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用鸿蒙会被卡脖子嘛?

小米用鸿蒙会被卡脖子嘛?,第1张

网上一直有人说:小米用鸿蒙,那就等于把自己的命脉交给了竞争对手。我不是凭空捏造,这是真的有人这么说。如下:


我真的无语了,说话不经过脑子嘛?

真的被这些无知的人笑死了。可能他们对什么叫“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不了解吧。

华为把Open Harmony捐给了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说明Open Harmony就不再属于华为了,而是属于所有人的。只要你想用,你就可以用,你都可以说,是你自己的。


那什么是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呢?

其实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是在民政部注册的致力于开源产业公益事业的非营利性独立法人机构。 开源基金会的服务范围包括开源软件、开源硬件、开源芯片及开源内容等,为各类开源项目提供中立的知识产权托管,保证项目的持续发展不受第三方影响,通过开放治理寻求更丰富的社区资源的支持与帮助,包括募集并管理资金,提供法律、财务等专业支持。开源基金会的立法机构是理事会,负责审议和修改基金会章程等。理事会设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从理事中选举产生,理事长是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技术监督委员会是中立的技术决策机构,负责开源基金会技术相关的决策,项目孵化的评审等。秘书处是开源基金会的执行机构,负责开源基金会日常运营事务等相关工作,由专职的团队提供法务、营销、社区运营、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撑工作。

开源基金会是开源项目的孵化器、连接器和倍增器。通过对开源代码的开放治理以便于形成事实标准,连接产学研共建开源生态,为开源项目找到更多的应用场景


孵化项目有哪些?

ZNBase:是浪潮开源的云原生分布式数据库

XuperChain:是百度公司自主研发的低层区块链技术。

OpenHarmony:是华为公司研发的一款面向全场景的开源分布式 *** 作系统。

PIKA:是360DBA和基础架构组联合开发的类Redis存储系统。

TKEStack:是腾讯开源的一款集强壮性和易用性于一身的企业级容器编排引擎。

UBML:建模开发体系是浪潮开源的面向企业软件的低代码开发平台核心基础。

TencentOS Tiny: 是腾讯公司孵化的一款低功耗、低资源占用物联网的终端 *** 作系统。

Alios Things:是面向IoT领域的轻量级物联网嵌入式 *** 作系统。

开源基金会都有哪些成员?

基金会由华为、阿里、腾讯、百度、小米、浪潮、招商银行、360、OPPO、VIVO等十家互联网龙头企业共同发起组建。

现在还敢这么说嘛?说什么用鸿蒙就让华为控制了命脉?难道用安卓就不怕控制吗?难道华为不就是个例子嘛?那些个小丑,都醒醒吧,不懂多学习,了解清楚再出来喷。[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还有一个事就是,如果小米想用鸿蒙,用的不是Harmony OS而是基于Open Harmony自己开发定制。Harmony OS是属于华为自己的,不是开源的。


欧拉系统和鸿蒙系统什么关系

欧拉系统和鸿蒙系统什么关系,openEuler 其实与 CentOS 没有直接的关系,二者都是从最上游 Linux Kernel 衍生而来。欧拉系统和鸿蒙系统什么关系。

欧拉系统和鸿蒙系统什么关系1

华为欧拉系统和鸿蒙系统的共同点就是都基于开源的linux开发系统,华为的鸿蒙和欧拉 *** 作系统对华为的重要性非常大,都是华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华为欧拉系统主要针对企业级的Linux服务器 *** 作系统,而鸿蒙 *** 作系统是一款嵌入式 *** 作系统主要针对手机用户。鸿蒙主要用于手机、平台、物联网等,openEuler欧拉 *** 作系统主要用于服务器。

鸿蒙发展:

2020年9月10日,华为鸿蒙系统升级至HarmonyOS 20版本。2021年4月22日,华为鸿蒙HarmonyOS应用开发在线体验网站上线。5月18日,华为宣布华为HiLink将与Harmony OS统一为鸿蒙智联。

2021年6月2日晚,华为正式发布HarmonyOS 2及多款搭载HarmonyOS 2的新产品。7月29日,华为Sound X音箱发布,是首款搭载HarmonyOS 2的智能音箱。

欧拉系统和鸿蒙系统什么关系2

欧拉和鸿蒙有啥区别

鸿蒙系统面向C端,就是用于手机、电脑等产品上,欧拉系统则面向B端,它是是基于linux的企业级服务器 *** 作系统,而矿鸿是鸿蒙系统用于工矿业的一个特殊版本,主要用于工业、矿业。三者是是有着紧密相连的。

欧拉(EulerOS)是华为伺服器的 *** 作系统,面向企业级Linux *** 作系统平台,用于华为的云服务和通信设备伺服器,定位是瞄准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的 *** 作系统和生态。简单地说就是与windows概念相似的一款系统。

可以说欧拉系统是华为的的另一张底牌吧,对标微软的Windows,也是反制美国制裁的有力武器之一。

总的来说,欧拉是企业级,面向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的 *** 作系统,是基于linux的企业级服务器 *** 作系统,主要针对B端客户,以及云端 *** 作系统。而鸿蒙系统是面向C端的,就是用于手机、电脑、物联网、自动驾驶等等产品上,面向的是万物互联网,聚焦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 *** 作系统。

将鸿蒙与欧拉组合起来,就差不多真的可以覆盖万物了,欧拉在云端,鸿蒙在设备端。

华为欧拉有哪些特点

一、性能高

多核芯片加速、高性能IO、ARM虚拟化、轻量级自主开发的容器和智能调优技术,在各种场景下,性能可以提高30%以上,而IO延迟可以降低60%,使之成为一个高性能的 *** 作系统平台,满足客户业务系统的高负载需求。

二、安全性高

获得国际CC认证机构的认证,能够提供各种安全技术以防止入侵,保障用户的系统安全。对于中国国家安全来说,非常重要!

三、支持鲲鹏处理器

欧拉系统在性能、兼容性、功耗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为推动鲲鹏处理器的生态构建不断发力。

套壳centOS?

openEuler 项目来源于华为服务器 *** 作系统 EulerOS,2019 年 9 月 18 日宣布开源,华为宣布开放 openEuler 源码,源码托管于 Gitee 平台。华为开发者大会 2020(Cloud)上,华为发布 openEuler 2003 LTS 版本,并与麒麟软件、普华基础软件、统信软件、中科院软件所共同宣布基于 openEuler 的商用版本 *** 作系统正式发布。

openEuler 2003 LTS 内核基于 Linux Kernel 419,与 Linux 内核 LTS 版本对齐。带有 Glibc 228、GCC 73、systemd 243、KVM 虚拟化支持,支持 iSula 200、Docker 1809 以及 Kata 170。此外,openEuler 对软件全栈进行了技术优化,包括应用、运行时/加速库、虚拟化/容器与 *** 作系统底层等。

据华为专家介绍,openEuler 其实与 CentOS 没有直接的关系,二者都是从最上游 Linux Kernel 衍生而来。

欧拉系统和鸿蒙系统什么关系3

应用场景不一样。鸿蒙主要用于智能、互联网和工业终端,而欧拉主要用于服务器、边缘计算、云计算和嵌入式系统。鸿蒙偏重于民用和工业用,欧拉偏重于服务器级别的基础设施支持以及复杂计算领域的嵌入式开发,更通俗地讲,欧拉主内,侧重于系统内部数据搭建和处理,鸿蒙主外,侧重于万物互联和用户体验。

华为欧拉系统和鸿蒙系统的共同点就是都基于开源的linux开发系统,华为的鸿蒙和欧拉 *** 作系统对华为的重要性非常大,都是华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发展:

2021年9月23日晚间,华为官宣鸿蒙系统升级用户已经突破12亿,平均每天超100万用户升级鸿蒙,已经成为全球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移动 *** 作系统。

2021年10月14日,美的发布了美的物联网 *** 作系统10,是首个基于鸿蒙OpenHarmony 20的全场景智能家居 *** 作系统。

寻息科技独有的钛准®轻量级定位系统,颠覆行业蓝牙定位规则,自研HCSLP物联网通信技术,在物理层进行多种调制方式的认知与适配,创新提出自适应扩频通信协议,建立了HCSLP物联网通信-定位融合系统架构。大幅度降低系统的实施成本和周期,先进性、稳定性位列行业前茅。系统具备定位精度高、覆盖广、容量高、功耗低、实时性高、普适性强的优势。

我们都知道NET Core是一个可以用来构建现代、可伸缩和高性能的跨平台软件应用程序的通用开发框架。可用于为Windows、Linux和MacOS构建软件应用程序。与其他软件框架不同,NET Core是最通用的框架,可用于构建各种软件,包括Web应用程序、移动应用程序、桌面应用程序、云服务、微服务、API、 游戏 和物联网应用程序。与其他框架不同,NET Core并不局限于单一的编程语言,它支持C#、VBNET、F#、XAML和TypeScript。这些编程语言都是开源的,由独立的社区管理。

NET Core提供了最先进、最成熟和最广泛的类库、公共API、多语言支持和工具。借助于Visual Studio 2019和Visual Studio Code 这些最先进和最现代的开发工具,使得NET Core成为开发人员最高效的平台之一。

NET Core的 历史

NET Core是由Microsoft开发,目前在NET Foundation(一个非营利的开源组织)下进行管理。NET Core是用C#和C++编写的,并采用MIT协议作为开源协议。第一个版本的NET Core 10是在2016年发布的,功能有限。NET Core 20于2017年8月14日发布。在这个版本中发布的两个核心框架是ASPNET Core20和 Entity Framework Core 20。下一个稳定版本NET Core 21和22于2018年5月和12月发布。NET Core的当前版本为300,并且在2019年5月6日发布了第5个预览版。

下表总结了NET Core的主要里程碑:

版本发布日期关键特征/产品NET Core 106/27/2016VisualStudio 2015 Update 3支持的NET Core的初始版本。net Core 1113/7/2017NET Core Tools 10受VisualStudio 2017支持NET Core 208/14/2017VisualStudio 2017 153,ASPNETCore 20,实体框架20NET Core 215/30/2018ASPNET Core 21,EF Core 21NET Core 2212/4/2018ASPNET Core 22,EF Core 22NET Core 30预览33/6/2019通过VisualStudio2019支持ASPNET Core 30、EF Core30、UWP、Windows窗体、WPF。

NET Core的特点

NET Core的主要特性包括开源、跨平台、现代、灵活、轻量级、快速、友好、可共享,以及为未来的软件开发而构建的。

NET Core是免费和开源的

NET Core平台是免费的、开源的。NET Core的源代码托管在Github上。任何开发人员都可以参与到NET Core的开发。有数千名参与NET Core开发的活跃开发人员正在改进特性、添加新特性以及修复bug和问题。

NET Core由一个名为NET Foundation的独立的非营利组织管理。60,000多名开发人员和3,700多家公司正在为NET生态系统做出贡献。

NET Core是免费的,并且采用MIT和Apache协议作为开源协议。对商业十分友好。不像某Java

NET Core是跨平台的

NET Core支持并运行在Windows、MacOS和Linux *** 作系统上。NET Core跨体系结构(包括x64、x86和ARM)是一致的。可以导入相同的程序集和库,并在多个平台上使用。这些程序集和库都可以使用如下的NET语言进行构建,如:C#、VBNET或F#。

NET Core是可共享的

NET Core使用一种用NET Standard编写的一致API模型,这种模型对所有NET应用程序都是通用的。相同的API或库可以与多种语言的多个平台一起使用。

NET Core是现代的

与一些较旧的框架不同,NET Core旨在解决当今的现代需求,包括移动友好、构建一次在任何地方运行、可伸缩和高性能。NET Core旨在构建针对各种设备的应用程序,包括物联网和 游戏 机。

Visual Studio 2019和Visual Studio Code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最现代的集成开发环境。这两个IDES都支持当今的现代需求,并且专注于干净、速度和生产力。在这里了解有关VisualStudio 2019功能的更多信息:VisualStudio 2019新特性

NET Core是快速的

NET Core 30 是快速的。与NET Framework和NET Core 22及以前的版本相比,NET Core 30的速度很快。NET Core比其他服务器端框架(如Java Servlet和Nodejs)快得多。

根据TechEmpowers发布的一份报告,NET Core比任何其他框架都要快得多。 TechEmpower基准测试通过对多个Web应用程序框架做如下比较:数据库的单表查询,多表查询,文件访问,数据更新,明文和JSON序列化等任务进行比较。

NET Core是轻量级的

NET Core是轻量级的。NET Core可以包含在您的应用程序中,也可以安装在并行用户、机器范围内或服务器上。NET Core可以部署在Docker容器中。

NET Core是友好的

NET Core通过NET Standard与NET Framework,Xamarin和Mono兼容。 NET Core还支持使用各种流行的Web框架和库,如React,Angular和JavaScript。 TypeScript是NET Core和Visual Studio生态系统的关键组件之一。

我们可以使用NET Core构建哪些类型的应用程序?

NET Core是一个通用的软件开发框架。它允许开发人员构建各种软件,包括Web,桌面,移动,云, 游戏 ,物联网等。

NET Core更适合跨平台需求。NET Core应用程序支持在Windows,Linux和macOS上运行。Linux和macOS上也都支持Microsoft流行的开源代码编辑器Visual Studio Code。VS Code支持代码编辑器的现代需求,包括智能提醒和调试。大多数第三方编辑器(如Sublime,Emacs和VI)都支持NET Core。

Web应用

ASPNET Core是NET Core生态系统的核心组件。ASPNET Core是一个用于构建网页的框架。ASPNET Core基于MVC架构,并提供用于构建Web的通用库。开始使用ASPNET Core

Razor是一个使用C#和TypeScript构建动态网页的新框架。Razor是一种改变 游戏 规则的技术,它允许C#开发人员用C#构建Web应用程序。

移动开发

移动开发是NET Core的关键产品。Xamarin是一套使用C#构建跨平台移动应用程序的工具和库。Xamarin允许开发人员在共享的NET代码库上为IOS、Android、Windows和MacOS构建本地应用程序。

桌面应用程序

NET Core提供各种框架和工具来构建桌面应用程序。Windows窗体、WPF、UWP和Xamarin是构建桌面应用程序的四个主要框架。NET Core还支持这些框架之间的互 *** 作性。

Windows窗体是一种构建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的技术。Windows窗体是NET Framework的首批组件之一。

WPF(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是一种较新的构建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的技术。WPF是作为NET Framework版本的一部分发布的

了解有关wpf的更多信息这里

UWP是一种较新的技术,是在Windows 8之后发布的。如今,UWP已经成熟。UWP使用XAML作为表示层(UI)和C#作为后端编程。但是,貌似微软已经宣布了他的死亡。

微服务和容器

微服务是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它允许开发人员构建软件服务的小模块,这些模块可以使用定义良好的契约相互通信。微服务使开发、测试和部署应用程序的独立部分更加容易。一旦部署完毕,每个微服务都可以根据需要独立地进行缩放。NET Core支持微服务体系结构,它允许跨平台服务与NET Core一起工作,包括使用NET Framework、Java、Ruby或其他开发的服务。

容器是今天的越野车。NET Core的模块化、轻量级和灵活性使得将NET Core应用程序部署到容器中变得更加容易。容器把一个应用程序的所有的配置文件和依赖关系,包含在一个单独的、小型的和独立的软件部署单元中。容器可以部署在任何平台、云、Linux和Windows上。NET Core与Docker和Azure Kubernetes服务都很好地协作。

云应用程序

云应用程序现在越来越受欢迎。Azure支持各种云应用程序。NET Core和C#应用程序可以通过Visual Studio 2019部署在Azure上。

物联网

物联网应用正在增长。NET Core支持通过UWP框架为运行Windows 10 IoT Core的物联网设备进行物联网开发。UWP可用于构建在由Raspberry Pi,MinnowBoard MAX,DragonBoard 410c等提供支持的物联网上运行的应用程序。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是软件开发人员日益增长的领域。

参考微软官方文档

游戏

Unity是最受欢迎的 游戏 开发框架之一。C#和UWP用于构建移动,桌面,控制台,电视,VR,AR和Web 游戏 。

NET Core 30中的新增的功能有哪些?

最新版本的NET Core 30刚刚发布。C#8和Windows桌面是这个版本的两个主要新增部分。

C#8是C#语言的最新版本。C#8是NET Core的一部分。C#8增加了新功能,包括

Windows桌面是NET Core 30的新增功能,允许开发人员使用Windows窗体,WPF和UWP构建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

以下是NET Core 30中的其他功能和增强功能列表,

参考文献

什么是“泛在电力物联网”?要建一个什么样的泛在电力物联网?

01

为什么要建泛在电力物联网?

国家电网公司在2019年两会报告中提出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要建设运营好“两网”,这里所说“两网”分别是“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泛在电力物联网这个名词首次出现在国家电网公司的两会报告中,成为和坚强智能电网相提并论的重点工作。

首先来看国网2019年1号文件是怎么说的:在2019年1月13日发布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19年1号文件中,排在年度重点工作首位的就是:推动电网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着力构建能源互联网。具体内容是:“持之以恒地建设运营好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充分应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各个环节万物互联、人机交互,打造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应用便捷灵活的泛在电力物联网,为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提高经营绩效、改善服务质量,以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数据资源支撑。承载电力流的坚强智能电网与承载数据流的泛在电力物联网,相辅相成、融合发展,形成强大的价值创造平台,共同构成能源流、业务流、数据流“三流合一”的能源互联网。”

可以认为一号文件中对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定义以及在能源换联网中的重要地位作出了明确地官方解释。一号文件的重点工作之二是: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创新能源互联网业态。其具体内容是:研究探索利用变电站资源建设运营充换电(储能)站和数据中心站的新模式,积极推动公司通信光纤网络、无线专网和电力杆塔商业化运营,拓展服务客户新空间。大力开拓电动汽车、电子商务、智能芯片、储能、综合能源服务等新兴业务,促进新兴业务和电网业务互利共生、协同发展。一号文件的重点工作之三是:扩大开放合作共享,打造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具体内容是:充分利用电网数据、技术、标准优势,加强与新经济和互联网企业合作,积极参与新能源、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新兴业务领域的开拓建设,加快构建围绕能源互联网发展的产业链、生态圈。

从一号文件中可以看出国网未来将通过建设电力互联网发展与互联网经济相关的新业态,包括新能源、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新业务。非传统领域的新业态已经和传统电网业务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所谓所谓新能源、智能家居、智慧城市,都可以被囊括进“泛在电力物联网”。总地来看,“坚强智能电网”仍是国网业务的基本盘,坐稳输-变-配-用-售环节的既定业务范围,在增量配网试点和配售电侧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坚守传统阵地,抵御“外部的野蛮人”,是国网今后工作的“拿分项”;而在国有企业改革走向深水区,电改大势倒逼,国网新一代领导层逐步稳定之际,提出“泛在电力物联网”概念,则是主动出击开拓新方向的求变之举,是国网今后工作的“发力点”。

国网内部对于公司发展和业务调整,有一定的共识和紧迫感,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升高,电网形态日趋复杂,电力潮流和电网故障演化机理不断由可预见向难以预见演变,这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电改推进、政府及社会对电价下调的要求,导致企业经营面临瓶颈;三是在互联网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下,社会经济形态发生着深刻变化,在改革即将进入深水区之际,如果没有做好未来这几年的发展转型,通信运营商现在面临的困境可能就是国网的明天。而借着“泛在电力物联网”的东风,继续在传统强电部门深耕,加强信息化,还是着力发展电动汽车、综合能源服务等新业务,需要一个有力的规划纲领作为指导。

02

什么是“泛在电力物联网”?要建一个什么样的泛在电力物联网?

物联网的概念由 MIT 的 Kevin Ashton在1998年首次提及,他指出将
RFID技术和其他传感器技术应用到日常物品中构造一个物联网。紧接着的第二年由 Kevin Ashton 带头建立的 Auto-ID center
对物联网的应用进行了更为清晰的描述:依靠全球 RFID 标签无线接入互联网,使得从剃须刀到欧元纸币再到汽车轮胎等数百万计的物品能够被持续地跟踪和审计。

电力行业对“物联网”的理解是:物联网是一个实现电网基础设施、人员及所在环境识别、感知、互联与控制的网络系统。其实质是实现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通信信息资源的(互联网、电信网甚至电力通信专网)结合,从而形成具有自我标识、感知和智能处理的物理实体。实体之间的协同和互动,使得有关物体相互感知和反馈控制,形成一个更加智能的电力生产、生活体系。从而衍生出泛在智能电网——基于通信技术的全业务泛在电力物联网-泛在电力物联网概念。

各国在建设现代电网的过程中都用到了物联网,但对其应用的侧重点则各有不同。在欧洲,提升供电安全性、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各国积极发展智能电网的主要原因,在这种驱动力下,欧洲电力行业对物联网的应用更倾向于清洁能源和环保方向;在日本,可再生能源接入、节能降耗和需求响应是日本发展智能电网的主要驱动力,日本电力行业对于物联网的应用主要在于对新能源发电监控和预测、智能电表计量、微网系统监控等领域;在中国,物联网技术为提高电网效率、供电可靠性提供了技术支撑,RFID技术、各类传感器、定位技术、图像获取技术等使仓库管理、变电站监控、抢修定位与调度、巡检定位、故障识别等业务实现灵活、高效、可靠的智能化应用。

目前国网对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具体定义还未形成,将传统电力生产、传输、消费的所有环节信息化,都可以称为泛在电力物联网。就目前国网的技术储备而言,增强电网的感知、通信、计算和分析能力,是其可预见的发展方向。2018年的国网信通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打造全业务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智慧企业,引领具有卓越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的工作目标,并提出了建设国网-电力物联网SG-eIoT
(electric Internet of Things)的技术规划。预计将综合运用“大云物移智”等信通新技术,与新一代电力系统相
互渗透和深度融合,实时在线连接能源电力生产和消费各环节的人、机、物,全面承载并贯通电网生产运行、企业经营管理和对外客服服务等业务。在终端层表现为万物互联的连接能力,在网络层表现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通信能力,在平台层表现为对全景设备和数据的管控能力。在2018年国网信通工作会议上制定的规划来看,整个“SG-eIoT”系统在技术上将分为终端、网络、平台、运维、安全等五大体系,打通输电业务、变电业务、配电业务、用电业务、经营管理等五大业务场景,通过统一的物联网平台来接入各业务板块的智能物联设备,制订各类电力终端接入系统的统一信道、数据模型、接入方式,以实现各类终端设备的即插即用。

有意思的是,国网一直以来虽然没有明确喊出电力物联网的口号,却已经有了相当的技术积累。国网的信息化水平近年来也不断提升,目前国网系统接入的终端设备超过5亿只(其中47亿只电表,各类保护、采集、控制设备几千万台),规划到2030年,接入SG-eIoT系统的设备数量将达到20亿,整个泛在电力物联网将是接入设备最大的物联网生态圈;经过D5000、调控云等系统改造和升级,国调中心在电网观测、控制水平已经称得上世界先进,输电网基本做到可观、可控、能控、在控;各地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也在推进当中,规划到2020年完成全网95%的配电自动化覆盖率,各种在线监测、智能预警系统比比皆是;基于PMS20系统,主要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近两年内也能基本完成;通信网络建设如火如荼,无线专网、保护专网陆续上马;国网智慧车联网平台目前已经连接全社会80%的公共充电桩以及4万多辆电动汽车。想要在近年内交一份能够写出足够多亮点的成绩单,问题应该不大。

笔者认为,国家电网作为世界五百强第2的旗帜性央企,应该有更高要求拿出真正的可以定义行业发展方向的技术方案,要么具备成熟的、可复制的海外技术输出能力,被海外能源企业接纳,例如华为通信解决方案,支付宝/微信移动支付;要么具备强烈提升用户体验、能直接让用户感受代际差异的新服务水平,如高铁。就供电可靠性、电网安全稳定性等方面而言,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和产生的社会效应都已有限。泛在电力物联网应该向着智慧小区/智慧城市整体能源解决方案、智慧交通整体能源供给方案、智慧能源套餐及交易模式、用户能效分析及用户画像、智能家居与用能管理等方面延伸。虽然国家电网是国内每年电气专业研究生就业的首选单位,是每年获取专利数最多的企业,甚至超越了华为,但国家电网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形象在公众心中依然没有建立起来,电力用户期待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感,例如得到用电诊断、科学用电方案、差异化电价信息等增值服务。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行业背景下,要“建成世界一流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只有深刻改变用户习惯,才能进一步赢得发展的先机。

03

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应规划先行

一般情况下,抛出一个战略性概念后,国网公司会在组织机构、科技研发、重点工程等方面共同发力,并使之成为今后3-5年的主要方向。按以往规律,国网的新概念往往由相关利益部门主张并提出,上升形成公司战略后由原提出部门出主力班底进行战略规划、科研投入和工程运作。新战略的实施情况,有时受制于公司其他利益部门对该战略的支持和配合力度。国网领导班子对新成立部门的支持力度、其他利益部门对新成立部门的配合力度往往关系着新战略的整体推进效果。相对于我国政府和企业过往一些实施相对成功的战略,国网的风格还有些遵循丛林法则,主要由强势部门和地方公司利益驱动,在领导层取得首肯后立即上马项目,一定程度上缺乏规划引领的顶层设计,导致重复建设、技术路线多样,虽然每年都涌现出数量众多“世界一流”的技术或工程,却难以形成合力,在国际上和社会上缺乏“中国高铁”这样的名片技术。

物联网技术虽然在电网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前景,但也面临一些发展问题。从技术上来看,感知层的传感器数据准确性、传感器在复杂环境下的故障率、数据传输的及时性、无线传输的安全性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受到可靠性、成本、原有管理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物联网产业一直推进缓慢。制定合理的长期规划,对指导物联网在电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国网应组织科研单位牵头,遵循目标导向,按照我国不同地区电网技术基础及资源禀赋,设定泛在电力物联网近期目标及中长期技术规划,尽快明确重点项目及技术攻关方向,集中力量突破既定关键技术。此外,利用好自身科研人才和科研力量,必要时与外部企业及科研力量联合,突破传统电力生产-科研-设备研发利益窠臼,走出电网成熟技术的舒适区,从微创新转变为模式创新,真正成长为具备全球影响、全民感受的科技巨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21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 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