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现在做智能交通公司有哪些?

请问现在做智能交通公司有哪些?,第1张

2011~2020年,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投资规模合计3460亿,复合增长率达到18%,市场投资翻了接近45倍。过去十年是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快速成长的十年,青岛海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行业内领先企业

智能交通市场涌现一批领先企业

根据赛文交通网发布的数据,2011~2020年,过去十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场最终用户订单总榜单中的前五名为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银江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海信网络科技为行业龙头企业

海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0月,2000年进军智能交通领域,已经在智能交通领域深耕20余年。公司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常规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占有率40%,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占有率高达70%。2020年海信的产品和技术方案覆盖147个城市,其中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占比达92%。

2020年,海信网络科技城市智能交通项目过千万项目数量达28个,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代表项目有济宁城区智能交通管控系统项目(一期),金额192亿元;昆明数字交通智慧交管外场设备平台建设项目,金额145亿元(海信网络科技与阿里云联合体);长沙智能网联云控管理平台项目,金额3610万元。

易华录为智能交通第一梯队企业

易华录作为国企上市公司,是面向政府交警的智能交通行业第一梯队企业。

2020年易华录的城市智能交通项目主要分布在山东、北京、四川、黑龙江、江西、浙江、内蒙古等地区,千万项目有11个,典型项目代表为哈尔滨市智慧城市“交通云”项目,金额23亿元;成都中德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地建设项目,金额326亿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

2016-2020年,易华录的营收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利润水平逐年增长,经营业绩稳步提升,公司实力进一步增强。

银江股份、中控信息、电科智能实力强大

银江股份自1998年起至今,参与了近200个城市智能交通项目建设,解决方案覆盖了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交通等各个领域。

2020年,银江股份的城市智能交通项目有9个超过千万规模。其中代表项目有3586万元的哈尔滨智能公交系统建设项目、2673万元的枣潜高速公路(荆门段)智能交通设施项目。

2016-2020年前三季度,银江股份经营业务有所波动,但总体平稳。其中2018年公司计提了坏账损失,属于偶发性因素,公司的盈利情况在2018年后有所好转。

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中控集团重要的组成部分。2020年,中控信息在浙江省内加快布局;杭嘉湖绍金地区业务稳步推进,宁波区域成功上线IntellificOS系统;台州区域有多个项目中标。全国市场布局进一步加大。

2020年,中控信息的城市智能交通千万级项目有14项,其中云南蒙自交通安全改善项目合同金额超过15亿元,是公司年度最大智能交通单体项目。

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下属的自动化分所,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积累,已成为国内智慧交通、智慧市政行业领先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

电科智能交通项目中80%分布在上海本地,另外在武汉、成都、常州等地也布局项目。2020年,电科智能共中标25个城市智能交通千万级项目,其中代表项目有9346万元的上海奉贤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项目、7235万的上海徐汇区智能信号灯建设(二期)项目。

城市智能交通头部企业的实力将不断提升

根据我国“十四五”规划,“交通强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并且提出要积极推动交通体系向智能化转型。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智能交通行业将保持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交通智能化进程的加速,行业内企业的综合实力将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也将持续提升。

更多数据可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招股说明书撰写等解决方案。

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强调,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与去年“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表述相比,要求更高、方向更明。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受到挑战,提高产业链韧性、加强产业链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双碳”目标下亟须绿色转型;供给侧与需求侧适配性不高,传统的管理模式、生产方式无法满足快速的市场变化。此外,还面临要素成本上升、落后产能过剩、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乏力等一系列问题,制造业发展亟待破困境、谋突围。

数字化转型能推动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市场主体加速融合,促进制造业生产、组织和服务方式系统性变革,不仅能帮助制造业有效应对挑战,也有利于推动传统制造业“百年老树开新花”,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是我国制造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山东制造”加快数字化转型既有深厚基础、又有巨大潜力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呈现出强大发展活力、巨大发展潜力,创新活动融合发展新模式蓬勃兴起,智能制造已从理念普及、试点示范进入深化应用、全面推广阶段,形成了试点示范引领、供需两端发力、线面复制推广、多方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锚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大方向,我国制造业大省大市纷纷制定政策加快推动数字赋能普及深化。近年来,我省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基础设施和全新工业生态,制造业数字化赋能成效逐步显现、实力更加彰显。目前,山东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全国第二,多个项目成为全国标杆。数字化成为制造业升级改造、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作为全国工业门类最为齐全、基础最为雄厚、结构最为完善、配套最为完备的省份之一,在这场全球制造体系的剧烈变革中,“山东制造”完全有能力、有实力“领跑”全国。一方面,作为工业互联网落地的重点行业,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业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全省已累计培育省级“雁阵形”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11个,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家电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9688家,实现营业收入24万亿元,居全国第四位,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增加值占装备工业比重达到464%。这个“万亿行业”,随着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一大批新平台载体落户,高端装备产业数字化赋能成效逐步显现,奠定了我省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高的基石。另一方面,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我省中小企业创新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目前,我省已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24家、瞪羚企业1140家、独角兽企业20家;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57家,这些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高 科技 、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包袱小、理念新、更具灵活性和应变力,也更愿意拥抱数字化转型,它们的崛起成为我省紧抓新机遇、培育新业态、发展新经济的重要有生力量。

“不会转、不敢转、不能转”成为我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痛点

当前,我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由示范应用进入普及深化时期,但总体还处于 探索 阶段。同时,很多企业在理解认知、具体实践等方面,还存在方向不明晰、信心不充足、资金不充裕等问题,“不会转、不敢转、不能转”,成为我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痛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工业互联网存在认知偏差。工业互联网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工业革命的关键基础设施,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但我省部分基层部门和企业发展理念相对滞后,对工业互联网的认识理解、实施路径、发展方向等存在认知偏差。从政府层面看,不少基层干部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简单化、碎片化,没有深刻认识到工业互联网对生产、组织形式和商业范式进行革新的巨大机遇。从企业层面看,不少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认识,仍停留在买自动化设备、上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MES(企业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层面,在打通和利用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等全流程数据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网络基础与平台建设仍需加强。一是标识解析节点建设需加快进度。标识解析节点是工业互联网的“数据基石”,属于国家战略资源。目前,国家顶级节点已完成布局,分别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武汉建5个顶级节点;二级节点建设正在推进,广东、江苏等省均已出台财政奖补政策,已分别建成30个、20个二级节点,而我省仅建成5个、在建6个。我省必须牢牢抓住二级节点建设的窗口期,否则相关行业企业可能在行业数据标准、数据应用等方面受制于人。二是网络基础方面,“5G+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不足。5G时代最大的“蓝海”在工业互联网,未来5G应用将有80%用于物联网特别是工业互联网。但我省现有5G应用超60%在生活消费领域,亟须向生产制造领域渗透。三是平台建设及服务能力亟待提高。行业平台对掌控行业标准制定权、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我省主要工业互联网平台先发优势已不明显。2020年,广东、浙江“双跨”平台数量由2018年的1家,分别增加到4家和2家,而我省只有海尔卡奥斯和浪潮云洲2家,且我省行业平台覆盖面不广、带动力不强,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特色型、专业型平台还比较缺乏。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应用指数白皮书(2020年)》,我省在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指标排名中仅排第16位。同时,工业龙头企业建平台积极性不高、“不愿建”问题较突出。因目前多数平台尚未 探索 出市场化盈利模式,导致龙头企业建平台的意愿和动力不强。

企业数字化改造存在障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三不”顾虑:“不会转”,即转型基础薄弱、人才欠缺;“不敢转”,即企业信心不足,投资意愿下降;“不能转”,即企业转型成本高,难以持续投入。我省企业数字化改造方面还存在三个方面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偏“重”,主导产业改造难度较大。我省与广东、江苏同为制造业大省,但产业结构差别较大,我省是冶金、化工等产业大省,此类企业块头大、工艺复杂、设备繁多,数字化改造难度更大。二是改造凸显“个性化”,加大数字化改造难度。万腾电子是山东省内从事数字化改造、智能工厂建设等领域的主要服务商之一,企业反映在承接数字化改造过程中,不仅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改造路径,甚至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改造方案也无法完全复制,更需要“个性化定制”。我省工业行业门类齐全、细分领域众多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数字化改造的“劣势”。三是安全方面顾虑多,影响改造积极性。大多数企业担心接入其他企业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后,企业的生产数据、客户关系等商业秘密被泄露,这方面顾虑成为当前企业“不敢转”的主要障碍。

此外,还存在数字化关键核心技术不能自主、复合型人才短缺、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难度较大等问题,客观上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形成一定掣肘。

打造山东制造业领跑新优势

着力转理念、强基础、建平台,构建数字化转型的强有力支撑。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政府干部和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迫切性、重要性的认识。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和龙头骨干企业连接广泛、示范性强优势,建设广覆盖、高效率、安全稳定运行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中国算谷”,提升对数字产业的基础支撑能力。支持龙头企业采用“平台+节点”模式加快布局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力争优势行业全覆盖。加快形成以“双跨”平台为核心的紧密型平台体系。出台“双跨”平台专门扶持政策,支持卡奥斯和浪潮云洲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设行业平台、专业平台,鼓励现有平台接入“双跨”平台。支持发展较好行业平台升级为“双跨”平台,力争用3年时间,在全省打造5家“双跨”平台。 探索 建设省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和省级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组织各类平台有序接入。推动“5G 垂直行业”“互联网 垂直行业”等领域突破与融合,引导以5G、IPv6、工业无线等技术和新型工业设备,改造升级企业内网,实现“车间互通、设备互联”。加速企业数字化变革,逐步建立数字化管理模式,加速生产、消费、服务等全链条、全要素的智能化升级。

聚焦整行业、整链条、整园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分行业、分步骤开展数字化制造普及、网络化制造示范和智能化制造 探索 。整行业推进,着力点在推动典型场景在行业普及应用。“一业一库”建立典型应用场景、优秀应用产品库,形成标准化推广应用指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对企业免费诊断,普及应用典型方案。实施国有企业数字赋能专项行动,在化工制药、信息技术、能源交通等国有资本优势突出行业,培育10个以上专业平台。依托全省重点产业集群,进行细分领域试点,帮助企业解决智能化改造成本过高的难题。细分领域的产业集群,其产品及工艺流程很相似,一旦实现标准化,智能装备和方案价格会大幅降低,特别在智能软件方面,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整链条推进,着力点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高效集体增效。链长制工作专班将推进智能改造作为重要方向,围绕42条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推动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数字赋能,支持“链主”企业联合第三方服务机构,应用信息技术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服务型制造等商业模式创新,开展协同创新、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等应用,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水平。对“链主”企业主导建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研发机构、质量基础设施等,省市两级财政根据服务企业情况给予事后奖补。整园区推进,着力点在带动区域产业整体数字化转型。国家级园区、省级重点园区先行示范,“一园一策”制订个性化实施方案。组织平台企业、电信运营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等成立联合体,对园区内企业实施内外网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打通数据链、创新链、产业链,打造信息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服务数字化、企业协同合作的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注重强技术、强服务、强设施,打造数字化转型的良好生态链。发挥我省制造业数字赋能市场广阔优势,培育引进新产业新主体,为数字赋能提供技术、服务、设施支撑,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环境。增强技术支撑,各级政府部门定期梳理企业在数字赋能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及时推送给专业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技术供需对接渠道。在省级重大 科技 创新工程项目中,加大对传统制造业数字赋能的支持,围绕重点行业平台应用、工业机理模型、行业应用公共服务和设备数字化改造等,组织省内外企业和研发机构“揭榜挂帅”进行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工艺创新,推动隐形生产经验数据化、软件化,实现工艺由黑箱式向透明式转变。增强服务支撑,充分发挥省高端装备产业专班作用,健全沟通协调机制,组建数字赋能咨询顾问团队,实施“万名数字专员”服务行动,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完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遴选和评价体系,每年认定若干服务商予以重点推介。增强设施支撑。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建设。支持重点企业建设安全态势感知和综合防护系统,打造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平台,贯通标准质量、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等数据,为数字赋能提供全过程质量基础服务。

坚持新伙伴、新合作、新发展,携手开创全方位合作共赢的新局面。坚持开放合作,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融通,携手打造开放、公平、非歧视的数字发展环境。深化与日本、韩国电子信息制造、智能制造、车联网等重点领域合作,推动建立跨国技术转移中心。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在产业链对接、双招双引、论坛展会活动等方面加强与黄河流域、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合作。以“工业互联网 双碳”为方向,聚焦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 探索 形成智能制造助力绿色转型升级新路径。实施“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计划”,分批次建立《山东省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目录》,定期开展项目、人才、融资需求对接与示范项目推广。开展“智能制造伙伴计划”,汇聚政府伙伴、需求伙伴、服务伙伴、协同伙伴四大合作伙伴提供场景开放、供需对接、评估诊断等服务,助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作者系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 科技 副职专委会主任委员)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近年来我国正在逐步失去人口红利的优势,面临农业劳动力不足问题,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性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我国有必要发展智慧农业,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科学化耕作。

对于我国而言,智慧农业是我国智慧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智慧农业通过物联网等现代技术能够有效的解放人力,解决我国农业方面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智慧农业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智慧农业行业的上市公司有中牧股份(600195)、隆平高科(000998)、海大集团(002311)、牧原股份(002714)、温氏股份(300498)、大北农(002385)、大华农(300186)、吉峰农机(300022)、华英农业(002321)、雏鹰农牧(002477)、新都化工(002539)、赛为智能(300044)、新希望(000876)、红太阳(000525)、四川美丰(000731)、辉丰股份(002496)等。

本文核心观点:在我国逐渐失去劳动力红利的背景下,我国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以解决我国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智慧农业也成功凭借现代物联网等技术解放了劳动力,减轻了农民的劳作压力。

1、我国农林牧渔总产值逐年增加

2014-2019年,我国农林牧渔总产值呈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我国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1240万亿,较2018年同比增长915%。

粮食是我国最基本的生存资料,而肉类和鱼类的供给是我国人民补充营养的主要食物,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俗语足以说明农业在我国的重要性。但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减少,未来我国面临着农业领域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2、我国人口出生率屡创新低,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从我国人口出生率来看,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据国家统计局在公布2018年数据时显示,2018年人口出生率为1952年以来的新低。但随着时间推移,2018-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和人口出生率屡创新低。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仅为120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50%,较2019年下降198个百分点。

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54亿人,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181%,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76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26%,我国人口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综合来看,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屡创新低,我国正在失去人口红利优势,未来或面来在农业方面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对于我国农村而言,生育率本身较低外加青壮年和部分以务农为生的中年人不得不选择机会更多,制度更为完善的城市打工,造成了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农村人口变少使得务农人员减少,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3、智慧农业利用现代技术解放人力

近年来,智慧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智慧农业是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化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是我国智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农业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精细化、高效化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且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建立溯源系统,有利于保障我国的农业食品安全。

在我国智慧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植保无人机、农业无人车、自动采摘机器人、自动分拣机器人等现代设备对农作物进行播种、采摘使得老人和小孩在经过培训后也可以轻松的完成农作物生产,大大解放了人力。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慧农业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五步走,多维细分逐点击破

1、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新动能,节能减排、环保再循环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绿色发展与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深度融合,叠加“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约束,催生新的绿色增长动能,促使机械工业发展迈向新阶段。

在节能领域,高效锅炉、电机、发动机等节能机电设备,以及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空调、风机、泵、空压机等终端用能设备都将实现较快发展;

在减排方面,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装备,以及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先进高效环保装备规模将迅速扩大;

从循环经济来看,盾构机、燃气轮机、重型机床、内燃机整机及关键件等的再制造技术及产品将进一步推广应用。

大力发展节能高效机电产品,全面推行机械工业绿色制造,积极开发基于互联网与物联网节能技术装备、储能与多能互补技术装备。

2、重点攻克推动高质化,实现机械工业产业基础再造

关键基础材料。重点支持发电设备、石化设备、冶金设备、航空装备等重大技术装备所需的大型优质铸锻件; 高温合金材料、高档绝缘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等专用材料; 满足智能制造装备、能源装备、仪器仪表、关键基础零部件等所需的新型功能材料。

核心基础零部件。重点发展高性能轴承,高速精密齿轮及传动装置,智能/大型液压元件及系统,高可靠性密封件,高端智能链传动系统,高强度高可靠性紧固件,高应力、抗疲劳d簧,高效、精密、复合模具,高精度粉末冶金零件以及伺服机构,高精度高可靠工业传感器等。

3、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机械工业的跨行业融合

推动机械工业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

加快新能源汽车、服务机器人、节能环保设备等领域的发展;

以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加快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测控装备等领域的发展;

以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目标,加快新能源装备、智能电力控制设备、海洋工程装备以及冶金、石化、矿山等重大成套装备等领域的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加强企业数字化改造,推动生产环节的数字化连接、打通各部门各环节的数据共享,推进机械行业数字化转型。

4、机床工具行业、仪器仪表行业是机械工业十四五的补短板重点方向

机床工具行业主要是对标中高端需求,研制一批具有五轴控制、高精度/超精密、高效加工、复合加工、特种加工、大型压力成形、钣金高效成形等部分或全部关键技术特征的中高端数控机床,以及由上述机床为主组成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制造单元、生产线、制造车间和工。

仪器仪表行业主要是围绕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与测量仪表,以及服务于前沿科学、生命科学、环境检测等物质化学成分等的科学实验分析测试仪器,是重点补短板方向。

5、产学研、自主创新双驱动,创新平台实现先进制造基础共性技术突破及推广

推动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一起攻克技术难关,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建立创新平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坚战,提高机械工业创新链整体效能。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行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试验检测、信息服务等基础支撑,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快质量品牌提升,促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

博为国际认为,目前我国机械工业仍处于中低端水平,中小企业发展受限于基础技术与资金,产学研平台将成为产业链接的重要驱动力,对推动共性技术推广起关键作用,同时,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突破成为加强产业链韧性的关键,园区政府可通过引导校企合作、政策补贴等,加强对产业关键点攻克的扶持。

等于里面所占内存最大的那个变量的长度。
计算机的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提出发展,计算机与其他技术又一次掀起信息技术的革命,根据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的定义,物联网是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共享以及智能化的约翰·冯·诺依曼收集、传递、处理。计算机的应用在中国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计算机用户的数量不断攀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通信、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96年至2009年,计算机用户数量从原来的630万增长至6710万台,联网计算机台数由原来的29万台上升至5940万台。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16亿,无线网络有67亿移动用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达117亿,为全球第一位。(2012-2013年中国计算机市场投资领域浅析)中总结:行业需求不乐观:12年和13年一季度软件行业收入增速分别为136%和85%,11和12年样本企业人员整体同比增长203%和156%,显示行业整体需求不乐观,多数企业在12年扩张速度放缓。薪酬压力仍大:12年和13年一季度软件行业整体薪酬增速分别为272%和228%,均超过当期收入增速,使得营业利润同比分别下滑124%和187%,未来几年多数软件企业薪酬压力仍大,面临员工和股东关于企业利润的再分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2557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7
下一篇 2023-06-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