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本身牵动一系列社会运转模式调整,将给商业世界带来机遇和变革。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瘟疫始终如同影子般挥之不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深刻无比——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能从很多方面促成人们的自省、社会的反思,由此引发一系列变革,不仅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甚至还能改变文明的走向。
当下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作为重大公共事件,疫情本身牵动了一系列社会运转模式调整和人们的行为模式改变,这些变化又会给商业世界带来哪些机遇和变革呢?
无人配送迎发展契机
众所周知,面对疫情来袭,隔离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手段,也成为牵引商业模式变革的重要变量。
以2003年非典为例,隔离导致线下面对面骤减,旅游、航空、餐饮和文化娱乐行业均受到负面影响,但药品、食品、纺织、电信等产业出现了商机。此外,电子商务趁机崛起,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在后续十几年里持续对中国商业社会带来深刻影响,在极大地改变消费者生活习惯的同时,还间接带动了第三方支付、现代物流乃至团购、外卖等一众行业的壮大。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前,面对新型冠状病毒,隔离依旧是首选方案。面对疫情,即便是春节假期,各种走亲访友、商业往来、逛街购物等活动都统统按下“暂停键”。
隔离在家,外卖和电商的需求大增。但与2003年非典不同,步入2020年,外卖和电商早已是成熟的商业模式,隔离的意义不在培育用户线上下单的习惯,而是有望推动线下配送模式的变革。
没错,就是无人配送。
无人配送,顾名思义,不需要人的配送,其载体多为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等。其实这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13年,亚马逊就提出了无人机送货计划,三年后其开发出的Prime Air送货无人机即送出了第一单。
放眼全球,目前除了Prime Air外,无人配送领域的代表还有美国电动卡车制造商Workhorse研发的HorseFly无人机、英国Starship Technologies推出的Starship送货机器人、美国Robby Technologies公司的Robby机器人等等。
在我国,随着配送需求的加剧、用户体验与人力成本的提升,以及一些偏远地区和特殊环境下的末端配送需求难以满足,传统物流的升级已是大势所趋;
而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行业的变革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于是以苏宁、美团等巨头为代表的诸多企业都开始盯上了无人配送这一新兴领域。
同传统物流配送相比,除了能免去疫情期间的人与人直接接触外,无人配送至少有以下两方面优势:
其一,配送业务时效性增强,不会受到运送车辆不足、交通拥堵等制约因素的影响,甚至还能突破地形地貌的限制,翻山越岭、跨越河流地进行配送,这不仅扩大服务空间范围,使运输自由度大大提升,还能显著提高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其二,增进用户体验,这不仅体现在普通用户对于黑科技的惊喜方面,对于那些物流基础设施欠发达的农村及偏远地区来说,无人配送还能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末端需求,让那里的居民也能分享送货上门的快感。
在实际 *** 作中,无人配送还处于探索性阶段,其安全性与应用范围还存在不少问题,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够健全,故而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不过,当下捉摸不定的疫情,或许将为无人配送的大面积兴起提供一个极佳的契机。如果在不久的将来,天上飞的送货无人机与地上跑的送货机器人多了起来,届时请不要惊讶。
泛娱乐领域变动已现
疫情肆虐时,人们要么在家办公,要么下班后第一时间回家(非必要的社交应酬能省则省了)。七点到家、长夜漫漫,一些人成为知识付费的用户,对更多的人而言,打发无聊时光成为刚性需求,会刺激对各种短视频、长视频的消费,人们的娱乐消费模式有望出现新的变化。
曾经网络有个非常火的问题:给你一个房间,温度合适,有食物、有手机、有WIFI,但前提条件是不能出门,你能待多久?
如今到了亲身实践这个问题的时候。
疫情将人们“关”进了一个房子里,吃着零食、刷着手机。有人感叹,终于到了啥也不用干,在家躺着就能给社会做贡献的时候了。但是躺着躺着,人们发现,居然“刷无可刷”了。
微博、微信跟不上刷新的速度了,连续N个小时的剧不好看了,就连一直渴望的“吃鸡”都不香了。广大网友们纷纷开始了“创新性娱乐活动”,比如数瓜子、数牙签、数面条,甚至是,数窗外的飞鸟和各种不知名的昆虫等等。
无聊之下,游戏需求率先火了。国金证券调研数据表明,疫情笼罩下的2020年手游春节档,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个手游档期,主流手游产品(王者荣耀、和平精英、阴阳师等)几乎都实现了用户时长和日活的显著上升。有高涨的用户热情加持,游戏运营商们即便保守运营,也将大赚特赚。
如果说2003年“非典疫情”使互联网电商购物爆发,满足了人们自我隔离后的物质需求。那么,在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下,似乎人们的精神需求还有待满足。而这,或许就是泛娱乐行业新商业模式变革的前奏。
以春节档为例,为预防疫情蔓延,在院关闭和热门撤档的双重影响下,2020年春节档有望成为史上最惨春节档。但在压力倒逼之下,《囧妈》率先选择网络免费播出,在赢得消费者一片叫好声后,何尝不是为行业分发渠道的变革撕开了一个口子。
日常生活中,除了工作、睡觉外,剩下的时间以泛娱乐活动为主。这其中,既包含影、视、音、游等等狭义的娱乐活动,也包含阅读、学习等自我提升,还有各类健康管理项目。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项目或将迎来商业模式变革的机遇窗口。
社区商业与营销模式有望“进阶”
自2003年以来,中国商业社会的线上化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早已实现了“足不出户”也能满足各种需求,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对整体商业模式的线上化“助推”空间有限。但所谓“偶然事件改变历史”,作为重大突发事件,疫情的流行在打通一些“商业模式瓶颈”方面仍能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说,病毒把人们从公众场合“赶至”社区,社区成为集中的销售触点,商业价值便水涨船高。
以蒙牛为例,在2003年非典时期大力发展社区经销商和销售点,并基于人们防止传染不愿意打开包装的心态,改换冰淇淋包装形式,推出家庭装、组合装,成功实现市场份额的逆袭。
进入2020年,社区商业仍面临诸多瓶颈,如生鲜电商、社区便利店等,均面临教育市场和改变“用户习惯”之难题。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为生鲜电商、社区便利店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以苏宁菜场为例,依托苏宁小店,主打“线上订货、门店自提”模式,实现了菜品丰富度和取货便捷度的平衡,对特殊时期不愿去大型超市的用户而言,是很好的替代选择。
疫情期间,助力用户消费习惯养成;
疫情过后,自会开启新的蓝海。
除了社区商业之外,线上营销与社交营销深化发展也有望成为亮点。
疫情把人“关”在家里,也把人的注意力锁进电视与手机两个屏幕里。线下营销会短暂滑坡,电视广告再次得到重视,而具有情感连接功能的社交营销则可能大放异彩。
面临健康威胁时,人们愈发感受到个体的渺小与无力,其情感连接需求也会愈发旺盛。此时,社交营销叠加电子商务,有望迸发出新的活力。
长期影响:疫情与文明走向
短期内,疫情影响经济发展;
长期看,疫情可以影响文明走向。
1347-1350年,欧洲首次爆发黑死病(淋巴腺鼠疫综合征),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
接下来的50年里,黑死病多次死灰复燃,把欧洲的人口平均寿命从30岁缩短至20岁。
但黑死病的影响绝不止于此,除了人口锐减、经济停滞之外,欧洲的文明走向也发生重大改变。有历史学家认为,黑死病的肆虐是加速欧洲文艺复兴进程的重要原因。原因有三:
一是,教会在处理黑死病时无能为力,德高望重的神父也会染病身亡,这削弱了教会的权威;
二是人口死亡导致劳动力短缺,赋予了个体更大的权力,农奴消失了,自由劳动者成为主流;
三是人口密度下降让幸存者更加富有,人们有了更多的资源和闲暇用于艺术和文学创作。
黑死病之后,麻风病、结核病、天花、流感等不间断地出现,成为一个又一个文明或崛起、或湮灭的转折点。
当前社会,动物种群的驯养、城市化的加速和贯穿全球的交通体系,正在以空前的高效率将人类紧紧连接在一起。人口的密集、连接的紧密,也将我们这个世界更轻易地暴露在传染病的q口之下。
相比历史其他阶段,近几十年来,有能力肆虐全球的传染病越来越多,器官移植和注射技术的发展,更是为传染病的传播创造了新的路径。一如哈佛大学乔纳森·曼教授所言,“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健康问题,都会迅速成为对许多人或对所有人的健康威胁”。
在与传染病搏斗的漫长过程中,人类社会的防疫能力也有了大幅提升,通过第一时间识别传染源、切断关键传播路径,以适当降低经济活力代价,已经能够大幅降低疾病的传播范围和病亡人数,把代价限定在经济范畴内。
不过,虽然每一次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对人类社会经济层面的影响越来越有限,但它对人类社会心理层面的影响并未随之削弱。
基本上,每一次传染病的大规模肆虐,都会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征服自然”观念的反思。
大多数可能引起新型人类流行病的微生物,都寄生在动物身上。地球上超过5000种哺乳动物,每一种动物身上都可能携带威胁人类健康的微生物。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家禽和家畜身上能传给人类的疾病都已传给人类,在流行病防疫学家看来,人类社会若出现新型流行病,源头在野生动物。事实上,无论是非典时期的SARS,还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源头都是一部分人群“对野味的偏爱”。
人类的防疫能力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面对数千种哺乳动物身上数以亿万计的微生物,还远远谈不上充分认识和有效控制。追求医学进步固然重要,但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征服自然”的王者心态,做不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杜绝传染病传染源时终究要缺失关键一环。
结语
所有的“变”,只因人在变;
所有大型事件,都会加速人的改变。
经历过“非典”锤炼,面对H5N1、H7N9禽流感和H1N1流感大流行时,我们打出了漂亮的歼灭战,相信这一次,我们也会很快消灭新型冠状病毒。但是,这样一场从医学层面及社会层面的考验,正带给我们另一种生活体验和观念体验。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我们在“惶恐”中重新审视生活、在“隔离”中重新连接情感;
我们开始敬天悯人、相信人心;
我们尝试重新平衡工作与生活、思考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发现,整个商业社会慢了下来,在家里度过更多时间,似乎也没那么坏。
长期以来,全球各国依据比较优势、精细化分工、成本最低原则建立全球供应链,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体系在生产效率上是当前条件下的最优解决方案。
然而,新冠的出现,自然灾害的频发,国际形势的变幻莫测,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小到SWITCH价格暴涨,大到制造企业的核心元件被断供,看似无关的新闻背后,是全球供应链的控制权的极大变迁。
要理解这场你我息息相关的战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发布的《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供应链革命——迈向智能、韧性的转型之路》,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重磅学习材料。
本文圈出了这份报告中的八大必看点,希望大家能更好的理清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定位
全球供应链是随着全球分工逐步发展起来的,是跨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结果。从发展历程来看,全球供应链早期以欧美为制造中心,二战后逐步发展成为以欧美德日为第一梯队、亚洲四小龙为第二梯队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球逐步形成了“发达经济体——中国——全球”的双循环供应链体系。融入全球供应链推动了中国出口产品多元化发展,中国参与全球贸易体系的深度也不断提高,逐步以“生产加工制造中心”的定位融入了全球供应链体系。
全球供应链也逐渐形成了以美国、德国和中国为局部核心的“三中心”格局。
工业40时代,供应链将发生哪些深刻变化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融合发展为代表的工业40快速发展,将对全球供应链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从生产和运输环节来看,工业40将推动:
(1)供应链信息流从线性传动向立体传动转变
(2)供应链主体由传统工厂向“智慧工厂”转变
(3)供应链运行的可预期性大幅提升
(4)供应链的库存系统更加智能化
从销售和消费环节来看:
(1)供应链对市场需求的判断更加准确
(2)供应链对消费需求的响应更加精准
(3)供应链在增加就业和节约时间方面成效显著
(4)供应链升级也引发了全球价值链的深刻调整
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体系产生了怎样的冲击?
全球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极易受到全球货物贸易体系、服务贸易体系、对外投资合作体系的影响。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不仅涉及到民生、贸易,更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先后在疫情较为严重的城市采取不同程度的“封城”措施,严格限制居民户外活动,关停各类非必要的工厂、商场等措施,导致全社会消费品需求出现断崖式下降,也引发了全球供应链中、上游出现过度调整。
(2)全球供应链依靠全球经济增长渠道,并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支撑。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使全球供应链增长失去动力。
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将如何发展
目前,美国、中国、德国已经形成了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三个地区中心。
在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下,各国意识到涉及基础民生、国家安全和产业安全的行业(如医疗、军工和高科技等)产业链过于集中在海外或集中于某一地区,将使本国在未来面临外部冲击或全球竞争时处于被动局面。
在风险规避驱动和政府主动引导下,跨国企业的供应链决策将根据效益、效率和风险之间的平衡,采取扁平化和多元化策略。
特别是,近年来全球供应链的贸易强度和人口强度呈下降趋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出现了产业空心化和低端制造业锁定现象,这也让服务贸易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从你我相关的ICT全球供应链,看“三中心”结构变化
2000年到2017年间,ICT行业的供应链体系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美国和日本ICT行业(尤其是最终品生产)产业空心化。
2017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传统最终品贸易和简单供应链的全球供应中心;美国成为了一个主要的地区性供应中心,与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保持着重要联系;日本从2000年传统最终品贸易网络中的全球供应中心和简单供应链中的区域供应中心变为2017年的亚太地区边缘国家,其影响力大幅下降。
尽管如此,无论是从增加出口规模,还是从与其他国家加强贸易关系的数量来看,2017年美国和日本在复杂供应链中仍是重要的供应中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手机、飞机、汽车等复杂产品的制造上依然受制于人。
因为这类复杂产品的供应链的构建经历了较长时间,其供应链体系牵涉到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家供应商,任何一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全部工序,而核心话语权,掌握在美国和日本手里。
全球供应链是否有可能去中国化
在全球供应链是否可能去中国化这个问题上,答案显然是“不可能”。
(1)疫情期间,部分国家重提贸易保护主义论调,并出台各类出口或进口限制。从各国自身来看,这些限制措施是合法的,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人为拆解全球供应链的做法会导致各国人人自危、被迫在经济上回到“自给自足”的时代,从规模经济效益、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生产效率等方面看,都是倒退。
商品一上架就被买空,摄于美国奥兰多超市 图源:unsplash
(2)在自然灾害(日本“311”大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贸易冲突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下,跨国企业的供应链建设越来越重视安全和稳定的考虑。在地缘政治和风险规避因素驱动下,扁平化和多元化是提升供应链安全的主要方向,去中国化与当前全球供应链的发展方向不符。
(3)外资企业已经深度融入中国市场,中国稳定增长的消费市场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仍然长期存在。现在,中国是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节点和关键环节之一,对全球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的消费市场和制造业基础来看,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缺乏经济基础,不可能成为现实。
全球化发展水平领先的跨国企业,如何打造可持续的供应链
加大供应链扁平化和多元化建设,积极打造智能化的供应链,利用国内市场降低全球供应链调整带来的风险,是跨国企业搭建供应链时的一致思路。
以联想集团为例,联想集团建立了以高效、敏捷和智能为特征的供应链来服务客户,以预测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面的创新为基础,能够有效地从数据中获得信息并采取行动,具备可持续性、多样性和包容性。
当前,联想通过供应链驱动全球30多个生产基地和2000多家供应商高效协同,同全球400多家核心供应商实现了数字化平台协同运作。2020年5月,联想凭借其供应链的全球化运营和混合制造模式再度入围Gartner供应链全球25强,位列第15。联想通过供应链建立了自有工厂/ODM/OEM高效协同的混合制造模式,提升了产品质量和运作效率。
凭借其高效、敏捷、智能的全球供应链,联想得以灵活利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优势来满足市场需求,动态协调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优势资源,实现“全球资源、本地交付、卓越运营”。
经历危机的洗礼,我们应有怎样的应对措施?
从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的层面看,优化全球供应链建设需要:
(1)坚持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2)维护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贸易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3)坚持多边、开放的全球贸易治理体系,完善全球投资治理
从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来看,需要:
(1)坚持底线思维,稳定我国在全球供应链的“基本盘”
(2)加大开放力度,高质量“引进来”
(3)优化企业对外投资支持政策体系,大规模“走出去”
(4)对关系我国重点战略物资供给的供应链核心节点项目提供政策支持
(5)构建供应链风险应对体系
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要顺应时代变化,加快供应链调整步伐:
(1)根据美国、中国、德国三大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发展趋势灵活布局
(2)加大供应链扁平化和多元化建设
(3)积极打造智能化的供应链,降低供应链给企业国际化发展带来的风险
(4)主动调整,应对“中国+X”46和“双循环”格局
总结
除八大必看点之外,《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供应链革命——迈向智能、韧性的转型之路》研究报告还系统梳理了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历程和新趋势、工业40新业态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外部冲击对全球供应链安全的影响、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的发展方向、全球供应链建设的优秀企业案例和优化全球供应链建设的应对措施等热门议题。
一)供给侧步履维艰,缓慢前行 21、企业现金流紧张,资金链断裂风险较高 2
2、供应链不完整,部分行业上游供应短缺 3
3、企业增加防控成本,资本开支攀升 3
4、人员流通不顺畅,“出不去”与“进不来”现象皆存 3
(二)需求端呈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新的消费习惯 3
1、餐饮、文旅等聚集性产业需求降至冰点,导致该类行业难以复工 3
2、线上需求成为新业态,将冲击实体店铺 3
3、智能型需求应运而生,或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3
二、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助力服务业 3
三、政策建议-借“危”之风,重构产业结构 4
(一)继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成都实现网格化管理 4
(二)供给端-分类实施行业政策,推进一行一策 4
1、稳定传统服务业,为其提供政策保障 4
2、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带动创新服务升级 5
(三)需求端-大力扩大内需, 5
1、提振消费者信心 5
2、积极推动新基建,扩大内需 5
摘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步企稳,企业复工进程及生产经营可能受到的影响成为政府及市场关注的焦点。同时,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较大,并且受疫情影响较大,因此,重点关注第三产业在疫情下复工复产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对症下药,助推经济发展。
一、第三产业在疫情下复工复产存在的问题
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快递业、仓储、批发零售、餐饮酒店及旅游、房地产、TMT(科技、媒体和通信)、金融业等,笔者结合疫情影响程度、行业技术含量、经济驱动潜力三大要素区分行业集群,请参见图1第三产业各行业特性。在疫情下复工复产各行存在的问题具有共性,但应对策略应结合行业特性,笔者从供给侧与需求端两个角度分析。
图1第三产业各行业特性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需求模拟数据,气泡大小代表经济驱动潜力
(一)供给侧步履维艰,缓慢前行
本文供给侧主要指第三产业服务提供方,参与者包括企业及企业员工。企业主要面临两大冲击,一方面短期内原有业务承受巨大冲击,主要表现为现金流短缺,需求萎缩等;另一方面企业无防控经验,防控形势严峻且成本高昂。企业员工主要面临流通不顺畅及个人收入质量下降等问题,总体而言,供给侧主要面临以下四个问题:
1、企业现金流紧张,资金链断裂风险较高
复工复产后,大部分现金流紧张,但主要集中在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酒店、线下商场等行业,根据外部数据[1]显示约有55%的中小企业目前资金链已断裂,约203%的中小企业现金流可维持基本支出1-3个月,如资金回流速度不及经营性现金流、资本性现金流等支出,会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失业率攀升。
2、供应链不完整,部分行业上游供应短缺
第三产业中部分企业有能力组织复工复产,如线下商场、餐饮业等,线下商场可能因为物流不及时或上游无法供应货物等问题,导致商场处于空转状态,等同于半停工状态,餐饮业情况类似。
3、企业增加防控成本,资本开支攀升
复工复产后,政府未统一提供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护用产品,所有企业均会因此增加防疫成本,同时房租、人员成本等固定性成本存在延迟性但总量基本未发生变化。
4、人员流通不顺畅,“出不去”与“进不来”现象皆存
一方面,由于各地疫情不同,防控力度存在差异,一些关键员工无法走出其所在区域返回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对外来人员管控严格,不承认其他地区健康码,不允许其他区域人员进入或需要重新隔离14天,导致工作人员进不来。
(二)需求端呈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新的消费习惯
疫情期间,终端消费需求呈现差异化,主要表现为线下转变为线上,聚集性行业需求降至冰点,智能型需求应运而生。
1、餐饮、文旅等聚集性产业需求降至冰点,导致该类行业难以复工
当前,消费者对疫情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忧虑情绪,针对餐饮、文旅、酒店等聚集性消费,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致部分已复工餐厅或影业陷入无法复工的状态。
2、线上需求成为新业态,将冲击实体店铺
复工复产后,终端消费者外出购物频次持续下降,但与此同时,针对生鲜、医药等生活必需品或医疗用品等,不少消费者选择足不出户、线上下单、配送到家等服务,推动线上业务发展,无法适应该需求的企业将进一步衰退。
3、智能型需求应运而生,或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复工复产后,终端消费者偏好“智能+”消费,平台经济、线上经济、到家经济等应运而生,该类需求或将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二、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助力服务业
疫情来袭,金融业与房地产业作为资产总额较大的两大行业,在信贷及房租减免方面助力经济发展。其中,金融业通过定向降息、信贷展期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现金支持,房地产业通过免除自有商业地产房租等方式为企业减免资本负担,政府可进一步与企业合作继续助力困难企业,主要企业及方式见表1:
在“新冠肺炎”下,防控与经济并重,建议政府从信息化建设、供给侧与需求端三个角度统筹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与升级。其一,信息化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推进网格化管理及智慧城市;其二,供给侧关注企业如何活下去及创新转型、融合新业态等;其三,需求端关注如何刺激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需求,如何扩大被催生的新消费等,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继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成都实现网格化管理
在此疫情中,网格化管理、大数据等政务信息化手段作用凸显,促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有助于信息流通速度加快,进一步推动通信行业发展,并形成稳定的运维收入。
将综治、社保、食药、民政、消防、行政执法等不同部门的网络管理系统整合为社会治理“一张网”,形成一张网后,网格管理员的招募、培训、管理等运营业务将形成持续性收入,按每个区县级行政区域600万元/年[1]的运维收入体量计算(约雇佣100-150个网格员),则成都市23个[2]县级行政区市场规模为138亿元/年。未来成都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降低成本,网格化管理本身将创造较大的利润规模,同时促进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技术的进步通常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但如果它不能帮助我们保护和改善世界,那么任何进步都是不够的。
甚至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人类避免即将到来的气候危机的能力就已经刻不容缓。在平衡经济复苏与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疫情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额外挑战,但它也可以被视为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
幸运的是,5G有可能通过一些前瞻性应用来解锁更广泛的环境管理。通过实现行为改变,如允许更多人在家或几乎在其他任何地方工作,以及通过改善车辆管理以实现高效运输等等。
以下是5G给人们生活带来改变的四种方式:
1、减少车辆污染
虽然一些政府计划呼吁电动 汽车 逐渐取代以石油为燃料的 汽车 ,但现在可以采取很多措施来减少排放。通过5G连接的车辆可以通过传感器将维修状态的数据流回制造商,例如,识别何时刹车片磨损过薄,何时需要更换。将这些数据与使用模式的数据相结合,可以允许无线软件调整以优化性能和燃油效率。未来,传感器将通过5G与其他 汽车 和基础设施中的传感器进行交互。该技术被称为Cv2x 通信技术,将为全自动 汽车 铺平道路。即使是现在,T-Mobile网络采集的匿名5G数据也可以实时显示出交通缓慢的区域,让联网 汽车 建议最佳路线,继续前进,并在此过程中节省燃料,减少排放。
在4G时代流行起来的叫车和拼车服务,预计将利用5G开发一种新的基于云计算的边缘计算基础设施。这种低延迟连接可以用于智能驾驶辅助,并通过向司机提供道路和交通状况的更新来提高安全性。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个人助理可以通过信息服务和流媒体视频改善乘客体验。
2、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分布不均、短缺、污染等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连接到支持 5G 的物联网的智能水传感器不仅可以检测漏水,还可以检测水污染。5G的规模意味着可以部署更大、更敏感的传感器网络,为企业和公共组织节约和优化用水。在更大范围内,传感器可以优化农业用水以及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方法是将天气数据与土壤和作物状况数据结合起来,帮助农民更好地配置资源,更有效地耕作,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紧急和人道主义援助
5G驱动的物联网允许易受洪水或火灾影响地区的传感器传输早期预警数据,通过触发和协调缓解措施,有可能挽救生命,并保护财产和环境。在火灾的情况下,5G不仅改善了消防员和其他机构之间的沟通,而且智能头盔等5G增强现实工具可以让消防员穿透浓烟和火焰,直接看到火灾的中心。通过5G网络传输的视频分析数据揭示了燃烧材料释放出的热量水平和气体的化学成分,为消防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见解。
4、保护自然栖息地
森林在保护环境和使人们的生活更 健康 、更愉快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除了保持森林及其本土野生动物免受火灾伤害之外,物联网传感器还可以监测树木的 健康 ,对污染、疾病或缺水造成的危险发出警报。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由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所驱动的城市进步,正逐步成为经济向好的新引擎。这其中,作为与“住”需求息息相关的场景,物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尤其是2020年,面对汹涌而来的疫情,“封闭式管理”成为一种普遍的社区管理模式,小区管理成为居民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从出入管控到清洁消毒,从最后1公里的物资代购到最后100米的快递代收……小区物业的应急防控体系逐渐清晰,物业管理服务的价值进一步受到人们的重视,物业企业也经历着一次专业化程度高低的检验。与此同时,面临着紧急应变能力及服务能力双重考验的物管行业,也正在迎来一波史无前例的变革与机遇。
催生之变
卯时,开始第一次全面无死角消杀;辰时,保安值班交接,排查外来人员,登记测温;巳时,化身“外卖员”“跑腿员”;午时,询问业主代购需求,统计物资,回收废弃口罩;未时,开启第二次全面消杀;申时,配合社区对住户上门访视,疏导业主情绪;酉时,统计防控物资用量及库存;戌时,晚班值守交接;亥时,检修设备;子时,园区巡逻;丑时,监控小区动态……这是雅生活物业的“十二时辰”,也是战疫期间物业人的缩影。
疫情让“宅家”成为常态,而物业服务由此变身为生活里的“超人”。在疫情面前,为了保障业主的安全,物业企业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社区物业开始在小区出入口配备专人,24小时为进出人员严格登记、查证、测量体温,同时提醒外出业主佩戴口罩,并且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禁止非小区业主、车辆进入。在社区内部,物业则展开了360度无死角全覆盖、高频次的定时消杀工作。并且,针对楼道、电梯、垃圾桶等高触点公共区域进行强力消毒以及提供纸巾、牙签、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等特殊设计,最大程度上减少疫情传播的可能,保障社区业主的安全。
同时,疫情的突如其来,也使得市民出门采购不便,再加上部分生活性网点停业等原因,买菜等日常所需成为了生活一大难题。关注到这一需求, 不少物业企业推出了买菜业务。比如,沈阳龙湖“蔬果抢鲜送服务”于疫情期间上线,业主当日15:00前下单,次日11:00所购食物便会配送至物业指定位置。
“时间快,菜新鲜,让我更温暖的是物业服务,都直接配送到家门口了,而且每个套餐上面都有一张记录卡片,配货员、配送员的体温都标明了,给物业点赞!”沈阳业主在龙湖U享家蔬菜套餐下这样评价道。
不仅送菜,为保证社区居民生活,物业还增设了送快递、送餐、代管宠物、线上义诊等一系列全新的“特殊”服务,刷脸出入、智慧停车、在线报修、在线缴费、智能预付费电表等智慧场景也因“无接触”优势被频繁应用。
“疫情期间社区实施封闭式管理,还有一部分人被隔离,” 同策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宏伟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物业企业推出此类服务,是结合当前疫情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做出的应急调整,也是物业增值服务能力的体现。
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物业的讨论变得越来越多。
“我们小区有物业帮着买菜,妈,放心吧,不用担心我,我在北京挺安全的,”这是一个北漂发给母亲的微信;孩子有点咳嗽,疫情闹得正凶,孩子姥姥通过物业和春雨医生的线上义诊咨询了大夫,大夫仔细询问后得出的诊断是普通感冒,“这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得亏物业了,” 孩子姥姥感激地说;一位小区业主则发在朋友圈感慨道,“买房一定要看物业服务,不是所有的房子住起来都一样。”
一时间,曾经并不起眼的物管行业站在了聚光灯之下,物业相关的话题引发网友热议,成为了疫情之下除驰援一线的白衣天使之外,最火爆的C位“明星”。
而物业企业普遍在人员轮转、物资统筹、服务形式上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其面对问题所呈现出的不同应对表现,也使得疫情成为了它们良莠之分的“试金石”。
针对自家小区物业的表现,每个人心中仿佛都有“一杆秤”,人们对于住宅的思考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有些人开始萌生换房念头,有些人则暗喜自己买对了。更有人直言,房地产网站可以把最近所有小区的物业表现进行汇总,作为有意购房者的参考,这份资料绝对含金量巨大。
近期一份网络调查也表明,仅20%的人对居家环境很满意,56%的人认为换房才能改善现状,更有高达52%的人萌生置业计划,其中刚需占比18%,改善占比34%。
中国金茂在近期的线上发布会上公开表示,企业推测疫情之后,改善型客户总量将有所提升,并且预计这类高净值人群,将更注重物业服务、社区配套及“无接触”式黑科技在社区公共设施及智能家居上的应用等。
“现阶段,尤其是在疫情关键期,业主对物业企业服务的体验如何,服务是否周到,业主都有切身体会。”张宏伟指出,疫情过后,不排除会出现有能力的业主把物业能力不足的房子置换出去的情况。他坦言,在此情况下,好的物业管理公司必然会受到市场的认可,物管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升。
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则表示,经过这次的疫情,不论是业主还是购房者,对于好的物业服务对整个社区的健康、安全以及日常服务品质的保障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她认为,未来业主对物业的选择上也会有所倾斜,甚至在购置新房产时,业主对其后期提供的物业企业关注度也会增高,购房者对物业的重视程度也会增强。易居研究院智库研究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亦直言,物业服务将成为置业的重要考量因素。
与此同时,物业企业更高的服务曝光率也使得其价值再次受到资本市场的重估。从年初至今,物业股普遍有着20%左右的涨幅,其中奥园健康、佳兆业美好两只股票涨幅更是逼近40%。2月20日,华菁证券发布研报显示,年初至今,物业板块整体P/E(市盈率)预算数已从274倍上升至目前的352倍,PEG(市盈增长比率)从088倍上升至111倍。
物业股持续走强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物管行业的长期看好。野村报告称,“考量到其(物业企业)防御性的业务特质、正面的政策环境及积极的增长前景催化剂,对物管股板块保持乐观看法。”
在此情境下,房企分拆物业板块上市欲望愈发强烈。除夕当天,金融街物业及宋都服务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1月31日,鸿坤物业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目前已经通过聆讯;2月24日,大本营在河南的兴业物联通过港交所聆讯,有望成为春节复工后第一家上市的物业股。2020年以来,正荣服务、金融街服务、鸿坤集团旗下香港烨星控股(原鸿坤物业)等5家物业企业提交了赴港上市申请,同时,卓越物业、朗诗绿色生活以及华润置地旗下物业管理企业也被传出意图上市的消息。
“危”中寻“机”
科技加持助力物企价值增长
疫情期间,封闭式管理成为小区常态,也给物业管理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为了在保障小区安全以及居民必要出行之间找到管理的平衡点,航天物业、嘉远物业、长冠物业等物企用上了朗新云筑开发的“社区防疫通”。通过生成电子通行码,不仅免去业主排队领取通行证的麻烦与聚集风险,而且出入时只需扫一扫即可实现快速通行,既便利又高效。
为避免交叉感染,疫情期间,私家车成为多数人的出行首选。而由于人工核查量大、人力不足、防护物资缺乏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物业服务人员面临着重重挑战和风险。
疫情期间,金辉、永升、长城、大发等物业企业旗下社区,联合朗新科技集团开发的智慧停车预警通,有效解决了这一困境。
于疫情期间,紧急研发上线的“智慧停车预警通”,是通过实时监控车辆进出时间和频次,判断车主行为,通过对停车超过设定时长、规定时间内,外出超过设定次数等车主行为进行自动告警、主动推送,来重点关注长时间未归车辆、长时间停放车辆和频繁进出车辆涉及的相关人员,从而协助物业实现精准防控与高效管理。
对此,朗新科技集团公共服务业务负责人王宏国对财经网表示:“智慧停车的设计理念不仅要专注于车主停车行为本身的智能化与便利性,也要为物业企业去着想,在实现数字化管理转型的同时,还要实现降本增效。”
不得不说,这一应用在缓解和降低当前物业面对的人员不足压力和激增的防疫工作量问题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有效提高了防疫效率,减少了接触机会,全力保障了一线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在防疫战中,类似的科技元素不胜枚举。
湖南常德碧桂园小区内,两台无人机携带着84消毒液在园区内飞行;广东碧桂园服务团队在电梯里安装设置有人体感应功能的紫外线消毒灯。此外,智能安防监控云平台、智能门岗系统、物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新应用也轮番登场,显著提升了社区防疫的效率和成果。
物业企业实现“线下+线上”的立体布防,有效地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布下了“天罗地网”。利用智能系统,实现工作的总体统筹铺排,也提升了物业企业的管理效率,为前线员工减压。
除此之外,原本针对高端物业的智能化应用,减少了业主与高频触点接触、与外界人员接触的频率,更加安全和高效,在疫情期间大放异彩,成为抗疫状态下保障日常生活的必需。
不过尽管物管行业在过去数年间不断地向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努力,但是疫情的突如其来依然将这个行业“劳动密集型”的特性暴露无遗,“缺人”仍然是目前很多物业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具体而言,疫情期间,消杀和清洁、客户管家服务等几个岗位的工作量显著增加。项目管家过往只需要处理一些日常咨询、接待、投诉、收银、报修工作即可。但疫情期间,除了承担送菜、送物资等附加工作之外,跟客户之间有时甚至达到心灵交流的程度,工作范畴也进一步扩展到对老人、重点人群的关注;保安一职,原来只需要在门口,多项工作直接依靠物业信息化就可以完成,如今,这些人员也要站到一线负责体温测量等工作;而负责环境保洁的物业人员,平常工作只涉及清理垃圾,现在却还要负责社区的消毒消杀、分流废口罩、感染系统的防御等工作……不仅如此,基于疫情对整体物业管理提出的更为复杂的要求,物业企业还必须增加线上信息化运营岗、与外界合作方相互配合等新的岗位。现阶段,物业企业往往采取岗位优化配置的方式,比如关掉几个门岗,调配到其他岗位进行支援。
为了缓解“用工荒”的困境,多家龙头物业企业都将招聘计划提前抛出。2月21日,开元物业总经理谢建军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一张海报,开元物业开启疫情期间2000+人才招聘计划。2月17日,万科物业对外宣布,提前启动20000人招聘计划。差不多同一时间点,保利也启动了全国春季招聘计划。
而另一方面,大规模的人员招聘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物业企业在人力成本上的压力。除却招聘人力成本的增加外,物业企业的当期成本也正在发生着变化:春节期间部分返乡探亲的员工至今仍无法到岗,但基本工资依然要照发;现在坚守岗位的员工全部需要加班加点,加班工资也要照发;此外,购买防护服、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以及员工饮食的投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中物研协数据显示,防疫物资的材料成本导致物业企业总成本增加了10%-20%,而返工潮所带来的人流增加以及疫情防控范围的扩大,将会进一步加大保洁消毒频次、范围和强度,从而进一步产生较大的物资成本,压缩物业企业的利润空间。根据官方数据,为对抗疫情,万科物业预计增加费用支出2亿元。
“智慧物业更多的是用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表示,之前物业企业人员配备基本能够满足服务需求,即便科技手段少一点也对日常服务够不成威胁。但目前来看,工作量激增,加上小区服务人员或因隔离关系不能全部到岗,技术手段的赋能对提高物业效率大有裨益。中信证券发布的研报也表示,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正在不断优化和释放物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使得企业得以在不显著降低服务满意度的同时,持续增加人均在管面积,从而有效化解单位人工成本上涨的行业性压力。
总体而言,“智慧物业一定是未来的趋势,”张宏伟肯定地说道,其一,技术本身即5G的发展支持了物联网、人脸识别等更加智能化的 *** 作,其二,尤其是疫情之后,人们的生活将更加依赖互联网,比如特殊情况下需要无接触式服务,这也是物业企业在提供增值服务时,通过技术的手段让其更加符合特定应用场景的需求。不仅如此,科技手段能够侦测业主多元化的生活服务需求,也能有效优化闲置的物理空间和人力资源,使之投入到增值服务中去。科技进步还有利于集体决策的形成,从而便于物业管理费定价灵活浮动,也有利于品牌物业管理商替换劣质服务提供商。
而从某一方面来讲,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成为了智慧物业的“试金石”,物业企业对智能技术的态度也将发生转变。卢文曦表示,经过疫情,物业企业将意识到通过科技手段确实能够提高效率,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管理能力。其对智慧社区的技术投入、资金投入或会持续加大,或能更加提高使用效率。“随着技术手段的提升,投资成本下降,智慧物业将从中高端最终走向普及。”
目前来看,对有眼光投资智慧物业的品牌房企而言,其物业表现也将对后续住宅销售带来口碑溢价,价值空间更加明显。张宏伟直言,抗击疫情期间,运用科技技术的水平,也体现出了不同物业企业的能力差异。
“特殊”服务创新物企业务模式
物业企业的好与坏,便捷程度如何,增值服务水平怎样,也将在很大程度影响公司口碑,并决定购房者后续是否购买其住宅产品。
作为社区和业主的桥梁,买菜、送快递、送外卖、代管宠物……疫情期间,这些“有温度”的增值服务充分体现出了物业企业“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价值。
张宏伟表示,如今用户接触基本在线上,从社区物业增值服务的角度来讲,如果能在现阶段把用户的消费习惯培养好,有利于物业增值服务业绩的提升,进一步促进收入来源的增加。
在张宏伟看来,物业企业在此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物业企业的优势就是守着的社区入口,”物业企业在城市、区域及全国范围内市场占有率越高,代表其掌握的社区入口就越多,潜在的市场影响力就越大,这也正是房地产商抢食社区电商的原因之一。
进一步讲,相较日前兴起的互联网电商而言,传统物业企业在社区电商中拥有的信息和服务的优势资源在疫情中愈发凸显。一方面,物业企业原本便拥有业主资源,用户流失度很低,利于增值业务的开展。同时,在管理社区时可以设置准入门槛,对竞争对手作出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传统物业在成本管控和纠纷处理方面更具优势,其更容易建立用户信任,并将流量导到线上。
“不过,目前物业企业推出相应的增值服务,主要还是针对目前疫情相对比较严峻的现状。”郭毅提示道,从物业角度来讲,在疫情期间,物业企业不仅需要考虑合作第三方的物流等能力,此外也要结合自己社区业主的消费实力和相对集中的购买需求去甄选,最后集成到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因此对于物业企业而言,首先要具备这样的意识,其次也要乐于投资相应的资金在线上平台的打造上。”
此外,郭毅表示,等到疫情结束后,类似的服务内容或可成为向业主收费的增值服务。“对于业主而言,如果平时工作比较忙碌,可以委托物业企业代为采买,物业企业可以在中间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她指出,这样形成双赢的商业模式,未来才是可持续的状态。不过她补充道,还是要看疫情结束之后社区的状况,社区对于这项服务的需求度,以及社区业主是否乐于为此付出一些服务费用。
或许与第三方合作、也不失为持续盈利的好方法。
抗疫期间,重庆龙湖智慧服务即与永辉超市共同推出“社区保障计划”,以“物流仓库+配送到家”的新模式,为业主提供更加优质、优价的产品和服务。东莞万科也携手东升农场,开启“新鲜蔬菜配送到家”模式,解决买菜难题。
朗新科技集团智慧社区业务负责人林海潮表示,这次疫情对物业企业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是一次很好的机会,相比于物业企业自建互联网服务平台,选择合适的第三方服务企业,减少竞争带来的不必要成本,同时可以更加专注于主营业务,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互补,平台也将更加强大。
张宏伟亦坦言,体量大的物业企业和大型第三方平台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各自为战,当行业竞争到白炽化阶段,物业企业和第三方平台必然会出现融合的趋势,只有整合融合才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服务升级解决物企收入痛点
疫情催化下的智能化与增值服务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物业费的收缴。日前,松北区世茂滨江澳洲风情园和翡冷翠小区的近百户业主提前缴纳了2020年物业费。往年,物业费的交缴一般都是年中才开始。正是由于抗疫期间,物业的价值被进一步发现,短短5天时间,物业企业收到了超过27万元的物业费,极大缓解了物业企业因购买防疫物资造成的资金不足。
事实上,长期以来,业主拖欠物业费的现象,始终困扰着各地物业企业和物业管理部门。以四川达州为例,其现有的120家物业企业,157个住宅小区,欠缴物业费高达3928万元,收缴率只有42%左右。迫于压力,2019年10月,达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出《达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限期缴纳物业服务费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表示,11月底前仍未补交欠缴物业费的人员,将记入欠缴物业费人员名单,所欠缴时间及金额将函告其工作单位,同时推送市(区)纪委监委和组织部。
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疫情的出现,仿若空降予物业企业改善与业主关系,同时提升物业费缴交率的新契机。
在克而瑞获得的近5000份业主对物业防疫工作满意度的调研问卷中,超过9成的业主肯定了物业在抗疫防疫过程中的重要性,近8成的业主认为此次疫情中,物业企业的抗疫防疫工作较往常服务的提升是明显的,而综合实力TOP30的物业企业,其业主认可度提升率高达8341%,25%的业主反馈小区没有物业,希望增加物业服务。
近期,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也在公开场合表示,疫情将助力物管行业形成长期价值,并且为物业企业带来缴交率的大幅提升。物业类收入具有可预见性、可持续性强的特性,并且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他表示长期看好优秀物业的价值。
事实上,基于疫情期间的表现,物业企业也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目前深圳、杭州等地方已经出台对物业企业提供补助政策,其中深圳提出对物业企业按在管面积每平方米05元的标准实施两个月的财政补助。
2月26日上午,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草案提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进行二次审议。草案二审稿增加了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物业管理责任,规定物业企业应积极落实应急预案以及各项应急措施。同时,对此前提出的物业管理委员会制度,明确其任期为三年。
严跃进则表示,一方面已上市的物业企业在阻击疫情中积攒的口碑,有利于其提升在资本市场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对于未上市物业而言,优质的社区管理,也无疑成为其日后上市的加分项。
2019年岁末,丁祖昱曾发表预测称,“2020年将是物业企业分化的一年。”或许谁也没想到,新冠肺炎这个2020年的第一只“黑天鹅”成为这则预言最有力助推之一。大浪淘沙始见金,春天到来之际或也正是物管行业洗牌之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