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工学院体育选课有什么课程

柳州工学院体育选课有什么课程,第1张

柳州工学院选课指南专业系部设置学校现设有机械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经济管理系、艺术与设计系、外国语言文学系、食品与化学工程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公共数学教学部、公共计算机教学部、公共英语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公共艺术教学部等 8 个系 6个教学部。开设 37 个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五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 26 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逾
12000 人。
1外国语言文学系:
商务英语、英语、翻译;
2艺术与设计系:
工业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动画、服装设计与工程、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3机械工程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
4汽车工程系:
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
5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6土木工程系: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绘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7经济管理系:
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投资学、资产评估;
8食品与化学工程系: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化学工程与工艺。

中国电信的诞生是在1995年进行企业法人登记,从此逐步实行政企分开。

发展历史如下:

在2001年, 中国电信被再次重组,这次重组进行了南北分拆,产生了北网通,南电信。

在2002年5月,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重新正式挂牌成立。

在2008年5月24日,中国电信1100亿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 。

在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中国电信获CDMA2000牌照。

在2011年3月29日,中国电信移动用户过亿,并且成为全球最大CDMA运营商 。

在2012年7月20日,中国电信(韩国)股份有限公司开业,中国电信开始进入韩国市场。

在2013年12月12日,中国电信已获准在全国超过40个城市开展4G规模网络实验。

在2014年7月15日,中国电信正式在全国首批16个城市开放天翼4G手机服务。

在2016年1月13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资源共建共享、客户服务提质”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在2017年12月,中国电信完成公司制改制,企业类型变更为国有独资公司,企业名称变更为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在2018年2月28日,中国内地的iCloud业务正式由云上贵州负责运营后,云上贵州牵手中国电信天翼云为iCloud提供云存储服务,双方已于2018年6月底正式签署《基础设施协议》。

扩展资料

企业文化——企业标识

中国电信企业标志由国内品牌咨询与设计公司正邦于2008年设计,中国电信的企业标识整体造型质朴简约、线条流畅、富有动感。以中国电信的英文首个字母C的趋势线进行变化组合,似张开的双臂,又似充满活力的牛头和振翅飞翔的和平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

传递出我们的自信和热情,象征着四通八达,畅通、高效的电信网络连接着每一个角落,服务更多的用户;表达了我们“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服务理念,体现了与用户手拉手、心连心的美好情感。

同时,也蕴含着企业全面创新、求真务实,不断超越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企业与时俱进、奋发向上、蓬勃发展,致力于创造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景。经纬度的两个C,象征着中国电信国际业务的布局,而且通过黄金分割方法的运用使得整个标志在动感中又具有沉稳属性。

中国电信的企业标识以代表高科技、创新、 进步的蓝色为主色调。文字采用书法体,显得有生命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与国际化的标识相衬,使古典与现代融为一体、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电信官网-发展历程

1982年,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出版了《无程序员的应用程序开发》一书。他在书中写道:“每台计算机可用的程序员数量正在迅速减少,以至于将来大多数计算机必须至少部分地在没有程序员的情况下工作。”

现在低代码开发平台对于编程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改变了公司和开发人员的工作方式。低代码开发平台相比传统编程方式更加容易和高效。开发人员只需通过可视化的工作流程拖拽完成应用程序创建。

在14年的时候,Forrester创造了“低代码”一词来对专注于开发简单性和易用性的开发平台进行分类。这些平台无需完全了解编码就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模式配置应用,低代码就此迅速流行起来。

之后西门子以6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Mendix,后有低代码开发平台「OutSystems」获 KKR 和高盛 36 亿美元融资,一跃成为行业独角兽。国内低代码市场也迅速崛起,涌现出一批低代码厂商。

文 | AI 财经 社 郑亚红 唐煜

编辑 | 赵艳秋
华为鸿蒙,终于来了。
6月2日晚8时,华为正式发布HarmonyOS 2及多款搭载该系统的新产品。正如此前预料的那样,该系统也将正式搭载到数以亿计的手机上。
在多款搭载了HarmonyOS 2的新产品中,包括了Mate 40系列新版本在内的手机、智能手表、平板产品等。此外,华为“百”款设备将陆续启动HarmonyOS 2升级。余承东还称,华为老产品,如 Mate9 系列、nova5 系列、P10 系列等机型将在明年升级到该系统。
作为中国自主的物联网 *** 作系统,华为正式向谷歌发出了挑战。而未来几年,华为和谷歌之间,必有市场、开发者和生态之战。
数以亿计的设备迁移到鸿蒙上,这将会是人类 历史 上最大规模的OTA(空中下载)升级。根据华为最新公布的数字,目前华为已售出超过10亿台全场景智慧连接设备,其中在网手机超过7亿台,大约90%的华为存量和在售手机,都可以升级到鸿蒙 *** 作系统。
摆在鸿蒙面前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如何服务好这次大迁移。在如此大规模的迁移和升级中,服务器的负载将会非常大,华为会采取什么策略给迁移用户以支持和保障,下载中遇到Bug如何及时解决,这些都将会是不小的挑战。
除了平滑的迁移,能否完成“生死线”是真正的考验。
此前,华为消费者BG软件部总裁王成录透露:对于 *** 作系统这类底层平台而言,软件使用量、市场占有率是它能否活下来、能否成功的核心因素,而16%的市占率则是一个生死线。
目前全球最大的移动 *** 作系统谷歌的安卓市场份额是6863%,包含了30亿台设备,而苹果则在2021年年初宣布活跃设备超过10亿,对应的份额是3099%。华为将“生死线”划在16%,这个生死线是否科学不得而知,但这个比例对应的终端设备数量是3亿台。华为也照此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即在2021年底搭载鸿蒙系统的设备数量达到3亿台。
按照王成录的解释,3亿台拆分下来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超过2亿台华为设备上安装鸿蒙系统,在第三方设备的装机量超过1亿台。
这对华为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要知道谷歌当年用了四年的时间,设备量才突破3亿大关,而如今华为只剩下半年的时间去冲“生死线”。
而这其中的核心就是手机。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之际,手机仍然是其中的核心,设备的互联互通都离不开手机这个终端。
最明显的是,国内的手机厂商不太可能加入鸿蒙。在商言商,不论是小米、OV还是剥离出去的荣耀,都不会冒着商业的风险去得罪谷歌。2014年魅族与阿里关系交好,曾采用阿里云OS,而双方在合作期间就收到了谷歌的传票,最终在各种因素下合作夭折,魅族也得罪了谷歌。更早之前的2012年,阿里跟宏碁联合推出一款智能手机时,更是遭到了谷歌的反击,致使发布会取消。
国内有超过80%的手机都搭载安卓系统,手机厂商面对谷歌时是较为被动的,如果不想放弃谷歌繁荣的应用生态、广阔的海外市场,那么最好不要做出“背叛”谷歌的举动。
华为只能靠自己的手机。最难的就在于如何保住手机的留存率。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目前华为手机的全球市占率已经暴跌到4%,排名也远远跌出了头部阵营,手机业务落幕似乎已成定局。
7亿台手机在全面换机之前能否迁移至鸿蒙,是摆在华为面前一项迫切的工作。但一些客观因素也给华为争取了时间。当前消费者对于手机的更新换代没有以前敏感,近日一加手机副总裁李开新就曾对外表示,消费者的换机周期比原来长很多,基本是原来的两倍。加上华为的存货,华为仍有两到三年的时间可以发展鸿蒙。
华为需要借助现有几亿华为手机用户,快速提高鸿蒙的成熟度,并提升迁徙用户的留存率。
此外,AI 财经 社了解到,一些三四线中小品牌的手机厂商,或将推出搭载鸿蒙的手机。
一个星期前,5月25日,谷歌终于向市场发布了其 *** 作系统:Fuchsia OS,并表示将率先应用在智能显示器Nest Hub上。自2016年曝光Fuchsia OS的存在后,距今已经过去5年,在这期间,它一直被外界认为是寄予了谷歌的下一个野望。
显然,这与华为的目标是一样的。
起初外界认为鸿蒙的推出主要是为了应对谷歌禁用安卓,但随后华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鸿蒙并不是对标安卓,而是面向万物互联的时代,如同今天余承东所讲:一生万物,万物归一。尽管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内核,但在理念上殊途同归。
2018年年底,谷歌曾推出过一款专门针对于物联网的 *** 作系统 Android Things,它是安卓系统的一个分支版本。但是这个系统推出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国内知名家电厂商IoT业务的负责人谭龙对AI 财经 社称,当时公司并没有考虑接入Android Things,原因是当时大家对IoT的感知不强烈,市场还没有那么迫切,而且Android Things的能力也不够,“那个 *** 作系统还不能打通设备之间的连接”。
实际上,谷歌也已经意识到要摆脱掉安卓的包袱,面向下一代应用场景,就需要设计一个新的 *** 作系统。
*** 作系统领域一位业内人士向AI 财经 社透露,Fuchsia OS项目成立的早期,华为深度参与了该项目,并且提供了很多技术贡献。该人士表示,据他了解,华为还提供了一款智能手机作为样机,让Fuchsia OS在上面测试运行。后来在2019年的制裁风波下,华为与谷歌分道扬镳,也就从谷歌的这个项目中退了出来。
上述人士称,在他的了解中,鸿蒙也受到了Fuchsia OS 的影响,包括设计理念、定位等。
如今分道扬镳的谷歌和华为,在下一代 *** 作系统上又狭路相逢,或将面临一轮新的竞争。
一位鸿蒙的合作伙伴对AI 财经 社表示,目前物联网的竞争还在早期,还很难下定论未来谁能胜出。而且物联网是一个非常分散、碎片化的市场,如今并没有看到哪个 *** 作系统能像手机界的安卓一样一统江湖,除了鸿蒙和Fuchsia OS ,小米、苹果、亚马逊、三星等巨头也都在布局该领域。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鸿蒙目前比Fuchsia OS 占据了先机。发布一年多以来,鸿蒙已经接入了多种设备,手机、家电、智慧屏、 汽车 等都已经在布局中。而刚刚发布不过一个星期的Fuchsia OS ,目前还未看到迈出市场化这一步。Fuchsia OS目前也还未在开发者中掀起什么浪花。一位开发者对AI 财经 社说,就拿安卓来说,仅谷歌推出新系统是没用的,各家手机厂商都需要基于新系统做二次定制开发,目前并没有看到其他手机企业在对外推广Fuchsia OS。
谭龙表示未来对两个 *** 作系统态度是“都会融入”。他认为两个 *** 作系统未来连接的设备量都会很可观,而万物互联又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比如一些海外出售的产品最好也能跟谷歌的 *** 作系统打通,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他还强调,这并不是说只有海外产品会搭载谷歌的系统、国内产品搭载鸿蒙,理想的情况是与二者都能打通协议,让不同的系统都能运行。
由于物联网厂商数量巨大,涉及行业众多,包括家电、 汽车 、可穿戴设备等等,华为从中争取到一批合作,拿到一批行业应用难度并不大。在区域市场,除了国内,华为在全球一些传统优势市场,也仍有争夺空间。
一个成功的 *** 作系统意味着有一个强大的生态。而对于一个强大的生态来说,庞大的开发者绝对是背后的中坚力量,但鸿蒙目前和安卓、iOS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今年年初,华为鸿蒙系统掌舵人王成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目前为止,安卓有约2000万开发者,iOS有约2400万开发者,而鸿蒙系统现在的开发者数量只有数百万规模。
但鸿蒙正在加强对后备力量的培养。华为已经宣布了将启动HarmonyOS高校人才培育计划。进高校培养未来工程师,这是诸多国际软件必做的一环。同时,华为鸿蒙也在充分调动高校老师的力量。
前段时间举办的首届HarmonyOS开发者创新大赛可以视作华为开发者生态的阶段性成果,有3000支队伍参赛,最终23支斩获奖项。
不过,鸿蒙还缺乏“现象级”应用。如今一些鸿蒙应用集中在展示鸿蒙的多设备协作能力上。类似今天王成录描绘的,鸿蒙 *** 作系统让多设备组成一个“超级终端”,哪个设备方便就用哪个,人到哪里,服务就到离人最近的设备上。比如手机上播放音乐,组成超级终端后,可以把音乐用音箱放出来。
但一位开发者认为,大多基于鸿蒙的应用都还只停留在比较表层的设备互联互通上,开发者还是要深挖鸿蒙的特性,之后才能做出一些区别于安卓体验的创新应用。另一位开发者认为,鸿蒙后续需要做出一些更具体的杀手级应用。
从开发者的态度来看,他们对鸿蒙持欢迎态度。西窗文化、西窗烛公司创始人兼CEO的瞿章才对AI 财经 社说,他们的应用在安卓市场40%的下载量都是来自华为手机,华为手机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流量分发平台,再加上众多的智能设备,鸿蒙对于开发者来说还是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此外,从2017年开始,华为手机开始和一些开发者应用联合运营产品,给到更多的资源推荐,一批吃到流量红利的开发者其实都非常愿意基于鸿蒙进行开发。
除了个人开发者,瞿章才认为,安卓系统能做起来,背后也是有华为这么大的一个公司去贡献了很多能力和代码,“鸿蒙生态想要更加强大,也要联合更多头部公司的力量。”这将倒推华为走上一条大生态之路。
(谭龙为化名)

1928年6月9日,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任院长。
1928年6月,国立中央研究院理化事业研究所(含物理、化学、工程三组)在上海成立。
1928年7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分开建所。
1930年初,物理、化学、工程三所共用的理工实验馆动工建造。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研究所内迁昆明。
1945年9月,研究所在昆明更名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工学研究所。
1946年6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研究所回迁上海,留下部分为昆明工作站。
新中国成立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1950年3月,曾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
1953年2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
1955年,筹建长沙分所。
1958年6月,长沙分所独立命名为中国科学院矿冶研究所(后更名为长沙矿冶研究院)。
1959年2月,以陶瓷部分为基础成立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化学研究所)。本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
1959年5月,昆明工作站独立命名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冶金陶瓷研究所(现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1968年3月,被解放军十六院接管;5月,被授予解放军一六零三研究所番号。
1970年10月,回归地方并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1984年,甲种分离膜制造技术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1998年6月,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批准中国科学院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上海微系统所作为上海高技术研究发展基地五个成员之一,被列入首批启动单位。
2001年8月,根据研究所科研领域的变迁和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调整,经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将所名更改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03年10月,“创新一号”01星成功发射运行。
2008年9月,“神舟七号”伴随小卫星成功发射运行。
2008年12月,“创新一号”02星成功发射运行。
2010年3月,上海物联网中心成立。
2011年11月,“创新一号”03星成功发射运行。

2000年2月,我校由原属的水利部整建制地划转教育部管理。为了适应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学校开始实施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3月份,学校管理机构设置和校部处级干部聘任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着手开展后勤社会化改革、院(系)机构改革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分校管理体制改革。6月,学校颁发《关于常州分校更名为常州校区的通知》(河海委发[2000]39号),指出“经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书记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一、河海大学常州分校更名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二、常州校区设立校区党委和管理委员会,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负责常州校区的管理工作”。
这次分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的原则是:1.有利于常州分校进一步成为河海大学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中更充分地发挥其潜力;2.有利于促进全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较大幅度地提高办学效益;3.有利于三个校区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促进学校各项改革和可持续发展;4.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关系,既要坚定地推进常州分校管理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又要确保学校稳定;5.处理好加强领导与依靠群众之间的关系,在常州分校管理体制改革中,既要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又要充分依靠广大的干部和教职工,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内容包括:1.将常州分校的管理体制由分校的模式改变为校区的模式。常州校区是河海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海大学内具有较完整功能的办学单位。2.常州校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遵循“统一领导,职能延伸,条块结合,权责清晰,校区负责”的原则。3.常州校区设立校区党委和管理委员会,受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委托管理常州校区,具有指挥、协调、督促、检查、考核的功能。4.常州校区在常州登记为法人单位,河海大学法人代表同时是常州校区法人代表,学校领导班子中有人分管常州校区工作或兼任常州校区党委书记和管委会主任。5.常州校区根据需要设立若干精简高效的部、处、科、室,作为校区的职能部门,在校区党委及管委会的领导下贯彻落实学校党、政的工作计划与要求。其中部分职能部门,同时是学校职能部门的延伸机构,接受学校职能部门业务上的领导与指导。6.当前,常州校区的教学、科研实体要保持相对稳定,同时要加强两地间干部、教师的人员交流以及教学、科研合作。7.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学校及三个校区的规划工作,努力促进常州校区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常州校区亦要抓住管理体制改革的机遇,努力加快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常州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要充分发挥新管理体制的优点,将自身的区位优势与河海大学的整体实力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常州地区乃至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2年11月28日,学校正式发文对部分机构进行调整。其中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更名为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河海大学商学院(常州)更名为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常州校区公共课教学部更名为基础学部,分设外语教学部、人文社科部、数理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由此学校在常州校区设置的办学实体变为机电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企业管理学院、基础学部(含分设的四个教学部)。
学校此次对校区办学实体名称的调整是适应建设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需要而在办学空间布局上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调整,有利于促进校区间协调发展,有利于常州校区优化学科结构强化特色发展,有利于常州校区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发展,必将对常州校区科学发展再铸新篇章产生重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3D打印并非是新鲜的技术,这个思想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并在20世纪80年代得以发展和推广。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把它称作“上上个世纪的思想,上个世纪的技术,这个世纪的市场”。三维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这种打印机的产量以及销量在二十一世纪以来就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增长,其价格也正逐年下降。
使用打印机就像打印一封信:轻点电脑屏幕上的“打印”按钮,一份数字文件便被传送到一台喷墨打印机上,它将一层墨水喷到纸的表面以形成一副二维图像。而在3D打印时,软件通过电脑辅助设计技术(CAD)完成一系列数字切片,并将这些切片的信息传送到3D打印机上,后者会将连续的薄型层面堆叠起来,直到一个固态物体成型。3D打印机与传统打印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使用的“墨水”是实实在在的原材料。
堆叠薄层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有些3D打印机使用“喷墨”的方式。例如,一家名为Objet的以色列3D打印机公司使用打印机喷头将一层极薄的液态塑料物质 喷涂在铸模托盘上,此涂层然后被置于紫外线下进行处理。之后铸模托盘下降极小的距离,以供下一层堆叠上来。另外一家总部位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公司Stratasys使用一种叫做“熔积成型”的技术,整个流程是在喷头内熔化塑料,然后通过沉积塑料纤维的方式才形成薄层。
还有一些系统使用粉末微粒作为打印介质。粉末微粒被喷撒在铸模托盘上形成一层极薄的粉末层,然后由喷出的液态粘合剂进行固化。它也可以使用一种叫做“激光烧结”的技术熔铸成指定形状。这也正是德国EOS公司在其叠加工艺制造机上使用的技术。而瑞士的Arcam公司则是利用真空中的电子流熔化粉末微粒。以上提到的这些仅仅是许多成型方式中的一部分。

3d打印机和打印物(19张)
当遇到包含孔洞及悬臂这样的复杂结构时,介质中就需要加入凝胶剂或其他物质以提供支撑或用来占据空间。这部分粉末不会被熔铸,最后只需用水或气流冲洗掉支 撑物便可形成孔隙。如今可用于打印的介质种类多样,从繁多的塑料到金属、陶瓷以及橡胶类物质。有些打印机还能结合不同介质,令打印出来的物体一头坚硬而另 一头柔软。
3D打印源自100多年前美国研究的照相雕塑和地貌成形技术,上世纪80年代已有雏形,其学名为“快速成型”。它的

最早的3d打印机
原理是:把数据和原料放进3D打印机中,机器会按照程序把产品一层层造出来。打印出的产品,可以即时使用。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SLS被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卡尔Deckard博士开发出来并获得专利,项目由DARPA赞助的。1979年,类似过程由RF Housholder得到专利,但没有被商业化。
1995年,麻省理工创造了“三维打印”一词,当时的毕业生Jim Bredt和Tim Anderson修改了喷墨打印机方案,变为把约束溶剂挤压到粉末床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把墨水挤压在纸张上的方案。
说到3D打印,就不得不提3D打印机:
3D打印机又称三维打印机,是一种累积制造技术,通过打印一层层的粘合材料来制造三维的物体。现阶段三维打印机被用来制造样品。 2003年以来三维打印机的销售逐渐扩大,价格也开始下降。
该技术可用于珠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AEC),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产业,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和许多其他领域。
最早的3D打印出现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价格极其昂贵且所能打印的产品数量也少得可怜。

自考物联网工程专业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日语(二)、俄语(二)、中国简史、信息技术、应用文写作、现代管理学、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践)、数据通信与网络、物联网工程导论、无线传感网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实践)、嵌入式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实践)、智能数据处理、智能数据处理(实践)、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物联网系统综合设计(实践)毕业论文。
自考报名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按省教育考试院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ks。
2、报考自考本科段的考生,应带专科毕业z书和本人身份z到当地该专业的报名点报名。报考与所学专科专业不同的本科,根据专业的不同需要加试相应的课程。
3、具有国家承认的专科学历才可报考高等教育本科自学ks。
4、停考的专业,仅限在籍考生按有关文件规定报考。
5、对有特殊要求的专业,考生须按有关规定报考。考生办理本科毕业z书时,必须上交国家承认的专科及以上学历证书原件,否则,不予办理本科毕业z书。专科在读的考生也可以报考本科,只是领本科毕业证的时候必须要有专科毕业证。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2310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3
下一篇 2023-06-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