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覆盖面广,广告资源丰富
社区宣传地点的选择具有多样性,除社区街道外、社区主干道、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广场、单元楼门口以及室内电梯是社区居民每天都要经过并且停留的地方,这些地方都可作为社区媒体的宣传地点,从室外到室内, 覆盖面十分广泛。从宣传地域来讲,覆盖各类社区类型,包括大中城市的写字楼、别墅、公寓、普通住宅小区、 科研院所等,宣传地域宽泛,广告资源丰富。
2 零距离接触消费者
除社区街道外,社区大门、社区主干道、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广场及单元楼门口以及社区电梯是社区居民每天都要经过并停留的地方,所以设置在这些位置的媒体令目标受众无法回避,真正做到与消费者接触的零距 离。
3精准锁定目标传播对象
任何城市,不同的小区根据其住户及公共设施设备的不同可以分为高档及中低档小区,各小区居民消费能力及特点不同。
4社区广告亲切度高,潜移默化的效果更好
从心理学与社会学来说 ,人都有群体归属心理,而重视亲情与家庭的中国人对家的归属感更为强烈。
5人流量大
在很多方面具有消费共性的社区住户,每天人均进出社区在两次以上。
6低廉的成本优势
社区环保宣传栏广告位平均每天投入只不到十元钱,是普通户外广告媒介中千人成本最低的媒介,企业可用更低的成本完成最长的广告周期。
7全面的终端网络覆盖,终端传播,持续渗透
社区居民每天都要经过并停留的地方,社区任何可能群体活动以及停留的地方,这些地方全面的社区广告覆盖,终端传播持续周期长,持续渗透过程中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8推广方式多样化,抗干扰性强
社区广告形式的多样化,可通过电梯框架、灯箱、道闸、DM、直投、地推等不同的推广方式进行推广,这些推 广方式之间交互性更强。
9针对性强,受众质量高
可根据不同的产品受众进行社区的广告投放的选择,针对性更强,针对性强的推广效果更好吸引的目标人的质量更高。
10灵活性强
社区广告的形式以及投放方式较传统的媒体广告更为灵活。可根据市场变化随时更换,使广告信息迅速传给消费者。
11 弥补媒体组合的不足
广告的目的不仅是唤起注意,还有不断的提醒。
以上就是关于社区电梯广告的优势不属于,电梯广告依旧是传统媒体的范畴。新媒体的可监测性、即时性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三大独特优势。第一点,可监测性是绝大部分线下广告媒介的盲点。多少人看了、看了多久、看了几次、是否完整看完广告是无法监测的,这会增加评估广告效果的困难性。除此之外,在用户画像方面新媒体也会精准很多,有具体的真实数据可供参考。虽然电梯媒体的受众群体,相较于户外站台、楼宇广告的受众群体更为精准,能锁定为都市白领,但依然无法统计受众的具体年龄、性别、兴趣偏向,只能大概估算为 25 岁到55 岁,大学学历……而所有的新媒体,都能将用户画像从粗略的群体精确到个人。这个人是谁、观看了多少次、观看时长是多少、兴趣偏好是什么、浏览轨迹是什么……这一切都有着大数据的支撑。数据越精准,就越容易对传播效果进行预判。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工作、居住于高层建筑的人们,对电梯安全的要求也日益提升。鉴于电梯行业需要多年技术及实力积累才能做出成绩的产业特性,所以人们在选择时往往对多年受市场赞誉的十大电梯品牌青眼有加。下面我们便从产品质量、品牌历史、电梯销量等维度出发,选出最受市场欢迎的十大电梯品牌(排名不分先后),供大家参考。
沃克斯电梯(中国) 省份:浙江
1935年成立于德国的沃克斯电梯在2003来到中国,将积淀近百年的工业精神和世界领先的科技传承应用于中国市场,秉承对完美品质的卓越追求。中国区总部位于浙江湖州,注册资本258亿人民币,总占地10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厂房及办公楼约3万平方米,二期厂房及办公楼约3万平方米,同时建有一座高达108米的试验塔,年电梯生产能力达到30000台以上。
沃克斯电梯2018年开年就拿下秦皇岛、青岛、赣州等全国各地多个大订单,并凭借2017年在政府采购市场的卓越表现,再度荣膺“2017年度全国政府采购电梯十佳供应商”奖项,同时连续多年优异的口碑和业绩,也使得沃克斯电梯获评“政府采购十五年首选高品质电梯供应商”荣誉称号。
产品质量:★★★★
品牌历史:★★★★
电梯销量:★★★
东芝电梯省份:上海、辽宁
东芝电梯在华业务始于1995年,以上海和沈阳两大基地为核心,全力推进覆盖中国全境的业务发展。2016年4月,东芝电梯还启动了全新的远程监视系统,通过对电梯运行情况的实时远程监视,进一步提高电梯安全性和运行质量。
东芝电梯最具特色的TOSMOVE-NEO技术,基于独有的东芝超级锂离子蓄电池“SCiB”,即使电梯停电,最长可实现30分钟(业内最长)续航运行。
产品质量:★★★
品牌历史:★★★★★
电梯销量:★★★★
富士达电梯省份:河北
富士达集团(富士达株式会社)于1948年由内山正太郎创立,作为电梯界屈指可数的专业厂家之一,是从事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立体停车设备等空间移动系统的全球性跨国企业。富士达电梯生产基地位于中国河北省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10万平米,工厂用地5万平方米,2003及2006年富士达电梯相继独自成立上海富士达电梯研发有限公司与富士达电梯配件(上海)有限公司,由此在中国形成了以产品研发、制造、供应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服务格局。
产品质量:★★★★
品牌历史:★★★
电梯销量:★★★★
西子奥的斯电梯省份:浙江、重庆
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是联合技术公司旗下奥的斯电梯在华重要的子公司。西子奥的斯成立于1997年3月12日,旗下拥有杭州、重庆两大工厂,一家通过“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AS)”认证的实验室和遍布全国的数十家分公司、上百个服务站的销售、维保网络。
在房地产行业黄金时代,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持续发力百强地产客户,不仅成功与万科集团、金地集团、金科集团等数十家中国百强地产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更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打造了一大批优质地产项目。
产品质量:★★★★★
品牌历史:★★★★
电梯销量:★★★★
奥的斯电梯省份:天津
奥的斯电梯公司是美国联合技术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的全资子公司。在技术层面上,奥的斯在2016年中国国际电梯展览会上宣布其将在上海建造全新的高约270米的电梯测试塔,计划于2018年末竣工并投入使用。
2016年中国国际电梯展览会上,奥的斯电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正式推出全面维保服务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奥的斯高速梯维保管理系统与奥的斯地铁维保管理系统。
产品质量:★★★★
品牌历史:★★★★
电梯销量:★★★★
迅达电梯省份:上海
迅达集团是一家以生产优质电梯为主业的公司,由罗伯特·辛德勒于1874年在瑞士创立,总部位于风景秀丽的卢塞恩,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第一大自动扶梯生产商,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电梯供应商。目前迅达集团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90多个控股公司,设立了一千余家分公司或分支机构,年营业额超过100亿瑞士法郎,每天全球有超过10亿人次乘坐迅达的电梯及自动扶梯。其中国区总部位于上海。
迅达一直致力于为中国的高层地标、商业地产、公共交通等提供卓越的产品和服务,拥有全球领先的目的楼层控制系统——PORT技术,凭借对楼宇交通解决方案的熟稔和高科技的应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高端建筑所接纳。
产品质量:★★★
品牌历史:★★★
电梯销量:★★★
上海三菱电梯省份:上海
1987年由上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三菱电机等四方合资成立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自1941年至今在国内市场保持领先地位,是全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之一。目前,上海三菱覆盖全国的80家分公司,拥有8500余名公司员工、600多个维修保养站点。公司于2014年再次升级用户服务中心,构建大数据平台,结合ReMes-III电梯物联网,快速响应电梯故障、困人等紧急状态,并在全国搭建“1+5物流分中心”,保证电梯备件供应的敏捷和充足。
产品质量:★★★★
品牌历史:★★★★
电梯销量:★★★
通力电梯省份:上海
通力电梯总部位于上海市,1998年昆山工厂投入营运。在中国拥有34家分公司,110个服务网点,超过3400名雇员。目前,通力电梯(昆山)有限公司经过2010年和2015年两次增资,已成为通力集团全球最大、研发实力最雄厚的生产及研发基地。20年来,通力电梯以领先的技术水平、优秀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服务形象奠定了国际品牌的应有地位。通力电梯是开发环保节能产品的行业先驱,长久以来以创新和领先的技术饱受全世界的赞誉,如“全国用户满意品牌”、“中国房地产最佳电梯供应商”等荣誉。
产品质量:★★★★★
品牌历史:★★★★
电梯销量:★★★★
日立(中国)电梯省份:广东
日立电梯进入中国19年,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立电梯在2014年发布了1200米/分超高速电梯技术,在不断突破电梯提升速度的同时,日立也在检视以人为本的技术角度,力求让人们在城市中的移动变得更为舒心,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并提出了HUMAN FRIENDLY理念,在电梯技术领域上,将用户体验紧紧融为一体,2016年日立发布全球首款“无意识设计”风格概念电梯。日立电梯连续四年获得“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被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政府授予2011年度广东省政府质量奖等殊荣。
产品质量:★★★★
品牌历史:★★★★
电梯销量:★★★★
电梯作为目前人们生活场景中频繁使用的交通工具,其各方面性能与品质不仅关乎使用体验,甚至与人们的人身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在选择电梯时应首选质量有保证的十大电梯厂家。由于电梯产品运输不是特别便利,因此在选购时可以根据地域就近选择。而以上便是最新十大电梯品牌厂家及各自分布省份, 其中沃克斯电梯作为行业翘楚,不仅产品质量过硬,同时还有着独步业界的超高性价比,售后服务专业齐全,是消费者的首先品牌。
来源:搜狐焦点
近 10 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房地产行业的高速运行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梯制造地和销售国。2002-2015 年,中国的电梯保有量快速增加,从3617 万台增长至425 万台,年均增速约 20%。受此推动,中国电梯制造业快速发展,经过市场的新一轮的行业洗牌,十大电梯品牌按先后顺序依次排名为:上海三菱、通力电梯、奥的斯、日立(中国)电梯、迅达、西子奥的斯、沃克斯电梯、蒂森、东芝、富士达。
上海三菱(SHANGHAIMITSUBISHI)
1987年由上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三菱电机等四方合资成立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电梯制造销售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自1941年至今在国内市场保持领先地位,是全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之一。目前,上海三菱覆盖全国的80家分公司,拥有8500余名公司员工、600多个维修保养站点、20000余名协作安装工人,正以庞大的服务网络,主动、专业、及时地为用户提供销售-安装-维保各环节无缝衔接的整体化解决方案。公司于2014年再次升级用户服务中心,构建大数据平台,结合ReMes-III电梯物联网,快速响应电梯故障、困人等紧急状态,并在全国搭建“1+5物流分中心”,保证电梯备件供应的敏捷和充足。
2016年,三菱电机公司表示成功研发出了最大上升分速达1230米(时速738公里)的全球最快电梯,7月将向年内全面开业的中国最高大楼“上海中心大厦”(高632米)交货。
通力电梯(KONE)
通力电梯总部位于上海市,1996年昆山工厂破土动工并于1998年投入营运。在中国拥有34家分公司,110个服务网点,超过3400名雇员。目前,通力电梯(昆山)有限公司经过2010年和2015年两次增资,注册资本达116亿美元,成为通力集团全球最大、研发实力最雄厚的生产及研发基地。20年来,通力电梯以领先的技术水平、优秀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服务形象奠定了国际品牌的应有地位。
通力电梯是开发环保节能产品的行业先驱,长久以来以创新和领先的技术饱受全世界的赞誉。
奥的斯(中奥集团)(OTIS)
奥的斯电梯公司是美国联合技术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的全资子公司。在技术层面上,奥的斯在2016年中国国际电梯展览会上宣布其将在上海建造全新的高约270米的电梯测试塔,计划于2018年末竣工并投入使用。
从2014年开始,奥的斯因为在中国市场经历几次“事故”,一直向维保方向发力, 2016中国国际电梯展览会在上海拉开帷幕。会上,奥的斯电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正式推出全面维保服务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奥的斯高速梯维保管理系统与奥的斯地铁维保管理系统。
日立(中国)电梯(HITACHI)
作为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产业,日立电梯进入中国19年,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立电梯在2014年发布了1200米/分超高速电梯技术,在不断突破电梯提升速度的同时,日立也在检视以人为本的技术角度,力求让人们在城市中的移动变得更为舒心,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并提出了HUMAN FRIENDLY理念,在电梯技术领域上,将用户体验紧紧融为一体,2016年日立发布全球首款“无意识设计”风格概念电梯。
未来发展方向上,日立电梯将继续关注智慧城市发展以及城市配套解决方案,将大数据、智能化、互联网技术嵌入到囊括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以及服务的整个价值链,连接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合纵连横,实现信息数据互联共享以及跨领域的拓展与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与服务,为中国城市及楼宇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迅达(Schindler)
迅达集团是一家以生产优质电梯为主业的公司,由罗伯特·辛德勒先生于1874年在瑞士创立,总部位于风景秀丽的卢塞恩,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第一大自动扶梯生产商,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电梯供应商。目前迅达集团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90多个控股公司, 设立了一千余家分公司或分支机构,年营业额超过100亿瑞士法郎,每天全球有超过10亿人次乘坐迅达的电梯及自动扶梯。
迅达一直致力于为中国的高层地标、商业地产、公共交通等提供卓越的产品和服务,迅达全球领先的目的楼层控制系统——PORT技术,凭借对楼宇交通解决方案的熟稔和高科技的应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高端建筑所接纳。
西子奥的斯(XIZI OTIS)
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是联合技术公司旗下奥的斯电梯在华重要的子公司。西子奥的斯成立于1997年3月12日,旗下拥有杭州、重庆两大工厂,一家通过“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AS)”认证的实验室和遍布全国的数十家分公司、上百个服务站的销售、维保网络。
在房地产行业黄金时代,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持续发力百强地产客户,不仅成功与万科集团、金地集团、金科集团等数十家中国百强地产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更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打造了一大批优质地产项目。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西子奥的斯通过持续引进奥的斯全球领先的技术与管理,与娃1哈哈等30家企业一起荣获杭州市人民政府首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沃克斯电梯(中国) (VOLKSLIFT)
沃克斯电梯(中国)有限公司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也是国家A级电梯制造和A级安装改造维修企业。其前身湖州迅达电梯有限公司在中国境内拥有40年生产销售及安装各类电梯及扶梯的宝贵经验。沃克斯电梯(中国)有限公司总投资35亿人民币,注册资本258亿人民币,总占地面积150000平方米,高度108米的试验塔内建有70m/s超高速等电梯,公司的产品质量及技术研发能力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016年,沃克斯电梯(中国)有限公司与世界电梯业巨头——瑞士迅达集团正式合资,双方开始全面合作,公司发展步入崭新阶段。
沃克斯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运用精湛的机械加工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制造出节能、环保、高效、安全的沃克斯电梯,已成为电梯行业中顶级品质的象征。沃克斯产品已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18000职业健康体系认证和欧洲TUV、CE认证等。企业连续多年荣膺“中国电梯十大品牌”,并获得“全国政府采购十佳电梯供应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及研发中心”、“AAA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湖州市政府质量奖”等荣誉称号。
沃克斯电梯(中国)有限公司的电(扶)梯产品涵盖了客梯、观光梯、住宅梯、别墅梯、医梯、服务梯、货梯、杂物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等系列(客梯含无机房、小机房电梯),在全国各地都有沃克斯为你提供的优质服务。经过数十年的稳定发展,沃克斯系列电梯除了在国内构建起成熟的销售、服务网络之外,产品还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远销东南亚、非洲、欧美等地,受到全球用户的一致认可和欢迎。
蒂森(Thyssen)
蒂森电梯隶属位列2014世界财富500强第197位的蒂森克虏伯集团,其前身为1818年、1876年创立的克虏伯集团与蒂森集团,1999年成立THYSSENKRUPP,目前年营收超过522亿美元。
在全球钢铁行业不景气影响下,蒂森克虏伯正在调整旗下五大业务板块的投资重心,极力摆脱人们对其固有的“钢企”印象。蒂森克虏伯下属的蒂森克虏伯电梯集团是全球三大电梯和自动扶梯生产商之一,在美日电梯品牌激烈竞争中,2014/15财年,蒂森克虏伯中国区销售额是27亿欧元(约合3037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占全球总销售额的63%,较上一财年58%的贡献度有所增加。“电梯业务占到了蒂森克虏伯中国营业额的50%”!2015年底,蒂森克虏伯发布全新品牌形象,使用统一品牌,显然,这个来自德国的老牌企业,正在进行深刻的调整和改革。
东芝(TOSHIBA)
东芝电梯在华业务始于1995年,以上海和沈阳两大基地为核心,全力推进覆盖中国全境的业务发展。2016年4月,东芝电梯还启动了全新的远程监视系统,通过对电梯运行情况的实时远程监视,进一步提高电梯安全性和运行质量。
在用户体验上,东芝电梯TOSMOVE-NEO技术,基于独有的东芝超级锂离子蓄电池“SCiB”,即使电梯停电,最长可实现30分钟(业内最长)续航运行。
目前东芝电梯拥有包括磁悬浮导靴、创吉尼斯纪录的世界最高速的电梯、层间距可自动调节的双层轿厢在内的一系列融合东芝尖端技术的电梯产品。
富士达(FUJITEC)
富士达集团(富士达株式会社)于1948年由内山正太郎先生一手创立,作为电梯界屈指可数的专业厂家之一,是从事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立体停车设备等空间移动系统的全球性跨国企业。并于2003年和2006年相继独自成立上海富士达电梯研发有限公司与富士达电梯配件(上海)有限公司,由此在中国形成了以产品研发、制造、供应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服务格局。
来源:百度文库网页链接
「1 智能制造推进的难点与问题」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异常严峻的挑战:人口红利消失、“未富先老”、企业招工难,人工成本迅速上升;高房价、高地价迫使国内制造业向内地转移,低成本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高赋税以及社保费用的压力也给企业带来高昂的运营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下游行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环保风暴也给很多企业敲响了警钟;中兴事件则暴露出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缺失的尴尬现状;而国际贸易争端更是对出口型企业雪上加霜。
在这种背景下,制造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推进智能制造成为重要的途径。然而,目前我国制造企业推进智能制造面临着诸多难点与问题:
第一,概念满天飞,技术一大堆。近几年来,从工业40的热潮开始,智能制造、信息物理系统(CPS)、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上云、工业APP、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数字工厂、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C2B(C2M)等概念接踵而至,对于大多数制造企业而言,可以说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智能制造涉及的技术非常多,例如云计算、边缘计算、RFID、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立体仓库、AGV、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三维打印/增材制造、工业安全、时间敏感网络、深度学习、数字孪生、MBD、预测性维护,让企业目不暇接。这些技术看起来都很美,但如何应用,如何取得实效?很多企业还不得而知。
第二,摸着石头过河。企业推进智能制造领域的相关技术十分缺乏经验,欠缺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目前,制造企业已经存在3种类型的孤岛:信息孤岛、自动化孤岛,以及信息系统与自动化系统之间的孤岛。同时,企业也缺乏统一的部门来系统规划和推进智能制造。在实际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企业仍然是“头痛医头”,缺乏章法。
第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推进智能制造,前景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制造企业利润率很低,缺乏自主资金投入。在“专项”“示范”以及“机器换人”等政策刺激下,一些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争取到各级政府给予的资金扶持,而中小企业只能“隔岸观火”,自力更生。
第四,自动化、数字化还是智能化?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不少企业对于建立无人工厂、黑灯工厂跃跃欲试,认为这就是智能工厂。而实际上,高度自动化是工业30的理念。对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国外的优秀企业早就实现了无人工厂。例如,日本发那科仅需40s就能全自动装配完成一个伺服电机,但其前提是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以及面向自动化装配的设计,例如将需要用线缆进行插装的结构改为插座式的结构。e-works两次组团参观三菱电机的名古屋制作所可儿工厂,该工厂对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大量应用机械手,实现高度自动化;对于中小批量的产品,推进低成本自动化,即部分工位的自动化;而对于单件定制的产品,采取手工装配。e-works考察团还参观施耐德电气的法国诺曼底工厂,该工厂是生产继电器的自动化工厂,该工厂实现了绕线、装配、包装等全流程的自动化,而且可以在一条产线生产多种变型产品,但实际上还不是智能工厂。还有西门子一直将被广泛誉为工业40典范的安贝格电子工厂也是被称为数字化工厂,其特点是人机协作的柔性自动化生产、智能物流、工业软件广泛应用、海量的数据采集以及大数据分析。
一个真正的智能工厂,应该是精益、柔性、绿色、节能和数据驱动,能够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工厂。智能工厂不是无人工厂,却是少人化和人机协作的工厂,推进智能工厂绝不是简单地实现机器换人。南京的爱立信工厂有一条装配线,一开始设置的自动化率是90%,后来发现调整为70%,增加若干人工工位,整体质量和效率反而是最优的。此外,对于装备制造行业,机加工等工序并不适合建立自动化生产线,而建立柔性制造系统(FMS)则是更现实的选择。马扎克(MAZAK)、发那科(FANUC)的机加工车间应用FMS已达到720小时无人值守,自动生产不同的机械零件。

图1 MAZAK的FMS(柔性制造系统)
第五,理性看待投资回报。制造企业的企业家,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老板,非常关心投资回报。很多企业的要求就是必须能够在3~4年能够收回投资的信息化、自动化系统才投入,甚至有的期望值更高。然而,有些账容易算,比如某条产线减少了多少工人。有些账却不那么容易算,例如工业软件作为一个使能要素,企业离不开工业软件,却难以计算出它究竟为企业直接或间接节省了多少成本,赚了多少钱。如果选型、实施和应用不到位,更是常常用不起来,业务部门牢骚满腹。长此以往,制造企业更加重硬轻软,最后停留在简单地做一点局部的自动化改善。
第六,数据采集与设备联网,迈不过去的坎。企业要真正实现智能制造,必须进行生产、质量、设备状态和能耗等数据的自动采集,实现生产设备(机床、机器人)、检测设备、物流设备(AGV、立库、叉车等),以及移动终端的联网,没有这个基础,智能制造就是无源之水。但是,现阶段很多制造企业还停留在单机自动化阶段,甚至一些知名企业的生产线也未联网,没有基础的设备联网,何谈工业互联网?
第七,基础数据和管理基础。无论是推进企业信息化、两化融合,还是进一步实现数字化转型,推进智能制造,基础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都是必要条件。很多企业在实施ERP,或者ERP升级换型的过程中,花费时间最多的就是基础数据的整理。企业管理的规范性、业务流程的清晰,也是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的“敲门砖”。但现实的情况是,一些企业的基础数据还没有理顺,却在大谈“工业大数据”。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注定是难以取得实效的。
「2 智能制造推进的5项基本原则」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迅速增长,节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白热化,客户需求日益个性化,制造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转型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智能制造成为广大制造企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在车间的智能化改造方面,很多大中型制造企业开展了相关实践,还有众多企业在跃跃欲试。增加智能装备、建立智能产线、推进智能物流,减少人工,成为很多制造企业的共同选择。
智能制造势不可挡,但智能制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制造企业应当明确推进智能制造的目标,积极学习各种智能制造新兴技术,探讨应用各种智能制造技术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具体推进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必须做好需求分析与投入产出分析,明确总体拥有成本,根据自己的盈利水平确定合理的投资预算。千万不能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为了争取政府项目而盲目大干快上智能制造项目,以免在老的信息孤岛问题、基础数据不准确的问题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又形成新的智能孤岛,甚至形成“仅供参观”的花架子。
因此,制造企业推进智能制造,需要把握以下5项基本原则:
原则1正确理解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中的“智能”还处于Smart阶段,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系统具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的能力,能够实现闭环反馈。智能制造的未来趋势是实现“Intelligent”,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决策和优化提升。智能制造融合了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智能制造中的“制造”指的是广义的制造,并不仅仅包括生产制造环节的智能化,而是包括制造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智能化。企业信息化和工业软件的深化应用,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原则2正确理解和应用智能制造使能技术。智能制造使能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增材制造(3D打印,包含设备、材料、工艺)、云计算、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EDI)、PLC、DCS、自动识别技术(RFID、条码、机器视觉)、数控系统、大数据分析(包括工业大数据)、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Digital twin(数字孪生,包括产品、设备、车间)、工业安全、工业互联网、传感器、云制造和信息集成(EAI、ESB)等技术。需要明确的是,部分技术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制造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产品特点、生产模式和运营模式来综合考虑应用方式。
原则3必须理解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本质区别。那些将机器人应用和无人工厂说成是工业40的说法是错误的。企业在建设智能工厂时,要整体考虑智能装备的应用、生产线和装配线的数据采集方式、设备布局和车间物流优化、在制品在工序之间的转运方式、生产工艺的改进与优化、材料的创新等,而不仅仅是某些工位的“机器换人”。智能化生产线能够实现柔性的自动化,快速切换生产多种产品,或者可以混线生产多种产品,能够实现生产数据、质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并实现自动化系统与质量分析系统、MES系统的信息集成。
原则4必须做好整体规划,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实施方案,有效规避风险。推进智能制造需要解决更加复杂的、纵横交错的信息集成问题,例如IT系统与自动化系统的信息集成、供应链的数据交换;推进智能制造需要处理来源多样的异构数据,包括各种来自设备、产品、社交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海量数据,需要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推进智能制造需要企业的IT部门、自动化部门、精益推进部门和业务部门,甚至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通力合作。因此,制造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进智能制造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制造企业应当做好相关技术的培训,选择有实战经验的智能制造咨询服务机构,共同规划推进智能制造的蓝图。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选择对于企业最有可能迅速见效的突破口优先实施。比如,推进基于物联网的预测性维护服务,促进企业已销售的产品的配件销售,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或者通过实现生产线的智能化,提高设备的整体绩效和产品合格率;通过建立企业级BOM平台,实现产品的在线定制等。
原则5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专业队伍,并选择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推进信息化是个系统工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一个更大的系统工程,而推进智能制造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工业软件的集成应用,涉及到智能装备应用、设备联网、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业务流程优化,并且需要与推进精益管理结合起来推进,因此,制造企业需要建立自身的专业队伍,融合信息化、自动化和管理人才,并选择若干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包括咨询服务机构、智能制造的整体集成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等。制造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项目时,必须注意选择在企业所在行业具有实施和服务经验,产品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具有本地化服务能力的解决方案提供商,选择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丰富行业经验的项目经理。在推进智能工厂项目时,尤其需要考虑解决方案提供商是否具备软件、硬件和自动化的综合实力。
总之,推进智能制造,既要积极布局前沿技术的应用,又要夯实基础,务实推进。纵观中国制造业推进信息技术应用30多年的历程,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工程”,从“会计电算化”、“甩图板”、CIMS工程、“两甩(甩图纸、甩账表)”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热潮”,从财务软件、CAD、ERP、ASP、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既有政府的积极推进,也有国内外主流厂商的推波助澜。不少制造企业在条件还不具备、对新兴技术认识还不清晰的情况下,就盲目上马应用一些技术尚不成熟的信息化单元系统,实施与应用也不到位,最终形成了很多信息化孤岛,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多次推倒重来。因此,不论市场上有哪些“热词”(buzz word)或者热潮,制造企业都不能再盲目跟风,而是应当保持冷静与理智,以免事与愿违。企业需要在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智能制造,从而真正取得实效。
「3 智能制造推进的策略」
首先,推进智能制造的核心目的是帮助企业通过实现降本增效、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缩短产品上市周期、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以及向服务要效益等途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推进智能制造绝不能搞面子工程。
第二,必须对智能制造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智能制造覆盖企业全价值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要期望“毕其功于一役”;推进智能制造需要规划、IT、自动化、精益等部门通力合作;不同行业的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差异很大。推进智能制造,需要引入中立、专业的服务机构,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考察、交流与学习,让企业上下树立对智能制造的正确认识。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小批量、多品种的企业,不要盲目推进无人工厂;个性化定制和无人工厂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能盲目推进机器换人。
第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企业要想推进智能制造取得实效,应当参照e-works智能制造金字塔的相关内容,通过智能制造现状评估、业务流程和工艺流程梳理、需求调研与诊断、整体规划及落地实施5个步骤,画出清晰的智能制造路线图,然后根据路线图和智能制造整体规划,稳步推进具体的项目,注重对每个智能制造项目明确其KPI指标,在测度关键绩效指标的基础上,评估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智能制造要取得实效,需要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目标、高层的引领、专业的团队和高度的执行力。

图2 智能制造总体框架范例
第四,紧密跟踪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沿。近年来,制造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金属增材制造技术不仅改变了复杂产品的制造方式,还改变了产品结构,也彻底打破了可制造性的桎梏,催生了创成设计等新的设计模式,从计算机辅助人设计,演化为人辅助计算机设计。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全新的制造工艺和制造装备。奥迪A8采用了铝制车身,车身焊接不能再使用点焊,取而代之的是铆焊、摩擦焊、激光焊等新工艺。材料和工艺的改进,往往会对产品的性能,例如抗腐蚀、耐久性带来巨大的提升。精密测量技术也在迅速发展,由接触式测量发展到非接触式测量,由离线检测演化为在线检测,由事后检测演化为边测量边加工,从而帮助制造企业提升产品质量。
第五,积极稳妥地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必将在制造业不断得到应用,尤其是在无人驾驶汽车、质量检测与优化、设备故障诊断和预测等领域。现在已经出现了Google的Tensorflow等开源的人工智能引擎可以应用。此外,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可视化技术,在制造业也有很好的应用场景,例如设备 *** 作培训和设备维修维护等。爱立信工厂应用增强现实技术进行电路板的检测,蒂森克虏伯电梯利用MR技术提高电梯维护的效率。Cobot(协作机器人,单臂和双臂)在装配、拧螺丝、涂胶等很多工序可以进行应用,机器人与视觉传感器、力觉传感器的集成应用能够大大提高机器人动作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图3 爱立信工厂利用AR技术辅助进行电路板质量检测
第六,选择真正靠谱的合作伙伴。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十分复杂,也非常个性化,相关技术在不断演进,企业本身也是动态变化,智能制造评估体系和规划方法论也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智能制造的推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推进智能制造需要寻找专业的合作伙伴,从培训、现状评估、规划,到具体的数字化工厂仿真、产线设计,到真正实现工控网络的建设,并建立工控安全体系,实现IT与OT系统的集成。
在一般情况下,电梯的夜饮机从配电箱接出来的电线是分得有颜色的,也就是说它是由三根不同的相序构成的。但是新一代的电控柜在对接电气验机的时候,已经实现了无相系随便接的情况。
通常意义上的理解电梯的应急,在接线的时候是由三根火线分别每一根110伏构成的380伏交流电。如果是采用的新一代电梯应急使用无相续接法的,则不需要去考虑地线零线跟相序的问题。
除此之外,一些电梯厂家使用的新型电梯应急还会接接漏电保护器开关的线。以及物联网对接的网线或者是com模式数据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