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大数据的前景怎么样?

5G大数据的前景怎么样?,第1张

三、产业发展规模

随着4G网络的全面部署及智能手机广泛普及,移动上网网速大幅提高,网速瓶颈限制基本得到破除,极大优化了用户体验,移动应用场景亦得到极大丰富,促进了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高达1421万亿元;2021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约1981万亿元,同比增长1905%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广泛普及,移动互联网以其泛在、连接、智能、普惠等突出优势,有力推动了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创新发展新领域、公共服务新平台、信息分享新渠道。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本行业发展。

移动互联网领域持续不断的创新热潮推动市场上涌现出许多受到用户欢迎的移动应用及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网民接入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以及移动网络的发展为有线网络接入受限的人群和地区提供了使用互联网的可能性,进一步扩大互联网使用群体。

四、5G时代移动互联网行业业务的延伸

以数字阅读、移动视频、综合资讯等为代表的内容平台,在生态流量这件事上做了许多尝试,其中不乏像秒拍、QQ阅读、汽车大全这样典型依靠生态流量的实现高速增长的产品。这些生态流量的发展模式也会给其他细分行业带来启示,依靠轻量级内容的分享和传播,占据尽可能多的用户场景;未来的竞争,不仅在于保持独立APP的稳定及成长性,也在于打造更多样的流量入口,将流量变现为更大的商业价值。

五、5G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场景

随着5G标准的落地应用,未来移动互联网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相关的生态也会进一步完善,主要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全面融合。5G标准的推出恰逢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期,产业互联网的建设以物联网的建设为重要基础,而5G标准给了物联网充分的支持,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移动互联网将与物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将构建出更多传统行业的应用场景。

第二:大数据将逐渐落地。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大数据将作为产业互联网赋能传统行业的利器,将在传统行业发挥巨大的作用,而5G标准的落地将进一步促进大数据的落地应用进程。大数据的落地应用也将进一步促进物联网的发展,同时大数据也是智能化的重要基础。


第三: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物联网和大数据的落地应用必将带来智能化程度的提升,万物互联的结果必然是万物智能。目前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机器学习(包括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等领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很多特定场景下,已经有一些智能体开始参与到生产环境中了,相信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未来人工智能产品将进一步普及到传统行业。


随着5G标准的落地,车联网、农业物联网、工业物联网等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一系列概念将得到推进和落地,这些领域同时也会释放出大量的就业机会。

六、移动互联网各领域对5G需求的规模及紧迫性

1网上零售、直播带货赋予消费新活力。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人们的消费方式,推动了网上零售、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全面爆发。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4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5968万,占网民整体的816%。2021年,网上零售额达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45%。网络零售的蓬勃发展推动各地复工复产与经济复苏。不少地方领导干部参与直播带货,获得舆论与市场的积极反馈。不少地区制定直播发展计划,抢占直播经济这一新风口。

2“宅经济”催生经济增长新动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让许多线下消费转移至线上,在线办公、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外卖闪送等移动生活服务呈现爆发式增长,由此催生的“宅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在线办公用户规模达469亿,较2020年12月增长123亿,占网民整体的454%。在线文档协作编辑、在线任务管理与流程审批的使用率上升较为显著,较2020年12月分别上升81、34个百分点,网民使用率分别达293%与150%。

3“云旅游”、网络视频创新消费新业态。2020年,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云上游”“云看展”等旅游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全国有超过100个城市的500多个景点“上云”,可利用手机参观游览,“云游故宫”等活动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54亿,较2020年12月增加3561万,占网民整体的536%。各大短视频平台也积极发力布局直播带货模式,引领了新型消费方式。

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分产业看,第一至第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7996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85787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96125亿元,增长79%,增速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67%。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而且占GDP的比重也超过第二产业,这是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一个重大变化,也是经济缓中趋稳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第三产业的比重继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速度快于工业。201 3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第一次超过工业以来,今年第三季度继续延续了这样的趋势。这就意味着我国经济正在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这种趋势将对经济增长、就业以及其他方面带来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目前,我国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在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整个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
需求结构进一步改善。今年年初以来,投资增速继续高位放缓,出口增速换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85%,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7个百分点左右,整个经济再平衡的态势比较明显。在世界经济复苏弱于预期、出口增速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内需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是多年来宏观调控希望达到的效果。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9,比上年同期缩小005。收入分配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一方面意味着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在提升的;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这一变化趋势对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意义十分重要。
资源环境成本的消耗有所减少,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今年年初以来,我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严格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上升。经济发展的方式由过去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的态势比较明显。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6%。
中西部经济加快发展,区域结构有所改善。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地区发展潜力得到不断释放,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不断增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增强,东部地区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中西部地区在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后发优势继续得到发挥。

“新基建”是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升级、优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
比起传统基建,“新基建”的技术性、专业性以及市场不确定性相对较强,需要更加有效地发挥各方合力、集聚创新智慧 
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远程办公,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在线逛街、网上购物、无人配送,点燃消费热情……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同时也带来了“云经济”“宅经济”的走红,激发了数字经济的潜力,提高了全社会对信息网络、数据处理能力的需求。从近期中央召开会议多次提到,到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在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中纷纷列入,涵盖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备受关注。
作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石、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新基建”的加快推进本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疫情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更凸显了其紧迫性与重要性。
“新基建”是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经过连续多年大规模投资,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建领域的存量基数已经很高,再维持高速增长并不现实。与之相反,面向未来的“新基建”却是刚刚起步、空间巨大。据预测,单是5G网络,到2025年的建设投资便将累计达到12万亿元。尽管眼下“新基建”的投资规模还比不上传统基建领域,但后劲十足。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可以预计,“新基建”将逐步带动数字经济的繁荣,不断孕育新的建设需求,进而撬动更大规模投资、形成正向循环。
“新基建”也是促升级、优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会使得5G手机、车联网终端、智能家居等新产品更受市场青睐,“栖息在云端”的新技术更有用武之地,也将加速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使我国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更加稳健。
总的看,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不仅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激活发展新动能,可谓一举多得、正当其时。同时,我们也要把握“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异同点,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把步子迈得又快又稳。
“新基建”与传统基建都具有公共性、通用性、基础性,需要政府在规划布局、政策引领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为此,有关政府部门应当提前研判、提早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加强部署协调,引导各方在“新基建”中共绘“一张图”、同建“一张网”,从源头上避免重复投入、盲目推进,让建设更有章法。
比起传统基建,“新基建”的技术性、专业性以及市场不确定性相对较强,需要更加有效地发挥各方合力、集聚创新智慧。这就要求我们打破过去基础设施投资中的“玻璃门”“d簧门”等体制机制障碍,同时,也要出台财税、金融、产业等方面政策,发挥好政府性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和鼓励有意愿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进来,让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模式。
“不求近功,不安小就。”有宏观层面统筹协调、有力引领,有微观层面多点突进、积极作为,相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步入快车道,为现代产业体系厚植根基,为中国经济发展点燃新引擎。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如下:

物联网的发展代表了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就通信产业来说,长期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无缝的联系和沟通,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期的大背景下,物联网的本质是行业信息化,各国政府大力推动物联网发展的动力在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造就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全球范围内,运营商成为了物联网的重要推动者,运营商将在物联网的发展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同时带领整个通信产业,朝一个更深入的方向发展,未来物联网向更多行业纵深化发展,需要由创新模式来带动。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14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有充足的政策空间来应对经济可能遇到的困难,未来2-3年经济有望实现“软着陆”,不会出现断崖式回落。同时,供给侧改革使生产效率明显提升、内生动能增强,人口素质红利支撑高端制造业崛起、结构转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经济驱动力转向需求端,城市群进程为经济中高增速提供空间,这四方面因素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和长期发展。

对短期困难已有充分预期

花长春分析,全球“朱格拉周期”逐步接近尾声,经济增速总体会有所放缓,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外需带来压力。同时,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制造业业绩增速在二三季度会有压力,这些短期困难已有充分预期。

首先,全球经济仍有较强韧性。美国经济增速高点已过,但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比较健康,基建投资仍有明显空间,未来1-2年经济增速有望在2%以上。德国、日本经济产能利用率较高,有望维持相对平稳。

其次,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放缓是渐进式的,不会断崖式下降。2019年以来,整体开工的景气度较高。房地产新开工虽会逐渐回落,但竣工速度将会加快,可以支撑未来1-2年的建筑活动。

再次,我国金融周期虽仍延续回落,但斜率明显放缓。自2016年金融周期开始回落以来,产生了一些风险,有关部门及时调整政策,未来一段时间的回落有望比较平稳。

“我国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间来应对未来经济可能遇到的困难。当前宏观杠杆已经企稳,金融去杠杆取得明显进展。”花长春说。

经济转型和长期发展有支撑

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和长期发展的前景,花长春持乐观看法:

第一,供给侧改革使得生产效率明显提升、内生动能增强。2007年以来,经济经历了长期趋势和中周期同时向下的深刻调整过程。在这段时间里,先是水泥、部分中游设备制造等行业自发去产能,后有政府主导对钢铁、煤炭、有色等行业的供给侧去产能改革。2014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通信设备、物联网、大数据等高速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这些都带动整个经济生产效率的提升。

第二,人口素质红利支撑高端制造业崛起、结构转型。一方面,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过去20年明显上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96年的85年上升到现在的103年。而且,按照“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增至108年,年均增长率为11%左右。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工程师数量超过120万,而且每年有150多万理工科毕业生加入就业大军,这在全球是绝无仅有的。我国人口素质红利是高端制造业崛起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之一。人口素质红利叠加研发大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将成就高端制造业高速增长。

第三,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经济驱动力转向需求端,有利于中国经济转型。对应信息技术革命驱动的需求端变化,“新经济”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特征是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使海量、非结构化的数据清洗、分析和使用成为可能。企业不但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用户需求、提高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数据处理结果本身可以作为产品或服务提供给用户,从而开展以个人用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获得数据的规模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规模等。中国拥有规模巨大、通讯网络高速普及且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和多元化的市场,这将极大地驱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各个环节企业向中国靠近。中国在产业迁移过程方面将具有独特优势。从全球来看,在本国、本地区缺乏市场纵深的情况下,产业会转移至需求更加旺盛、技术进步集聚效应和网络效应更强的区域。半导体生产规模效应以及中国庞大需求对于全球半导体产业将产生巨大吸引力。

第四,城市群进程为经济中高增速提供空间。我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五大级城市群——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以及成渝城市群。这五大城市群以占全国10%左右的土地面积、近40%人口生产了近60%的GDP,区域里重点高校占比近70%,成为新时期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稳”的气质凸显“进”的空间广阔——从基本面看中国经济发展潜力
5月12日电 题:“稳”的气质凸显“进”的空间广阔——从基本面看中国经济发展潜力
新华社记者于佳欣、陈炜伟、王雨萧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投资增速平稳回升、出口继续保持增长……
今年以来,无论是从宏观政策调控空间看,还是从微观企业运行态势看;无论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看,还是从已发布的经济数据看,市场需求巨大,发展韧性更足,中国经济“稳”的气质更加凸显,未来发展天地必将更加广阔。
“三驾马车”齐发力,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
近期,一系列消费数据的公布,让人眼前一亮——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19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增长137%;
一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224万亿元,同比增长153%;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额同比增长超过40%;
一季度,餐饮收入突破1万亿元,增长96%……
消费亮点频现,正成为中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1%,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巩固。
消费稳住了经济增长基本盘,投资、出口两驾“马车”也在发力——
一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步回升,同比增长63%,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04个百分点,“稳投资”效应进一步显现。
前4个月,我国出口506万亿元,同比增长57%。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说,尽管我国出口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但外贸总体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没有改变。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共同发力,助力中国经济在2019年实现良好开局。
一季度中国经济“成绩单”凸显“稳”的气质:经济增速同比增长64%,与去年四季度持平,特别是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升,好于市场预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说,在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背景下,中国经济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事实证明,“六稳”政策有力推动了中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不少国际机构也对中国经济前景看好。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的背景下,中国成为唯一被上调今年增长预期的主要经济体。IMF总裁拉加德评价说,“世界需要中国,全球经济增长离不开中国的持续发展。”
“虽然一季度经济规模占比不大,但其走势是全年经济走势的风向标。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为全年走势打下向好基础,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年度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袁达说。
供给侧改革效果显,结构优化“焕新颜”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中国经济结构继续朝着优化、调整、升级的方向发展。”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说。
这两天,上海举办了“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一个个企业以创新打造品牌,用品牌开拓市场的生动故事正在上演。
参加这一活动的创维集团,去年海外市场营业额超过100亿元,其中智能电器产品营收同比增长607%。创维品牌部部长李钊感慨:“这正是由于企业坚持研发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未来我们将继续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
从产品经济到品牌经济,从物美价廉到价值链高端,企业“拥抱”品牌,呈现出消费升级和供给升级的双重特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强身健体的重要途径,这将带来产品和企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王孝松说。
中国经济发展“质”的变化,正愈发清晰——
制造业投资增长明显。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4%,增速比全部投资快51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93%,比全部投资快13个百分点;
出口凸显高技术含量。前4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97万亿元,增长45%;一季度新兴服务进出口4580亿元,同比增长126%,高于整体增速10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一季度服务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为477%,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几乎成为消费的“半壁江山”……
高质量的发展来自科技创新。今年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继续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整体增速。美国和德国的一些媒体评论说,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的新动力,令中国经济的“增长故事”更加吸引人。
高质量的发展也来自活力释放。一季度,全国日均新登记成立企业165万户,全国累计新增减税3411亿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改革举措不断走实走深。
办好自己的事,打开发展新天地
打开思路,就是一片新的天地。
专注于运动休闲鞋生产的福建省华昂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外贸企业,近几年出口增速保持在30%至40%之间,当下外部环境的严峻性让这家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国内。
“我们看好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拓展这个市场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公司总经理杜丕皇说,公司这些年来着力打造自主品牌,并向全产业链延伸,就是为实现这一梦想作准备。
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购买力……这样的巨大潜力无疑成为中国经济独具的底气。
这样的潜力不仅被国内企业看好,也成为吸引国外企业的“磁石”。沃伦·巴菲特就明确表示,中国是个大市场,“我们喜欢大市场”。他还表示,未来15年,公司可能会在中国市场进行更大规模投资。
放宽眼界,瞄准高质量发展,就能找到新的广阔发展空间。
今年前4个月,我国对欧盟、东盟、韩国、俄罗斯等出口分别增长142%、134%、77%和9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拉动作用明显。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外贸企业的国际布局正变得更加多元。
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精准和有效投资,将让整个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政策的效应,正在让中国经济蕴藏的潜力不断释放——
新个税法实施,进一步下调增值税税率,降低社保费率,24条稳消费、扩消费政策“礼包”出台……一系列政策让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稳投资政策以补短板为重点,加强重大项目储备,撬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一系列实招将为投资企稳提供强劲支撑;
落实好稳外贸政策,鼓励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加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鼓励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外贸做大做强指日可待。
“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不会改变,最重要的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认真做好自己的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161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 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