系统会根据用户设定的壁纸,自动调节出和壁纸风格相符的系统界面配色,有点类似于音乐软件专辑封面底色的变化。

已经有第三方APP实现了类似功能(图源:网络)

另一个自动美化则会被应用到第三方APP上。忽略启动广告,大多数主流APP都会有自己的“启动界面”,比如微信著名的“地球”界面。但有些小众APP没有启动界面,这时安卓12就会给这些APP加入系统默认的启动界面,让APP启动更有仪式感。当然,我们现在还不清除视觉效果如何,只知道这些界面会根据系统开启暗黑模式与否而匹配对应的明暗度。

移动互联网带来了便利,也带走了我们的隐私。被通过摄像头和麦克风采集数据已经成为了我们时时刻刻需要担心的问题。因为现在d出式摄像头已经逐渐被淘汰,安卓用户很难察觉摄像头或者麦克风有没有被“偷偷”调用。

苹果那边,iOS 14加入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那就是一旦手机的摄像头或麦克风被使用,手机屏幕右上角就会亮起一个小绿点,提示用户。安卓12预计也会加入类似功能。不过安卓12的提示内容会更加详细,能通过图标告知用户,正在被使用的到底是相机还是麦克风。

注意屏幕右上角绿色提示(图源:网络)

注意屏幕右上角绿色提示(图源:网络)

根据目前已知的信息,谷歌打算把该功能当做强制性功能,所有使用安卓12的手机,不论品牌,都必须有这个功能。

下拉通知栏有正在或最近使用相机/麦克风的提示(图源:网络)

另外,我们也能在安卓12中一键关闭所有APP对相机或麦克风的使用权限。

关于隐私保护,安卓12还可能加紧对“APP收集用户数据从而推送广告”这种行为的限制。具体怎么执行还不得而知,但我们很高兴巨头们会考虑这种对用户有利的功能。

前面我们说了安卓12在视觉和隐私方面可能迎来的变化。在功能上,安卓12也会有许多新的血液,不过这些并不全是真正的“新功能”。

比如安卓12终于要有的长截屏、单手模式、冻结不使用APP、 游戏 模式和进阶多任务(一键开启一对APP、改变悬浮窗大小、临时收起悬浮窗)。这些终于能来到原生安卓的功能,都已经是国内用户耳熟能详的东西。

其它手机厂商定制安卓早已拥有进阶多任务

不过安卓12依然会有一些真正的新功能。比如被安卓11抛弃的双击后盖手势 *** 作、通过前置摄像头检测人头方向从而保证画面不会意外翻转、允许 游戏 直接检测蓝牙外设电量、允许蓝牙外设拥有更丰富的振动模式、无线分享Wi-Fi,以及新的“降低高光”选项。

双击后盖手势曾被安卓11半途抛弃(图源:网络)

“降低高光”这个功能依旧很模糊,不过我们估计应该是另一种让屏幕显示对眼睛更友好的调节方式。降低画面中高光部分的亮度,不让屏幕那么刺眼。

安卓12会不会激起 游戏 手柄热潮?(图源:网络)

进入物联网时代,手机只是众多智能联网设备中的一环。为了加强各设备间的沟通,类似UWB这种技术非常有用。UWB是一种可以在室内等狭小空间内精确定位的技术,特别适合互联网车载、智能家居等使用场景。

比如,三星Galaxy S21 5G系列手机的UWB就能让用户使用手机,通过无线感应的方式,在停车场找车、并解锁车辆。除了三星,苹果也在iPhone 11中加入了UWB芯片,让手机判断其它设备和自己的距离,在隔空传送(AirDrop)时优先跟近的设备进行传送。

三星Galaxy S21 5G系列的UWB找车功能

现在,安卓12也在系统级别加入了对UWB的支持,这很可能会鼓励更多厂商推出具备UWB能力的安卓设备,解锁更多之前不能实现的便利使用场景。

不出意外的话,原生安卓12正式版会在8月到10月这段时间出来,但对于国内用户来说就不一定了。我们不妨看看过去三年从安卓9开始各大厂商的新系统跟进速度:

大概时间,仅供参考

表中是各厂商旗下第一款升级或首发新版本的手机、推送或发布的时间。而且由于机型等原因,不是所有用户都会同时收到推送,所以这个表格只是个大家一个参考。

总之,新UI、更安全的隐私保护和诸如UWB这种新技术的加入让这次的安卓12成为了一次真正的“大更新”。当然,文中说到的某些具体功能点很可能不会在正式版上出现,但我们还是能一窥未来一到两年安卓手机在系统体验层面的发展方向。

(7627156)

物联网和互联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不同:
1、物联网的覆盖范围要远大于互联网。互联网的产生是为了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其服务的主体是人。而物联网是为物而生,主要为了管理物,让物自主的交换信息,间接服务于人类。
2、互联网用户通过端系统的服务器、台式机、笔记本和移动终端访问互联网资源,发送或接收电子邮件;写博客或读博客;通过网络电话通信;在网上买卖股票,定机票、酒店。而物联网中的传感器结点需要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汇聚结点接入互联网。
3、物联网涉及的技术范围更广。物联网运用的技术主要包括无线技术、互联网、智能芯片技术、软件技术,几乎涵盖了信息通信技术的所有领域。而互联网只是物联网的一个技术方向。互联网只能是一种虚拟的交流,而物联网实现的就是实物之间的交流。

资深弱电工来给你扯淡一下吧,事实上在射频识别技术被苏联发明家李昂·特雷门奠基之前,所有的监听设备都无法摆脱线路与能源之间的矛盾。特雷门奠基射频识别技术大致是在1945年前后,所以二战期间根本不可能有既不用线又不用电池的窃听器。

说技术也说历史

咱们中学物理一般都学过一个知识,声音的传输本质上是震动,所以对于声音的收集技术门槛不高,别说抗战时期,就是在一战时就可以不直接挂连,通过定向铜板收集震动来实现。

1916年德国工兵经常趁深夜爬出战壕,把一平方英尺左右的铜板埋在地下、矿井或电话线旁,再把铜板通过线路和“莫里茨”监听装置连接,用来收集英军的通话信息,那玩意可以很简单的把震动还原成声音。

事实上早在1906年美国人凯利·特纳就取得了这类技术的发明专利(专利号US843186A),他弄出的侦探记录仪在审讯工作中可以远程记录声音(能实现录音),那些录音可当做法庭上的证据。

在二战中监听工作真正的门槛并不在声音收集,而是在传输上,无论是特纳的侦探记录仪或者德国的“莫里茨”都需要大量布线来传输。所以在窃听这种高端应用里限制极大,想窃听不是不行,你先得把那个人请进自己布完线的房间,但那还是窃听吗?

估计有人会说非得用有线传输吗?二战时期也不是没有无线电技术,直接用无线发射不行吗?嗯,技术上可以,实际应用中不行,无线电重点还在那个电字,你想把信号传出去首先得提供能源,当时电池小型化技术不发达,你只要安上电池保证人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况且电池没电了咋办?

故此题主认为抗战时期窃听器比现在还先进大约只能是被影视剧骗了,吐槽机确信那些在桌子底下粘个纽扣大小的窃听器,随后就能在另一个楼里实时监听的设备不存在,起码在那个年代不存在。

“金唇”的突破

关于传输的技术壁垒其实也没有几年,1945年8月4日,苏联少年先锋队将一个巨大而精致的木质美国国徽送给了时任美国驻苏联大使的威廉·埃夫里尔·哈里曼,那个国徽里面就是突破性的窃听器,在大使馆里挂了7年才被发现。

我也不晓得为啥会把The Thing翻译成金唇,但那玩意的原理大致就和我们常使用的公交卡差不多,它是由一个高敏拾音器经过圆柱腔谐振器加电容与天线连接的,没有电源也不发射电磁波,在非监听状态下很难通过仪器发现。

但是当外界给天线一个与电容大小相符合的源波后,拾音器里的鼓膜会把室内的震动反应到天线上,经过天线反射回来的源波就带回了监听信号,通过调制后自然可以还原成声音。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大熊认真玩儿起细活也挺牛的。

大致总结起来吧,抗战时期的窃听器并不比现代先进,只是影视作品里不懂技术的导演瞎安排罢了,即使懂技术也不可能把布线过程全都演一遍,那样的作品肯定不好看,扯淡完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1939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 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