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物联?

如何发展物联?,第1张

——预见2023:《2023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大富科技(300134)、梦网集团(002123)、共进股份(603118)、胜宏科技(300476)、润和软件(300339)、立昂技术(300603)等

定义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

产业发展前景:物联网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1、发展前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物联网占比逐渐上升

物联网是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中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前瞻认为未来6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7年市场规模超过7万亿元。

根据信通院于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9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中产业物联网和消费者市场各占一半,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产业市场,产业物联网的连接数将占到总体的61%。由此来看,未来产业物联网的市场发展潜力大于消费物联网。

2、发展趋势:重点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分工协作格局将进一步显现

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空间演变将呈现出三大趋势: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近期,RISC-V基金会五城巡演来到杭州,阿里巴巴集团作为其白金会员,全程提供关于RISC-V开源架构的技术分享,并邀请RISC-V基金会CEO Calista Redmond到访阿里巴巴集团西溪园区,深入讨论阿里巴巴应用生态与RISC-V芯片生态的对接,共同推动RISC-V技术在国内应用生态的布局和商业化落地。

自诞生以来,RISC-V开源架构就受到广大芯片设计者的关注,并且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从最初只在开源社区中受到创客、工程师追捧,到RISC-V基金会已经吸纳了包括谷歌、高通、苹果和特斯拉等主流企业在内的100多家企业会员,RISC-V在当前业界有着非常高的人气值。

坚信以技术驱动的阿里巴巴集团,将快速发展RISC-V CPU开源架构技术,平头哥半导体立足芯片设计行业的上游,为半导体业界加速发展物联网布局助力。

RISC-V五城巡演,助力开展国内开源新生态

历时11天跨越五座城市,在这场由RISC-V与Linux两大基金会合作并开展一系列面向RISC-V架构技术的交流活动中,平头哥带来关于《利用RISC-V生态系统将数据从边缘推向云端》的RISC-V CPU技术分享,与莅临现场的行业观众共同探讨关于RISC-V应用领域的拓展及平头哥生态应用建设等话题。

平头哥半导体进行RISC-V架构技术分享

平头哥蓄势待发,RISC-V必有一席之地

去年9月杭州云栖大会上,平头哥半导体的正式成立,阿里巴巴集团推进云端一体化芯片平台战略发布,开启其在物联网生态持续拓展的又一重大布局。

生态是芯片发展非常重要内容,芯片“越用越好”,“强者恒强”的特点讲的就是生态。生态的发展难度远高于单点技术的突破,它是需要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才行,生态一旦形成,后来者很难在相同的轨道上超越。阿里巴巴是一家以生态见长的公司,无论是淘宝网的商业生态,或是阿里云的技术生态,阿里巴巴始终致力于提供行业基础设施。

随着开源架构简洁、易用的特性和日渐扩大的生态发展趋势,平头哥推出基于开源RISC-V CPU架构的新一代处理器产品,拥有成熟安全处理方案、兼具超小面积及超低功耗的特性,被应用到广泛的嵌入式及物联网领域中。支撑全球芯片产业创新的同时,加大力度投入面向领域的系统芯片平台的研发,针对低功耗MCU、语音识别、机器视觉、无线连接、工业控制和 汽车 电子等领域推出共性芯片平台。

物联网时代下,国内芯片设计企业拥有换道超车的机会

过去数十年,芯片领域面临知识产权受限、生态体系缺失、研发成本高昂、市场需求复杂等诸多挑战,如今蓬勃发展的RISC-V技术,以其开源开放的特性、全球范围内多次流片验证的保证、精简指令降低研发周期和研发成本等优点,为中国芯片行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 历史 性机遇。

正如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戚肖宁博士在杭州巡演采访中所表示:“平头哥半导体致力于云计算与物联网芯片的研发,构建端云一体的普惠芯片生态。利用芯片技术优化物理世界数据的产生、加工和使用,与阿里云计算深度融合,打造新一代云与端协同发展的技术体系,在云计算和物联网的两侧同时释放算力。”

今年,平头哥半导体团队将进一步发布更多面向不同应用的嵌入式CPU处理器,积极参与RISC-V开源生态建设,以及二十余项技术标准小组的工作,推动RISC-V技术持续演进。同时也希望RISC-V架构技术在未来更加开放,平头哥将全力协助RISC-V技术在阿里数字经济体中发挥更大作用、为进一步打造全球开源开发生态做出更多贡献。

斌哥与你一道,盘点2021物联网十大热词,共创2022新未来

物联网的2021年,极不容易的一年。年初,做IoT平台toB业务的涂鸦巨亏上市;年末,做IoT共享出行toC业务的滴滴美国退市。大半年,ofo押金没退多少,还花样作死;一整年,围绕芯片,停产、断供、涨价、囤货、断货,多少做IoT集成的亟待续命。

物联网的2021年,极不平凡的一年。疫情常态化的背后,是5G远程医疗/云监工、非接触式防控/时空伴随者报备、无人驾驶/配送/零售等物联网技术与场景支撑。中美贸易战的核心,是5G/6G等国际标准话语权、数字经济运作规则制定权、数字产业全球占地圈地、新型类OS平台与杀手级应用生态扶植等云大物智链孪下的新 科技 +新应用+新模式之争。

斌哥这就带大家梳理一下,十大热词下的物联网2021年。
一、非接触式防疫

年初到年末,疫情常态化,大伙儿时刻备战、时刻战役。在防疫过程,甚于物联网的非接触式技术,功劳不小。

非接触式通道,把 健康 码、红外测温、身份核验、自助消杀等集成,3-5秒结束全流程。

非接触式物流,可通过无人货车、AGV+机械臂自助卸货,通过机械臂自助消杀,实现货物无人运货、配货的全流程。

这些非接触式场景,均需要物联网的端(温湿度/机械臂/AGV/货车定位等采集)、管(4G/5G/Wifi等)、云(各类应用)能力。
二、5G远程医疗/云监工

从去年起,移动成功落地“5G远程医疗”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及多家医院,采集现场视频、环境与患者状态数据,助力一线医务人员将本地医疗数据共享远程专家,实现专家远程诊断。

医生远程问诊,而线上的伙伴们远程观看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直播,为此云监工一词也成了去年年底的网络热词。
三、自动驾驶+网联车

2021的自动驾驶又在坎坷中,前进了一步。

特斯拉的纠纷不断,数据采集风险曝光。蔚小理们、传统车企与BATH等造车大厂缺芯得厉害,交付压力颇大,但他们都在努力创新中。阿里丰富了小蛮驴的无人配送场景,小鹏出了无人马玩具、无人飞行器,华为在不断积极调整车联网战略。
四、Cat1/NB-IoT+5G标准

7月9日,国际电信联盟ITU会议将我国的NB-IoT写入5G技术标准,为此NB-IoT正式纳入5G标准,这是我国在国际领先的标准制定组织的又一话语权的体现。

同样是ITU标准,Cat1作为4G通信LTE网络用户终端的标准,充分发挥其低成本、低功耗、较低时延、较广范围、较高速率优势,已在近两年得到爆发性的增长。
五、无源物联网

无源就是无电源/能量来源的物联网。物联网碎片得很,场景很碎片,所需要采集的传感器种类、功耗需求、区域位置均很多样、分散,为此,可自己获取能源的传感器、物联网装置就非常重要。当然,太阳能、动力转换都可以作为无源的来源。今年快速进步的新型无源,则是通过电磁/辐射转换来实现。比现有的RFID功耗更低,应用场景更广,当然市场价值更大。
六、卫星物联网

目前,物联网仅在陆地覆盖20%,海洋5%,天/太空基本为0,卫星物联网就是通过卫星,把卫星变成基站,要与未来的6G、量子通信等,补足剩余的网络覆盖,与传输速度与带宽的持续提升。
七、双碳+碳追踪

实现国家的双碳战略,碳追踪是关键环节。碳追踪是啥,就是监测碳排放,搞明白碳从哪儿排放的,怎么排放的,排放多少。有碳追踪才能有更好的对碳排放、回收、交易管理。而监测碳排放,用的是物联网的各种传感、传输、云与数据分析能力。
八、数字虚拟人+数字孪生+元宇宙

这几个一并来。物联网的动作捕捉、表情采集,将实体人(虚拟人替身)与数字虚拟人联结;物联网的端管云,将数字孪生的设备、产线、车间、工厂、园区、街道、城市等物体、场景实体与数字体联结;而数字虚拟人+数字孪生就是融合人+物的CPS世界,将人与物与元宇宙的雏形联结。

年初数字孪生(数孪)当道;年中元宇宙火爆(斌哥翻了下朋友圈,在8月初受邀写《元宇宙》一书的荐语,随后元宇宙大爆发);年末数字虚拟人喷发,表面看得热闹,而物联网便是其技术的里子。
九、物联网安全

年中的滴滴退市事件,可谓物联网安全/网络安全的里程碑式事件。滴滴通过物联网技术,数采近10亿用户,多年的、全国绝大多数的位置、语音信息。这些海量的数据如果没有牢牢掌握在国人手中,国家数据谈何安全。 同样的,越是物联网平台类公司,越是要在保障其平台与生态的物联网数据安全上,慎之又慎、如履薄冰。
十、芯片荒

最后讲芯片荒,因为部分芯片现在还荒着呢。车联网的雷达、动态控制、影像芯片,物联网/5G场景通用的USB、网卡、模拟芯片,价格暴涨10倍、50倍,甚至100倍。天灾、人祸,已道不清。

芯片这事,不被掐脖子的话,还得国产当自强,国人当团结。
2022年的物联网,斌哥期望有三:

一、杀手级应用不再搁又搁。物联网杀手级应用一直在说,却一直耽搁。斌哥希望,2022年产业互联网杀手级应用真正涌现,特别是在与垂直产业结合的5G、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三个方向。

二、新技术概念不再割又割。年初起,不知多少吃瓜群众,在股市K线上、投资圈内、传销窝里,被区块链、量子技术、数字孪生、数字货币、NFT、虚拟数字人、元宇宙……割韭菜。斌哥希望,来年物联网与VR/AR、区块链进一步融合,进一步夯实数字孪生底座,支撑元宇宙框架搭建,促进电商30(虚拟直播)、数字虚拟人、产业数孪的真正落地。

三、半导体芯片不再鸽又鸽。最后,由衷希望2022年,现在还囤着芯片的,有一定利润,就抓紧出吧,见好就收。切记:吃相=死相。
罗胖在今年的跨年《时间的朋友》为百度5G云代驾(通过5G远程 *** 控无人车,实现代驾)代言,期待5G云代驾能成为新一年的杀手级应用。
来自专栏

小结:

1)穿越周期:我们有信心,确实觉得降本增效的投入和周期没有必然关联。过去经验看,我们认为EBG承受风险会更强

2)EBG徐习明总:宏观经济压力下,我们也看到很多机会。比如双碳下的数字化需求、民生服务需求等。我们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成长机会,提升自己能力,提高市占率,希望能穿越周期

3)EBG领域基于智能感知的市场需求非常大,还有未来的认知洞察的市场空间,现在最重要的是找到可复制的方法,帮用户交付好产生价值,我们已经找到一些曙光

4)成立了AI工程化创新服务部,之前AI用的不太好的领域,通过AI工程化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去年推出统一软件的低代码巡检引擎,已经在几百个客户落地,可以减少定制工作量90%,帮客户快速数字化

5)创新业务:发展都很快,萤石、机器人、 汽车 电子、微影等的表现不错。今年年报可能还会增加分拆的数字。机器人方面,目前已经是国内工业相机市场份额最大的厂商

6)存货:应对各方面紧张的问题,公司有意增加库存;而且有部分和创新业务增加库存有关。硬件的生命周期长,更换物料导致的存货呆滞可能性小

7)人效:我们的业务碎片化,方案化,但我们努力在碎片化市场里找到有一定复制性的业务和产品,并会通过内部运营改善等让人效有所提升

8)缺电问题:目前海康本身的能耗矛盾不突出,未受到影响,但上游个别工厂已经因为供电紧张导致产能没法保证。利用库存来缓解这方面的波动

参会领导:高级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黄方红;EBG负责人徐习明


分板块情况:

EBG-增速继续保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有较大空间,增长有较好基础

PBG-政府资金紧张、极端天气等抑制需求,周期有所拉长

海外-平稳增长,大部分国家好转,经济活动复苏,货运压力、供应链压力持续

创新业务-快速增长,前三季度924亿,同比+886%

毛利率稳定:原材料上涨,生产、交付精细化管理,适当调整定价

费用率逐季降低,总体平稳

存货持续增加,归属创新业务的存货也在增长,继续保持高库存策略。硬件的生命周期长,更换物料导致的存货呆滞可能性小

展望Q4宏观不确定,供应链、物流紧张、能源等问题带来不确定性


问答环节:

海康业务和房地产的相关性?宏观和公司业务的联系?

地产属于宏观重要产业,如果宏观地产好,公司业绩也会好,所以大家有错觉认为关系大。企业会随着宏观环境经历一些周期波动,但我们波动会缓和,我们有各种预判和应对,让企业的表现比大家的预期要好一些。


后续缺电的影响?

过去也偶然有发生类似能源短缺情况。海康自己的工厂目前的投入产出对能耗需求矛盾不突出,目前不会马上受到能源威胁。但是我们上游个别工厂供应商已经面对这个问题了,供电紧张导致产能没法保证。 所以我们对库存进行考量,来缓解波动性,防止个别供应商供给不上 。


存货大幅增加的原因?

应对各方面紧张的问题,公司有意增加库存;而且有部分的库存增长和创新业务增加库存有关 ;产成品的库存有部分影响来自海外需求,货运紧张的情况下要保证交付原材料和产成品的比例没有大的变化


面对目前的大环境,对后几个季度短期的增长预判?

把经营拆分到季度太短了,更多是结果而不是目标,我们大部分是以年为单位定目标宏观周期性的担忧,海康到现在这个阶段,周期下行对企业产生压力,大家都理解。建议不要太纠结单季度数据,更多以年为单位看 三年机遇期判断不变,对行业空间有信心,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外部影响,可能会拉长企业目标变现的过程 。至于15%的激励目标,我们没有调整计划,不管环境好坏,我们都努力。


海外市场发展的情况,不同地区的增速预期?

海外整体还行。前三季度增长不错,亚洲东南亚受疫情影响,包括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传统还不错的国家,受疫情影响导致经济活跃度比较差。其他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受中美关系影响,也会相对弱一些,其他情况不错。 与去年相比,这些国家从疫情走出来了,经济在复苏,复苏就有投资信心,包括经销商也有业务规划布局 。对于运费,目前还没看到实质性好转的信号,仍然波动性很强,船舶的延误和运力紧张比价明显,我们暂时不乐观,要到明年上半年再看看。


SMBG供应紧张的情况?

关于SMBG需求和供给紧张的问题,目前看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展开分析三个BG的经营情况,4Q的展望?

从宏观紧密程度、资金来源看PBG受影响更大,4季度没看出很大改善,有压力

EBG可为空间已经打开了,覆盖行业各种各样,很多行业不是当下的感觉,会产生大量新的需求。短期来看, 如果宏观没有那么理想,各个行业头部用户对降本增效的诉求会穿越周期,过去经验看,我们认为EBG承受风险会更强 。


我们和宏观经济以及下游景气度之间的相关性,根据我们之前的一个研究,通常大的企业做IT预算会更平稳,甚至因为咱们海康的解决方案能够帮助客户提效降费,大企业客户在周期不景气的时候反而可能增加升级改造的意愿,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因此AI赋能是否是更加穿越周期,甚至逆周期?

黄总:我们认为有信心,确实觉得降本增效的投入和周期没有必然关联。上半年各个BG发展的好的时候,EBG没有这么突出,下半年大家都承压的时候,希望EBG能比较优秀。

徐总:宏观经济有压力,对EBG部分业务有压力,比如智慧建筑。 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机会。 比如双碳下,能源企业对吨钢、吨煤产出有要求,要求企业提高效率,数字化转型,整个制造业机器换人,重资产重运营模式,对数字化要求更高。民生服务的财政支出也有保障和增长,这里面对我们业务的帮助很大。相应的微观上,我们不断提升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更多价值。 我们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成长机会。我们提升自己能力,提高市占率,希望领先和穿越周期 。


徐总对EBG未来的看法分享:

首先EBG未来最大的机会是全 社会 转型对智能物联网的需求,智能物联网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有效控制。通过智能物联网才能达到事中的监测,事后的分析,消除安全隐患,这才是真正的数字化。

现在也很看重设备设施管理,智能物联网是真正把设备虚实结合起来,仿真、模拟、检修等,公司在全光伏,包括其他领域的物联网能力的布局,都为EBG发展打下基础。

双碳带来巨大 机会。让能源,电网从输、配、感知变得更智慧。大型风光一体发电建设,对我们远程巡查巡检带来很大空间、消防需求提升;碳税使得高能耗企业聚焦精细化运营,重资产行业智能物联网一定要数字化。头部制造业企业资产越来越重,我们打造了全要素解决方案,市场反馈非常好。

教育这两年变化很大,教育双减推动公平,人工智能是很好的手段。

传统的地产智能化业务肯定有挑战,地产企业越来越重视建筑过程的数字化,今天我们看到建筑行业的数字化也被甲方重视。

我们立足智能物联网推动行业转型,我们认为四个能力很重要:1)AI工程化落地。从早期科研化、场景化、到落地化。2)低代码引擎。3)多模感知融合。4)视频融合。我们成立了AI工程化创新服务部,为用户产生价值,包括之前AI用的不太好的项目,通过AI工程化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有很多应用效果非常好的项目落地。

我们去年推出统一软件的低代码巡检引擎,已经在几百个客户落地,可以减少定制工作量90%,可以帮客户快速数字化。在EBG领域,基于智能感知的市场化需求非常大,还有未来的认知洞察的市场空间,现在最重要的是谁能找到可复制的方法,帮用户交付好产生价值,这是成败关键,我们已经找到一些曙光。


EBG哪些领域有核心竞争力?

第一海康是持续在技术上研发投入的企业 ,包括AI开放平台,统一软件架构,这帮助我们快速落地的能力

第二我们对于行业的洞察和理解能力 ,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快发现用户的价值需求

第三海康服务渠道遍布全国 ,原来为政府公安帮助很大,现在对EBG帮助大

另外,EBG也不是完全碎片化,碎片化是以前AI产品的,今天围绕业务小闭环,把业务在小闭环串起来,这里要构建帮助用户转型的能力。


创新业务发展具体情况如何,展望?

创新业务发展都很快,萤石、机器人、 汽车 电子今年发展也很好 ,微影去年重组后不止做芯片,现在到产品端也打通了,有合力,表现不错。还有我们的消防、智慧存储、慧影都不错。今年年报可能还会增加分拆的数字,10亿元收入规模我们都会考虑分拆。


机器人和工业相机的发展?

我们机器视觉主要放在我们机器人创新业务中,分三块业务,工业相机,AGV,工业用的无人机。 目前我们已经是国内工业相机市场份额最大的 。我们把工业相机在各个类型的工厂做应用。如果工厂自动化不错,一定会用工业机器人,目前海康的产品在业内表现非常好。机器视觉我们是结合在整体的自动化,整体方案里面应用。


成立产业基金投资?

具体的投向没有明确说法,先搭建投资架构,会多看一些上游机会

基金的规模也不大,主要是一些财务性的投资。


PBG的子领域发展趋势

政府在公安、交警等的投资逐步平稳,认为政府民生类、应急服务的业务受到重视度会更高,都在过程当中,建设也需要一定周期。


库存水位会保持吗?

库存水位这段时间是高的,未来要看实际需求决定。


微影有没有在其他领域的扩张计划?

微影定位肯定不是单纯做海康的供应商。目前在海外的民用瞄具市场有较多应用,其他也都有在规划。


EBG从头部往中小客户推广的时候,有没有标准化程度提升的案例?

我们下游头部用户在投入的时候资金会大一些,但在实际扩张的时候中型客户也有不少需求。

刚开始是个性化方案,慢慢变成了标准化产品 。比如远程巡检,最早是给零售行业开发的,后面延伸到能源领域的巡查,后台很多开发的原理是类似的。我们有很多产品原型,通过和客户不断交流升级迭代,变得更专业化、通用化,这两种都存在。我们为某类客户研发的某类产品,要能够满足产业的功能性需求。比如为疫情开发的测温产品,现在也形成了标准化产品;人证比对也是标准化产品

海康有很强的软硬件能力,产品迭代后会形成更具市场通用性的形态


有不少其他厂商想进入这个赛道,竞争情况?

我们从来没有指望某个行业进去过只有我们一家垄断。面对不同来源的竞争对手,我们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互联网过来的对手每家长处不一样,最终看海康能做什么。首先满足用户需求,通过技术创新,是海康最重要的竞争力。 海康有27万种产品,这么多行业应用的经验,有贴近用户的营销组织,我们为客户研发的成本不那么高,又可以变成相对通用的方案,竞争力就出来了 。


Q3的管理和研发费用有所上升,人员投入上的规划?人效的趋势?

人员投入和年度规划有关。我们的投入分两类,中长期投入不到年度预算,还有一部分和年度业绩有关,会看紧一点。为了长远发展,投向未来的人员会增加,总体保持和收入相对匹配的人员增长

人效方面我们的业务碎片化,方案化,和平台经济比我们的通用型不是那么好。但 我们努力在碎片化市场里找到有一定复制性的业务和产品。人效大幅改善的可能性不太高,但我们会通过内部运营改善等让人效有所提升。


研发投入的主要方向?

研发费用这几年涨了蛮多的,2018年之前占比7-8%,今年快到11%了,其中很大的支出方向是原材料维度。 实体清单后针对美国原材料重新设计替代、2020前后原材料紧张,为了获得相对充足的原材料供给,我们要开源,调整方案,保证供给平稳持续会消耗研发资源

未来软硬融合是海康的突出特点,硬件优势会保持,给用户更多选择和性价比 。未来软件的竞争优势逐步呈现,不断迭代升级,这方面的投入会不断持续。

研发下沉在一些区域已经改善很多了,还有一些区域没那么快,会继续下沉。

海外增长还不错,海外的软件投入会持续增长。

总体看,一类支持中长期新领域的开发,另一类是现用产品保持规模扩张的需求。


关键上游元器件考虑自制吗?

一直说是以合作为主,目前也没有改变看法。电子产业链太长,我们目前的产业链已经很长,再往上游的话我们的对变化的反应就慢了,而且我们不一定能比其他供应商做的更好。


目前 汽车 电子的产品和客户开拓情况?

产品在年报里有板块专门提到我们对业务的定位不太会去蹭热门概念,主要还是做驾驶检测、两客一危等的方案。


上半年有人员增长,是否会在EBG增长上得到好的反馈?

EBG肯定会增长下去,市场空间很大,公司当前业务状态和准备不错,所以在EBG我们很有信心,同时我们有资源的投入,内部和外部新增都有。


SMBG下游库存情况?

目前库存正常,我们不希望看到下游惜售囤积,渠道的库存水位一直是SMBG团队监测的重点,现在是 健康 状态。

— END —


建设近三年,投资7亿余的芯片制造大厂——武汉弘芯,现在却传出了因资金链断裂而出现烂尾的消息。目前,武汉弘芯把全新进口的荷兰光刻机抵押给银行。

武汉弘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再017年11月成立,总部位于中国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以来,一直被视为当地的重点半导体项目,由武汉弘芯为主导建立的武汉弘芯半导体制造产业园,也是2018年武汉单个投资最大的项目。在2020年市级重大在建项目计划中,半导体项目位居世界第一,总额投资也是世界第一。而且,武汉弘芯不仅引进了国内唯一能生产7纳米芯片的核心设备ASML高端光刻机,预计建成晶圆级先进封装生产线。也任命台积电前CTO蒋尚义为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 

看来,这个投资重大的项目对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可惜,这一切都没能如意进行下去,投资千亿的项目现在却面临资金断裂的风险,也就是陷入烂尾与停摆的状态,必然对我国芯片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武汉弘芯投资了近1180亿的半导体项目。但是由于疫情的影响,导致大的资金缺口出现,使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不得不把全新进口ASML抵押给银行。要知道这一台ASML,是双级沉浸式光刻机,也是国内唯一具备生产7nm芯片的能力。即便不是最先进的,但对于我国半导体设备还处于紧缺的状态是非常宝贵的机器。要知道能从荷兰进口光刻机是很困难,英特尔、三星、台积电都未必能拿到全部产能。

根据报道,武汉弘芯原本计划是购置大约3650套设备,根据东西湖区统计局的分析报道,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肺炎让武汉封城长达76天,造成后续设备都无法顺利进行装机。再加上现在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升温,购买美国半导体设备的困难程度也随之增强。在专案一期生产线上仅仅存在300多台套设备,一直都是订购阶段与进厂的阶段。

武汉弘芯也未能把尾款给付清。台媒报道,之前的帆宣系统就是迟迟未收到尾款,于是只能把卖给弘芯的特种气体设备从厂区撤走。

我国在科技领域上也处在被美国全方位打压阶段,芯片又是在推进领域中被卡脖子的重要环节。 

我国现在正遭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全方位打压,芯片又是我国在推进领域里面被卡脖子的环节。半导体行业本就是一个高门槛,需要资金长期投入的产业。在保障资金链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应该火眼金睛,做好功课,避免钱哗哗流出去,最后换回一堆吃灰的废铜烂铁。这是一种比浪费粮食更为可耻一种行为!

10月27日,从无锡机场到湖滨饭店的轿车频繁穿梭,湖滨饭店及周围的宾馆入住率暴增,全国各地都来赶一场物联网的大集。28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大会”在无锡盛大开幕,同时举行的还有博览会和技术及商业应用高峰论坛,为期三天。八位部长级官员、三位院士、四十多位司局长和五十多位跨国公司高层及大型央企高层出席此次会议,是近年来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力最深远的行业盛会。这不仅是一次对物联网产业的检阅,也是一次集体思考,为下一步发展理清思路。

用战略性眼光
务实布局

“物联网的‘泡泡糖’(PPT)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要演示的是真q实d。”张伟(某物联网公司CEO,化名)想起一年前跟用户交流时如是感叹,以前多数公司都是停留在方案构思和宣讲阶段,只能靠PPT(幻灯片)来展示物联网,而现在,用户不再满足于PPT了,要看实际案例。如果说,去年来到无锡,每次参观者接触到的示范项目都是“太湖鱼”,那么今年的无锡,则呈现出更多物联网的应用。
本届博览会就是一次大秀场。以传感器、RFID、网络设备、嵌入式终端制造等为代表的物联网制造业,以通信网络为代表的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业,和以软件集成、应用开发等为代表的物联网服务业等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参与了此次博览会。
无锡,整个城市都散发着浓郁的物联网氛围,从2009年8月以来,物联网概念的公司比肩接踵地成立,分布在无锡新区、滨湖区等地。新区设立了10亿元产业培育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重点支柱产业促进和新兴产业培育,尤其是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战略性产业,核心企业入驻园区,新区都给予3年贷贴息或一定比例的注册资本金配套;滨湖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也在集聚各类资源,已累计引进物联网及相关企业200家以上,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5家。
无锡市市长毛小平介绍说,2009年8月7日温总理在视察无锡时提到建立感知中国中心,同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准同意建设无锡传感网实验区,无锡迅速开始创建物联网、传感网的示范区,技术研发事业培育、人才引进等配套技术相继出台。到今天,有156个物联网项目已经签约,即将开工建设。
去年11月1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协议,先期以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物联网发展中心为运作载体,总部设在无锡。发展中心第一任主任为叶甜春。据叶甜春介绍,发展中心采用了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纳社会资本,与工业界紧密合作,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中心目前设立了综合协调部、战略规划部、应用总体部和技术服务部四个部门。
叶甜春认为,物联网与现有传感网和信息化技术的差异是:更大规模的节点覆盖、更综合的系统集成和更智能的信息处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需要‘战略性眼光’,物联网的培育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其中核心技术的培育和掌握是关键中的关键。”叶甜春发自肺腑地说,如果没有重点地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可以推进信息化,但做不成物联网,或者成为又一个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打工产业”。
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对传感网/物联网领域进行了战略性的前瞻布局,已开展了近10年工作。包括传感器与芯片、信息网络与传输技术、信息处理与存储、软件等,传感器与芯片方面包括声学、振动、压力、温度、湿度、生物、化学等传感器。

借力运营商

物联网与互联网经常被相提并论,虽然两者的本质、内涵及应用模式都有差别,但发展路线却是可以作一定借鉴的。启明创投董事总经理邝子平认为,互联网发展初期,要感谢运营商,因为他们在互联网还没有明确形态时,就大力投入组建了骨干网,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和完善,促进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如今,物联网来了,运营商又开始摩拳擦掌。
中国电信所关注的领域包括节能减排、民生工程、防灾减灾等。中国电信副总工程师靳东滨透露,中国电信已经在着手建立物联网的企业标准。“因为国家物联网标准组有一些标准并没有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信建立了企业标准。目前,中国电信已经出台了七个关于M2M的标准,包括终端、平台设备和服务协议等。”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强认为,TD-SCDMA的独特优势为物联网的规模发展提供了网络平台,TD的优势是:国家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保障了通信的安全可靠;频谱效率更高、客户为每比特数据传输支付费用低;根据网络需求,可自行配置上下行资源,特别适合监控等非对称性数据传输业务。杨志强指出,物联网与TD结合有利于我国两大基础创新技术发挥协调作用。“TD与物联网都属于产业链形态的集群性创新模式,由于这种集群性和链条性,使得这两大基础创新在芯片、终端、测试、系统及应用等各个环节具有高度的重合和协同性,将会充分发挥基础协调作用。”杨志强介绍说。
据悉,中国移动M2M业务已经超过了500万终端,2009年,M2M业务收入超过7个亿,2010年,M2M终端用户超过500万,年增长率66%。M2M产业从分布上来看,电力行业占终端总数的35%多,主要应用为电力远程抄表、电力输配变设备监控;交通行业占终端总数的30%,主要应用为车辆定位管理。
中国移动在无锡物联网研究院建设完善了研发试验环境,拥有总面积达1050平米的基础实验室和支持2G和3G的应用开发测试系统;并建立了中国移动物联网体系架构。其目标是把每一个人、每一辆车、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城市接入物联网。
事实上,物联网产业应该借力于运营商及大企业的投入,给物联网一个初始推动,逐步渗透入行业。

从集中走向分布

运营商所擅长的基础设施是一个方面,物联网最后落地,必然是在行业应用中。物联网应用的一个最普遍特点是从集中走向分布,突出表现在智能安防和制造业等领域。
本土著名安防企业博康集团总裁李璞认为,物联网可实现分布式的智能,分布于全系统内的智能化使人与物、物与物得以通信对话,从而自动获取物的动态特征、关联特征,实现所有物征动态信息互通共享。物联网为智能安防带来了一套完整可参照的“技术体系框架”,改变了现在安防领域局部智能、局部互通的限制。经过海量数据存储、处理及多传输通信技术,实现事前的分析预警、事发的实时报警和事后的侦查取证。
西门子中国研究院院长徐亚丁也认为物联网技术为自动化领域带来了更好的分布式解决方案。“制造业面临的大趋势是个性化定制需求、全球化的采购和生产。发达国家的现状是机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现状是劳动力密集型,两者都向大机器分布式模块化制造转变。”徐亚丁介绍说,采用物联网技术可以使生产自动化从集中走向分布,能够自动调整工序、灵活增减工序。物联网架构使模块可重用性得以提高,可进行重新配置组合以适应生产需要,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调整就业人口,使受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从事高附加值的模块设计维护。“分布式模块化生产系统的关键技术就是物联网,物联网技术使每个模块智能化,能够承担灵活多样的生产任务;使模块内部集成,实现机电/人机一体化。”可见,要深化物联网的应用,必须吃透其技术特性和优势,才能找准应用切入点。

资本市场冷静观望

在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大会的投融资高峰论坛上,来自德同资本、红杉资本、启明创投、美国风投协会等风险投资领域的专家,围绕“风险资本如何孵化伟大企业”这一焦点话题畅所欲言。面对火热的物联网概念,资本市场的态度显得很冷静。
邝子平认为,物联网重点在B2B的市场,物联网早期的发展,更多仍然还是给集团客户解决其所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而不是给最终用户提供一个娱乐或者个性化的平台。“不同于互联网,互联网更多关注B2C市场,物联网的商业模式跟互联网将非常不一样,进入的门槛不一样,它的销售周期也会不一样。”邝子平分析说,B2B业务在中国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非常大,例如为行业用户或政府部门服务的物联网企业,要有能力协调好各方的关系。旷子平认为第一批成功的物联网企业很可能是做系统集成的,即整合各方的物联网资源,提供综合物联网解决方案,而并非纯技术型企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在谈到物联网时也提醒产业界,物联网刚刚起步,对其期望值不要太高,实际上产业界对物联网领域,从技术和体制上都还没完全做好准备。
何积丰建议,物联网产业在上项目的时候要考虑“先民生后重大基础设施”,在“十二五”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是关注民生,他建议在无锡先做一些跟民生相关的项目,如教育、医疗试点等。
除了要撬动资本市场外,国家在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早期的示范及推动、行业标准及法则法规的确定,特别是在营造良性竞争环境、降低产品成本方面,从国家层面的协调与布局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今年8月,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在太湖国际科技园内建成启用,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等多个研发中心成为首批入驻单位。
“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掠影
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以“感知科技、感知未来”为主题,围绕信息的感知、传输、处理、应用四大核心领域,集中展示物联网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的国内外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和新的解决方案,突出展示物联网在工业、农业、电力、交通、物流、环保、水利、安保、家居、教育、医疗、园区等12个领域应用所带来的高品质生活、高效率管理和高科技网络。博览会展示总面积15000平方米,参展及出席单位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IBM、微软、华为、航天信息、清华同方、大唐电信、CETC、东软集团、国网信通、美新半导体、长电科技、华润微电子等众多业内知名企业,共200多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联网产业链企业参加了展览。参展企业涵盖了产业链上游的芯片和传感器制造商,中游的应用设备提供商、软件与系统集成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以及下游的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

物联网疫苗冷链运输车。要使民众用上放心安全的疫苗,疫苗冷链运输环节至关重要。近期,宁波凯福莱特种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推出了历时三年研发的我国首款物联网疫苗冷链运输车。在疫苗运输前能预先了解冷藏车状态,对运输的整个过程实时监控、记录,避免车辆内冷冻机组、箱体密封问题引起的故障。该特种车实现了疫苗运输工具的智能化、感知化、网络化,使传统的冷藏车变成了具有物联网功能的专业网络信息终端。

平安城市。联通结合WCDMA网络和视频终端采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提供公共场所以及重要场所的视频监控、移动执法等多种综合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前端数据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采集并传输到市、区监督指挥调度中心,实时监控并对紧急事件做出快速响应和应对,防范和处理危害城市公共安全的行为。

食品溯源。消费者只要用手机拍摄食品包装标签上的二维码,就可查询到相关食品的原材料和生产程序等,这种产品可溯源功能大大方便了消费者,为消费者放心消费提供了保障。

感知健康。无锡矽丰展示的基于物联网和云服务技术的感知健康体验中心及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用以达到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目的。

瑞孚特感知停车。车辆电子标签技术为保安、停车及进出管理提供独立、不间断的系统设备,可以实现对商业区及社区的方便管理,确保只有经过许可的车辆进入。系统还可以提供车辆定期出入及停车费用管理数据。掌握车辆动态情况,分析车辆运行规律,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实现车辆调度派遣无纸化、进出场区识别自动化。

物联网比特实验室。无锡爱睿芯电子有限公司把目光放在了物联网教育市场。实验室主要面向青少年开展物联网方面的宣传、培训和体验等活动。通过数字化的实验、积木化的游戏、个性化的作业和整合化的展示等方式,使学生在互动式、体验式的快乐氛围中,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方向,更快地接受最新的科技知识,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国内 MCU 厂商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消费类领域,以 8 位 MCU 居多。消费类 MCU 主要用于如扫地机器人等小家电、无人机、平衡车、物联网等,其对于芯片规格的要求较低,据统计,消费类 MCU 芯片工作温度区间为 0℃~70℃,湿度要求较低,使用寿命大约在 3~5 年,但该类 MCU 产品迭代较快、需求差异化,要求各大厂商能够提供及时的、更为全面的本地服务。国外厂商中,微芯、意法半导体定位更多偏向消费电子和低端工控领域,二者在消费电子领域中分别占据约 30% 和 15% 的市场,国内以小家电位代表的部分细分领域已经有所突破,其中中颖电子、宏景电子等较为突出。
相比于消费 MCU,工控 MCU 的指标严苛程度更高,工业级 MCU 的工作温度区间为-40℃~+85℃,使用寿命为 5~10 年。工业级 MCU 多为 32 位,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工厂自动化和机器人、电力传输和电网供电、电器电机的控制、智慧城市和智慧楼宇自动化等等。车规 MCU 则是众多 MCU 应用领域对芯片性能和评估指标要求最为严苛的,因为它需要同时兼顾功能和安全性,汽车的不同位置对于 MCU 的评估指标也不尽相同,以温度为例,其发动机舱的 MCU 工作温度区间为-40℃~150℃,车身部分则是-40℃~125℃。
按照 MCU 位数分类,目前市场上的 MCU 有 4/8/16/32/64 位几种,MCU 位数代表了其 CPU 一次处理数据的宽度,位数越大,MCU 处理能力也越强,但也不代表我们只一味的要求更高的运算速度和性能,不同位数的 MCU 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作用,如应用最广的 8 位和 32 位 MCU,前者更多用于电表等对性能要求不高的场合,32 位 MCU 可用于物联网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2966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 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