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时代的来临将带来什么

物联网时代的来临将带来什么,第1张

早期进入人们生活的因特网,是庞大、错综的聚合体。它由彼此相连的服务器以及与服务器相连的专用设备(主要为个人电脑)聚合而成。但如今,全世界正开始过渡到一种全新的联接拓扑,即我们所说的“物联网”。今天,计算能力仍然由大量专用设备接管,其中也包括个人电脑。它们依托于从前因特网时代沿用至今的大量既定的,并且通常是碎片化的软件接口。计算能力以及计算机智能被分配到或者嵌入于各类设备,就像是在一个专供特定任务的岛屿之上。 虽然,越来越多的计算能力被分配到不同的智能设备上(即物联网中所谓的“物”),但是在不久前,它们仍以完全“无声”的方式使用。现在的智能设备包括移动装置、嵌入式系统、工业控制和车内系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家庭电器。RFID(无线射频识别)以及GPS(全球定位系统)标签也能说明,在物联网,这些早期的静态对象也能被“激活”,并能够在无人干预下储存及传送与之相关的数据。但是到2020年,预计仍将有40亿人口以及超过310亿部设备在使用所谓的“因特网”。于是,物联网的出现绝非只是用各类信息将数字世界变得更为错综繁杂。当几乎所有的设备或对象都开始需要处理能力以及自动执行任务的能力时,并不能只对系统本身进行扩展,而是要做出巨大的变化。不管物联网以何种形式呈现,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它不但将会在广泛意义上改变计算的本质,而且也将给用户的期望和眼界带来改观,从而服务的方式,包括安全性等也必须加以准备。计算能力的转移人们最初得出的重要结论是这样的,将计算能力从某些既定的企业(包括供应商和客户)中转移到那些能够通过M2M(机器与机器对话)方式,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使对象得到处理和互动,并能为其建立标准的企业。物联网拥有的潜力能够使之成为一个戏剧性的均分者,有一部分原因是尖端技术并不再仅限于大型企业,而且物联网还将减少这些企业对拓展的寻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型企业将面临最大的挑战。从商业的角度而言,我们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电器商在艰难中崛起并最终主导电器时代能够最好地体现物联网的效用。日本电器商同时也缔造了“物”的概念。“物”之本身不再具有盈利,所以下一代的成功商家将是那些能嵌入及连入智能,并以此投入市场的企业。在未来的十年,世界将以何种形式改变,我们刚刚做了一个构想。那么企业又将如何准备呢?瞬息万变中,又会带来哪些特定的问题? 大数据及云技术第一类挑战将是数据分析师以及供应商都会提及的“大数据”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超大规模的潜在数据将需要被处理、储存并转移至各类“物”中,抑或由其转移而出。这体现的是一类分析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关于M2M设备所生成的大量数据间的重要的组合方式,或者是关于这些数据的储存地点。“大数据”是一堆无限庞大的数据,而且从本质上,它们无时不刻地都在增量,让现有的科技黔驴技穷。从前因特网时代延续而来的独立储存系统根本无法在物理或者逻辑层面上满足这类储存需求,这些储存系统很快被拖垮。因此,云储存应运而生。但事实上,这仅仅是将问题踢给一群服务提供商,尔后还会产生各种新的问题。这些服务提供商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才能满足数据的物理以及逻辑储存,并且在今后得以迁移至他处?他们又是是否能够符合规章制度以及隐私标准——然而这些制度或标准对于不同的国家,贸易体甚至行业通常会大相径庭。而“云服务”同样也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问题,例如连接安全性将的验证、登入方式,以及怎样防止可能发生的故障。如果上述关于大数据的基本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物联网看上去就仿佛是一个“焦虑的因特网”,只要小小的故障就能导致巨大的后果。只有以确切的方法保护M2M系统不受这一连锁反应的危害,才不会减缓物联网在下一个十年中的推广。 英特尔智能系统框架诸如英特尔之类的公司辩称,唯一的生存之道应该是采用将一系列技术交织相联并以此为基石,而不是将那些技术分散并逐个建立。为此,智能系统框架(Intelligent Systems Framework,ISF)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包括打造企业商品处理器,对所有装置初始状态的可管理性进行考量,以及确保这类基础设施将在(固定、无线或近场无线电式的)异构网路中运行。然而,该框架最具吸引力的地方还是它嵌入式安全的理念。企业迫切需要嵌入式安全,这并非是危言耸听,2010年Stuxnet病毒对工业控制技术方面的攻击就足以证明。系统此前从不被认为具有安全隐患的原因竟然是人们懒得对它们下手。但是,如果工业控制系统能够得到保护,是否充斥于物联网中的其他独立系统也能如此呢?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将软件访问上一层级内容时所需的必要电路进行嵌入式处理,而非使用静态的手段对芯片加以保护。这就使得“可信化平台模组”应运而生。它可以对加密空间提供保护,使之能够储存“认证令牌“一类的数据,或者嵌入特定程序,让恶意软件无法对系统造成直接破坏。与软件服务套件一起嵌入的安全体系将为物联网的发展增添重要可能。同时,英特尔还是许多主动性解决方案的发起者。例如,由英特尔发起的“开放数据中心联盟”就旨在通过一系列大型企业及部分技术服务公司之间的合作,共同制定标准,将ISF的技术方案紧密衔接。规章和承诺数据保护开始慢慢变为国家级的或者超国家级(supra-national)政府或机构的重要功能之一。种种迹象表明,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耗费本十年剩下的时间,甚至更长,并进而转变为一个全球化的体系。当越来越多的来自对象或“物”的数据在单个用户周围流动,个人隐私将显得愈发重要。这是由大数据引发的问题,也是各类组织在处理大数据时所要面对的。迄今为止,收集到的个人的数据还十分固定,例如姓名、住址以及社保账号等。但这些数据被交易的情况越来越多,因为它们与系统相联,能够推测并识别出何人在何时与何人做何事。不过现在讨论隐私问题可能并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大多数上传的数据是分散在不同的数据库间的,它们很快就会被删除。然而在大数据的经济原则“驱动”下,这些数据碎片最终会被整合,因此如何监管私人数据将是政治性的问题。人们常常假设,物联网将由自由市场以充满竞争却亦十分融洽的方式建立,看来它的雏形将通过政府、约定、或协议条款形成。政府也一定会从大数据中捞到好处,的确,最具争议的方面是各国寻求挖掘关于子民生活习惯和生活圈数据的方式。因此,大数据的未来也极具争议。立法规模多大才可能影响商业?欧盟的《数据保护指令》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下,该指令主要关注了一些十分重要的子议题,以此改进违反数据隐私的通知。这些跨国章程将以类似的限定方式对物联网上收集到的或者泄露的数据加以制约,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标准。此外,部分组织也将能知悉,当特殊利益集团或个人想要考验法律的底线时,法院对此的忍耐限度究竟有多大。公司必须准备好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比如说要允许个人用户以某种方式选择退出,而该方式可能体现的是数据过剩时代的主要挑战。结论总之,尚未有简单的安全解决方案来应对上述问题。组成物联网的所有对象将会含有嵌入式安全系统。人们将使用实时分析处理对象产生的数据,从以自动化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将是无人干预的,除非某些阈限被攻破。政府将会同时寻求数据接入以及引入“杀毒开关”,这能减少设备因经济或政治利益而受到的潜在攻击。不管企业现在是否涉及这一事实,物联网时代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来临。忽略物联网会改变组织以及他们所服务的顾客和市民,将是巨大的错误。同样,假设物联网会以互联网曾经的方式发展也是愚蠢的。在崭新的世界,政府、顾客以及市民都将受到积极的影响。 更多

物联网时代,隐私权真的那么重要?

在共享经济的时代,难道就不会有垄断么?

那BAT算什么?Facebook,Google算什么呢?

他们会在协同共享模式下只手遮天?

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作者杰里米·里夫金开创性地探讨了生产力、协同共享、产消者、生物圈生活方式等全新的概念,详细地描述了数以百万计的人生产和生活模式的转变。他认为,“产消者”正在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制作并分享自己的信息、娱乐、绿色能源和3D打印产品。他们也通过社交媒体、租赁商、合作组织以极低或零成本的模式分享汽车、住房、服装和其他物品;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基于零成本模式的开放式网络课程……

作者敏锐地察觉到,从生产力发展上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贡献很可能远远超过第1次和第2次工业革命。数十亿人和数百万组织连接到物联网,从而使人类能以一种从前无法想象的方式,在全球协同共享中分享其经济生活。这个连通性转折点的重要意义甚至有可能超过20世纪电气化所带来的经济变革,以及随之产生的电话、广播和电视的传播。

里夫金分析认为,在数字化经济中,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同样重要,使用权胜过了所有权,可持续性取代消费主义,合作压倒了竞争,“交换价值”被“共享价值”取代。他甚至预言,“零成本”现象孕育着一种新的混合式经济模式,这将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零边际成本、协同共享将会给主导人类生产发展的经济模式带来颠覆性的转变,我们正在迈入一个超脱于市场的全新经济领域。

凯文·韦巴赫 沃顿商学院教授把当代极其重要的科技潮流同协同共享模式联系了起来。里夫金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经济领域。

卡雷斯托斯·朱马 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写的《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书证明了里夫金预测技术潮流的独到眼光,他对未来社会有着如此形象的勾勒,我会把此书推荐给所有对未来发展感到困惑的人们。

詹姆斯·博伊尔 杜克大学教授

在这本书中,里夫金关注了一个接近零边际成本的世界,探讨了这对于我们经济和环境的深刻影响。作者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崩溃以及协同共享模式兴起的预言毫无疑问将使这本书成为本年度最受关注的书籍。

零边际成本社会来临

每一种伟大的经济范式都要具备三个要素——通信媒介、能源、运输系统。每个要素都与其余要素互动,三者成为一个整体。如果没有通信,我们就无法管理经济活动;没有能源,我们就不能生成信息或传输动力;没有物流和运输,我们就不能在整个价值链中进行经济活动。总之,这三种运作系统构成了经济学家所说的通用技术平台。

19世纪,蒸汽机、大规模印刷和电报技术出现了,随着大规模铁路系统中的机车被联网到无缝通用技术平台,又依靠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第一次工业革命得以发生。英国因此一跃成为世界霸主。20世纪,集中供电、电话、广播和电视、廉价石油、国家道路系统中的内燃机车相互融合,这些共同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建设,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础设施为通讯、发电、物流和运输改善加推波助澜,使这些领域内在速度和容量上都有所提升,同时增加了经济活动潜在的商业影响力,使商业生活走出小区域,走向全州市场、全国市场,乃至全世界市场。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能源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更廉价的能源、产品和服务大大刺激了消费者需求,使就业率激增,从而提高了亿万人的生活水平。

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各领域重,一种新的经济范式正在演变,这种新经济范式可能进一步降低边际成本,使之接近于零。这让许多商品和服务近乎免费,更加多样化,并能够在协同共享上分享。在过去10年里,亿万消费者转变为互联网产消者,开始在网上以接近免费的方式制作和分享音乐、视频、新闻和知识,这就削弱了音乐业、影视业、报业、杂志业和图书出版业的收入。因而,零边际成本现象在整个信息商品产业中铺就了一条“毁灭之路”。

物联网时代

今天,从虚拟世界中的软件和电子商品到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商品,零边际成本现象随处可见。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正在与初期的可再生能源互联网、处于萌芽状态的自动化物流和交通运输网络相连接,以此扩大全球影响力,从而建立一个分布式的神经网络——这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超级物联网涵盖范围更广,其目的是在这个担当全球大脑的、不可分割的智能网络的整个经济链中,将所有事物与所有人联系在一起。目前,已有120亿个传感器安装在自然资源、道路系统、仓库、车辆、工厂生产线、电网、零售商店、办公室和家庭中,不断将大数据输送到通信网络、能源互联网和物流互联网。思科公司预测,到2020年,将有超过500亿个传感器连接到物联网。最近的另一项预测则估计,到2030年,将有超过100万亿个传感器连接到物联网。

企业和产消者将实现与物联网相连接,并使用大数据和分析方法来开发预测算法,这种算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产力,减少能源和其他资源的使用。在现实世界中,它可以将许多实物的生产和销售边际成本降低到接近于零,使零售价格接近免费,从而不再受到市场力量的约束。

例如,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不管是为住房供暖、运行电器、为办公场所提供电力、驱动车辆,还是推动全球经济,我们在社会和生活中所使用的大部分能源的边际成本都将接近于零。数百万的先驱们已经将他们的住房和办公场所改造成了微型发电厂,以现场获得可再生能源。即使是在太阳能和风能设备的固定成本完全回收前(通常仅需2~8年),获得能源的边际成本也接近于零。与化石燃料和铀核电这些有固定成本的能源不同,屋顶的阳光和吹过建筑物的风都是免费的。物联网将使产消者能够监测自己的用电量,优化能源效率,并在能源互联网上与其他人分享多余的绿色电力。

同样,成百上千的爱好者和创业公司都已开始使用免费软件,利用廉价的再生塑料、纸张以及其它当地现成的材料,以接近于零的边际成本来打印出自己的3D打印产品。这种增材制造过程使用的材料仅为传统工厂生产所需材料量的1/10,从而减少了地球资源的消耗。到2020年,产消者将能够在协同共享上与他人分享自己的3D打印产品,乘坐无人驾驶的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出行,以接近于零边际成本的可再生能源为动力,而自动化物流和运输网络将会为这一切提供支持。

物联网平台具有分布式、点对点的性质,这使由社会企业和个人组成的数百万小型参与者集合成对等网络,形成全球性协同共享系统,构建横向规模经济,从而淘汰垂直整合价值链中多余的中间人,最终使过去让边际成本居高不下的利润暴跌。在未来的时代,每个人都变成了产消者,可以更直接地在物联网上生产并相互分享能源和实物,这种方式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近乎免费,这与我们已经开始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制造和分享信息产品的行为相似。

在数字经济中,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同样重要,使用权胜过了所有权,可持续性取代消费主义,合作压倒了竞争,资本主义市场中的部分“交换价值”被协同共享中的“共享价值”取代。在经济活动组织和测量的特定方式下进行的基本技术改革意味着经济实力流少数人到多数人的流动以及经济生活的民主化。

我们是人类,我们仍然需要道德

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故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物联网与智能电网均是智慧地球的有机构成部分。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物联网迅速普及的可能性有多大,尚难以轻言判定。毕竟RFID早已为市场所熟知,但新大陆等拥有RFID业务的相关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显示出业绩的高成长性尚未显现出来,所以,对物联网的普及速度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会是工业乃至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而且,RFID技术在多个领域多个行业所进行的一些闭环应用。在这些先行的成功案例中,物品的信息已经被自动采集并上网,管理效率大幅提升,有些物联网的梦想已经部分的实现了。所以,物联网的雏形就象互联网早期的形态局域网一样,虽然发挥的作用有限,但昭示着的远大前景已经不容质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2479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6
下一篇 2023-06-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