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简介
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纳入国家计划内统招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校园环境优美
学院座落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历史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地处合肥市大学城,毗邻 安徽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新区;学院占地852亩(其中大学城校区占地面积305亩,新桥校区一期占地547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500余万元,图书馆藏书3665万册,另有电子图书72万册、电子资源库14个。学院校区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格调高雅,包括意大利建筑风格的主教学楼、西班牙建筑风格的第一教学楼、伊斯兰建筑风格的第二教学楼和英国建筑风格的第三教学楼。学院教学、后勤配套设施日臻完善,能为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的保障。
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教学、管理团队。教学、管理机构的专家、教授,大都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和 安徽大学 等知名高校。同时,学院聘请了多名国家教指委成员、著名学者专家担任我院学科带头人和一批与专业建设紧密相关的行业企业的优秀技术、管理人才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学院现有教师417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266人、校外兼职教师151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57人,占专任教师的2143%;中级职称66人,占2481%;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42人,占5338%;“双师素质”教师135人,占专任教师的5075%。
专业布局合理
学院根据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院优势资源,构建热门优势专业,拓宽专业布局。目前,学院共有信息工程系、电子商务系、会计系、建筑系、土木工程系、新媒体艺术系、通识教育部和思政教学部等8个教学系部;开设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游戏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移动互联应用技术、投资与理财、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信息技术、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漫制作技术、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会计信息管理、会计、连锁经营管理、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影视动画、首饰设计与工艺、影视编导、播音与主持31个全日制专科招生专业,覆盖电子信息、计算机、电子商务、物流、财务会计、金融、建筑设计、建设工程管理、房地产、艺术设计、广播影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体育14个专业类,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财经商贸、土木建筑、文化艺术等类别专业为主,以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为特色,其它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与管理2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物流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动漫制作技术、建筑设计、信息安全与管理等5个专业为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分类: 地区 >> 安徽 >> 合肥市
问题描述:
相关资料,谢谢
解析:
合肥市风景园林学会是在中国 领导下,全市热爱和支持园林事业的领导、专家、园林工作者及业余爱好者自愿结合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学科性社会群众团体,是合肥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
学会宗旨是:组织和团结全市园林科技工作者及业余爱好者,致力于保护大地自然风景与历史名胜资源,建立健全优美的城乡生态环境,继承发扬中国园林的优秀传统,吸收国内外先进的风景园林技术,发展和提高我市风景园林科学技术和艺术水平,促进专业人才的成长。
学会任务是:
1、开展园林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友好往来,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园林学科发展及技术创新;举办各种园林花事活动,普及园林科学技术知识,传播先进的园林技术;开展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会员的业务水平,开展对青少年风景园林科技教育活动,扩充其知识面;
2、接受有关省或市的科技课题委托咨询与提供技术服务,科技项目论证,科技成果鉴定及资质认证工作;
3、编印园林学术刊物及科普读物,评选优秀学术论文;
4、举办为会员服务的事业和活动,反映其意见和要求;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倡导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举荐人才,表彰奖励在学术交流等活动中的优秀园林科技工作者;
5、搞好学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巩固和壮大会员队伍,形成良好的园林科研氛围。
学会学科领域涉及园林、城市绿化、风景名胜和大地景观,专业范围包括风景园林历史和艺术理论、历史园林、文化和自然与遗产保护、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植物、园囿动物、动植物保护、城市绿地系统、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休疗养胜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城乡生态系统与人居环境、公共工程景观设计、风景园林法规、经济与管理等方面。
经有关部门批准,合肥市风景园林学会于2004年10月20日正式更名成立。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合肥市花卉盆景协会。学会下设花卉盆景赏石专业委员会(合肥市花卉盆景协会)、公园专业委员会(合肥市公园协会)、园林施工与绿化管理专业委员会、园林植物保护专业委员会及园林植物培育专业委员会五个专业委员会。本届理事会成员131人,其中常务理事35人,团体会员32个。
本届理事会成立后,将进一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全市群众性花事活动的开展,促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为我市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普及和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合肥市风景园林学会热忱欢迎社会各学术团体,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从事园林绿化的专业人员与我会建立联系,加强合作,为开创我市风景园林事业的新局面而共同奋斗!
学会地址:合肥市园林局大院一楼(合肥市寿春路20号)
电 话:0551—2661637
是原“合肥市花卉盆景协会”,合肥市风景园林学会是合肥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
谢谢 一、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我区园林绿化工作紧紧围绕服务三大功能区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契机,以首善标准统筹城乡绿化发展,以强化行政管理职能为重点,扎实推进美丽海淀生态文明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创文迎检10项主责、APEC会议及十八届四中全会等重大活动绿化环境保障任务,平原造林、“三山五园”绿道示范、西山彩化等各项工程顺利推进。
全年共投入资金1192亿元,完成绿化任务99841公顷,其中新建绿地22469公顷、新增造林绿化32367公顷(48551亩)。全区森林覆盖率由3625%提高到3627%,城市绿化覆盖率由4972%提高到49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413平方米提高到1430平方米。全区注册公园达37个,其中精品公园21个,排名全市第一。
(一)党建统领作用明显增强。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区委书记隋振江出席我局党组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进行指导并给予充分肯定。二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全面落实“一岗双责”,认真查找廉政风险点,梳理完善制度规定,新增、修改完善制度规定44项。三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党组成员带头制定作风制度建设计划,明确5方面28项整改任务;梳理全局5方面共66项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反对“四风”、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绿化三队、翠湖湿地公园2个党支部获评区委“服务型”、“智慧型”党组织。规范发展党员工作,按时完成基层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五是严格审计制度,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土地利用、资金使用和招投标管理依法合规。全年接受国家审计署、市区审计局、区人大等专项审计9次。
(二)行业统筹监管进一步加强。一是完善绿化管理政策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海淀区园林绿化工作的意见》,明确职能部门责任,健全绿化规划、建设、管理联动长效机制。制定颁布全区生态林地生态补偿机制政策和分级养护管理办法,纳入补偿机制政策管理总面积1048万亩。二是加强全区绿地监管指导。坚持依法管理和条专块统,通过社会服务管理网格下沉,全面梳理落实市、区、街镇和社会单位绿地管护责任,推行街镇自管绿地、市属绿地、区河湖绿地、区专业绿地第三方监理并每月排名通报,整治城市边角地、无主地15万㎡,实现五环内绿地管护“全覆盖、无空白、无交叉”。三是加强社会动员,发挥街镇和社会单位绿化主体作用。推进以西三旗街道永泰社区公园、万寿路街道朱各庄绿地、上地街道软件园二期、八里庄街道琨御府屋顶绿化等为代表的街镇“四个一”工程,完成16551公顷绿地和35万㎡立体绿化建设。全力做好创文迎检工作,落实10项主责指标任务。高标准完成APEC会议、十八届四中全会等重大活动绿化环境保障,指导凤凰城地产开发公司10天时间完成APEC会议活动沿线近5万㎡绿地建设任务;打造颐和园路、万寿路、北坞村路3条花街,布置地栽花卉134万㎡、花钵花卉10527组和万泉河桥区等重要地段立体花坛246处。四是深入推进义务植树。圆满完成中央领导在南水北调团城湖调节池、区四套班子领导在鲁艺文化园观澜园义务植树保障任务,全区1039家单位39万余人参加义务植树。扎实开展服务性绿色创建和认建认养,创建花园式街道1个(学院路)、花园式社区3个、花园式单位8个、绿色村庄2个;10家单位“城乡手拉手”结成对子。五是开展公园精细化管理,扎实推进文化建园。在5家市属公园和31家区属公园,实施“一园一品”文化建园战略,开展“一制度六台帐”制度建设和宣传,成功举办香山红叶节、圆明园荷花节和“皇家庙会”、玉渊潭樱花节、海淀公园“插秧节、收割节”、玲珑公园郁金香节等各项文化活动150场,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六是推广绿化科技成果。加强科技协作,与北林大、秦皇岛市经济开发区签订合作协议。投入1200万元应用仁创环保材料、依科曼生物防治、希翼能源等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全市首推植物“二维码”识别技术,充分发挥绿化科技的引领、支撑和带动作用。
(三)规划建绿管控有效推进。一是加强重点绿化项目规划研究和落实。完成“园外园”片区整体发展控制研究及一期工程实施方案,启动二期建设方案设计。完成《海淀区绿道建设规划》和昆玉河、西北土城、京藏高速等市级绿道施工图设计。完成鲁艺文化园·观澜园、巴沟山水园南园等12个新建改造公园施工图设计和50条新建改造道路绿化设计。开展涉水建设项目生态景观设计,完成西冉砂石坑绿化设计和南北旱河景观设计施工图,东埠头沟景观设计审核、南沙河下游生态化治理方案论证,友谊渠、上庄后河、前沙涧沟治理工程绿化方案和党校西墙(颐和青龙)绿化规划设计方案把关。全年完成设计项目70余项,涉及绿化面积470公顷。二是加强园林绿化专业审查指导。完成绿地率专业审查64件,涉及附属绿地27256万㎡,平均绿地率大于40%。完成七省驻京办宿舍办公楼、温泉镇太舟坞地块定向安置房等7个建设项目附属绿地设计方案把关,并回复指导意见。指导做好老旧小区改造绿化方案。三是加强代征绿地收缴。规范代征地收缴程序,研究制定《依法收缴海淀区历史遗留代征绿地工作方案》、《代征绿地回收工作管理办法》、《代征地回收标准》等文件,依法收缴12个项目36万㎡代征绿地。
(四)生态骨干工程加快实施。一是推进平原造林工程。完成中关村森林公园三期、京密引水渠等平原造林任务77856亩。二是实施历史文化景区景观提升工程。启动园外园一期工程建设,建成四环路定慧桥至四海桥段3公里绿道工程169公顷。在全市率先完成3609公里“三山五园”绿道示范工程。三是启动实施西山森林景观提升工程,完成西山彩化1200亩。四是推进生态绿心建设。完成南沙河滨水绿廊景观改造工程30公顷,翠湖湿地公园二期绿化工程15公顷。五是加强精品公园绿地和特色景观道路绿化建设。新建改造荷清园、巴沟山水园南园、西冉砂石坑等9项公园绿地工程70公顷,完成紫竹院路、上地西路、后厂村路等8条道路绿化改造46公顷。
(五)绿化资源保护更加扎实。一是强化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落实防火措施,升级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并投入使用,修建瞭望塔2座、防火检查站16座,开展森林消防扑火实战演练,全区未发生森林火灾,平稳度过森林防火期。二是开展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实施春夏秋季飞防300架次、防控面积15万亩,释放周氏啮小蜂8亿头、管氏肿腿蜂800万头,监测诱杀美国白蛾成虫2255头,全区未发生有害生物灾情。三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首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主题宣传活动,监测鸟类近40万只,翠湖湿地公园建立全市首个鸟类环志站并成功环志鸟类42种774只,完成古树资源数据库项目和71株古树复壮任务。四是强化林木绿地管护。严格伐移审批和林政执法,办理林木伐移手续148起,审批树木砍伐移植162件,开展园林绿化资源普查和非法侵占林地绿地情况大排查,破获森林资源刑事案件3起,凤凰岭森林公安派出所荣获全市集体三等功。加大绿地违章处理力度,查处绿地违章470件,恢复绿地7488㎡。五是加强林权管理。开展农民林业收入监测,完成52万亩山区生态公益林森林保险试点,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我区园林绿化建设已逐步由拓展增量向保护提升存量转变,大面积大规模开展绿化建设成为历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百姓对优良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全区园林绿化建设确保存量、拓展增量形势十分严峻。一是城乡绿化发展空间不足。建成区绿地总量不足,绿地系统结构和布局需进一步完善。绿地建设与老百姓的物质需求存在矛盾(如车位需求),需进一步挖潜增绿提绿,加大拆迁还绿占补平衡、老旧小区改造和小微绿地建设力度,增加绿地服务设施,拓展活动场地,不断完善现状绿地功能。二是绿化养护管理整体水平存在差距。全区绿地管理主体多,涉及首发、河湖管理等市属单位,区街镇、水务、市政市容等区属单位部门及众多机关大院等社会单位,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经费、标准不统一,造成绿地养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绿化养护管理还缺少先进的技术和手段,绿化基础管理还相对薄弱,管理服务需进一步改进和创新。三是依法治绿护绿需进一步加强。规划绿地建设进展缓慢、成效不高,批后监督薄弱,历史遗留代征绿地收缴困难,新的代征地被占用和绿地违章现象仍有发生。对现有绿地林地非法侵占、未批先占等问题突出,违规征占用绿地林地案件数量逐年增多,现状钉桩绿隔绿地得不到有效保护,既有绿化成果被蚕食严重。绿地执法权在城管,与市局执法站相对应的编制和权力未落实,依法护绿难度大。四是行政管理和行业监督职能还未充分发挥。对社会建绿的统筹指导力度不够,社会动员能力薄弱。一些社会单位重审批轻管理,绿化主管部门对社会单位的制约监管的手段比较缺乏,难以在规划设计、工程监理、项目验收等方面实现高标准严要求。绿化审批、社会动员、代征地回收等管理机制体制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事业单位改革后职能回收(巡查、应急、监督等)导致的管理人员编制少、机构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亟需解决。
三、工作安排
,我区园林绿化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和优美环境也是生产力,抓环境建设也能促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服务三大功能区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以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标准引领城乡绿化发展,以山林水田湖体系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绿屏、绿心、绿道、绿廊等绿色空间区域工程,努力把海淀打造成首都生态环境的“金名片”。预计投资822亿元(市区发改委投资594亿元,街镇投资029亿元,其它政府资金062亿元,社会性投资137亿元),新建改造绿地林地290公顷,力争注册公园数量达到39个、精品公园数量达到22个。
(一)强化党建工作,夯实党建基础。一是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成果。将“反对四风、服务群众”作为党建工作新常态,加强“四风”问题整改落实和作风效能建设,建立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二是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强化班子成员“不抓党建”就是严重失职的政治意识,加强党的理论学习,切实履行“一岗双责”,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改进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完善选人用人机制,选好配强二级领导班子。四是强化基层党支部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定期开展基层党支部书记学习研讨,完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制度。五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机制,坚持“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加强关键岗位、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和重要执法活动的监控。
(二)深化改革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一是完成局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规范完善机关科室和局属单位职责分工,调整优化专业管理职能,实现政企、事企、管干分离。二是完善绿化管理机制。落实《关于加强海淀区园林绿化工作的意见》和生态林地补偿机制政策、分级养护管理办法,强化规划、建设、保护等环节依法监管,建立完善绿化执法、代征地收缴联动和林地绿地市场化养护管理机制。三是加强科技协作合作。深化校地合作、科技协作,建立完善园林科技工作体系,实施北坞、海淀等公园水质净化和稻蟹共生种养试点,四季青林木防火系统项目和沃土工程。编制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摸索园林绿化产业发展新方向,建立各级、各类产业示范基地,探索林下农庄、家庭林场发展模式,促进绿岗就业,推动产业助绿。
(三)依法规划建绿,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进一步加大区域绿化发展统筹力度,全面落实园林绿化规划空间布局。一是编制绿化规划。完成海淀区自然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生态建设与园林绿化“十三五”行动计划编制,逐步形成统筹山水林田湖融合发展的城市绿化空间。二是落实专项绿化规划。推进生态科技绿心建设,完成南沙河绿色生态走廊启动区工程和翠湖湿地公园二期工程。完成园外园一期728公顷两山片区工程,启动6797公顷环玉泉山片区建设,开展园外园二期(1157公顷)规划设计,完成西山森林景观提升工程。三是加大社会建绿统筹指导、监督力度。跟进双泉堡、一亩园、玉渊潭科技商务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河道治理等全区重点项目建设时序和进展,履行公共绿地专业审查职能,把关规划设计。审查建设工程项目附属绿地绿化设计方案和街镇建设项目设计方案,指导做好绿化建设。
(四)实施提绿增绿补绿,拓展园林绿化空间。一是推进绿隔地区绿化建设。开展一绿、二绿现状调查,推动拆违还绿,逐步解决该区域历史欠账问题。二是推进绿道建设和水系绿化。启动清河、昆玉河、京密引水渠等6条市区绿道工程,同步开展河道生态化建设,实施南长河下游绿地提升改造工程。三是加强精品公园和特色景观道路建设。建设田村城市休闲公园等公园绿地5处22公顷,新建改造双清路等10条道路绿地20公顷。四是抓好小微绿地建设。实施城镇小微绿地挖潜整合,多措促进小微绿地建设与管理。五是推进街镇“四个一”工程。新增屋顶绿化2万㎡,实施老旧小区绿化改造、新建居住区及单位庭院绿化工程;抓好重点大街、重要节点的花卉布置工程和玉泉山周边、中央党校、万寿路等重点地区绿化美化。
(五)加强依法治绿,保护生态成果。落实《北京市绿化条例》等绿化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一是强化绿线管理。实施绿线划定,建立全区绿地台帐,整理除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外所有绿地的项目明细表,开展翠湖湿地公园等北部公园绿地第一批施划绿线划定工作。二是强化森林防火。全面落实防火措施,创新人防技防,积极应对突发森林火情。三是强化林木有害生物防控。开展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试点,落实生物防治、飞机防治等措施,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四是强化古树复壮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完善古树资源数据库,抢救复壮古树225株,加强花鸟鱼虫市场监督检查和野生动物救护及疫源疫病监测。五是强化林地绿地养护巡查和涉林涉绿执法,加强林木(绿地)伐移审批管理和绿隔地区钉桩绿地资源保护,严厉打击涉林涉绿违法行为。
(六)繁荣生态文化,提升服务民生水平。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法律法规和理念,让生态文明教育进学校、进机关、进家庭、进企业、进社区,增强全民的生态意识。二是推进义务植树。加强与职能部门、社会团体的沟通协调,动员引导社会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居住区、阳台、墙体、屋顶、停车场、树埯等绿化美化建设。组织开展重大义务植树、首都第31个全民义务植树日和“城乡手拉手、共建新农村”活动创建花园式单位5个、花园式社区1个、首都绿色村庄2个。三是加强文化建园。挖掘传承和创新发展具有海淀特点的公园文化,积极开展海淀公园插秧节、收割节,翠湖湿地公园科普宣传等特色文化活动,推广公园志愿者服务管理模式,拓展丰富公园文化服务功能和知名度,打造一批展现海淀城市形象的精品公园。
是海淀区园林绿化建设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将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做到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改革创新,奋发进取,为海淀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建设美丽海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滁州学院是公办的。
学院简介:
滁州学院(Chuzhou University),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是安徽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滁州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1977年设立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滁州分校);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并定名为滁州学院。 2019年,学校正式被纳入安徽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1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46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323万册,电子图书1541万种;设有15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30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6人、副高级职称267人,博士344人(含在读100人)、硕士791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567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2月,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新闻学、网络新闻传播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审计学、物流工程
数学与金融学院:
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初等教育(专科)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外国语学院:
英语、英语(师范)、商务英语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
音乐学院:
音乐学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含中韩合作办学2+2国际班)、环境设计、广告学、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地理科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土木工程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工技术(专科)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科学、园林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依托“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设立“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安徽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5月,现有教职工117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9人、副高级职称232人,博士274人(含在读98人)、硕士737人。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化”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实施“双百”“双证”“青蓝”计划,提升教师“双能”素质。引进国家级人才10余人。获批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Ⅱ、Ⅲ类引才平台各1个。认定“双能型”教师402人。1名教授作为全国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应邀出席全国两院院士大会。1名教授入选新疆天山英才工程培养人选。1名教授入选我省第五批“特支计划”。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彰显。
教学建设
数据截至2019年5月,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优化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专业生长点,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转型被教育部评估中心推介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3个应用型专业获批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拥有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滁州市“221”产业创新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获批设立院士工作站2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1名教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学校的油画作品《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废墟上的阳光》获得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
国家级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安徽省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新闻学
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网络工程、测绘工程、工商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地理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前教育、旅游管理、自动化
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应用型信息人才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滁州学院—安徽华塑盐(化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滁州学院—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化工实践教育基地
安徽省精品课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中国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能、计算机网络
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数学、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GIS基础应用技能、大学物理、数据结构、旅游地理学、食品化学、教育心理学
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食品工程师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国际商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安徽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卓越工程师计划、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
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综合训练中心、食品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测绘实验实训中心
安徽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地理信息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教学交流
截至2016年3月,学校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联系,互派教师做访问学者。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开展了“4+1”硕士培养,与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开展了教师培训项目。与马来西亚城市理工大学举办了“6+7课程”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举办了交换生项目,与韩国韩瑞大学、韩国湖南大学联合举办了“3+2”、“4+2”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2”、公费交换生等校际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
学校荣誉
2010年,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011年6月,获2010年度“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
2011年11月,被评为第九届“安徽省文明单位”。
2011年12月,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单位。
2011至2014年度,连续四年获得省教育厅节能工作考核“优秀”等次。
2012年2月,获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2011年1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4年,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14年,入选安徽省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2015年2月,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
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2年2月,选入2021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研究机构8个;建有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滁州市食品加工研究院。
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机构: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所、化工技术研究所、滁州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中心、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理国情与区域环境研究所、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所、凤阳花鼓音乐研究所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87项,厅(市)级科研项目572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1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6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705篇,其中被SCI、EI检索304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74部。
“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相关类群的系统进化研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WDX60特大比表面积吸附树脂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14万册,电子图书92万册。截至2013年6月30日,学校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7279万册,中外文报刊1980种,收藏有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优秀硕博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法规大典》、《SpringerLink》、《Ebscohost》《银符考试模拟题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以及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吴敬梓研究专题数据库》等20余个数据库。
学术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为综合性双月刊,逢双月月末出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1982年创刊,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每年1、3、4、6期刊登社会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2、5期刊登自然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开设“江淮分水岭研究”“皖东文化研究”和“皖东发展研究”三个特色栏目。
2009年学报被安徽省教育厅和新闻出版局联合评为优秀学报;2010年荣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期刊称号。
文化传统
校徽校名
“滁州学院”四字系郭沫若先生书法字体。郭沫若曾于1964年为滁州学院前身“滁县师范学校”题写过校名,“滁”“学”二字均源自其中;“州”“院”二字均选自郭沫若的其他书法手迹。
滁州学院校徽以“滁”、“U”(University的缩写)和“1950”为基本元素。
篆字“滁”为核心,呈现了滁州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旗帜的形制,代表着滁州学院团结进取、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盾牌的形制,承载了滁州学院人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奖杯的形制,抒发了滁州学院人崇高的集体荣誉感和不断创新的卓越情怀。结构精密的芯片形制,象征着滁州学院科技与人文并举的时代风范。
校名“滁州学院”采用郭沫若的字体,突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1950”字样标志了滁州学院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奋斗历程。中英文有机融合的方式,体现了滁州学院国际化办学的豪迈姿态。
校徽呈现开放形态,展示着滁州学院人海纳百川的胸怀。汉字“滁”中的山、水、人的元素,描绘了滁州学院依山傍水的美丽校园,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