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有什么作用和用途?

引力波有什么作用和用途?,第1张

1、验证了已故科学家爱因斯坦的预言。如果引力波不被发现,爱因斯坦的理论就如同缺了一条腿的凳子,是有漏洞的。引力波的发现,拟补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漏洞,也确定了他的理论的正确。

2、引力波的发现类似当年的发现X光一样,是一种工具。有了这个工具,我们可以利用引力波的观察,去观察遥远的宇宙的现象。发现暗物质、时空穿梭等等才是有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没有引力波,以我们现有的技术是做不到这些科幻世界才有的事情的。

3、引力波不同在于,引力波的周期要长得多,同时也微弱的多,能观察到引力波,至少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准,观察到引力波说明在这个领域人类的技术进步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女儿的语文老师说我女儿写的作文前面引力波后面双子星互相吸引,

您表达不是很清楚。

我有两种理解:①老师对您说的“又不学无术”发脾气——前面引力波,后面双子星相互吸引……怎么就不学无术了?是我我也发脾气。

这是科普知识,您女儿在学这些,又对这些感兴趣。

您不理解是情理之中,但是不能打击孩子的兴趣。

多与老师沟通才对。

语文和科普并不矛盾。

②您说“我女儿不学无术”,同时老师对您女儿的“不学无术”发脾气。

这种情况……你们两位都应该多与女儿沟通,多理解,多发展女儿的兴趣。

爱因斯坦发给《物理评论》的关于引力波的论文的审稿人是

1936年,爱因斯坦发给《物理评论》的关于引力波的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是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好朋友罗伯森,这位匿名审稿人对该论文的审稿意见中重新推导了爱因斯坦否定引力波存在的结论,认为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并且认为这篇论文不能被《物理评论》刊用。

以爱因斯坦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800字要求叙议结合。

高手们来解答

德裔美国科学家。

1879 年3月14日生于德国乌耳姆镇的一个小业主家庭,1955年4 月18日卒于美国普林斯顿。

自幼喜爱音乐,是一名熟练的小提琴手。

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并取得瑞士籍。

后在伯尔尼瑞士专利局找到固定工作。

他早期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都是在这里作出的。

1909年首次在学术界任职,出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

1914年,应M普朗克和W能斯脱的邀请,回德国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

1933年希特勒上台,爱因斯坦因为是犹太人,又坚决捍卫民主,首遭迫害,被迫移居美国的普林斯顿。

1940年入美国籍。

1945年退休。

爱因斯坦在量子论、分子运动论、相对论等物理学的三个不同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他对社会进步事业也有重要贡献。

量子论的进一步发展 爱因斯坦的一项开创性贡献是发展了量子论。

量子论是普朗克于1900年为解决黑体辐射谱而提出的一个假说。

他认为物体发出辐射时所放出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

然而,大多数人,包括普朗克本人在内,都不敢把能量不连续概念再向前推进一步,甚至一再企图把这一概念纳入经典物理学体系。

爱因斯坦预感到量子论带来的不是小的修正,而是整个物理学的根本变革。

1905年他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探讨》一文中,把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扩充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即统计的平均现象),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即涨落现象),光表现为粒子(见量子光学)。

这是历史上首次揭示了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 ,即波粒二象性。

以后的物理学发展表明:波粒二象性是整个微观世界的最基本的特征。

根据光量子概念,他圆满地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的经验规律,为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6年他又把量子概念扩展到物体内部的振动上去,基本上说明了低温下固体比热容同温度间的关系。

1916年他继续发展量子论,从N玻尔的量子跃迁概念导出黑体辐射谱。

在这项研究中他把统计物理概念和量子论结合起来,提出自发发射及受激发射等概念。

从量子论的基础直到受激发射概念,对天体物理学有很大的影响。

其中受激发射概念,为6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激光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分子运动论爱因斯坦在《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一文中,以原子论解释布朗运动。

这种运动是一些极小的微粒悬浮在液体中的不规则运动,首先被R布朗发现。

3年后 ,法国物理学家JB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从而解决了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使原子假说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

相对论作为爱因斯坦终生事业的标志是他的相对论。

他在1905年发表的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中,完整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

19世纪末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新的实验结果冲击着伽利略、I牛顿以来建立的经典物理学体系。

以HA洛伦兹为代表的老一代理论物理学家力图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上解决旧理论与新事物之间的矛盾。

爱因斯坦则认为出路在于对整个理论基础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他根据惯性参考系的相对性和光速的不变性这两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括,改造了经典物理学中的时间、空间及运动等基本概念,否定了绝对静止空间的存在 ,否定了同时概念的绝对性。

在这一体系中,运动的尺子要缩短,运动的时钟要变慢。

狭义相对论最出色的成就之一是揭示了能量和质量之间的联系,质量(m)和能量(E)的相当性:E=mc2,是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

由此可以解释放射性元素(如镭)所以能放出大量能量的原因。

质能相当性是原子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满意地解释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的疑难问题。

狭义相对论已成为后来解释高能天体物理现象的一种基本的理论工具。

狭义相对论建立后,爱因斯坦力图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到非惯性系。

他从伽利略发现的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即惯性质量同引力质量相等)的实验事实,于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引力场同参照系的相当的加速度在物理上完全等价。

”并且由此推论:在引力场中 ,时钟要走快,光波波长要变化,光线要弯曲。

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1915年建立了本质上与牛顿引力理论完全不同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

根据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推算出水星近日点反常进动,同观测结果完全一致,解决了60多年来天文学一大难题。

同时,他推断由遥远的恒星所发的光,在经过太阳附近会弯曲(见光线引力偏折)。

这一预言于1919 年由S爱丁通过日蚀的观测而得到证实。

1916年,他预言引力波的存在。

后人通过对1974年发现的射电脉冲双星PSR1913+16的周期性变化进行了四年的连续观测 ,1979年宣布间接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对广义相对论又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广义相对论建立后,爱因斯坦试图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

高达独角兽拼装作文400字

今日,风稍显喧嚣,在人群中徘徊着只为寻觅高达独角兽。

我快步的奔向模型店,近店,出店,在纠结中时间静无生肖的走了,剩下的只是摆在我面前的mg高高独角兽战士和pg大班独角兽战士。

犹如夜空中最闪烁的那颗赤星般,将我的视线囚禁与他发出的引力波之中。

最后我狠下心,买了ka mg万代全装独角兽 最终决战ver。

兴奋的我买了一把神之手和田宫30笔刀,回家慢慢开始拼装。

拼装的路十分的辛苦,汗水侵湿了我的衣裳,我的呼吸因兴奋而凝重,每每我拿起神之手,我总会想起以前用垃圾金牌剪的时光。

那是我过去的青春,是我无悔的光阴,但是摆在我面前的它,给予我无尽的压力。

将a1和a5结合,b9和g6结合,最后说一声氧化钙。

终于在我的不屑努力下,mg 独角兽做完了。

我甚是心悦,正因有了它,我的青春,我的人生才有了这举足轻重的一笔。

感谢他带给我的压力,感谢他带给我的快乐,感谢他带给我的永不言弃的精神。

我决心做一名优秀的少!先!对!员!

关于地球的重力的文章!!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引力波的主要性质有: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携带能量和与波源有关的信息;是横波,在远源处为平面波;最低次为四极辐射;辐射强度极弱;物质对引力波吸收效率极低,引力波穿透性极强,地球对引力波几乎是透明的;其偏振特性为两个独立的偏振态等。

引力波是波动形式和有限速度传播的引力场。

爱因斯坦虽然在1916年曾预言加速的质量可能有引力波存在,但他提出的引力波与坐标的选取有关,在某一个参考系看来,引力波可能有能量,而换一个参考系可能就没有。

因此在提出引力波存在的初期,包括爱因斯坦本人在内的大多数人对引力波都持怀疑态度。

1956年,皮拉尼提出一个与坐标系选取无关的引力波定义;1957年,邦迪进而从理论上证明与坐标系选取无关的平面引力波的存在。

1959年,邦迪、皮拉尼和罗宾森更进一步证明,静止物体在引力波脉冲作用下会产生运动,于是间接地证明引力波携带能量,并可被探测到。

由于引力辐射极其微弱,目前还不能在实验室里发射可供探测的引力波,而大质量天体的激烈运动,比如双星体系公转、中子星自转、超新星爆发,理论预言的黑洞的形成、碰撞和捕获物质等过程,都能辐射较强的引力波。

多年来,各国科学家都在致力于探测引力波,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科学家韦伯首创用一根铝棒作为天线进行探测,并声称探测到了不能排除是引力波的信号,但其他科学家都没有得到这一结果,韦伯的结论没有得到公认。

现在对引力波的研究方兴未艾,反引力或称反重力研究又提上了日程,这项研究可能获得的成果或许将彻底实现人类实现恒星际航行的梦想,科学家值得为这项研究投入毕生的精力和才华。

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有价值的实验和研究。

自从英国科幻小说作者威尔斯描述了“反重力”(能够屏蔽重力影响,使宇宙飞船飞向月球)后,反重力已经成为人类一个多世纪的梦想。

如果反重力是确实存在的,它必将改变整个世界。

汽车、火车、轮船,所有你能想到的交通系统,都能通过从引力场中获取的能量驱动。

这一会改变世界科学界和航空航天界禁忌的反重力研究,目前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有消息说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正在探索一些新概念,这些新概念可能在将来某一天彻底改变一个世纪来的推进技术。

爱因斯坦小故事600字左右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

爱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

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

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

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

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

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

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

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

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

”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

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

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来慕尼黑念书的穷学生吃饭,这样等于是救济他们。

其中有一对来自立陶宛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他们都是学医科的,喜欢阅读书籍、兴趣广泛。

他们被邀请来爱因斯坦家里吃饭,并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麦克斯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

麦克斯在爱因斯坦十二岁时,给了他一本施皮尔克的平面几何教科书。

爱因斯坦晚年回忆这本神圣的小书时说:“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

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 爱因斯坦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科普读物不但增进了爱因斯坦的知识,而且拨动了年轻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对问题的深思。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失败。

他接受了联邦工业大学校长以及该校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念完中学课程,以取得中学学历。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

他对学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认为它使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思考其他问题。

幸运的是,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教育,在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要比其他大学少得多。

爱因斯坦充分的利用学校中的自由空气,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

在学校中,他广泛的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他最着迷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他有自学本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早期工作 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

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被拒绝留校。

他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

在失业一年半以后,关心并了解他才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

格罗斯曼设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瑞士专利局去作一个技术员。

爱因斯坦终身感谢格罗斯曼对他的帮助。

在悼念格罗斯曼的信中,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当他大学毕业时,“突然被一切人抛弃,一筹莫展的面对人生。

他帮助了我,通过他和他的父亲,我后来才到了哈勒(时任瑞士专利局局长)那里,进了专利局。

这有点象救命之恩,没有他我大概不致于饿死,但精神会颓唐起来。

” 1902年2月21日,爱因斯坦取得了瑞士国籍,并迁居伯尔尼,等待专利局的招聘。

1902年6月23日,爱因斯坦正式受聘于专利局,任三级技术员,工作职责是审核申请专利权的各种技术发明创造。

1903年,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

1900~1904年,爱因斯坦每年都写出一篇论文,发表于德国《物理学杂志》。

头两篇是关于液体表面和电解的热力学,企图给化学以力学的基础,以后发现此路不通,转而研究热力学的力学基础。

1901年提出统计力学的一些基本理论,1902~1904年间的三篇论文都属于这一领域。

1904年的论文认真探讨了统计力学所预测的涨落现象,发现能量涨落取决于玻尔兹曼常数。

它不仅把这一结果用于力学体系和热现象,而且大胆地用于辐射现象,得出辐射能涨落的公式

中国对引力波探测已有研究,但尚未建成正式的引力波探测设施 1916年,爱因斯坦最早从理论上证明了引力是以波的形式辐射的,这就是引力波。

可是60多年来,人们始终没有在实验室中测出引力波来。

从50年代后半期起,物理学家魏伯开始构思检测来自宇宙天体的引力波的奇妙方法。

1969年,魏伯宣布他发现了引力波,并成功地检测到了。

消息一传出,轰动了全世界。

从70年代起,世界各地相继建立了引力波检测装置,然而遗憾得很,结果都否认了魏伯的结论。

引力波问题仍然是一个悬而未解的科学奇案。

为什么引力波的检测这样困难呢?因为引力效应实在是微乎其微,它只有电磁效应的1040分之一,这就造成了检测技术的极大困难。

在魏伯首次实验大约10年后,终于有人间接地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接检测出引力波仍是实验物理学留下的最大课题之一。

2003年7月23日法意合作、在意大利建造的“室女座”引力波探测仪投入使用,探测仪由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和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1993年开始建造,座落在意大利比萨附近的卡希纳。

它将与其他几个探测引力波的设施一起构成一个全球网络以捕捉引力波。

引力波其实是一种辐射波。

按照科学家在爱因斯坦之后发展出的理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不管它是恒星还是一个乒乓球,周围都存在引力场。

当物体静止不动或者匀速运动时引力场是稳定的。

如果有作用力施加到物体上,就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时物体周围的引力场就会受到扰动,就像平静的池塘水中投进一块石头一样,这种扰动将以光速按波的形态传播开来。

与电磁波不同,引力波并不被物质吸收,因而来自遥远天体的引力波就能不损失任何携带信息而到达地球。

由于引力波很微弱,只有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引力波强度才勉强可能被人类观察到。

然而银河系中心的超新星爆发平均每35年一次,最有希望探测到引力波的地方是银河系外的室女座星系团。

欧洲新的引力波探测仪就是以此命名的。

室女座星系团有几千个星系,聚集在天空中一个很小的视角范围里,超新星爆发频率大约是每星期一次。

但是该星系团距地球5000万光年,这就意味着要探测到那里的一个超新星引力波爆发,引力波探测仪就必须比类似装置灵敏100万倍。

“室女座”引力波探测仪做到了这一点。

这个探测仪实际上是个占地数平方公里的大型观测体系。

主建筑外的地面上伸展着两个作为探测棒用的长3公里的管道。

它利用了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光学干涉技术。

其原理是测量两面大质量镜子之间距离的振荡。

这两面镜子放在两个长管道端点上,它们的距离用一个光学干涉仪系统来检测。

镜子之间距离越大,从系统内部的“背景波动”中检测出引力波效应的机会也就越大。

“室女座”的中心是一座高大建筑物,里面竖立着一座高10米的金属塔。

在这个金属塔的钢壳里隐藏着一个复摆结构。

它由5个摆组成,下面悬挂着各种光学元件。

这里可以说是它的心脏。

这个装置的目的,就是将各种光学的和外界的干扰完全隔离起来。

由于引力波产生的效应很小,如果不主动地将外界干扰去除,不可能从“背景波动”中分辨出引力波信号。

摆的振动将能抵消地震波、刮风、汽车、火车产生的干扰,甚至可以抵消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附近活动引起的震动。

参与项目的科研机构提供资料称,“室女座”引力探测仪是欧洲最大的真空结构,其内部的寂静程度将超过在轨道上运行的宇宙飞船。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引力波有什么作用和用途?

网上常说,引力波的速度超过光速。有网友问我。你相信引力波的速度超过光速的一万倍吗?我当然不相信,但我不知道这位网友为什么这样说。我只能问:你自己相信吗?用什么相信?如果你相信引力波比光速快一万倍,凭什么?你如何得到它?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个科学家认为引力波超过光速。你是从哪里来的?科学是反对神秘的。任何发现或理论都应该公布出来,让全世界的科学界用科学方法来验证。

相信这种无稽之谈的人可以拿出证据吗?唯一持有这种说法的人是那个出卖肝脏和心脏来赢得诺贝尔奖的人,他的 "加速+引力波+物质波 "可以比光速快非常非常多的 "全新理论"。如果你这样做,你可以和他谈谈。因为他的理论超出了世界上所有科学家的理解范围,所以没有人注意到它。

其实,所谓的无知只是客套话,因为这些民科的一些所谓的 "理论 "无异于无稽之谈,他们把科学大师的一些理论名词随意用得如虎添翼,随意串起来,用生命的逻辑去吃喝拉撒,有些东西是想象出来的。其实,这种 "理论 "既没有数学逻辑的支持,也没有观察结果和实验证据的支持,甚至这些人自己都不懂科学术语,他们是在吹牛。在科学界与这种人打交道,就是被骚扰,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因此,主流科学界的引力波速度仍然是光速,这是由观测发现和证明的。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引力波是什么。

引力波是由爱因斯坦在100年前预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是牛顿,但牛顿只知道引力与质量的关系,没有深究什么是引力的本质,因此,认为引力是瞬间的,没有速度或无限,引力是一种距离函数,无论两个物体有多远,它们之间的引力是瞬间的。爱因斯坦在1916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揭示了引力本质上是时空曲率的一种表现,是物体弯曲空间造成的几何效应。我们可以通俗地这样理解:把一张绷紧的薄片比作时间和空间,当一个重物掉在这张薄片上时,会在重物周围产生一个坑,附近的物体就会在这个坑的影响范围内落入这个坑,这就是引力现象。

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里,描写了领悟黑暗森林法则的罗辑建立了黑暗森林威慑,并迫使三体人利用他们的先进技术为地球人建造了一堆可用于向遥远宇宙发送坐标信号的引力波天线,其中包括安装在飞船上的小型引力波天线。在现实中,这种设想可行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引力波

广义相对论的八大预言

1915年,爱因斯坦正式发表他最伟大的理论——广义相对论,通过统一时空中弯曲的时空几何重新描述了牛顿所发现的万有引力。早期科学家根据对广义相对论的深入研究,得到了广义相对论的八大预言,分别是:

1、水星近日点进动(水星椭圆轨道的近日点位置发生偏移)

2、光线弯曲——引力透镜效应(时空弯曲导致星光位置偏移)

3、引力时间膨胀(引力导致时间弯曲产生的时间变慢效应)

4、引力红移(恒星光谱因引力时间膨胀发生频移)

5、宇宙膨胀或收缩(被恒态宇宙论的爱因斯坦强行添加宇宙项注销了这个预言……)

6、黑洞(时空闭合的区域)

7、引力波(时空曲率的波动)

8、奇点(无限弯曲的时空点)

其中引力红移与引力时间膨胀等价,引力透镜与空间弯曲等价,因此其实也可以认为是7大预言。这8大预言里的前5项,都在上世纪得到了实验和观测证明,黑洞则在本世纪初对银河系中心恒星运动的观测得到了直接证明,(上世纪就根据X辐射信号得到过间接证明),两位天文学家因这项观测共同获得了去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更直接地,在2019年拍摄到了黑洞吸积盘的首个真实影像。

而被称为相对论最后一块拼图的引力波则于2015年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观测中得到了直接证明(同样上世纪也根据脉冲双星周期变化得到过间接证明),而毫无疑问地,三位LIGO的科学家因这一观测项目共同获得了201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时铺天盖地的报道里都说这是广义相对论的最后一个预言,但是当你看到这里其实已经知道了,还有一个预言没证实呢——奇点。不过实际上这个预言可能永远得不到证实,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观测到奇点,即使是间接观测都不可能……

时空的涟漪——引力波

言归正传,作为公认的广义相对论最后一块拼图究竟是啥玩意呢?一句话解释是:

引力波——时空弯曲的变化以行进波的形式光速向外传播。

如果这句话不好理解,那就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它是时空中荡起的一阵涟漪

引力波探测为什么那么难?

作为自然界四种相互作用力中最弱的一种——引力,很多人认为它的波动难以探测是理所当然的,但其实我们都忘记了一点,引力作为一种长程力,可以通过质量堆积达到很大的强度,比如作为引力波源的黑洞和中子星!

那么为什么它在现实中引力波如此难以探测?答案是它距离我们太远了……由于引力距离平方反比律,引力会随距离增加而迅速变弱,所以不是黑洞的引力太弱,而是它们距离我们实在太远了……假如这些双黑洞就在太阳系附近,那么无需通过LIGO的激光干涉仪,我们用天文望远镜就能直接看到背景恒星的抖动。假如双黑洞就在太阳系内,那我们甚至肉眼就能看到它们所产生的时空涟漪!当然你得能分辨出光速掠过的时空形变,对于持续1秒左右的引力波,这是可以的。你会看到面前的一切剧烈地扭曲抖动,前提是你没有被巨大的引力波潮汐力震碎……

为何要用引力波通信?

引力波通信有一个最天然的优势,就是超强的穿透力和几乎无损耗。理论上引力波可以穿透一切物质而不会损失任何能量,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它实现星际通信。但其实有两种天体能终结它的传播,一个是黑洞,一个是中子星。你可能奇怪,引力波不就是黑洞跟中子星发出的吗?为什么又会被它们终结?

引力波终结者——黑洞和中子星

黑洞和中子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拥有一个称为光子球的光速圆轨道。也就是一切光速“物体”都会在这个轨道内绕黑洞或中子星公转而不会逃离。而当在这轨道里向内移动一点点,就会以螺旋轨道落向黑洞或中子星。

当一阵时空的涟漪掠过黑洞的光子球边缘,外沿的涟漪会在被偏转后继续传播,但进入光子球内的时空涟漪则会被偏转落向黑洞视界,其进入视界后,就会最终落向奇点并湮没于奇点无限的时空曲率中……

掠过中子星光子球的时空涟漪的命运则好一点,由于中子星并没有像黑洞视界这样的时空闭合面,因此落入光子球的时空涟漪并不会被真正终结,而是落向中子星表面后穿透到中子星的另一面出来,由于引力波以光速传播,超过了中子星的逃逸速度,因此时空涟漪会最终脱离中子星引力束缚,重新穿越光子球而去。但此时重新传播出来的时空涟漪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信息了,包括传播方向,频率信息在内的所有原始信息都失去了。

不过一个好消息是,黑洞和中子星的影响范围相当有限,它们只能吞没光子球附近的引力波。

引力波通信是否可行?

看了前面所说你可能会变得乐观起来,既然近距离肉眼可见,那远距离实现通信就不是梦了吧?你误会了,前面肉眼可见是因为它们是黑洞,每个都拥有几倍太阳质量,别说我们找不到怎么大质量的物体,就算找到了我们也没有能力 *** 控它们实现信息编码。三体中那种能安装在飞船上的引力波发射天线纯粹是剧情需要,根本不可能实现……

我个人悲观地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可能实现恒星际的引力波通信。

怀揣梦想,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虽然我个人对引力波通信持悲观态度,但科学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从来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几百年前谁又能想到我们能从天上飞到地球的另一边呢?

人类文明的缔造者们就是通过一次次的实现“不可能”推动着人类科技与文明的进步。当一百多年前迈克尔逊用它发明的干涉仪测量不同方向的光速时,他不会想到在一百多年后,人们用他发明的干涉仪完成了一个爱因斯坦认为永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探测引力波!也许有一天,引力波通信真的成为了现实,但那一天到来之前,科学家为此所作的一切努力和尝试都将推动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以上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导读:如果不带时间,那么引力产生的环境就是靠近“经典力学”,如果带着时间,那么引力产生的环境就是靠近“相对论体系”。但其实两者之间,没有完全的界限。
因为经典是相对的经典,相对才是绝对的相对。
引力的本源是什么?现在是世界性难题。爱因斯坦给的出答案是:时空弯曲产生引力。
在上面的一章中我就说过物质和空间是一体的东西。发到头条号,有网友批评说这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怎么是一体的。我有必要就此再增加论证。
抛开我在第十八章的论证,大家肯定都知道爱氏的质能定理:E=mc²。该公式表明物体相对于一个参照系静止时仍然有能量,这是违反牛顿系统的,因为在牛顿系统中,静止物体是没有能量的。这就是为什么物体的质量被称为静止质量。该定理公式说明物质是能量,能量就是物质,他们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不再是经典力学中说的那样是独立的。
而空间绝不是“空”的空间,是物质的空间,是能量的空间,是量子的空间。所以真空不空的理论我是赞同的。而且中国老子哲学的“有生于无”非常值得钦佩。
而且无独有偶,普朗克教授的量子论公式E=hv。h为普朗克常量,v为光的频率。两个公式中的E都代表能量!要说这是偶然,就会错过很多内涵的东西。在我看来,这样的内涵就是宏观和量子的融洽!现在的不融洽原因,只在于两个点。
1、不能用弯曲时空来解释引力。
2对于量子和量子空间的运作,真正不空的不了解。
所以再次说物质和空间是一体的东西。就好像是这样,质量和能量是物体力学性质的两个方面。很多人在看到这的时候,可能会这样想,能量包含质量,空间包含物质。前者好像都比后者“大”,其实我不建议这样去比较。他们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小!我们之所以这样去想,只是惯性思维而已。所以要打破这样的思维,才能更好看清引力的本质。
我之前一直说不赞同爱氏时空弯曲产生引力的说法。我说我更倾向于从物质本身去解释引力。现在物质和空间是一体的东西,是不是就说我自己打脸自己。
引力是万有的,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想到了“整体”这个词。我的结论是:引力的本源是时空!
在这里强调一个之前章节的观点:引力是惯性的本源。也就是说物体具有惯性是因为引力,引力场。
而物体具有引力是因为时空!
只有这样才会有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严格相等的结论。这也是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相等的内涵。它们相等从来不是偶然!所以广义相对论的这个基础是靠得住的。这也是为什么说它是正确的原因。
引力的本源是空间,也就是说空间中的物质本身具有这种“引力”属性。但和“弯曲”没有关系。弯不弯曲都有引力! 物质质量越大,引力越大。
不是时空弯曲越大,引力越大。
但物质质量越大,会对时空产生弯曲!这是一种迷惑,是一种引力“假象”。所以说爱因斯坦建立了一个对的理论,却解释错了。就是不能用时空弯曲解释引力的成因!
我有必要形象的为大家描述一下引力的本源。整个空间就是一个场,像海洋,或者一块无边无际的海绵,这个环境有它自己的“规则”,只要在这个环境中的存在的质量,就要守这个规则,而且是无法逃避的。因为有质量的物体,和空间是一体的。这个“规则”要求任意两个带有质量的物质互相吸引,互相作用。
而且还要强调一点,时间不能单独从这个体系中被剔除。也就是说我们在说空间产生引力的同时,就在说时空产生引力。不同的是,如果不带时间,那么引力产生的环境就是靠近“经典力学”,如果带着时间,那么引力产生的环境就是靠近“相对论体系”。但其实两者之间,没有完全的界限。
因为经典是相对的经典,相对才是绝对的相对。
所以当我们坐在一个房间的时候,房间的东西看似不动,也静悄悄的。但是整个屋子里已经是“滔天巨浪,重重相互牵扯”。
所以据此,引力场是存在的!场的巨大波动引起的涟漪叫引力波。就是我们最新的发现。很多人现在又会问了,既然有引力波,那会不会有引力子?
就像有电磁波,就有光子一样。你是怎么考虑的?我们下一章讨论。
最后用爱因斯坦说的一句话来勉励我自己: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以此话来致敬爱因斯坦,也致敬我的无知。
摘自独立学者灵遁者物理宇宙科普书籍《变化》

《引力波》(珍娜·莱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提取码:1234

书名:引力波

作者:珍娜·莱文

译者:胡小锐

豆瓣评分:69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7-8-1

页数:312

内容简介:

十几亿年前,在浩瀚宇宙的某个时空,两个黑洞发生了碰撞。其中一个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29倍,另一个是太阳的36倍,它们碰撞后合并成一个大黑洞,质量达到太阳的60倍。黑洞碰撞是宇宙起源以来威力最大的天文事件之一,释放出的能量超过1021个太阳。黑洞合并时,无数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不停地向外传播,在时空中荡起层层涟漪。

1916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的论文中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2015年9月,引力波经过长达14亿光年的星际旅行来到了地球。

从伽利略用一架简陋的望远镜观察太阳开始,人类利用400多年来所拍摄的一系列静止的太空照片,汇编成一部讲述宇宙历史的无声。然而,所有望远镜都无法记录黑洞碰撞的过程,人类能够捕捉到的唯一线索可能就是时空振荡发出的声音。

作者简介:

珍娜·莱文(Janna Levin),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布鲁克林艺术与科学中心“先锋工厂”(Pioneer Works)的科学总监。

我不信啊,因为科学家依据探测结果,证明引力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这个“10000倍光速”的说法也不知道是哪个二院科学家信口胡诹的,我当然选择相信前者而不是后者。

爱因斯坦对于引力成因的解释比较完善,而且有些方面已经得到证实。他认为引力是时空弯曲导致的,就像在一层薄膜上的几个球,球的质量越大造成的凹陷越大,而同等质量下密度越大的物体和薄膜的作用面积越小,因此造成的凹陷越深。时空弯曲已经被证实,而且也被用于天文观测,科学家们可以利用恒星或者星系团引力导致的光线弯曲来“放大”观测遥远的天体或者天体系统,而中子星等天体的发现,也证实质量并不是决定引力大小的因素,而是引力,尽管中子星的直径只有十多公里到二三十公里,却可以吞噬体积更大质量更大的拌星 。

因为天体导致的时空弯曲,所以天体在运动时会拉动周围的空间一块弯曲,形成类似于水波浪的时空涟漪,也就是引力波,而这个是可以观测的。首次观测到的引力波的是美国的科学家,他们通过地面上建设的LIGO实现引力波的观测,该设备由两个干涉仪组成,每一个都带有两个4千米长的臂并组成L型,引力波传播时会引发时空动荡,虽然我们人很难以感受到,但是这样长度的干涉设备却可以捕捉到引力波,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信号,用于计算引力波的传播速度等参数。利用这台干涉仪,美国观测到了一些黑洞合并的事件。

一般天体引起的时空弯曲较小,又因为宇宙的广阔,所以很多天体事件导致的引力波很难观测,目前主要是能观测到中子星、黑洞那样质量、密度巨大的天体合并事件造成的时空涟漪。而且还可以辅助电磁波测量手段,来佐证引力波传播的速度,目前观测到的结果就是引力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引力波其实就是引力,引力的传播速度也是光速。不同于从旋转物体边缘甩出去的物体会立马从旋转方向切线方向飞出,可是引力是时空弯曲造成,在某个天体消失后,时空弯曲也需要一定时间的恢复,在回复期间,外周的天体还能围绕中央天体旋转一会。

以往因为只能利用电磁波观测宇宙事件,可是由于黑洞等天体不发光或者光很暗淡,加上宇宙中物质层层叠叠,对电磁波信号有严重的干扰,因此难以观测,为了观测黑洞,世界上多台射电望远镜组还临时组成事件视界望远镜对某一个具体的黑洞事件进行同步观测,相当于制造了一台反射面积相当于地球的超大望远镜,因此在去年得以拍摄到黑洞视界外的景象。而引力波不同于电磁波,它可以无视空间中分布的物质,可以使我们观测到更为遥远的黑洞或者中子星合并事件。不过即便是最强的天体事件,造成的引力波也是比较微弱的,需要有精细的观测设备。

目前的观测结果就是引力波等于光速,这可不是推算得出的理论也不是假说,而是实实在在的观测结论,所以所谓的引力波速度是光速10000倍的说法不攻自破,在观测证据的支撑下,没有哪个科学家会胡说,所以这个说法不知道又是哪个二院科学家搞出来的。
这个问题下真的是汇聚了各路“大神”,引力波的速度就是光速,哪里来的比光速快10000倍的结论?

万有引力定律最早由牛顿提出,但是牛顿并没有从本质上对引力进行解释。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出发可以推出来引力是超距作用的,这一点牛顿自己也表示怀疑。
什么是超距作用哪?
举一个简单例子:对于太阳和地球天体系统,如果太阳因外力瞬间消失,那么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太阳的引力也就瞬间消失了,地球会立刻脱离原有轨道。

目前只有量子力学中的量子纠缠是超距作用,这个也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这个速度是远超光速的。
爱因斯坦对于引力的解释
爱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广义相对论,并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这是广义相对论洛伦兹不变性的结果。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就是时空弯曲,而引力只是时空弯曲的外在表现。 简单的理解就是:质量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时空告诉质量如何运动。
这意味着天体的存在可以引起时空弯曲,如果天体加速运动那么就会产生时空涟漪,这种时空涟漪的传播速度为光速。也就是引力的相互作用是有速度的, 即使是太阳突然消失,时空弯曲会以光速消失,大约八分半钟之后地球才会脱轨。

引力波在前两年也已经被发现了,发现者获得了诺贝尔奖。发现者之一是霍金的好友,也是《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索恩。
欢迎关注我们:科学黑洞!来源网络侵删。
据目前所知,引力波的速度并没有超光速。
这从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了证实。引力波是爱因斯坦于100多年前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存在的,并从引力场方程中推算出引力波的速度为光速。2016年和2017年人类两次探测到引力波,特别是2017年10月16日从13亿光年外首次探测到了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其速度为光速。

爱因斯坦认为带质量物体加速度运动就会产生引力波。实际上爱因斯坦并不喜欢“引力波”这个叫法,是个“波”不假,但严格说起来,它并不是“引力”的波动,它是时空变化的振荡传播,所以引力波被称为时空的涟漪。按照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说法,引力是时空弯曲的几何效应,“引力”和时空是有联系的,弯曲的时空就是引力场。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引力的传播是弯曲时空自身的传播,而引力波是时空 变化 的传播,两者是有区别的,但它们的传播速度应该是一样的,即都是光速,而非10000倍光速。
既然引力波是时空变化的传播,下面我们就再从时空的特性方面加以分析。
我们知道所有物体的运动都是在时空中的运动,都是以时空为背景,运动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速度的大小是时空的度量。光的运动也不例外,光速再快也是在时空里的运动,跑不出时空。

时空具有相对性,光速的不变正是时空都具有相对性的体现,光和光速可以说是时空的本质属性,代表着时空自身的东西,因此任何物体的运动速度不会超过时空就不会超过光速,光速成为物体运动的最高速。引力和引力波也是与时空有关,因此它们的速度理论上也只能是光速,不可能是10000倍光速。
对引力波速度的一点质疑
上面已经讨论了,引力波既然是时空的涟漪,那它的速度必然与时空的特性有关,时空不但是弯曲不均匀的,而且还是膨胀的。不但是膨胀,还是超光速膨胀。那时空的膨胀是否能影响引力波的传播速度?是像光速一样一直不变?还是随着超光速膨胀的空间而自然超光速传播?还尚未可知。

根据哈勃定律中的哈勃常数可计算出星系相互之间超过多大距离,相互退行(空间膨胀)的速度就超过光速了。2018年最新的哈勃常数为7352千米/秒·百万秒差距,即每相距326万光年,星系的退行速度就增加7253千米/秒,用光速除以这个哈勃常数,很容易就算出大约距地1329亿光年处,星系所在的空间膨胀速度就超过光速了。目前相对于地球来说,可观测宇宙的直径为930亿光年,即以地球为中心,半径为465亿光年的球形区域。

按照上面算法,在465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边缘处的空间膨胀速度大约为35倍光速。也就是说即使引力波的速度跟随空间膨胀变化,它的速度也只是35倍光速。这当然是可观测宇宙大小范围内的,随着以后科学水平和观测水平的提高,可观测宇宙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当然有一些星系我们永远也不会看到,我们当前的理论除了量子力学,其他的包括相对论都是定域化的,即影响不到我们的东西可以认为它不存在。这样有科学家计算宇宙的真正大小为2250亿光年,

即使按这个尺寸算,引力波的速度也不会超过17倍光速,离着10000倍光速差的太远。

我觉得出生于 2112年9月3的哆啦A梦,也成功从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变成了 00 后、10 后的童年回忆。

如今距离 2112 年就只有 93 年的时候,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在 2112 年之前实现制造哆啦A梦的可能性有多高。毕业于富山县立高冈工艺高等学校电气科的藤子·F·不二雄具有扎实的理科功底,他对于漫画中出现的道具、以及哆啦A梦等机器人的制造都是基于一定的物理原理来进行合理延伸。并不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比如,哆啦A梦的身体构造,藤子·F·不二雄就进行了非常巧妙的设计。

其实哆啦A梦身体集成的红外线眼睛、超级鼻子、雷达胡须、防滑手等在如今都已经能够实现。

比如说哆啦A梦的小圆手,芝加哥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联合发明出了哆啦A梦同款球形机械臂,利用空气泵抽压来拿稳物品。不论是小夹子,或是圆滑的鸡蛋,它都可以轻松拿起,甚至还能倒水、写字。

至于说可以在黑夜看清楚东西的眼睛,如今的红外热成像夜视仪仪技术已经十分发达,红外热成像仪是利用红外探测器和光学成像物镜接受被测目标的红外热辐射能量,分布图形反映到红外探测器的光敏元件上,从而获得红外热图像,这种红外热图像和物体表面的热分布场相对应。

通俗地讲:红外热成像夜视仪就是将物体发出的不可见红外能量,转变为可见的热图像。热图像上面的不同颜色代表被测物体的不同温度。

制造哆啦A梦的主要问题是在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可以具备人类情感的大脑,第二就是皮肤集成的反重力技术,第三就是为其供应动力的小型核聚变反应堆。如果还要考虑他的四次元口袋的话,那就是四个。

我们首先要知道,机器人的智商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贝叶斯公式。我通俗的和你讲一下什么是贝叶斯公式。简单说就是你如果很喜欢去某家菜馆吃饭,那么你可能会非常喜欢这家的菜,也就是说当你不能准确知悉一个事物的本质时,你可以依靠与事物特定本质相关的事件出现的多少去判断其本质属性的概率。

人工智能又不是人,它不像我们在社会中成长,对于任何物体都有约定俗成的叫法,我们可以通过大脑思考,去判定事物,它又没有脑子。那么贝叶斯-拉普拉斯公式这个时候就成为了人工智能的脑子。

所以运用到人工智能上就成了这样,我们给人工智能看一个菜刀的图谱,问它这个是什么?

当看到菜刀的形状之后,可能是金属制品;一侧十分锋利,可能是用来分割物品;一端还有刀柄,可能是厨具。。。最后得出结论是菜刀。

人工智能不断地搜集自己储存的信息,并用之推断原有的概率是否准确。每一个新的推断都减少了不确定性的范围,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说,贝叶斯-拉普拉斯公式可以说是AI进化论的基石。

还有人工智能识别我们的语音,我们对人工智能说了一句话,假设这句话是a,人工智能就需要判定它出现的意思e哪个是最靠谱的。即我们需要计算:P(e|a)。根据我上面给出的公式,从而得出:

P(e|a) ∝ P(e) P(a|e)

最后人工智能就会判定出你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现在的很多品牌的手机语音助手经常翻车,包括Siri也是经常翻车,就是在这个的计算上出现了问题。

贝叶斯公式给予了机器人思维判断的能力,而在此基础上的深度学习,则让机器人拥有了模拟学习人类情感的能力。1956年,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弗兰克·罗森布拉特基于神经元的理论发明了一种模拟神经元的方法。可以模拟人脑计算的方式。和我们从感官中获取数据一样,这些神经元可以获取传入数据并进行学习,所以神经网络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做出决定。

但是就目前来说,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还显得十分初级。并不具备模拟人类情感的功能,但是在 5G 物联网时代,人工智能的智力水平与判断水平将达到和普通人一样的水准,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实现万物互联。

另外一个就是哆啦A梦的动力系统原子炉就是一个小型核聚变反应堆,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现在核电站运用的都是核裂变,如果用核裂变,那么辐射问题,将是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核聚变却可以降低辐射,减少辐射危害问题。

核聚变是由氢元素这种轻元素的原子核,相互结合成为原子质量更大的较重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中子,产生巨大的能量。还是以氢d爆炸的原理为例(高科技都是应用在战争上的,这句话真是一点不差):D+T→He+n。其中D和T分别是氢元素的同位素“氘”和“氚”,He为氦元素,n依旧是中子,如恒星持续发光发热的能量来源。

利用核聚变为提供无穷无尽的能源,这也被人类视为实现下一次能源革命的突破口,与核裂变反应不同,核裂变的原子核质量较大,而且本身不稳定,所以只要常温常压的环境就能实现裂变反应,核聚变需要制造特殊的高温高压环境。。

目前在可控商用核聚变上,中国是走在最前列的,中国已经完成了实现了快点火激光聚变物理方案,2018年11月12日,合肥制造“人造太阳”装置的EAST更是首次完成等离子中心的一亿度运行,而去年则成功实现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这也是截至2016年2月国际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上电子温度达到5000万度持续时间最长的等离子体放电。

中国的超导装置是最可能实现可控热核聚变能应用的途径之一,目前全球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展最快的是我国。2016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将这个装置运行60秒时间,此时国外还处于图纸阶段。核聚变达到可控商用阶段还需要大概 60 年的时候,而实现小型核聚变反应堆大概也是 100 年的时间。

核聚变研究也被称为人造太阳计划

第三个就是哆啦A梦的身体周围包裹着一层特殊的反重力材料。由于这个反重力材料的存在可以使污垢什么的沾不到哆啦A梦身上。也就是漂浮在身体表面。所以即便看上去很脏。一擦就会很干净。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是一个机器人。却也可以洗澡下水也不用穿鞋的原因。哆啦A梦的脚其实是不会碰到地上的,所以也就不存在脏和穿鞋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重力是由引力产生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g即G=mg,人并不能摆脱引力的作用。而所谓反重力系统就是给物体一个地面之外的作用力,与重力等大反向时,人即可处于悬浮态。

鞋子这样的状态,就处于反重力状态

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以后,1916年,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爱因斯坦又提出了引力波的猜想,引力波也就是时空涟漪效应,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宇宙中的时空是在引力作用下,发生拉伸现象,这才出现了不同维度的时空所在。

近两年,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天文物理学家查德·汉娜在地外宇宙中发现了两颗黑洞在进行无限的拉伸作用,起初这两个黑洞的质量分别是地球的8倍,以及14倍,然而在进行黑洞相互的引力拉伸之后,就开始融为一体,变成一个巨大的黑洞,而这个黑洞的质量居然只有地球的21倍,相当于少了一倍。

而这少了的一倍就是通过引力波作用的形式在宇宙中弯曲而去,造成时空涟漪,这就跟我们在湖面上丢进一颗小石头一样,会产生连绵不绝的涟漪随着水平面荡漾而去。而这完全符合爱因斯坦提出的引力波效应。由此引力波的存在性已经不再变得争议!

而随着近两年引力波获得诺贝尔奖,自英国科幻小说作者威尔斯描述的“反重力”(能够屏蔽重力影响,使宇宙飞船飞向月球)技术又再次活跃在人们眼前,因为引力波可以引起时空波动,有理由认为可以实现反重力飞行。

反重力技术已经成为人类一个多世纪的梦想。如果反重力的确可以实际应用,它必将改变整个世界。汽车、火车、轮船,所有你能想到的交通系统,都能通过从引力场中获取的能量驱动。

科学家甚至给出了具体的时间,在一百年后,反重力时代即将到来。和不二雄说的22世纪基本吻合。

目前来说,利用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模拟人类情感,从而可以和人类一样大哭大笑,以目前 AI 的发展速度,这个其实在 2050 年左右就能够实现,但是如何保证人工智能在模拟人类情感的时候有效规避人类的负面能量,比如仇恨、贪欲、邪恶等,依然是如今科学界在不断争论的话题,毕竟,人是不愿意造出机器人来毁灭自己的。

而可控商用的小型核聚变反应堆如今我们也在一步步不断地进行突破,这个是人类必须要攻破的技术,随着地球资源的不断枯竭,核聚变就正好解决了这样的难题。

至于反重力技术也是如此,反重力技术也将引领新一代的交通变革。但是目前来说,最头疼的其实是哆啦A梦的四次元口袋。

人类是三次元的生物,最多也就能感知三维的东西,四次元被理解成为包涵时间轴的时空,人类身处的实际的时空就是四维的,这也是相对论的假定之一,作为成功的物理学理论,四维时空被广泛接受。

如今探索四次元空间(也可叫四维空间),对于人类而言,依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进入了四次元以后,所有的三维的规则就已经不适用了。四维与我们三维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多了一个维度,那就是时间。我们进入四维以后看到的所有的事物都被分解成了一条一条无数条的线,这些事物都是横竖交叉,通过时间与空间相交制定成了一个具体的位置点。

举一个例子,例如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光速,他只需要将整个三次元这幅画对折,就可以瞬间到达宇宙的另一端,这速度远远超过光速不知道多少倍。例如我们人类到现在都无法战胜的癌症,进入四维空间的人类可以直接一个一个的将癌细胞从我们身体中取出来。对于这一些像上帝一般的神迹,对于进入四维空间的人类而言,简直就好像在一个平面上画一个圆那么简单。

但是,如果我们进入了四维空间,我们的身体很有可能会被扭曲撕裂,因为四维空间的时空扭曲肯定比三维空间更厉害,所以如果人进入了的话,首先就要面对的是身体有可能会被撕裂的问题

人类进去高维空间,究竟会发生,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比如国著名物理学家李淼教授从科学角度分析《三体》这一过程,他认为根据物理学,人类的身体由分子和原子构成,而分子原子之间之所以如何稳定是因为原子核与电子之间有电磁力的存在。但是当分子原子进入四维空间时,这种电磁力在四维空间不存在,人在四维空间就会解体!

也就是说只有灵魂才能进入四维空间。

如何进入四维空间比时空旅行还更具有难度,因为如何穿越到未来,我们还有具体的 *** 作方法,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当人的速度达到光速,就可以让时间停住,当人的速度超过光速,人就可以穿越到未来。当然,回到过去就比较难了,你们可以自己去研究一下相对论,毕竟爱因斯坦也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步骤。

总体来说,在哆啦A梦的生日2112年时实现造出哆啦A梦的可能性很高,但是具备四次元口袋以及时空旅行的可能性很低。

我们不得不佩服藤子·F·不二雄,他以自己深厚的理科功底,用严谨的态度创造出来了整个哆啦A梦世界,这也让科学家们不断地想去尝试,真正地想去复刻整个哆啦A梦世界。哆啦A梦里的道具也给现实的科学家带来了很多的启发。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以上均为个人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2521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6
下一篇 2023-06-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