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广播电视台在电视哪个台

陆丰广播电视台在电视哪个台,第1张

陆丰广播电视台的电视频道号为:湛江卫视、湛江综合台、湛江教育台、湛江公共频道、湛江少儿台、湛江影视台共6个频道,它们分别在湛江本地频道:33、34、35、36、37、38上播出,也可以在湛江市的有线电视和有限许可卫星收视系统上收看湛江卫视全频频道。

基于重、磁场特征,利用中生界与重、磁异常的关系,研究中生界分布特征的总体思路是:已知→未知→已知,即先将有中生界分布的地震剖面、钻井作为已知资料,结合物性资料,分析密度差异与重力异常、磁性差异与磁力异常的关系,获得中生界分布与重、磁场特征之间的关系;再将重、磁场特征作为已知资料,利用重、磁场特征与中生界分布的关系,研究中生界分布范围。

(一)重、磁、震关系对比分析

1典型剖面重、磁、震关系对比分析

重力异常是对地下地质体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综合反映,为了突出目标地质体引起的重力异常,需对重力异常数据进行处理。项目研究的目标为中生代地层,只有提取中生代地层引起的重力异常,才能更好地研究其空间展布形态。本次采用的原始数据为卫星测高重力异常,它是海水、新生代地层、中生代地层、前中生代地层以及莫霍面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综合反映。为了提取中生界引起的重力异常,首先消除其上覆地层的影响,即海水与新生代地层的影响,分别得到布格重力异常与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再采用位场分离的方法消除莫霍面起伏引起的区域场,最终得到的剩余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及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基本上是对前新生代地层的反映。

据平面重、磁场特征、岩石物性资料可知,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受海水层、新生界的影响较大,而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受深部地质因素控制明显,因此,直接从中研究目标层的地质结构特征较困难,故需对重磁数据作进一步的处理;并依据由“已知→未知→已知”的研究思路,选取中生界显示较清晰的典型地震剖面,进行重、磁、震对比分析,寻求中生界与重、磁异常之间的对应关系。下面分别以XQ365测线、XQ1-3 G测线为例,分析中生界与重、磁异常之间的关系。

(1)中生界与重力异常

XQ365测线与XQ1-3 G测线地震剖面均揭示存在中生代地层(图3-84,图3-85),其中XQ365地震剖面揭示中生界厚度总体呈东南厚、西北薄,XQ1-3 G地震剖面揭示的中生界厚度亦呈由西北向东南(图3-85 中由左至右)逐渐增厚的趋势,且在此地震剖面上的LF35-1-1井钻遇了中生代地层。中生界与重、磁异常对应关系分析如下:

将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与基底布格重力异常3种异常曲线与地震剖面对比发现,XQ365测线由西北至东南,地形由陆架渐变为陆坡,水深值平稳地增大,没有明显的陡变带;新生界埋深总体呈抬升趋势,局部有幅度较小的起伏。XQ1-3G测线水深变化平缓,新生界厚度自西北向东南呈递减趋势,新生界基底呈平缓的隆起变化。卫星测高重力异常曲线形态基本与新生界基底起伏变化一致,与中生界基底起伏形态差异较大。布格重力异常虽然消除了水深影响,但由于地形变化平缓,水层改正值仅使布格重力异常值较卫星测高重力异常抬高了一个区域背景值,其形态特征两者并无明显差异。基底布格重力异常消除了水深、新生界的影响,对比其与布格重力异常的差异,在新生界厚度变化较大的区域,其异常值变化也较大,如陆丰凹陷以东区域新生界较厚,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值也较布格重力异常值大,但是其异常特征与中生界结构变化特征依然无可比性。原因是:基底布格重力异常是对中生代地层、前中生代地层以及莫霍面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综合反映,而深部地质体密度结构差异引起的重力效应占主导地位,压制了其浅部场源引起的异常形态特征。可见,仅从卫星测高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或基底布格重力异常中很难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图3-84 XQ365测线重、磁、震对比分析

为寻找中生界与重磁异常之间的对应关系,需进一步消除非目标体引起的重力效应,以突出目标体的异常场特征。为此,对基底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两方面技术处理:一是对基底布格重力异常作垂向一阶导数处理,以突出局部异常的边界位置;二是对基底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位场分离处理,求取剩余基底布格重力异常,以减小莫霍面等深部密度界面引起的区域性重力异常效应。从图3-84、图3-85中可以看出,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与剩余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形态一致,只是幅值存在差异。故两者均可用于分析目标层结构特征,但鉴于其数值含义不同,将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用于识别中生界分布范围,而剩余基底布格重力异常用于中生界厚度反演。

图3-85 XQ1-3G重、磁、震对比分析

对比中生界结构形态与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曲线特征可见:中生界基底起伏形态与异常曲线变化特征呈同像关系,并且厚度大小与重力低幅值呈正相关关系,即中生界基底凹陷厚度大、对应局部重力低,中生界基底凸起厚度小、对应局部重力高。如在XQ365测线中,东沙隆起SP6500地段,中生界基底凹陷、厚度大,对应高幅度局部重力低;陆丰凹陷SP10300附近,中生界基底埋深相对小、厚度相对小,重力低幅值也相对小;海丰凸起SP11500附近,中生界基底凸起、厚度小,重力异常呈局部重力高。在XQ-3G测线中,中生界厚度由西北向东南总体呈增大趋势,相应地重力异常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减趋势,二者对应较好。可见,中生界分布区域对应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相对低值区。

(2)中生界与磁力异常

由于研究区处于中、低纬度地区,存在斜磁化影响,为便于分析磁异常(∆T)曲线特征与场源间的对应关系,需对其进行化极处理。此外,为突出局部异常,对化极磁力异常求取垂向一阶导数。

从XQ365测线与XQ1-3 G测线对应的磁异常剖面中可见,在中生界分布较厚区域,化极磁力异常与化极磁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均表现为较大幅度的低值异常。但在中生界厚度薄的某些区域,化极磁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表现为高磁异常,例如,东沙隆起北部区域,磁力异常为相对高值区。理论上,化极磁力异常是对地下地质体磁性分布不均匀的综合反映。据岩石物性资料,沉积岩无磁性,由其引起的化极磁力异常应为磁力低值。因此,该测线的北段基底布格重力低、磁力高应存在火成岩体分布,而南段基底布格重力低、磁力低的区域应是沉积岩分布区。为证实该推断,以位于该测线西部过LF35-1-1井的XQ1-3 G测线为例(图3-85至图3-88),从剖面与平面两种方式进一步分析中生界与磁力异常的关系。

图3-86 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图(XQ1-3G测线)

从东沙区域化极磁力异常图(图3-87)与化极磁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图(图3-88)可以看出,XQ1-3 G测线的西北段(过LF35-1-1井)化极磁力异常与化极磁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均表现为高值区;测线的东南段则表现为磁力低值区。据地震资料证实该测线西北段为中生代沉积岩夹火成岩,据LF35-1-1 井的资料,在中生界的上部及下部,存在部分玄武岩、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测线东南段为中生代沉积岩。由此说明,地震资料解释的中生界分布区域虽然对应基底布格重力低,但并不完全是中生代沉积层,如果某局部区域反映为磁力高,揭示该区域不仅存在沉积岩,还夹杂着火成岩体分布。

图3-87 化极磁力异常图(XQ1-3G测线)

图3-88 化极磁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图(XQ1-3G测线)

综上所述,中生界分布区域一般对应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相对低值区。其中,中生代沉积岩分布区域对应基底布格重力低、磁力低,中生代沉积岩夹火成岩区域对应基底布格重力低、磁力高。

2重、磁异常与中生界关系

综合重、磁、震剖面对应分析以及联合反演结果可见:中生代沉积层一般为低密度、低磁性,对应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与化极磁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的低值区;反之,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与化极磁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的低值区一般反映为沉积岩分布区,但并不一定是对中生代沉积层的反映。故确定沉积岩时代还需结合基底结构特征分析。

基底布格重力异常是在布格重力异常的基础上消除了新生界的影响,而布格重力异常是在卫星测高重力异常的基础上经海水影响校正后得到的,故基底布格重力异常是对前新生代地层及莫霍面起伏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综合反映。如果某区域有中生代地层存在,那么该区域的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的低值区是中生代地层的反映。但是在某些区域,在中生代时期处于强烈构造运动和剥蚀阶段,到新生代时由于构造环境的改变又重新接受沉积,即该区域在前新生代地层之下为古生代地层,而古生代地层的密度又低于结晶基底密度,在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中也可能表现为低值。故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与化极磁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的低值区不完全是由于中生代沉积层引起的,还需结合其他资料综合分析其基底结构特征才能确定。

(二)利用重磁资料预测中生界分布范围

1研究方法

根据沉积岩具低密度、低磁性的地球物理特征,以及上述中生界与重磁异常关系分析结果可知: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与化极磁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的低值区一般反映为沉积岩分布区,结合基底结构特征可预测中生代沉积岩分布区。推测中生代沉积岩分布范围具体方法如图3-89所示。

具体实施步骤是:先利用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的低值区,圈出中生代沉积岩及中生代沉积岩夹侵入或喷发岩的分布范围;再据磁力资料(化极磁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的高值区揭示存在火成岩)剔除中生代沉积岩夹侵入或喷发岩的区域,最终预测出中生代沉积层分布范围。

2中生界分布特征

南海北部陆、海区中生界分布广泛,如图3-90所示,其中,陆区中生界分布范围根据岩相古地理图并参考了《广东省区域地质志》和《福建省区域地质志》确定;海域中生界分布范围是按照上述利用重、磁资料研究中生界分布的思路,并参阅相关地质资料计算而得。

(1)陆区中生界主要分布特征

陆区中生界主要分布在粤北、粤中、粤东及闽西南,自晚三叠世至晚白垩世沉积了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湖泊-河流相与火山碎屑岩相的碎屑岩、类复理石建造。其中,早侏罗世早期海相沉积面积最大,沉积经历了一个海进-海退旋回,表现为浅海相-海陆交替相-陆相的海退序列,水平方向上由西北向东南依次排列,具一定的规律性。

图3-89 重、磁资料研究中生界分布思路示意图

三叠系:上三叠统以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覆于下伏地层之上,良口群在粤东地区以浅海—滨海相碎屑岩为主,局部夹火山岩;粤中及粤北地区为海陆交互含煤碎屑岩;粤西地区小云雾山群为陆相含煤碎屑岩,沿断裂呈串珠状分布。

侏罗系:下侏罗统金鸡组以海相碎屑岩为主,桥源组为海陆交互相,局部夹火山岩;中侏罗统漳平组为湖泊相红色碎屑岩沉积,普遍含火山凝灰岩,粤北地区中侏罗统马梓坪群以山间盆地相为主;上侏罗统高基坪组分布于粤东地区,为巨厚的陆相火山碎屑岩及熔岩堆积。

白垩系:普遍以陆相红色碎屑岩为主,夹多层火山岩及膏、盐沉积。

(2)海域中生界分布特征

海域中生界主要分布在珠江口盆地中东部、台西南盆地北部,经台湾海峡盆地与东海中生界相连,分布面积超过16×104km2(图3-90)。中生代沉积岩主要沿澎湖-北港东沙隆起南、北两侧呈带状分布,面积66215km2。中生代沉积岩夹火成岩分布在澎湖北港-东沙隆起、珠江口盆地北部,呈带状展布,面积98189km2。中生代沉积岩与中生代沉积岩夹火成岩都具有北东向带状展布特征,且后者的分布范围大于前者的分布范围。

图3-90 南海北部海域及相邻陆区中生界分布图

A中生代沉积岩分布范围

依据沉积岩具低密度、低磁性的地球物理特征,利用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与化极磁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的低值区,并参考基底结构特征,确定出了南海北部海域中生代沉积岩的分布范围,其分布面积为66215km2。在珠江口盆地的白云凹陷南部、东沙隆起西南侧以及西江凹陷与惠州凹陷北部、韩江凹陷北部都有中生代沉积地层,向东经台西南盆地北部(澎湖-北港隆起南侧)、台湾岛西南侧均残留有中生代沉积岩,一直至台湾海峡盆地南部及九龙江凹陷、晋江凹陷,向东北超出研究区。

从分布形态来看,南海北部海域中生代沉积岩的分布具“南北两带”特征。

南带:位于东沙-澎湖-北港隆起南侧,从珠江口盆地的白云凹陷经潮汕拗陷、台西南盆地北部,直至台湾陆区西部、台湾海峡盆地。此带是海域中生界分布的主要区域,分布面积达41051km2。其中,在东沙隆起南部区域,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图(图3-91)与化极磁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图(图3-92)上均表现为异常幅度大、梯度大的明显低值区,推测该区域中生界厚度较大,是研究区中生界分布的主要区域。

图3-91 南海北部海域及相邻陆区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图

北带:位于东沙-澎湖-北港隆起北侧及西北侧,西起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东北部,东至九龙江凹陷和晋江凹陷。该带在西江凹陷与惠州凹陷北部、韩江凹陷中部、台湾浅滩西部以及九龙江凹陷范围内,存在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与化极磁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的低值圈闭(图 3-91,图 3-92),推测其存在中生代沉积岩分布,面积为25164km2。

B中生代沉积岩夹火成岩分布范围

在中生代沉积岩地层中,因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局部地区有岩浆侵入或喷发,该类岩石具中密度、中高磁性的地球物理特征,故在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图上表现为低值区,但在化极磁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图上表现为高值区。基于这种关系,利用重、磁资料,预测出了南海北部海域中生代沉积岩夹火成岩的分布范围(图3-90),分布面积为98189km2。

研究表明,在研究区东部、北部海域广泛分布中生代沉积岩夹火成岩,其分布形态具北东向带状特征,呈“南北三带”分布。

图3-92 南海北部海域及相邻陆区化极磁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图

南带:在笔架盆地北部、珠江口盆地南部(与笔架盆地交界处)、台西南盆地西南部,在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图(图3-91)上表现为低值区,化极磁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图(图3-92)上表现为局部高值区,故推测此区域分布有中生代沉积岩夹火成岩,分布面积为4647km2。

中带:该带西起珠江口盆地番禹低隆起东部、恩平凹陷东部,经东沙-澎湖-北港隆起,东至台湾岛西部、台湾海峡盆地中、西部,分布面积为60675km2。该带在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图(图3-91)上表现为明显的北东向低值区,且梯度大,在化极磁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图(图3-92)上表现为一明显的北东向高值区,呈带状展布,故推测此区域分布有中生代沉积岩夹火成岩。

北带:西起西江凹陷北部,经北部断阶带及其北部,东至台湾浅滩西部、澎湖列岛北部,分布面积为32867km2。在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图(图3-91)上表现为一明显的低值区带,在化极磁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图(图3-92)上表现为梯度较大的高值区,故推测此区域亦分布有中生界,且夹侵入岩或喷发岩。推测该带北部与陆区中生界相连(图3-90)。

此外,在研究区西部神狐隆起区域,表现为明显的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低值区,结合基底结构图分析,该区域低值区可能为古生代地层,因为没有更多的实际资料证实该地层的时代,故暂称其为前新生界,分布面积为51909km2。

(三)利用重力资料反演中生界残留厚度

1中生界残留厚度

采用多次回归反演方法(详见重磁数据处理技术),利用剩余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对海域中生界残留厚度进行反演计算。反演结果(图3-93)表明,中生界最小残留厚度为800m,最大厚度达9800m,平均厚度为2005m,中生代沉积岩分布区域的残留厚度较夹杂侵入岩或喷发岩中生界区域的厚度大。

图3-93 南海北部海域中生界残留厚度图

从反演结果来看,中生界分布具北东向带状特征,以珠江口盆地的西江凹陷、惠州凹陷、陆丰凹陷为界,在其南、北两侧都残留有厚度大于800m的中生代地层。

在惠州凹陷、陆丰凹陷北部,中生界残留厚度等值线反映出该区域中生界呈北东走向,其残留厚度介于800~3800m之间。残留厚度最大的区域位于惠州凹陷与西江凹陷北部。

在珠江口盆地的西江凹陷、惠州凹陷、陆丰凹陷南侧,中生界残留厚度图反映该区域中生代地层呈北东向,且存在两个残留厚度较大的区域:第一个区域位于潮汕拗陷中北部,其残留厚度介于4800~9800m之间,推测此区域为中生代某一时期或某几个时期的沉积中心;第二个区域位于台湾岛西部、澎湖-北港隆起东部,其中生界残留厚度在5800m左右。

在白云凹陷南部,中生界残留厚度亦较大,约1800m左右,呈北东东向带状展布。在笔架盆地南部、白云南凹的东部和南部中生界残留厚度介于800~4800m之间,其厚度等值线具椭圆形圈闭特征。

总体来说,中生界残留厚度较大(3000m)的区域位于澎湖-北港-东沙隆起南侧,呈北东向带状展布,在东沙隆起东南侧分布面积较大。

2反演结果与地震剖面对比

为了验证利用重力资料反演中生界残留厚度结果的可信度,截取XQ365 测线重力反演结果与地震剖面进行对比分析(图3-94),结果表明:该剖面反演计算研究结果与地震解释结果揭示的中生界垂向展布形态基本一致。在剖面西北侧海丰凸起区,反演得到的残留厚度较小,地震解释的结果亦是较薄;在剖面的东南侧(SP=6500附近),反演计算的中生界残留厚度较大,约4500m,地震解释该区域为中生界凹陷区,残留厚度亦较大。但因新生界厚度数据与原始的重力数据比例尺较小,精度有限,故影响重力数据的预处理及反演结果的分辨率,造成在某些区域重力反演结果同地震解释结果不完全对应,例如在剖面东南侧(图中右侧)重力反演结果为中生界有变厚趋势,但地震解释结果为此区域中生界残留厚度变薄。

图3-94 XQ365重力反演结果与地震解释剖面对比图

3典型剖面重、磁、震联合反演

为了尽量减少地球物理反演计算中的非唯一性,目前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利用多种地球物理场数据进行联合反演或拟合计算。本次选取XQ365测线进行重力、磁力与地震联合反演(图3-95),即在地震资料约束下进行拟合计算,达到相互验证的目的。在反演过程中,密度参数参主要考速度剖面以及围区岩石密度资料,磁性参数则参考围区岩石物性资料。

图3-95 XQ365 线重、磁、震联合反演图

D—密度(103kg/m3);S—磁化率(10-6CGSM)

以地震标定的中生界基底以上的地层界面为依据建立初始模型,在拟合过程中,因重磁场包含深部地质构造信息,故将初始模型的深度延伸至莫霍面以下,最终可以获得与观测重磁异常值吻合程度较高的计算值。

拟合结果表明:

1)中生界密度为(24~27)×103kg/m3,随着中生代沉积地层距今年代的增加而增加,且与广西24°N以南地区以及福建省的中生界密度值较接近;新生代与中生代沉积地层均表现为无磁性,与磁化率统计结果一致。

2)中生界基底的密度为(268~285)×103kg/m3,磁化强度为(1000~4500)×10-3A/m,在横向上不同地区的物性不同,推测为古生代的变质基底,其中在剖面的东西两侧存在两个磁化强度为(2500~3000)×10-3A/m的侵入岩体。基底在海丰凸起附近发生隆起,往东南在陆丰凹陷附近发生下拗,到东沙隆起区域基底稍有隆升,但幅度变化较小。

3)基底下部的下地壳密度为29×103kg/m3,清楚地揭示出下地壳下伏界面莫霍面的起伏,从剖面西北侧向东南侧(图3-95 中由左至右)莫霍面深度逐渐变浅,由于该测线的东南方为洋壳区,表现出从大陆架—大陆坡—洋壳区莫霍面深度逐步减小、地壳厚度减薄的变化趋势。

综上所述,在分析岩石物性特征、中生界与重磁异常关系、重磁震联合反演结果及相关地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重磁资料预测了南海北部海域中生界分布范围,并应用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对中生界残留厚度进行了反演计算。研究结果显示,中生界分布区域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呈北东向带状展布特征,面积约16×104km2。其中,中生界(沉积岩)面积为66215km2,具有“南北两带”的分布特征,南带:从珠江口盆地的白云凹陷经潮汕拗陷、台西南盆地北部,直至台湾陆区西部、台湾海峡盆地,该带是南海北部海域中生界分布的主要区域,分布面积为41051km2;北带:西起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东北部,东至台湾海峡盆地九龙江凹陷和晋江凹陷,面积为25164km2。中生代沉积岩夹火成岩面积为98189km2,具有“南北三带”分布的特征,南带:西起笔架盆地北部,经珠江口盆地南部(与笔架盆地交界处),东至台西南盆地西南部,分布面积为4647km2;中带:西起珠江口盆地番禹低隆起东部、恩平凹陷东部,经东沙-澎湖-北港隆起,东至台湾岛西部、台湾海峡盆地中、西部,分布面积为60675km2;北带:西起西江凹陷北部,经北部断阶带及其北部,东至台湾浅滩西部、澎湖列岛北部,分布面积为32867km2,推测该带北部与陆区中生界相连。海域中生界残留厚度介于800~9800m,平均残留厚度2000m左右。以澎湖-北港-东沙隆起为界,其南侧的中生代沉积岩地层残留厚度较大。

1陆丰迎仙桥的历史

在东海镇,横跨东海,是陆丰县城连贯新旧墟的交通要道。

始建于南宋宝佑二年(1524),其时为十三洞木桥。据《陆丰县志》载:"邑南门外当新旧墟间,长一十三洞,宋宝佑甲寅知县肖泰夫建。

"民间相传桥建后桥神肆虐,为祈求神明点化,迎接仙人常临人间驱邪造福而得名。清唐熙初年因战事毁重修。

雍正四年(1726)又被洪水冲断,重建为石砌九孔墩柱式平桥,长68米,桥身置石栏杆。乾隆八年(1743),石栏板折断,随以木板修复。

乾隆九年(1744)端阳节,人看龙舟,争先拥挤,木栏损坏,溺死17人。后重用石栏修复。

1934桥面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宽49米,桥墩保留。1969年桥面扩大补强加固,面宽加至8米,两端各填去一孔,成为六墩七孔平桥。

1990年全桥拆除,重建为三孔大型石拱桥,面宽20米,两边设人行道置石栏杆。"仙桥夜月"为古代陆丰八景之一。

2请教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问题,高手请进发生于1937年7月底的

资料转自互联网: 通州事件也叫通州兵变,是1937年7月29日在当时冀东防共自治 首府通州发生的一起伪军反正事件。

通州当时驻扎三支军队,二十九军的一个营,日军萱岛联队和细川特务机关,伪冀东防共自治 的两个总队。起义的是张庆余,张研田指挥的两个伪军总队。

事情的起因很蹊跷,一来是日军26日进攻二十九军一个营的时候,这个营顽强抵抗,让伪军很受 ,日军的轰炸又误中伪军,引发其愤怒;二来当时南京的广播称在平津取得大胜,即将日军赶出华北(本是宣传),蒋介石讲话要攻打通县,消灭冀东伪军,伪军指挥官两张本来和二十九军就有联系,这是遂酝酿起义。 三来,萱岛联队28日奉命出击南苑,留在通州的日军力量薄弱,给了两张起义的机会。

结果,两张起义,消灭通州日本特务机关,活捉殷汝耕,摧毁日军d药十六汽车,部队撤退向北平时,因29军已经撤退(可见双方没有预先联系),被日军包围,遭到惨重损失。 残余部队南下,后编入国民 军。

这样一起事件本来影响不大,但起义伪军中一些兵员顺手杀掉了若干当地的日本侨民(仅仅是部分侨民被杀,一半以上的日本侨民没有被杀,而几千起义伪军对五百侨民,若真有组织地屠杀,至少不会大半幸免),其中还疑有 等事件发生,故日本称为“通州大屠杀”。 日本右翼至今以“通州大屠杀”为名,对这一事件大为渲染,甚至公开叫嚣“南京大屠杀列入日本教科书,通州大屠杀也应该列入中国教科书”。

其实,分析一下,这种叫嚣毫无道理 第一,在这次事件中,日人究竟死亡多少呢? 日本方面宣称,通州事件 死亡235人。 其中包括细川特务机关,日军汽车队等军人。

那么,就算军人只有五十,剩余死亡侨民也不会超过二百,而日本人又承认死亡侨民其中朝鲜人占一半,那么,日本人在通州死亡的侨民,实际只有几十人而已,若算妇孺,则人数更少,说来不过一次较大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而日军在中国造成几十人死亡的屠杀事件,何止千起?如果这样规模的事件日本教科书都要记载,怕日本学生的书包都要装不下吧。

第二,日本居留民是否是普通平民。 实际上,无论是九一八事变还是一二八事变,日本的居留民都是手持武器,和日军共同作战的。

九一八因为日军兵力不足,居留民在其中作用很大。在日本这种照片很多,而且仿佛理直气壮。

日本方面也承认当时的 “居留民”都有q支武器,事实上后来华北伪军很多都是日本“居留民”中的预备役军人训练的。 既然你手持武器作战,又要求别人把你当作平民对待,不是很滑稽的事情么? 日本方面至今有很强的声音为当年的扫荡辩护,称中国的老百姓给八路军提供补给和情报,所以被杀也是咎由自取。

这个时候,日方很容易选择不一样的标准了。 第三,除了规模,南京大屠杀与通州事件性质区别何在? 南京大屠杀的施暴者是日本正规军队,受日本 指挥,奉日本 命令入侵中国。

而通州事件呢?施暴的并不是中国 所属的军队。张庆余张砚田所部,恰恰是日军入侵中国过程中建立并指挥的伪军。

既然如此,让中国为此负责不是莫名其妙?就算通州事件中有暴行的存在,是不是正因为好人不肯干伪军,才使伪军中充斥了暴徒和流氓。与此相反,中国的正规军在抗战中并无确认的对日本侨民的暴行,即便是对日本俘虏也保持较好的待遇,这一点在日本的归俘多有描述。

怎么说呢?都是中国人,在中国军队中,就有绅士风度,被日本人招收当了伪军,就变成了野兽。要真的把这件事写进教科书,是不是应该这个写法?“日军把我同胞训练成恶徒,以至奸杀日人。

不知道这件事上,日本人能怎样强词夺理。 。

3谁了解广东省陆丰市的历史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平南越,始置海丰县,陆丰属东官郡海丰县。唐武德五年(66年),从海丰县划出东部地区建立安陆县(即后来的陆丰县),县治在今市辖之大安镇陆军环珠寨。唐贞观元年(627年),安陆并入海丰县。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丰县属坊廓、石帆、吉康三都置陆丰县,县治东海溶旧墟寨(今东海镇旧墟),隶属惠州府。

民国初期属潮循道,后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东江善后委员公署、东江绥靖公署、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胜利后,属第一区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东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3年,改属粤东区行政专员公署。1958年属汕头专员公署。1983年又改属惠阳地区。1988年划惠阳地区海丰、陆丰两县设汕尾市,陆丰隶属汕尾市。1988年析陆丰县的河口、河田、东坑、水唇、新田、螺溪、上护、南万8个乡镇和吉溪林场设立陆河县。

1995年1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陆丰县,设立陆丰市,以原陆丰县的行政区域为陆丰市的行政区域。

1992年12月,桥冲、西南、碣北、上英、甲西5个乡建制改为镇建制。1994经省 批准改原湖陂农场为星都经济开发试验区(副处级),并析陆丰之华侨农场置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县级)。

1995年从博美镇压析出军湖、内湖等6个管区置内湖镇。1996年3月经省 批准,撤销碣北镇并入碣石镇,同时成立碣石经济技术试验区(副处级)。1997年4月从城东镇析出后坎、浮州等8个管区置河东镇。

截至1998年止,陆丰市有23个镇(场、区),282个农村管理区,39个居民管理区,1106自然村。(以上出处)

1999年,陆丰市辖20个镇,45个居委会、298个村委会:东海镇、甲子镇、碣石镇、湖东镇、大安镇、博美镇、内湖镇、南塘镇、陂洋镇、八万镇、金厢镇、潭西镇、甲东镇、河西镇、城东镇、上英镇、桥冲镇、甲西镇、西南镇、河东镇。

2000年,陆丰市辖20个镇。总人口1164767人,各镇人口: 东海镇 142429 甲子镇 94211 碣石镇 184767 湖东镇 56917 大安镇 39442 博美镇 46813 内湖镇 19800 南塘镇 84836 陂洋镇 29947 八万镇 17431 金厢镇 32810 潭西镇 48029 甲东镇 58607 河西镇 27132 城东镇 59110 河东镇 24277 上英镇 18563 桥冲镇 39338 甲西镇 80232 西南镇 23458 铜锣湖农场虚拟镇 15256 星都经济试验区虚拟乡 7422 华侨管理区虚拟乡 13940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陆丰市辖20个镇(东海、大安、城东、八万、陂洋、博美、南塘、甲子、甲东、湖东、碣石、金厢、潭西、河西、桥冲、甲西、上英、西南、内湖、河东),280个村委会、47个居委会。

2005年5月,陆丰市辖3个街道(东海、城东、河西)、17个镇(大安、八万、陂洋、博美、南塘、甲子、甲东、湖东、碣石、金厢、潭西、桥冲、甲西、上英、西南、内湖、河东),280个村委会、47个居委会。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陆丰市辖3个街道(东海、城东、河西)、17个镇(大安、八万、陂洋、博美、南塘、甲子、甲东、湖东、碣石、金厢、潭西、桥冲、甲西、上英、西南、内湖、河东)。

您好,陆丰碣石港澳通行证可以在陆丰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办理。办理陆丰碣石港澳通行证需要提供的材料有:1本人有效身份z件(身份z、护照等);2本人有效港澳通行证;3本人有效驾驶证;4本人有效签证;5本人有效护照;6本人有效照片;7本人有效工作z明;8本人有效社会保险卡;9本人有效户口本;10本人有效旅行社出境游订单;11本人有效旅行社出境游合同;12本人有效旅行社出境游保险单。办理流程:1提出申请;2缴纳相关费用;3提交申请材料;4审核材料;5签发陆丰碣石港澳通行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252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5
下一篇 2023-07-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