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02次飞行。标志着中国航天工程取得又一重大进展。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七号改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一箭双星”成功发射,也为文昌航天发射场年度航天发射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轨道卫星发射重量将达到6吨至7吨左右。今年3月刚加入长征火箭家族的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中型高轨液体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7吨,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高轨道55吨至7吨运载能力的空白。
此次发射成功,长七改火箭挑战我国首次两颗高轨道主卫星的“一箭双星”发射。为了在有限的整流罩空间内合理容纳两颗卫星,设计人员采用了串联布局,打造了外支撑整流罩,并且通过新研复合承力倒锥和高整体机加卫星支架,有效提升了整流罩内可用包络空间,使任务实施成为可能。
01星02星发射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让我国在高空轨道领域,发射重量型卫星奠定了基础,向真正的航空航天强国迈进。
2020年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新的里程碑,在这一年里,突破了很多航天事业的瓶颈,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猛,在未来有望追赶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航天国。
回望2020年,在这一年里,我国的航天事业硕果累累,航天成就一个接着一个先是我国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启。随后便是我国的嫦娥五号探月,在月球带了两公斤的土回来,这边嫦娥五号刚一发射,那边天问一号已经发回消息,距离地球已经超过了一亿公里正在向火星迸发。可以说2020虽然结束了,但2021年我国的航天事业必将踏浪而行。
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就是我国的通讯技术卫星五号成功发射,在我国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通讯卫星五号通过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地球轨道,其实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长征系列的运载火箭已经成功飞行324次了,这是长征三号甲戏火线第109次将我国的卫星送入太空。这一次送入太空的是我国的五号通讯卫星,五号通讯卫星要比我国以往的通讯卫星覆盖范围更广,通讯距离更远,而且这次的通讯卫星通讯频率也不一样,带宽要比以往的通讯频率很宽很多,所以说这次五号通讯卫星可以不受地形和地域等特点实施全国移动通讯网络实时覆盖。
嫦娥五号更不用说了,登月一直是我国的梦想,自从美国人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后,地球上再无一个国家可以成功登月。目前嫦娥五号已经为我国登月做出了进一步的准备,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五星红旗可以飘扬在月球上。
我国最后一颗北斗三号将在今日发射,这是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收官之星,那么最后一颗北斗三号发射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吗?那么下面就由星座知识为大家详细揭晓下吧!一起来看看吧!北斗三号系统全球星座部署完成6月16日推迟执行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任务相关技术问题已排除,任务重新启动。重新发射的窗口确定为6月23日9时43分。预祝北斗三号系统全球星座部署,打赢收官战。
意义这意味着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即将完成,服务范围覆盖全球。
作用军用领域,北斗三号终端需求即将进入爆发期。目前军方北斗导航终端尚为北斗二号和北斗一号产品,军用北斗三代终端产品估计2020年下半年开始小批量供货,2021年进入大批量供货阶段。太平洋证券推测,换装需求将于未来几年爆发,为相关标的带来需求的快速增长。民用领域,行业应用将进入推广期,“北斗+5G”催生巨大需求。北斗卫星定位和导航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测绘、渔业、公安、农业机械等多个行业领域,并向智能网联汽车、民航、海洋观测等领域拓展。未来,5G带来的移动物联网革命将推动时空信息应用的泛在化,继移动位置服务经济和共享经济之后,极有可能形成重大商业机遇。太平洋证券认为,中短期内,北斗的投资机会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军队的采购,军品毛利率高,对相关企业业绩提振力度大。长期看,民用市场的国产卫星定位和导航产品将长期面向巨大市场空间,值得期待。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共30颗卫星组成。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两种服务方式,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中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02米/秒。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12月27日,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已完成建设,开始提供全球服务。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相关文章推荐:星座知识火星和地球哪个大为什么冲日行星最亮哪些行星会发生冲日现象9月2日火星合日来临火日合相是什么有什么影响黑洞是怎么死亡的最后会变成什么黑洞里面是什么有什么特征
奇点星座网,很多女生都会关注的星座知识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还可以在底部在线咨询奇点星座网。
据报道,5 月 20 日,共享单车平台 ofo 发布了一个「X 计划」,说要跟中国卫星创业公司九天微星一起合作,发射民用娱乐卫星。
这个民用娱乐卫星,据说将搭载 VR 高清全景相机、LED 灯阵、自拍相机、凝视相机等设备,具备星空闪烁、太空自拍、太空 VR 等功能,让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直接参与和体验消费级的航天产品和服务。官方介绍说,用户可以通过卫星携带的全景 3D 相机观看宇宙景象,还可以以地球或者太空为背景拍摄「太空自拍照」。
除此之外,卫星还会搭载高分辨率的 CCD 相机和姿态控制系统,还能够实现对某一区域的连续拍摄并生成动态视频。
值得注意的是,这颗卫星不仅具备娱乐功能,还将搭载物联网载荷,在卫星定位、物联网等领域展开更多探索。ofo 方面宣称:未来,ofo 有望通过以该卫星为起点的物联网卫星星座,进行共享单车卫星定位监控和信息回传,助推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化。
这颗卫星计划于 2017 年底至 2018 年初择机发射。在未来的几年内,部署的卫星数量将达到 60 颗。到那个时候,卫星物联网将可能实现全球共享单车的实时监控,整个星座的短数据通信容量日吞吐量将超过 5 亿条。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有效增强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执行能力。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突破了快速集成设计生产、电气一体化、节流减载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能满足卫星组网工程和商业发射服务需求。
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最大推力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为后续运载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航天器科技活动方面,全年共研制发射航天器77个,航天器总质量10261吨,数量和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重大工程和专项任务稳步推进,大幅提升航天技术与应用能力。商业卫星研制机构数量持续增长,研制能力稳步提升,研制卫星类型从技术试验逐步向应用卫星转变。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此次试验完成了高速再入返回控制、热防护、群伞+气囊着陆方式、重复使用等技术飞行验证,飞船具备高安全、高可靠、模块化、适应多任务、可重复使用等特点,为中国载人登月飞船“启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连续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地外天体起飞、地外天体轨道交会对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成为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计划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设定了五大科学目标,涉及空间环境、形貌特征、表层结构等研究,将推动中国在行星探测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全面发展。目前,已成功实施环绕火星探测,并计划在2021年5月至6月择机着陆火星,开展巡视探测。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并开通。该系统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采用了中国首创的混合星座构型,卫星核心器部件100%国产化。它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北斗”,已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启动建设。亚太6D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是中国当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输出功率最高、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卫星主要为亚太区域用户提供全地域、全天候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满足海事通信、机载通信、车载通信以及固定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多种应用需求。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收官。这为中国长期稳定获得高分辨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高分系列卫星已基本形成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天基对地观测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卫星数据自主化率进一步加大。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资源三号03卫星成功发射,增强了中国综合对地观测能力,其中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支持多种敏捷成像模式,首次实现“动中成像、多角度成像”,图像获取效率大幅提升。
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建成。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网建设有序推进,海洋一号D卫星成功发射,与在轨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与在轨工作的海洋二号B星组网,计划于2021年发射海洋二号D星。届时,海洋二号B/C/D星组网,将组成全球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参与构建新一代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该卫星获取了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地磁场观测数据,构建了15阶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天琴一号”卫星实现国内最高水平的无拖曳控制技术在轨验证,为后续研制空间引力波探测航天器、构建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实践二十卫星在轨验证通信、导航、遥感等多领域16项关键技术。卫星搭载的Q/V频段高通量通信载荷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后续1太比特/秒高通量通信卫星和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研制奠定了基础,激光通信载荷实现10吉比特/秒地球同步轨道星地通信能力,创全球最高速率;量子通信载荷完成全球首次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偏振编码稳定传输,为牵引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已启动由数百颗低轨卫星组成的“鸿雁”全球卫星通信星座系统建设,今年将发射首颗卫星。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介绍说,“鸿雁”全球卫星通信星座系统将以星间链路实现卫星空间组网,计划于2018年发射星座首颗星,预计在2023年建设骨干星座系统。 该院正积极参与全球导航天基增强系统建设, 未来,“鸿雁”星座将在5G物联网、移动广播、导航天基增强、航空航海监视等场景中,为全球任何地区的任何人与物实现移动通信保障与宽带通信服务。
此外,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2015年8月起,已开始着手建设“16+4+4+x”的05米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未来将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数据服务。同时,该院还正加速建设可重复使用空间科学试验平台,助力农业、微生物产业、制药、新材料等多个产业取得新突破。
成立于1968年2月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最早从事卫星研制的高科技单位,也是中国目前最具实力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主要研制基地。50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致力于空间技术开发、航天器研制、航天技术应用等业务,已发展成为中国空间事业的主力军,代表了航天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最高水平。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表示,近年来,该院不断推动航天技术、资源和能力向社会开放以及应用转化,传统航天和商业航天协调发展,持续打造良好的商业航天产业创新生态,有力推动了中国的航天强国发展进程。
来源:澎湃新闻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