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到2009年,运输整车从160万辆提升到近400万辆,在整车物流市场占据全国的35%。从业务量看,安吉汽车物流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安吉)已经跨入全球汽车物流第一阵营。
人们看安吉量的飞跃背后,能看见安吉遍及全国的物流网,却未必看见安吉的另一种利器,由信息科技等支撑的物联网——助力安吉在汽车物流领域矫健地领跑。
安吉要的不只是物流量的增长,还需要有服务质的飞跃。这一跃就站在了物联网这把无形剑上。日前,安吉汽车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莫金康接受本报专访,就拔出这把无形剑,让我们一睹其灵光。
打通七经八脉
在莫金康看来,现代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及物联网的支持,汽车物流企业更是如此。未来汽车企业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需要高效物流网的支持,还需要物流网与物联网的融合,建设虚实结合的流通高速路。
物联网看不见,但又无处不在。实现物联网与物流网的融合,在企业内部必须基于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安吉近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上汽集团对物流业务的整合和升级。而整合升级的一大利器也是信息化。
2008年年底,上汽集团旗下的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的物流板块重组,将物流资源整合,并成立了上汽集团直属的全资子公司安吉汽车物流有限公司,新的公司定位为专注汽车市场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安吉追求的物流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集成化的精益物流。因此,安吉对汽车物流资源整合升级的一大课题,如何以信息系统打通各环节。公司一成立就设立信息技术部门,探索上新信息系统。安吉业务模块多,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也为安吉把相关物流资源拧成一股绳植入了互联互通的神经网。
安吉也加大了对物流服务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其一,整合运输资源。安吉物流是国内惟一一家同时拥有公路、铁路、水路运力资源和运作能力的汽车物流企业。自有运力资源包括1个专业滚装码头,江轮3艘,海轮7艘,专列348节,运输车辆2700多辆。其二,整合业务模式。在以信息化打通各个服务环节后,安吉强化了业务模式的专业化整合,把业务分为三大块。整车物流由安吉及旗下十多家整车运输公司运作,实行基地化管理模式。零部件物流主要由与全球物流巨头ceva合资的安吉天地运作。口岸物流由与上港集团、nyk、wwl合资的海通国际码头运作。其三,整合仓储资源。在对运输资源和服务流程进行整合的同时,安吉也对仓储资源等进行了整合。安吉旗下现有7个入厂物流基地,9个售后物流基地、22个整车仓储基地。
信息化打通了安吉各种资源的七经八脉,安吉也树立了“六统一”的战略规划:企业文化统一、精益运作统一、hr体系统一、财务体系统一、it体系统一、采购体系统一。以精益供应链服务为主导,安吉为国内300个城市近30家主机厂、2000家经销商、1500家维修站、600家零部件供应商提供服务。
挥舞无形利剑
以信息化支撑的物联网不只是重塑内部管控的无形利器,还是安吉开拓市场的无形利器。
谈到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莫金康说:“物联网的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通过rfid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将其用户端延伸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其贯穿的流程也是一个物流流程。在物联网时代,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需求,把一系列物联网技术通过系统一体化的开发和应用,以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防范业务流动带来的不稳定性,加强企业对业务过程的管控水平。”
安吉致力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虽然安吉在信息化及物联网方面,建树颇多,但莫金康最有兴致向记者介绍的是安吉创新的商品车交接电子签收系统。
莫金康介绍说,在商品车的物流过程中,汽车从主机厂到用户手中有很多交接环节,采用纸质交接方式往往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交接过程不可控。在交接完成后,交接单是留在驾驶员手中的,要回到运输公司后进行结算时才提供交接单,交接单的回收周期非常长,在此过程中还存在交接单遗失的可能。二是交接的系统要求经销商在交接以后把信息填入系统,这种被动方式往往造成反馈不及时。三是在交接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回收以后还要录入我们的系统,同时对这些交接单需要大量的人工处理。
针对这些问题,安吉探索物联网技术应用,2009年开始实施商品车交接电子签收系统。
安吉考虑到通过把所有商品车交接过程的信息,通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及时的传递。主要把各个交接点的交接信息通过手持终端设备,采用了rfid、gps、条形码的扫描进行信息采集,经过gprs的通讯网络,传输到安吉管理中心,管理中心的信息和安吉业务系统对接,及时更新订单交接完成的状态。同时,安吉把信息及时通过系统对接,传输给主机厂,使客户第一时间了解商品车交接信息。这些数据同时会进入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会做一些相应的数据的分析,来发现一些问题,采取一些整改的措施。
这个系统主要是通过三个主要的功能模块来实现:一是,车辆订单的监控和进度的实时监控和状态预警,通过整合车载gps、gis、运输车辆数据和订单数据,对每一运输车辆及其所属订单的时间、路程进度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既定的算法规则判断车辆和订单的运输进度实时状态,对处于落后进度的车辆或订单进行预警提示。二是,在每次交接货时都形成一个惟一的数字签名,涵盖了收/发货方和运输方信息、货物信息、交接时间、地点等信息,并通过无线通讯实时发送给汽车物流企业。为了保证数字签名信息的准确性,通过运输车辆的gps定位数据对数字签名进行双重验证。三是,集成条形码扫描功能、rfid感应接收功能、gps信息接收功能、gprs通信功能为一体的手持移动电子设备。通过rfid识别运输货物与目的地是否一致,扫描商品车条形码信息确认收车,通过gprs将上述信息连同电子签名发送至汽车物流公司的服务器进行数据校验和状态更新。
莫金康说,该项目实施可能会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会带来一定的好处。
从企业经济效益上看,项目实施以后,一是人力成本减少,采用电子报交,运输后台数据整合系统进行数据的自动收集、整合和更新。工作人员只需按照所需利用系统进行查询即可,替代了原来人工订单手工录入等。二是纸质单据支出费用减少,每年可减少300多万元的纸质单据费用。新系统完全采用软件系统自动进行整合分析判断,所有信息一目了然,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由此形成的动态报表,彻底解决了由于数据滞后而带来的管理漏洞,有效解决了查询困难等问题。三是实现及时纠错。原来采用人工 *** 作时,不乏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工作失误,新系统采用电子设备和系统自动判断来确认交接数据,限度地避免了人为失误的风险,一旦发现与指令不符的问题可以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纠正错误,避免经济损失。四是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系统运用自动识别技术以后,限度地克服了物流作业移动特性造成的数据问题,使数据能够及时准确。系统能将报交信息同现有的运输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经销商的管理系统相连接,形成数据链路,大大缩短响应时间,从而满足公司管理需要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从社会效益上看,项目的实施将提高汽车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物流空载率和运营成本,减少纸张耗用,提高社会总资源的利用率。一是,促进相关法规的实施,国家已颁布实施《电子签名法》,推行商品车交接电子签收系统有助于促进法规实施。二是,利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推广。该系统运用移动信息实时收集货物信息,通过无线网络连接物联网,通过后台系统自动处理数据,使信息能快速准确地得到运用。三是,有利于对物流业资源利用率的改进。四是,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并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汽车物流行业的服务能力。
莫金康还告诉记者,经上海市发改委、市商务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和市财政局组成的评审小组研究审议,安吉物流商品车交接电子签收系统项目,作为物联网技术在整车物流业务当中的典型应用案例,已被列入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支持项目。
行业主要企业:大富科技(300134)、梦网集团(002123)、共进股份(603118)、胜宏科技(300476)、润和软件(300339)、立昂技术(300603)
定义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
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1、产业物联网占比逐渐上升
根据信通院于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9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中产业物联网和消费者市场各占一半,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产业市场,产业物联网的连接数将占到总体的61%。由此来看,未来产业物联网的市场发展潜力大于消费物联网。
2、市场规模不断增大
目前,物联网在全球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欧、美、日、韩等国均将物联网作为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推进,但在繁荣景象背后却仍存在着众多阻碍发展的因素。其中核心标准的缺失,尤其是作为顶层设计的物联网参考架构等基础标准目前仍处于空白,基于争夺物联网产业主导权,各国对国际标准方面的竞争亦日趋白热化。
新冠疫情对于物联网行业来说犹如达摩利斯之剑,一方面疫情导致全球技术供应链出现一定的停滞期,另一方面疫情助推中国物联网的渗透。2020年无人工厂、无人配送、无人零售、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无接触经济”的爆发均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撑。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前瞻认为未来5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6年市场规模超过6万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行业主要企业:大富科技(300134)、梦网集团(002123)、共进股份(603118)、胜宏科技(300476)、润和软件(300339)、立昂技术(300603)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中国物联网区域竞争情况
行业概况
1、定义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
2、产业链剖析:共有四大层面
所谓产业链,是以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是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的一个功能链结构模式。
从产业链条来看,物联网的产业链条由上而下可以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层级。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加大了对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的限制,不断扩大实体清单,影响了中国一些科技主导型企业的发展,这从侧面警示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的脆弱性。物联网通过传感器把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联系起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其中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源头,已经成为各种应用能力所需的数据来源所在。目前中国国内也涌现出了一些传感器芯片重点生产企业,如:高德红外、西人马、士兰微、敏芯微电子、博通、全志科技、大唐微电子、复旦微电子等。
行业发展历程:处于市场验证期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 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因特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
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发 展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大力推进
“十三五”以来,国家重视物联网产业建设及物联网成果应用,出台多度政策意见来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在“十三五”以来发布的行业政策中,以推动物联网成果应用为主,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信息交换、提高监督管理水平等。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十四五”期间,明确新基建,还要让5G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并且5次提到关于物联网的规划发展,除了划定数字经济的7大重点产业外,其余4次提到的场合均体现出对物联网发展重点的表述。
十四五规划中划定了7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这7大产业也将承担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超过10%目标的重任。
发展现状
1、中国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
全球物联网仍保持高速增长。物联网领域仍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GSMA发布的《The mobile economy
2020(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达到120亿,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规模将达到246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我国物联网连接数全球占比高达30%,2019年我国的物联网连接数363亿。而根据2021年9月世界物联网大会上的数据,2020年末,我国物联网的数量已经达到453亿个,预计2025年能够超过80亿个。
2、应用层与平台层价值最高
从产业链价值分布看,应用层和平台层贡献最大的附加值,分别占到35%左右,传输连接层虽然重要,但产值规模较小;底层的感知层元器件由于种类众多,产业价值也较大,占到20%左右。
3、传输层产业结构中传输层占比最高
根据赛迪发布的《2019-2021年中国物联网市场预测与展望数据》,物联网的传输层依旧位居最大份额;随着大规模地方性物联网政策的落实陆续完成,支撑层增长速度放缓;而随着各领域市场需求的释放,平台层、应用层市场增长速度将持续呈上升趋势。
4、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突破25万亿
目前,物联网已较为成熟地运用于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等。近几年来,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广扶持下,物联网产业逐步壮大。再加之近几年厂商对物联网这一概念的普及,民众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整体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在176万亿元左右,2020年根据赛迪公布的数据,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达到214万亿元左右;预计未来三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仍将保持18%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物联网市场投资前景巨大,发展迅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北京物联网相关项目最多
截至2021年5月底,工信部共公开2批《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公示名单》,前瞻结合2批的项目名单分析,目前中国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北京、浙江、广东和山东,其项目数分别为39个、24个、22个、20个。
2、企业竞争:以龙头企业间的竞争为主
《2021年中国物联网企业发展指数报告》于2021年10月29日发布,报告从动态角度评估物联网产业链各公司发展状况,围绕企业影响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能力、发展成效等多维度能力进行分析,剖析中国物联网企业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中国物联网企业的发展情况及市场参与者竞争实力,试图发掘物联网行业业务实力强、成长性好以及竞争壁垒高的优秀企业群体。根据《2021年中国物联网企业发展指数报告》,2021年我国物联网最具领导力企业名单如下:
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1、产业物联网占比逐渐上升
根据信通院于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9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中产业物联网和消费者市场各占一半,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产业市场,产业物联网的连接数将占到总体的61%。由此来看,未来产业物联网的市场发展潜力大于消费物联网。
2、市场规模不断增大
目前,物联网在全球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欧、美、日、韩等国均将物联网作为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推进,但在繁荣景象背后却仍存在着众多阻碍发展的因素。其中核心标准的缺失,尤其是作为顶层设计的物联网参考架构等基础标准目前仍处于空白,基于争夺物联网产业主导权,各国对国际标准方面的竞争亦日趋白热化。
新冠疫情对于物联网行业来说犹如达摩利斯之剑,一方面疫情导致全球技术供应链出现一定的停滞期,另一方面疫情助推中国物联网的渗透。2020年无人工厂、无人配送、无人零售、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无接触经济”的爆发均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撑。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前瞻认为未来5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6年市场规模超过6万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以下是物联网常见的应用场景:1、车联网
车联网行业中,车载智能终端、车载扫码支付设备、行车记录仪、车载综合监控/DVR。车载设备借助物联卡,流量卡实现车与车、人、路、平台之间的联系。
2、智慧物流
智慧物流是指物联网用于物流行业,在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大大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在物流中的运用大致是这四个方向:仓储管理、运输监测、冷链物流、智能快递柜。
3、智能穿戴
智能穿戴其实就是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物联网卡是智能穿戴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智能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市管理、教育、医疗、交通运输、住宅等更互联、高效和智能,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便利的生活。
5、智能安防
安防是物联网的一大应用场景,智能安防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智能门禁、报警系统、监控系统,行业中主要以安防监控为主。
6、智慧农业
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中去,使传统农业更具“智慧”,从而实现农业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
7、智慧医疗
安全健康也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物联网技术在医疗行业中有着极大的作用,物联网卡将设备进行连接,实现信息实时采集和稳定传输数据,对医疗行业的服务水平和效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医疗中的运用大致是这两个场景:可穿戴医疗设备、数字化医院。市场研究机构IDC日前发布了中国制造业物联网市场预测报告,预计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物联网支出将高达1275亿美元,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为147%。其中软件和服务将会引领中国制造业物联网支出快速增长,二者所占市场份额将超过60%。而Gartner公司研究预测,全球目前已有约50亿个能够连接无线网络的各类产品和设备,这还不包括手机和电脑。到2020年,这个数字预计将高达210亿。这些互联产品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将催生未来工业企业的新模式:生产服务。一直以来,传统工业关注如何制造产品,产品的销售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结束”,而在未来,产品售出以后则是真正的“开始”——生产商基于产品被终端用户使用时所产生的数据了解其使用情况,提供后续运营与维护,并基于用户信息开发出其他服务。
物联网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并写入“十三五”规划当中。而“中国制造2025”更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在中国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下,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加快制造业向服务转型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将会在未来3至5年推动制造业物联网支出保持较高增长。
中国物联网在制造业的发展虽然仍处于初期阶段,但是其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在不断加强,新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随着新兴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技术)与物联网的融合以及IT(信息技术)与OT(运营技术)集成,物联网技术的潜能将加速释放。IDC预计,未来两年,中国制造业物联网发展将呈现以下三大趋势。
——物联网平台竞争将日趋激烈。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部署物联网应用,IDC认为,制造业物联网平台将是代表智能制造变革与重塑的主要方向之一。未来的平台,既可以来自硬件领域,也可以来自软件领域。在硬件管理领域,主要是生产设备的连接管理;软件领域主要包含企业应用管理平台、企业信息显示与报告平台,以及企业数据分析与洞察平台。
——物联网应用将加速制造业创新。制造业物联网应用将引领制造业企业进入创新和变革的新时代。物联网应用的低成本感知、高效的数据收集、实时的数据记录、分布式计算和高级数据分析等优势,必将加速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企业的研发、生产、运营、营销和管理方式。此外,机械学习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也将促进制造业数据分析变得更加迅速和精确。
——边缘计算将成为下一个热点。随着物联网终端的大量部署,物联网产生数据将呈现几何式的增长,因此通过分散的终端设备和物联网网关进行数据过滤和处理,将是制造业物联网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数据将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边缘的智能化,将在网络或者数据中心出现异常时,保证数据的安全,帮助企业规避风险。
IDC制造业高级研究经理王岳表示:“中国制造企业已纷纷开始部署物联网战略,旨在提高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并加速由生产向服务转型。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运营技术的快速融合,以及 数字化双胞胎 概念的普及,物联网技术将在制造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物联网与云计算、移动技术、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的结合,将进一步释放物联网的潜能,为打造物联网生态闭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相信未来,随着生态的逐渐成熟,基于物联网平台的行业与细分行业应用将迎来快速增长。”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不仅使数据流、硬件、软件实现智能交互,更将从本质上颠覆传统工业模式,形成新的工业业态,而“软硬结合”将是未来工业企业在这一轮技术革命新浪潮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整合的安全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能够为工业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不仅能够实现设备与资产的智能互联、数据管理和现场控制,还可以实现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协同,大幅提升生产力。这正是得益于物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构建。霍尼韦尔过程控制部的陈延表示:“传统制造业的工艺越来越精密化,工业设施和 *** 作过程也日益复杂,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未来不仅要着眼帮助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要关注过程的安全性、可靠性。此外,物联网还将给工厂管理人员和工人带来全新的工作体验,蓝领和白领之间的界限未来将日渐模糊。”
此外,物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出现让工人也日益融入互联平台。例如,在未来的互联工厂里,作业人员的便携式设备可以实时地与指挥中心进行信息和数据交互,实时快捷地参与整个厂区的监测和 *** 控。万物互联时代,物联网对传统工业形成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对中国制造企业来说,软硬件相结合、效率和安全并重将成为未来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上由物联传媒转载,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现状:我国已形成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网络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支持能力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传感器、RFID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和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软件与集成服务等产业虽已有较大规模,但真正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和服务尚在起步。
我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产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我国形成了RFID低频和高频的完整产业链以及以京、沪、粤为主的空间布局,2009年市场规模达到85亿元并成为全球第3大市场。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连续多年实现20%以上的增长,2009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企业数量为5000多个,小型企业数量占比达到90%。
在物联网网络通信服务业领域,我国物联网M2M网络服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目前M2M终端数已超过1000万,年均增长率超过80%,应用领域覆盖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能源环保、交通运输、公共事业、农业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快速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将突破亿级。三大电信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积极筹备,加紧建设M2M管理平台并推出终端通信协议标准,以推进M2M业务发展。国内通信模块厂商发展较为成熟,正依托现有优势向物联网领域扩展。国内M2M终端传感器及芯片厂商规模相对较小,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我国在物联网相关通信服务领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应在M2M通信网络技术、认知无线电和环境感知技术、传感器与通信集成终端、RFID与通信集成终端、物联网网关等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领域,虽然不是所有云计算产业都可纳入物联网产业范畴,但云计算是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也将大大推动云计算服务发展。国内云计算商业服务尚在起步,SaaS已形成一定规模,而真正具有云计算意义的IaaS和PaaS商业服务还未开展。目前,我国在云计算服务的基础设施(IDC中心)建设、云计算软硬件产业支持和超大规模云计算服务的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云安全方面,我国企业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随着物联网应用的规模推进、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国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云计算服务将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十二五”期间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在物联网相关信息处理与数据服务业领域,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的关键技术主要是数据库与商业智能。我国数据库产业非常薄弱,知名企业只有三四家,只占国内市场10%左右的份额。商业智能(BI)领域我国虽然技术相对落后,但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国内现有BI厂商有近500家,但高端市场仍由国际厂商垄断。整体而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产品、BI产品和掌握关键技术的软件企业少,产业链不完整,缺乏产品线完整、软硬结合、竞争力强的国际企业。
人工智能会不会成为影视剧中一样,成为人类的敌人或者人类世界的终结者?答案是不会,至少暂时不会。目前的人工智能发展阶段距离影视剧中的智能还比较遥远。现在的人工智能是弱人工智能,没有自主欲望需求的阶段,人工智能主要是模仿人类某一方面的技能成为人类工作中的帮手。比如扫地机器人不会有自主意识希望能去舞台表演歌剧。
人工智能是软件工程学科,是进化了的自动化。任何技术的变革,带来的都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更加便利, 人工智能也是人类手和脑的延伸 ,未来会成为我们很好的工具,扩展我们的现实环境,提升我们和周围环境的沟通。
想象一下,未来可能有《超能陆战队》中的大白那样的机器人提醒你:“最近血压高。”“心率过快,请注意”。是不是对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充满期待,希望能更长寿、见证更多新技术的革新呢?
之前就传出机器人可以写稿子当记者了,媒体人一片哀嚎,“要被机器人取代啦”。没错,一些工具能提高效率,但也会让很多人面临失业风险。现在,哪些媒体人的工作已经被取代了?未来,媒体人的哪些工作还会继续被人工智能取代呢?
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时代,称为“智媒时代”,智媒进化专家预测会有这4个方向:
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最主要应用有两个,一个是内容生成,比如读过了很多同质化的内容,就能自动生产同类内容;另外一个应用就是内容分发,基于用户需求不断优化的推荐机制。
目前,国内移动端用户数量巨大,在线时间长,用户平台很大,对内容的需求缺口很大。
再加上现如今很多行业技术达到了,内容没赶上,比如VR。VR现在还在学习如何真正打动人心,因为人类需要故事,这是VR的前景所在。
新技术带来了受众6个方面的变化,从受众变化中可以分析出对于内容有什么需求。也终于明白,今日头条为什么重资支持短视频创作。
可见,不光娱乐资讯需要短视频化,新闻资讯也需要短视频化。新技术在视频领域的应用一个是直播,一个是短视频。
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进入部分内容生产领域,但在内容生产方面,人与人工智能两者分工不同。人工智能的制作过程中,除了需要技术,还需要媒体人的才华,包括幽默、讲故事的能力。而人工智能的主要工作在于给内容打标签、便于检索,确定分发推荐,掌握反馈信息,不断优化推荐。一方面提升内容制作的效率,一方面更了解受众需求。
很多爆火的网红自媒体都是短视频出身,比如papi酱。
几年前,报纸开始把大版大版的文字改为读者更容易接受的图文形式。微博上一些媒体号也经常用长图文来解读最新政策新闻。但这一形式正被短视频替代,形成新形式-视频资讯。市场对于视频资讯的需求度很高,有很大生产空间。
短视频更容易形成粉丝经济。与短视频资讯相比,以后文字则会偏向更高效的逻辑传递。
一个变化是,今年视频内容付费比例增长,二次元已经开启货币化、人群有了支付能力。
很多自媒体人可能会说,不懂技术如何创作短视频呢?
其实技术方面真的不难,最难的是内容方面。不然李安的新**《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就不会被口水淹没,说只炫技术而内容故事不佳了。 而做内容正是很多自媒体人已经具备的能力:内容生产能力、讲故事的能力。随趋势而动只需要换一种媒介、换一种展现方式。
只从技术层面讲就没有那么复杂了。大家的智能手机都有了视频拍摄功能,而很多APP或者电脑软件也有视频编辑功能。同时,互联网上有非常多视频素材,推荐一下Wochit,是提供一站式视频素材的获取平台。
不过,如果是VR的内容制作者,还需要考虑一下如果如今的头盔被淘汰,内容是否也要淘汰呢? 内容生产者在跟上技术脚步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能不能在技术革新、设备更迭时,尽量提升自身内容可移植率,虽然那并不容易。
未来会是一个“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的时代,智媒时代给媒体带来全流程变化,你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随风而起的网红级别的自媒体人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