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到底是什么,不太理解?

物联网到底是什么,不太理解?,第1张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因特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这一概念提出已有20多年,但受全球各国重视是2008年和2009年这两年,各国纷纷推出物联网相关政策,我国也开启了物联网发展里程碑的年份,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经过10年发展,物联网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在云+AI等技术加持下,让物联网得到了广泛应用,产业发展迅猛,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时代。
运营商、半导体厂商、通信设备、云服务商和应用端等形成物联网产业链,而NB-IoT和LoRa等LPWA低功耗广域网通信技术,解决物联网大规模部署连接等需求,继而使得物联网在工业、零售、物流和交通等垂直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产业链积极推动下,物联网连接规模成倍速度增长,LPWAN连接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09%。此外物联网高级顾问杨剑勇指出,5G技术部署,也将把物联网带上更高的层次,也让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其中运营商是万物互联积极推动者,全球运营商纷纷转型寄望于在大连接时代,不再局限做一个管道提供者,希望能抢夺物联网应用端市场,例如面向工业、教育、医疗、车联网和智慧家庭等应用场景寻求机遇。
物联网在移动监测、智能可穿戴、POS机、气象、医疗和能源等行业用途很大,而且是实现设备联网不可或缺的产品,不少相关的top域名都被注册。

外卖可以有很多途径,现在也有很多的网上平台可供选择,例如美团、糯米、饿了么、淘宝外卖、百度外卖等等。手机下载美团APP,实名认证以后,等审核通过就可以接单送餐了。按要求在线提交个人资料。审核通过后,即可接单了,部分地区会有简单的培训。有人通过该平台下单后,手机APP会自动通知有订单可送。
掌握并熟悉本城市的地图和路口,对标志性建筑需要有敏感度。因为作为一名外卖员,一般情况下,手上不可能只有一个订单,是很多个。能够合理的安排路线,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将外卖送至客户手上。
需要有耐心。因为有的时候客户写的地址不够详细,并且在电话里客户表达的不清楚,需要耐心的跟客户沟通,不能急躁,毕竟是服务行业,哪怕手上的单子多,也需要服务好每一个客户。

01食材采购生鲜配送企业要保障食品安全,首先要保证上游的食品安全,从源头做好防范。可以选择批发市场里资质齐全的档口合作,或者同农户签订合同,严格规定生鲜产品的质量要求。且长期的合作可以建立相互间的信任感,选择可信赖的生鲜产品供应商,采取以销定采的模式,既可以保证产品的新鲜,也可以提升配送效率。02食材加工在食材加工过程中,要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做到不混放、不错放、不乱放。切菜时生食熟食菜刀菜板生熟分开,防止细菌的交叉感染。03食材配送完善的冷链物流于生鲜配送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冷链物流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企业可以选择基础的冷链建设,自建物流体系,改进冷库、冷藏车的制冷技术。04搭建溯源体系生鲜配送企业可以采取溯源系统技术,从生鲜产品的供应链上游到下游全程追踪,跟踪保障生鲜农产品的质量,跟进鉴别供应链中原材料的特性,保证整个供应链环节的公开透明,同步信息到消费者,获取消费者的信任感,既可以保证食品安全,也可以减少生鲜配送中的损失。05农残检测中心作为生鲜配送企业必须建有农残检测中心,通过农药残留快速测试仪能检测样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除了采摘的蔬菜必须经过严格的农残检测,其他配送食材也必须配备检验检疫证明或合格证。利用农产品检测系统检测产品质量,进一步确保"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点外卖,但随着外卖订单的增长,外卖配送环节也出现了痛点:

痛点一、运力分配不均

在外卖高峰期/恶劣天气情况下,外卖平台骑手不够用,订单配送往往不及时,消费者体验差、商家惨遭差评,而主做代取的骑手(如达达、顺丰同城、UU跑腿等)却无单可接,配送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消费者、商家、骑手无一获利。

痛点二、接单效率低下

有的商家为了摆脱困境,使用多家运力平台,一个单子多家抢,但因需要商家反复切换系统发单,反而影响了接单效率。特别是遇到外卖订单高峰期,商家无法做到统一管理,很有可能造成错单、漏单、延误接单等问题,不仅会给顾客带来不便,也会给商户造成损失。

痛点三、配送成本过高

商家合作的单一配送平台配送计价规则固定,无法将价格做到最优化。而选择自配送的商家,也会因为需手动接入第三方配送平台,无法实现自动发单,可能导致在高峰期错失订单。因此一些自配送商家专门雇人进行接单管理和配送,但这反而提高了商家的配送成本。

这时候,聚单客聚合配送为解决以上痛点应运而生。聚单客聚合配送采用大数据+AI智能调度系统,创造性地实现了订单端和配送端的“双聚合”,一端整合了数十家主流订单平台(如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等),另一端整合数十家主流运力平台(如美团配送、蜂鸟即配、顺丰同城等),并以“中台”的角色将两端打通,把多渠道订单和各大平台骑手资源进行智能匹配,让商家享受到高效率、低成本、便捷化的配送服务。

外卖配送综合解决方案:

1、多元对接 保证接单效率

聚单客聚合配送已经和数十家主流运力平台(如美团配送、蜂鸟即配、达达、顺丰配送、闪送、UU跑腿等)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将他们的骑手资源整合到一起,完美链接到数十家主流订单平台(如美团、饿了么、微盟、有赞、抖店、京东到家等)。商家使用聚单客APP发单,可以在众多运力资源中挑选最合适的进行配送,大大提高了接单效率,有效避免了外卖订单高峰期运力少或无人接单的情况。

2、打通渠道 统一管理订单

聚单客打通了商家在多个外部渠道的订单——美团、饿了么等,并可管理商家旗下所有门店。也就是说,一个系统可以进行多平台多渠道的店铺的管理,商家无需来回切换各个APP。另外,后台各门店数据也是一目了然,便于商家进行精细化运营管理。

3、多平台比价 配送既省又快

聚单客提供多个授权配送平台的配送价格,让商家灵活进行价格比对,根据自身不同需求,节约成本、灵活派单。商家使用聚单客APP发起配送后,系统自动显示可使用运力&价格,商家可按需求选择运力,多平台运力同时抢单,谁先抢到谁配送,又省又快。

4、支持绑定自有运力

聚单客APP支持绑定自有运力,也可直接使用平台运力(平台已对接数十家平台运力),满足不同需求场景。

5、骑手位置实时同步

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配送服务,商家还可以在订单在配送过程中可实时查看当前配送状态和骑手定位,及时获取信息,做好客户服务 ,减少店铺的差评和投诉。

6、支持随用随充 不占用资金

聚单客和两大支付巨头微信和支付宝有合作关系,支持开启随用随充,发一单的钱扣一单的钱,无需海量充值,避免资金被占用

智能换电柜又称共享换电柜、共享电池柜、换电站、电池交换站,顾名思义,是用来进行电池更换的,以往,人们电动车没电时,想到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找有地插的地方给电动车接上电源充电。这种传统充电方式,不仅不便利还很容易影响到外卖小哥和快递配送员的工作效率。而有了换电柜之后,用户在使用换电柜时,只需要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将充满电的电池与没电的电池进行更换。这样既节约用户时间,提升工作效率,使用也很方便快捷。
换电是电动车行业的发展趋势,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很多家入局这个行业了,实力比较强的有哈啰换电、易骑换电、中国铁塔、雷风换电、e换电、哈喽换电等等。

是使用的三元锂电池,因为看到过一个视频,铁塔充电柜把电池充的都冒火爆炸了,太危险了,会爆炸的就可以确定无疑是三元锂电池了。上面的充电柜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安全可靠,无需担心充电冒火爆炸的问题。

铁塔换电的使用人群:快递员、外卖骑手。

低速电动车的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不足以支撑其全天的外卖配送需要。中国铁塔基于动力锂电池资源打造了物联网化的智能换电柜,为低速电动车提供像取用充电宝一样方便的换电服务用户只需要用扫描换电柜二维码,15秒时间就能快速取出一块充好电的锂电池,极大提高配送效率。

铁塔换电的由来:

铁塔能源成立以来,一直以高能效动力电池为载体,主要面向金融、交通、医疗、商超和低速电动车客户群体提供备电、发电、充电、换电等电力保障和能源服务,其中,换电业务主要是针对快递物流、餐饮外卖行业开展低速电动车的共享电池业务,重庆铁塔于2020年开始发展换电业务,已经推出面向社会的低速电动车的智能换电业务,并在全市陆续建设换电网络。

0前言部分

1我所理解物联网

2公司业务架构

3个人职业规划

毕业后第一次跳槽,来了家物联网公司,感觉回到了大学时候,每天被大量智能设备包围的感觉很熟悉,有一些感悟,关于产品、关于技术、关于生活,抽空写下来。

物联网这个词被讲了很多年,毕业后也一直从事移动互联网相关工作,自然对其较为熟悉,物联网就是大量的智能设备联网共同工作。但当我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真正接触物联网产品,我反倒很难说清楚什么是物联网。亲人或朋友问我新工作是做什么的,我也很难描述清楚,不单是设备,不单是软件硬件,不单是数据,不单是场景现在我能体会到一些知乎大神上关于物联网的回答都是用一些很虚、很飘渺的词:处处皆入口,万物皆相连,边界不复存在。这不是装深沉,而是真的无法用一两句话描述清楚。

我也沿用这种很虚很飘渺方式来理解物联网,从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开始,来理解物联网中频频提到的两个词:“连接”和“数据”。

这句话诗描述的几时古人对“连接”这个词的理解。这一刻,全天下的人看得都是同一个月亮,通过一个月亮,把所有人都连接在一起。可见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有着一些隐隐约约的思路,通过一样东西,把所有人都连接起来。终于在今天,腾讯把这个使命完成了,微信让人与人之间可以即时通信,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愿景。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微信的启动界面,也是一个冰冷的月亮,跟我这个配图有点像,不知道设计灵感是否也是想表达,当代的微信就像古代的月亮,承载着连接的使命。如果文章有幸被微信的设计师看到,可以回复一下。

这是一个哲学家说的,我想用这句话来表达,数据是带有时间维度的。川流是不息的,河流中的水质、流速、温度每一秒钟都不一样,左脚踏进一条河流,右脚再踏进去的时候已经是另一条河流,它的水质、流速、温度等都不一样了,即便一样,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已经不一样了。我们需要记录下每个时刻的数据,让这条历史的长河具有可分析意义。

物联网系统要连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要记录和分析历史数据,感知每个瞬间的数据变化,在最适合的时候提供最时候的服务。举个例子,你的身体状态每一秒钟都在变化,天气每秒钟都在变化,我们要结合你昨天的睡眠情况,今天的皮肤特性,建立很多数据模型,可能还需要融入中医的知识图谱,心理学知识图谱,告诉现在的你最适合和什么汤,甚至告诉炖锅每一秒钟的火力是多少,计算出热力曲线,炖出来的汤才最适合2个小时后的你喝。

其实写到这里我会想起我爸爸妈妈,每当我回到家他们看到我的黑眼圈,或者脸部发红,会问我昨晚睡得怎么样,然后猜测我是阴虚火旺,然后炖一个苦瓜黄豆汤给我喝。类似的事情你们爸妈也经常做吧。现在机器可以完成这些事情,而且不再是靠猜测,而是精准的数据采集,结合各种知识图谱进行多维度数据分析,将分析结果转化成设备服务。

好了,故弄玄虚的文字写完了,我还是得理清我具体是做什么的,公司业务架构是怎样的,我的岗位在整个业务流里处于哪个环节。其实面试时,甚至入职前我都不太清楚我的岗位职责,拿到offer后我深入了解物联网,领略到其魅力,以及判断到公司的研发实力能驾驭物联网的魅力,还不是很清楚岗位工作内容就入职了。现在已经入职两周了,对公司业务架构有一定了解了,以产品经理为焦点梳理一下业务流程。

公司业务方面:公司主要是面对B端客户,以数据服务为核心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提供服务平台和开放平台,让数据的雪球越滚越大,在幕后担任“大脑”角色。另一方面,在图中下方也看到了两条小小的产品线,一条是互联网产品,另一条是硬件设备,既做互联网产品也开发硬件,虽然力度很小,但也看出公司并不放弃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想法的。

部门架构方面:从对外部门架构上来看很不清晰的,有两家子公司多个部门,每个部门均有自己的产品经理、开发人员,职能交叉,部门自成体系,难以梳理清各部门的依赖关系。我按照业务流程以产品经理的视角捋一遍可分三种产品经理。第一类是走在业务流最前端的市场部的产品经理,他们直接对接客户需求。第二类是业务流中端的物联网产品经理,他们把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创造出应用场景,供商业转化。第三类是业务流后端的AI产品经理,他们负责人工智能产品的落地,负责数据大脑的需求。

我的岗位:我是上述第二类,业务中端的物联网产品经理,负责场景的创建和数据的打通,让算法结合使用场景落地。从图上可以看出负责的产品可以“一横两竖”概括,“一横”就是平台性的项目,包括B端开放平台、C端超级APP等;“两竖”中分别为家庭场景和商业场景,家庭场景包括睡眠产品线、美容产品线、家电产品线,商业场景更多了:智慧校园、智慧农场、医疗健康、养老、酒店、水生态这些场景和数据需要相互打通。

2013年毕业后就在上一家公司工作,老东家是一家电视厂商,一共待了5年时间。也有多朋友问过我为什么在一家电视终端公司待那么久,找工作时面试官也会问这个问题,待了这么久的公司为什么现在想离开。我的择业逻辑是这样的:

为什么在一家做电视的终端公司呆那么长时间,因为它的工作范畴比较广,我能学习的知识面广。前沿技术的方面涉及了大数据、AI、语音,移动互联网领域涉及购物、内容、社交等模块产品,硬件方面的有智能设备产品等。终端公司业务覆盖领域广,如果我对某一个领域感兴趣可以找相应的项目去做,再自己深入学习。比如甚至我对外卖行业感兴趣,现在的TV也有内置的外卖APP,通过项目和自主深入学习我能转到外卖这个垂直领域的公司去。但如果在外卖领域公司,就比较难转到终端公司了,这就是终端公司的好处。

这几年互联网高速发展,很多新技术、新模式在瞬间爆发,也很快没落,今天共享单车群雄逐鹿,明天短视频三分天下,如今无人零售打的火热,区块链又何去何从我不知道哪些方向才是对的,不知道转到哪些垂直领域去才合适。所以我选择在一个大的平台待着,能看清楚当前形势再行动。

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逐渐能看透一些东西,个人感觉到移动互联的发展到达了一个瓶颈,新模式枯竭,产品差异化最终也只能体现在运营上,没有太多的机会,遂放弃了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想法。这一两年人工智能悄然兴起,能强烈感觉到它带来的变革,它将像移动互联网那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李彦宏也提到,中国互联网的人口红利不再,但AI的机会正在走来。各种迹象表明,站队人工智能是正确的选择。所以我摒弃了一些移动互联网属性的工作经历,选定了“一个方向,两个场景”:AI的方向,以及AI赋能的两个场景,一个是机器人,另一个是智能家居。然后准备简历,面试,最后来了目前这家物联网公司,虽然岗位不是AI产品经理,但能跟AI团队紧密合作,且能调用其资源,想深入学习AI技术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下阶段:

在业务层面,希望能尽快上手和适应新工作,并能在工作中体现应有的价值。目前从“一横两竖”中的“一竖”入手,即家庭场景产品线,后续会接触商用行业的产品线,再到横向的平台类项目。最后向前后端延伸,学习范畴渗透AI核心技术、各垂直行业的商业需求,努力成为全栈人才。

在职业层面,目前产品经验尚不足,是一个初级、执行层面的产品经理,希望通过努力,发展到能在规划层面有一定话语权产品经理,最后发展到在战略层面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经理。

在生活层面,好像单身挺久了,抽空找个女朋友。入职两周,感悟大概就这些了,以上,共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2234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2
下一篇 2023-06-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