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如何?

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如何?,第1张

一年来,“数字”翅膀给美好中国带来许多可能,电子政务、数字经济、智慧社会,一场数字变革正在神州大地上激荡。 400个数字经济重大项目,3000亿元总投资,其中200个项目已开工建设,一批项目已建成运营。 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 “截至去年底,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万亿元,约占GDP的1/3。”杨小伟说。 一年来,我国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实现突破。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成为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动力,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均工业设备连接数达到59万台,工业APP平均1500多个,注册户数平均超过50万,2018年平台相关业务收入平均约为5亿元。 一年来,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并提供全球服务,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内的世界各地均可享受到北斗系统服务。 新时育新产业,新产业澎湃新动能 数字经济,助力国内大市场形成。2018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54%,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64个百分点。 数字经济,扩展就业新空间。数字经济下,新模式新业态孕育而生,带动配套服务业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机会。 数字经济,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显示,有929%的企业应用数字化技术后利润率得到提升;2018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相关企业实现研发成本降低30%,生产效率提高10%,实现节能减排10%。 “我们可以看到,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的作用持续提升,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说。 智慧社会让你我的生活更便捷 “靠面子”就能寄快递!今年4月,菜鸟驿站推出刷脸寄件,提前在线上发出寄件需求,到站授权后刷脸,实名认证,寄出快递,秒级响应。 凭脸就能取钱!日前,可以刷脸取款的ATM机悄然出现,摄像头精确计算瞳距、五官比例,有效防御照片、换脸视频、翻拍、面具攻击等风险,保证不会认错主人。 办理社保,“刷脸”就行!去年,“社保可信证明云平台”和“社保缴费随手查”应时而生,参保人员只需输入身份z号并“刷脸”即可随时随地生成防伪二维码和个人社保信息。 这一年,不少城市的生活发生改变。智慧社会目前正伴随全球智能化浪潮到来,让你我的生活更便捷。

近日,华为举行鸿蒙生态问答会议。

在物联网市场部署上,华为认为鸿蒙并不是仅仅应对美国封锁而临时诞生的,而是公司面对下一代物联网所作出的技术战略准备。华为表示在最早做运营商设备时,便有采用自己研发的 *** 作系统的习惯,各种设备可以基于这一系统完成设备的控制。

2015年华为发布物联网 *** 作系统LiteOS,2017年鸿蒙推出10版本,2020年鸿蒙推出20版本与开源版本。基于华为7亿手机用户及5千万生态用户、180万开发者,在5G时代的中,华为认为鸿蒙未来前景光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少调研机构之前分析,由于终端应用碎片化,物联网 *** 作系统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很大,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工业应用等场景中,物联网平台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在消费领域,人与物的互动,例如在智能家居领域、车载互联领域等,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了撬动这块市场,让更多的人分享到市场蛋糕,开源与开放是鸿蒙未来战略的基调。

在开源方面,目前华为鸿蒙已经将最核心的基础架构部分全部捐赠给开放原子基金会(民非机构),各个厂家都可以平等地在开放原子基金会获得代码,生态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业务诉求做自己的产品。

在开放方面,华为在鸿蒙系统开源后,提供供模组、芯片、主板等方面的支持,让应用伙伴可以更方便开发自己的智能硬件。

简而言之,鸿蒙是华为打造的面向未来、面向物联网、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 *** 作系统;未来将面向1+8+N(“1”是手机,通过Huawei Share连接“8”;“8”包括VR/AR、平板、PC、穿戴设备、电视、音箱、耳机、通过4G/5G的HiLink技术连接“N”;“N”则代外围智能硬件,涵盖移动办公、智能家居、运动 健康 、影音 娱乐 、智慧出行五大场景模式)提供多智能终端、全场景的分布式 *** 作系统,为消费者提供跨终端的无缝衔接,而非简单的替代Android的 *** 作系统。

以下是生态问答会议的重要内容,安防知识网编辑作了不改变原意的整理与编辑:

Q:鸿蒙相比安卓、MIUI这种套壳UI、IOS的优势?

A:鸿蒙往往被人误解,严格意义上而言,鸿蒙是微内核、分布式、跨硬件的,不是安卓的套壳,它对标的是谷歌Fuchsia,而不是安卓。主要的区别如下:一是 *** 作系统架构的区别,鸿蒙是微内核, *** 作系统的底层应用跟用户的应用分离,底层应用做薄,更好适配上层的应用能力,广泛的适配性;二是跨硬件,一个应用的开发可以放在各种硬件上使用;三是跨终端通信,更方便硬件互动。

Q:怎么看鸿蒙跟谷歌Fuchsia的竞争优势?

A:发布时间、推出时间点是类似的,目前还难分胜负。两家公司的差异化体现在:1、华为自身有硬件,自用的量来支撑 *** 作系统的快速打磨、快速迭代;2、谷歌大概率不会回到中国, 历史 上对中国态度是不友好的。从十几年前退出中国市场到近几年支持美国政府对中国“卡脖子”,再到支持美国政府对于华为各方面的封锁。谷歌下一代的Fuchsia在中国的推广和服务支持等各方面也不会那么强。华为作为中国本地公司,支持力度也会更强。这两点放大了华为在中国成功的概率。

Q:万物互联的 *** 作系统,数据安全怎么解决?

A:1、华为的所有产品都是非常强调安全。收入10-15%投入研发,研发的5%用于安全的研发,在安全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得到很多安全认证。绿盟、深信服、360、奇安信等都在鸿蒙安全生态里。2、内核做得比较薄,松耦合,应用不会干扰其他应用,

Q:其他手机厂商使用鸿蒙OS时是否有顾虑?

A:其他厂商短期1-3年之内是不可能用。另外谷歌也可能会限制,例如用了鸿蒙会有一些手段等等。因此,从早期看华为直接的竞争对手是不会用的。其他厂商是可以使用Open Harmony,完全可以自己用其他名字命名,也有利于物联网的统一。中长期看,如果鸿蒙OS开源更多,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Q:鸿蒙跟软件合作伙伴的商业模式?

A:软件合作伙伴自身偏向于TO B业务,在华为的生态合作过程中给这些厂商传导更多的业务。更紧密相关的是TO C的应用厂家及智能硬件厂商美的、格力等。

Q:现在小米、OPPO等厂商未来面向物联网有两种选择,基于安卓开发,或者基于华为 Open Harmony ,路径选择的考虑重点会是什么?

A:1、与Open Harmony开源组织运营有关,运营得好会应用更多。整个业界开源的OS还是比较多的,用的好的并不多,这与开源规则和运营有关。Open Harmony是永久性、不收回的、全球性的免费授权,是开放和授权力度最大的;

2、与国家后面设立物联网标准融入 *** 作系统及力度支持相关;

3、Open Harmony本身做得好不好。

Q:哪些企业会带来业务量的突然增长?

A:对于软件厂商:更多的是合作关系的壁垒,在华为生态的基础上做大自己的生意。华为发展新业务有自己的底线,合作伙伴会提升这些新业务的业务量。

对于智能硬件厂家:线上线下销售会优先推,销售上会有一个助力。

Q:华为物联网终端最后通过手机控制,因为芯片影响目前的说法?

A:华为目前的存量芯片,支撑今年是没有问题,P50 MATE50都会按时发布。华为也获得了一些4G芯片,发布的Pad用的是高通的4G芯片,华为会出一些基于4G的手机和Pad。后续能不能获得不含有美国技术的5G芯片还有待观察,今年明年情况还好。

Q:未来除了内核外继续开源?

A:大概率还会继续开源,具体开源多少和时间节奏目前还不确定。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6月13日华为蓝军资深专家交流会观点)

说起来5G技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对于这种超越前代不知道多少倍的网络传输技术,大家都耳熟能详,当然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也开始纷纷发布自己的5G手机。


越来越多5G手机的发布,也证明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开始掀起一场5G网络的狂潮。


这不仅给人一种错觉:人人都开始用5G。

从5G技术提上日程,到现在为止,5G技术一直在日益提升,以华为为首的5G中国制造商已经奔向了世界的领先水平。(不然美国也不会一直针对华为了)


所以争论5G技术,现在到底如何?可以说说完全成熟。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那肯定是: 网速快。

快到什么地步,你使用4G网络下载一首无损歌曲,需要十几秒的时间,那么我使用5G网络下载一首无损歌曲——秒下!

相比于4G网络而言,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 结合范围广。


怎么说5G网络这个结合范围广呢?

与2G-4G不同,5G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想要达成更广泛的应用,并不只局限于我们日常使用。

5G并不是静止的技术,而是一种不断演进的技术。

它更侧重的是给三大场景中应用,提供更强有力的帮助。


5G有三大应用场景,分别是:


eMBB(增强移动宽带):指在现有移动宽带场景的基础上,对于用户体验等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8K、VR、AR)uRLLC(高可靠低时延连接),高可靠低时延业务。(远程医疗、车联网、无人驾驶)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大规模物联网业务。(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电力物联网)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5G对三大场景的并不是起到推动的作用,而是给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优点凸显出来了,那么缺点现在还是有的。

网速快带来了运营商费用的加重,毕竟基础建设也不是国家白给的。

那么5G网络的资费肯定是高啦。

以我的联通卡为例子,月结套餐是58元低消无限流量+500分钟语音通话。

如果升级5G,套餐有19元/月、29元/月、49元/月、69元/月、99元/月。

看似不贵,但五个套餐中都有相应的流量限制,分别是5GB、10GB、20GB、30GB、40GB。

另外,想要办理5G套餐的话,还有附加条件,原有的套餐月费必须在相应的金额及以上,才能办理。

那么我办电信,可能会便宜吧,其实没什么区别。

如果使用移动那就更高了,看图吧。


所以说对于像我这种月光族来说,对于一些低消费的用户群体来说,好贵啊。

我十分怀念当时5元30兆,一个月还用不完的尴尬处境,到现在动辄10G100G的流量还不够我们使用的时候。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的日益攀升导致了现在我们所处于的流量时代。

2G3G网络的时候用网络就是一个字--卡。

到了4G网络,网速一提升--顺畅。

3G在App上带来的卡顿,让众多手机用户不得不投入4G的怀抱。反观4G换5G,是4G刷微博卡,还是视频加载不出来?都不是,5G网速能做的,4G同样能做,所以升级5G套餐的意义,对用户来说并不大。

在工业商业方面5G网络技术是有非常大的作用,能够使商业 科技 提速发展,而且5G技术的多样性,能够使5G网络技术在许多行业都能够使用,而且结合的恰到好处。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来说,使用的场景就很单一了。

我们没事儿微信,QQ,抖音聊个天,看个短视频。

实在无聊看一部电视剧,一场直播。

4G网络就能做呀,为什么要换资费比较贵的5G网络呢?

5G网络的下载速度快,但是谁又没事儿去拿自己的那么多流量去下载东西,钱包兜不住啊。

说了这么多,那么现在5G网络到底还缺少什么能够使我们使用的?

答案是:时间!

一个新的网络技术的出现,一个新的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疑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做优化的,要想你的网络技术后期能够更加的快速,那么前期就要做足功夫。如果说5G网络技术很容易那么,就不会只有华为,爱立信,诺基亚几个厂家在搞了。

(别看是个路灯,其实是个5G基站)

而且5G网络技术能够布满全国甚至全球是一项非常耗费人力物力,而且需要多个方面的人员来进行搭设和构建的。

单从国内来讲:

中国在这两年5G网络基站的搭建上面,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来看,截止到今年3月底,中国的5G网络基站搭建数量为198万个。(不得不提的事,作为基建狂魔的中国已经在珠穆朗玛峰上面搭建了5G网络基站。)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概念就是在这上面投入的资金是一个在构建4G网络上面无法想象的。不得不提,这就是真正的“中国速度”!

在这种“中国速度”之下,5G黄金时代的很快就会到来,会有更多服务、更多应用场景的出现。


如果有哪些 科技 资讯问题,可以私信向我提问。#青云计划自荐#

经过30年时间,通信连接技术从模拟发展到数字,逐步进入尾声。2000年开始的3G建设和2010年开始的4G升级,逐步使人们从语音为主的通信,演进到以数据流量通信为主的新模式,语音和消息等业务模式渐渐被互联网OTT的IP化创新应用替代。
物联网产业 2017年“拐点”–物的连接超越人的连接
当人的连接超过70%渗透率,超越人的、物的连接就开始萌芽和发展。2017年,M2M单纯物的连接数将首次超过人的连接,成为新的连接形态,并将重塑通信网络、运营、业务和服务的形态。
软银孙正义在2017年全球移动大会上预测,未来30年每个人连接物的节点将超过100个,未来5年物的连接将超越500亿,未来10年将超越1000亿,2035年全球将有1万亿的物联网芯片,IoT将带来终端设备(产生数据)、云(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海量机会。大连接时代的序幕已经开启。
2016年6月,NB-IoT规范在全球正式发布。同时,在美国,1美元级别的物联网芯片开始面世;以LTE为代表的4G网络大规模普及,渗透率超过20%;IoT规模部署和应用爆发的条件逐步积累到临界点。2017年将是物联网的突破年。
业务&网络重构:横向多样化+纵向专业化
物联网应用场景的多样化驱动了业务、网络、运营、商业模式的重构。多样化体现在横向覆盖各个行业、纵向满足不同专业化的需求。物联网的业务场景是d性、即时变化、无限延展的,要求网络与平台具备的能力包括支持广度、深度、速度、延时、经济高效、安全等多个方面。
除了人的连接场景外,物的连接还涵盖了更多场景。以无人驾驶为例,其延时要求毫秒级、传输速度达到10Gbps级,才能确保自动驾驶的汽车不出事故。因此,5G是目前主要的网络选择,同时网络需要根据业务的优先级进行资源随选,SDN/NFV是必然的趋势。为确保在容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的传输和延时压力,网络“自上而下”构建CDN,实现从云计算到雾计算的架构改造,实现管云一体化也是重要的趋势。
多样化的接入终端和接入近场技术,对网络归一化处理和智能服务提出了新挑战。新型融合网关汇聚了各种接入技术和终端,成为边缘重构的重点。此外,从2017年世界移动大会来看,对安全问题的热烈讨论,再次对物联网安全策略管控提出了新的要求。
运营&商业重构:超越连接,平台和应用变现
物联网网络、业务的复杂性是呈指数级增长的,需要以数据洞察为中心、智能算法为驱动的新型运营平台和运营模式来支撑。这类似互联网公司的云/大数据平台,即“智能中台”。在商业上,物联网的核心是应用创新产生新价值,而运营商的长板在连接,初期需要通过连接和数据捆绑应用的方式,来实现连接和数据平台的变现。从长期看,平台将控制用户流、数据流,数据平台和应用创新的生态汇聚平台将带来资金流,是未来商业模式演进的目标。

物联网战略路径和竞争力:业务、使能、连接
物联网的发展重点在三个领域,有垂直行业,其领导者包括GE、BMW、海尔等;有互联网OTT,其领导者包括Google、Amazon、阿里等;电信领域,其领导者包括AT&T、中国移动、Vodafone等。各个领域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演进路径各不相同,但遵循相同的规则,即“长板协同、远交近攻”。
垂直行业:专业业务领先
行业领导者在构建和巩固专业领导地位的基础上,按场景需求,深度、专业、模块化地吸收物联网、云、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连接、业务和运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成为产业的引领者。如BMW、Bosche的实践开创了欧洲Industry40行业标准,并占领领先地位;GE通过每天监控和分析来自万亿设备的1000万个传感器发出的5000万条数据,通过Predix平台,实现物联网新型应用。这些案例表明,未来物联网最核心的竞争力恰恰是专业化的业务。
互联网OTT:数据/智能化领先
互联网公司在大数据、云和互联网使能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和能力积累,使他们在进入通用业务领域时,展现了强大的破解和替代能力,如物流、零售、门禁等业务场景的物联网服务创新。Google、Amazon等OTT也正在将使能能力,从简单的数据分析,提升到专业化智能的高度,结合专业能力创新智能化的应用,来改造传统行业。阿里巴巴突出的“5新”正是这一战略的集中体现。专业化既是互联网公司物联网业务和服务创新的方向,也是其软肋。
电信运营商:连接领先
全球领先运营商在物联网中的长板是其连接网络,中国移动、ATT、Verizon都把NB-IoT和5G作为其大连接战略的核心战略。AT&T 2013年发布了以智能安防业务为核心的Digital Life智慧家庭业务,从家庭物联向车联网演进过渡,基于M2X能力开放平台进行平台运营,目标是实现全美三分之一的车联网基于AT&T的网络平台。中国移动发布大连接为核心的2020战略,依托强大的连接优势和OneNet物联平台(目前已接入超过560万设备,开发者数量超过27万,应用数量超过一万),率先布局万物互联的生态。Vodafone从卖SIM卡向卖服务转型,实现地域扩张和价值延展。
这些实践都展示了一个普世道理,即运营商单靠连接难以形成盈利模式,在连接的基础上构建数据化的平台,支撑和加速运营创新。平台变现和应用变现,是运营商探索物联网成功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
战略对标 – 三类战略路径

物联网战略演进路标:从连接到数据和应用
物联网是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横向涵盖所有行业领域,纵向贯穿端、管、数据、云应用等所有环节。物联网的战略首先是横向选择和确定主攻的场景,其次是纵深上的能力、竞争力和市场格局、盈利模式的实现。总体来看,电信运营商物联网战略演进至少分三个阶段,表述如下。
运营商具有优势长板和综合竞争力的横向行业场景,主要有数字家庭、智慧城市(安防)、车联网等,可以将运营商的连接优势和电信级的安全、可靠、本地化、端到端等服务优势结合起来。纵向上,运营商需要遵循构建长板、依托优势,进行生长的原则,优先聚焦连接网络的构建,在此基础上逐步建设数据能力、发展应用创新的平台,促发生态化的应用创新。
物联网IoT三步走战略–“菱形”突击
阶段一:连接为王
在初期,运营商的战略重心无疑是构建强大的物联网连接网络,重点打造一张基于NB-IoT的全网覆盖的网络,扩展LTE的连接到物的连接,试点5G在物联网上的应用,同时尝试蓝牙、WiFi、Zigbee等连接技术支持的近场物联网网络融合。战略合作的重点是实现和领先物联网应用创新SP合作,通过API将网络能力开放出去,支撑运营的创新,快速实现破局。
阶段二:数据为王
在网络领先地位逐步构建后,运营商基于物联网场景复杂、业务多样的特点,实现基于数据的精准创新、智慧运营、精益管理成为新瓶颈和业务创新的新机会。这个阶段,运营商应构建基于智能中台的管云一体化网络,实现连接网络的“由哑到智”,基于网络发展打造智能运营的数据平台,支撑业务创新和精准高效的客户服务。
阶段三:应用为王
数据平台的强大和扩展性将使运营商拥有构建应用汇聚平台的能力。类似移动互联网领域的APP Store,运营商将基于IoT Store,支撑、触发各个行业的业务和服务创新。生态创新成为运营商新的战略控制点。
运营商最终的战略愿景是实现在物联网“倒梯形”价值视图上的“菱形”站位,即确保数据平台和业务创新的控制点,实现网络连接的长久溢价变现。

小结
物联网IoT将在2017年迎来拐点。运营商需要依托优势,识别战略控制点,逐步构建新生态领域里的长板和战略控制点,实现在物联网领域的创新和成功转型,迎接继消费互联网之后的家庭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又一波新蓝海的到来。
以上由物联传媒转载提供,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什么是鸿蒙

2、鸿蒙的特性

3、鸿蒙4大商业模式

4、相关上市公司

5、涉及华为核心业务的10家公司

一、什么是鸿蒙?

鸿蒙OS是华为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微内核、耗时10年、4000多名研发人员投入开发、面向5G物联网、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 *** 作系统。

华为鸿蒙采用微内核,并首次将分布式架构应用于终端OS,实现模块化解耦,对应不同设备可d性部署,具 有分布架构、微内核、生态共享三大特点。

当前鸿蒙架构中仍然保留了 Linux内核,用以在生态建立初期的过渡阶段直接兼容安卓应用,未来应用生态完善成熟后,则可完全依赖鸿蒙微内核
二、鸿蒙系统的特性

1分布架构

鸿蒙分布式OS拥有分布式软总线技术、虚拟外设、分布式数据管理、分布式能力调度 四大能力,简单来说,分布式可以实现不同终端设备之间的快速连接、硬件 能力共享,并进行跨设备数据同步管理和任务调度。

对于应用开发者而言,实现 应用程序的开发与不同终端设备的形态差异无关,使其能够聚焦上层业务逻辑,更 加便捷、高效地开发应用。

对于终端消费者而言,可以实现不同的终端设备之间的 快速连接、能力互助、资源共享,匹配合适的设备、提供流畅的全场景体验
2微内核微内核简化功能、模块化带来更高的灵活性、安全性。简单来说,在微内核结构中,所有与特定CPU和I/O设备硬件有关的代码,均放在内核及内核下的硬件隐藏层中,外核中的各种服务均与硬件平台无关,因而能灵活适配各种硬件设备。此外,由于微内核OS中,各模块之间通过进程间通信(IPC)互相联系,致使微内核OS能很好地支持分布式系统和网络系统
3生态共享万物互联时代,多设备为应用开发者带来挑战,需要适配不同的屏幕大小与硬件能力, 开发并维护多个APP版本,鸿蒙OS可以借助统一IDE—次开发,多端部署,实现 跨终端生态共享。

总结

从鸿蒙OS的特性来看,手机 *** 作系统只不过是一个分支而非全部,所以鸿蒙的生态环境要比想象的丰富,至于说国内蓝绿厂以及雷布斯旗下的产品是否用鸿蒙,其实对生态的影响微乎其微。

按照华为万物互联的终极目标,未来鸿蒙OS将完善华为AIoT生态,进一步在智慧城市、车联网(深化)、工业互联网三方面发力推进。

所以受益的厂商,也将从这三个赛道中产生的可能性较大
三、鸿蒙商业模式

1智能手机、可穿戴

在鸿蒙发布之初,友商手机不太会参与进来,所以,在生态建立之初,在智能家居这样典型的“多终端” 场景,其跨终端联接的能力能够深刻地解决家电行业痛点,当是拓展场景的首选。

同时,考虑更多的智能生活场景,手机本身以及延伸出来的各类可穿戴设备,依旧是价值量最高、具有极广阔空间的核心场景。在智能穿戴领域,IDC预测,202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6371亿台,五年内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24%。国内市场方面,三足鼎立,华为、小米、苹果三家瓜分主要市场,其中华为携鸿蒙OS持续发力,份额呈现扩张趋势。

由于鸿蒙系统天然的优势,加之国内可穿戴设备厂商众多,以及过去这些年华为积累下的手机终端设备优势。

全球华为10亿终端,其中手机存量用户突破73亿,90%可升级为鸿蒙系统,未来预装鸿蒙OS的可穿戴设备会越来越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052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 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