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做系统集成,智慧城市的!新进去这个行业的一名销售人员?有谁能告诉我该怎么办?

我是做系统集成,智慧城市的!新进去这个行业的一名销售人员?有谁能告诉我该怎么办?,第1张

虽然是智慧城市领域的后来者,华为却有一个不小的目标,在近日于苏州召开的“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发布会”上,华为企业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高调说出了这个目标:“华为致力于成为新型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首选合作伙伴。”华为企业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众所周知,智慧城市并不单纯是上一个IT系统,也不是政府制定一个政策或仅仅加强、改善城市管理那么简单,智慧城市涉及到方方面面,它需要全盘统筹。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下,华为如何实现成为新型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首选合作伙伴的目标?尤其在面对诸多早期布局智慧城市的产品方案提供商的情况下。华为给出的答案是生态,是合作而非竞争,这符合其进入企业业务以来的一贯策略。的确,在智慧城市这个复杂的系统下,某一个厂商很难覆盖方方面面并独立完成这个巨型项目的交付。“华为聚焦于ICT基础设施,通过开放能力聚合合作伙伴,推动智慧城市生态圈的良性发展,共同为客户提供新型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蔡英华说。“聚焦、聚合、开放”可以视为华为布局智慧城市的三个关键词,其实选择这条路对华为来说可谓一条捷径,并且发挥了其长处。要知道,自从华为进军企业业务以来,到2015年底,华为在中国市场的渠道服务合作伙伴已经发展到了5200家,解决方案合作伙伴超过1100家。所以,通过伙伴拓展市场,华为已经积累了经验。合作伙伴先行 华为做智慧城市生态圈的逻辑“华为一直旗帜鲜明地聚焦在ICT基础设施产品和解决方案上,由合作伙伴基于华为的ICT基础设施推出面向智慧城市的应用。”蔡英华强调,在这个原则下,华为投入人、技术、资金提升ICT基础设施平台的开放能力。在开放的前提下,华为聚合合作伙伴形成能力互补,自己聚焦ICT基础设施、合作伙伴聚焦应用,从而联合起来提供智慧城市最优解决方案。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华为看到,政府的需求、智慧城市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举例道,“它需要各个行业、各个层面如业务应用层、平台层、基础设施层,以及各个专业领域如投融资、顶层设计、集成、运营等多方面的能力。华为通过合作伙伴生态圈可以全方位地解决用户面临的诸多问题。”生态圈得到了不少合作伙伴的响应,是因为他们能够发挥各自的长处服务用户。目前,华为与首批20多家合作伙伴共同建立了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并发布一系列联合解决方案,涉及数据共享交换平台、GIS平台、智慧政务、平安城市、城市运营中心等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他们以伙伴之间互补的能力构建出整个生态系统的竞争力。作为华为的合作伙伴,他们乐于看到智慧城市生态圈的形成,在东华软件股份公司总裁吕波的眼里,“华为倡导牵头智慧城市生态圈建设是做了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他谈到,从用户的角度同样需要一个生态圈,一个智慧城市需要不同应用的解决方案,生态圈降低了建设成本。并且,通过生态圈合作伙伴的通力合作,效率也会提高更快。同时,经过联合验证的解决方案性能、可靠性等也更有保障。华为输出智慧城市能力在智慧城市生态圈中,华为输出的是智慧城市能力,也就是其聚焦的ICT基础设施能力,为了快速把这个开放能力集成到智慧城市的应用中,以及支撑合作伙伴进行业务开发。为此,华为提出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整体架构“一云二网三平台”。华为企业BG全球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部总经理郑志彬解读了一云二网三平台:“一云”:云数据中心。基于开放架构,为城市建设融合、开放、安全的云数据中心,整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提升政府服务与决策效率和合理性。“二网”:城市通信网和城市物联网。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线+无线宽带网络,为城市构建无处不在的宽带,让城市公共服务触手可及;在物联网领域,华为提供业界最轻量级物联网通信 *** 作系统LiteOS,多种类型的接入网关,是NB-IoT标准的主要贡献者。并提供物联网平台,为城市各行业应用提供物联网数据服务。“三平台”:ICT能力开放平台、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业务应用使能平台。通过ICT能力开放平台,将ICT能力进行封装、打包提供给业务应用开发者,使其更便利地调用ICT接口,共同为客户提供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与合作伙伴联合提供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业务应用使能平台,为城市智慧应用提供资源获取自动化、软件开发自动化、运维管理自动化的服务。可以说,有了“一云二网三平台“架构,华为与生态圈合作伙伴能够更容易地进行联合开发,并降低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难度。聚合合作伙伴掘金智慧城市成立智慧城市生态圈只是一个开始,对于合作伙伴来说,华为是一个超大体量企业,如何聚合他们或如何共同拓展市场才是最终的价值。华为投入智慧城市生态圈显然也要让合作伙伴们尝到甜头,而不是一句空话。在华为同步宣布的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中,记者注意到,包括了生态圈基本权益、集成项目叠加返点、专项费用支持、亿元基金联合解决方案开发支持等,可见华为对智慧城市投入的决心。例如,华为会与生态圈伙伴进行一线作战团队的组织对接,优先选择生态圈伙伴进行市场拓展和项目合作。另外,对于智慧城市项目中主动销售华为产品的生态圈伙伴,华为将按照合作业绩给予一定比例的专项返点激励,该激励是单独叠加激励。同时,面向智慧城市生态圈,华为将提供专项费用和基金,支持联合解决方案开发及落地应用。并投入亿元基金支持联合解决方案开发及推广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技术、营销、人员培养等方面。华为的大手笔证明了其把智慧城市业务作为公司未来的一个战略发展重点已经做好了准备。虽然,目前看起来在这个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中,华为赋予了合作伙伴更多,但面向未来,合作伙伴给华为带来的不止“更多”。

何为 *** 作系统? 相信很大一部分读者对其没有一个概念,我在这里为大家,做一点解释: *** 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 缩写成OS)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系统软件,是用于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资源,使用它们从分高校的工作,并使用户方便、合理的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的程序的集合,是用户与计算机物理设备之间的接口,是各种应用软件赖以运行的基础。------- 简单来说: *** 作系统相当于人体整个大脑+神经网络,控制我们行走,完成各项动作。当然, *** 作系统不能进行独立的思考。

为什么要做 *** 作系统?

当前 *** 作系统电脑主流 *** 作系统: Windows,macOS,Linux的各种发行版和定制版(像某些国产 *** 作系统);

移动设备: Android(原版),iOS(苹果手机),padOS(iPad),各种Android深度定制版(小米的MIUI,华为的EMUI);

实时 *** 作系统---- 这类系统的最大特色是实时性,就是在接收数据、指令后尽快处理,得出处理结果后会在规定时间内执行。家庭用户购买的物联网设备都是安装的RTOS。RTOS的种类很多,一般用户常碰见的有:

1、RT-Thread:一个免费、开源的系统,诞生于2006年,由一名叫熊谱翔的开发者创立,目前由国内的开源社区维护,是一个地道的国产 *** 作系统,对硬件的要求很低。国内厂商出品的物联网设备,智能空调、共享充电宝、智能电热水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等,大部分都运行着RT-Thread,是目前国内做得最成熟、也是装机量最大的物联网系统。

2、FreeRTOS:也是免费、开源的系统,对硬件的要求很低,获得了亚马逊的支持。国外厂商的物联网设备大部分安装的是FreeRTOS。

3、LiteOS:这是华为开发的开源系统,主要运行在支持华为智能家居服务的物联网设备上,还有华为的GT系列智能手表中。

4、QNX:一个闭源的 *** 作系统,而且授权费不低,目前归属于加拿大的黑莓公司。QNX是一个安全性、稳定性极高的 *** 作系统,长期以来被用于核电站、风力发电站、太空飞船、战斗机、CT扫描机、核磁共振扫描机等设备上。家庭用户购买到QNX设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 汽车 ,由于QNX的高安全性、高稳定性,一直受到众多 汽车 厂商的青睐,比如宝马、保时捷、福特、小鹏 汽车 等等,QNX几乎占据车载系统市场60%的市场份额;另一类是扫地机器人,部分品牌的扫地机器人使用的是QNX系统,如iRobot。

介绍完这么多 *** 作系统,市面上已经有这么多 *** 作系统,为什么还需要做 *** 作系统呢?

我下期会带来详细介绍,感谢大家阅读。

Boudica120/Hi2110。华为作为国内最大的NB-IoT芯片原厂,推出了Boudica120/Hi2110物联网主板芯片,搭载HuaweiLiteOS嵌入式物联网 *** 作系统,并在自己旗下的产品上使用,在浙江华为NB-IOT物联网综合实训实验箱属于旗下产品,因此使用的主板芯片是Boudica120/Hi2110。

IoT Studio 是支持 LiteOS 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的工具,提供了代码编辑、编译、烧录 及调试等一站式开发体验,支持 C、C++、汇编等多种开发语言,让您快速,高效地进 行物联网开发。
IoT Studio 目前支持 Cortex-M0,Cortex-M4,Cortex-M7,Cortex-A7,ARM926EJ-S,RISC-V 等芯片架构。

IoT Studio 目前已经适配了多种开发板,主流支持小熊派IoT开发条件,另外还包括 GD、ST、HiSilicon、FudanMicroelectronics 等主流厂商的开发板。

IoT Studio 支持新增 MCU 列表,以满足用户其他开发板的业务需求。
IoT Studio下载地址如下:

下载会得到一份压缩包,其中包含一份安装指南,详细的安装教程可以参考该文档。
使用一键安装方式,无须再手动安装其他工具,安装步骤如下:

双击运行IoT-Studio_035exe文件开始安装。

选择我同意此协议:
选择安装路径,可以改动,不要有中文和空格,这里我保持默认:
确认设置,开始安装:
安装完成,选择是否安装ST-Link和Jlink驱动和工具,推荐全选:
IoT Studio安装成功之后会自动运行,在首次运行时检测到没有开发工具包,选择“是”,软件会调用浏览器开始下载,下载好之后双击运行developToolsexe。

软件会自动将需要用到的开发工具解压到C:UsersAdministratoropenSourceTools目录:
之后软件会自动开始安装ST-Link和J-link,根据提示安装即可。

打开工具目录,里面有两个路径需要我们在IoT Studio中配置:
安装完develop Tools之后,再次启动IoT Studio,无提示说明开发工具安装成功,IoT Studio的主界面如下:
在IoT Studio启动页面,选择用户指导文档,即可打开 IoT Studio 完整的使用指南,在以后使用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在此文档中找到答案:
小熊派开源社区,专注于前沿技术分享,关注“小熊派开源社区”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资料教程。

谷歌的 Android *** 作系统本身是开源的 其所属权属于全世界开发者 所谓的 AOSP 项目就是 Android 编译出来就是一个完整的 Android 毛坯房 你就愿意住在毛坯房不装修也不是说就住不了对吧 开源软件本身就是不受限制的 也无法受到限制 某个政治实体可以限制你某款计算机软件不能在某些地区商业发售, 但不可能禁止其开发或者以非盈利目的的副本拷贝 因此所谓谷歌断供 Android 就完全是外行汉的话而已。

那么, 华为真正面临的威胁是什么

谷歌真正可能对华为造成威胁的是什么 其实是 GMS Google Mobile Service 真正称得上 "断供" 的也是这个玩意 这个服务框架本身是非开源的 其版权归谷歌所有, 谷歌有权授权厂商使用或者收回厂商的使用权限 而这才是最致命的 如果华为永不出海不在海外销售 Android 移动终端设备那么对其也确实没什么影响 国内那么多厂商都没有 GMS 也没看到影响谁销售了 但是如果想出海销售, 那么 GMS 就是必须的 国外很多应用没有 GMS 是不能运行的 大量外国 Android APP 依赖于 GMS。

鸿蒙 到底解决什么问题了

个人认为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首先 AOSP 无法断供这个已经说过了 这本身不是问题 GMS 不能用确实是个问题, 但这个问题开发个鸿蒙就解决了么 并不能解决 鸿蒙没有 GMS, 无法运行主流应用程序 国外消费者为什么要买你搭载了鸿蒙 *** 作系统的手机 而国内 Android 用户本身就不需要 GMS 用不用鸿蒙也就没所谓 除非华为能出一款爆款手机, 像当初 iPhone 一样颠覆人们对手机的认知, 那鸿蒙确实还有可能跟着一飞冲天 不过这难度也不是一个鸿蒙能解决的 而且现在看鸿蒙也没做到 iOS 这个程度。

那 "万物互联" 呢

至于 LiteOS 这类所谓 "实现万物互联" 的 "鸿蒙", 本质上没有多大的技术难度 物联网 (IoT) 类似的商业解决方案有小米的米家, 有苹果的 Apple HomeKit, 开源的有 HomeAssistant, OpenHAB, Domoticz 等 其实本质上就是大家都想当平台都想当房东, 都想收别人的房租, 都不想去租别人房子给别人交租而已 拼的其实是一个行业地位跟资本 跟是不是鸿蒙一毛钱关系没有 控制终端 Android 也可以做到, 多的不过是 Win/Mac/iOS/Android 四个平台上的客户端罢了 回到 LiteOS 本身, 嵌入各种设备的各种实时 *** 作系统 (RTOS) 也很多, 例如 RTLinux, μC/OS, FreeRTOS, AliOS 以及一些像 RT-Thread 那样免费开源低调却广受好评的国产 RTOS 开源的非开源的现成解决方案一大堆用好了一样可以做到万物互联 不一定非要搞个 LiteOS。

近日,华为举行鸿蒙生态问答会议。

在物联网市场部署上,华为认为鸿蒙并不是仅仅应对美国封锁而临时诞生的,而是公司面对下一代物联网所作出的技术战略准备。华为表示在最早做运营商设备时,便有采用自己研发的 *** 作系统的习惯,各种设备可以基于这一系统完成设备的控制。

2015年华为发布物联网 *** 作系统LiteOS,2017年鸿蒙推出10版本,2020年鸿蒙推出20版本与开源版本。基于华为7亿手机用户及5千万生态用户、180万开发者,在5G时代的中,华为认为鸿蒙未来前景光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少调研机构之前分析,由于终端应用碎片化,物联网 *** 作系统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很大,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工业应用等场景中,物联网平台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在消费领域,人与物的互动,例如在智能家居领域、车载互联领域等,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了撬动这块市场,让更多的人分享到市场蛋糕,开源与开放是鸿蒙未来战略的基调。

在开源方面,目前华为鸿蒙已经将最核心的基础架构部分全部捐赠给开放原子基金会(民非机构),各个厂家都可以平等地在开放原子基金会获得代码,生态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业务诉求做自己的产品。

在开放方面,华为在鸿蒙系统开源后,提供供模组、芯片、主板等方面的支持,让应用伙伴可以更方便开发自己的智能硬件。

简而言之,鸿蒙是华为打造的面向未来、面向物联网、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 *** 作系统;未来将面向1+8+N(“1”是手机,通过Huawei Share连接“8”;“8”包括VR/AR、平板、PC、穿戴设备、电视、音箱、耳机、通过4G/5G的HiLink技术连接“N”;“N”则代外围智能硬件,涵盖移动办公、智能家居、运动 健康 、影音 娱乐 、智慧出行五大场景模式)提供多智能终端、全场景的分布式 *** 作系统,为消费者提供跨终端的无缝衔接,而非简单的替代Android的 *** 作系统。

以下是生态问答会议的重要内容,安防知识网编辑作了不改变原意的整理与编辑:

Q:鸿蒙相比安卓、MIUI这种套壳UI、IOS的优势?

A:鸿蒙往往被人误解,严格意义上而言,鸿蒙是微内核、分布式、跨硬件的,不是安卓的套壳,它对标的是谷歌Fuchsia,而不是安卓。主要的区别如下:一是 *** 作系统架构的区别,鸿蒙是微内核, *** 作系统的底层应用跟用户的应用分离,底层应用做薄,更好适配上层的应用能力,广泛的适配性;二是跨硬件,一个应用的开发可以放在各种硬件上使用;三是跨终端通信,更方便硬件互动。

Q:怎么看鸿蒙跟谷歌Fuchsia的竞争优势?

A:发布时间、推出时间点是类似的,目前还难分胜负。两家公司的差异化体现在:1、华为自身有硬件,自用的量来支撑 *** 作系统的快速打磨、快速迭代;2、谷歌大概率不会回到中国, 历史 上对中国态度是不友好的。从十几年前退出中国市场到近几年支持美国政府对中国“卡脖子”,再到支持美国政府对于华为各方面的封锁。谷歌下一代的Fuchsia在中国的推广和服务支持等各方面也不会那么强。华为作为中国本地公司,支持力度也会更强。这两点放大了华为在中国成功的概率。

Q:万物互联的 *** 作系统,数据安全怎么解决?

A:1、华为的所有产品都是非常强调安全。收入10-15%投入研发,研发的5%用于安全的研发,在安全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得到很多安全认证。绿盟、深信服、360、奇安信等都在鸿蒙安全生态里。2、内核做得比较薄,松耦合,应用不会干扰其他应用,

Q:其他手机厂商使用鸿蒙OS时是否有顾虑?

A:其他厂商短期1-3年之内是不可能用。另外谷歌也可能会限制,例如用了鸿蒙会有一些手段等等。因此,从早期看华为直接的竞争对手是不会用的。其他厂商是可以使用Open Harmony,完全可以自己用其他名字命名,也有利于物联网的统一。中长期看,如果鸿蒙OS开源更多,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Q:鸿蒙跟软件合作伙伴的商业模式?

A:软件合作伙伴自身偏向于TO B业务,在华为的生态合作过程中给这些厂商传导更多的业务。更紧密相关的是TO C的应用厂家及智能硬件厂商美的、格力等。

Q:现在小米、OPPO等厂商未来面向物联网有两种选择,基于安卓开发,或者基于华为 Open Harmony ,路径选择的考虑重点会是什么?

A:1、与Open Harmony开源组织运营有关,运营得好会应用更多。整个业界开源的OS还是比较多的,用的好的并不多,这与开源规则和运营有关。Open Harmony是永久性、不收回的、全球性的免费授权,是开放和授权力度最大的;

2、与国家后面设立物联网标准融入 *** 作系统及力度支持相关;

3、Open Harmony本身做得好不好。

Q:哪些企业会带来业务量的突然增长?

A:对于软件厂商:更多的是合作关系的壁垒,在华为生态的基础上做大自己的生意。华为发展新业务有自己的底线,合作伙伴会提升这些新业务的业务量。

对于智能硬件厂家:线上线下销售会优先推,销售上会有一个助力。

Q:华为物联网终端最后通过手机控制,因为芯片影响目前的说法?

A:华为目前的存量芯片,支撑今年是没有问题,P50 MATE50都会按时发布。华为也获得了一些4G芯片,发布的Pad用的是高通的4G芯片,华为会出一些基于4G的手机和Pad。后续能不能获得不含有美国技术的5G芯片还有待观察,今年明年情况还好。

Q:未来除了内核外继续开源?

A:大概率还会继续开源,具体开源多少和时间节奏目前还不确定。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6月13日华为蓝军资深专家交流会观点)

“1”是指一个平台,华为要建立一个物联网的平台,集中收集、管理、处理数据后向合作伙伴、行业开放,基于该平台行业伙伴可以开发应用。华为传统的优势就是网络接入,包括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这是“2”;最后一个“1”是华为此次新推出的轻量级物联网 *** 作系统liteos。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215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 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