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门锁怎么选?TCL发布三款旗舰级智能锁,带你了解10大黑科技

智能门锁怎么选?TCL发布三款旗舰级智能锁,带你了解10大黑科技,第1张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普及使用智能门锁,相比传统的钥匙门锁来说,有着太多的便利,和更高的安全性。但对于很多想安装智能门锁的小伙伴来说,又通常不知道该怎么品牌、型号,对此我本人也是深有体会。

几年前刚搬家的时候,在小区物业的“忽悠”下,花了3000多入手了第一款“智能”门锁,使用后才知道根本谈不上智能,因为连APP、手机都无法接入,也仅仅是有指纹开锁、密码开锁和NFC开锁几个功能。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发现存在好多问题。最要命的就是北方冬季干燥,指纹开锁很不灵敏。

后来听朋友推荐我又入手了TCL智能门锁K7Q,入手这款产品的初衷是因为它集成了可视化猫眼功能,在门外锁体上搭载了一颗175度广角、100万像素的摄像头,门内锁体上面有一块35英寸的高清IPS彩屏,在按门铃的时候,就能通过屏幕看到门外的情况。对于我这种有两个小宝宝的家庭来说特别友好,孩子能够看到门外的情况,不会轻易给陌生人开门了。

虽然说TCL在智能锁行业不算是开拓者(2019年开始),但其产品的迭代更新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围绕着”可视与安全”的宗旨,先后推出过K7Q、X7S等多款爆品。4月21日,TCL举办了可视安全智能锁2022年春季新品发布,发布了灵眸小金刚10系的三款智能门锁产品:X10、C10、P10。作为TCL主打的可视安全旗舰级产品,三款门锁的卖点还是不少的;主要包括真3D人脸识别、全场景可视猫眼、微距光指静脉识别、“鸿鹄”入户安全系统、儿童安全防护等十大黑 科技 ,下面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希望对打算入手智能门锁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真3D人脸识别

对于新品X10来说,最大的卖点莫过于搭载了真3D人脸识别技术。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智能门锁已经从指纹解锁向指静脉解锁和3D人脸解锁过渡,尤其是人脸解锁来说,能够给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和 科技 感、仪式感。比如说你平时抱着孩子、拎着菜回家,腾不出手来开门,这个时候只需要刷一下脸就能开门了,特别方便。但对于这种开门方式来说,安全性一直是用户有所顾虑的。

对此TCL联合全球领先的3D视觉感知技术方案提供商奥比中光,共同研发出了这套人脸识别模组,能投射超过 28000 个投射斑点,精准识别用户的五官位置和深度,识别速度小于13秒,同时能够有效杜绝平面图像,手机视频、甚至是仿真头套的破解,从而无论是在安全性、识别精度和速度上都有了大幅的提升。这套人脸识别模组支持 13-2 米的识别范围,即便是家中的儿童也能够正常使用。

全场景可视猫眼

我一直觉得猫眼功能对于一款智能门锁来说,还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之前入手K7Q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次发布的TCL可视安全智能锁 X10、C10 均搭载全场景可视猫眼,通过 150 超广角猫眼摄像头与 4 英寸本地大屏,用户可随时通过智能锁屏幕、TCL App唤醒猫眼查看门外情况,或使用猫眼与门外访客进行1080P的高清视频通话。平时不在家的时候,来客人或者签收快递都方便了很多。尤其是有小宝宝的家庭,购买智能门锁的时候还是建议买带猫眼功能的。

另外,TCL智能锁能与TCL智屏、TCL App 进行互联,当有访客按下门铃,智屏、手机 App 均有通知提醒d出,用户可通过智屏、手机 App 进行远程猫眼查看,或使用智屏、手机App 进行远程授权开锁。

微距光指静脉识别

对于新品P10来说,最大的卖点则是指静脉技术识别技术。这里可能很多小伙伴对此有些陌生,简单科普一下;指静脉技术,就是通过迅速扫描人指的皮下毛细血管布局实现个体识别的功能。因为静脉属于内生理特征,是每个人唯一的生物钥匙,识别传感器通过对每个手指超过 300 多个特征点以及超 2000 多个血管符合验证特征进行采样、识别,不仅识别安全系数更强、识别效率也更高。因此相比起指纹识别技术,指静脉技术的适用人群更广泛,老人、小孩等指纹纹路比较浅的用户群体也适用。尤其是对于有老人的家庭来说,识别的准确率要更高一些,拒绝指纹无法识别被拒门外的情况。

“鸿鹄”入户安全系统

一款智能门锁好不好用,除了必要的硬件支撑外,系统也很关键。TCL可视安全智能锁10系全系配备“鸿鹄”入户安全系统,支持可信OTA系统升级更新、一机一密、安全网络 3 大软件安全技术。OTA升级可以理解为在线升级系统,能防止智能锁在升级时被黑客篡改升级包,留下破解漏洞;一机一密相当于门锁与门禁卡都有唯一且对应的设备码,防止不法分子复制解锁卡片;通过鸿鹄系统的IoT网络安全系统,智能锁与网络实现“点对点”连接,防止黑客劫持,通过网络入侵智能家居系统。

儿童安全防护

像我这种有两个宝宝的家长,选门锁还要关心的一个功能就是儿童安全防护。三款新品TCL门锁均具有防护功能,家长可通过TCL App 设置儿童超时回家提醒,当儿童在限定时间内未到家,智能锁会发送通知到家长端的 TCL App,及时通知家长孩子异常回家情况。此外,还能一键开启童锁功能,打开后内锁开门按钮将不可使用,防止儿童误触开门。

当然除了上面重点提到的几个卖点之外,三款智能门锁还具有不少的特色,比如说NFC全兼容解锁、双电双充、雷达波哨兵模式、无限境智慧光交互等等。通过这次的发布会,可以看到TCL在智能门锁领域的强大技术研发能力,相信随着产品的不断更新,一定会打造出独属于TCL的行业竞争壁垒。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现在准备入手X10这款产品了,因为它不但具有大屏可视化猫眼功能,还有3D人脸识别,对于我这种家里既有老人又有孩子的家庭来说,简直太合适了。之余之前的K7Q产品,打算拆下来安装到老家的门上去。对于,忘了说了,TCL的拆卸安装都是免费的,用户不用 *** 任何心。

张凯  17021211121

嵌牛导读: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传感器会越来越多地分布到日常生活中。传感器分布在各个角落,通常需要保证至少能不跟换电池使用一年以上(尤其是对于植入人体的传感器更是如此,因此更换电池需要做手术成本和安全性都有问题);而且,出于传感器成本和尺寸的考虑,传感器内置电池的电量不可能太大。

嵌牛鼻子:超低功耗射频电路 通讯

嵌牛提问:零功耗的无线黑科技,物联网的救星?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传感器会越来越多地分布到日常生活中。传感器分布在各个角落,通常需要保证至少能不跟换电池使用一年以上(尤其是对于植入人体的传感器更是如此,因此更换电池需要做手术成本和安全性都有问题);而且,出于传感器成本和尺寸的考虑,传感器内置电池的电量不可能太大。

另一方面,为了能传递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传感器通常需要使用无线连接来与中心节点通信。然而,传统射频集成电路的功耗都不低,会过快消耗电池电量。因此,为了进一步普及物联网传感器,需要设计新的超低功耗射频电路。

信号传递真的需要发射射频信号吗?

如何设计超低功耗射频电路?我们不妨分析物联网射频电路中的功耗。首先,作为物联网中的传感器节点,以发送信息为主,接受端主要是一些控制信息,因此发射端的使用频率更频繁;其次,目前的主流无线协议至少要求发射功率达到0dBm,即1 mW,考虑到发射机整体10%左右的效率,即需要至少10mW的整体功耗,这样的功耗在物联网传感器应用中就太大了,必须想办法减小。

那么,如何降低发射端的功耗呢?除了常规的电路优化提升效率之外,有没有办法可以降低功耗呢?我们不妨先看看信息传递的物理基础。根据信息论和物理学,传递一比特信息需要消耗的能量是kTln2,在常温下大约为27510-21焦耳,远小于无线传输中每比特数据传输消耗大约110-12焦耳能量的数字。因此,限制我们的并非物理学基本定律,而是工程学上信号传递方式的设计。

我们不妨再想一想,无线传递信号,真的需要传感器端发射射频信号吗?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需要自己消耗能量就传递信号的方法。例如,用在航海和野外探险中的日光信号镜,就是通过不同角度的反射太阳光来传递信息。在这里,信号的载体是太阳光,但是太阳光能量并非传递信号的人发射的,而是作为第三方的太阳提供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实现由第三方提供能量来实现信号传输。

阳光信息镜,使用第三方(太阳)提供的能量作为信息载体,传递信息的人本身无需提供信息传输能量
无源WiFi-接近零功耗实现无线传输

之前提到了使用太阳光可以无需提供能量就传输信号的例子。事实上,太阳光和我们常规无线通讯使用的都是电磁波,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阳光反射镜移植到无线通讯中。

最早这种方法使用在了卫星通讯中。由于卫星通讯中卫星和地面基站距离很远,信号衰减很大,因此需要非常强的信号发射功率,显然在地面发射大功率会比在卫星发射大功率要简单一些。因此,工程师们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卫星上安装可以调制反射光的发射器(retro-reflector),而由地面来发射大功率信号(照射信号)。该发射器可以通过改变反射器角度来调制反射信号来传递信息。举例来说,当卫星完全反射地面发出的信号时表示1,而当完全没有反射时表示0,这样就可以实现卫星不发射无线信号的无线传输。在这里,地面的发射站就相当于日光反射镜例子里的太阳,而卫星上的反射器则相当于镜子。

随着物联网的普及,使用反射来传递信号的方法也开始进入了传感器领域。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教授Shyam GollakotaJoshua和R Smith提出了Interscatter的概念,并将结果发表在了SIGCOMM上。Interscatter的思路与之前提到的阳光信息镜以及卫星反射通信相同,也是通过反射来传递信息。一个典型的应用例子如下图,Interscatter芯片是植入体内的传感器或类似RFID的需要超低功耗的芯片,外界的设备(如手表,蓝牙耳机)发射射频信号(照射信号),Interscatter芯片通过改变天线的阻抗来调制反射信号,该反射信号由手机接收并解调得到Interscatter芯片传递的信息。在整个过程中,Interscatter芯片并不发射射频信号,需要做的仅仅是将比特流转换为对于天线阻抗的调制,因此功耗可以极低。

Interscatter芯片使用场景示意图,由外界设备发射射频信号而Interscatter芯片通过改变天线阻抗来调制反射信号完成信息传递。整个过程中Interscatter芯片并不产生射频信号。

在Interscatter之后,华盛顿大学的研究组更是将此概念扩展到了WiFi上,提出了无源WiFi,通过WiFi路由器来发射射频信号,而无源WiFi芯片只需要负责调制天线阻抗就能通过WiFi协议与路由器通信。由于省去了发射射频信号这一环节。芯片的功耗主要来源于频率综合器以及天线调制模块(见下图)。这样,无源WiFi可以实现高达11Mbps的通信速率,而其功耗仅仅只有50uW。 

无源WiFi

在电路系统设计上,passive wifi的基本过程是中心射频源(路由器等)发射射频信号至passive wifi芯片,因此需要精确控制波束方向,否则如果多个passive wifi芯片同时反射的话会造成互相干扰,因此在射频源的部分需要用到波束成形技术。 然而,由于波束不可能每次都对得非常准,于是另一个passive wifi系统的挑战是多路反射和环境反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UCLA电子工程系Frank Chang教授带领的实验室与NASA/JPL合作完成了一款芯片。这个项目实现了基于反射概念数据率高达54Mbps的芯片组(包括发射端和反射端)外,该芯片组同时还能使用equalization技术解决多路反射的问题。由此可见,无源WiFi不仅能实现低功耗通讯,在数据率方面与传统WiFi也不遑多让。 具体论文“A 58 GHz 54 Mb/s Backscatter Modulator for WLAN with Symbol Pre-Distortion and Transmit Pulse Shaping”发表在了IEEE Microwave Wireless Component Letters上。

UCLA与JPL合作实现的芯片组,包括发射端和反射端两部分芯片

当然,无源WiFi也存在自己的局限性。目前,无源WiFi最适合的场景是点对点通信,这样即可最大化照射信号的利用效率,也能减小不同无源WiFi反射的互相干扰。因此,在需要多节点同时通讯的场合下,无源WiFi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无源WiFi并不能减小接收机的功耗。综上所述,无源WiFi最适合的应用场景还是发射端站最主要部分,且无需节点之间通信的物联网传感器。在未来,为了能让多个节点同时通信,可以使用类似CDMA的技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2429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5
下一篇 2023-06-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