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勇提供厦门100强企业的名称和地址和电话呢?

谁勇提供厦门100强企业的名称和地址和电话呢?,第1张

[06-11] 2008年厦门企业100强排行榜

1戴尔(中国)有限公司

2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

3厦门国贸控股有限公司

4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

5厦门金龙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厦门夏商集团有限公司

7翔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8明发集团有限公司

9厦门航空有限公司

10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1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12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13厦门轻工集团有限公司

14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

15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16厦门市路桥工程物资公司

17厦门海沧投资总公司

18厦门翔鹭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19联想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20建发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21明达实业(厦门)有限公司

22厦门多威电子有限公司

23厦门TDK有限公司

24厦门禹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5厦门市嘉晟对外贸易有限公司

26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

27厦门市中信隆进出口有限公司

28厦门银鹭集团有限公司

29福建省烟草公司厦门分公司

30联发集团有限公司

31厦门源昌集团有限公司

32厦门宝龙集团发展有限公司

33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有限公司

34厦门建松电器有限公司

35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

36中铁十七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37厦门嘉联恒进出口有限公司

38厦门正新海燕轮胎有限公司

39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

40厦门经济特区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41厦门华融集团有限公司

42厦门海翼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43利胜电光源(厦门)有限公司

44厦门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

45鑫东森集团有限公司

46明达玻璃(厦门)有限公司

47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48厦门中铁建设有限公司

49厦门海澳集团有限公司

50厦门银祥集团有限公司

51鹭燕(福建)集团有限公司

52厦门新景地集团有限公司

53厦门ABB低压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54厦门协力五金矿产进出口有限公司

55厦门公交集团有限公司

56厦门众达钢铁有限公司

57福建三建工程有限公司

58厦门住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59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60厦门蒙发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61厦门大洲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62厦门中盛粮油企业有限公司

63厦门中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64厦门中禾实业有限公司

65钛积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66厦门电力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67厦门三峡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68厦门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

69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

70厦门富士电气化学有限公司

71厦门华特集团有限公司

72厦门七匹狼服装营销有限公司

73厦门育哲进出口有限公司

74福建省厦门医药采购供应站

75厦门太平货柜制造有限公司

76厦门嘉鹭金属工业公司

77厦门海沧土地开发有限公司

78厦门华诚实业有限公司

79锐珂(厦门)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80厦门万里石有限公司

81厦门市恒达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82厦门兴海龙石油有限公司

83厦门市鹭甬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84厦门青岛啤酒东南营销有限公司

85厦门协力粮油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

86厦门群鑫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87住重中骏(厦门)建机有限公司

88厦门福隆置业集团有限公司

89厦门思总建设有限公司

90厦门火炬集团有限公司

91福建四海建设有限公司

92厦门远洋运输公司

93厦门东纶股份有限公司

94厦门中宸集团有限公司

95厦门金都特房置业有限公司

96高时(厦门)石业有限公司

97厦门法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98厦门大统皮革制品有限公司

99厦门好聚合进出口有限公司

100厦门百穗行实业有限公司

补充一下,原文如下:

“本报(《厦门日报》)参与主办。2008年厦门企业百强揭晓。厦门企业和企业家联合会昨日发布“2008厦门企业100强”分析报告。报告指出,“2008厦门企业100强”的排序结果,突显了我市大企业发展五大趋势和特点:老百强企业发展稳健快速,新百强企业迅速崛起;国企外企私企协同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并驾齐驱;工业企业居主导地位,各行各业协同发展;百强企业营销增势强劲,经营与资产规模进一步壮大;企业经济效益普遍显著,对社会的贡献突出。

昨日(2008-06-10),厦门企联发布了“2008厦门企业100强”分析报告,厦门企联常务副会长黄万永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2008厦门企业100强”的排序结果,突显了我市大企业发展具有五大趋势和特点。

"2008年厦门企业100强"分析报告昨日发布

2008年厦门企业百强揭晓。厦门企业和企业家联合会昨日发布“2008厦门企业100强”分析报告。报告指出,“2008厦门企业100强”的排序结果,突显了我市大企业发展五大趋势和特点:老百强企业发展稳健快速,新百强企业迅速崛起;国企外企私企协同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并驾齐驱;工业企业居主导地位,各行各业协同发展;百强企业营销增势强劲,经营与资产规模进一步壮大;企业经济效益普遍显著,对社会的贡献突出。

昨日,厦门企联发布了“2008厦门企业100强”分析报告,厦门企联常务副会长黄万永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2008厦门企业100强”的排序结果,突显了我市大企业发展具有五大趋势和特点。

1 老百强发展稳健    新百强迅速崛起

一是2007榜老百强企业发展稳健,稳居2008榜百强企业主导地位。

首先从所占比例来看,在2007榜老百强企业中,扣除数家企业被以集团名义合并申报因素后,仍有75家企业再次荣登“2008厦门企业100强”排行榜,并在前70名企业中占了64席。

再从前十强名次来看,2007百强榜的前10家企业继续保持了2008百强榜中前十强的地位。其中,戴尔、建发、国贸继续蝉联前三强。

再从名次稳定性情况来看,在再次登2008百强榜75家企业中,与2007百强榜相比,位次前移的企业有48家,位次不变的企业8家,名次稳定率达75%。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位次前移的企业中,有16家企业的位次向前跨进10位以上,如特区房地产集团跨前35位,省三建跨前34位,建安集团跨前33位,船舶重工跨前32位,大洲房地产集团跨前26位,鹭燕集团跨前25位、宏发公司跨前24位,利胜公司跨前23位,蒙发利公司跨前21位,表明这9家企业在2007年度取得了长足快速的发展。

二是一批“黑马”企业迅速崛起,跻身2008百强企业排行榜。在2008百强企业的排行榜中,出现了25个新面孔。这些迅速崛起的企业,犹如几匹“黑马”,均以骄人的业绩闯进了“2008厦门企业100强”。轻工集团、建发房地产、禹洲集团、海翼国贸、明达玻璃等5家企业还一鸣惊人,进入了前50强。

2 国企发展态势良好 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国有企业是我市经济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创办厦门经济特区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对厦门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和历史包袱的影响,企业的发展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有的企业还步履艰难。为此,前几年社会上有不少人对我市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存在许多疑虑,更有甚者还把国企当成是经济发展的包袱,认为均应一卖了之、一关了之。然而,三年来“厦门100强企业”的排序结果显示,我市的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开放浪潮的洗礼,通过改制重组、自主创新和科学管理,正在经历一个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发展态势良好。在2008百强企业榜单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4家,与前两年一样占三分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前10强企业中,有6家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此外,在市管十大国有企业集团中,有9家(其中有的集团是以其所属主体企业参排)上榜并居前列,由管委会及区政府管理的三家国有企业集团全部上榜。

外资企业举足轻重。自创办厦门经济特区以来,通过坚持不懈地引进外资,我市的外商投资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现已成为我市的主要产业大军,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2008百强企业榜单中,外资和港台澳企业均占32家,与前两年一样,占三分之一。其中,戴尔公司连续三年名列榜首,成为我市企业中一颗最耀眼的明星。此外,翔鹭石化、明发集团和厦华电子进入前十强。

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在计划经济时代,民营企业是没有生存的土壤和空间的,我市民营企业的兴起完全是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我市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后劲缺乏。但连续三年的“厦门企业100强”榜单充分显示,近几年来我市的民营企业勇于拼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市产业大军中的一支生力军。在2008百强企业榜单中,民营企业达到32家,比2006百强企业榜增加了6家。其中,禹洲集团、嘉晟外贸、中信隆、银鹭集团和源昌集团等私企异军突起,并居重要位置。

3 工业企业位居主导 房地产业势头强劲

根据国务院厦门经济特区要以工业为主兼营商贸旅游房地产业的要求,我市经过27年的努力,产业结构正在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格局。在2008榜百强企业中,工业企业有戴尔公司、金龙汽车、翔鹭石化等46家企业(同比减少5家)上榜,商贸企业有建发股份、国贸控股、夏商集团等25家企业(同比持平)上榜,房地产业有明发集团、海沧投总、建发房地产等15家企业(同比增加6家)上榜,建筑企业有路桥工程、中铁十七局六公司、建安集团等9家企业(同比增加3家)上榜,交通物流企业有厦航公司、航空港集团和公交集团等4家企业上榜,其他企业1家。表明在2007年里,我市的房地产业与建筑业的发展势头强劲。

4  企业营销增长快速 竞争实力日益增强

入围门槛每年递增,企业整体实力逐年增强:2007年的入围门槛为营销收入50亿元,比2006年提高1亿元,今年的入围门槛为营销收入55亿元,比2007年又提高了5000万元。今年符合入围条件的企业有150多家,最后进入2008百强企业榜的第100名企业的营销收入达到564亿元,比入围标准增加1400万元,比上年第100名企业高出6400万元,表明我市大企业的经营实力在逐年增强。

销售收入总额剧增,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再度提升:2008榜百强企业2007年度的销售收入总额达到308747亿元,同比净增598亿元,增长24 %,对拉动全市GDP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销售增长快速,运行态势整体良好:在2008榜百强企业中,有92家企业2007年的销售收入均高于2006年,同比增加7家。其中,销售收入增长率增幅在10%以上的企业73家,增幅在20%以上的企业近60家,增幅在50%以上的企业有33家,增幅在100%以上的企业有12家(如:建发房地产、海翼国贸、宸鸿科技、中联建设、七匹狼服装、华特集团、恒达昌房地产、锐珂医疗器材、协办粮油、火炬集团、多威电子、银鹭集团等)。

企业经营规模和资产总额进一步壮大,竞争实力日益增强:首先,从企业经营规模来看,2008榜百强企业2007年度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67家(同比增加了14家)。其中,销售收入在10亿至100亿的企业有60家(同比增加10家),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企业7家(同比增加3家)。

其次从企业资产总额来看,2008榜百强企业2007年度的资产总额达到258481亿元(同比净增63874亿元),增长3282%。其中,资产总额在16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94家,资产总额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有74家,资产总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1家,资产总额在5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8家,资产总额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3家(如戴尔公司、建发股份、国贸控股)。

再次从总资产净增额来看,2008榜百强企业2007年度的资产净增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66家,资产总额净增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0家(其中,建发股份净增62亿元,国贸控股净增59亿元,特房公司、火炬集团、宝龙集团、建发房产、源昌集团、厦工股份、联发集团也分别净增了20亿元—30亿元)。

5 企业经济效益显著 对社会的贡献突出

利润增长情况喜人,企业效益显著:

首先从净利润总额来看,百强企业2007年实现的净利润总额共达16943亿元,同比净增5561亿元,增长4886%。

其次从各上榜企业2007年实现的净利润额来看,在100家企业中有91家企业盈利。其中,净利润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35家(同比增加11家),净利润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0家(同比增加11家),净利润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5家(同比增加14家)。在高盈利的企业中,戴尔公司和明发集团的净利润达到10亿元以上的,建发股份、烟草工业、建发房地产、宝龙集团、禹洲集团、太古飞机、国贸控股、新景地集团、厦航公司、正新橡胶、省烟草厦门分公司、源昌集团等企业的净利润也高达数亿元。

再从各上榜企业2007年净利润增长额情况来看,100家企业中有80家企业的净利润呈增长态势。其中,同比净增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2家,同比净增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3家。其中,戴尔公司和宝龙集团分别净增10亿元和55亿元,建发房地产、禹洲集团、厦航公司、恒达昌房地产、建发股份、正新橡胶、烟草工业等家企业均净增数亿元。此外,值得指出的是,正新海燕由2006年亏损5600万元转为2007年盈利8900万元,净增145亿元,厦华电子则由2006年亏损546亿元转为2007年亏损390亿元,减亏156亿元 。

企业纳税额再创新高,对社会的贡献度进一步加大:

首先从纳税总额来看,百强企业2007年的纳税总额共达13980亿元,占同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0%,同比净增3726亿元,增长3634%。其次从各上榜企业2007年纳税额来看,纳税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9家(同比增加13家)。其中纳税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8家,纳税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34家(同比增加9家)。纳税大户有:烟草工业公司和建发股份公司纳税分别高达2931亿元和1384亿元,厦航公司、象屿集团、戴尔公司、国贸控股、明发集团、特区房地产、金龙汽车、正新橡胶、建发房地产、宝龙集团、海沧投总、钨业股份、翔鹭石化、夏商集团、厦工股份和轻工集团等企业纳税均在2亿元以上,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72%。再从各上榜企业2007年纳税增长额来看,100家企业中纳税增长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9家,其中净增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3家。增幅最大的企业有烟草工业公司和建发股份公司、厦航公司、建发房地产、戴尔公司、宝龙集团和特区房地产等。

吸纳大量员工就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责:

上榜的百强企业不仅共吸纳了2327万员工就业,而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劳务关系和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戴尔建发国贸继续稳居前三位

在众人的翘首期待中,由厦门企业和企业家联合会、厦门日报社联合打造的“2007厦门企业100强”排行榜于昨日新鲜出炉,戴尔(中国)有限公司、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仍然稳居排行榜前三位,其中,蝉联榜首的戴尔(中国)有限公司再创新高,2006年营业收入达到38746亿元,遥遥领先。

“2007厦门企业100强”排序活动自5月12日正式启动以后,得到了广大企业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本次排序遵循企业自报和部门与行业推荐,公正、公开、公平、不向申报企业收取费用的原则来进行,以企业2006年度的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为主要依据,入围门槛为5亿元以上(含5亿元)。经过企业申报、部门和行业推荐,共有120家企业递交申报表角逐百强,昨日下午,“2007厦门企业100强”排序审定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对申报企业的数据和初步排序进行审核,并最终确定“2007厦门企业100强” 排行榜名单。

与去年相比,厦门本土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有80家企业再次荣登“2007厦门企业100强”排行榜,一些去年未上榜的企业,在经过一年的发展后,规模日渐扩大,销售收入迅速攀升,有20家去年未“露脸”的企业今年跻身“2007厦门企业100强”排行榜。

厦企联会长李秀记表示,在完成“2007厦门企业100强”排序的基础上,厦企联将从中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参加“中国企业500强”和“福建省百强企业”排序。

据介绍,6月下旬主办方将举办百强企业论坛及授牌仪式,“2007厦门企业100强”排序结果将于近日在厦门日报公布。

链接

“2007厦门企业100强”排行榜黑马频出 20家企业首次闯入百强行列

“2007厦门企业100强”排行榜于昨日揭开面纱,厦企联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万永分析说,从“2007厦门企业100强”的排序情况来看,2006年度我市大企业发展稳健快速,运行态势良好。

老百强企业发展稳健

从排序结果显示,“2006厦门企业100强”中的绝大多数企业在2006年度发展稳健、表现良好,在“2007厦门企业100强”排行榜中稳居主导地位。有80家企业再次荣登“2007厦门企业100强”排行榜,并在排行榜的前70名企业中占了65席。另外20家企业则由于各种原因,与排行榜无缘。

从前十强名次来看,有9家企业保持了前十强的地位。与“2006厦门企业100强”排行榜的位次相比,戴尔(中国)公司、厦门建发股份公司、厦门国贸集团股份公司和厦门金龙汽车集团股份公司继续稳坐第一、二、三、四把交椅,象屿集团、翔鹭石化、厦华电子、夏商集团和厦航公司等5家企业也继续保持了前十名的地位,明发集团则以显著的业绩挤进了前十(由原来的49位前移到第9位)。

在再次登榜的80家企业中,与“2006厦门企业100强”排行榜相比,除前十强外,位次前移的企业有34家,名次稳定率达76%。

一批“黑马”闯入百强

新企业迅速崛起,一批“黑马”闯入百强。不少企业2006年的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呈现大幅度增长,有的甚至是成倍或数倍增长,20家没有进入“2006厦门企业100强”的企业,2006年度发展异常迅速,它们犹如一匹匹“黑马”、大显锋芒,以骄人的业绩闯进了“2007厦门企业100强”。

企业营业收入大幅上升

百强企业经营态势良好,规模进一步壮大。从营业收入总额增长来看,“2007厦门企业100强”2006年度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26185亿元,比2005年净增553亿元,增长2678 %;从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来看,100家企业中有85家企业2006年的营业收入均高于2005年。有10家企业持平或基本持平,明显下降的企业仅5家;从经营规模来看,大部分企业进一步壮大。名列榜首的戴尔(中国)有限公司再创新高,2006年营业收入达到38746亿元,比2005年净增近39亿元,增长11 %。在另99家企业中,2006年营业收入超过及接近100亿元的企业比2005年增加2家;营业收入在80-90亿元的企业也比2005年增加2家。

国企外企私企三分天下

在“2007厦门企业100强”中, 国企、外企、私企三分天下,并驾齐驱,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8家,外资及台港澳企业30家,私营企业32家,与“2006厦门企业100强”相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2家,外资及台港澳企业减少3家,私营企业增加8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态势良好,特别是私营企业已成为我市经济的一支强大力量。

工业企业的主导地位不变

我市坚持不懈地发展工业,使厦门的经济连续多年保持着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 在“2007厦门企业100强”中,工业企业51家,贸易企业25家,房地产企业9家,建筑企业6家,交通物流企业5家,其他企业4家。很显然,与“2006厦门企业100强”一样,工业企业占了“半壁江山”,起到了主导作用。

后附:2006厦门制造业企业100强(图)

2011年
2011年01月04日,象屿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厦门象屿高尚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2007-2010年
2010年12月27日,象屿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重庆象屿置业有限公司。
2010年12月15日,象屿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象屿重庆有限责任公司。
2010年11月30日,象屿集团将所持有的象屿期货4647%股权转让给厦门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转让后
象屿集团持有51%股权。
2010年09月30日,象屿集团挂牌出让了所持有的南平裕兴50%股权。
2010年09月20日,象屿集团对象屿资产管理运营有限公司增资5亿元,增资后,公司注册资本为515亿元。
2010年08月24日,象屿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上海象屿国际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2010年08月20日,象屿集团与张家港震宇物流仓储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象屿(张家港)有限公司,象屿
集团持有55%股权。
2010年08月19日,象屿集团对象屿物流配送中心有限公司增资9500万元,增资后,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
2010年06月09日,象屿集团收购厦门大嶝对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厦门大嶝对台投资发展有
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0月23日。
2010年05月25日,象屿集团分别对上海象屿鼎城有限公司、上海象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上海宏堃
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41亿元、16亿元、2500万元,增资后,上海三家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648亿元、41亿元、6000万元。
2010年05月06日,象屿集团在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转让所持有的浙江∕福建海大的40%股权并进行挂牌,
5月7日广东海大集团有限公司摘牌。
2010年04月28日,象屿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香港象屿投资有限公司。
2010年01月20日,象屿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上海象屿鼎城有限公司。
2009年11月25日,象屿集团与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紫金象屿物流(龙岩)有限责任
公司,象屿集团持有35%股权。
2009年09月22日,象屿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上海象屿物流发展有限公司。
2009年09月21日,象屿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上海象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09年05月21日,象屿集团设立厦门象屿航运有限公司。
2009年04月27日, 象屿集团全资子公司厦门国际物流中心对鑫国联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单方增资1000万元,
持有其775%股权。同年05月21日,鑫国联更名为象屿期货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03月16日,象屿集团参股与港务集团、夏商集团、海沧投总共同设立厦门铁路物流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02月28日,象屿集团设立厦门象屿典当有限公司。
2009年02月27日,象屿集团与龙岩高岭土有限公司合资设立漳州市象龙非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2009年01月04日,象屿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福州速传保税储运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12月28日,厦门象屿物流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整体改制变更为厦门象屿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10月24日,象屿集团收购上海宏堃置业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上海宏堃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于2004年4月9日。
2008年09月05日,象屿集团设立厦门象屿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大嶝对台小额商品市场改扩建项目。
2008年07月23日,象屿集团收购鑫国联期货经纪有限公司70%股权。
2008年07月08日,象屿集团将持有的上海富岛房地产有限公司50%股权转让给上海同进置业有限公司。
2008年05月04日,象屿集团参股设立深圳市中南成长投资合伙企业。
2008年04月08日,象屿集团与龙岩高岭土合资设立龙岩市象龙矿业投资有限公司,象屿集团持50%的股权。
2008年04月03日,象屿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厦门象荣投资有限公司。
2008年04月03日,象屿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厦门闽台商贸有限公司。
2008年03月12日,象屿集团参股设立深圳中南成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007年11月26日,象屿集团与龙岩交通国投合资设立龙岩象屿物流园区有限公司,象屿集团持51%的股权。
2007年11月20日,11月22日,象屿集团参股与广东海大合资先后设立福建海大饲料有限公司及浙江海大饲料
有限公司。
2007年09月13日,象屿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厦门象屿担保有限公司。
2007年08月28日,象屿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湖南象屿置业有限公司。
2007年07月05日,象屿集团设立厦门金牛兴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象屿集团持股55%。
2007年06月25日,象屿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上海象屿置业有限公司,对上海区域房地产项目进行集中管理经
营。
2004年-2006年
2006年10月11日,厦门市政府将厦门市渔轮避风港建设有限公司划转象屿集团有限公司管理。11月份完成该
公司股东变更及名称更名登记,该公司名称变更为厦门市闽台中心渔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2006年09月05日,象屿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厦门象屿物流配送中心有限公司。
2006年08月09日,象屿集团挂牌出让厦门象屿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于1996年1月成立,2005年12月吸
收合并厦门都市景象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2005年12月28日,象屿集团与建发集团合资设立厦门现代码头有限公司,象屿集团持50%的股权。
2005年10月28日,象屿集团与厦门土总合资设立厦门象屿港湾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象屿集团持60%的股权。
2004年05月27日,象屿集团参股福建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04月26日,厦门速传物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增至8197万元,新增股份由胜狮货柜(中国)有
限公司认购,增资后,象屿集团持股6674%
2004年03月03日,象屿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晋江象屿物流园区开发有限公司。
2001年-2003年
2003年05月21日,象屿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昆山锦绣蓝湾置业有限公司。
2001年12月 ,象屿集团对全资子公司厦门象屿集团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整体改制,发起设立厦门速传物流发 展股份有限公司。象屿集团持6972%股权。
2001年11月30日,象屿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厦门成大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2000年前
1999年04月16日,象屿集团设立厦门新为天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1998年08月11日,象屿集团与鹭兴共同出资设立厦门金屿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03年9月18日更名为厦门象屿资产管理运营有限公司。
1997年05月27日,象屿集团全资子公司厦门象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1996年11月08日,象屿集团全资子公司厦门兴大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成立。
1996年10月31日,象屿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闽兴大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成立。
1996年02月08日,象屿集团全资子公司厦门象屿宝发有限公司成立。
1995年11月28日,经厦门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大数据应用如何开启新局面

随着大数据应用的经济社会效应不断显现,大数据已经在市场营销、金融、交通、制造、医疗等各个领域开展试水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过,业界认为我国大数据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形成普遍应用的局面,对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传统领域的企业而言,还未找到有效的应用模式。如何进一步普及大数据应用,通过应用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大数据应用未形成燎原之势

大数据应用呈散发状,目前主要集中于互联网市场营销场景。

“目前,我国大数据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出台为我国大数据应用拓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近日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这样表示。他认为,大数据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成为大数据最成熟的应用模式。

京东通过建立PB级大数据平台,将每个用户在其网站上的行为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提高与用户间的沟通效率、提升用户体验。实现了向不同用户展示不同的内容的效果,带来了10%的订单提升。比如提供给推荐搜索调用,针对不同用户属性特征、性格特点或行为习惯在他搜索或点击时展示符合该用户特点和偏好的商品,给用户以友好舒适的购买体验,能大幅提高用户的购买转化率甚至重复购买,提高用户忠诚度和用户黏性。基于用户点击数据、浏览页面信息等信息的数据模型和数据资源在经过淘宝商城的挖掘和分析之后,向用户和商家开放了查询APP。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为淘宝提供了定向广告投递的能力。开放查询APP则为用户和商家提供了便捷的选择服务。淘宝网还建立了“淘宝CPI”,通过采集、编制淘宝上390个类目的热门商品价格来统计CPI。

不过,研究机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成果表明,大数据应用呈散发状,并没有形成燎原之势。目前主要集中于互联网的市场营销场景。尽管金融、电信、零售、制造、医疗、交通、物流、IT等行业对大数据应用表现出极大热情,但目前在媒体和各种论坛上所公开的大数据应用案例仍然非常零散,这表明大家虽然都很关注大数据,但推进实际的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唯一众多企业都推出或者采纳大数据应用的领域是基于互联网的市场营销。

另外,从技术角度看,大数据仍以初级应用为主,多数应用仍然使用传统分析流程和工具,只是扩大了数据的来源、增加了数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研发现,与传统数据分析相比,新的大数据应用虽然开始使用非结构化数据,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些非结构化数据只是被压缩、清洗和结构化后,放入传统的ETL 和分析流程中去。另一些大数据应用通过采用云存储和云处理技术,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从而增加了数据处理的规模,但这些应用也仍然采用原有的ETL和分析流程。缺乏应用模式上的创新,使得目前大数据应用仍停留在初级技术阶段。

陈伟也认为,目前我国数据资源建设和应用水平较低。“目前,用户普遍不重视数据资源的建设,即使有数据意识的机构也大多只重视数据的简单存储,很少针对后续应用需求进行加工整理。数据资源普遍存在质量差,标准规范缺乏,管理能力弱,数据价值难以被有效挖掘利用。”陈伟说。

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势在必行

物联网、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相互作用,促进应用落地。

业界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引发了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使得数据资源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核心创新要素。利用大数据分析,能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预测趋势、辅助决策,充分释放和利用海量数据资源中蕴含的巨大价值,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深度耦合、交叉创新。

事实上,国家战略层面也已经意识到这个趋势。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推动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抓住互联网跨界融合机遇,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3D打印技术、个性化定制等在制造业全产业链集成运用,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

记者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将组织实施“工业和新兴产业大数据工程”,促进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3D打印、个性化定制等的融合集成,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

对于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三迪时空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培学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大数据为中心的3D打印分布式智能制造将是趋势。在未来的云智造平台上,任何人即使不具备建模的知识,但只要有创意,就可以和设计师沟通,设计出自己想要的三维模型,然后通过3D打印机来实现,同时,云智造平台必须能够确保设计师赢利,设计师的创造力、创意思维才能源源不断地发挥出来。有了完善的设计师平台,在人群聚集的互联网上,创新就可以得到实现,有了以3D打印机为工具的分布式制造单元,可以为周边的普通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的产品,而这一切都基于大数据。

例如,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的3D打印定制鞋是3D打印技术在垂直行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对人足部特征扫描、采样,将三维数据和人员信息汇聚到数据中心,构建大数据平台,再结合3D打印定制化生产的特点和传统制造批量生产的优势,将虚拟的三维数据对象转化为实体成品。“用户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的查询检索功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鞋类,实现个性化定制;鞋类厂商则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精确地定位消费群体的需求,包括特殊人群的脚型数据,将精确估算出产品的订单需求,更加精确地批量生产。定制化数据可以跟踪人们足部生长的阶段来进行调整,用户可以根据数据分析来选择不同的品牌不同的类型。”李培学表示。

PTC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寿宇澄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大数据在物联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互依赖。

“在制造业一些核心技术领域,例如飞机发动机的研发,我国的研发水平要追上国际先进水平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但是我们若把信息化扩大到产品全生命周期尤其是重视产品出厂后的流程优化,把产品出厂前的虚拟世界和出厂后的实体世界并行发展,那么我国的制造业整体实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而物联网恰恰能实现这一点。物联网的初衷之一就是把信息化延伸到产品全生命周期,不仅包括研发环节,还包括产品出厂后的流程。当然,物联网应用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以前是过程驱动模式,是以企业家的经验为主,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的市场环境更为复杂,企业产生的数据量更大,面对这些庞大的数据,公司管理者很难再像以前那样以事先定好的流程和经验进行处理和决策,必须要依靠机器的智能帮助人们进行大数据分析,这就需要数据驱动模式。从流程的驱动变为数据的驱动,产品出厂前以研发为主的数据只是一类数据,但当这类产品出厂后每个产品流向市场后的数据则成几何规模扩大,这就形成了大数据。这时,企业就需要对这些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公司决策进行支持。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大数据应用如何开启新局面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1、首先增强教育服务发展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双一流”建设,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办好现有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培养造就振兴发展急需的创新人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聚焦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2、其次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创建国家材料实验室,以全新体制推进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把提高科技型企业增长率。
3、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产业底蕴和科技优势,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构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联合体。

数字中国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五大技术。

1、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 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

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

2、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指的是通过网络“云”将巨大的数据计算处理程序分解成无数个小程序,然后,通过多部服务器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这些小程序得到结果并返回给用户。

云计算早期,简单地说,就是简单的分布式计算,解决任务分发,并进行计算结果的合并。因而,云计算又称为网格计算。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几秒钟)完成对数以万计的数据的处理,从而达到强大的网络服务。

3、大数据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大数据的5V特点(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

4、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5、区块链

区块链,就是一个又一个区块组成的链条。每一个区块中保存了一定的信息,它们按照各自产生的时间顺序连接成链条。这个链条被保存在所有的服务器中,只要整个系统中有一台服务器可以工作,整条区块链就是安全的。这些服务器在区块链系统中被称为节点,它们为整个区块链系统提供存储空间和算力支持。

如果要修改区块链中的信息,必须征得半数以上节点的同意并修改所有节点中的信息,而这些节点通常掌握在不同的主体手中,因此篡改区块链中的信息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相比于传统的网络,区块链具有两大核心特点:一是数据难以篡改、二是去中心化。基于这两个特点,区块链所记录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可以帮助解决人们互不信任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的基础是企业“新常态”
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新常态”是中国经济 “新常态”的基础。那么企业的“新常态”又新在何处?或者说企业“新常态”的特征有哪些?
首先,企业“暴利”时代已经结束,“微利”时代已经到来。1998年至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高达356%,而到2013年,这一增速降至122%,今年1至5月仅为58%。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高速增长时代的结束,传统的依靠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投入获得“暴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企业主要依靠信息、知识和技术这些新要素,依靠创新获得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来获取利润。在全球化竞争的压力下,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长期积累和投入,利润的获取将更加艰难,那种期待一夜暴富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而积小利为竞争力的企业将成为常青树、不倒翁。
其次,以现代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物联网企业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以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已经初步形成覆盖物联网感知制造业、通信业和服务业的完整产业链,改变着企业的生产、储存、营销全过程,产生新的业态,发展出新的盈利模式,引领着企业的发展趋势,并且带来新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再次,中小企业成为“新常态”的主力军。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亿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员提供工资性收入。随着国家反垄断的规范化,国家将加大对国有企业、跨国企业垄断的监管力度,依靠行政和技术进行垄断的机会逐渐弱化,相反,国家在财税政策、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创业兴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将成为我国企业中数量最大、最具内在活力和动力的企业群体,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增加税收、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将发挥主导作用。很显然,中小企业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成为“新常态”的重要特征。
最后,企业的国际化成为一种常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中国企业的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与配置加速,中国企业通过引资、引技、引智的方式,将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带向国际市场,在世界各地建立原材料基地、加工制造基地、研发设计基地和营销渠道,尤其是资源、能源、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国际化、跨国经营不可阻挡。
“新常态”下企业要抓住四大机会
面对“新常态”这样的大背景,企业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逐渐强身健体,同时要抓住机会,有所作为,少讲“逆势而上”,多说“顺势而为”,关键是要抓住四大机会。
一是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技术机会,尽快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增速换挡步伐,始终使企业走在“新常态”的潮头。
二是抓住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带来的改革机会。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企业结构,“新常态”为企业加快混合所有制结构的建构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通过混合所有制的建设,改变企业僵化、缺乏活力的经营体制,将使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是抓住城镇化作为国家发展长期战略蕴藏的政策机会。新型城镇化是拉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引擎,引发中国社会一系列变革,巨量的投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产阶级群体的蕴育,为企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
四是抓住市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机会。中国的改革尽管已经30多年了,但由于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总体上尚很陌生,很多企业尚不会运用市场经济规则和现代企业制度来配置资源,发展自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走在市场高端同时有能力创造市场的企业提供了机会。
“新常态”下企业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进入经济“新常态”,转变发展方式,中国大多数企业面临一道坎。顺利跨越,前程似锦;超越不了自己,生死难料。
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布局,强调内外平衡,把握发展主动权。在价值观上,企业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有所为有所不为,既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社会责任账,既注重当前,更注重长远;在经营观上,以多元共赢替代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竞争对手的合理关切,在谋求企业发展中促进共同发展;在对外开放战略上,由出口为主转向进出口并重,从货物贸易为主转向更加注重服务贸易,由“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在社会责任承担上,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开放型经济,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治理机制完善和规则制定,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参与者。
具体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式时,还可参考以下策略。
智谋为先,审时度势。“新常态”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企业谋发展、做决策,不能凭感觉,而是要关注大势,特别是面对未来的差异化调控,企业应更讲究经营战略与战术。哪些地方该支持,哪些地方不支持,政府会有所侧重,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借势发展。
精专为上,强化主业。扩张的时代过去了,企业也要收缩战线,不要再继续简单扩张,要向着精、专方向发展;要立足主业,立足产品,做好品牌。要尽快缩短技术差距。要懂得整合资源,嫁接改造,缩短新技术的研发时间。企业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整合资源,通过收购兼并国内或国际企业,在其技术基础上实现独立创新,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捷径。
资本为王,纵横联合。“新常态”下的企业应考虑如何使有效资产尽快进入资本市场,全力以赴推动以上市公司为平台的、纵向的、横向的、跨国产业的整合,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在资本充裕的基础上,储备战略资源,要深刻理解商业模式的变革,做强实体经济。
创新为本,科技引领。“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实体经济之中,抓住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会,以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引领企业转型发展,引导企业与互联网接轨,在全球铺设营销网络,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企业决策者要懂得,过去造就富翁的行业是房地产业,现在造就富翁的是互联网行业,未来造就富翁的将是金融业。
企业、政府、社会三向联动
“新常态”下的企业要大有作为,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在企业眼睛向内、做强自身的基础上,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为企业创造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是企业实现超越的保障。
政府、企业、银行要三方共同努力,良性互动,加强沟通,提升信心,鼓舞士气,才能帮助企业通过考验。
政府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现阶段,融资成本侵蚀着企业的平均利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基准利率过高。银行掌控着国家经济命脉,属于非常规企业,国家以常规企业的考核机制对银行进行管理,这种考核机制的不合理,使得银行运用霸王条款,将实体经济微薄的利润转变为银行的利润。这种状况不改变,会使得实体经济企业在“新常态”下难有作为。
要松绑贷款担保条件,释放企业积极性。在当前互保危机频发的情况下,银行对于贷款担保条件的设置越来越严苛,不仅要求企业间互保,有些地方甚至新增了“夫妻双方或重要股东签字”的贷款条款,把企业的有限责任扩大为无限责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家的积极性。因此,政府有责任强化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银行间的信任关系。
要尽快出台适合“新常态”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高税收已经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使得作为转型升级主体的企业失去了转型升级的动力。中小微企业日子更加难过,而各地税收又不能少,于是只好转嫁到当地的大企业身上,甚至出现预交税现象。
政府必须意识到,“新常态”下,传统的调控手段不好用了。过去,一旦经济增速慢下来,宏观调控的一种常用手段是宽松货币政策,用以扩大贷款、刺激投资。现在,我国的存量货币规模相当可观,2013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11065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688万亿元,M2与GDP之比为195,而美国的这个数字是065,仅为中国的1/3M2与GDP的比值越高,说明经济运转的效率越低——投入了大量的货币,却产出很少的GDP
总之,“新常态”下中国企业要顺利度过增速换挡期,进入平稳发展期,必须发挥企业、政府、社会三个车轮的作用,三向联动,相互推动,才能实现中国企业的“新常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224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 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