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全区全面实施科教兴桂、人才强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创新创业关键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十三五”时期,全区扎实做好科技领域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工作,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进步贡献率由48%提高到552%,全区R&D经费投入由1059亿元增至1728亿元,完成“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20项,总投资95亿元,转化1827项重大科技成果,突破132项重大技术,获得521个专利,开发出293个新产品,新增产值530亿元,成为全国首批3个特色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之一。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指数在全国排位第八、连续5年排全国前十,“两化”融合总指数为84%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84%提高至2019年的145%。
体制机制改革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时期,全区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着力攻克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瓶颈,弥补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打通创新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着力加强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和科技领域财政支出,优化整合10个部门的130多项科技专项,制定实施《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及相关配套政策,先后出台《广西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广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持续打好体制机制改革“组合拳”。
创新创业主体活力持续激发。“十三五”时期,全区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规模和数量,2020年新登记市场主体3007万户,其中企业689万户,民营企业占932%。新动能快速成长,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800家,瞪羚企业从无到有,总数达107家。高新技术百强企业拥有研发人员23072名,获得专利3848件,共计投入研发经费9306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7222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319万个。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拥有国家“五类”人才数量97人,引育126个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
平台集聚效应显著提升。“十三五”时期,全区按照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要求,着重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中国—东盟新型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市横县双创示范基地等一批平台载体,成立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20家,其中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国家众创空间10家。设立贺州、百色、玉林、防城港、贵港、崇左等6家自治区级高新区,高新区数量达到14家。
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稳中向好。“十三五”时期,全区不断拓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渠道,优化“互联网+招聘+就业”模式,建立“就业咨询—就业培训—就业推荐”一体化帮扶机制,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坚持把扶贫助困作为重要着力点,扎实做好精细化兜底帮扶,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行动,开展“高校残疾毕业生网络招聘”“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招聘”等主题招聘活动,为毕业生量身提供就业岗位。“十三五”时期,全区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6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3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至277%。
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十三五”时期,全区加快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大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启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广西分会场,成立广西归国留学人员科技创业基地,为归国留学人员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提供金融、政策、人才、服务等支持。举办广西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创客运动会、广西农民工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开展“就业援助季”专项服务等活动。
积极推进高水平创新开放合作。“十三五”时期,全区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不断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成员国拓展到巴基斯坦、韩国、日本、以色列、匈牙利、捷克等国家。连续举办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推动现代农业、新能源、传统医药、食品加工、电子信息、化工等领域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向东盟国家推广应用,与东盟9个国家建立了双边技术转移中心工作机制,建立了15个联合实验室及创新中心。累计获得认定13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40多个国际研究机构、大学建立起良好的国家科技合作关系。
全方位服务体系逐步优化。“十三五”时期,全区加快实施创新创业行动计划,通过采取降费减负、开展就业行动、提升就业服务等措施,着力激发全民创新活力和创业潜能。制定出台《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打造“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人才服务环境。建立创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服务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加快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创业社区等新型孵化模式,“十三五”时期,全区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新认定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9家,认定首批高层次人才247人。
二、存在问题
目前,全区创新创业发展在投入强度、载体建设、转化带动、生态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成为制约“双创”工作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和政策措施创新度不高进一步制约了创新创业发展。
创新创业投入强度不足。截至2020年,全区R&D经费投入强度为078%,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左右,研发经费支出不足广东的1/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04%左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40%,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不足湖南的1/2、江西的1/3,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排全国第27位。科技财政支持乏力,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6645亿元,支出规模仅高于云南、内蒙古等部分西部省份,且支出侧重于农业领域。
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不足。全区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法人单位共28686家,远低于广东(194574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为广东的36%,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总量241家,远低于广东(197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超过九成没有研发活动,有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401%,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仅17家,仅占全国的11%,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足全国的2%。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仅为全国的06%。
创新创业转化带动不足。创新活动产出不足,成果转化运用程度偏低,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研究开发、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服务体系都不健全,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关键技术面临“卡脖子”问题。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成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不相匹配。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6846件,仅为广东的2%。
创业带动就业能力不足。创新创业孵化链条仍不完善,多数孵化器毕业企业缺少后续跟进和服务指导,创业者经营能力不高,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双创服务平台建设发展不足,服务能力不强,市场主导、风投参与、企业孵化的创业生态系统尚未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稳定就业、提升质量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2020年,全区新增市场主体带动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仅3652万人,不足广东的1/3。
创新型人才支撑不足。全区人才总体创新力、竞争力不够强,高精尖人才队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产业骨干人才供给不充足,面对新发展阶段建成创新型广西、人才强区的目标,人才支撑作用仍然比较薄弱。全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71万人,仅为总人数的014%。
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优。全区创新环境效用值仅2143,远低于广东(522)。全区仅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所,对创新创业具有牵引力和支撑力的理工类学科建设滞后。创业担保贷款的申请条件较为严格,创新创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突出。全社会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创新创业氛围尚未形成。
三、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全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奋力赶超、加速崛起。
(一)发展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全新机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加快壮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释放新动能,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叠加将为全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带动新一轮产业提质升级,触发一批新的创业增长点,涌现一批新的创新策源地。
国家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带来新窗口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家将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产业创新综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双创智能孵化平台等,将为全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技术、平台、资金等要素支撑,为加快“双创”升级提供重要窗口期,有利于加快突破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新经济加速迭代为“双创”主体带来新希望。“十四五”时期,国家将大力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进一步推动建设硬科技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一批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瞪羚企业,新经济的加速迭代将为全区布局高成长性产业、推动一批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带来新的“催化剂”。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将辐射周边地区,有利于全区与大湾区加快搭建创新创业人才平台、创新飞地、企业研发交流平台等,为“双创”主体融通发展注入新动力。
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成为新抓手。建设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是国家立足广西区位优势和面向东盟的战略定位,将全区纳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海南等重大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也是国家赋予广西的重大任务和使命,将成为快速提升广西科技创新发展能力的新抓手。紧抓建设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的重大机遇,对外主动加强与东盟十国科技创新合作,对内争取与北京、上海、粤港澳、成渝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及邻近省份创新协同,将推动全区加快构建“国内—广西—东盟”创新资源流动渠道,集聚更多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创新资源,促进与东盟国家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紧密联系,形成层次分明、联动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二)面临挑战
随着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中美贸易战等影响,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十四五”时期,全区“双创”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从国际环境看,未来五年是科技创新发力最关键的五年,也是最具不确定性的五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秩序大调整与关系大重构、全球疫情蔓延以及经济动荡动态调整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交织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到严重冲击,创新创业存在“断链断层”风险。全区“双创”发展将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创新动能、创业活力成为区域竞争的关键指向,在国内大循环中,东部发达地区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业态模式将集聚更多的创新创业要素,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竞争将更为激烈。新的发展形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