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目前的安全问题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在保护自己的隐私安全?

物联网目前的安全问题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在保护自己的隐私安全?,第1张

物联网的普及,会遇到很多安全问题,比如:服务器数据泄露,智能终端数据泄露,黑客入侵等问题。智能化的设备很容易被黑客入侵,或者勒索病毒的入侵。我们有两种方法对付它。
第一把补丁打全,安装杀毒软件、IPS、WAF等安全设备的事件库升级到最新版本,但是这种方法是对抗已知的勒索病毒。
第二是可以安装软件,比如LMDS最后一米数据安全, MCK云私钥、CBS赛博所,专门对抗未知的病毒,为终端设备,服务器通信管道,业务服务器平台各加一把锁,提高抗入侵风险能力。

前几天,“前007”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绝对控制》登录各大院线。这一次,“前007”风光不再,因为得罪IT男,使得智能家居和汽车系统全部变成安全隐患,隐私全面暴露,全家陷入危险漩涡。

《绝对控制》将主题聚焦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展示了互联网和智能家居成为身边新型监狱的可能性,以及个人隐私被剥夺后的巨大恐惧感。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所带来的信息犯罪与隐私安全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绝对控制》海报,来自网络

互联网让隐私无处安放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固然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与此同时,由其引发的信息泄露以及隐私安全问题,也让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日前就有媒体曝出,只要付钱,名下资产、、银行存款记录、手机通话记录等各种信息都可以查到。信息安全隐患已经越发明显地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展现,没人可以独善其身。

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已然成为“新型资源”,也是不法分子精准诈骗的“有力武器”。从技术角度来看,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门”是身份认证,其核心是密码技术。用户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在支付的关键环节,身份认证方法是否可靠,将直接关系到用户的资金安全。

从徐玉玉案到“700元就买到同事行踪”事件,再到京东12GB用户数据被明码标价售卖,可以看出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已经形成,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后整理成资源,再进行售卖,从木马制作、攻击渗透、个人信息的获取、信息交易等各个环节精细 *** 作。

《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近一年的时间,国内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包括网民的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z号及工作单位等。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

公安部日前表示,今年全国公安机关已侦破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1868起,已抓获犯罪嫌疑人4219人,查获各类公民个人信息305亿条。虽然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后棱镜时代,个人想要拥有隐私显然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来自网络

物联网让安全岌岌可危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让我们没有隐私,那么,物联网时代将让我们失去安全。

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物联网实现了物与物的相联、人与物的对话。相比于互联网,物联网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产业机遇。预计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将达到200亿台。然而,迅猛发展的同时,物联网作为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也面临着更大的安全挑战。无论是汽车还是家中的智能装置,当越来越多的设备和传感器被连上网络,正如《绝对控制》中描述的那样,这些终端都有可能被黑客利用,成为信息犯罪的入侵点和攻击点。

2016年已经发生了多起物联网安全案例,无论是历史规模最大的DDos攻击,还是25000台监控被用来组成僵尸网络事件,都值得重点关注。可以预见到的是,此类攻击将会更加常见,范围更广且破坏性更强。如果说互联网的安全风险多是隐私或财务的损失,那么物联网的安全风险则远大于此,我们身边的设备随时可能变成危害我们安全的“定时炸d”。

物联网应用中,设备多、数量大,这导致尤其是在身份认证等方面的管理异常困难。安全体制的落后也成为制约物联网发展的羁绊。目前绝大多数物联网设备都是处于白盒环境下,现有安全体制无法有效保障。原有安全体制厚重繁琐,无法适应海量连接和海量数据给物联网带来的挑战。物联网的发展不能以原有的安全技术生搬硬套进物联网的新场景,各个安全厂商应该根据物联网的特殊场景和特点,脚踏实地研发与之相适应的安全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

来自网络

构筑信息安全的有力防线

现今我们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生活交给科技去主宰,对科技依赖感增强的同时警惕性却在降低,一旦信息安全出现问题,我们将变得不堪一击。

面对个人信息存在的隐患,我们要积极地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案。过去基于固定密码算法的密码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需求,面对复杂的攻防技术,现有安全手段诸如短信验证码或令牌已成为被动的防御手段,促使我们化被动为主动,面对困难主动出击、不断探索新技术,目前我们的移动终端已经具有了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的 *** 作系统以及丰富的传感器,如果结合密码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就可以构筑创新型的移动安全体系。

打牢“网络安全”地基,不仅是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随着互联网的跃进式发展,网络安全风险也在加速积聚。未来,除了需要新的技术做支撑外,更多的需要公众提升防范意识。因此,加强个人信息安全宣传教育,提升民众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和基本技能,是构筑信息安全的一道强有力的防线。

《绝对控制》这部影片就是一次及时的信息安全教育片,它将敏锐的洞察视角伸向科技发展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提醒我们在贪图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要正视个人信息黑洞的存在,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个人的信息安全。

编辑:纪阿黎

(专家:谈剑峰,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知名网络安全专家,科普中国微平台原创首发)

 1)安全隐私
如射频识别技术被用于物联网系统时,RFID标签被嵌入任何物品中,比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而用品的拥有者不一定能觉察,从而导致用品的拥有者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这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而且还将涉及到法律问题。
2)智能感知节点的自身安全问题
即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的本地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取代人来完成一些复杂、危险和机械的工作,所以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多数部署在无人监控的场景中。那么攻击者就可以轻易地接触到这些设备,从而对它们造成破坏,甚至通过本地 *** 作更换机器的软硬件。
3)假冒攻击
由于智能传感终端、RFID电子标签相对于传统TCP/IP网络而言是“裸露”在攻击者的眼皮底下的,再加上传输平台是在一定范围内“暴露”在空中的,“窜扰”在传感网络领域显得非常频繁、并且容易。所以,传感器网络中的假冒攻击是一种主动攻击形式,它极大地威胁着传感器节点间的协同工作。
4)数据驱动攻击
数据驱动攻击是通过向某个程序或应用发送数据,以产生非预期结果的攻击,通常为攻击者提供访问目标系统的权限。数据驱动攻击分为缓冲区溢出攻击、格式化字符串攻击、输入验证攻击、同步漏洞攻击、信任漏洞攻击等。通常向传感网络中的汇聚节点实施缓冲区溢出攻击是非常容易的。
5)恶意代码攻击
恶意程序在无线网络环境和传感网络环境中有无穷多的入口。一旦入侵成功,之后通过网络传播就变得非常容易。它的传播性、隐蔽性、破坏性等相比TCP/IP网络而言更加难以防范,如类似于蠕虫这样的恶意代码,本身又不需要寄生文件,在这样的环境中检测和清除这样的恶意代码将很困难。
6)拒绝服务
这种攻击方式多数会发生在感知层安全与核心网络的衔接之处。由于物联网中节点数量庞大,且以集群方式存在,因此在数据传播时,大量节点的数据传输需求会导致网络拥塞,产生拒绝服务攻击。
7)物联网的业务安全
由于物联网节点无人值守,并且有可能是动态的,所以如何对物联网设备进行远程签约信息和业务信息配置就成了难题。另外,现有通信网络的安全架构都是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需求出发的,不一定适合以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为需求的物联网络。使用现有的网络安全机制会割裂物联网机器间的逻辑关系。
8)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安全隐患
在物联网络的传输层和应用层将面临现有TCP/IP网络的所有安全问题,同时还因为物联网在感知层所采集的数据格式多样,来自各种各样感知节点的数据是海量的、并且是多源异构数据,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将更加复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127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 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