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盘点|物联网2020年回顾:十大重要进展

年度盘点|物联网2020年回顾:十大重要进展,第1张

导读新年伊始,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的大环境下,物联网也迎来了更多充满戏剧性的挑战与变革,在疫情爆发后,各地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发生的这大大小小的的事件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物联网的身影,为此,在这里小编整理了相关报告后,和大家说说2020年物联网在全球的主要进展,分享给大家以供参考和借鉴!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物联网2020年回顾:十大重要进展。

Part I: Covid-19对IoT 2020的影响

受疫情影响,公众对物联网的兴趣下降了15%

人们通过Google搜索“物联网”话题的频率在2020年骤然下降。自2020年3月疫情大流行以来,这一下降比例达到15%;此后,“物联网”话题搜索量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处于较低水平,也没有回升迹象。物联网显然不像其它话题那样在公众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公众对游戏的搜索兴趣猛增了约65%、对“在家工作”的兴趣增加了104%、对“失业救济金”的兴趣猛增了250%。在对3000多个财报电话的分析显示,在2020年第二季度,“IoT”一词的使用量呈类似下降趋势。但是,有关物联网,尤其是“工业物联网”的讨论在第三季度又重新开始。

尽管疫情大流行,但2020 IoT市场仍然强劲

尽管Covid-19疫情不断,并且
2020年全球GDP下降了5%,物联网市场在2020年仍在增长(无论是支出规模还是连接设备总数)。虽然有少量物联网项目因各种原因(如在封锁期间无法建立基础设施)而停止或推迟,但大多数物联网项目在2020仍在继续。

事实上,2020年是智能设备的一个拐点——活跃的物联网连接数量(例如:连接的汽车、智能家居设备、连接的工业设备)等,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了非物联网连接的数量(例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目前全球有217亿活跃的连接设备,其中54%(117亿)是物联网设备连接。到2025年,预计将有超过300亿个物联网连接,即地球上几乎每人有4个物联网设备。

十余个物联网主题随疫情加速发展

物联网在应对疫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以物联网为中心的用例在帮助世界应对疫情方面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最值得注意的包括工作场所、医院和其它基于物联网的接触者追踪(例如:Concept
Reply的跟踪和定位系统),以及整个疫苗供应链中的产品跟踪和验证(例如:Controlant)。

对2021年的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

进入2021年,物联网技术的整体情况,看起来很乐观。人们普遍认为,任何因Covid-19对业务的负面影响都将在2021年逐渐消失,新的“数字化转型浪潮”将推动物联网市场的发展。企业将加速发展的主题之一是“新技术支持的商业模式”,其中许多新的商业模式将由互联的物联网产品来实现。企业关注的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人工智能”。

Part II: IoT 2020十大进展

最大的物联网新势力:小米

2020年1月,来自中国的电子制造商小米宣布计划在未来5年内至少投资72亿美元用于5G和人工智能(AIoT)。新的推动包括对智能电视、无人机、电动滑板车、空气净化器、路由器、安全摄像头等一系列消费和企业物联网设备的重大投资。

物联网在对抗Covid-19中的最大贡献:挽救生命

在2020年初,物联网行业没有人能够预见到,IoT技术将在这一整年中为拯救生命而扮演重要角色。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于2020年6月进行的一项被广泛引用的研究估计,在第一波Covid-19大流行期间,社交距离仅在欧洲就挽救了300万条生命。虽然这些被挽救的生命大多可以归功于人们只是待在家里、戴上口罩和避免接触,但物联网技术无疑在一些情况下阻止了进一步的传播。

许多物联网厂商竞相推出社交距离工具(包括BoschIO的工作场所隔离和联系人追踪解决方案,Software AG和Dell的Smart Social
Distancing解决方案,或Concept Reply的追踪和定位系统等)。

位于德国莱比锡的Goebecke面包店只是使用这种解决方案的众多企业之一。该企业老板介绍,工作场所的音频提醒和对员工数据的分析能力,都使员工更加谨慎、意识更强,这些员工随后变换了各自之间的距离。

最近,用于Covid-19的物联网的重点已经转移到疫苗供应链监控上,以确保疫苗安全交付,不发生产品丢失、篡改或变质。例如,辉瑞公司(Pfizer/Biontech)选择了冰岛的初创公司Controlant来监控其Covid-19疫苗的配送。

加速最快的物联网垂直领域:医疗保健

多年来,由于行业的高度规范性以及缺乏对医疗数字化的支持和紧迫性,在医疗环境中实施物联网项目被证明是很麻烦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ovid-19已经导致了医疗保健领域的数字化爆炸,特别是在医院。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2020年5月发布了多项临时政策,以在2020年支持数字化工具。德国在2020年10月首次允许医生开出针对特定疾病的数字健康应用(例如,一款有助于治愈焦虑症的应用)。

在大流行期间激增的应用之一是“远程医疗”,即医生通过视频会议治疗患者。医生报告说,远程医疗通常被视为只是迈向数字诊断的第一步,它依靠物联网设备从远处诊断病人。数家医院于2020年开始进行试验。2020年12月,一名伦敦外科医生在加利福尼亚用5G技术对香蕉进行远程手术的视频在网上疯传。

2020年最大的物联网融资:Samsara

Samsara又成功了。2020年5月,在第一次Covid-19大封锁期间,该公司又筹集了4亿美元,旨在进一步扩大其工业物联网业务。本轮融资对该公司的估值为54亿美元,较2019年投资时估值下降14%。首席执行官Sanjit
Biswas在宣布这轮融资时,还宣布裁员300人(占劳动力的18%),这是由于Covid-19对关键垂直运输系统的影响。

2020年值得注意的顶级投资(与物联网相关)包括:

最重要的技术标准化:5G Release 16

2020年7月,3GPP标准机构达到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发布版本16,这是5G技术的第二套规范,也是5G
IoT的关键一步。构成版本16的一套新规范包括对“超可靠、低延迟通信”(eURLLC)、定位功能以及对TSN(时间敏感网络)的支持等方面的重大改进,所有这些方面对于各种物联网用例的物联网连接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高端应用,如工业物联网领域的应用。此外,版本16还可以在新的5G核心网上部署和管理NB-IoT和LTE-M技术,使5G网络可以通过这些技术管理大规模和低复杂性的物联网。当前,全球约有2亿个IoT连接使用NB-IoT
/ LTE-M的产品。预计,面向高端应用的5G物联网将在2022年及以后兴起。

最著名的新流行语:AIoT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物联网的真正价值可以通过应用于物联网数据流的AI/ML算法来解锁。因此,事后看来,“AI + IoT=
AIoT”在2020年出现并成为一个新流行语也就不足为奇了。在2020年12月,Google对这个话题的搜索量大概比12个月前多了70%。有趣的是,这个词似乎起源于中国(而不是像“
IoT”一词起源于美国)。华为和小米以及台积电(TSMC)这几年一直在推崇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概念,即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融合。

2020年,许多“非中国”公司在品牌推广工作中都使用了这个术语。美国工业软件提供商Aspen Technology于2020年8月宣布了其新的工业40
AIoT
Hub,瑞士网络安全公司Wisekey于2020年9月推出了以AIoT为中心的新数字战略。在2020年推崇这一术语的公司的其它例子包括总部位于新加坡的ASM
Pacific Technology和总部位于美国的分析软件提供商SAS。

最大的物联网相关收购:Nvidia-ARM

2020年9月13日,英伟达宣布有意收购ARM,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半导体交易,估值400亿美元。除了是最大的半导体交易外,此次收购有望为AI&边缘物联网带来新的技术创新。英伟达收购的主要业务板块是ARM的处理器IP,其中也有重要的IoT成分,尤其是边缘计算。ARM的IoT产品&服务集团(ARM的Pelion
IoT平台、MbedOS、SoC解决方案/安全、KigenSIM解决方案)将不参与此次交易。如果这笔交易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中国企业永远得不到ARM的技术。这可能会进一步造成美中贸易关系的不平衡,从而使美国在半导体知识产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2020年的重要收购(与物联网相关)包括:

最雄心勃勃的新物联网连接技术:Amazon Sidewalk

2020年11月,亚马逊通知Amazon Echo设备和Ring安全摄像头的客户,Amazon
Sidewalk将很快推送到他们的设备上。Sidewalk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旨在创建一个邻里共享的网络,让宠物或资产追踪器等物联网设备,即使在家庭Wi-Fi网络中断或超出范围时也能连接到互联网。这是通过将不同的Wi-Fi网络连接成一个低带宽网络,供不同用户的物联网设备使用的技术。

2020年9月,LoRa低功耗标准幕后的芯片公司Semtech宣布已与亚马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合作构建网络;几个月后的12月,据报道LoRa联盟正在洽谈,也将加入并支持Sidewalk,使用开放的LoRaWAN标准,该联盟及其500多家成员公司都支持该标准。

最重要的政府举措:美国物联网网络安全改进法

2020年12月,《物联网网络安全改进法案》终于签署成为美国法律。其中,该法律要求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定期(至少每5年一次)更新物联网安全标准和指南。专家们希望,该法律能够促使制造商在设计物联网设备时考虑到一些网络安全功能(例如:使用安全编码实践、提供足够的认证、定期给设备打补丁)。

最大的IoT 2020 IPO:C3ai

2020年12月9日,C3ai上市(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股票代码为“AI”)。C3是一个真正的物联网成功案例。该公司由美国亿万富翁Tom
Siebel于2009年创立,他因创立Siebel Systems公司而闻名,2006年1月该公司出售给甲骨文。C3ai最初叫C3
Energy,主要专注于电网、电表和公用事业的数字化,该公司后来(2016年)品牌更新为C3IoT,并将其关注点扩大到能源之外,作为一个横向物联网平台。近年来,该公司强调通用分析和人工智能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该公司再次将品牌重塑为C3ai。今天的C3ai声称它可以从5700万个传感器读取数据,但Siebel明确表示,重点是AI(包括非IoT应用)。2020年12月上市至今,股价已较开盘价飙升超过40%,估值近140亿美元(截至2021年1月8日)。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整理分享关于“年度盘点|物联网2020年回顾:十大重要进展”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编认为要想在大数据行业有所建树,需要考取部分含金量高的数据分析师证书,这样更有核心竞争力与竞争资本。

科创板迄今为止的最大IPO来了,一亮相就成全场焦点。先正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正达”)于7月2日晚间递交IPO申报稿,拟募集资金650亿元,超过去年7月上市的中芯国际(688981SH)募资532亿元,刷新了科创板公司募资的最高纪录。

同时,预估市值将超3000亿元,远超目前科创板市值最高的金山办公(688111SH),后者市值为1780亿元,也超过了A股、H股两地上市的中芯国际总市值。这意味着先正达很可能要成为科创板市值“新一哥“。

先正达 图据官网

曾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高纪录

先正达是全球最大的农业 科技 公司,瑞士先正达的 历史 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1758年,至今已有200多年 历史 。2017年被中国化工集团以430亿美元天价收购,这一价格也创下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高纪录。

新的先正达集团于2019年注册于上海,主要由瑞士先正达、以色列安道麦及中化集团农业业务组成,公司的主要生产经营地址仍在瑞士巴塞尔。截至2020年底,先正达集团共有子公司359家,遍布全球。而安道麦也有70多年 历史 ,起源于以色列的两家作物保护公司,1997年合并,2011年被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收购。

除了先正达之外,全球农化巨头还包括拜耳、孟山都、杜邦、陶氏、巴斯夫等。2015年全球农化行业低谷,农化巨头业绩暴跌纷纷抱团取暖。2016年孟山都曾经多次尝试收购先正达未果,自己反被拜耳收购;随后先正达被中国化工并购。

作为全球领先的农业 科技 创新企业,先正达主营业务涵盖植物保护、种子、作物营养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并从事现代农业服务。红星资本局从招股书发现,公司2020年在全球植保行业排名第一、种子行业排名第三、在数字农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国植保行业排名第一、种子行业排名第二、作物营养行业排名第一。

招股书披露,先正达由先正达植保、先正达种子、先正达集团中国和安道麦四个业务单元构成。其中,先正达植保是全球领先的专利植保产品提供商,拥有全球一流的新化合物创制能力。2020年先正达植保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安道麦则是全球最大的非专利植保产品提供商,拥有领先的非专利化合物制剂复配能力。先正达种子具有领先的生物育种技术与研发能力,在400余条产品线中累计开发了6000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子产品。

年均营收超千亿,研发投入近百亿

今年5月13日,先正达分别与中金公司、中银证券和中信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开始上市辅导。6月30日,上交所受理先正达科创板IPO的申请。7月2日,先正达披露招股说明书。这也意味着,从签署辅导协议到IPO申请被受理,先正达仅用了短短49天,体现了科创板IPO的极高效率。

先正达的财务数据堪称优秀,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0年营业收入均超千亿元,分别为139695亿元、144566亿元、15196亿元,堪称巨无霸级别;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48亿元、-2206亿元、4424亿元。2021年一季度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42837亿元,同比增长1080%;净利润为4544亿元,同比大增4491%。

先正达主要财务数据

本次先正达募资拟投向尖端农业 科技 研发的费用和储备、生产资产的扩展、升级和维护以及其他资本支出、扩展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MAP)、扬农化工和瓦拉格罗在内的全球并购项目,以及偿还长期债务。

目前,中国化工农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化公司”)直接持有先正达集团991%股份,为集团控股股东;同时农化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麦道农化持有先正达集团09%股份。农化公司实控人为国务院国资委,今年3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整体划入新公司“中国中化”。目前,联合重组工作尚在进行中,重组完成后,中国中化将成为先正达的间接控股股东。

先正达集团还直接或间接参股多家上市公司资产,包括扬农化工(600486SH)、安道麦(000553SZ)、荃银高科(300087SZ)、中化化肥(00297HK)等。

作为拟登陆科创板企业,先正达具备浓厚的“科创”特色:公司雇佣了超过7000名研发人员,拥有行业领先的研发平台,2018年至2020年公司研发总投入分别高达9291亿元、9534亿元和9944亿元。红星资本局初步统计,其研发投入已经超过科创板已过会的百济神州(06160HK),后者2020年研发总投入约83亿元,先正达很可能要成为科创板新的“研发一哥”。

编辑 杨程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最有前景的公司有百度网、腾讯、阿里巴巴和搜狗四家公司。

1、百度网

人工智能是百度网的主导策略,诸多工艺已超过国际水准。百度网创立Apollo资金和DuerOS资金,推进我国AI的进步。而且,获得人工智能就能获得将来业界的认可,因AI可能像水电一样变成基础建设,无所不在。

2、腾讯

腾讯应对人工智能,加快其自主创新步伐。构建了人工智能试验室AILab,该试验室具有50多名AI专家及200多名AI应用工程师队伍,致力于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所开发的AI“绝艺”在2022年围棋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让AILab备受关注。

3、阿里巴巴

阿里所创立的人工智能试验室,关键面对消费级的AI产品开发,包含最近备受关注的一款智能音响商品便是源于该试验室,欲争夺家庭 *** 控通道。此外,阿里旗下蚂蚁金融是金融科技标杆,将人工智能加入至金融生活,包含最近朋友圈疯传的阿里无人超市,便是蚂蚁金融所开发的。

4、搜狗

搜狗在IPO的版图重点已不再是查找、输入法和网页,反而是借助人工智能。而且向清华大学捐助19亿元,一同创立了天工智能计算研究所。

伴随着中国科技的兴起,物联网、云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工艺与国外赛跑,我国更加是处于高速成长环节,特别是人工智能研究实力在全球前端,国内以BAT之首的科技企业正走在AI的最前端的,与谷歌、微软等为核心的国外互联网巨头竞技,促使中国与美国科技企业在这个没硝烟的战场中迅猛发展。

导语:有方 科技 核心团队成员及高管等人中有26人曾在中兴通讯系公司工作和任职。公司部分核心人员存在从中兴通讯离职后加入公司的情形,但核心团队自2009年入主公司并主导经营发展时即组建了独立的研发部门和研发团队,在业务、人员、机构、财务、资产等方面与关联方具有独立性,并且完全独立于中兴通讯或其关联公司。

7月5日,资本邦讯,深圳市有方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有方 科技 ”)回复科创板问询函。

有方 科技 是一家物联网接入通信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物联网无线通信模块、物联网无线通信终端和物联网无线通信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外协加工方式实现)及销售。财务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1-3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28亿元、499亿元、557亿元、16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5357万元、516321万元、432431万元、154651万元。在上市标准选择上,有方 科技 选择的是第一项上市标准。

资本邦获悉,有方 科技 于5月7日提交招股说明书,6月4日收到上交所出具的《关于深圳市有方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上交所的问询函主要关注了有方 科技 的经营资质/租赁房产等7个方面问题。普门 科技 对问询函所列问题进行以下回复。

需要关注的是,2016年2月,发行人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转让方式为协议转让;2018年5月,发行人股票终止在股转系统挂牌转让。

此外,有方 科技 曾申报A股IPO上市,但数次撤回。资本邦了解到,2017年6月,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申请被中国证监会受理。2018年4月,中国证监会批准了公司终止首发的申请。前次创业板申报的报告期2015年至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4,72220万元、32,80375万元、49,89692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30795万元、2,15357万元、5,30474万元。公司报告期初业绩体量较小但业务发展迅速,因此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压力,结合2018年初公司IPO审核进程不及预期等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公司经审慎考虑决定撤回前次创业板IPO申请。公司撤回创业板IPO申请后于2018年8月、2019年3月进行了两轮外部股权融资,共计融资20,16000万元,部分缓解了公司资金压力,为公司的持续快速发展垫定了基础。

上交所注意到,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实际控制人王慷于1998年3月至2009年12月任职于中兴通讯,而2009年12月起发行人存在以王慷为核心的创业团队的股份代持行为,同时发行人的多数董监高以及核心技术人员曾就职于中兴通讯或其关联公司。问题1:上述人员在中兴通讯或其关联公司任职期间的工作经历及任职情况,是否为中兴通讯等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是否参与公司相关专利研发工作。

有方 科技 回复:发行人核心团队成员、董事(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除外)、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共有26人曾在中兴通讯、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移动”)、深圳市中兴集讯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集讯”)、深圳市中兴康讯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康讯”)工作和任职。在公司核心团队成员、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中,除田同军外,不存在其他同一人既参与中兴通讯(含下属子公司)的专利研发工作,又同时参与公司的专利研发工作的情形。

问题2:发行人现有专利与中兴通讯等公司的专利是否具有相关性,上述人员是否存在实际控制人以及其他核心人员将职务成果投入发行人的情形。

有方 科技 回复:公司部分核心人员存在从中兴通讯离职后加入公司的情形,但核心团队自2009年入主公司并主导经营发展时即组建了独立的研发部门和研发团队,在业务、人员、机构、财务、资产等方面与关联方具有独立性,并且完全独立于中兴通讯及其关联公司。目前公司拥有的各项知识产权均为公司申请取得,相关技术全部来自于自主研发。

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共拥有22项已授权的专利,相关专利均通过了国家专利行政管理部门国家专利局的审查,具有创新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与中兴通讯(含下属子公司)的上述专利没有相关性。公司所有专利权自国家专利局登记公告以来,公司未收到任何第三方(含中兴通讯)对公司拥有的22项专利提出异议的任何函件或通知,亦未与任何第三方(含中兴通讯)发生过任何与专利有关的诉讼或仲裁。

问题3:上述人员与原公司的劳动合同是否存在竞业禁止的约定,是否存在法律纠纷或风险除谭延凌、肖悦赏、林深外,上述人员未与原任职单位签署任何竞业禁止协议或包含竞业禁止条款的相关协议,亦不存在相关法律纠纷或风险。谭延凌、肖悦赏、林深与原任职单位中兴移动曾签署竞业禁止协议,鉴于以下原因,存在法律纠纷的风险较小。

有方 科技 回复:1谭延凌、肖悦赏、林深的竞业禁止义务已分别于2011年12月31日、2008年12月26日、2012年2月26日届满,且谭延凌、肖悦赏、林深离职后未收到原任职单位的任何竞业禁止补偿金,截至本问询函回复报告出具之日,该等人员与原任职单位未因竞业禁止协议发生任何法律纠纷。2、若未来原任职单位追诉谭延凌、肖悦赏、林深,谭延凌、肖悦赏、林深可以诉讼(仲裁)时效已过及未收到任何竞业禁止补偿金为由进行抗辩,承担违约责任的可能性较小。发行人并非前述竞业禁止事项的当事人,不存在相关的法律纠纷或风险。谭延凌、肖悦赏、林深承诺因竞业禁止事项与原任职单位发生法律纠纷,导致公司遭受任何经济上的损失,将由其补偿;实际控制人王慷亦承诺,如上述人员因竞业禁止事项与原任职单位发生法律纠纷,导致公司遭受任何经济上的损失,将由其无条件补偿。

问题4:报告期内,中兴通讯等公司的主要客户或供应商是否与发行人的主要客户或供应商存在重叠情形。

有方 科技 回复:1、公司与中兴通讯的主营业务存在差异,公司的主要客户与中兴通讯的主要客户不存在重叠的情形公司主要从事物联网无线通信模块、物联网无线通信解决方案、物联网无线通信终端的研发、生产(外协加工方式实现)及销售。中兴通讯为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信息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兴通讯的业务板块包括运营商网络业务、消费者业务、政企业务,其中,运营商网络业务系中兴通讯为客户提供无线接入、有线接入、承载网络、核心网、电信软件系统与服务等创新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消费者业务系开发、生产和销售智能手机、移动数据终端、家庭信息终端、融合创新终端等产品,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与增值服务;政企业务系中兴通讯为政府及企业提供各类信息化解决方案。2018年,中兴通讯的营业收入为8551亿元,其中运营商网络业务、消费者业务、政企业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707亿元、1921亿元、923亿元。由于中兴通讯的主营业务和公司的主营业务存在较大差异,各自聚焦不同的业务方向,双方的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客户和中兴通讯的主要客户不存在重叠的情形。

由于芯片是公司和中兴通讯主要产品的核心组件,且芯片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高,报告期内公司与中兴通讯的主要供应商存在重叠的情形2016年至2019年1-3月,公司的主要产品为物联网无线通信模块、物联网无线通信终端和物联网无线通信解决方案,原材料主要为基带芯片、存储芯片、射频芯片、PCB板等。中兴通讯消费者业务的产品主要包括手机等消费电子类产品,需要采购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存储芯片等生产通信产品所必需的核心组件。基于芯片生产制造的产业格局,全球芯片主要由高通、联发科、三星等少数几家世界著名的芯片制造厂商供应。因此,鉴于国际芯片产业的竞争格局,中兴通讯与公司的主要芯片供应商存在重叠的情形。综上,报告期内除高通等国际知名芯片供应商外,中兴通讯的主要供应商与公司的其他主要供应商不存在重叠的情形。

问题5: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掌握了蜂窝通信技术、可靠性技术、应用层协议技术、基带和射频技术、嵌入式软件及云平台技术5项核心基础技术,并自主研发了无线通信智能模块高精度定时器技术、无线通信智能模块加密技术、数据传输粘包处理技术、防饱和基站连接技术、数据压缩算法技术、OpenCPU/OpenLinux技术、无线通信模块数据传输实时性技术、无线通信模块网络切换技术、基于MSM8909和phase-II射频架构的高性价比4G全网通技术、MCU程序加密签名技术、NB-IoT低功耗快速联网技术11项核心应用技术。

有方 科技 被要求补充披露公司的业务起源和技术来源,是否存在来自于中兴通讯或其关联公司,或由该等主体的人员负责或协助研发等情形,是否存在利用关联方或非关联方的职务发明的情形,核心技术对第三方是否存在依赖,是否存在诉讼、纠纷或其他引致权利不确定性的情况,公司是否具备自主创新能力。

有方 科技 回复:公司部分核心人员存在从中兴通讯离职后加入公司的情形,但核心团队自2009年入主公司并主导经营发展时即组建了独立的研发部门和研发团队,在业务、人员、机构、财务、资产等方面与关联方具有独立性,并且完全独立于中兴通讯或其关联公司。目前公司拥有的各项知识产权均为公司申请取得,核心技术全部来自于自主研发。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共拥有22项已授权的专利,相关专利均通过了国家专利行政管理部门国家专利局的审查,具有创新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与中兴通讯(含下属子公司)的上述专利没有相关性。公司所有专利权自国家专利局登记公告以来,公司未收到任何第三方(含中兴通讯)对公司拥有的22项专利提出异议的任何函件或通知,亦未与任何第三方(含中兴通讯)发生过任何与专利有关的诉讼或仲裁。因此,公司不存在利用关联方或非关联方的职务发明的情形,核心技术对第三方不存在依赖。公司亦不存在涉及技术方面的诉讼、纠纷或其他引致权利不确定性的情形。综上,公司具备自主创新能力。

本文出品: 资本邦 作者: Messi

风险提示: 资本邦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投资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 *** 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新基建概念股分类 5G: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通国脉 (603559)、亨通光电 (600487)、烽火通信 (600498)、中际装备、光迅科技 (002281)、特发信息 (000070),通光线缆 (300265),永鼎股份 (600105),富春股份 (300299),东信和平 (002017)

一、基建概念股分类

1、5G: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通国脉(603559)、亨通光电(600487)、烽火通信(600498)、中际装备、光迅科技(002281)、特发信息(000070),通光线缆(300265),永鼎股份(600105),富春股份(300299),东信和平(002017)

2、物联网:高新兴(300098)、远望谷(002161)、新大陆(000997)、厦门信达(000701)、东信和平、日海智能(002313)、宜通世纪(300310)、立昂技术(300603),英唐智控(300131)

3、人工智能:佳都科技(600728)、机器人、科大讯飞(002230)、海康威视(002415)、和而泰(002402)、赛为智能(300044)、科大智能(300222)

4、工业互联网:用友网络(600588)、三一重工(600031)、宝信软件(600845)、东方国信(300166)、光环新网(300383)、浪潮信息(000977)、汉得信息(300170)、汇川技术(300124
特高压:风范股份,新宏泰,国电南自,通光线缆,汉缆股份,电科院

5、充电桩:麦捷科技(300319)、茂硕电源(002660)、动力源、科士达(002518)、中鼎股份(000887)、万马股份(002276)、上海电力(600021)、科陆电子(002121)、奥特迅(002227)、天通股份(600330)、国电南瑞(600406)、特锐德(300001)、和顺电气(300141)

6、大数据:新宁物流(300013)、大华股份(002236)、中威电子(300270)、美亚柏科(300188)、创意信息(300366)、华宇软件(300271)、绿盟科技(300369)

7、超导概念:太阳电缆,法尔胜

8、核电核能:沃尔核材,宝胜股份

9、建筑工程:新疆交建

超级汇川是一款快递物流软件,如果您需要传递物料,可以按照以下步骤 *** 作:
1 打开超级汇川APP,进入主界面。
2 点击右下角的“发快递”按钮。
3 在“发快递”界面中,填写寄件人和收件人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地址等。
4 在“物品信息”栏中,填写物品名称、数量、重量等信息。
5 点击“选择物流公司”,选择您需要使用的快递公司。
6 点击“下一步”,进入支付界面,完成支付后,您的物料就可以开始传递了。
注意事项:
1 在填写物品信息时,应尽量详细、准确地描述物品,以免发生误解或纠纷。
2 在选择快递公司时,应根据您的实际需求和预算进行选择,不同快递公司的价格、速度和服务质量等都有所不同。
3 在支付时,应注意核对订单信息和支付金额,确保无误后再进行支付。

云从 科技 7月20日成功过会,在与旷世 科技 、商汤 科技 和依图 科技 "AI四小龙"的上市比拼中率先上岸,公司也因此成为科创AI第一股。2018-2020年云从 科技 累计亏损2684亿元,此次在科创板公司募集资金375亿元,科创板的上市也意味着公司可以缓解常年亏损带来的资金压力。

AI公司赚钱太难了。相关报告显示,全球近90%的AI公司处于亏损状态,10%的赚钱企业基本是技术提供商,中国AI产业链中90%以上的企业也同样处于亏损阶段。AI四小龙无一例外全部亏损,而且一个比一个能亏,比如依图 科技 2017-2020H1累计亏损7268亿元;旷世 科技 2017-2020Q3期间累计亏损1306亿元。商汤 科技 IPO不太顺利,有消息称公司将于8月份向港交所提交申请。虽然目前不清楚商汤 科技 亏损多少,但公司与云从 科技 一样,也是亏损的状态。

为什么AI公司赚钱这么难?

云从 科技 主营业务是为客户提供高效人机协同 *** 作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前者是凭借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打造了人机协同 *** 作系统,通过对业务数据、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的全面连接,把握人工智能生态核心入口,为客户提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服务;后者是基于人机协同 *** 作系统,赋能智慧金融、智慧出行等应用场景,为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行业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向客户提供基础 *** 作系统、基于人机协同 *** 作系统的应用产品和核心组件以及技术服务,其中基础 *** 作系统是可以直接销售给客户的,一般交付给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和第三方软件厂商,由客户二次开发后投入使用。公司提供的 *** 作系统有智能云平台、视图汇聚分析平台、融智云平台和集成生物识别系统,基于不同的功能,面向物联网、政府、公安等城市治理和金融、商业等不同应用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客户前期没有购买云从 科技 *** 作系统,则公司向客户销售 *** 作系统和应用产品,保证相关应用产品有效运行。核心组件是基础 *** 作系统内可以独立交付的功能模块,通常是封装了核心AI能力的软件包,主要交付给研发实力强、对软件管控要求较高的客户,由客户集成到其自由系统中使用,基本不涉及进行定制化开发。技术服务主要是人机协同 *** 作系统在软件产品销售以外的服务,包括公有云服务、风控服务和智能化运维服务。

成立至今云从 科技 人机协同 *** 作系统及应用产品相继经历了初步推进人机协同 *** 作系统内核沉淀的V10、综合多类业务场景的基础 *** 作系统V20和升级人机协同 *** 作系统V30三个阶段,实现了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和智慧商业四个重点领域的基础 *** 作系统的整合。公司的V40版本则是升级了智慧治理领域的融智云平台和智慧金融领域的集成生物识别系统,通过AI技术优化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用户体验:

在系统层上云从 科技 开发了面向不同领域的基础 *** 作系统,通过系统和组件的方式将AI技术赋能应用场景。2014年以来旷视 科技 便开始了Brain++这一AI生产力平台的研发,覆盖从数据生成、清洗、预处理、标注和存储到算法架构设计、实验环节设计、训练环境搭建,再到训练、加速、模型评估和产生模型以及模型分发、部署应用全流程。Brain++集成了包括深度学习框架MegEngine(天元)、深度学习云计算平台MegCompute和数据管理平台MegData,将算力、算法和数据能力融为一体,作为AI基础设施,实现从算法生产到应用的全流程化和规模化供给:

旷视 科技 的Brain++平台相比云从 科技 的 *** 作系统+组件的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将算力、算法和数据进行融合,实现了AI的全流程。比如公司的Brain++商业版覆盖了数据管理、模型开发和算力调度等算法生产全流程,还可为客户提供集群搭建和部署在内的硬件交付,让客户不必为寻找AI硬件供应商和软硬件适配等问题烦恼,提升了AI的效率。Brain++平台和算法构成了旷视 科技 的核心AI能力:

业务模式上,云从 科技 的基础 *** 作系统、组件和应用产品可以单独销售,但旷视 科技 的Brain++平台是以解决方案的形式对外销售的,这构成了俩公司业务上的差异。

2018-2020年云从 科技 实现营收484亿元、807亿元和755亿元,这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为483亿元、780亿元和751亿元,2020年主营业务下降主要系疫情影响,这与其商业模式有关。报告期内公司其他业务主要为向少量客户提供外购硬件和技术开发服务,2019年其他业务收入一度达到027亿元,但占比仍较小。

主营业务中人机协同 *** 作系统营收为031亿元、183亿元和237亿元,营收占比为62%、227%、313%;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营收为452亿元、597亿元和515亿元,营收占比为936%、740%和682%:

旷视 科技 是一家聚焦物联网场景,以物联网为AI技术落地载体,通过构建完整AIoT产品体系,面向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三大核心场景,提供经验验证的解决方案的AI公司。公司业务分为消费物联网解决方案、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和供应链物联网解决方案三大类。2017-2020Q3公司营收为304亿元、854亿元、1260亿元和716亿元,其中60%以上的营收来自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云从 科技 营收中第三方软硬件和智能AIoT设备营收占比虽然从2018年的812%下降至2020年的508%,但仍占据半壁江山。号称行业领先的AI公司,营收一半竟然来自硬件产品,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AI公司靠什么赚钱?

毛利率来看,报告期内云从 科技 主营业务毛利率虽然由215%提升至432%,但仍大幅低于依图 科技 和旷视 科技 的毛利率,依图 科技 主营业务毛利率由2017年的574%提升至2020H1的71%,是这几家公司中最高的:

细分到具体产品或服务,可以看出云从 科技 人机协同 *** 作系统的毛利率在75%以上,处于较高水平。人机协同 *** 作系统中软件授权业务的毛利率超过80%,主要是绝大部分软件授权业务涉及安装调试或定制开发,产生了相应的费用。报告期内公司技术服务毛利率由9945%下降至40%,因为金融风控业务涉及对外采购数据服务,2020年新增的数据中心智能化运维服务需要委托第三方提供服务,降低了毛利率水平。

云从 科技 营收占比最大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毛利率为1776%、2343%和2819%,主要是该类业务根据客户需求,需外购部分配套软硬件产品或服务,外购材料成本较高,挤压了毛利率空间。公司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毛利率相比可比企业也明显偏低,比如依图 科技 软件、软硬件组合在报告期内的毛利率分别为641%、819%、875%、868%和113%、328%、543%和696%。

云天励飞和云知声解决方案业务毛利率水平相比依图 科技 和旷视 科技 偏低,与云从 科技 相当。比如云天励飞数字城市云隐管理业务和人居生活智慧化升级业务毛利率分别由4227%、6316%下降至3823%和4443%,主要系解决方案中需要采购硬件并有一定比例的安装服务成本,尤其是硬件设备比例上升会拖累相关业务的毛利率水平:

旷视 科技 业务毛利率水平来看,消费类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毛利率超过80%,但其营收占比由2017年的459%下降至2020Q3的181%,营收占比最大的城市物联网毛利率下降至30%以下,因此拖累了公司的毛利率水平:

旷视 科技 在招股书中提到,消费物联网解决方案是公司传统核心优势业务,主要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提供云端SaaS类及移动终端类解决方案,成本以软件为主,毛利率水平最高。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主要为智慧城市及智慧建筑管理,这一业务随着行业经验积累、项目设计与交付能力不断提升,按理公司具有提升毛利率空间的能力。但旷视 科技 提到,因为项目成本中硬件占比提升,导致毛利率有所下降:

结合云从 科技 、云天励飞和旷视 科技 等业务模式,可以看出:如果单纯靠出货 *** 作系统等业务,公司可以保持一个很高的毛利率。未来随着业务不断成熟,成本和费用的下降,公司具有盈利的可能。但目前来看,旷视 科技 、依图 科技 等为代表的AI公司还是以解决方案业务为主,这就涉及到一些硬件的采购和安装,相应的导致毛利率的下降。

AI四小龙无一例外全部亏损,而且一个比一个能亏。云从 科技 报告期内累计亏损2684亿元,看起来不少,但在旷视 科技 和依图 科技 面前还是弱爆了。

依图 科技 2017-2020H1净利润分别亏损1166亿元、1161亿元、3642亿元和1299亿元,累计亏损7268亿元。旷世 科技 2017-2020Q3期间分别亏损775亿元、280亿元、6639亿元和2846亿元,累计亏损1306亿元。商汤 科技 IPO不太顺利,有消息称公司将于8月份向港交所提交申请。虽然目前不清楚商汤 科技 亏损多少,但公司与云从 科技 一样,也是亏损的状态。

寒武纪主营业务是AI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主营业务与云从 科技 等明显不同,但2017-2020年公司仍然累计亏损超过20亿元。2020年寒武纪亏损大幅减少,但扭亏为盈还是遥遥无期:

行业龙头亏损严重,中小AI公司同样亏的不少。比如提供数字城市运营管理和人居生活智慧化升级应用场景解决方案的云天励飞2017-2020Q3期间净利润累计亏损1607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为267亿元,报告期内营收累计仅为68亿元,赚的还没有亏的多。

为什么AI公司赚钱这么难?

先说说这些公司亏损的直接原因。

2018-2020年云从 科技 毛利从105亿元增长至328亿元,毛利率由215%提升至432%,但期间费用由338亿元飙升至1061亿元,直接造成营业利润亏损。

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由129亿元增长至274亿元,销售费用率由2663%提升至3628%,这属于很高的水平了。此外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由2018年的148亿元增长至578亿元,营收占比由3061%提升至7659%,已经足以让公司亏损了:

报告期内云从 科技 实施股权激励并产生了相应的费用,但这种费用短期对公司利润带来压力,假以时日影响会消除,但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的增加是持续性的,毕竟这与公司经营密切相关。比如云从 科技 销售费用中占比最大的是人员薪酬,主要是公司业务扩展,销售人员和平均薪酬增加。

人工智能仍然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各家公司为了保证持续的竞争力也在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目前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和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迭代速度比较快,以云为例产品迭代周期一般为2-6个月,因此人工智能行业的研发是个持续时间长且投入高的过程。比如云从 科技 2020年研发费用率超过75%,公司基于人机协同 *** 作系统在研项目有基础平台、算法工厂、AI融合数据湖、知识计算和人机自然交互等8项之多。

亏损最严重的旷视 科技 也是如此。2017-2020Q3公司期间费用由402亿元增长至1349亿元,规模上超过公司的营收,这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分别由2414%、3345%、6650%提升至416%、5756%和9223%:

另外为了提高研发人员、管理人员等积极性,或者出于营造缺钱的目的,AI公司还会实施股权激励,并为此产生巨大的股份支付费用,侵蚀了公司的盈利空间。比如2019年云从 科技 实施了股权激励,产生了1303亿元的股份支付费用;2019-2020Q3云天励飞为激励核心团队、保证团队稳定性,对核心成员实施股权激励,为此分别支付了208亿元和719亿元的股份支付费用。

目前抛开其他不谈,在研发上的投入和股权激励产生的巨大费用,凭借这两项,已经让大多数AI公司陷入亏损了。

客户变动大、客户集中度较高、单一客户依赖性较高等仍是AI公司面临的共同难题,而这一难题事关公司经营是否可持续,也是这类公司上市中的拦路虎之一。无论是注册制下的科创板、创业板还是审核制下的主板,从发审委到上市委,都盯着这一问题。

今年3月份上交所在云从 科技 第一轮问询中就要求公司就"不同类型产品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内容、销售收入及变动原因,前五大客户变动较大是否符合行业惯例"等进行问询。

2018年云从 科技 第一大客户分别为北京物联新泊 科技 有限公司,营收占比为3011%;2019-2020年北京汇志凌云数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为公司第一大业务,营收占比为3049%和1098%,销售金额变动也非常大。另外江苏趋云信息 科技 有限公司和江西骏马 科技 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后就成为公司前五大客户,上交所还就合理性、交易价格公允性和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或其他特殊利益安排等进行问询。

云从 科技 这种情况在其他AI公司中也存在。比如2017-2020Q3旷视 科技 前五大客户相继经历了杭州联汇 科技 有限公司、中国移动、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东华软件股份公司四家公司,销售金额也从2500多万到8500多万不等,而且多个客户经历了一轮游,在下一年度中不见踪影:

从云从 科技 的反馈来看,AI公司面临碎片化问题,不仅仅是场景的碎片化,还有订单的碎片化。以2020年度人机协同 *** 作系统客户分布情况来看,云从 科技 绝大多数客户的订单规模在100万元以下,1000万元以上的订单占比很低。应用场景上,公司产品覆盖了智慧治理、智慧金融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多个领域,营收占比最大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也呈现出类似的特征:

客户集中度上,云从 科技 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从6223%下降至2792%,相反依图 科技 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从3512%提升至6202%,而旷视 科技 常年在20%-30%左右徘徊。

客户的飘忽不定说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客户端的复用性很低,订单的碎片化说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AI公司要想寻求发展就要不断开发新用户、不断延伸新的应用场景,这势必增加了公司的额外开支。前文已经提到,云从 科技 、旷视 科技 等销售费用率很高,尤其是职工薪酬占主要比例,主要是为了扩大业务区域、开拓客户而招兵买马,相应的费用不断增长。

人工智能产业链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大环节,其中目前以旷视 科技 、云天励飞等为代表的企业多为技术层公司,主要通过开发相关算法赋能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等应用场景。目前中国的AI产业相比美国,差距在于第一是基础层实力偏弱,尤其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芯片、传感器等领域的公司太少,而且华为等部分企业因为实体清单影响,经营遭遇困难:

云从 科技 、旷视 科技 等相继布局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层,但更多的企业处于应用层,参照互联网公司,应用层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技术实力不佳、综合能力不足的公司会逐渐掉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与美国的谷歌、亚马逊和微软等类似,华为、腾讯和阿里巴巴等巨头的加入让人工智能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华为、腾讯等公司拥有打通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能力,而且在技术、研发、客户、市场等方面拥有云从 科技 等难以撼动的优势,因此势必给这些公司带来巨大压力。

从目前产业发展现状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曲线来看,其已到了从技术转向大规模应用的关键节点,目前如何规模化落地成为行业痛点。不过对云从 科技 、旷视 科技 等这些资本一路输血充大的公司来说,现在紧迫的事情是如何通过上市在补血的同时还让曾经的投资者退出,毕竟这么多年下来它们等不及了。

万一所投公司倒闭了,一切都打水漂了。

安全市场挑战、机遇并存 应用发生了变化,安全会跟着变化,传统的防火墙和安全设备已经到了一个需要更新的时代。云计算,数据中心大集中对产品性能的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对安全提出了新要求。
许传朝:从全球范围来看,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热点是什么中国的信息安全市场将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童建:我认为主要有两个热点:一是应用发生了变化,安全会跟着变化,传统的防火墙和安全设备已经到了一个需要更新的时代。现在的客户对网络应用的识别、控制等都非常感兴趣,防火墙已经进入安全应用时代;二是云计算、数据中心大集中对产品性能的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对安全提出了新要求。
最近,一些国际厂商对安全越来越重视,很多大的并购和IPO都和安全厂商有关。这对国内安全企业来说是挑战。但从长远来看,也是机遇。
一方面,从技术上来看,国外大厂商都经历了从开始时的迅速发展,到企业合并,再到合并后的新技术突破,然后重新开始发展的周期性进程。总的来说,国外大厂商都想做一站式服务,惠普购买了3Com做网络增强,Oracle也做硬件,英特尔买了McAfee,他们的商业领域将越来越广泛,竞争到一定程度,会成为集团竞争。而大的集团形成以后,他们的应变能力会降低,对新技术发展的反应也会变慢,这对我们是一个机会。
另一方面,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看,随着美国技术和市场的成熟,他们的企业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华为和中兴能够做大做强也与这种趋势息息相关,我预测,这种转型同样会发生在信息安全行业。
在信息安全领域,国内和国外相比,还有5~7年的差距。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国际发展的趋势,如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国内的一些大企业已经开始在做了。
许传朝:除了云计算,当前的热点还有三网融合和物联网这两项技术,它们是否会对整个网络安全产业产生一些影响
童建:三网融合将使原本封闭的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不断开放。这种开放会导致互联网的黑客、病毒、木马等不安全因素转移到电信网和广电网,使网络面临来自安全的挑战。因此,在三网融合推进过程中,必须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三网融合后,新网络中更多的是将广电网络视频内容承载到电信网和物联网上,网络信息面临的安全威胁将日益严重。据了解,今年中国信息安全方面的投资将在10亿~15亿元左右。并且,三网融合会增加网络建设的需求,对我们来说肯定是机会。
但从影响力来看,物联网会比三网融合更加持久。因为物联网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网络IP地址有限,肯定会大规模转向IPv6;二是物联网会造成大量的网络虚拟联接和流量。
自IBM提出“智慧的地球”的概念后,物联网应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随着信号干扰不断出现,恶意入侵现象日益严重,这意味着物联网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证安全。根据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会的估计,2010年物联网将带来140亿元左右的新增IT市场需求,按信息安全投资占该项信息化总量的8%〜10%的世界标准计算。今年,相关企业在物联网信息安全方面的投入至少将达到11亿元。
今天,对运营商市场冲击最大的是什么公司是苹果。iPhone经历了从最初的用户体验到应用,最后演变成对网络设备的需求。iPhone在提升了用户体验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运营商网络和流量的要求。物联网一定会带来类似影响。
许传朝:国内IT产业界很多人认为中国城镇化是未来20年最大的机会,所以他们围绕城镇化做了很多产品和公司策略上的规划。从你的角度来看,未来中国信息安全最大的产业机会在哪里
童建:我认为,未来20年中国会有很大的发展,国民收入倍增,这意味着有巨大的安全需求。所谓收入倍增,是指大家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这也需要每个人创造出比现在更多的价值,才能换来更好的生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我们需要提高效率,IT最大的好处就是帮助提高效率。从这方面来说,网络建设需求一定会增加,随之而来,对信息安全建设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

本土崛起 凭本事 靠理想

跟国外企业相比,我们更加专注国内需求,研发有活力、潜力比较大、公司发展很快。跟国内厂商相比,我们更多的是带来了一些国际管理经验。
许传朝:山石网科的核心创业团队大都来自国际信息安全企业,这样的基因使得山石网科与国际厂商、本土厂商相比,有哪些不同
童建:公司创始人均是国际网络安全业界的专家,包括 NetScreen早期创始团队成员。公司的核心团队由来自NetScreen、Cisco和Juniper等知名外企的精英组成,具备先进的技术经验和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
跟国外企业相比,我们更加专注国内需求,研发有活力,潜力比较大,公司发展很快。跟国内厂商相比,我们更多的是带来了一些国际管理经验。在研发体系、质量控制等方面,我们从国外学了很多东西,这些经验会使中国本土的信息安全产品的质量有突飞猛进的提升,对全行业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许传朝:山石网科创立仅4年,就达到近300人的规模,并在全国诸多地区设有分公司和代理。有分析认为这源于山石网科的技术背景,你认为推动山石网科迅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童建:我觉得不仅仅是技术,我更看重我们的企业文化。有类似经历和共同理想的人在一起努力,共同往前走。共同理想带来的是全面的能力提升,包括我们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产品研发管理体系的形成、对市场的及时响应与跟踪,以及对客户服务的完善。
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包括方方面面,不光是技术,从销售到市场,到售后服务,到研发,到生产运营,都很重要。推动山石网科这几年整体快速发展的就是我们都是有理想的人。
许传朝: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差距在哪里中国的信息安全行业要缩小这个差距,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改变
童建:考虑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市场。如果还是专注于服务国内市场,这个差距基本上不会发生改变;如果走向国际市场,刚开始会很痛苦,但这会加速缩短我们与国际水平的差距。目前,我们已经有向国际市场发展的计划。
另一方面,中国的信息安全产业也应该更开放,更多地引进国外的新产品、新技术,我们希望去直接面对竞争。事实证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任何保护性行业成长得都比较缓慢。相反,开放竞争的行业,现在都很强。虽然从短期来看,依赖政府或者国企,对于国内信息安全厂商提升销售额是有帮助的,但是对这个行业的整体发展和竞争没有好处。面对竞争可能会经历一个困难的痛苦期,但一旦熬出来,市场会更广阔。

拓市场靠干劲还需贴近用户

我们年轻,有激情,有干劲。另外,中国的市场发展很快,我们在国内更贴近本土市场。这是我们的优势。
许传朝:创办山石网科之前,您在Juniper Networks和Netscreen Technologies都工作过,在你来看,国外的企业与国内企业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异,各自有哪些优缺点
童建:国外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无论在人才储备还是产业视野方面,都比国内做得更好,看得更远。但我们年轻,有激情,有干劲。并且,中国的市场发展很快,我们在国内更贴近本土市场。这是我们的优势。
许传朝:您谈到对于本地市场的把握是我们的优势,是否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用户的一些需求
童建:从成立到现在,4年来我们一直专注本土市场,从售前客户反馈到产品管理,包括售后服务,甚至我们还要求一线研发人员到客户公司去做调研。高管都要使用设备,并定期拜访高端客户,从客户那边拿到第一手的反馈,所以我们能够更加了解客户真正想要什么。
从服务来看,我们向客户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针对大部分企业和政府客户,我们主要依赖渠道和合作伙伴提供服务,这是第一级;如果遇到重要项目,或者不好解决的难题,会到我们这一级;另外有一些重要的VIP客户也是由我们直接提供服务。目前,我们在华南和华东等地区都已经建立了服务团队。
许传朝:10月份山石网科会发布100G的防火墙,这款产品与之前的产品有什么变化,它的目标市场和优势在哪里
童建:这是我们有史以来最高端的一款产品,非常漂亮,我个人认为会给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过去,防火墙是单板系列的,防火墙的性能取决于硬件的提升,这限制了客户的适应能力,如果产品适应不了客户的发展,就要被更新。
此次发布的防火墙是机架式结构。一方面,它着眼于未来云计算的发展所带来的新要求,所有的性能都可以随着模块扩展跟着成长,进而扩大整个系统;另一方面,这个系统是我们做的第一个全冗余系统。首先,在处理层面做到冗余共享,比如有10个安全服务模块,假如有一个模块出现故障,整体性能只下降了10%,用户的关键业务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其次,在控制和管理平面上我们也做到了冗余,这样我们能够达到电信级的“五个九”的可靠性,这在国际上也是比较先进的。
一般来说,运营商的网络是不能中断的,所以对电信级产品的要求是很苛刻的。但实际上,我们看到大客户,不论是银行还是运营商,只要有数据中心的业务,他们对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不比电信行业低。很多大客户对新品很感兴趣,我们已经在陆续安排测试。

采访手记
平等开放的山石网科

山石网科CEO童建毕业于清华大学,早年留学美国,之后先后供职于清华紫光集团、美国NetScreen Technologies公司和Juniper Networks公司,历任工程师、研发中心总监、总经理,走的是一条纯正的“技术路线”。而今,有自己公司的童建一直保持着做技术管理时的谦逊风格。采访中,童建一直表示自己是“研发出身,对技术敏感、做全面细致,但管理公司很大程度上还要转换思维”。
事实上,也正是童建和山石网科初创者的这种精益求精的工程师文化造就了山石网科特有的企业文化。用童建的话来说,山石网科是一个非常扁平化的公司,每个人都有机会到第一线去,真正了解客户需求。
“其实我觉得管理不是很大问题,员工都可以管好自己。”童建在自信中流露出对员工的信任和尊重。这种信任的背后体现着童建对东西方企业文化的理解,东方文化更多借助于管理,对各方面看得很细;西方文化基于信任和尊重,对隐私的保护做得比较好。
山石网科是一家硅谷文化浓郁的公司,平等、诚实、敢于承担、授权,都是山石网科的企业文化特点。童建认为,只有平等相处、开放坦诚,才能知道公司的目标和面临的问题,才能群策群力找到解决办法。只有诚信,不做假,保证所有的测试和指标全部是准确的,才能获得客户的信任,才能持续发展。只有说到做到,大家才敢做。只有通过授权让员工知道自己能做到多大决定,员工才会主动去做,才有责任感。(文/李敬)

总裁感悟
信息安全企业要走出国门

“我认为,中国的企业都要走出去,信息安全也要走出国门。”采访中,山石网科CEO童建多次提到,山石网科要做国际性的企业。这并不是童建和他的团队一时兴起,自山石网科创立,“成为国际一流信息安全公司”就成了他们追求的目标。
在童建看来,中国本土的信息安全企业要想真正发展壮大,必须要直面国际竞争,从中掌握先进的技术、研发体系、管理经验和运营方法,惟有此才能缩短中国厂商与国际巨头的差距。事实上,据童建透露,山石网科已经在谋划国际化布局,他说,“这个事情一定会发生,我们已有规划。”
童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任何保护性行业的成长都比较缓慢,反而开放竞争的行业,现在都很强。“市场竞争可能会经历一个困难的痛苦期,但熬出来后,市场会更广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2361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4
下一篇 2023-06-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