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上时代,开发者亟需更便捷、“轻量级”的工具,降低重复开发的困扰。
6月28日,在首届Techo Day腾讯技术开放日上,腾讯发布了一系列对开发者友好的“轻量级”产品,其中涉及云原生、机器学习、音视频、大数据等多个领域,将腾讯多年自研产品的底层能力释放给开发者。
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表示:
“我们希望提供一个真正懂程序员需求的交流平台。腾讯云也在过去这几年,不断推出更多的研发工具,期望通过易用、前沿的技术和工具,帮助开发者解决遇到的难题,低门槛实现对数字世界的创想。”
云原生、大数据等基础产品一键配置 助力研发效能提升75%
过去,开发者搭建应用,需要创建服务器、配置网络、安装应用软件、数据库、Web服务器等,再进行各种环境配置,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云的出现,为软件开发提供了标准化的基础设施、统一的架构,也让开发工具链统一和开发工程化,有了实现的基础。在云上时代,传统流程可以大幅度缩减,通过“轻量级”工具一键配置完成。
例如,腾讯云的CODING DevOps平台,也在助力研发和运维的自动化,帮助产品发布时间,从过去以“季度”、“年”为单位,缩短到以“天”或者“周”为单位。
在CODING平台上,敏捷项目管理、测试管理、持续集成、制品库、持续部署、应用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这让团队研发工具建设成本下降827%,研发效能提升75%,产品交付效率提升了68%。
在本届Techo Day上,Orbit云原生应用管理平台全新发布了云原生应用建模、支持数据库变更引擎、多云统一观测平面等多种重磅特性,助力开发者轻松应对云原生应用交付与运维的痛点。
同时,在海量数据需求的场景下,腾讯云重磅发布全新升级的全托管数仓产品——CDW ClickHouse,该版本填补了ClickHouse后续扩容的技术空白,可以为用户提供低成本、高吞吐写入、百亿规模毫秒级的大数据分析服务,提升用户在海量数据实时分析场景下的极速体验。
AI、音视频、物联网、虚拟仿真等能力模块化 服务不同业务场景
数字技术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AI、音视频、虚拟仿真等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创新性产品和服务中。但这些技术研发门槛高,从0到1的搭建耗费大量的时间与成本。腾讯云正在在将多年积累的AI、音视频、虚拟仿真等能力模块化,放到云端,让开发者一键调用。
针对AI场景需求,腾讯发布机器学习平台——腾讯云TI平台公有云版本,提供一站式的AI训练和推理能力,并在CV、NLP等模型推理场景中,为算法或者运维工程师提供多种框架的加速能力,加速比可以达到200%+。
在音视频领域,腾讯云视立方·播放器SDK向开发者提供低代码的“腾讯视频”同款内核播放器,相比系统播放器性能提升30%以上,广泛适用于泛 娱乐 、电商、教育等多种点、直播场景 。
同时,云创多媒体创作引擎在视频生产管理、在线审核、运营管理、AI处理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升级。目前,腾讯云创平台已服务超过500个企业级客户,累计服务用户超过20万。此次,云创打通视频存储数量高达200亿多条的腾讯云VOD(点播)服务,为用户创作带来更多可能性。
在物联网领域,腾讯发布了首个物联网设备洞察分析产品IoT Insight,以轻简流程实现物联网设备资产数字孪生建模、设备资产数据分析、设备告警处理、设备仪表盘可视化等一站式产品服务,可广泛应用于工业、能源、园区、政务、交通、地产等不同行业场景。
在虚拟仿真领域,腾讯发布了自动驾驶虚拟仿真系统TAD Sim(教育版),含有为高校提供的专用软件包,能够弥补院校理论学习与实践的鸿沟。其价格成本低、功能强大,更贴近工业仿真软件,也有更适合科研、教学使用的功能模块、接口。
与小程序深度打通 云开发、低代码成行业趋势
凭借易于使用、高效率、低成本等诸多优势,云开发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选择。不管是个人开发者还是组织、机构,都可以借此实现更为高效的开发,充分享受上云带来的高效率和低成本。
腾讯云开发网关,将网络加速、安全风控、流量治理等功能整合起来,让开发者可以更加轻便的接入,帮助泡泡玛特等客户抵御灰产刷限量款牟利,提升用户访问体验,网络请求成功率提升至999%以上。
在本届Techo Day上,一线开发者分享了使用低代码构建企业级应用开发背后的秘密:通过“搭积木”的方式,企业可以构建自己的OA门户和审批管理系统。同时与小程序流程深度打通,方便构建和发布小程序,快速触达客户。
腾讯云微搭低代码平台,通过可视化拖拉拽编辑器和丰富的开发模板,减轻了重复和定制化的工作,开发者可以聚焦在业务逻辑本身,并打通了企业微信、腾讯文档和腾讯会议等丰富的SaaS应用。目前,腾讯云微搭已在政务、教育、交通、工业、金融等多行业落地成熟的项目案例。
“化繁为简,轻而易用”,本次Techo Day发布的更多轻量、好用的工具,将更多助力开发者降低开发门槛,让企业上云更容易。同时,Techo Day将发布《腾讯云工具指南:轻量级云开发与云应用》,为开发者提供打包式的工具使用教程和场景介绍。
简单点说,就是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手机硬件以目前的技术来讲,没什么难的。肯花钱,谁都做得出来。那大家可以想想看,腾讯做手机的点在哪,钱花了,总要有相应的效果。 *** 作系统跳脱不了安卓,这就意味着做不出什么独到的深度集成。无非还是给预装一票腾讯软件而已。最关键的就是还提供不了独占性。微信只能qq手机装?不现实吧,这除了给虎视眈眈一直想做即时通讯平台的其他厂商机会拉用户之外,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其他软件也是同理。如果是找人代工\合作的话,也就做到这一步了。除了叫腾讯手机之外,这手机很难想象有什么特点或独到之处。如果学苹果各方面都去定制,那这就不是拿点钱出来就能解决的问题了。即便做出来了,还要面对行业大佬追着收专利费,竞争对手围剿。通俗点说,就是费力不讨好。这是一点典型的看起来好像可以,实际上根本不行的想法。腾讯如果哪一天能做出自己的 *** 作系统,形成自己的软件生态,他第一时间就会做硬件去承载的。 像现在单靠某几个软件或平台,用户再多也没用的。
说到这个,就还要多说一句,这是个软件为王的时代。这里说的软件并不特指软件,而是应用场景。再快的网速,没有相应的app去让这个网速有用,那就不会有用户去用。再好的手机,如果 *** 作系统太渣,也不会成功。iphone永远都是为ios服务,家用电脑,你得考虑是不是能装得上windows,否则性能再强也没用。做硬件被管道化的风险太高。作为管道,有那么一个两个够了。所以现在做硬件的彼此掐的都特别狠,因为真的是你死我活。
相对于软件,硬件的研发生产需要投入的资源大得多,风险高得多。把自己从本来的优势位拉到一个并不熟悉,竞争激烈,投入巨大,产出未知,未来未知,转型困难的产业里。这是任何公司都不会去做的事,也是腾讯不做手机的根本理由。
Google前期曾和HTC合作推出定制机,近期又推出Nexus,Google做手机并不是介入手机市场和苹果、小米等靠卖硬件挣钱,而是为了给各个手机厂商树立标杆、推广手机 *** 作系统“安卓”。
这个逻辑很简单:“安卓”的出品方是Google,但是运行“安卓”的是硬件“手机”,而“手机”是由手机厂商开发。两者之间就会存在沟通不畅、甚至冲突的现象,比如“手机”厂商觉得原生安卓不符合他们的审美,他们想要差异化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自己基于安卓开发了一套手机OS,比如小米的MIUI系统,一加的氢OS等等。Google如果想要厂商充分的理解并且按照他们的标准来使用安卓系统的话,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手机给各大手机厂商作为“样例”参考。
说到底是跨界的双方沟通、磨合、竞争的标准之争。
腾讯的情况类似:腾讯作为中国最大的软件厂商,自然也有更高的追求,如果想要实现他们的很多想法,肯定需要手机厂商的硬件协作,比如微信视频要求前置摄像头更清晰一点,这时候微信做的再好也没办法,也得手机厂商把前置摄像头像素调高,用更好的硬件或者统一的标准。
腾讯尝试手机业务的意思肯定是向手机厂商沟通:未来软件业需要xx硬件条件支持,我先打个样,手机厂商们一定要考虑一下我们的建议。
腾讯很难自己亲手做手机的:
腾讯的软件已经顶峰,和手机厂商具备极强的谈判能力,前段时间华为和微信产生冲突,微信的舆论势头不论下风,其他的软件厂商难有此能力。腾讯精耕于软件生态,完全没必要做自己不擅长的硬件。
据5Giii了解,腾讯此前的ROM产品是离手机业务最近的一次接触。早在2012年,腾讯推出了ROM产品——Tita,这款目标是提供给用户最轻快的手机ROM产品,逐渐走向成熟时却被叫停。直到2016年6月,腾讯联合富可视公司联合推出搭载TencentOS 20 *** 作系统的富可视蓝鲸S1手机,产品终于被一家“有眼光”的厂商所用,腾讯是开心的,然而却没有意识到,这个时候进军手机 *** 作系统乃至手机行业其实为时晚矣。
短暂的遗憾后再看看市场,阿里巴巴,百度,360等都在做手机,与之对比不难发现,拥有雄厚实力的腾讯,更具有在手机行业大展拳脚的优势。如果腾讯做手机,成功的机遇定远大于新兴品牌,甚至会快速反超已经成长起来的小米和魅族,拥有资源的优势、渠道和用户的积累会让腾讯在手机行业迅速崛起。但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厂商形成竞争也将是腾讯自己做手机后难以避免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又是多数互联网企业的移动战略中首先要避免的。
腾讯推出手机,重在时机而非能力
移动服务居多的腾讯,最终还是选择推出一套智能手机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自己做手机,可见腾讯在未知领域依旧“谨言慎行”。
腾讯做手机的最大理由是为旗下业务提供一个展现的载体和形式,这点与Facebook一样,软件已经足够承载腾讯的战略和方向,但硬件上的投入和产出并不一定划算,也很难形成竞争力。5Giii认为,腾讯是否推出手机,取决的不只是腾讯是否有能力,还在于时机是否得当。
纵观整个智能手机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5G商用时代即将到来,物联网及人工智能也逐渐普及,一旦终端企业联合起来形成行业标准,互联网APP的辉煌时代可能也将结束,各大巨头都蠢蠢欲动,寻找合适的姿态准备分食这块大蛋糕。同时,联通混改的消息终于尘埃落定,BATJ,中国最大的四家互联网公司全部入局,目测在可见的未来,BAT会越来越成为各行业的“基础设施”。
腾讯选择此时出手染指智能手机行业,不知外界对腾讯探索新领域的战略是否保持乐观看法,但无论此番投资“安卓之父”手机项目真正目的为何,作为互联网巨头,腾讯一旦进军某个领域,无疑会搅动一片风云,届时国产手机市场又将会呈现怎样的竞争态势,的确值得我们期待。
深圳,一座全新的地标性建筑正拔地而起。这不仅仅是一座大楼,更是 智能互联设备的庞大试验场 。
腾讯新总部大楼
腾讯新总部大楼
腾讯规划设计团队希望在此实施一个雄心勃勃的物联网计划。其称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滨海大厦(即总部大楼别称)能够将整个大楼的大型设备,将运行管理体系,将人的行为综合的结合在一起。
图为万超
罗伯特·曼金是这座大楼的总设计师,曼金曾为 谷歌、亚马逊、三星 等多家国际顶尖的高科技公司设计总部大楼。
曼金以往作品
罗伯特·曼金
但这一次,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新总部大楼却与他以往任何一件作品都不相同 。罗伯特·曼金称:" 这是我做过的最大胆的一个项目 "。“高科技公司通常会想做出一些创新,但到头来还是会选择一些老旧的建筑造型,所以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互联网时代的大楼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表现出 连接和创新 ”曼金说。
施工现场
腾讯新总部大楼
万超团队的设想已经明确,在这栋可容纳一万人的大楼里,人脸识别系统在入口处获取身份信息后,随即触发大楼里所有的智能设备联动,为每一个进入这里的人做出个性化服务。 员工可以用微信直接预约楼层。
系统模拟图
系统模拟图
万超带领的规划设计部一直在和建筑工地打交道, 20多名员工在一个3万人的互联网公司里,似乎是一个最不可能创新的部门。
图为万超团队
早在2010年,现有总部使用仅仅一年后,就因为员工数量的激增超过负荷,新总部大楼随即开始筹建,这一次万超已不再满足于把楼改好。
万超称: “滨海大厦所有的这些信息流,数据的传递都是通过‘卯识’ *** 作系统” 。
图为万超
图为万超
这个暂定为“卯识”的物联网系统是万超团队最得意的作品。
过去在一栋大楼里, 电梯、火灾报警、安防监控 等系统都是独立运行,需要物业管理人员不停切换才能 *** 控,而这次物联网系统第一次把他们汇集到了一个软件当中,彻底颠覆了原有的大楼管理模式。
图为“卯识”
图为“卯识”
在这套系统中,任意角落的实时情况都可以第一时间调取,每一个白点都代表着一盏灯,精准的显示实时位置。管理人员
可以随时 *** 作物联网系统,控制开关和明暗。
图为“卯识”后台管理场景
图为“卯识”后台管理场景
对于万超来说,把这套前所未有的 *** 作系统暂时称作“卯识”,寄托着研发团队对未来世界的期待。
马化腾:区块链,行;ICO,不行
在两会上,马化腾表示区块链话题最近非常热,甚至有人调侃区块链之前的互联网都是“古典互联网”。虽然区块链技术是创新的,但是怎么用好这种技术是另一方面的问题。
在马化腾看来,区块链技术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数字化认证实物的唯一性方面。就像现实中的一个文件、一个票据等等,可以用区块链技术来保证它们不可被复制、不可被篡改。相比过去的传统IT 技术,区块链在真正模拟现实社会中的单据、收据的唯一性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关于做数字货币ICO,马化腾认为还是有很多风险。他说:“如果大家都可以用区块链技术随便发行数字货币,那会引发很多监管方面的问题。”
腾讯目前并没有参与数字货币,也不考虑发币。
腾讯做了什么?
PingWest 品玩发现,目前腾讯的区块链团队归属腾讯金融科技事业线。腾讯在区块链方面的动作也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并推出了区块链金融级解决方案Baas。
此前,腾讯还发表过声明,说“腾讯区块链从未以任何形式参与代币发行或交易相关活动,也未与任何机构展开此方面的合作”。
可以说腾讯一直对代币发行有所忌讳,但对区块链技术本身还是很看好的,而且已经有了具体行动。
2016 年,微众银行就已经在深圳参与发起了“金联盟”,并开发出了面向金融业的联盟云服务BaaS。当时成立金联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协调金融区块链技术的研究资源,联盟成员们共同开发适用于金融机构的联盟区块链。
在2017 年的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云正式发布BaaS。并表示这套解决方案,会结合腾讯在大数据、征信、身份认证、AI 和第三方支付等方面的能力,在智能合约、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管理、跨境支付/清算/审计等场景下提供区块链服务。
目前,腾讯在区块链底层技术领域有20 多项专利。
2017 年,腾讯发布的《腾讯区块链方案白皮书》披露了其区块链整体架构:底层是自主研发的Trust SQI 平台,中层的Trust Platform 是构建区块链应用平台产品,顶层的Trust Application 则是用来向最终用户提供区块链应用。
虽然听起来,腾讯在区块链技术上的 *** 作,似乎和终极用户们的直接联系很少。但事实上,每天用着微信、QQ 的你,可能早就感受过腾讯在区块链上的应用了。
比如2017 年春节内测的黄金红包项目,就是腾讯用区块链技术来记录用户数字资产的一次尝试。还有在公益寻人方面,腾讯也利用了区块链技术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金融和公益之外, 腾讯还在2017 年9 月和英特尔达成合作,宣布双方将共同开发区块链技术,用来提高物联网场景中的安全防护能力。
有的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效益,《2014-2018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表明,2010年物联网在安防、交通、电力和物流领域的市场规模分别为600亿元、300亿元、280亿元和150亿元。201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600多亿元。 1、 未来是万物互联&万物智能黄金十年,市场空间可观。物联网市场规模超万亿,未来仍存广阔市场空间。 目前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超过 2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持续维持在 20%以上,同时 IDC 预计 2025 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 11 万亿美元。物联网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 (1) AIoT 科技 大方向,未来规模高速增长。预计 2022 年 AIoT 市场达到 7509 亿元, 2018 年-2022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305%。 (2)5G 为基, 物联网连接数持续快速增长。 物联网连接数预计在 2019-2025 年将以 21%CAGR 增长,同时产业物联网领域连接量将成为主要增长贡献。 (3) 物体数据开始产生交互属性, 物联流量释放数据商业价值。 物联网时代实现万物互联,提供物体的流量,创造新的数据价值。 2、 十年沉淀,多核驱动物联网产业加速发展 核心驱动一:技术/产品/产业链日趋成熟。 网络由局域到广域、由窄带到宽带、由低速到高速。 另外, 物联网产业链各层不断发展完善: 1芯片/模组性能指标逐渐优化,应用场景不断扩展; 2网络覆盖不断完善, 4G/5G 与 NB-IoT 基站数量快速增长;3平台建设赋能物联网; 4应用场景不断拓宽。 核心驱动二:降本增效助力物联网普及。 1 摩尔定律推动芯片硬件价格快速下降;2规模效应推动模组等产品价格下降; 3 流量资费快速下降; 4物联网助力企业经营/生产效率提升。 核心驱动三:场景丰富+数据闭环+巨头加速入局,释放物联网显著商业价值。 1物联网应用场景经历由单一到丰富,由简单自动化到智能化演进; 2数据也从单一采集到产生数据交互,提高产品/应用粘性,数据链条从底层芯片、 MCU、通信模组、网络覆盖到中上层 *** 作系统、应用平台全打通,生态构建和商业闭环加速释放物联网商业价值;3以华为/小米/高通/谷歌/腾讯等为代表的 科技 巨头纷纷入局 IOT,引领产业加速发展; 核心驱动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IOT 应用边界不断拓展。 传统产业发展至今也将面临数字化转型,应用物联网,拓宽物联网产业边界。 3、 科技 巨头积极布局 AIoT,引领行业加速发展 以互联网企业、设备商、 芯片以及硬件终端为代表的 科技 巨头积极布局 IOT。 (1)阿里巴巴以阿里经济体为核心,向天猫精灵与阿里云 IoT 提供业务支持,打造AIoT 生态。(2)京东构建小京鱼智能平台,提供 AIoT 解决方案;(3)华为开启 AIoT新篇章,覆盖包括电力、交通、 汽车 等多个领域;(4)苹果围绕 iOS 布局,储备丰厚 AI 能力;(5) 高通作为万物互联践行者, AIoT 布局多场景应用;(6) 小米核心技术为 AIoT 发展提供支撑,打造包括家庭、个人与智能生活三大应用场景;(7)美的打造智慧家居 AIoT 应用场景。 4、产业链(端、管、云) 及相关标的: 端: 1)传感器:步入智能化阶段,车联网是主要发展阵地——海康威视、大华股份、 韦尔股份、必创 科技 、汉威 科技 等; 2) MCU:芯片级的计算机,智能控制的核心——拓邦股份、和而泰、兆易创新、中颖电子、瑞芯微、全志 科技 等; 3)通信芯片: 基带射频两大阵营,蜂窝、 WiFi、 LoRa 各放异彩——乐鑫 科技 、翱捷 科技 、中兴通讯、华为/高通/MTK/展锐等; 4)通信模组:联网基础枢纽,承上启下重要一环——广和通、移远通信、美格智能、 有方 科技 、 日海智能等; 5) 终端: M2M空间广阔——鸿泉物联、威胜信息、移为通信等。 管: 无线传输为主,短距和长距各擅胜场——中兴通讯、三大运营商等 云: 物联平台,应用层进行管理和分析的天地——涂鸦智能、 思科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