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三家的构建当时却大有不同,苹果生态链简单说起来就是对 iPhone + iPad + Mac 的全家桶设,但是单个产品和系统很难体现出苹果生态系统的优势。这种局限性的布局方式无疑是自断臂膀,所以目前为止苹果生态链成效还并不明显。
近年来华为也在不断加强生态链建设,提出了“1+8+n”的战略布局,凭借自身强大的 科技 实力不断完善体系,相比于苹果思路则明显清晰多了,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未来的潜力也是不可限量。但要超越如今的小米生态链年300亿的销售量,恐怕很难达到。
当其他企业正在打磨自己的“船只”时,小米已借助先发优势扬帆起航,现在的小米生态链已经建立了以手机为核心,以手机周边、智能硬件和生活耗材为代表的产品生态系统,这种更加开放的体系,也是小米生态链迅速壮大的原因。
目前,小米生态链已经涵盖到了用户的衣食住行,小米生态链下的产品业已成为中国的世界级消费品牌。如今的小米生态链已经成功帮助小米成为了世界领先的物联网企业,在全球消费级物联网市场中,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不仅如此,在极为重要的AIoT领域小米也在加强布局,在今年年初,雷军将小米的AIoT目标更进一步,他在新年信中表示在“5G+AIoT”战场上,未来5年小米将至少投入500亿元!
虽然BAT、TCL、海信等“各路兵马”都在极力争夺,但相比之下小米的维度更广,并且其前期的积累沉淀运用起来也将发挥关键作用。
目前小米生态链也发展迅猛,这除了得益于小米的品牌背书及营销渠道外,更在于小米选品上的“固执”,单在这一点的严谨性就已把苹果甩开太多,苹果想弯道超车并非易事。一直以来小米并不干涉生态链企业的运营管理,但在品质要求上小米对每个产品都会严格把控,做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而在小米旗下的小米有品电商平台选品也同样不例外,就拿其上架的这款70迈 汽车 轮胎充气泵青春版来说,其解决了不少车主的痛点。胎压作为车辆的关键点,不稳定的状态下可能会引发爆胎等危险事故,影响车辆的安全出行,这款充气泵的在连接后内置芯片可监测胎压当前数值,并在大屏上显示。
在半路遇到轮胎没气的突发情况时,可以利用这款充气泵进行快速充气,还可以预设好胎压防止过充,420ml/s的气流基本6分钟左右就能充满一条空胎。37米长的充气半径,即便大七座的SUV的四个轮子也可以轻松连接。
充气泵配置的3种充气接口,也提供了更广的应用场景。家里的山地自行车,篮球甚至泳圈都可以轻松应对。它的一体收纳设计也让其更加轻巧便捷,放在 汽车 后备箱也并不会占用太多空间。
从70迈 汽车 轮胎充气泵青春版这款产品就能看出,小米生态链并不仅仅只是做单纯意义上的产品延伸,而是把握用户消费升级的脉搏,以产品来满足用户需求,而这也是小米生态链目前独树一帜的底气所在。
优秀的企业赚取利润,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小米生态链的模式继承了小米“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产品”的理念,而这也无疑会让小米在未来的生态体系领域,更加具备竞争优势。
在软件行业中,工业软件只占很小的比例,却是工业制造的大脑和神经,堪称工业领域的“皇冠”。而在“卡脖子”清单中,工业软件和芯半导体片是同时击中中国制造的“软”“硬”两把利剑。但芯片万众瞩目,相反工业软件作为我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中最大短板却未引起 社会 各方足够重视。
但最近,这个行业也引起了头部投资机构的关注。
发力CAD、CAE,领投卡伦特、十沣
近期,高瓴创投独家领投了核心工业软件、CAD软件「卡伦特」。成立于2014年的卡伦特,独立自主研发了云原生CAD智能设计软件的几何引擎。
CAD软件作为工业软件体系中最关键、难度最高的研发设计类软件,需要大量学科知识的积累与融入,这造成了其壁垒极高、产品实现难度也高,长期以来为国际巨头——包括西门子、达索、欧特克等欧美公司所垄断的局面。
而卡伦特 科技 从研发第一天起就以CAD协作设计和人工智能为突破口进行研发,解决了传统CAD从0开始设计、知识复用难度大、协作困难等问题。
作为基于云计算的智能软件,能通过在线协作的方式实现更高效的流程设计。在工业设计软件实现了“弯道超车”,突破我国工业软件“卡脖子”的困境。
目前,卡伦特在云端智能CAD平台这全新一赛道稳居头部。
在高瓴合伙人黄立明看来,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过程中,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不仅是突破“卡脖子”困境的刚需,更是我国工业长期发展的基础设施。CAD平台市场规模大、前景广阔,与此同时产品实现难度高、壁垒强。而卡伦特团队在这一领域实现了可贵的突破,以AI智能为发力点,产品通过独特优势切入市场,是真正以技术创新实现“国产替代”的代表性企业。
除了投资CAD,高瓴还低调投资了工业软件中另一个核心的技术:CAE,即工业仿真软件。
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是工业软件里面开发难度最大的一款。即把设计出来的产品,通过软件进行仿真分析,这可以为工业产品节约巨大的试错成本。
简单的说,小到一部手机的出厂、大到一架飞机是否有足够韧性来吸收撞击产生的能量,都必须用 CAE 软件来模拟试验。
天眼查显示,深圳十沣 科技 有限公司(简称十沣 科技 )今年已获得高瓴创投A轮投资。十沣 科技 为中国科学院陈十一院士2020年创立,但其核心团队组建、核心软件研发早在2012年就起步。
历经近10年磨砺,目前,十沣 科技 自主开发的CAE,已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器、机械制造、清洁能源等众多领域,成为高端装备产业自主可控研发平台或技术解决方案的重要选择。
陈十一院士指出,在诸如机器人制造这样高价值、高端工艺领域,因其交叉性极强,信息处理系统与物理系统需达到深度融合,高性能仿真软件贯穿机器人软硬件开发的各个环节,我国必须迎头赶上。CAE软件产业的唯一出路,就是培育自主品牌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是提高国家竞争力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
数字化、智能化加仓工业软件领域
实际上,高瓴在工业软件的布局并非从近期才开始。仅以高瓴创投公众号披露为例,可以看到,7月以来,其密集出手、加轮了全应 科技 、深势 科技 、数益工联。
譬如,高瓴创投2019年A轮领投企业全应 科技 ,今年9月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高瓴创投持续跟进。
全应 科技 是一家聚焦于热电智能化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其自主研发的全应热电云,以工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建立云+边+端的可信工业互联网架构,在线动态构建热电系统端到端数字孪生模型,有效提升热电生产效率,为热电企业创造节煤降耗、碳排减少。
全应 科技 创始人夏建涛博士表示,“以数字 科技 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工业从‘大’迈向‘强’的重要抓手。全应 科技 自创立以来,立志于将智能 科技 与传统工业深度融合,以工业互联网平台方式为高能耗流程工业提供节能降耗解决方案。”
再往前,8月26日,数益工联也宣布完成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高瓴创投独家领投。此轮融资资金将用于产品持续深化与迭代,构建全球领先的工业数字化软件团队。
数益工联致力于打造基于数据流+价值流的离散制造业工厂数字化软件;应用新一代的物联网技术与丰富的现场交互手段,为离散制造业客户的数字化升级提供从规划到实施落地的端到端工厂级解决方案;打造行业与客户的工业数据平台,持续提供数据智慧服务。
而8月5日,高瓴创投则领投了深势 科技 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深势 科技 “以新一代分子模拟平台为代表的科学计算平台的建设,以及相关技术在药物、材料设计等场景的落地”,是一家专注于解决微尺度工业设计难题的企业。
工业软件“蓄势待发”,高瓴要啃“硬骨头”
从高瓴今年的投资不难看出,其正在加速硬 科技 领域的布局。
从围绕光伏、动力电池的新能源板块,到从上游开始对芯片的全链条布局,再到以今年7月上市的成功上市的怡合达为代表的先进制造,到如今的工业软件领域,高瓴显然是有计划地要啃下“硬骨头”。
中国的工业软件市场长期被欧美软件巨头垄断,据分析,国产工业软件较国际最高水准“落后达30年”。事实上,我国工业软件起步并不晚,但由于中途我们“重硬轻软”、忽视了软件化建设,致使我国自主工业软件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后止步不前,国产工业软件市场占有率,从一度高达25%萎缩到目前不足5%,在一些关键领域甚至全军覆没。
如今,智能制造和“工业40”正越来越聚焦于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工厂和数字化运营服务。数字建模和仿真、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CAE计算机辅助仿真等核心工业软件,已成为数字化工业背后不可或缺的支柱。
而随着“工业40”等进程的加快,对工业软件的需求也不再是单一软件产品,而是向着包含多方面的整体解决方案转变。这对于国产工业软件提供商来说是个缩短与国际巨头差距的机遇。这同时也意味着,国内软件企业需要改变加快研发步伐。高瓴等一众资金的加入,一定程度上将缓解工业软件研发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潜力正在得到市场的积极响应。
作者 | 超新星 财经
编辑 | Ray
虽然中国在5G技术上完成了超越,但现实并不允许我们停下脚步庆祝,目前全球6G通信技术的研发已经开始你追我赶。
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在一场论坛上表示,5G中国人走在前面,但是天上的6G通讯美国人还是在我们前面,我们不可以麻痹大意。
根据李院士的描述,5G运用只在地球表面6%的地区,所以要抓6G,把陆海空通过卫星互联网、通过卫星移动网,通过地面的5G把它融合起来,实现天空地海泛在的移动通信,全球无处不在的高速通信。
由此可见,美国人已经认清了现实,既然在5G时代彻底落后,那么就在6G技术上实现反超。
6G,即第六代移动通信标准,一个概念性无线网络移动通信技术,也被称为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促进的就是互联网的发展。
市场评论认为,6G网络将是一个地面无线与卫星通信集成的全连接世界。通过将卫星通信整合到6G移动通信,实现全球无缝覆盖,网络信号能够抵达任何一个偏远的乡村,让深处山区的病人能接受远程医疗,让孩子们能接受远程教育。
此外,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电信卫星系统、地球图像卫星系统和6G地面网络的联动支持下,地空全覆盖网络还能帮助人类预测天气、快速应对自然灾害等。这就是6G未来。6G通信技术不再是简单的网络容量和传输速率的突破,它更是为了缩小数字鸿沟,实现万物互联这个“终极目标”,这便是6G的意义。
6G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能达到5G的50倍,时延缩短到5G的十分之一,在峰值速率、时延、流量密度、连接数密度、移动性、频谱效率、定位能力等方面远优于5G。
另据了解,5G与6G网络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5G采用的是米波频率,而6G采用的则是太赫频率,且6G网络的“致密化”程度也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从通信1G(09GHz)到4G(18GHZ以上),我们使用的无线电磁波的频率在不断升高。而到了6G的太赫兹频段将达到100GHz-10THz,这是一个频率比5G高出许多的频段。
对于6G的研究,中国的进程不输世界。2018年3月,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中国已经着手研究6G。此后,中国从上到下展开6G相关技术研究。
去年, 科技 部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北京组织召开6G技术研发工作启动会。会议宣布成立了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国家6G技术研发总体专家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也已分别展开6G相关技术研究。
2020年11月,北邮6G项目获得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重点专项资助。
据环球网日前报道称,我国首颗6G通信测试卫星在山西太原发射基地发射成功。这颗测试卫星的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正式踏上了6G网络的赛道。
虽然6G的 研究 热潮已经起来,但真正要实现规模化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华为余承东就表示,6G在研发中,估计还需要10年时间,目前也在做技术研究、标准研究,还没到商用阶段。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主任委员、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学院院长朱洪波表示,6G的具体应用方向目前还处在 探索 阶段。
据媒体报道,美国早就看到了6G的价值,美国的高通、微软,韩国的三星以及芬兰的诺基亚早在10月19日就组建起了一个致力于联合研发6G网络的技术联盟。同时美国企业还正在积极入股爱立信,由此可见,围绕着6G的竞争早已打响。
其中,2018年,芬兰开始研究6G相关技术。2019年3月15日,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一致投票通过开放“太赫兹波”频谱的决定,以期其有朝一日被用于6G服务。3月24日至26日,芬兰拉普兰举行关于6G的的国际会议。三星电子公司和LG电子公司都在2019年设立6G研究中心,2020年7月14日三星电子发布了《下一代超连接体验》白皮书。
2020年4月8日,日本总务省发布了2025年在国内确立6G主要技术的战略目标,希望在2030年实现6G实用化。日本追加预算中,更是拨款用于促进6G研发,试图加大力度推进6G研发,在下一个赛道抢占市场先机。
英国电信集团(BT)首席网络架构师Neil McRae之前在一个行业论坛中,也展望了6G(第六代移动通信)、7G(第七代移动通信)系统。他认为:
华为中国运营商业务部副总裁杨涛日前也透露透露,华为已经在参与6G相关预研工作,已预研6G以用毫米波段为主,正处于场景挖掘和技术寻找阶段。
华为预计,在2030年的时候,会出现一些6G方面的使用情况,目前华为也在积极地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至于A股6G概念股的话也是有不少的。如 中兴通讯 :目前中兴通讯已经在6G领域有所布局,其预研团队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攻关6G各种原型关键技术。 奥士康 :为配合无线通信领域客户的需求,公司也在积极开发5G、6G无线通信基站用PCB产品。
远方信息是LED和照明光电检测设备龙头之一,其曾透露拥有6G相关的太赫兹光谱仪技术。
信维通信曾在互动平台表示,将持续紧跟通信技术的发展,继续参与6G及后续新技术的通信网络建设。
另外,华讯方舟太赫兹 科技 产业项目2018年落户雄安。
意华股份曾公告为华为等客户提供6G网络需求的300/400G连接器。
大恒 科技 深耕太赫兹领域多年,承担的 科技 部重大仪器专项“基于飞秒激光的太赫兹时域光谱仪”产品已开始销售。
中国卫通将进一步落实国家新基建的战略部署,发展高通量卫星互联网产业生态,推动卫星通信与5G、6G的协同发展。
亨通光电与安徽传矽共同合作设立科大亨芯,从事5G/6G通信芯片、毫米波及光电芯片、射频滤波器、高速光电器件、传感器及半导体材料的设计、研发、制造及销售。
盛路通信5G毫米波天线用于5G承载网和回传网,积极布局6G技术。
意华股份作为一家以通讯连接器为核心的企业,意华股份已提前配合供货,并称目前正在配合华为等客户提供6G网络需求的300/400G连接器。
可以说市场上的相关概念股五花八门,但鉴于6G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ITU、3GPP等国际组织暂时没有确定详细的6G发展时间表,未来这些概念的炒作或时断时续,但持续性存疑。
希望未来各方加强沟通,增强互信,推动建立统一、开放、平等的6G联盟,共同促进6G技术的研究和标准化落地。
当前,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席卷而来,区块链的技术应用和通证经济将人类商业带入新的价值时代,各国对区块链技术的大力发展,各种资本迅速涌向区块链行业,区块链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 社会 发展的全新引擎力量,其应用生态覆盖经济 社会 等各个方面。
如何实现区块链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最大化区块链应用价值,从而赋能各行各业?现阶段,区块链浪潮已经来临,企业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路口,变则通,通则达,如何借助链改为企业重新带来生命力,实现长远发展,将成为关键。
什么是企业链改?!
企业链改是指一个传统公司通过区块链技术重新构造产业活动,重新定义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参与者的利益分配关系。
企业链改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降低价值产业链成本、提高价值产业链效率,让每一个有价值的节点,进行合规的价值权属确认、分割、流通、存贮。
企业链改是否成功可以通过利益协调、效率提升、范围扩大、技术安全、法规并行等方面进行判断,其中链改本身不能违背普世的法律价值观,不能冲击现行法律制度。可以兼顾传统经济法和区块链法律实践。
企业进行链改,首先要接受思维上的转变。链改是以牺牲公司权益为主的
企业进行链改,首先要了解通证经济。大家把区块链的重点放在去中心化、去信任化、不可篡改,但都没有触及到商业逻辑的核心。
链改的实践正在向深度发展,很多项目已经不能单一的贴技术链改或者经济学链改的标签了,而是可以同时贴技术链改、经济学链改、思维链改三个标签。尤其是区块链思维这个标签,许多认真实践的项目,后来都会有一些共同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路径。
为了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解决产业痛点,产业必须进行自我革新升级换代,链改将是企业产业升级转型的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ULAM简介
ULAM是由清华大学密码学博士研发的底层共识算法创新项目,是即POW,POS,DPOS,PBFT类共识算法之后的第五个在共识算法上有重大创新的区块链项目。利用哈希函数的特性可以创造出超低能耗,完全去中心化,高度稳定的全新共识算法。ULAM不需要进行哈希计算竞赛,可以允许低功耗手机,智能手表,路由器等参与“开垦”。
弯道超车,这是中国 科技 界最常用的形容词了,不过这次有点不一样,这次是美国要弯道超车中国,而这个弯道, 就是6G !
4月18日,日经亚洲评论发布消息,美国将和日本联手,共同出资45亿美元,进行6G技术的研发,这种家庭和睦的场面我们也见了不少,不过这次有点不一样。
从2018年开始,美国就在组建一个 6G技术的“第一岛链 ”,用来封锁和孤立中国,这次日本的加入,就是这个技术第一岛链的最后一环,我们从头开始说。
世界通信发展有一个十年定律,每过十年,都会有变革性的技术更迭。
3G十年,让手机用户超过了座机用户
4G十年,让互联网成了每个人的所属
5G十年,则是让万物互联成为可能
商用一代,理论一代,这是通信界的真理,当5G落地时,对6G的理论扩展也开始了。
不过在开始说6G的知识之前,我们先说说大洋对岸。
2020年,美国发起了一个联盟,名叫Next G Alliance,你也可以称为 “6G联盟” 。
这个6G联盟的成员囊括了全世界最强的几个信息公司, AT&T、Bell 、英特尔、高通、微软、CISCO、Charter,还有苹果、三星、诺基亚、谷歌 ,甚至包括Facebook都是这个联盟的成员。
当然,老规矩, 华为和中兴都被排除在外了 。
乔一在光刻机大败局中提到过,当年为了解决光刻机问题,美国组建了一个EUV LLC联盟,联盟里高手如云,还有美国三大国家实验室的加持,这个联盟最后成功让美国站在了光刻机的山巅,而这次美国组建的这个6G联盟,就是EUV LLC联盟的翻版。
虽然表面上说是为了推动世界6G技术的发展,不过我们心里都知道,这不过是另一次政治角力而已。
顺嘴一提,这个联盟发起后, 韩国的三星和LG都加入了联盟 ,三星加入联盟之后立马就发了一份白皮书,阐明了自己要为6G做的贡献。 LG则更夸张,4月5日 ,LG直接宣布放弃所有手机业务,全面停止生产和销售手机,未来将专注于6G技术的研发。
别人要么是山里站着挣钱,要么是城里跪着挣钱,这仁兄愣是走出了第三条路,山里跪着赔钱。
我们说回6G技术,先说6G的特点,虽然离落地还有十多年时间,但是全世界的通信界都已经在6G的技术特点上达成了共识,一共就三点: 超速率、低延时、超容量 。
先说超速率,5G技术使用的是10-1毫米电磁波频段,而6G将跨过电磁波,使用波长为3000-30微米的 太赫兹波 ,这个太赫兹乔一先划一下线,待会要考。它升级最明显的作用就是传输速率大幅提升,从理论上来说, 6G的传输速率将会达到1Tbps,是4G的一万倍、5G的一百倍。
再说高容量和零延时,5G技术代表着物联网的可能性,但是因为商用难点和场景特点,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远远没有达到物联网的规划级别,而前面我们说了,6G的传输效率在太赫兹波的加持下大幅提升,这个太赫兹波的作用不止于此,它还比电磁波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更高的带宽,就像高速公路四车道与八车道的差距。
2019年 任正非就表示过, 6G基站的容量是5G的1000倍 。
所以,如果说5G是物联网梦想的开端,那么 6G就是物联网的实现可能 。
5G我们领先了,那么6G我们会不会被超越,当然有可能!但是这个可能性很小,可能性更大的是,未来我们会继续成为6G的领导者, 因为6G的关键技术,在一家中国公司手里 。
这家公司是谁,我相信不用乔一赘述了吧,不知道的话,可以在评论区问我。
事实上在通信界一直有种说法叫“ 5G之后再无G ”
意思是5G已经是最高形态了,往后再没有6G、7G了,我们手里的手机每秒上传下载,都是通过信息通道传输的,而这个信息通道只能走到5G了。
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香农极限”。
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美国数学家,爱迪生的远房亲戚,同时也是现代信息论创始人,现代数字通信的奠基人,靠一个理论改变一个世界,说的就是这位大佬。
1948年,香农在普林斯顿研究院提出了那个改变世界的公式:
C=Blog2(1+S/N)
C代表信道容量,也就是每条信息通道的信息量
B是信道的带宽
S是传送信号的平均功率
N是噪声的平均功率
这个公式清楚地表达了电子信号传输速率 ,通道宽度、噪声大小、以及信号功率的关系,在这个公式之前,整个信息界没有人知道这四者的关系,这个公式在信息界的地位,相当于牛顿第二定律在物理界的地位。
从这个公式推理,你就能发现,要增加信道容量,也就是C的数值,只有三种方式: 增加带宽B;增加信号功率S;减少噪声功率N 。
从1G到4G,我们都是在不断循环这三个招数,但到了5G时,这个C的信道容量已经被推到了极限,如果信道容量再升高,空间中的无线电就会相互干扰,很有可能会出现,你给朋友发了个“晚上吃饭吗?”
结果他收到一个“吗饭?上吃晚”。
所以,5G诞生后通信界就表示,“5G之后无G”,因为信道容量已经到极限了。不过当时的通信界没想到,有公司能把干扰问题解决,这个解决干扰问题的公司,就是上面乔一没说的,卖了一个关子的公司。
前面我们说了,信道容量再升高的后果就是干扰越来越强,信息乱码,无法沟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搞过多种方式,多输入技术、非正交复用技术等等,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行的办法: 把信息重复发送三遍,然后取其中两个最通顺的进行对比,就能知道原信息是什么了。
是的,这个办法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不过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还有问题,重复传送倒是解决了准确率,但是又给通信延迟带来了问题,重复几遍就意味着编码解码过程的延长,你能接受打电话时,每说一句话都要两秒之后才能听到吗,没人能接受,所以这个信道容量的解决方案就一直卡在了编码解码速度上。
于是,华为出场了。
2008年 ,一名叫埃尔达尔的教授提出了新的编译码 Polar码 ,这个埃尔达尔是加拉格尔的学生,而加拉格尔又是香农的学生,所以, 埃尔达尔算是香农的徒孙。
2008年,埃尔达尔提出Polar码;2009年,华为就开始研究5G解决方案。
此时的Polar码还是一个极为年轻的理论,整个通信界都在观望之中,但是华为坚定地认为,这个编译码就是未来,事实证明, 华为赌对了 。
2018年的5G专利公开族中,其中最为重要的Polar专利,华为一人就独占了51个相关专利,占整个Polar技术的一半。
你也许会疑惑,不是在说6G,怎么突然扯到5G了?
因为Polar技术,同样是6G的核心技术之一,而 华为在Polar技术上进入最早、投入最多、实力最强,只要华为不减速,美国就很难弯道超车。
除了Polar技术, 6G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技术 ,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太赫兹波 ,这是一种在红外线和微波之间的电磁波,极其特别,特别到它已经越过了电子学,处于宏观电子学和微观光子学中间。
上世纪九十年代,太赫兹波才被发现时,就直接被美国列为了“ 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
到今天,这个太赫兹波已经在 物理、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电子工程 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是整个 科技 界最热闹的前沿。对6G技术的为了展望中,最重要的就是太赫兹波技术。
2005年,中国召开了“香山 科技 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制定了中国太赫兹技术的发展规划,到今天国内已经有多家研究机构展开了太赫兹技术的研究,其中的,是 电子 科技 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
我们常说搞技术研发要十年磨一剑,现在, 6G这把大剑的十年已经开始了,希望华为的Polar技术和电子科大的太赫兹技术,能够在未来某一天,融合交汇。
目标是实现万物互联的物联网(英文:Internet of Things,缩写IoT)概念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较为遥远,而实际上物联网正在不知不觉的渗透进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在悄然变革着互联网产业的格局,孕育着下一个IT产业的霸主!
达宝利销售的Pofit智能工学电脑椅正是座椅产业进行智能化物联网升级的初步尝试。Pofit除采用动态仿生脊椎靠背,同时支撑3节胸椎、5节腰椎、1节骶椎,更好的分散脊椎压力外,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将智能化的概念引入产品的设计之中。Pofit座椅内置了多个传感器,所搜集的数据通过蓝牙与手机APP相互传输,用户在APP中进行功能设置,享受数据统计、坐姿警示、久坐提醒、评价与建议等服务。
虽然Pofit在智能化融入方面做出了勇敢的尝试,在避免久坐、保持正确坐姿等方面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深层次需求,但是离真正意义的智能物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不过,Pofit对座椅智能化的有益尝试正在揭示着一股来势汹汹、不可逆转的产业升级趋势:传统产品的智能化与物联网化。
在从互联网向物联网延伸的新时代,传统产业又迎来一次转型升级的难得契机。
可实现智能化的产品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谈到智能化设备,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电器、电子产品的智能化,例如电视、热水器、空调、洗衣机、风扇、路由器、抽油烟机、音响、插座、照明等。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原本与电毫无关系的传统产品正在加速智能化并接入物联网,例如健康领域出现的心电图手环、血糖仪、体脂秤、胎心仪、血压计、体温计等;安防领域出现的视频监控、防盗报警器、烟雾警报器、红外探测仪、门控、入墙开关、智能锁、智能猫眼等;家用领域出现的美妆镜、净水器、扫地机器人、水壶水杯、办公座椅、升降桌、智能床、窗帘、足浴盆、智能水族、晾衣架、地暖等;甚至原本只是机械的车辆,也在加速智能化并接入物联网,Mercedes me智能车家互联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我们身边可智能化的传统产品还有很多,没有做不到的智能化,只有想不到的智能化。那么传统产品智能化有什么优势呢?
第一,智能化产品将在传统产品的红海撕杀中跳脱出来,开辟一片广阔的蓝海市场,率先吸引到高端客户的关注。
举个例子:数千年来,扫帚和簸箕是人类清扫地面的主要工具,后来吸尘器面世,分流了一部分客户,近几年来,不受电线束缚的扫地机器人的销量高速增长,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智能化的扫地机器人不断迭代,功能不断完善,清扫甚至拖地的效果越来越好,将不断蚕食扫帚和簸箕的传统产品市场,最终导致传统产品的消亡。
手机替代相机、电子货币替代纸币、微信替代信件和电话、外卖平台替代方便食品、打车软件替代路边叫车、电子商务冲击实体商业……随着科技的爆炸式发展,智能化产品层出不穷,有可能几十年甚至十几年,一种传统产品就由鼎盛转为衰落。传统生产厂家在产品智能化的道路上要避免重蹈“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的覆辙。
第二,智能化产品将会通过终端程序搜集到大量用户的使用数据,通过网络及时反馈到研发部门,研发部门利用大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确定产品改进方向,开发出更符合客户需求的新产品,加快产品的迭代速度,强化市场竞争力。
第三,智能化产品使厂家可以通过 *** 作终端(APP或小程序)与客户建立高效的一对一的沟通渠道,强化客户管理和营销效果。客户打开物联网终端的时候正是使用产品的时候,也是对厂家的营销信息接受度最高的时候;其效果远强于一个被客户关注却设置为“不接收文章推送”,几乎很少主动打开的微信公众号。
厂家不主动对产品进行智能化改造,就会沦为IT企业的附庸在传统产品的智能化升级过程中,厂家积累的产品改进经验所起到的效果越来越差,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既懂硬件又懂软件的IT公司,它们开发出一套适合某个产业的智能化系统,只需选择生产厂家即可。在智能化新品的利润构成中,IT公司占据了很大一块,行动迟缓的厂家只能沦为低附加值且竞争激烈的代工厂。
而对IT公司而言,传统产品的智能化趋势给它们带来了由“软”变“硬”的机会。只要发挥技术优势,针对一个产品或一个行业研发出一套软硬件结合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就可以选择工厂进行代工贴牌,从而走上制造和销售的道路。
小米2011年10月推出第一款手机,以手机品牌的形象亮相。2013年9月第一款小米电视上市,进军电视产业。5年时间过去,2018年小米电视霸榜京东618,销售额7日连续第一;根据奥维云网数据,小米电视出货量进入全球市场前十,中国市场前三;2018年8月,小米宣布“小米电视全渠道销量第一”。我们不管小米电视是否真的是中国第一,但是小米电视仅用五年时间就从局外人做到全球前十,与传统的家电企业相比,如此神速的“小米”显得过于“凶猛”。
小米电视为什么这么“猛”?原因不全在产品质量的优势上,因为小米电视也是厂家代工的,别的电视品牌也能达到同样的质量;再除去商业模式的原因,小米擅长搞预售和饥饿营销,拿到海量的订单后,可以从厂家获得更低的出厂价格,小米电视主要通过电商渠道销售,节省了渠道费用,因此价格更有优势;小米“凶猛”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它建立了智能互联生态,将电视与主业——手机深度捆绑。小米用智能物联网重新赋能了电视。小米手机的客户因为对小米品牌的认可,为了获得手机与电视互联互通的新鲜体验,更倾向于购买小米电视,同样因为这个原因,米粉们进而会购买小米的空气净化器、空调、路由器、扫地机器人、电水壶等一系列可互通互联的产品,甚至未来的汽车、房产等小米推出的一切产品。
小米崛起的案例为传统厂家转变思路敲响了警钟。传统的商业理论认为“品牌要细分化和专业化,才能保持市场竞争力”,但是这一理论正在受到物联网时代的挑战。因为代工的普通存在,产品在质量和功能上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除品牌影响力外,产品背后的智能物联生态成为影响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小米在电子电器领域逐渐站稳脚跟,正在将触角延伸到以“小米有品”为代表的非电传统产品,不断加速传统产品的智能化和物联网化,进一步强化小米生态产业链。
全球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变硬,成为软硬一体的公司。国际上有亚马逊、谷歌、微软、脸书等IT公司,国内有百度、阿里、腾讯、小米、京东等IT公司,种种实例都在证明着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
如果传统企业不主动实现产品的智能化,掌握研发和产品的主动权,就可能被拥有智能化优势的IT公司捏住七寸,被压在产业链的底端,失去市场话语权。
智能物联平台成为IT大佬的兵家必争之地传统产品独立进行智能化遇到两个难题。
第一、如果每个产品都独立开发一个APP,种类会有成千上万种,用户也不愿意在手机中下载那些几乎很少用到的APP。也就是智能产品可能被迫“不智能”,仅成为一个被使用的物品。
第二、如果每个产品都需要重新设计硬件模组、配制服务器、开发前端程序,那么智能化的成本会很高。独立开发的智能化产品由于缺少技术和平台的支持,也很难实现真正的物联网化。
产品的智能化和物联网化不是同一个概念。
智能化只要求产品具有感应元器件、执行元器件,通过蓝牙或扫码等方式与手机中的APP或小程序建立数据连接,将感应器采集到的数据反馈到终端程序中,将客户在程序中输入的命令传达到产品中执行。
而物联网化除智能化外,更大的区别在于数据传输和处理方式上的互联网化。在物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应用电子标签将真实的物体上网联结,在物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在获得许可的前提下,查出它们的具体位置,获得它们采集的数据,并对它们进行控制和管理。物与物之间的连接依靠的是打破地域限制的互联网,而不仅仅是有范围限制的蓝牙连接,或有渠道限制的扫码连接。
传统产品的智能化亟需IT公司提供物联网服务平台和底层的技术支持。
将万物互联的硬件基础、储存运算、终端展现掌握在自己手中,将产生极大的行业影响力和非常丰富的商业模式想象空间,因此智能物联平台成为IT大佬的兵家必争之地。
从国内看,阿里智能为厂商提供包括智能硬件模组、阿里智能云、阿里智能APP在内的一站式设备智能化解决方案。小米IoT开发者平台宣称“将面向智能家居、智能家电、健康可穿戴、出行车载等领域,开放智能硬件接入、智能硬件控制、自动化场景、AI技术、新零售渠道等小米特色优质资源,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极致的物联网体验。”腾讯推出云小微、叮当、QQ物联等平台相互竞争,选择优势项目扶植。百度内部大力整合成立SLG部门,推出DuerOS对话式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华为也推出了HiLink联盟,推出华为智能家居APP。中国BATMJ五大豪门全部参与到智能物联平台的争夺战中。
对于传统厂家来说,从五大豪门中选择一个智能物联平台进行合作,将大大降低产品物联网化的成本和难度。相比之下,阿里、京东、小米各有自己的众筹平台和电商平台,如果厂家选择它们的智能物联平台进行开发,制造出产品原型即可在它们的众筹平台上进行众筹,如果众筹效果不好,对厂家来说仅损失了开发费用和原型制作费用,损失并不大;如果众筹效果好,可批量生产完成交货,收获智能化的第一桶金,并根据用户的反馈进一步优化产品;进而在它们的电商平台上开店销售,解决销售渠道的问题。
IT大佬们不惜耗费重金建立和推广智能物联平台,目的就是建立智能物联生态圈,构建生态影响力。因此它们更愿意谈及连接设备及活跃数量,因为这是生态能力的体现。2018年初,百度DuerOS公开的数据是,连接设备数量达5000万台,日活跃数1000万;小米公布的激活设备数量是1000万量级。
同样,凡是愿意与AMJ智能物联平台深度合作的厂家和产品将得到这些IT巨头的资源倾斜和推广支持,这对厂家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竞争优势,也是许多新公司快速切入行业竞争,崭露头角的捷径之一。
智能音箱是简易物联网的入口,APP才是智能物联网的核心2017年底,小米推出智能音箱“小爱同学”,此后,阿里推出“天猫精灵”、京东推出“叮咚”,百度推出“小度在家”,腾讯推出“听听”,智能音箱大战如火如荼地展开。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纷纷抢滩智能音箱呢?
因为智能音箱的语音交互功能很有趣,对普通消费者非常有吸引力,能够吸引消费者尝试,而互联网企业的最终的目的是让消费者初步感受到控制物联网上其它相关产品的乐趣,比如用语音控制热水器准备烧水洗澡,用语音控制扫地机器人开始工作,用语音控制灯光开关等,并培养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将消费者留在自己的智能物联生态圈中。
因为语音控制的局限性,只能让客户简单控制联网的少数产品。随着加入智能互联生态的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急剧增长,语音交互控制只能满足部分需求,成为客户控制联网物品的辅助手段,真正控制数量众多联网产品的有效工具仍是APP。因此正在加速进入千家万户的智能音箱的配套APP将逐步演变成一个智能物联网控制中心,这才是互联网企业争夺的焦点。
智能家居只是初级阶段,智能社会才是物联网的终极方向智能家居的物联生态是互联网巨头目前争夺的焦点。因为家居产品离人最近,使用频率最高,是促使人们了解和使用物联网的有效途径。但是物联网的壮大不会局限于家居,而是会逐渐渗透到运输物流、机关服务、健康医疗、智能环境等个人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我们畅想一下物联网在未来的应用领域。
在银行里,客户用手机连接到银行服务的物联硬件,可以用手机实现取号,到号提醒和业务办理指引。
在列车上,客户用手机连接到列车上的物联服务硬件,可以浏览列车提供的增值服务,实现呼叫乘务员,购买餐饮、物品,坐等送货等功能。
在旅游景区,客户用手机连接到景区的物联服务硬件,程序可以精准定位客户在景区的位置,在手机中展示相关的多媒体内容,配合语音进行导游讲解。
物联网的应用空间非常广阔。
智能物联的硬件生态链的发展可能威胁到软件生态链的地位微信已经成为高频社交应用软件,它推出的(附近)小程序服务正在汇集数量众多功能各异的应用。随着5G、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微信正在成为软件生态链的入口,拥有更稳固的影响力。
随着IPV6的成熟,128位的IP地址能够让智能物联网连接世界上的每一粒砂子。受固有物联网概念的束缚,我们认为物联网就是对物品数据的获取和指令的下达,但是我们仔细思考,物联网一定要这么使用吗?每个联网的物品,当用户访问它的IP时,完全可以把IP跳转为云端的某个应用程序,变访问物品为访问程序,这样就可以实现前面列举的社会化物联网应用的场景。
一定要在物品的周围用扫码添加、蓝牙配对的方式才能接入物联网吗?并不尽然。物品在物联网上只是一个IP,并通过GPS或所连接的网络显示所在的物理位置。通过物联网背后的智能物联管理平台,用户可以通过IP地址或者位置搜索接入这个物品,从而摆脱物理空间对物联网的限制。
再进一步推演:如果不涉及物品信息的搜集和控制,只是通过物联网的地址去跳转程序,那么物品的实体可以不存在,只需要在物联网上模拟出这个IP和所在的物理位置即可。
经过一系列演变,智能物联管理平台可能演变成一个基于物理位置的程序(含硬件控制)汇集平台,本身的性质和作用与微信的附近小程序十分相似。物联网携海量IP、附近硬件接入提醒、硬件控制等优势,可能会从另外一个层次对微信这样的软件形态应用产生冲击和影响。
如果互联网企业在软件、小程序(云计算)的竞争中未取得领先优势,那么深度开发基于智能物联网的平台和应用,有可能获得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