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英文正是 Internet of Things(IoT)。这是一个将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资讯集合在一起的网络平台,让所有能行使独立功能的普通物体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
物联网将现实世界数位化,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物联网拉近分散的资讯,统整物与物的数位资讯,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运输和物流领域、健康医疗领域范围、智慧环境(家庭、办公、工厂)领域、个人和社会领域等,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前景。
扩展资料:
物联网的生活应用: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工业、农业、环境、交通、物流、安保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有效的推动了这些方面的智能化发展,使得有限的资源更加合理的使用分配,从而提高了行业效率、效益。
在家居、医疗健康、教育、金融与服务业、旅游业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的应用,从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到服务的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进,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涉及国防军事领域方面,虽然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但物联网应用带来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大到卫星、导d、飞机、潜艇等装备系统,小到单兵作战装备,物联网技术的嵌入有效提升了军事智能化、信息化、精准化,极大提升了军事战斗力,是未来军事变革的关键。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物联网
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
第二,物联网的用户端不仅包括人,还包括物品,物联网实现了人与物品及物品之间信息的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信息产业发展的又一推动者。人工智能会不会成为影视剧中一样,成为人类的敌人或者人类世界的终结者?答案是不会,至少暂时不会。
目前的人工智能发展阶段距离影视剧中的智能还比较遥远。现在的人工智能是弱人工智能,没有自主欲望需求的阶段,人工智能主要是模仿人类某一方面的技能成为人类工作中的帮手。比如扫地机器人不会有自主意识希望能去舞台表演歌剧。
人工智能是软件工程学科,是进化了的自动化。任何技术的变革,带来的都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更加便利, 人工智能也是人类手和脑的延伸 ,未来会成为我们很好的工具,扩展我们的现实环境,提升我们和周围环境的沟通。
想象一下,未来可能有《超能陆战队》中的大白那样的机器人提醒你:“最近血压高。”“心率过快,请注意”。是不是对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充满期待,希望能更长寿、见证更多新技术的革新呢?
之前就传出机器人可以写稿子当记者了,媒体人一片哀嚎,“要被机器人取代啦”。没错,一些工具能提高效率,但也会让很多人面临失业风险。现在,哪些媒体人的工作已经被取代了?未来,媒体人的哪些工作还会继续被人工智能取代呢?
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时代,称为“智媒时代”,智媒进化专家预测会有这4个方向:
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最主要应用有两个,一个是内容生成,比如读过了很多同质化的内容,就能自动生产同类内容;另外一个应用就是内容分发,基于用户需求不断优化的推荐机制。
目前,国内移动端用户数量巨大,在线时间长,用户平台很大,对内容的需求缺口很大。
再加上现如今很多行业技术达到了,内容没赶上,比如VR。VR现在还在学习如何真正打动人心,因为人类需要故事,这是VR的前景所在。
新技术带来了受众6个方面的变化,从受众变化中可以分析出对于内容有什么需求。也终于明白,今日头条为什么重资支持短视频创作。
可见,不光娱乐资讯需要短视频化,新闻资讯也需要短视频化。新技术在视频领域的应用一个是直播,一个是短视频。
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进入部分内容生产领域,但在内容生产方面,人与人工智能两者分工不同。人工智能的制作过程中,除了需要技术,还需要媒体人的才华,包括幽默、讲故事的能力。而人工智能的主要工作在于给内容打标签、便于检索,确定分发推荐,掌握反馈信息,不断优化推荐。一方面提升内容制作的效率,一方面更了解受众需求。
很多爆火的网红自媒体都是短视频出身,比如papi酱。
几年前,报纸开始把大版大版的文字改为读者更容易接受的图文形式。微博上一些媒体号也经常用长图文来解读最新政策新闻。但这一形式正被短视频替代,形成新形式-视频资讯。市场对于视频资讯的需求度很高,有很大生产空间。
短视频更容易形成粉丝经济。与短视频资讯相比,以后文字则会偏向更高效的逻辑传递。
一个变化是,今年视频内容付费比例增长,二次元已经开启货币化、人群有了支付能力。
很多自媒体人可能会说,不懂技术如何创作短视频呢?
其实技术方面真的不难,最难的是内容方面。不然李安的新《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就不会被口水淹没,说只炫技术而内容故事不佳了。 而做内容正是很多自媒体人已经具备的能力:内容生产能力、讲故事的能力。随趋势而动只需要换一种媒介、换一种展现方式。
只从技术层面讲就没有那么复杂了。大家的智能手机都有了视频拍摄功能,而很多APP或者电脑软件也有视频编辑功能。同时,互联网上有非常多视频素材,推荐一下Wochit,是提供一站式视频素材的获取平台。
不过,如果是VR的内容制作者,还需要考虑一下如果如今的头盔被淘汰,内容是否也要淘汰呢? 内容生产者在跟上技术脚步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能不能在技术革新、设备更迭时,尽量提升自身内容可移植率,虽然那并不容易。
未来会是一个“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的时代,智媒时代给媒体带来全流程变化,你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随风而起的网红级别的自媒体人呢?以前整理过一个培训材料,发给你参考一下。
非接触式IC卡采用的是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即RFID技术。非接触IC卡也被称为RFID卡或者电子标签。电子标签分为有源和无源两大类,有源电子标签顾名思义是带有电源的标签,其功率大、距离远,可以主动发送信息(Active Tag ),常用于远距离定位、传感信息采集、信号控制等领域。对于我们公司而言主要是针对无源电子标签,其由标签芯片和标签天线或线圈组成,利用电磁耦合原理实现与读写器之间的通讯。当RFID标签进入读写器的电磁场中,就可以根据电感耦合原理(近距离中低频,变压器模型)或电磁反向散射耦合原理(远距离高频,雷达原理模式)在标签天线两端产生感应电势差,并在标签芯片通路中形成电流,当电流强度足够大,就将激活RFID标签芯片电路工作。从此也可看到无源标签是被动的,也被称为被动标签(Passive Tag )。
RFID标签频率为其一个重要特征,决定了标签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距离。按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低频(LF)、高频(HF)、超高频(UHF)、微波(MW)。
高频卡典型工作频率为:1356MHz ,是现在国内应用最成熟广泛的卡片,卡片的种类也非常多。 PHILIPS (NXP)公司的 Mifare One卡(型号为S50)、S70卡、UltraLight卡、 DesFire卡,这几种卡都属于ISO14443标准定义的TYPEA卡,但不完全符合ISO14443-4要求,非接触CPU卡符合要求。TYPEB卡也有逻辑加密卡,例如Atmel公司的AT88RF020 ,但较少。国内常用的TYPEB卡都是CPU卡。此频段的卡仍不断增加,MIFARE Ultralight C、Mifare Plus等。国内华虹、复旦、华大、同方等也有多种此频段的卡,例如SHC1102、 SHC1112 、SHC1108、FM11RF005 、FM1208等芯片。在此频段还有一个标准是ISO15693,卡感应距离比TYPEA和TYPEB远,可以达到1米,常见类型有Mifare Icode II、Ti 2K 。
低频卡频率一般在135K赫兹以下,比较典型的125赫兹的ID卡应用非常广泛。这种卡片只有一个固化序列号可以被设备读出。ID卡用的IC芯片因为最早由瑞士EM公司推出,有时也被称做EM卡。低频卡还有很多其他种类,EM公司的EM4469,Atmel公司的T5557等 带有逻辑加密功能的低频卡。
超高频和微波标签其典型工作频率为:433MHz,900MHz,245GHz,58GHz,读卡距离最大可达10m以上。 此类标签典型应用包括:物流和供应管理、生产制造和装配、航空行李处理、邮件、快运包裹处理、文档追踪、门禁控制、电子门票、道路自动收费等等。此类标签技术是现在物联网不可缺少的部分。
华为集团是私企。
集团公司创始人任正非一手创办了华为,而他创立华为时就是个体户。此外华为的股权模式是全员持股,华为职员的持股规模高达98%以上,华为的工会在企业有着很强的话语权。
华为有着独立研发数据终端和设备终端的团队,并且在进军智能机初期,就致力于独立研发CPU等关键部件,并且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此外,华为尽可能的选择国产化配件进行总装。比如摄像头模组、手机屏幕等等。所以华为目前是国产手机品牌当中实现国产化程度最高的企业。
华为出版物:
《营赢》是一本关于商业成功的杂志。听全球运营商分享其独特的运营实践和成功经验,行业专家解读热点话题,以及分享华为与客户合作双赢的成功故事。
《华为技术》聚焦技术和客户化解决方案的杂志。关注行业动态,解决热点话题,分享成功故事,把握技术潮流。
《ICT新视界》华为企业BG的核心技术期刊,聚焦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当前热点ICT技术,面向全球企业市场的中高端客户、渠道伙伴、业界专家等发行。
《华为人报》这是一份体现华为核心价值观、人文精神的报纸。在这个世界上,技术会变化、管理会改进、资源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物联网将在未来产生更多的大数据_数据分析师考试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统计分析 *** 作转化给了机器。现下的数据收集量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近几年移动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带动了数据的生成,前几年移动数据增长速度为81%,近几年,随着智能化的普及,移动数据增长趋于平缓,但其增长率依旧高达61%。
预计2020年至2030年间将赶超世界移动流量平均水平。流量带动数据作为人口大国,我国所产生的数据量也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移动4G网络的逐步普及,移动端产生的数据速度和数量皆高于桌面网端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邬院士会上表明:“现今世界主要数据来源依旧定位在摄像头,但是未来数据40%左右皆可能源于物联网。”大数据呼应智慧城市的发展。去年6月国家政府签署开放数据协议以改进城市管理,规定14组必须开放数据,同时设定了公共数据开源共享,便于全民共享共利。
“大智移云”推进物联网的大力发展,尽管时下我国的物联网产业落后于欧美,但在国家的重视和企业的大力投入双向促进下,随着用户体验感的提升,中国物联网产业很快即可摆脱因为标准不统一和认知度不高的劣势,跻身翘楚。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物联网将在未来产生更多的大数据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