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metaverse),即为虚拟世界,其中的Meta即为元素的意思,元宇宙概念是未来6种改变生活工作场景技术的集合,这6种技术分别为区块链(Blockchain)、交互技术(Interactivity)、电子游戏(Game)、人工智能(AI)、网络技术(Network)、物联网技术(IOT),因其英缩写的关系,元宇宙也被戏称为大蚂蚁(Big Ant)。
其实这一概念的起源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微软早在10几年前就已经有过未来元素生活的探索尝试,但在当时的硬件条件下,这类尝试无法大规模推广,时间来到当下后,在元宇宙概念的背景下,未来人类可通过在各种虚拟的空间中完成各类实感的体验,整个世界将会打破物理隔阂,各国家、种族的人类可以自己创造、共享、参与到每个人的虚拟世界中,以自己独有的识别方式及个性化的形象,使用包括虚拟货币、混合现实增强、脑波感知等衍生技术,在世界互联网空间中以自己的方式创造自己的虚拟世界。
那么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理解元宇宙呢?打个较为简单的比方,就是未来的互联网公司,技术实现公司将为人类提供各类创造型虚拟元素,有可能是游戏场景,也有可能是生活场景,人们通过各类的元素工具,比如虚拟的锅子,冰箱,燃气灶,菜肴,调味剂就能创造虚拟的线上厨房空间,装修自己定,场景自己创造,完全数字化虚拟实现,再通过脑机接口,MR(混合现实)接口等进入虚拟空间,做出有嗅觉,味觉的虚拟菜肴,比如虚拟的食物饮品,让你的大脑感知到这钟色香味的感觉,同时通过多人互动技术,把朋友们也邀请到自己创造的虚拟厨房里,朋友们的形象也是完全由自己定义,并且通过区块链技术保证每个人的形象,ID,支付信用体系都是唯一的,大家在线上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在大脑的感知下和现实完全一样。可能在未来的双十一,人们能够在线上体验到不输线下购物般的乐趣体验,同时还有产品的体验感,支付的虚拟化,无边际的商品体验空间等,都会大大改变大家的生活。因此,未来的人类将不再单单是现实的人类,其精神、思维、行为习惯,生活工作等也将以数字的形式活跃在另一个世界。
当然,一个技术或者概念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元宇宙也一样,各项机制和技术的不完善,都时常被人诟病,同时对此概念的相关制度也不全面,未来是否会出现元宇宙的犯罪,或者其他的危机也无法窥见。也许元宇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同样希望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能够真正的,安全的体验到元宇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与乐趣,而我们 汉玛智慧 作为一家科技产品的公司,也会一直关注下去的。
原文出自 汉玛智慧
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发展30多年。近年来,卫星产业产值增幅逐步趋稳,产值规模稳中有升。《2020年卫星产业状况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规模为3660亿美元,同比增长17%,其中卫星产业收入为2710亿美元,占航天产业总收入的74%。卫星互联网赛道中卫星运营及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收入占比较高,2019年两者合计占整体卫星收入比例的93%。
2020年4月,卫星互联网首次作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被纳入国家“新基建”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范畴会为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机遇,未来蓝海无限。
卫星互联网进入与地面通信融合发展阶段
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发展30多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迭代升级。
第一阶段:企图替代地面通信网络阶段(20世纪80年代-2000年)。这个阶段主要以提供语音、低速数据、物联网等服务为主,后来随着地面通信系统快速发展,卫星互联网由于市场定位错误、技术复杂度高、投资过大、研发周期长及系统能力弱等多方面原因,在与地面通信网络的竞争中宣告失败。
第二阶段:卫星成为地面通信网络的补充阶段(2000-2014年)。这个阶段的主要定位是对地面通信系统的补充和延伸,同时也在极端条件下向航空、航海等用户提供移动通信服务。
第三阶段:卫星与地面通信网络融合阶段(2014年至今)。卫星互联网与地面通信系统开始进行更多的互补合作、融合发展,向着高通量方向持续升级,卫星互联网建设逐渐步入宽带互联网时期。
卫星互联网应用空间广阔
传统地面通信骨干网受限于铺设成本、技术攻克等因素,仅覆盖了约20%的陆地面积,在互联网渗透率低的区域进行延伸普及存在现实障碍。
而卫星互联网突破了地面基站的固定连接方式,通过太空基站动态覆盖的连接方式,包括星地互联和星星互联,实现全球连接。
卫星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和成本优势明显,可以应用于偏远地区通信、海洋作业及科考宽带、航空宽带和灾难应急通道等行业,作为地面移动通信的有效补充。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分析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根据上下游关系,主要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及服务四个环节。
产业链的上游主要为电器元件及材料、燃料厂商,产业链的下游主要是企业、政府、高校、个人等终端用户。
产业链的中游主要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及服务四个环节。其中,卫星制造主要包括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个部分;卫星发射主要包括运载火箭研制、发射服务提供和卫星在轨交付;地面设备制造主要包括网络设备和大众消费设备;卫星运营则主要由地面运营商、卫星通信运营商、北斗导航运营商和遥感数据运营商组成。
卫星运营及服务收入占比较高
卫星互联网赛道中卫星运营及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收入占比较高。根据SIA的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规模为3660亿美元,同比增长17%,其中卫星产业收入为2710亿美元,占航天产业总收入的74%。
2012-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保持增长态势,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2774亿美元,同比上升328%;2019年,受到卫星制造和卫星制造收入的影响,全球卫星产业收入为2710亿美元。
从细分卫星互联网赛道来看,卫星运营及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收入占比较高,2019年两者合计占整体卫星收入比例的93%,而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仅分别占到整体卫星产业收入的5%、2%。
我国卫星互联网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
我国处于卫星互联网发展初期,产业链结构逐渐完善。在我国产业链发展初期,处于卫星制造与卫星发射行业的公司将优先释放业绩;
在中国卫星互联网体系逐渐建设完善之后,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及服务行业潜力巨大,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且这两个领域未来的市场空间将更为广阔。国内加快部署星座计划,重点卫星计划已具雏形。
从目前国内已发布的卫星星座项目来看,卫星发射将集中在2022-2025年;从建设进展来看,目前已发射的多为试验星,并未实现星座组网,典型代表有“鸿雁”星座、“虹云”工程、“行云”工程等项目。
——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卫星应用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我个人认为这计划是没什么前景的,因为马斯克的“星链”是有官方支持的,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就把最优的近地轨道占领了。
怒我直言,亚马逊的这个卫星互联网服务“柯伊伯”就是去给马斯克的“星链”送人头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地球的近地轨道早就被马斯克的“星链”占领了。这个轨道是通信最好的近地轨道。如果亚马逊也要和马斯克一样,搞个“柯伊伯”来和马斯克的“星链”来竞争的话。那么亚马逊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而且同等业务,亚马逊的收费肯定要比马斯克的“星链”更贵,因为亚马逊的占有的近地轨道不好。这就和为什么当初世界各国都争抢外太空轨道的原因,因为轨道好可以减少一大堆成本,亚马逊的“柯伊伯”还没开始就落后了,还怎么玩?
如果说前者是因为入局晚,稍微多投入点钱可以解决,那后面这个就真的说明“柯伊伯”没有未来了。那就是核心技术,亚马逊虽然也曾经搞出了蓝色起源,和马斯克的Spacex是同样的公司,但因为技术的原因,被马斯克甩的不知道多远。这次亚马逊又想推出“柯伊伯”和马斯克的“星链”竞争,基本上也是在送死,因为马斯克有Spacex公司带来的技术储备,而且还有官方的支持,况且马斯克的Spacex也已经进行了多次发射,现在天上每天都有马斯克的“星链”飞过,而亚马逊的“柯伊伯”还没见到影子。
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亚马逊推出卫星互联网服务“柯伊伯”未来的前景很惨,因为这片市场本身就不大,而市场份额早就被马斯克的“星链”占领了。
美国时间10月18日,第14批星链卫星升空,到此SpaceX已经累计发射833颗星链卫星。距离星链计划目标一万颗还是有些距离的,如果要以来星链实现互联网卫星全球化恐怕还有很长时间要经历,这里我还有一些观点分享一下:
一、星链是做什么用的这是太空服务公司SpaceX推出的一项使用近地轨道卫星群,提供全球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的项目。星链可以为全球一些网络服务不可、通信设施使用费用极其昂贵或完全没有网络覆盖的地区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这样听起来还真是一项造福全球人民的大项目呢。
二、星链计划实现卫星全球化靠谱吗这项计划使用的卫星预计提供的带宽服务其实和现在的地上基站是差不多的,如果一万颗部署在近地轨道的卫星全部发挥效能,确实可以达到覆盖全球的目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目前的测试数据都是在很少人一起强占带宽的情况下,我们知道在地面上一个人口集中的比如体育馆或者会议场地附近,网速往往是极差的,这就是因为覆盖这个场地范围的基站处理不过来如此大量的联网请求,而且地面上是有线传输的基站,何况一颗颗飞在天上只以来无线电的卫星呢,这点来说星链还是有其不可忽视的缺点。
三、互联网全球化还有别的方式其实马斯克这个计划在推行之初,5G的建设尚未完全开启,对大家来说都是个值得期待的事情。但就拿现在中国的地面基站数量15万来说,与星链计划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了,况且天上卫星轨道资源如此宝贵,而地面建设可能就花费方圆10平方米的位置建立一座基站即可完成一个片区的覆盖;由于5G毫米波的特性,基站建立的距离也十分近,很好地解决了万人同时上网的需求,优点极大,看来星链的商用实施价值还是需要日后继续考察的。
对于这批SpaceX发射卫星升空大家还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区交流分享。
2021年对中国通信产业而言是个标志性的年份。随着同年8月工信部宣布我国5G基站数与终端连接数占全球比重均超过70%,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面通信网络。而新的目标,正在向空间通信进发。值得注意的是,将低轨卫星通信需使用的非地面波(NTN)技术纳入5G范畴,正是全球通信标准制定组织3GPP正在努力的目标。2021年9月,3GPP公布5G技术标准的R17版本将于2022年冻结发布,标准将首度引入非地面波技术,以作为5G标准的一部分。业内广泛认为,这对于移动与卫星通信产业而言,将是一座重要里程碑。
TrendForce研报预估,截至2022年全球卫星市场产值将有望达2950亿美元,年增长率达33%。尤其是在我国,受物联网需求与有限轨道资源驱动。预计2021 2035年我国卫星互联网总产值或可达93377亿美元。
标准先行 与5G互补融合
卫星互联网的提出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摩托罗拉便提出了“铱星”计划,但在地面网络尚未完善的彼时,该计划也因实现成本过高而终告流产。直至近年来伴随5G网络的演进,卫星通信的优势才重新显现,并获得重视。
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陈山枝博士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低轨卫星通信的定位应该是与5G实现差异化互补,到6G时代,陆地移动通信和低轨卫星通信则将实现有机融合,包括架构融合、空口融合及终端融合等层面。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目前的5G网络而言,支撑各垂直行业的物联网应用连接则是更为紧迫的任务,据中国互联网协会今年7月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到2025年,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将高达801亿个,年复合增长率达141%;全球则预计将有309亿台物联联网设备接入。
天风证券研报指出,低轨卫星互联网将成为2022年电子行业的关键趋势之一。预计在相关企业推动下,低轨卫星服务与相关零部件出货量将在2022年显著成长,低轨道卫星服务供应商将优先受益。
企业探路 卫星发射迈入活跃期
与任何产业的崛起路径类似,企业的先行 探索 也成为我国低轨卫星市场寻求突破的重要特征与趋势。
供应链拆解信息显示,卫星产业生态链包括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地面站、卫星服务四大领域,目前产业阶段以卫星制造与发射为主,在国内,领衔这一环节的为两大央企巨头——中国航天 科技 和中国航天科工。
公开信息显示,在星链计划诞生的2015年同年,中国航天 科技 和中国航天科工便同时公布了各自的低轨卫星项目——“鸿雁”和“虹云”,两者计划各自发射300颗和156颗低轨通信卫星,并将于2023年建设完成,其中,两大系统的首颗实验星都已于2018年底试射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在“鸿雁”和“虹云”两大工程完工前,我国还于2018年部署了首个低轨卫星物联网系统工程“天启 星座 ”。官方信息显示,这一系统由38颗低轨卫星组成,目前已成功发射15颗,并计划于2022年部署完成,届时能够解决70%以上陆地、全部的海洋及空中物联网数据通信覆盖盲区问题。
同时,中国航天科工也牵头推出了天基物联网 星座 “行云工程”,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所属航天行云 科技 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微表示,目前项目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已圆满完成。计划在2022年完成第二阶段共12颗卫星的发射任务,并完成小规模组网。据其透露,届时该工程将会在集装箱运输监管、地质灾害监测、电网传输安全监管、油气勘探以及水利水务监管等诸多领域发挥作用。
而在央企之外,民营卫星发射企业也开始站上舞台中央。以银河航天为例,继今年5月与中国信通院成功合作开展一系列低轨卫星 星座 体制技术试验后,该公司又于今年10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初步完成了5G卫星接入组网通信测试。
“随着国家队与民营航天企业同时在低轨卫星发射上发力,预计2022年国内卫星发射次数有至少2倍的倍数级增长。”张毅预计。
领航产业 政策加速落地
为了护佑引领低轨卫星产业的 健康 发展,我国中央与地方层面近年来也出台了多条产业政策。
国家层面,2020年4月,我国首次提出“新基建”计划,卫星互联网被纳入其中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范畴。2021年3月,我国“十四五”规划出炉,明确提出将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
2021年11月,工信部对外发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在“十四五”规划总体目标基础上细化,提出包括全面部署5G、千兆光纤网络、IPv6、移动物联网、卫星通信网络等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5项重点任务。
《规划》指出,加快布局卫星通信,加强卫星通信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推动高轨卫星与中低轨卫星协调发展;推进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信息通信系统深度融合,初步形成覆盖全球、天地一体的信息网络,为陆海空天各类用户提供全球信息网络服务;积极参与卫星通信国际标准制定;鼓励卫星通信应用创新,促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信息通信领域规模化应用,在航空、航海、公共安全和应急、交通能源等领域推广应用。
《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则指出,超前布局6G网络,支持发展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通信感知一体化、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星地一体融合组网、通信网络内生安全等通信融合技术,协同开展6G相关的高端芯片、核心器件、仿真验证平台等攻关研制。
对于各地的政策加持,张毅分析称,卫星的发射需要极高的技术积累与资源调配能力,短期内在政策利好背景下诞生的企业很难具备航天发射需要的能力,而从地方政策的内容指向看,也更多会是材料、遥感、无线、芯片等产业链配套企业,后者在2022年会有明显的数量增长。
此外,张毅认为,中央与地方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反映了卫星产业建设将在各地加速落地。随着商业卫星发射在2022年进入活跃阶段,2022年低轨卫星市场规模也将迎来进一步的增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