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剑勇
物联网(IoT)蕴含的内容及其广阔,也被视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得到了各国政府大力支持,让一切设备互联将影响着各国经济,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未来新型社会,以及影响着数十亿的企业和消费者,尤其在全球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下,能充分利用物联网的企业将会成为万物互联时代的赢家,然而企业在署物联网最大瓶颈就是人才匮乏。
来自网络
物联网战略 人才视为支柱
物联网是近年来最热门关键词之一,然而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但有“物联网之父”之称的Kevin Ashton在1999年创造了“物联网”一词,早期的物联网主要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随着技术和应用不断发展,到如今物联网蕴含的内容及其广阔。简单来说是让万物连接至互联网,更深入一点,就是让毫无生机的物体通过联网后,具有感知能力,设备具有思考决策的能力。
让一切设备互联将重塑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来自思科报告声称:”到2021年,在全球271亿连接设备中,物联网设备将占据连接主导地位。在思科全球高级副总裁兼运营商事业部总经理YvetteKanouff看来:“全球全数字化转型持续升温影响着数十亿的企业和消费者,网络和安全将成为物联网发展关键。
物联网被视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备受关注,世界各国纷纷推出本国家的物联网相关政策,得到了各国政府大力支持,预示着一个新的物联网时代即将崛起,随之而来的是互联网也将消失,而中国有望领跑全球物联网,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7500亿元。
在日本,制定了物联网综合战略,旨在普及“物联网,囊括人才培养,人才投资视为支柱,以应对所有机器设备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后所产生庞大的数据,能够有效运用的人才不可或缺,通过人才投资提高生产率作为解决劳动力不足,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未来新型社会。
物联网产业在迅速发展之际,相关产业人才也备受关注,由于物联网相关专业人才的稀缺,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尤其物联网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至此高校也先后开设了物联网专业,为产业注入新兴人才,作为新兴专业,物联网工程、网络安全和大数据等在高校增加明显。在机智云创始人兼CEO黄灼先生看来,物联网是一个有机互联的生态系统,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未来将更广泛应用于物联网,但数据分析、云端安全等技术,全球专业人才也不多。
物联网人才受青睐备,校企结合培养人才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崛起,杨剑勇曾提出:“万物透过互联,赋予万物感知、认知,我们处在了万物互联的好时代。”同时,能充分利用物联网的企业将会成为未来赢家,如今,物联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全球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根据Gartner报告显示,企业在署物联网最大瓶颈就是人才匮乏。
(一)校企结合
作为最有影响力的物联网开发平台,早在多年前,机智云已经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展开合作,为可研项目提供资源便利,目的是人才培养。
机智云通过联合其他校企等伙伴,结合热点技术、热门岗位、市场需求、学校专业等方面进行整合匹配,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人才评测服务,以及为企业用人选拔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据,推动智能产业行业人才标准与技术研发。
(二)专业培训 认证考试
就在近日,中盛君安和机智云达成合作协议,深度整合各自资源和优势,全面推动物联网应用人才培养工作,加速产学研用落地。中盛君安是工信部电子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教育部授权教育培训机构。
机智云则是物联网行业领军企业物联网开发及云服务平台,基于多年来为各行业提供物联网云服务所积累的经验,牵头制定了成体系的智能家居创新课程,利用机智云量产级的物联网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结合IoT前沿最新技术、企业实际需求和量产应用案例,再通过集中培训、动手实践的授课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物联网应用技术,培养学员动手实践能力的整套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填补了目前物联网教育领域的空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随着物联网产业不断发展,相关技术人才成为企业最大的需求,在工信部电子通信行业职业职能鉴定指导中心、北京产学研信息技术中心等部门的指导下,中盛君安联合机智云开展“智能设计(智能家居的研发实战实 *** )专项技能培训与考试”工作,其最大特色结合智能家居市场需求和物联网行业热点技术;并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注重实 *** 训练;另外,获得证书的高校学生可直接纳入机智云人才库,推荐和对接企业需求。
(三)软硬结合 降低物联网开发门槛
另外,也和国内知名开源电子网(OpenEdv)正点原子建立了紧密合作,基于机智云自助开发平台和正点原子STM32开发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一站式物联网开发工具和技术服务,帮助物联网开发者快速实现智能产品开发。对于此次双方在物联网开发领域进行深度整合,在机智云总经理黄锡雄看来:“正点原子为开发者提供专业的开发板,也在为高校提供物联网开发课程,帮助了很多创业团队,和正点原子的合作,能在更广阔的创新生态中帮助到更多开发者。”
(四)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物联网人才
由于物联网方面的人才在市场非常紧缺,在人才培养方面,机智云与多方合作,包括联合iCAN发布了物联网技术人才孵育平台,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物联网开发实训培训,及工信部职业技能鉴定认证,系统挖掘和培养一批符合国家物联网技术发展需要、符合智能产业人才需求、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项目实 *** 能力的新兴技术人才。
机智云长期致力于推动物联网产业有序健康发展,长期携手包括微软、英特尔、Qualcomm、ST、Arduino等众多国际知名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并通过为开发者举办公开课和训练营等各种事形式,打破传统,以推动物联网持续发展为己任,不仅培养了众多开发者,其平台也降低开发者门槛,截止2016年底,平台聚集了超过5万名活跃智能硬件工程师,催生了上万款产品研发,其平台在线设备总量也超过700万台,促进了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
写到最后
百度李彦宏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不会再有新独角兽,同时表示物联网已经为时不远;日本软银孙正义声称物联网将会引领下一轮技术爆炸;而在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看来,互联网即将消失,物联网无所不能,对科技公司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机会。
作为拥有物联网属性的平台,不仅可实现各设备的互联互通,机智云也在围绕云平台之上不断增加适用于不同场景需求的应用服务,来服务客户需求的不同场景,作为最有影响力的物联网开发平台,机智云就要把这些复杂的算法模块化、工具化,持续为开发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开发工具和模块服务,帮助他们低成本快速进入物联网行业。
本文作者杨剑勇,长期关注物联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产业。
年薪百万有什么了不起吗?对设计师来说,是。年薪百万的工作在在当今社会并不算少,在金融,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里这个收入可能只是事业刚上正轨表现。但在设计圈里,这个数字却是凤毛麟角,因为设计圈穷啊(尤其是工业设计)。
“想挣钱别学设计”,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还是在以前火爆一时的工业设计论坛Billwang(十几年前了),当时有一位从设计转行做其他行业小有所成(那时候就到达了传说中的月薪过万)的朋友在论坛上发帖讥讽还奋斗在设计一线吃糠喝稀的设计师,后来就是火药味十足的对骂,有人说转行的是逃兵没能力,有人说梦想不能当饭吃穷着做设计是屌丝。但争吵两方在一点是有共识的,就是“想挣钱别学设计”。那时的我还是学生,觉得自己不会是那个穷的,自己会是那个特别的
现在我还依稀还记得自己拿到自己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激动的心情,经历了二十多年学业折磨后终于有回报了,尽管到手的工资减去各种保险和税金几乎才刚刚够维持贫穷的生活而已,但凭着对工业设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些似乎都不叫事儿。那时候上班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听着朋友们讲述各种传说中大神做到年薪百万的故事,边听边把自己脑补到情节里,产生一种这一切都注定会发生在我身上的幸福错觉。然而随着经验的增长,慢慢发觉自己的劳动所得和薪水成长的速度不成正比,自己为公司带来的效益越来越多,收入明没有显著的提升,家里人开始对我的工作指指点点,“别人家的孩子”找到安既稳收入也不错还不用加班的工作云云。热情就这样一点点被消耗着,脱贫不知不觉中也成了同事之间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理想一点点被现实冲击剥落下来,我不停问自己吃糠喝稀工作强度堪比扛大包真的值得吗?不但生活还要靠父母补贴,就连给心爱的女神买个礼物还得摸摸钱包,这是我要的生活吗?回想起前辈一句“想赚钱别学设计”,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不过,我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要论证“设计师穷”这句人尽皆知的废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都说设计师穷,但矬子里也能拔将军,我们要讨论的是怎么让自己的事业进步,进而脱贫像大牛靠拢。而要让事业进步, 我们先要了解行业的地板和天花板分别在哪。以此为参照系,我们才能了解自己在什么位置,又想走向什么位置。
既然要建立参照系,并定位自己,我们就不能仅仅关注工业设计。众所周知,每个专业都有其依附的行业,比如我所熟悉的工业设计是依附于制造业。跟制造业平齐的还有房地产,金融,互联网,服务业等等,这些行业之间在贫富上也存在差异。所以想全面搞清楚工业设计这个专业的位置,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建立一个更为立体的参照系:
1 宏观上 ,了解制造业收入在整个就业市场中是什么位置。
2 中观上 ,制造业内部也有不同专业分工,工业设计在制造业内在什么样的位置上。
3 微观上 ,在工业设计圈子内部也贫富之差,我们要明白这个差别是什么,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差别。
宏观:行业富,专业富,行业穷,专业穷
其实(工业)设计师们口口声声喊穷,喊的是一种体感。大家普遍感觉自己的收入低,劳动和收入不成正比。但实际上社会上比设计行业穷苦的多了去了,且不说在农村务工的广大劳动人民,就算是在城市里也有大量基层服务业,平均收入是无法跟设计师比较的。设计师“穷”的体感实际上是因为大家把自己归为“脑力劳动者”这个群体,以“白领”的生活方式为自己的目标,而在脑力劳动的白领行列里,我们就有点相形见绌。但在大量更底层收入的行业来看,他们对设计行业可能还充满了憧憬和羡慕。如果在餐饮业拿到设计师平均水平的收入,在那个行业里应该已经算是相当资深的从业者了。所以, 实际上一个人的收入,很大程度是受自己所在行业局限的。
回到设计,设计作为一门技术,在社会分工中跨度很大,已经嵌入到各个行业领域中,从饭店的logo菜单,到产品外观,包装,再到网页或者建筑,凡是人的五感能接触到的领域都需要设计,也都会有设计师的饭碗。工业设计是依附于制造业的设计门类,那么制造业的收入怎么样呢?
上图是我百度找到的2018年行业平均收入的数据。通常来说,我们说一个行业富,指的是这个行业的平均工资高,而高薪职位有更大概率的分布在平局工资高的行业。从这个数据大家可以看出来, 制造业的平均收入在2018这一年是低于社会平均的,而最高的信息软件服务业平均收入接近制造业的两倍。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的发展,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的UI,UE这些工业设计的近亲职位这么高薪的原因。毕竟隔壁的程序员们收入都很高,无论做什么设计,设计都是研发团队的一部分,工资太低说不过去,收入自然跟着水涨船高。说的夸张一点,就算是打扫卫生,可能去互联网企业也会比来制造业企业更高薪吧所以工业设计依附于平均收入较低的制造业,在大概率上薪水堪忧。
不过好消息是,随着互联网科技高速发展,产品软硬件已经很难分家,工业设计除了制造业渐渐的多了互联网公司的属性。一方面,很多制造业公司开始做软件生态,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互联网公司开始做硬件,还有很多新兴公司已开始就是软硬结合。这个现象为工业设计专业提供了很多高薪职位,我认为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工业设计的平均收入会逐渐接近互联网企业。但话说回来,这个转变需要时间,而现在大部分工业设计还是集中在制造业周围,薪水更接近制造业标准。
所以一个人要是以挣钱为目的,最快速理性的选择就是去平均薪水高的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了。就算是做个吊车尾的也大概率强过其他行业吧。现在想想当年父母一心想让我去银行感觉是多么明智的建议啊。
不过,如果说制造业平均工资低推断工业设计专业收入低也有个明显的漏洞,就是制造业在工厂提供了大量低收入的工人职位,拉低了制造业收入的平均值。而 工业设计师和工程师等研发职位通常在制造业内重要性比较高,收入自然也在应该在制造业内属于高位啊 。我觉得这个判断对了一半,的确 工业设计师平均来说比工人工资应该是高出不少,但是在研发职位中却排名靠后。 之后我就具体说一下为什么在制造业的研发团队内工业设计还是吊车尾
中观:为什么工业设计是白领中的蓝领?
回到制造业内,有过产品经验的工业设计师的都知道,隔壁的结构,硬件,软件等等工程师的收入是不错的,同样资历的情况下大概率超过工业设计师。在制造业混久了以后,逐渐形成一种工程师收入比设计师高的体感。我认为这不是一种错觉,而是工业设计业特性的体现,就像是组装厂工人因为其附加值低的特性,收入注定在制造业下游一样,工业设计也有自己的位置,而这个位置不上不下,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一个产品只需要一个ID,却需要很多工程师。
理论上,一个产品从头到尾一个工业设计师就可以把控,而相对应的结构,硬件,软件工程师却需要很多。尤其是高薪的ID职位,通常是在大公司,比如以前Nokia的一个手机研发团队各种功能部门加起来上百人,一个设计师要对应一个5人左右结构工程师团队和更大规模的硬件工程师团队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和进度。所以一般来说,一个硬件产品提供了一个高薪的高级设计师的职位的同时,却需要多得多同等资历和薪水的高级工程师的协助,从比例上看,自然做工程师的话高薪的概率大得多。设计师就像是炒菜里的盐,炒菜要好吃离不开盐,但盐只需要一点点就够了
2,设计的有价值,但不确定值几个钱。
相信做工业设计的设计师都被怼过这个问题:“你这个设计能让产品多卖多少台?能贵多少钱?”。设计重要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一个共识,大家都认可一个好设计可以影响产品整体利润,而一个好设计到底能让产品多卖多少钱是没有办法衡量的。
设计是主观的,你说是蜜糖,他以为是毒药。 设计的很大一部分是一种借助用自身感受通过产品传导并感染其他人的工作。但感受这东西很主观,人人都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在工作这些年,遇到很多自信的客户,觉得自己要是会做图能做的比设计师强。你认为值10万块钱的设计人家觉得值10块钱,只要你不生产出来做双盲测试,你就没有办法证明你的设计更有价值。相比于隔壁的工程师们就不一样了,每一个细节设计都能算出报价,少一个螺丝都能算出省多少钱,一个资深的结构从一个产品节省下来的成本都是实实在在的财务数据,这多多少少能兑换为工程师的工资。
而设计师却花钱把一颗平时看不到螺丝从原色变成黑色,成本提高了数字摆在那里,而设计改善后收益的却无法衡量的。就像你搞不清楚薛定谔弄死的那只猫活了多久一样,设计师有多少功劳,你也不确定
在这个确定性值钱的世界,确定性却唯独是设计的软肋。谈钱自然没有底气
3,设计师必须是雷锋
设计师越厉害,就越不像美工,就越像产品经理甚至CEO 。工业设计是把科技创新打包成良好体验传达给用户的一种工作,一个好的产品就是一系列良好的体验,而用户的体验是贯穿整个产品从无到有再到无的全过程的,每个阶段的体验总是有改善的空间。所以每个优秀的设计师出于对专业的自觉实际上都变成了产品经理,要对产品全部体验负责,而这个负责的过程中需要扩展大量综合性跨学科能力,甚至介入其他领域的工作,导致很多时候设计师是跨部门帮人做义工,最终虽然产品的成功得益于设计,但设计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毕竟分享功劳成果不是人的本性。正所谓雷锋做好事留不下名,更别提收钱了啊!(这也是为什么设计逐渐也演变出了各种设计流程来规范和界定设计的影响,这都是后话,篇幅不够,在此不提)
所以,设计的专业特性就决定了设计在制造业研发团队中的 议价能力不高 ,尤其是到高端职位后 工作职责模糊 , 拿着工程师的工资, *** 着老板的心。 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 成就了工业设计在制造业中白领中的蓝领的低位。
微观:工资是同行定的。
宏观上行业富裕,专业才具备富裕的可能性。中观上专业独特,专业的市场的蛋糕才大。而在工业设计圈的微观层面上, 分蛋糕的人越少,每个人分到的蛋糕才越多 。
如果说一个专业的蛋糕大小(就业市场的总经济价值体量)是宏观额行业的行情和中观的专业特点决定的,那么行业内每个人的工资实际上是同行数量和质量决定的。我们试想,如果全世界就只有一个工业设计师,那么制造业所有的公司为了自身利润,必然会头破血流的抢夺这个唯一的设计师,谁抢到了可能就会碾压其他公司成为龙头老大。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工业设计本身职业特性堪忧,这一位设计师的收入也绝对低不了。这就是自由市场里面“稀缺”二字的力量。然并卵,设计师行业与稀缺缘分浅。
稀缺的意思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供不应求,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需求,一个是供应。如果10家公司需要设计师,但实际只有1个设计师应聘,那这个人就稀缺,工资就上去了;反之,市场上只有1一家公司需要设计师,但10个设计师应聘,那设计师工资就不好谈。这是基本的经济常识,相信大家都懂。那么为什么我说工业设计跟稀缺不亲呢?
1,工业设计市场是块越来越小的蛋糕,需求已过高峰。
整个硬件制造业企业本身已经处在洗牌后期,以前零零碎碎的制造业品牌已经整合为几个巨型品牌,硬件设计的多样性已经被APP多样性取代,而工业设计师需求也随着变少了。以中国手机市场为例,我国13亿人的人口,如果每一个人有一个手机需求,那么手机市场总需求就是13亿台。2008年之前,手机市场除了几个大厂以外,还有无数个山寨手机品牌,一年之内就有成千上万款不同样式手机上市,这每一个不同的设计背后都是一个设计师职位。随着2008年第一部安卓手机落地,新一代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山寨手机市场被逐渐被几家安卓手机大厂瓜分,山寨手机公司大量倒闭,几十个手机品牌就可以服务13亿人的需求了,工业设计职位随着被洗了一次牌。再后来在2012年前后,小米进入智能手机市场打破了平衡,仅剩的几十家智能手机品牌又开始新的一轮洗牌。比如索爱,摩托罗拉,诺基亚等等巨头都纷纷倒下,这期间又大量设计职位消失。时至今日,几家公司的设计就已经可以服务13亿人的市场了,市场上主流的手机款式也就每年几十款,这背后的设计师职位可想而知。尽管后来涌现出大量新兴智能硬件,但行业职位消失的速度还是快于职位增加速度。尤其是相比于早前的职位需求爆炸性增长来说, 目前总体设计师职位供给已经趋于稳定 。
2,工业设计不缺同行,工业设计师=“理工”+“艺术”
每年释放出的工业设计职位缺口就那么点,但全国毕业的工业设计应届生少说也有几千人。典型的买方市场,工资低你不来做,自然有人来做。虽然这个现象是应届毕业生的普遍现象,但在工业设计更为突出,因为工业设计学生多。至少在我那个时代,工业设计是双轨招生,理工类和艺术类。理工类招生是跟其他工程师类专业一样高考分数,进学校以后再进修艺术科目;艺术类参加艺考,艺考成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他科目的不足。这样一来,就会有一部分学生以上大学为目的选择艺考途径参加高考,上大学以后糊里糊涂就被分流到包括工业设计的各种设计专业。相比于隔壁理工类的各种工程师专业,同届的工业设计师估算可能有他们两倍之多。面对如此多的同行竞争,工业设计的买方市场更为彻底,工资更无底线。对于艺术类的朋友们来说,我的言论可能有点不顺耳,如果你感觉到冒犯,我表示歉意,其实我并没有说艺术类的设计师能力不行的意思,实际上我很多大牛朋友包括仰慕的前辈也是艺术类的学生。而且理工类招生也尤其缺点,比如招到很多不明真相的同学,大学期被迫学着没兴趣的科目,最终也不做设计。毕竟设计是一门跨度大的学科,最终 做得好的一定是各方面能力平衡的人,要么是理工类里面艺术强的,要么是艺术类里面思维能力强的。但就是这种特性,造成了设计招生的双通道,也造成了工业设计师供给过剩 。
3,贫富差距大,待遇分层明显
如之前所说,工业设计就业市场整体来说供大于求,平均待遇不乐观。但这个地平均背后却是工业设计独特的行业生态,业内不乏收入堪比BAT程序员的大牛设计师在拉高平均收入,但却有更多广大在为温饱奋斗的设计师拉低了平均收入。
其实在工业设计就业市场,是有多个职位分层的,为了方便理解,我以两个极端为例:一方面如前面所说,制造业有个整合的趋势, 几家巨型公司的产品和产能就能服务全人类了 ,在这类公司,产品销量都是用百万为单位计数,设计的作用被规模放大, 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公司之间的兴衰博弈,自然舍得给设计投资,也有能力给公司投资,所以在这一类公司里,设计师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尊重,待遇不逊于其他职业 ;另一方面, 很多小公司受惠于工业设计师整体供给过剩,得以找到生存空间,以设计公司为代表,提供了大量的初级工业设计职位 。
很多被小公司压榨过的设计师都对设计公司抱有不好的印象,我也一样,但随着阅历的增加,我心中只剩下叹息和感谢,毕竟设计公司给我们这些找不到工作的应届生一个被剥削的机会,吸纳和培养了大量应届设计师。而我,也曾经是其中的一员。
工业设计是Hard模式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已经大概了解了工业设计在职场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分布 ,可以说对工业设计发展的地板和天花板大概有个概念了。宏观上本身依附在穷制造业,中观上比其他制造业职位就业也有些劣势,微观层面工业设计圈子内的也是穷的占多数。
所以,要真以挣大钱为目标,那 学工业设计是绝对是Hard模式,毕竟从产业宏观到专业微观的性质并没有变,至少短期不会有太大改变 。各位还没有入行的朋友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但俗话说, 有钱难买我乐意,生活和工作绝不仅仅是为了一份收入,尤其是做设计,还有很多金钱收入之外的东西。 而且退一步说,我去做互联网,金融和房地产我也未必有那个天赋,去土豪行业做个垫底的没准还不如开心做设计。所以,对于对设计依然有激情和热血的朋友们来说,转行未必是最优解,放手一搏,努力爬到行业顶端把自己变成设计师挣到钱的小概率事件,可能是更有效和快速的方法。
对于选择坚持的朋友们来说,好消息是,我认为 未来的工业设计职业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在向上发展 。因为随着这些年科技进步,各大巨头给用户提供的产品已经从硬件或者软件逐渐转化为打包的体验,尤其是科技产品,物联网的到来已经很难将软硬件分家了,就像是买iOS必选iphone或者买iphone必用iOS。另外科技巨头也逐渐向其他领域硬件蔓延,以前一些没有任何联网的硬件产品比如手表和灯泡也逐渐被纳入物联网的大潮。在这两种趋势的带动下,巨头企业整合的趋势会继续下去,提供的中高端工业设计职位也会随之缓慢增加。而初级工业设计的市场经历了多轮洗牌,我认为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其市场还会存在,但会保持其社会位置。所以,总体来说未来(大概十年内)的工业设计师的生存状态还是向好发展的, 毕竟好工作会越来越多,在整体职位需求缺口稳定的情况下,中高端职位的比例上升会使行业平均待遇会逐渐向上转移。
那么,选择了Hard模式还有勇气留在赌桌的你,如何把握住这波浪潮让自己脱颖而出,成为工业设计大部队里的小概率成功事件呢?答案简单也复杂: 你需要搞清楚自己作为设计师凭什么值钱。
——(待续)
不收钱,收感谢,请疯狂点赞,收藏,转发,评论。谢谢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5G相比于4G,可以提供更高的速率、更低的时延、更多的连接数、更快的移动速率、更高的安全性以及更灵活的业务部署能力。体验的速率可以达到2Gbps,比如下载一部高清**只需要几秒钟。
温馨提示:办理联通5G套餐可以享受到更高的速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