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坐落于素有 “海滨邹鲁”之誉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斐然的百年省属高等学府。学校肇始于1907年清朝帝师陈宝琛先生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2012年,教育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8年被确定为福建省全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百载春秋,薪火相传。叶圣陶、郭绍虞、董作宾、林兰英、郑作新、黄维垣、唐仲璋、唐崇惕、姚建年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大师巨匠曾在学校任教。经过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的传承创新,学校砥砺出 “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精神,孕育了“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等一大批高级别荣誉称号。滋兰树蕙,桃李芬芳。建校以来,学校先后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级各类人才,为国家和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学校本部现有旗山、仓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 4000亩。现有本科专业89个(2021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专业77个),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23万多人,各类研究生8千多人。校本部拥有1839名专任教师,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634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362%;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8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含海外)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评审组召集人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7人,历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4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17项。26部教材入选国家级重点规划建设教材。先后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一流本科课程53门次,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项目)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卓越教师教育计划1项,入选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17个师范专业完成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生物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国家人才培养基地4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思政课教师教学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各1个。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屡获特等奖、金奖、一等奖,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学校充分发挥学科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构建一流文科、高水平理科、有特色工科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 1个、省高峰学科9个、高原学科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9个。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教育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有3个学科进入A类、12个学科进入B类,A类学科数、AB类学科数均位居福建省属高校第1位,A类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45位。,学校坚持 “顶天立地”,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勇攀科学高峰。获批建设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全国仅7个),拥有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之一)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部省级科研平台106个。先后获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20多项,其中独立或合作获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4项,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近5年来,承担各类国家级课题超500项,其他各类课题370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9项,2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围绕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生动实践,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多途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打造一批富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新型智库,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努力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学校充分发挥地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毗邻台港澳等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台湾50多所高校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学校现有1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哈德斯菲尔德学院,6个本科层次、1个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印尼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菲律宾研究中心入选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海外华文教育初具规模、特色彰显,迄今已向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美国等26个国家派出志愿者共计19批981人(次),与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印尼阿拉扎大学合作创办2所孔子学院、与美国波士顿文艺复兴特许公立学校合作创办孔子课堂,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习近平等中央领导访问印尼期间与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学生亲切交流。,学校主办多种学术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教育部名栏建设学报、中文社科引文索引( CSSCI)来源期刊,自然科学版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有纸质图书总量近400万册,电子图书近300万册,在全国高师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尤以丰富的古籍、善本、碑刻、字画、地方文献、早期外文原版书籍和“五四”前后代表性报刊的收藏享誉海内外。校园网络设备完善、应用广泛,实现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拥有一批高水平体育场馆,运动设施完备,较好满足各类赛事、训练、健身运动的需求。设有附中、附小、实验幼儿园等附属学校,附中是福建省获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奖最多的学校。,走过 114年光荣历程的福建师范大学,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正朝着加快建成富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全国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大踏步前进,努力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其他信息:福建师范大学开设的专业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经济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 福建师范大学院系专业设置 教学系部 专业名称 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教育学(师范)、教育技术学(师范)、学前教育(师范)、小学教育(师范) 心理学院 心理学(师范)、应用心理学(师范) 经济学院 经济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 法学院 法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含师范、非师范)、秘书学、文化产业管理 传播学院 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 外国语学院 英语(含师范、非师范)、日语、翻译 社会历史学院 历史学(师范)、图书馆学、档案学、社会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城市管理、行政管理 旅游学院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体育科学学院 体育教育(师范)、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音乐学院 音乐学(师范)、舞蹈学(师范)、音乐表演 美术学院 美术学(师范)、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服装与服装设计 数学与信息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含师范、非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统计学、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物理与能源学院 物理学(师范)、材料物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化学与材料学院 化学(师范)、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含师范、非师范)、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生态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师范)、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 海外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师范)、汉语言(招收留学生)、网络工程(中日合作办学)、数字媒体技术(中日合作办学)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协和学院(独立学院) 经济与法学系、国际商学系、管理学系、信息技术系、文化产业系、外语系、国家教育学系 闽南科技学院(独立学院) 计算机科学系、生命科学与化学系、光电信息科学系、外语经济管理系、人文艺术系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公办独立法人高校) 经管学院、文法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电信学院、海洋学院
院校专业:广东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结合、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1958年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由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和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而成。2021年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高校400强,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中国大陆高校35-50名。USNews2021世界大学工程学排行榜内地排名第39位、世界排名第166位。,学校本部坐落于中国南方名城广州,拥有大学城、东风路、龙洞、番禺、沙河、揭阳等多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4200余亩,环境优美。目前,学校共设有21个学院、4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2个研究院。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4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5个,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已进入108‰。,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和完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坚实基础、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拥有本科专业8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3种,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全日制在校生46000多人,其中本科生36000多人、研究生近10000人,并招有不同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学生、港澳台学生、国际学生。6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40余万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位居广东省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等专业认证/评估通过2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名牌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25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7门、省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19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41个。近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建设有2万多平方米的创新创业育人基地,获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等国家级创新创业称号7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位居25位。2013-2019年,学校连续四届捧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获特等奖4项;2012-2020年,学校连续五届夺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连续两届捧得“优胜杯”;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获金奖2项,获金奖数和获奖总数均位居广东省高校第二。学校男子篮球队连续三年获全国大超联赛总冠军,2011年获第八届亚洲大学篮球锦标赛冠军;足球队获2018-2019CUFA全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男子校园组总冠军。近年来,学生在声乐、器乐和舞蹈集体项目上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及全国大学生素质教育艺术品牌金奖等50余项。创新创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是学校的“闪亮名片”。,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300多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00多人、副高级职称约700人。拥有全职院士1人,聘有外籍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拥有“教育部高层次人才”、国家“杰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级人才达100多人次,珠江学者、青年珠江学者、省“杰青”等省级人才100多人次、省部级“创新团队”14个。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26个、省教学名师16人。,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科研工作,开展高水平科研创新。拥有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70余个。到校科研经费连续三年突破10亿元。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82项,位居全国前45;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8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6项,2020年学校发明专利授权数位列全国高校第35位。,学校坚持与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目前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建立了“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惠州广工大物联网协同创新研究院”“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11个重大协同创新平台,拥有国家级科技孵化器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家、省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IC设计、工业设计、先进材料、环境生态、生物制药、软物质等多个领域促进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头推动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落地建设。,学校坚持全球视野,拓展深化对外合作交流。先后与国(境)外150多所知名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和科研工作国际化创造条件、提供平台。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巴人工智能卓越中心。现有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1个,开办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动画专业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国际班5个。,面向新发展阶段,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改革创新,乘势而上,促进更高质量发展,努力朝着“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砥砺奋进。,(最后更新:2021年12月)
其他信息:广东的211大学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简称“中大”,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是中国南方科学研究、文化学术与人才培养的重镇。学校有1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领域数量位居国内高校第2位,其中有14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5%,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1%。在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33个参评学科有16个学科进入水平排名前5,32个学科进入水平排名前10。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原名华南工学院,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期,是以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工科系及专业、广东工业专科学校为基础,调入湖南大学、武昌中华大学、武汉交通学院、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5所院校部分工科系及专业组建而成,1988年更为现名。作为组建基础的中山大学工学院成立于1934年,源于1931年成立的国立中山大学理工学院。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始建于1906年,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是中央部属高校、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领导,被誉为“中国第一侨校”。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始建于1933年,前身是当代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先生创建的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1982年10月,易名为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学校通过“十五”、“211工程”建设整体验收。教育家罗浚、汪德亮、五四新诗开创者之一康白情、古代文学家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431353936李镜池、古汉语学家吴三立、历史学家王越、逻辑学家李匡武、心理学家阮镜清、教育学家叶佩华、朱勃,数学家叶述武,物理学家黄友谋、刘颂豪等先后在此执教。
河海大学物联网学院复试名单暂未公布。
1、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是河海大学下属的一所工程学院,成立于2011年,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2、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主要涵盖物联网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领域,设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开设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
3、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25人,在校本科生2030名,研究生330余名,留学生34名;设有5个教学系,开设5个本科专业。
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的师资力量:
1、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教授、副教授等各级别专家和学者。
2、截至2021年9月,该学院有在职教师70余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9人。学院还聘请了一些国内外知名的物联网领域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实践经验。
3、该学院有多名教师获评省级双创人才、省级333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省级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省级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等称号。
哈尔滨理工大学挺不错的。
哈尔滨理工大学由原机械工业部所属的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和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于1995年合并组建而成,1998年划转黑龙江省属,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共有4个办学区,其中在哈尔滨市有西、南、东3个办学区,在山东省荣成市设有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16444万平方米,教学基础设施面积98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542万册,电子图书1972万种,电子期刊30836种。
学校设有12个学院、1个教学部。有65个本科专业,其中,2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2500余人,专任教师168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13人,省级教学名师19人,省级青年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18人。
哈尔滨理工大学官网——学校简介
院校专业:福建师范大学坐落于素有 “海滨邹鲁”之誉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斐然的百年省属高等学府。学校肇始于1907年清朝帝师陈宝琛先生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2012年,教育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8年被确定为福建省全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百载春秋,薪火相传。叶圣陶、郭绍虞、董作宾、林兰英、郑作新、黄维垣、唐仲璋、唐崇惕、姚建年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大师巨匠曾在学校任教。经过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的传承创新,学校砥砺出 “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精神,孕育了“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等一大批高级别荣誉称号。滋兰树蕙,桃李芬芳。建校以来,学校先后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级各类人才,为国家和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学校本部现有旗山、仓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 4000亩。现有本科专业89个(2021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专业77个),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23万多人,各类研究生8千多人。校本部拥有1839名专任教师,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634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362%;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8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含海外)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评审组召集人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7人,历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4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17项。26部教材入选国家级重点规划建设教材。先后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一流本科课程53门次,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项目)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卓越教师教育计划1项,入选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17个师范专业完成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生物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国家人才培养基地4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思政课教师教学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各1个。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屡获特等奖、金奖、一等奖,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学校充分发挥学科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构建一流文科、高水平理科、有特色工科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 1个、省高峰学科9个、高原学科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9个。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教育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有3个学科进入A类、12个学科进入B类,A类学科数、AB类学科数均位居福建省属高校第1位,A类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45位。,学校坚持 “顶天立地”,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勇攀科学高峰。获批建设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全国仅7个),拥有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之一)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部省级科研平台106个。先后获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20多项,其中独立或合作获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4项,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近5年来,承担各类国家级课题超500项,其他各类课题370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9项,2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围绕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生动实践,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多途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打造一批富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新型智库,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努力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学校充分发挥地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毗邻台港澳等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台湾50多所高校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学校现有1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哈德斯菲尔德学院,6个本科层次、1个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印尼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菲律宾研究中心入选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海外华文教育初具规模、特色彰显,迄今已向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美国等26个国家派出志愿者共计19批981人(次),与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印尼阿拉扎大学合作创办2所孔子学院、与美国波士顿文艺复兴特许公立学校合作创办孔子课堂,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习近平等中央领导访问印尼期间与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学生亲切交流。,学校主办多种学术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教育部名栏建设学报、中文社科引文索引( CSSCI)来源期刊,自然科学版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有纸质图书总量近400万册,电子图书近300万册,在全国高师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尤以丰富的古籍、善本、碑刻、字画、地方文献、早期外文原版书籍和“五四”前后代表性报刊的收藏享誉海内外。校园网络设备完善、应用广泛,实现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拥有一批高水平体育场馆,运动设施完备,较好满足各类赛事、训练、健身运动的需求。设有附中、附小、实验幼儿园等附属学校,附中是福建省获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奖最多的学校。,走过 114年光荣历程的福建师范大学,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正朝着加快建成富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全国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大踏步前进,努力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其他信息:福建师范大学开设的专业有美术学、体育学类、汉语言文学、音乐学、英语、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经济学、历史学、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等。 重点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美术学、体育学类、汉语言文学、音乐学、英语、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经济学、历史学。 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 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体育学、理论经济学、音乐与舞蹈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美术学。 福建师范大学所含专业 教学系部 专业名称 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教育学(师范)、教育技术学(师范)、学前教育(师范)、小学教育(师范) 心理学院 心理学(师范)、应用心理学(师范) 经济学院 经济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 法学院 法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含师范、非师范)、秘书学、文化产业管理 传播学院 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 外国语学院 英语(含师范、非师范)、日语、翻译 社会历史学院 历史学(师范)、图书馆学、档案学、社会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城市管理、行政管理 旅游学院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体育科学学院 体育教育(师范)、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音乐学院 音乐学(师范)、舞蹈学(师范)、音乐表演 美术学院 美术学(师范)、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服装与服装设计 数学与信息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含师范、非师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统计学、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网络空间安全 物理与能源学院 物理学(师范)、材料物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化学与材料学院 化学(师范)、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含师范、非师范)、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生态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师范)、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 海外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师范)、汉语言(招收留学生)、网络工程(中日合作办学)、数字媒体技术(中日合作办学) 协和学院(独立学院) 经济与法学系、国际商学系、管理学系、信息技术系、文化产业系、外语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