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华为2021年4月升级鸿蒙系统?

如何看待华为2021年4月升级鸿蒙系统?,第1张

华为来说:时间来不及了!
华为这次进度很快,甚至可以说太快了(我曾经预想过4月或者6月开始内测,6月或者9月开始公测)。。。这是理所当然的,华为芯片被禁止代工是去年6月份,即8个月前,理论上说,即使现在华为(含原荣耀)手机的用户基数还很大,但充其量16个月以后,按统计可能会有52%的用户换掉手上已经至少2年的华为手机。也就是16个月后华为终端用户会失去一半,再过1年可能连3成都不会有。鸿蒙要在谷歌嘴里夺食,普及的基础是现在庞大的华为用户,但如果用户换手机了,基数就没了。所以华为必须越早普及鸿蒙越好。越早普及,越能得到反馈,现在的安卓用户升级鸿蒙就是执行一个超大规模的公测,现在庞大的华为手机终端的基数的用户体验了鸿蒙,才能对鸿蒙有信心,同时才能促进第三方厂商使用新手机搭载鸿蒙系统。。。。。鸿蒙不是不可能失败,毕竟过去10年死掉的手机系统不止一个。但有些人妄图靠舆论就想逼迫鸿蒙完蛋也太异想天开了。要知道就算是三星的TIZEN这种垃圾货,也在印度市场折腾过一段时间。
企业的竞争就是战争,所以商场如战场,所以作为战争使用舆论战也是没问题的,不管战争的哪一方。
所以无论鸿蒙是否套壳,最后还是要凭技术能力说话,无论现在如何诋毁鸿蒙,如果无法实现鸿蒙的功能,那就无法阻止用户购买鸿蒙手机;同理,如果能用安卓实现鸿蒙的功能,那也就说明鸿蒙仅此而已。就像阿里的YUNOS,就是替换了一个中间层,网友不是傻子,用户不是傻子,一个没有任何特性的真安卓套壳的yunOS无法吸引用户,用户也不需要一个山寨版的安卓,所以失败是必然。如果鸿蒙也是类似的安卓套壳,那么失败也将是必然,根本不需要网上一些人屡次的强调鸿蒙是套壳安卓;
但是4月份放出鸿蒙,华为会面临2个问题:
1、鸿蒙是否有能达到宣扬的性能和稳定性?不说能秒杀所有系统,但至少稳定性不应该比安卓差,甚至达到IOS是必须要保证的,毕竟这也是华为宣传就是这么说的;当然,大BUG也不应该有,这是硬性规定;
2、除了本身的性能外。。。鸿蒙能否拿出用户立即就能体验到的新时代的物联网系统的亮点?除了性能稳定外,鸿蒙的物联网系统特性是华为一开始宣传的,那鸿蒙到底有什么亮点是能够让用户直观了解,且不得不用到的功能?而且是只有鸿蒙能够体现出来的功能,至少安卓无论怎么改进都无法达到。
我认为这2点是鸿蒙是否被用户接受的关键要素,前者是让用户意识到“

大家有没有想过小米手机不采用华为的鸿蒙系统是为了什么?其实除了小米不愿意帮助华为做大做强之外,它自身也有一套 *** 作系统,甚至一度还要争夺世界第一大互联网系统的位置。

这一款名为 小米vela的 *** 作系统 ,前不久小米就公布了MIUI系统和物联网系统velaOS,小米之所以要研发 *** 作系统就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

不过不同于华为的鸿蒙系统,小米这一产品不是和各行各业的公司进行合作,而是让其他企业复制小米经营的模式,一旦各企业能够采用小米的 *** 作系统,就相当于为小米创造了巨大的生态环境,未来实现万物互联也就易如反掌了。

虽然目前来看尚难得出结论,但是小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确实下了一番工夫。在首次提出物联网建设的理念后,小米迅速打造生态链,像云米和石头 科技 等产品层出不穷,而小米之所以要和这些企业合作投资,并不是为了控股盈利,而是想让该企业的科研队伍继续为公司创造 科技 产品,保证创新输出。

有了这些企业的合作运转,小米物联网体系一步步壮大起来, 像手表、手环等穿戴产品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二,移动电源领域更是稳居第一。除此之外小米自主研发的电视、电脑等产品都已经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甚至一度打入了前五的位置。

比起华为从零开始,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物联网体系,小米此举可谓聪明至极,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建立起一个物联网体系。当然华为还在坚持自主打造鸿蒙生态,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要知道鸿蒙系统是独立于安卓和iOS之外的手机 *** 作系统,而小米的vela系统则是采用了谷歌架构,本质上是属于安卓系统的衍生品,两者不存在可比性,不过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最受关注的鸿蒙 *** 作系统。

要知道鸿蒙系统的结构框架都是自主研发的,不存在任何软件支持,相当于一个空荡荡的房子,需要各大软件运营商进行产品搬运,慢慢填充起来。而说服各大运营商适配鸿蒙的确是个浩大的工程,毕竟鸿蒙面世不久,各方面的性能都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各方多少都有所顾虑,所以从生态组建的难度系数上来讲,鸿蒙远超vela系统。

而且为了保障运营商们的经营模式不受影响,鸿蒙专门开发出了适配安卓软件的功能,也就是大大降低了软件运营商的入驻门槛,这一点就比小米直接入股,掌控企业 *** 作系统来的自由随意。

不过两者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如两大系统都能够适配不同的产品,像小米的手机、手环和电视,华为的家电、 汽车 和电脑。能够实现这一点得益于他们采用了为内核的设计工艺,由于开发难度不高,且系统占空间小,因此能够在各类产品中得以搭载。

不过目前鸿蒙系统的发展明显要比小米vela系统势头更猛,毕竟作为国内自主研发的手机 *** 作系统,鸿蒙更有实力跟安卓和iOS同台竞技。根据华为的预测,未来搭载鸿蒙系统的设备总数不下三亿台,华为产品的占比就能达到2亿台,至于其他品牌的设备也会有1亿台左右。

由此可见, 虽然小米对自己研发的vela系统自信满满,但是由于无法摆脱安卓系统的技术影响,因此在知名度和认可度上迟迟难以跟华为的鸿蒙系统作比较 。至于其所梦想的物联网系统建设也许会有所成功,但如果一直没有核心技术作保障,未来很难不受到谷歌等外企的管控。

希望小米能够借鉴华为的研发经验,让国产手机和国产系统的自研技术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8月9日,在东莞松山湖举行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自主研发的鸿蒙 *** 作系统正式亮相。据公司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介绍,与安卓和iOS这两个基于手机开发的系统不同,鸿蒙立足物联网,面向未来,最大的特点就是极强的安全性及超低时延。

“华为做 *** 作系统的研究,已有差不多接近十年时间。鸿蒙这个项目在两年前正式启动,它的投入非常大,累计投入了将近5000人的研发力量。”余承东说。

那么,鸿蒙到底有何独特之处,在5G时代下,它又将有何用武之地?

为什么要打造鸿蒙?

物联网设备中

安卓跑不起来

在中国古典著作中,“鸿蒙”多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或神话中的远古时代。在《庄子·在宥》中,就曾有“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的说法。

物联网的“宇宙”,也正处于“鸿蒙”之中。新旧 *** 作系统轮替进入窗口期,万亿级的市场正在形成,万物互联时代正加速来临。

最近的两次 科技 浪潮先后由PC和智能手机引发,虽然终端产品百花齐放,但底层OS(Operating System,即 *** 作系统)仍由少数核心企业把持,例如PC时代的微软,移动互联时代的苹果、谷歌。

目前,安卓在全球智能手机 *** 作系统中的占比高达八成以上,但它并不完美,碎片化、效率低、生态混乱等缺点一直为人所诟病。正因如此,进入桌面市场以及AR/VR、物联网领域,安卓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并未展现出足够的统治力。

“安卓系统在少于2G内存的智能设备中根本跑不起来。”余承东说。然而,当下很多物联网(IoT)设备内存都非常小,这就存在 *** 作系统和设备不匹配的问题。

安卓系统有1亿行代码,其中仅内核就有超过2000万行代码,平常真正用到的不到8%。如此庞大和冗余的内核设计很难保障 *** 作系统的流畅,这样一来,安卓系统的设备“卡顿”问题突出不说,面向数据量庞大的物联网市场也显得承受能力不足。

正因如此,为打破现有主流OS的生态墙,“不必被某一家公司所局限,也让我们国家 科技 更加自立自强。”华为自研的物联网 *** 作系统鸿蒙应运而生。

一直以来,国产IT行业面临着“缺芯(芯片)少魂( *** 作系统)”的局面。作为 科技 行业巨头,华为已手握芯片和 *** 作系统两张“王牌”,未来其一旦在物联网领域建立起领先地位,其影响力或能持续十数年之久。

同是 *** 作系统有何不同?

“核心+模块”

更快更安全

同是 *** 作系统,鸿蒙有何不同?

余承东谈到,鸿蒙的出发点和安卓、iOS都不一样,这是一款基于微内核的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 *** 作系统。以安卓系统为例,该系统沿用的是Linux内核调度机制,“面向所有的资源调度,都是平等对待的。”余承东表示,这就好比高速公路上,货车、 汽车 、摩托车、自行车共用四条车道,彼此间互相“抢道”,最终的结果是谁都走不快。

而鸿蒙采用的微内核,相当于在高速公路上,车道被划分为超车道、快车道、慢车道、自行车道,车辆拥有“专属通道”,对资源进行精准调度,效率大幅提高,实现超低时延。而借助确定时延引擎,鸿蒙的超低时延优势得到了充分展现,响应时延将下降257%,时延波动率下降556%,用户体验大幅改善。

“简单来说,就是把原来的大而全的内核,改成核心+模块的方式。”业内人士表示,核心不变,功能纯粹,模块用来扩展,灵活组合,“就好比同一款发动机,调教不同、搭配的内容不同,就变成不同级别的车了。”

各行其道也让鸿蒙变得比安卓更安全。据了解,安卓系统采用的宏内核,一旦ROOT权限被非法获取,整个系统就会被攻破,“相当于只要拿到了大门钥匙,你就能打开每一扇门。”而鸿蒙的微内核方案,使得系统无须获取ROOT权限,“外核服务相互隔离,可提升系统安全性。”余承东引述权威测评机构的测评结果称,理论上微内核的安全性是宏内核的两倍多。这也就意味着,华为“鸿蒙”OS的安全级别将远胜于安卓。

对独立运算需求更小的物联网设备,微内核优势更明显。“在华为看来,基于超宽带、云计算的AI世界才是未来。也就是说,华为认为未来手机、笔记本等设备的绝大部分性能需求将会通过5G、光纤连接云端服务器获得,终端设备本身的性能不需要特别强大,所以微内核就够了。”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使用体验有何不同?

同时搭载鸿蒙

设备即可互联

华为自研 *** 作系统“鸿蒙”拥有高安全性、超低时延、广连接等独有优势,那么用户最快什么时候能够用上搭载这一系统的智能终端产品呢?

8月10日,荣耀在东莞举行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全球首款采用“鸿蒙” *** 作系统的终端产品——荣耀智慧屏。借助该系统的分布式架构,智慧屏将能够打破单一物理设备硬件能力的局限,实现跨终端无缝协同体验。比如,手机已有的语音或视频通话,可以无缝切换到智慧屏。与此同时,手机也能成为电视屏幕的延伸,只要碰一碰“投屏”,手机就可以变成智慧屏的触控屏、扬声器、遥控器和键盘等。

荣耀总裁赵明表示,未来不仅手机和智慧屏之间会融为一体,所有搭载鸿蒙系统的智能设备间都能够“互为终端”“互为外设”,彼此之间实现无缝协同。“所有终端设备只需同时搭载鸿蒙系统就可以实现互联互通”,赵明指出,“这是基于分布式架构的鸿蒙系统最核心的能力,也是荣耀智慧屏区别于传统电视、智能电视的关键所在。”

那么,智慧屏之后,鸿蒙还将进入哪些智能终端领域?据介绍,到2020年,部分国产PC、手表/手环以及车机将搭载该系统的20版本;2021年,“鸿蒙”在软硬件协同优化方面的能力将大幅提升,届时30版本将被引入智能音箱、耳机市场。“2020年后,VR眼镜及更多设备也将加入鸿蒙生态。”

也就是说,未来鸿蒙系统将在物联网市场全面开花。据了解,鸿蒙 *** 作系统具备轻量化、小巧、功能强大等优势,应用于物联网领域,将能够帮助打通各终端设备间的交互渠道,逐步构建起融合共享生态,为消费者打造全场景智慧生活的新体验。

是否会用于手机?

短期内看来

还不会

此前,包括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董事长梁华等在内的华为高层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若产业链供应商经允许可以持续为华为供货,那么华为仍会把安卓系统和生态作为“首选”,但如若安卓系统无法使用了,“华为随时可以启用鸿蒙 *** 作系统。”余承东表示,对正处于安卓生态中的应用而言,若要从该生态中迁移到华为鸿蒙 *** 作系统上,“开发工作量非常之小。用方舟编译器和华为的生态来连接,可能一两天就能完成”。

事实上,华为是安卓阵营中坐二望一的手机品牌,谷歌也不愿轻易失去华为这个客户。业内人士表示,包括华为等在内的国产手机厂商对安卓系统的底层优化作出了极大贡献,正因如此,安卓系统也需要华为在部分核心技术方面的专利授权。

尽管如此,要鼓励安卓开发者加入鸿蒙生态并非易事。此前,华为董事长梁华曾在华为2019年上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华为消费者业务仍有许多漏洞要补,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生态”。他说,这将是消费者业务在今年下半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鸿蒙生态的打造需要一定时间,短期利益可能会受损,但是长期来看利好。”余承东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宣布将对“耀星计划”加码,并面向全球开发者“开源”鸿蒙,今后将持续推动开源基金会、开源社区的建立,与开发者共同推动鸿蒙生态的构建。

5G之于鸿蒙意味着什么?

此前,关于鸿蒙系统的定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表示:“鸿蒙本身并不是为了手机用,而是为了做物联网用的,比如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因为它能够精确控制时延在5毫秒以下,甚至达到毫秒级到亚毫秒级。”

今年6月,我国发放5G商用牌照,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对于5G,中国联通集团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相较于消费级应用,5G将在工业互联网等企业级应用上大派用场。

这意味着,正如任正非所言,鸿蒙首先瞄准的是5G时代的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等企业级应用,而低时延是其一个优势。

而就在年中,谷歌新 *** 作系统Fuchsia已经悄然上线,开发者可以搜索到任何关于Fuchsia OS的技术文档,和安卓系统定位不同,Fuchsia是一个可以运行手机、电脑以及智能家居设备等在内的全能型 *** 作系统,兼容安卓系统。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5G时代是万物互联的时代。这个时代的 *** 作系统将是第四代 *** 作系统——事件型 *** 作系统。建立在5G高速低延时基础上,第四代 *** 作系统有条件实现万物互联,打通电脑、笔记本、平板、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 汽车 等,将所有可以集成的硬件联结起来,一方面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计算资源,另一方面持续产生人工智能的基本资源——大数据。从这个角度看,相较于大家热议的把鸿蒙系统用于手机上,该系统的目标实质是成为5G时代的底层系统,对标的正是谷歌Fuchsia *** 作系统。

策划统筹:张志超 李江萍 程鹏

2017年,华为手机靠着153亿台的销量和204%的市场占有率,稳坐中国手机市场老大的位置。

当大家都在庆祝这个里程碑时刻时,2018年初,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门的负责人王成录却向任正非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号: 华为并不具备与巨大的手机业务规模相匹配的“根基”,华为需要自己的 *** 作系统。

任正非随即拍板决定,一直在筹谋的“ *** 作系统项目”从软件部内部项目,升格为公司项目。

两年之后的2019年8月9日,余承东迎来50岁生日,这距离美国首次制裁华为已经过去4个月。当天,华为在开发者大会上揭开了鸿蒙系统的面纱。余承东生日蛋糕的照片和鸿蒙的名字,传遍了社交网站。

鸿蒙在华为的高光时刻诞生,在华为陷入危机时走到台前。

但不管是早期的“活在PPT里的系统”,还是之后的“安卓套壳”,公众对鸿蒙有期待,也有质疑。

随着近期鸿蒙系统逐渐推送至普通用户的手机中,关于鸿蒙的争论愈加激烈。

在华为手机业务全球收缩的背景下,鸿蒙即将在蹒跚学步时期,迎来一次巨大危机。

秦统一了六国,开始给此前四分五裂的天下制定统一的标准,书同文,车同轨。

鸿蒙则想统一所有家电的系统语言。

用鸿蒙生态业务负责人杨海松的话说,使用“鸿蒙化”家电的一大好处,就是手机无需下载任何APP,有NFC功能,即可跨设备 *** 控。

按照华为的预想,鸿蒙是物联网时代针对所有终端设备开发的 *** 作系统,安卓和iOS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以前,电脑、冰箱、空调和手机无法直接“沟通”,设备之间要实现交互,需要技术人员开发一个联网配对的协议。

若要便捷地实现“万物互联”,最好是这些家电都说同一种语言。

鸿蒙的诞生,就是来满足这个需求的。 这个定位于物联网的 *** 作系统,可以从系统层面去解决各个设备的互联互通。

从技术方向上看,鸿蒙和苹果更像。因为鸿蒙和苹果都是使用“微内核架构”,安卓使用的则是宏内核架构。

2020年苹果在开发者发布会上定义iOS方向时,与鸿蒙思路基本相同,也是多设备在底层的融合互联。

这让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门负责人王成录感到些许欣慰——鸿蒙正在走的方向有了更多人走,鸿蒙就更可能成功。

但区别在于, 鸿蒙开放,苹果封闭。 鸿蒙会和第三方家电厂商合作,集合更多人的力量来推进这件事。

鸿蒙在2016年开始酝酿,到2019年加速诞生。从设计思路就可以看出来,本不是专门为手机准备的系统。但黑天鹅接踵而至后,备胎转正,临危受命。

无论是期待还是质疑,鸿蒙系统确实已经从PPT里走出来。

物联网也需要专门的系统、生态、甚至应用。

谷歌、微软、苹果、小米、阿里都在瞄准这个新赛道,只是切入方式和节奏不同。

谷歌在2020年末正式开放源代码的Fuchsia *** 作系统,也是基于微内核研发而成,目标是能够运行于包括手机、PC、物联网设备等所有平台,其与鸿蒙最为类似。

但谷歌已有安卓,存在左右手互搏的复杂利益冲突,很难有华为尽全力投入物联网的决心。

Wit Display分析师林芝认为: 这对别人来说是“业余”,对华为来说是“出路”,决心和投入资源不一样。

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鸿蒙所宣扬的“万物互联”也好,“多屏协同”也好,从应用层面其实也可以实现,不一定需要通过系统。比如用带有NFC功能且装有美的自家应用App的手机,或者用装有小米自家应用App的手机,也可以通过触碰家电,让手机跳出可 *** 作的界面。

这与鸿蒙系统有什么区别?

鸿蒙生态负责人杨海松表示: 搭载鸿蒙的手机拉起的“卡片”(界面),是原子级的,从端侧打通,也就是 *** 作系统的原生功能。而安卓手机连接设备,是在应用层面,通过兼容模式实现。

从效果来看,通过 *** 作系统层面接入,相当于在“主干道”通行,能保证服务的触达率和及时有效性;通过应用层面接入,虽然也可以达到同样目的,但相当于从其他路径绕行,触达率和效率会减弱。

如果从具体某一次的连接来看,两种方式区别或许并不明显。

但当一个生态想要做规模化复制的时候,区别就会显现。

比如,一家带屏幕的抽油烟机公司想要和一个摄像头公司打通,让用户在做饭的同时,可以观察婴儿在卧室里的状态。但就这一个功能,两个厂家协调了一年还是没有做出来,因为涉及到两个产品之间的两个应用和两个 *** 作系统,沟通成本很高。如果都用了鸿蒙系统,那将会轻易实现。

当然,这只是一个功能,如果两个厂家在多个功能上寻求合作,或者其中一个厂家更换了 *** 作系统版本,那么规模复制成本还会以更大的幅度提高。

除此之外, *** 作系统才会有整个硬件的实时状态和数据,而应用是没有的,需要去 *** 作系统上读取数据。带来的结果就是,不同应用读取到的数据不同。

隐私方面,因为应用App的服务器都在云上,所以应用需要去云端绕一圈以读取数据,数据自然就需要上云。但 *** 作系统是基于端侧打通,不需要上云的过程,对于隐私安全的保护是不一样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 鸿蒙本身的独特性不在于手机单独使用的时候,需要物联网真正普及,厂家开始大范围生产、消费者大范围使用的时候,才能得到体现。

如果说鸿蒙本身的价值,是其存在的意义,那么华为遍布全球的终端设备,就是鸿蒙早期发展的重要载体。

杨海松表示,一个 *** 作系统的基本生存底线是16%的市场份额,以此推算,华为今年需要达到3亿的终端搭载量,其中2亿为华为手机和包括智能手表、平板电脑、智慧屏等华为自有的终端设备,另有1亿是生态合作伙伴生产的产品。

在美国的制裁下,华为手机在近期的市场调研中全球出货量大幅下滑,2020年第四季度只有3230万部,已经跌出前五,但华为在全球的累计用户和在国内的出货量依然可观。

2020年年报显示,华为在全球的终端连接数已经超过10亿,手机存量用户突破73亿。余承东在2021年2月的新品发布会上也曾表示,华为HMS(华为移动终端云服务)的月活用户超过58亿。

所以,华为在推广鸿蒙时有存量的底气,同时,也有增量的危机。

长期来看,鸿蒙的自研内核需要获得更多硬件厂商的支持,应用生态也需要众多开发者一起搭建。

而这些都不是华为凭一己之力能够实现的。

首先是硬件支持的问题。

*** 作系统是上连应用、下连硬件的中间平台,在“下连硬件”的过程中,需要包括芯片、处理器、指纹模块在内的众多硬件,提供一个特定的驱动程序。

比如搭载鸿蒙的手机想用三星的屏幕,就需要三星针对鸿蒙系统内核写一套能够驱动屏幕的程序,其他硬件厂商也是同理。

而鸿蒙共有三个内核,分别为Linux内核、鸿蒙微内核以及LiteOS内核。

其中Linux内核主管手机的运行任务,也是现有的安卓系统使用的内核。另外的鸿蒙微内核和LiteOS则属于华为自研,针对的是包括家电、 汽车 在内的运行任务。

由于安卓 *** 作系统早已广泛使用,包括高通、三星在内的各大手机硬件厂商,早已在各自生产的手机硬件产品中,针对安卓系统的Linux内核,做好了驱动,也通过不断迭代完善了体验。

但华为自研的鸿蒙微内核和LiteOS还处于发展早期,在向各大手机硬件厂商争取更多技术支持的时候,难免遇到阻力,因此暂时需要使用Linux内核。

其次是生态搭建的问题。

三个内核的系统结构,可以帮助鸿蒙在过渡期解决应用兼容问题,同时保留了万物互联的优势特性。很多人用上鸿蒙之后,一时半会感觉不出和其他系统有太大的差异,这是因为,智能手机 *** 作系统的交互本身已经成熟,鸿蒙不需要处处搞新功能,更多的差异,在前述的底层架构和万物互联场景上。

问题在于, *** 作系统的框架搭建好之后,能否基于万物互联的场景,形成一套新的、丰富的应用App生态?这将是鸿蒙能否具有持续生命力的一个决定因素。

真正让安卓成功的, 是基于其系统的丰富应用生态,以及对此产生依赖的庞大用户。 其中视频软件YouTube、浏览器Chrome、谷歌地图、谷歌翻译等带有谷歌商标的GMS(Google Mobile Service),是需要谷歌授权才能搭载的。

对于现阶段的鸿蒙来说,“杀手级应用”显然还未诞生。

鸿蒙生态业务负责人杨海松表示,现阶段鸿蒙的杀手级应用不是一个清晰的、具体的某几个的载体,杀手级应用是用最合适的方式在最合适的时候推给你最合适的体验和服务。

这两个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解决。在那之前,应用App层面和硬件厂商对内核的支持层面,都离不开安卓生态、离不开那颗Linux内核。

但以此判断鸿蒙是“安卓套壳”,也是不公平的。重要的是,一定的时间之后,鸿蒙能否打开自己的局面。

长期问题可以慢慢解决,但芯片问题导致华为手机业务的困境,才是鸿蒙短期内更严峻的问题。

华为现有的终端产品数量,是其推出鸿蒙的一大优势。但华为手机未来的出货量,也直接关系到鸿蒙能否持续拥有核心载体。

2021年一季度,华为手机在全球范围内的出货量首次跌出前五,在国内也从第一掉到第三。

王成录之前在公开活动表示,2021年要在2亿台华为手机上搭载鸿蒙,但在现实的销售情况面前,华为方面的预期已向下调整。

虽然鸿蒙是基于“万物互联”打造的 *** 作系统,但一段时间内,物联网还是需要以手机终端设备作为核心。

至于华为与其他品牌厂商的合作的泛Iot产品,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华为手机在市场上的保有量。

没有手机单纯推系统,相当于没有了大脑。

以美的为例,鸿蒙系统目前只是其智能家居产品的入口之一,而非唯一。

美的还会与小米、OPPO等其他手机厂商合作,开放基于应用层面的入口。而美的自有的应用App“美的美居”,依然是官方宣传的功能更丰富、体验更好的使用入口。

据市界了解,基于目前华为各类终端设备的保有量,以及市场对鸿蒙系统抱有较大的期待,美的为了搭载鸿蒙系统,专门在生产线上加设工位、投入自动化设备,甚至降低产线流速。

但从美的方面考量,目前的各种投入还是基于对鸿蒙系统未来发展比较积极的预判,进行的一个提前布局,毕竟家电产品的换机周期比手机要长,对于物联网的布局也要更早开始。

但若华为手机保不住接下来的销量,鸿蒙系统的核心载体就会急剧减少,和其他品牌厂商合作的谈判筹码也将受到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即将在6月大规模升级的鸿蒙,成为华为手机留住用户的一种方式。

华为鸿蒙负责人王成录的期待是,“如果老用户升级到鸿蒙系统后体验非常好,他可能会留下来。只要这两年时间抢下来,我们的硬件可能就回来了。”

换句话说,如果鸿蒙初期上线的体验不够理想,也可能加速现有华为手机用户的流失。某种程度上,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华为的手机业务和鸿蒙 *** 作系统,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绑定关系。

眼下,手机芯片问题迫在眉睫,却也是华为争取硬件厂商支持兼容鸿蒙系统的一个良好契机。

根据现有消息,高通可能会成为华为手机接下来的芯片供应商,那么支持鸿蒙自研内核,可能也会成为谈判的筹码之一。

此外,其他手机厂商短期内虽然不太可能搭载鸿蒙系统,但如果愿意配合,将鸿蒙这一套框架集成到他们的手机中,或者在华为的HMS安装包中集成相关协议的情况下,不设置使用障碍,那么用户也可以在非华为的手机上实现和鸿蒙家电交互的效果。

但不管是哪种解决方案,各家都有数不尽的利益权衡。

华为鸿蒙生态负责人杨海松表示, 这一两年如果鸿蒙没有起色,那么下一个十年的 历史 机遇,可能还是在别人手里。

PC时代称王的 *** 作系统是微软,移动互联网时代安卓和苹果二分天下,物联网时代谁是最终赢家,还未可知。

但无论鸿蒙能否最终实现一统物联网系统的构想。在国产 *** 作系统几近空白的情况下,鸿蒙的诞生和可用,本身已是抵御危机的一个里程碑。

(作者丨林夏淅,编辑丨李曙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126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 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