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云成5G时代布局边缘计算

九州云成5G时代布局边缘计算,第1张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边缘计算终于迎来了瓜熟蒂落的时刻。随着底层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不断丰富,国内外运营商和产业企业均进入到MEC商用落地阶段。进入2019年,国内三大运营商开展了积极的边缘计算试点和部署工作。例如,中国移动发布边缘计算“Pioneer300”先锋行动;中国电信打造边缘计算开放平台ECOP,构建边缘云网融合的网络服务平台及应用使能环境;中国联通展示业界首个“MEC智慧水利”案例。

运营商和企业特点各异

进入2019年以来,边缘计算呈现出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那么边缘计算何时将进入大规模部署阶段?

李开认为,要解答上述问题,首先需要理清边缘计算部署的位置。九州云认为,边缘计算是一个业务驱动的技术,失去了业务驱动,边缘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需要解答的第一个核心问题是边缘计算的驱动力从何而来?

在李开看来,边缘计算主要有运营商和企业两大驱动来源,其中前者来自于对5G场景的落地,后者来自于自身借助5G提升的落地,它们的差别如下。

第一,前者是必然要推动的,后者是可以选择的。第二,前者的边缘架构是相对聚焦的,而且有ETSI MEC标准等可以参考,有StarlingX、Tacker、Airship等开源框架作为起点;后者是相对长尾的,要跟随业务场景摸索,开源框架作为起点只能解决平台问题,不能解决应用问题。第三,前者是从上而下的布局,后者是自下而上的驱动。第四,前者覆盖所有边缘应用,注重边缘分发平台的打造甚于单个应用场景的优化;后者注重实际单个应用的落地,更加能够轻装上阵。第五,前者的时间能够降维并为企业边缘架构所复用,后者的实践无法升级成为前者的架构。

由于运营商市场和企业市场特点相异,因此其进入大规模部署阶段的时间点也不会相同。

李开表示,运营商边缘计算的大规模部署与5G息息相关。受5G牌照、技术、采购和场景选择等多种因素影响,各大运营商的时间点各不相同,但是边缘平台肯定优先于5G至少1年进行试点和局部部署。“这个时间点大概会在2019年下半年和2020上半年到来。”李开认为。

就企业市场而言,其受零售、物流、医疗等企业需求的推动,虽然现在基于4G的边缘网络相较于5G在边缘适配上有一定的天然劣势,但是作为试点却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李开认为,企业的边缘框架和运营商框架相类似,只是在网络延时等条件上有一定折扣,在应用丰富程度上有一定收敛,在空间覆盖上相对局限,但在与企业内设备通信更加复杂。“即使现在企业有独自实现边缘框架的可能性,但是在边缘网络尚不规模具备、需求还需要磨合的情况下,可能要等到2020年下半年才真正具备大规模部署的能力。”李开认为。

物联网成边缘计算最强劲驱动力

物联网是边缘计算的主要应用场景,也是驱动边缘计算的主要动力所在。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把边缘计算和物联网混在一起,但实际上两者虽有联系却并非完全重叠。

在李开看来,物联网和边缘计算有相同之处。例如,海量设备数据的导入可能导致数据爆炸问题需要解决;海量设备所在的物理世界需要在数字世界产生一个“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如IoT Shadow、VR对真实世界的复原、自动驾驶对驾驶环境的模拟等,用来模拟物理世界的运行模式。

李开表示,边缘计算和物联网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第一,物联网产生的数据爆炸不一定会产生海量数据,如NB-IoT和LoRa也可以适配物联网,而边缘的主要能力是海量数据的传输;第二,物联网不一定需要低延时,而边缘计算必然强调低延时;第三,物联网大部分基于Internet(核心网),而边缘计算是独立于Internet(核心网)的网络切片,边缘网络安全性更高;第四,物联网未必产生数字视觉,而数字视觉造成的数据则是边缘的一个核心能力。

因此在李开看来,边缘网络落地的行业必然是在和“物”打交道的场景中,同时具备海量数据、低延时、高安全等需求的场景,如工业生产执行系统、工业缺陷识别系统、自动驾驶、AR/VR、远程医疗等。李开表示,九州云所接触到的客户则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领域,他们对于工业生产执行系统、工业缺陷识别系统的需求比较强烈。

开放架构加速边缘计算落地

在边缘计算落地过程中,运营商侧重于解决平台问题,打造边缘应用的承载商店和网络,因此非常重视平台的打造和开放。

李开表示,多种开放框架可以支持边缘平台的打造,如StarlingX(OpenStack + K8S)支持边缘基础架构(Edge-IaaS),Tacker、Airship等支持边缘编排(Edge MANO)等,基于这些技术可以打造符合ETSI MEC参考架构的边缘管理平台。九州云在这几个领域都积极参与,是StarlingX/Airship的中国发起单位之一,并在StarlingX拥有全球技术委员会的席位,在Tacker等编排技术上,九州云是全球第一的上有源码贡献厂商。

李开认为,开放边缘平台能力给垂直行业企业,必将产生很好的商用效果。因为开放架构有利于自主的边缘核心能力,提升竞争力。在边缘计算领域,运营商在“硬管道”(边缘基础网络)上具备无可替代的优势,由于边缘网络并不暴露在Internet上,这一优势无法被互联网企业在OTT方面利用,边缘为运营商造就了一个可以直接将触角延伸到最终用户,并重新发现价值的能力。而边缘平台则是“软管道”,运营商必然需要掌控核心能力,基于开放架构而不是商业架构,为运营商带来更好的控制力,加速平台的成形。

此外,开放架构有利于更好地复用运营商原有技术积累,加速落地边缘的编排、边缘云的优化、边缘接口的标准化等技术。事实上运营商在已经完成的NFV架构改造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如基于TOSCA的网元编排,适配OSS的接口对接,基于GPU、DPDK的性能加速等,运营商都是基于OpenStack的架构进行优化的,因此在边缘领域坚持开放架构,有利于运营商技术上的继承和复用,加速落地。

切忌“为了边缘而边缘”

边缘计算目前已经到了规模应用的前夕,而要实现规模部署,李开认为边缘计算还需要克服如下挑战:第一,边缘的部署位置,以及与边缘VNF/PNF的整合;第二,边缘机房的改造(直流、空间、制冷)、容量估算(基站接入数、带宽)和安全防护升级;第三,边缘的高可用如何解决;第四,边缘的接入模式(专线、LTE、IOT)和终端的位置(以企业为单一终端还是以设备为单一终端);第五,边缘运维模式和现有网络运维、业务运维、云运维模式的整合,云边协同如何落地。

对于落地垂直行业,李开认为前景虽然明朗,但是也存在一些担忧,主要是“为了边缘而边缘”,即没有商业驱动、只是为了和热点结合引入的边缘计算。“技术问题其实都能够通过积累解决,应用刚需是无法通过技术刚需创造的。”李开认为。而要解决这些担忧,则需要审慎识别客户需求,即是否与“物”打交道的场景,是否具备海量数据、低延时、高安全等需求的场景。

此外,安全也是运营商边缘的优势之一,边缘网络通过网络切片模式实现,是不暴露在互联网上的网络,相对来说更加安全,当然边缘网络自身的安全防护也需要加强,这个模式与核心网的安全加固在技术上有相同之处,新的威胁是针对边缘应用的访问模式,对边缘机房(汇聚或者接入)安全防护能力的升级。

九州云:边缘计算弄潮儿

李开介绍,九州云成立于2012年,是中国第一家从事OpenStack和相关开源服务的专业公司。作为边缘计算的积极探路者,九州云在边缘计算领域积极布局。九州云为运营商打造符合ETSI MEC标准规范的、基于开放架构的边缘平台,九州云在2018年6月成为“中国联通边缘生态合作伙伴”,在2018年10月成为“中国移动边缘开放实验室”的成员,面对运营商客户,九州云主要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和服务,主要涵盖“边缘应用调度管理平台”“边缘基础架构平台”两大领域。

李开表示,九州云对于边缘计算的商业模式 探索 ,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依托开放框架、低延时边缘网络、大数据处理能力,为客户提供工业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能力,客户包含西格数据、海德控制、格力电器(和中国联通合作)等工业领域客户,其“工业智能管理边缘云平台”获得了2018年度制造业信息化优秀智能制造解决推荐方案,“基于OpenStack的刀具检测于寿命预测管理边缘计算平台”也获得了中国自动化学会“CAA智慧系统创新解决方案”等荣誉。

涂庆年是四川人,具体介绍如下:
1涂庆年, 男,四川省人,担任广东青云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青云信息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青云汇智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法定代表人, 担任广东青云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青云志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青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公司股东, 担任广东青云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青云信息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青云汇智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高管。
2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大数据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物联网技术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网络设备销售;通信设备销售;电子产品销售;计算机及通讯设备租赁;国内贸易代理;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1月20日,运营商 财经 网发布了《2018年通信行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本次报告涵盖十大板块,涉及运营商、设备商、云计算、物联网等四个行业领域,并推出了各项排名及年度榜单。

电信业务量收差显“鸿沟” 短信业务结束7年负增长

根据工信部相关部门的统计,截止2018年11月,电信用户规模已达到156亿,其中4G用户超过116亿,2G/3G清退工作成效明显,目前对于第二卡槽的争夺将是运营商的重点。

2018年1-11月,我国电信业务总量完成57844亿元,同比增长1392%;电信业务收入完成11981亿元,同比增长29%。通信业依旧“双增”平稳,11个月近三倍完成工信部定调的预期目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电信业务量收剪刀差已经达到48倍。

值得注意的是,近四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15倍,今年手机上网流量616亿GB,同比增长20490%,呈“井喷式”发展。但在激烈价格战的背景下,这不意味着流量消费带来了通信行业的收入增加。

报告特别指出,在今年短信业务结束了7年负增长局面,1-11月短信业务量为74117亿元,实现8%的正增长。在类别上,点对点短信业务占比逐年下滑,目前占比不到20%;主要是企业短信增长,诸如服务登陆、身份验证等,成为短信业务由亏转增关键。

三大运营商改革动作频频 业务架构加速调整

在三大运营商总体营收格局上,中国移动仍然全面领跑,尤其是宽带业务成为“亮点”。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联通“混”已完成,正向“改”纵深。同时,中国联通“瘦身健体“改革取得很大成效,各级管理机构大大精简。

从整体来看,受流量漫游费取消、4G流量下调资费价格等影响,ARPU值下降不可逆,运营商增量不增收压力加剧,由此引发的“价格战”竞争也似乎难以遏制,引发业内的担心。运营商 财经 网的报告呼吁,三大运营商应尽快停止价格战,实现和谐共赢。

云市场收入规模超千亿 公有云五家份额占比近八成

报告指出,2018 年全球云计算行业持续增长,我国行业规模超千亿级,而随着2020年新增的百万上云企业,云计算市场前景更加广阔。但就目前来看,云市场规模效应凸显,全球市场占有率前五名占据着709%的市场份额。

报告显示,未来三年公有云与私有云的增速将有所减缓,但随着政务、工业等传统行业的上云加快,私有云增长空间大,并且运营商在私有云上占有明显的优势。

针对2018年云计算厂商的市场表现和综合实力,腾讯云、天翼云等占据公有云前列,在私有云行列中,天翼云、华为云、沃云、大云以及浪潮云排名靠前。

报告还分别对IaaS、PaaS和SaaS的市场形势进行了总结,目前云市场总体以IaaS、SaaS层为主要市场,PaaS层“腹背受敌”趋向与IaaS层融合。

此外,报告指出,自2017年至2018年获得融资的大部分云服务商主要领域在私有云,其中青云、华云、云途腾均获获10亿以上融资,而从2018年云市场发展来看,资本战、价格战、卡位战的竞争路径已经向价值战过渡。

物联网NB-IoT市场开始爆发 呈现四大趋势

就物联网前景来看,2019年可谓是关键。2019年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将达到245亿个,到2020年全球将有超过60%的企业和组织应用物联网产品和方案,而2018年我国虽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尤其是工业物联网增长空间还有很大。

2018年是NB-IoT技术大火的一年,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分别开出300万片与500万片NB-IoT通信模块项目大单,加速了物联网布局。目前,三大运营商基站数过百万,范围基本覆盖全国。

报告指出,目前物联网呈现出四大趋势:一是市场动力加码,向规模化市场聚焦,二是物联转向智联,边缘核心成为重点,三是应用范畴扩大,向低功耗技术演进,四是马太效应增强,产业竞争进入白热化。

同时,报告还详细分析了物联网网络、平台、模组、传感器、芯片等关键环节进展情况,并对产业链企业进行了排名。在物联网芯片厂商方面,联发科、紫光展锐发展居前列。而在2018年表现优异的模组厂商中,高新兴、上海移远通信、中移物联网等位居前列。

针对2018年国内物联网企业的综合实力与影响力,华为、中国移动、阿里巴巴、中国电信、小米、海康威视、海尔集团、中国联通等八家企业位居前列。

通信设备商巨头喜乐不均 重大事件频发

“中兴遭禁”、“大唐烽火合并为中信科”、“华为孟晚舟事件”,2018年无疑是设备商领域动荡的一年,不过也这是设备商收益颇丰的一年。报告指出,承载网带来光纤光缆、传输接入设备以及光模块海量需求,终端元器件研发、网优/测试服务等都直接受益。

报告指出,专利技术对设备商的重要性愈加明显,综合2018年创新研发设备厂商来看,华为、中国信科、烽火通信、普天、中天 科技 等企业名列前茅。

在营收上,2018上半年,华为上半年营收超3257亿。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系统设备领域,中国的光纤光缆厂商成长较快,2018上半年,中天 科技 营收额最高达到157亿,亨通光电次之,通鼎互联、长飞营收较少。

但在服务器、路由器等领域,仍是外资品牌占据优势。

运营商 财经 网还总结了运营商、终端、云计算及物联网产业链各种榜单,给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近年来,电信新技术新业务发展日新月异,电信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对电信网码号资源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支撑行业发展,服务社会需求,工信部在《电信网编号计划(2010年版)》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变化,编制出台了《电信网编号计划(2017年版)》。此《计划》中新增了部分码号的分配,其中部分号段截止目前已经获批:移动198,电信199,联通166,这也是19和16开头号码作为移动通信网号(手机号段)的首次“亮相”。同时,根据本计划,未来我国还会有“92X”“98X”开头的号码作为移动通信网号。

从最初的邮电分家到现今的三足鼎立,我国的通信产业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产业的发展,移动通信号码(手机号码)编排也在一直发展和变化。从最初的10位到几年后沿用至今的11位,手机号开头的几位网号从13到15、18、17(含虚拟运营商)、14,再到最新的16和19的出现,是我国通信产业特别是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的最好见证。本文通过查阅工信部电信业务综合资源管理系统相关文件写成,并参考了三大运营商官网的部分信息。
以下即为目前我国手机号(含移动数据专用卡“上网卡”及物联网等应用)号段的划分。如需快速查询某一指定号段请使用搜索。

13
130(0~9):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
131(0~9):中国联通
132(0~9):中国联通
133(0~9):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我国首个CDMA制式号段
134(0~8):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
1349:中国电信卫星通信专用号段
135(0~9):中国移动
136(0~9):中国移动
137(0~9):中国移动
138(0~9):中国移动
139(0~9):中国移动,我国首个移动通信号段

14
140~144:物联网网号(《电信网编号计划(2017年版)》)
1400(0~9):中国联通,物联网网号
1410(0~9):中国电信,物联网网号
1440(0~9):中国移动,物联网网号
145(0~9):中国联通,目前用作上网卡专用号段
146(0~9):中国联通,物联网专用号段
147(0~9):中国移动
148(0~9):中国移动,物联网专用号段
149(0~9):中国电信,物联网等信息化应用专用号段

15
150(0~9):中国移动
151(0~9):中国移动
152(0~9):中国移动
153(0~9):中国电信
154:移动通信网号,截止发文尚未发放
155(0~9):中国联通
156(0~9):中国联通
157(0~7,9):中国移动
158(0~9):中国移动
159(0~9):中国移动

16
165(0~9):中国移动转售
166(0~9):中国联通
167(0~9):中国联通
161、162、164:移动通信网号,截止发文尚未发放

17
170、171:虚拟运营商
170(0~2):中国电信转售
1703:中国移动转售
1704:中国联通转售
1705、1706:中国移动转售
170(7~9):中国联通转售
171(0~9):中国联通转售

172(0~9):中国移动
173(0~9):中国电信
174:卫星移动通信专用
1749:海事卫星电话
175(0~9):中国联通
176(0~9):中国联通
177(0~9):中国电信
178(0~9):中国移动

18
180(0~9):中国电信
181(0~9):中国电信
182(0~9):中国移动
183(0~9):中国移动
184(0~9):中国移动
185(0~9):中国联通
186(0~9):中国联通
187(0~9):中国移动
188(0~9):中国移动
189(0~9):中国电信

19
190、192~197:移动通信网号,截止发文尚未发放
191(0~9):中国电信
198(0~9):中国移动
199(0~9):中国电信

92
920~929:移动通信网号,截止发文尚未发放

98:
980~989:移动通信网号,截止发文尚未发放

最近几年,5G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运营商们该如何应对?尤其是5G时代下的云计算市场。伴随着互联网和传统IT企业在云计算领域的持续投入,国内云计算市场竞争正在进一步白热化。面对即将到来的5G时代以及近万亿元的云计算市场,如何定位云计算成为了国内电信运营商当前关注的焦点。
电信运营商面临新挑战
伴随着云计算业务的快速成长,以及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展,我国云计算产业在过去的几年间经历蓬勃生长,生态体系快速繁荣。从市场规模来看,2017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接近700亿元,年增速达到了28%,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800亿元。作为较早进入到云计算领域的参与者,国内三大运营商目前均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服务挑战。
电信运营商在国内公有云市场的占比不断减少
以目前国内云计算市场占比最大的IaaS收入来看,在IDC公布的2017年中国公有云IaaS增速中,AWS、腾讯云的增速较快,达到了15233%和13676%,阿里云由于基数较大,虽然增速低于100%,但份额占有量依然很可观。而电信运营商却正在由2015年的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207%,降到目前的不足15%。伴随着IaaS市场的逐步饱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PaaS和SaaS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考虑到运营商在上层云服务领域的劣势,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将会面临更为严酷的挑战。
电信运营商在国内私有云市场仍具有竞争优势
国内电信运营商借助在云网基础设施、政府行业资源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得益于近两年政务云、医疗云、金融云等行业云市场的活跃,在私有云项目方面收获颇丰。在2018私有云企业排行榜TOP50中,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均在榜单前10。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以华为、新华三、浪潮等为代表的传统软硬件设备提供商还处在领跑的位置,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公有云服务商也开始进入私有云领域,未来国内私有云市场竞争加剧。
5G驱动云计算产业升级
2018年6月,随着3GPP全会通过了5G NR独立组网功能标准,5G标准的首个子集R15正式诞生,一系列5G第二阶段新项目得到批准,3GPP Release 16也在加快推进。同时,国内运营商也亮出了5G的时间表:计划到2020年,实现5G网络正式商用,5G时代即将到来。3GPP定义了5G的三大应用场景,即eMBB(增强移动宽带)、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和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eMBB对应的是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mMTC对应的是大规模物联网业务;uRLLC对应的是如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需要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的业务。实际上5G和5G所带来的机会,已经大大超越了现有的通信行业生态系统,可以预见的是,新的网络和创新业务的出现必然推动当前云计算产业进一步升级。
新的业务必然带动云服务的全面升级
5G将为用户提供超高清视频、下一代社交网络、VR和AR等更加身临其境的业务体验。同时,5G将与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物联网场景深度融合。为了适应这些新的业务,云服务必然要进行服务升级以满足下一代业务的需求,例如AWS Greengrass就是为了满足物联网场景的应用需求,云服务商提供的云服务物联网解决方案。
高的网络要求必然带动云服务质量的全面升级
5G在超大带宽、低时延、灵活连接和网络切片方面的新特性,将通过网络架构和基础设施平台两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和协同发展来满足。在网络架构方面,通过接入云、控制云和转发云实现控制转发分离和控制功能重构,简化结构,提高接入性能;在基础设施平台方面,构建电信级云平台来实现对上层虚拟网络服务的承载,同时通过网络服务编排,解决现有基础设施成本高、资源配置不灵活、业务上线周期长的问题。
高投入的网络建设必然带动云化部署的全面升级
网络演进需要保持现网业务的连续性,最大可能保护已有投资,同时为未来业务的发展预留空间。5G时代巨大的容量和敏捷性需求推动了基站的致密化,5G建设所需基站数量多,投资量大。无论是从节省投资的角度,还是在业务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支撑方面,5G时代的云化部署已是必然。
运营商云化之路需四面出击
面向5G时代,电信运营商的云化之路需要从网络架构、基础设施、业务服务和运营模式等四个方面全面提升,在满足未来融合应用场景的网络需求的同时,以网络能力开放为基础,在能力平台和云服务领域必须加大创新投入,加快推出面向垂直行业领域的云服务,以适应即将到来的数字经济时代。
在网络架构方面,加快推进全面云化网络重构
电信运营商需要加快构建“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网络架构,所有的网络功能和业务应用都运行在云数据中心上,构建包括基础设施层、网络功能管理层和网络服务编排层的三层电信云平台,由云化形态的新型数据中心、智能化网络调度的新型网络以及全局化网络编排管理的新型大脑共同组成新型的网络架构,从而实现网络云化、业务云化和运营云化。
在基础设施方面,依托多接入边缘计算(MEC),加快推动应用落地
电信运营商网络需要利用云化部署,将核心云下沉到用户端,业务数据不用来回传送到数百公里之外的核心数据中心,只需传送到离用户更近的边缘数据中心机房或基站处理即可,从而降低网络时延,以满足未来5G实时业务交付。同时,借助MEC,加快整合产业生态链,挖掘新业务场景,探讨商业模式,推动面向垂直行业领域的服务落地应用。
在业务服务方面,打造云网融合支撑体系,推出云+网一体化服务
电信运营商应以网络为基础,围绕云组网、云联网、云专线、云宽带等云网融合产品和服务,构建面向行业的新型运营服务体系,实现云网融合产品的一点受理,敏捷开通。同时,以网络连接为中心,对上游客户提供面向行业应用的网络连接服务,对下游厂商实现合作伙伴云服务能力和运营商自身网络服务的集成,构建属于运营商特征的云网生态。
在运营模式方面,逐步向垂直行业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与云计算产业链中其他企业项目相比,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在于拥有大型数据中心和网络宽带的基础,更加善于打造一条从终端到网络再到计算的完整链条。通过提供一整套面向行业的云服务解决方案,电信运营商所构建的云计算价值链将成为自身差异化优势的明显体现。因此,在5G时代,电信运营商应围绕自身优势定制技术与商业战略,构建面向产业互联网的垂直领域云解决方案的运营支撑体系。
5G时代即将来临,云计算又将迎来新一轮的爆发,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在国内云计算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同时,还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寻求多元化合作,打造良性的生态体系,从而实现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公司的数据,全球2015年云计算基础设施支出将增长264%,达到334亿美金,约占IT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云计算现今已成为全球各大IT厂商争夺最重要的领域。国内云计算市场的发展也是风生水起,各路资金和创新技术纷纷涌入,给异常火爆的云计算市场增添了无穷动力。国内主要的几类云计算公司包括公有云服务提供商阿里云、腾讯云、uCloud和华为云等,基于开源OpenStack的云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九州云、海云捷讯和EasyStack等,以及基于Docker容器技术的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灵雀云等,本文将为您盘点这些公司的背景和业务发展情况。

阿里云

阿里云成立于2009年,在杭州、北京和硅谷等地都设有研发中心和运营机构,并且先后在杭州、北京、香港、深圳、美国硅谷等多地建设了数据中心。阿里云使用自己独立开发的飞天开发平台来负责管理数据中心Linux集群的物理资源,控制分布式程序运行。第一任开发首席架构师为王坚博士,曾经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任职多年。

大数据手技的开始数字是一把柒中间的是叁儿零最后的是一泗贰五零,按照顺序组合起来就可以找到,我想说的是,除非你想做或者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如果只是凑热闹的话,就不要来了。

2014年阿里云在中国公有云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达到297%,超过亚马逊、微软和IBM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总和,近几个季度收入增速也超过100%。阿里云在金融云、政府云这些行业发展迅速,已有多地政府迁入阿里云,加上各种降价、促销、代金券等销售活动,而且本身又集规模、资本、技术、品牌信任和生态系统等优势于一体,是中国公有云市场公认的领头羊。

腾讯云 

腾讯云计算公司成立于2014年,现在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IaaS和PaaS服务,相对其它云计算公司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业务扩展阶段。但是,腾讯云有几大优势: 

1、腾讯云背后拥有QQ、游戏、视频、微信等独特的生态圈。 

2、腾讯技术部多年处理各种运维问题,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拥有国内一流的运维能力。 

3、腾讯计划未来5年投入100亿打造云平台及建设生态体系,发展2000家云计算生态服务商,财力雄厚。

UCloud 

UCloud创办人是IT界传奇人物季昕华,据说他是中国首代黑客,曾经担任盛大云CEO,全面负责过盛大云计算平台的研发及管理,对云计算、网络安全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见解。由于其核心创业团队大多拥有技术背景,因此造就了UCloud崇尚专注、专业、创新的企业文化,拥有较强的技术能力。

公有云服务平台是一个“烧钱”的行业,由于UCloud没有阿里、腾讯、百度那样有钱的亲爹,因此他们已经引进了三轮风险投资,额度分别是A轮1千万美金,B轮5千万美金,C轮近亿美金。该公司的主要业务集中在游戏、O2O、在线教育、电商和创业型公司,也在大力开拓金融云和政务云等业务。

华为云

华为是OpenStack社区的金牌会员,在最新Liberty版本的多个功能模块的代码贡献量排名中都挤进全球前10名,华为云就是基于OpenStack架构搭建。

九州云

九州云是国内第一家加入OpenStack基金会的企业,在Liberty版本中九州云的整体贡献处于国内厂商排名第二的位置,紧随华为之后。由于其创始人张淳之前是上海世纪互联信息系统的CEO,因此九州云和国内的IDC企业有着非常好的合作关系。他们利用OpenStack和相关开源技术,主要为IDC企业构建云平台,简化数据中心管理和运营成本。由于OpenStack可以快速实现虚拟机、虚拟网络、云硬盘、DNS、RDS、文件共享、缓存、容器等服务,这些特征都是IDC企业实现云计算浪潮下成功转型所需要的。

海云捷讯

海云捷迅创立于2010年,是一家基于OpenStack技术的企业级云服务提供商,还推出了超融合一体机的解决方案。创始人都是Red Hat和IBM的背景出身,由于海云捷讯可以帮助客户从传统IT转向云解决方案,因此今年获得了英特尔的战略投资,可谓如虎添翼。该公司的客户遍布石油、电力、煤炭、教育、医疗、科研院所、军工、新媒体、IDC等多个领域,据说部署的云主机运行规模已经超过3万台。

EasyStack

EasyStack成立于2014 年2月,创始团队来自IBM中国研发中心的OpenStack核心技术人员,主要业务是基于OpenStack为企业用户提供开放、稳定、可靠、高性能、生产级d性云计算平台,并率先推出国内第一款基于OpenStack的混合云产品,目前已获得2轮投资。

灵雀云 

灵雀云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基于Docker创业的新兴公司。比起虚拟机来说,Docker容器具有轻量化的特点,是目前最热门的技术之一,各大公司也看到Docker技术未来发展的前景,纷纷开始支持该技术。

在Docker环境下,程序开发者只要按一定的打包标准生产程序,生产出的程序就可以被装进标准化的容器里,再把这些标准化的应用程序以即插即用的方式组装到自己的个性化解决方案里,然后就可以提供给最终用户使用。

目前国内做Docker解决方案的企业很多,大部分从事Docker在私有云上的解决方案,而灵雀云主要是提供基于Docker的公有云技术解决方案,他们的主要客户是互联网公司。投资人宽带资本也是Docker的投资方,这个背景相信可以让灵雀云未来和Docker的合作更加平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2874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 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